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你能想像自己家的位址上,以前可能是墓仔埔或根本不是陸地嗎?現在有一款 App,讓你能對照老照片,了解當下位置的百年前街景;不過研究團隊為了研發這款 App ,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責任編輯:黃梅茹)

臺北館前路、衡陽路的老照片、與現今 Google 地圖街景對照。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文/王怡蓁、圖/張語辰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中研院的「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製作團隊,結合耐人尋味的老照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街景,將整個城市變成故事展覽館。

做這個專案的職業病是,古今地名混用。有時候會在電話中跟別人說:「我下禮拜要去榮町⋯⋯」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榮町 在哪?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有賴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各城市大量不同時期的地圖,研究副技師廖泫銘說明。

這群團隊為什麼要那麼大工程,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圖書與 APP 呢?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廖泫銘透露,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了 40 萬餘張歷史地圖。「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收錄的地圖數量,只是冰山一角,但就已經有說不完的故事。攝影:張語辰。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精準,因此可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進行古今套疊,了解該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不同於傳統類似山水畫、非科學性的古代輿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包含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淡水、新北、彰化、嘉義、花蓮、桃園等地的現代化測繪古地圖。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黃冠華表示,他們觀察到許多古地圖與老照片,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地理位置」,因此想把它們結合起來,開發成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手機 APP,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例如國外有 Historypin 網站,透過老照片連結社群和當地歷史 。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地圖就像食材一樣,把它們炒在一起,成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

但團隊在「炒菜」過程發現,若老照片和地圖缺乏解說,使用者會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因此有了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的構想,像是「導覽手冊」,為讀者導覽 APP 裡古今地圖的故事脈絡。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封面暗藏玄機,翻開書衣會看見女學生穿越回到日治時期的臺中,凸顯古今地圖對照的特色。圖片來源: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臺中較缺乏老照片、古地圖等素材,因為臺中是日治時期依都市計畫建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並不是很久。因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多將焦點放在戰後時期,戰後的故事比例與《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相較起來高出許多,例如美軍基地、特種行業等等。

上方為 1970 年代臺中市街觀光圖,可看到當時美軍常去的酒吧。下方為今日地圖對照。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賴國峰補充,臺中歷史地圖 APP 中,約有一半的老照片為戰後時期,但臺南歷史地圖 APP 就有較多戰前的照片,且年代可追溯更早以前。廖泫銘也說明,如果城市發展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出版社或政府就不需要重新繪製地圖,因此古地圖的張數也反映了城市變化的速度。

在製作《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書籍的酒家主題時,團隊意外取得許多「酒家」的照片,其中余立先生提供了他父親余如季當時所攝的許多老照片,意外尋出一條當年父親拜訪拍攝過的酒家路線⋯⋯

1963 年開業、當年叱吒臺中的白雪大舞廳,至今仍在營業中。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原始出處│昔:余如季攝影、余立提供;今:李品寬攝影。

團隊蒐集史料的過程也會發現「群聚經濟」的現象,例如某一條街都是百貨、某一區域都是公家單位。「像臺中的中區就很可惜,在 1990 年代商圈移轉後便沒落了,製作書籍的過程也會覺得有點感慨~」賴萱珮回憶起這些地方往日的輝煌。

雖然臺南歷史地圖 APP 已發行,但目前書籍尚未誕生。聽到「臺南」這個地名,團隊直呼:「戒慎恐懼!研究臺南歷史的神人太多了,光是糕餅、蜜餞,可能就有人寫過一本書。」團隊尚在苦惱蒐集選題,準備齊全後,再前進臺南歷史界這個高手齊聚的武林。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問及製作過程遇到的考驗,團隊的心路歷程,宛若淘淘江水。攝影:張語辰。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 (今自由路一帶) 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原始的版權擁有者。

賴國峰以「歷史地圖散步」團隊與日本合作取材的經驗建議,日本機構會定期檢視所有物的版權,而超過百年的書籍便有機會開放版權給大眾使用,這才讓檔案重新有了靈魂,而不只是冷冰冰地躺在資料櫃。例如,團隊向日本國會圖書館申請許多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素材,無需到日本,只要透過線上申請即可。

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也有一些困境待解決,由於 APP 使用 Google 街景作為背景,讓古地圖與老照片在上面套疊,以便讀者理解古今的對照。然而,賴國峰冒汗說,Google 街景定位不是每公尺都拍攝,導致有些老照片無法精準地放於現今的建物上。另外,Google 街景版本的改變、更新的速度、還有手機版型的差異,都會導致 APP 的體驗品質有所落差。

現在的臺中歷史地圖 APP 是先放入 150 張老照片地點,賴國峰提到,未來還可以持續加入新的素材,就像 Pokémon GO 遊戲更新,一直把新的怪獸放進地圖中,讓「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持續充滿生命力。

但通常使用者打開「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文史工作,讓產業界看見圖文書發展的可能性。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經營中研院不擅長的鋪貨銷售,讓中研院的地圖典藏、文史檔案,得以透過圖文書的形式,現身在全臺書店及線上販售,這是公部門在推廣與營銷上的改變。

「算是走出象牙塔,做出更接地氣的嘗試,」團隊說明,「我們將歷史洪流中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圖像資料,放回現代人的生活中,並且標上時間、空間 (GPS 位置) 與故事,讓整個城市都是歷史文化的展覽館!」

推薦閱讀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她是白色恐怖受精卵】反對楊翠就會錯失「洗滌」機會,KMT 想擺脫黑歷史需要的是「回望歷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促轉會主委楊翠 13 日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表示,父母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因此她常 :「若沒有白色恐怖就沒有楊翠,我是白色恐怖受精卵。」

身為 228 受難者、當事人家屬,楊翠適合擔任促轉會主委,這項裁判工作嗎?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日前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表示,對促轉會主委人的人事同意案,他會投下反對票。

然而,不論是楊翠的身份或是促轉會在追查的案子,其實都不是在「迫害」國民黨,反而是在幫忙打造出正向的歷史記憶。而國民黨所謂「已經賠錢了」,看在受難者家屬眼中,卻仍然缺一個真心誠意的道歉。(責任編輯:徐子捷)

政院提名楊翠出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藍委林為洲投反對票。圖片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文/主筆室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說,促轉會做為轉型正義「裁判機關」,代理主委楊翠卻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楊逵的三等親,並不適合接任促轉會主委一職。林為洲把促轉會當成一個「審判機關」,把自己所屬的國民黨當成一個「被審判者」,把代理主委楊翠的白恐受難者家屬身份當成一個利益攸關的當事人,這說法相當典型地代表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對於促轉會這個組織的觀感,其實也是轉型正義在台灣迄今仍步履蹣跚的主因。

促轉會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

首先, 促轉會作為台灣處理轉型正義的主責機關,它的權責在於對發生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的不義不法事件提出看法與建議,它不是用來「審判」誰,當然更不是用來「追殺」誰 ;相反地,透過促轉會的追索,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引發的討論,希望多數台灣人對於發生在過去的那段歷史,能夠產生「共感」,也才有機會一起打造正向的歷史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講, 轉型正義工程不但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國民黨 ;透過這樣的清理,作為世上少數歷經民主轉型過程依舊能持續存活的威權政黨,國民黨才能擺脫那段威權統治的糾纏。

一如林為洲說「國民黨是轉型正義當事人」,過去 20 多年來,國民黨領導人其實也一直有意識地想擺脫那些「黑歷史」。例如李登輝執政時代開始以國家之力「補償」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馬英九執政時代更幾乎年年向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家屬道歉, 這顯示國民黨領導人很清楚:在那段威權統治台灣的時期,自己的確做錯了一些事。只是,多數國民黨人不解的是:「我們都已經道歉賠錢了,還要我們怎麼樣?」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只是政治攻防下的說法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是一個政治攻防下的說法,但轉型正義要做的其實是「看看這些人(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怎麼樣?」例如,促轉會上週新公布的「陳文成命案調查報告」裡,除了若干警總早已監控陳文成的事例外,新出土的資料不多,而所謂「警備總部對於陳文成之死亡,涉有嫌疑」,恐怕更是台灣不分藍綠立場心照不宣的結論。

只是,一個前途無限看好的留美博士,只因為回台省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沒了性命,對受難家屬而言,過去 30 多年來冤屈無處訴的悲慟從何排解?當年那個以殺戮威嚇異己的邪惡政權又該當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能稍稍同理被害者家屬,你一定會想知道那些殺戮的真相是什麼?是誰下的令?就算因為已經年代久遠、證據佚失,已無法確實地鎖定兇嫌,至少也會希望能為長年在暗夜哭泣的被害者家屬多做些什麼;包括是否可能做出一份迄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是否可以用國家的名義向家屬慎重道歉嗎?是的,不管陳文成命案或林宅血案,這個極可能殺害他們家人的國家從未提出正式的道歉。作為當事人家屬, 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

所以,真的不要用「我已經賠錢、道歉了,你還要怎麼樣?」來了卻自己的責任,就算你道歉了,這些 受難者及其家屬也有權力知道:「你在道歉什麼?你知道錯在哪裡?」你不能夠每年的二二八時滿臉悲戚地受難家屬鞠躬致意,隔了一個多月後,又在清明節時跑到慈湖「陵寢」淚流滿面地宣稱要繼承兩蔣的遺志。 這個道理不難懂,只是政治人物基於情感孺慕與政治需求裝不懂。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而是要帶台灣人回望歷史

與林為洲的說法剛好相反,正因為楊翠作為楊逵孫女,她更能瞭解受難者的苦痛與困境,在這樣的深層關懷下,她可能更有機會做好轉型正義的工作;更何況促轉會所有的總結報告都必須面向社會,訴諸所有人的公評。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不是要「審判」那段歷史,而是要帶著所有人「回望」那段歷史 ;一個能夠透過回望歷史、理解別人感受的人,才有機會就事論事地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國家也才有機會面向未來。

推薦閱讀

【國民黨掀桌又大鬧】對促轉會喊「滅東廠」,國民黨忘了自己才是東廠繼承人?

【林宅血案 40 年新進展】在民宅裝竊聽器、安插線人,兇嫌錄音卻被銷毀!促轉會: 不排除威權政府涉案

【陳文成之死,警總涉有重嫌】促轉會調查 30 年懸案:台大校園非第一陳屍現場,警總自殺說漏洞百出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社評:國民黨反對楊翠的理由是錯的 〉。首圖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拒交 4286 筆蔣中正「總裁批簽」收歸國有 國民黨 12 日提行政訴訟 
 稱楊翠 228 受難家屬身分不適任促轉會主委 林為洲:將投反對票 
 公布陳文成案調查報告 促轉會:警總對陳文成之死涉有嫌疑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陸之駿專欄】歷時 12 年的「郝李恩怨」內幕會就此被深埋,還是真相大白?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

然而,隨著李前總統的離開,過去著名的「郝李恩怨」是否也能正式劃下句點?(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很多年前,李登輝與郝柏村二位,因拉法葉軍購疑雲,個別接受電視訪問、隔空對嗆。

當時我聽到一個預言——

兩位此生「既聯合又鬥爭」的老先生,很可能一位走了,另一位不久就走,比一比誰那口氣長。

具體的時間,我記得不清楚。彷彿是連、宋、扁競逐總統大位期間,或者陳水扁執政那些年。

印象中, 對嗆的大意是:你別扯我,否則通通掀出來,要死一起死

2020 年 3 月 30 日,1919 年出生、比李登輝年長 4 歲的郝柏村先走一步,四個月後、7 月 30 日,已經返老還童、童言童語大半年的李登輝,也過世了。

1980 年代末迄 90 年代初,解嚴、蔣經國死後歷時數載的主流/非主流政爭,2020 年把未說的真相,全部帶進棺材。

在我看來,這場政爭中,表面看來是李登輝面對過宋美齡、俞國華、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一系列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對決,是李登輝與郝柏村。郝柏村是當時真正的有力者,掌握台灣軍方;李登輝則是另一個掌握政治權力的有力者。 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有力」,其餘都只是戲份或多或少的配角。

當時的政爭,其實就是軍、政之爭。而拉法葉案,恰恰是軍事、政治兩大權力交集之處。

1990 年 5 月內閣改組,李登輝不顧各方反對,強行提名通過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一般認為,李的目的是「捧殺」、切斷郝對軍方影響力。民進黨拒絕附和這個「陽謀」。

也就在這一年,李決定提名爭議性很大的林明義代表國民黨競選立委,遭郝在中常會強力反對——引進黑金鬥爭外省權貴,很可能才是「肝膽相照」的李郝決裂導火線。不到三年,郝下台;又兩年,與李徹底決裂,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對決。

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政爭幕後,更加暗潮洶湧的鬥爭,發生在國民黨權力核心中的核心——黨營事業。 當時黨營事業資產近兆,李登輝派親信劉泰英接掌這個外省權貴的核心地盤,直接從蔣家手中搶奪過來。

1993 年劉當黨管會主委以後,黨營事業中的鬥爭,其實是劉泰英 vs 三太子蔣孝勇。蔣在 1996 年底 48 歲英年早逝,留下黨營事業中興電工與竹聯幫大老陳啟禮之間台糖精煉糖廠等恩怨情仇。

主流/非主流政爭,在 1996 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算是李獲勝。但餘波尚在,只是非主流兵分二路、部分轉到國民黨之外繼續抗李。

一直到 2000 年民進黨陳水扁以些微票數當選總統,政黨輪替,這場政爭才完全告終——李登輝、劉泰英被快速趕出國民黨,李的接班人連戰,倒戈和外省權貴合作;從這角度看,又是非主流派贏得最終勝利。

2020 年,這場歷時 12 年(1988 年~2000 年)的大政爭的兩位主角郝柏村、李登輝相繼辭世。這場深刻影響著台灣的政爭,內幕會因為他們的死而永久深埋?或者真相大白?或許才是此刻、活人關切的正題。

推薦閱讀

「直到我死,我仍說我就是個中國人」——反台獨對中共不假辭色!郝柏村逝世讓軍人干政、郝李恩怨劃句點

【他是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解析李登輝:「民主之父」其實過譽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為台灣「運籌帷幄」

【曾惹來中共飛彈的台灣總統】訪美又通知密使--李登輝所站的時代位置,讓中共明白自己好渺小

(本文經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這才是屬於台灣人的故事】就是愛幹大事!魏德聖拼群眾募資 45 億,找回「台灣人的根」

$
0
0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2024 年就是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第 400 年了」—— 導演魏德聖在近期釋出的募資影片中談到,希望藉由群眾募資的方式,來讓台灣人認識台灣在世界的第一個印象。

面對 45 億的鉅額,魏德聖坦言並不容易,但「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責任編輯:徐子捷)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臺灣三部曲》主場景麻豆社全景美術圖。圖片來源:上報 ,由米倉影業提供。

文/李雨勳

「這是我們的根」—— 魏德聖邀全民一起來創造屬於台灣的歷史

導演要是個造夢者,才能天馬行空拍出好作品。魏德聖就是愛做夢,而且是敢做「大」夢,別人眼裡的不可能,他想做絕對堅持到底。他醞釀 20 年的《臺灣三部曲》拍片計畫,昨(5 日)正式啟動群眾募資,目標集資 45 億,他信心喊話:「不要因為(夢想)太大了,就說沒有辦法,就是因為太大,才要大家一起往前進,那才是力量的集結。」 希望到時電影上映,出品人寫上「臺灣人」三個字!

魏德聖以《臺灣三部曲》為核心,延伸的整體電影計畫,總稱為【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共計有五部電影,包含一部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一部動畫片《達娜米》以及「臺灣三部曲」的史詩劇情片:《首部曲:火焚之軀》以西拉雅獵人為主角;《二部曲:鯨骨之海》以漢人海盜的角度;《三部曲:應許之地》以荷蘭傳教士的觀點。詮釋在 1624 年,近 400 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同個時間點,不同族群匯集在臺灣,相互激盪、劇烈地影響著世界剛踏入臺灣的動人史詩故事。

決定群眾募資,魏德聖還是會擔心外界觀感, 深知會有「為什麼要給你錢拍你想拍的電影」的疑問,他說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往未來邁進 ,孩子們才會知道他們是帶著什麼能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在做一件讓台灣人自己都感動的事,之後我們長出來的樹開出來的花,才能夠讓世界看到。」

因為總是玩「大」的,尤其《賽德克.巴萊》預算一路追加到 7 億,魏德聖被扣上「愛亂花錢、很會超資」等罪名,他喊冤直呼:「有誰會比我更省錢?」強調自己拍片精準,從沒有拍了卻沒使用的畫面,舉例《海角七號》執行度高達 90%、《賽德克·巴萊》更達 95 %、《52 赫茲我愛你》則沒有一顆鏡頭沒用,「錢是自己借來的我怎麼會亂花!」他無奈地說

透過《臺灣三部曲》主要場景,他還要打造出「豐盛之城」文化園區,將【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所需 45 億算在內,總計花費高達 135 億,堪稱臺灣影史最高規格。為了這個浩大的案子,他壓力巨大,一度全身冒汗,陷入恐慌,所以他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能有充足資金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再像以前一樣邊拍邊籌錢,他說不管結果怎樣都會拍下去, 因為「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只是拍完時,「看我是要躺著出來,還是抬頭挺胸走出來。」他開玩笑地說

這三年多來,魏德聖從籌措製作團隊、找學者顧問和視效團隊,已經投入上億資金,為了今年九月開始的場景搭建,第一階段群募至少要 3000 萬,以期完成《臺灣三部曲》的主要場景西拉雅部落(麻豆社)的搭建,若集資金額到達 1 億,即可完成 400 年前古大灣市鎮的場景搭建,以期明年 8 月順利開拍,2024 年正式上映。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魏德聖近來為了籌備新片心力交瘁,笑言上週去買威力彩沒中獎,喊話中獎彩迷來投資他的電影。圖片來源:上報 ,攝影楊約翰。

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夥伴眼中的魏德聖:永不放棄夢想、充滿熱情

魏德聖喜歡化不可能為可能,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過去也是《海角七號》製片,她就直言魏德聖這次的計畫難度非常高,「但他確實是個敢做大夢想的人,而且『堅持到底,打死不退』,這也是台灣電影的精神。」她透露,當年魏德聖自資拍了《賽德克‧巴萊》的短片進行募資,一開始也沒人投錢,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魏導的老婆就曾說他是個有夢想的人,並且願意做到夢想成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億萬監製莊淳淳也曾跟魏德聖共事過,她形容魏德聖做事不只是 THINK BIG(宏觀),而是 THINK ANOMALOUS(超乎想像),像是《賽德克‧巴萊》就是開拍時資金仍沒到位,拍到中期中影才投錢進來,加上各方朋友出錢出力,才驚險大功告成,「其實很羨慕他有這麼好的故事可以說,永不放棄夢想又充滿熱情。」她佩服地說。

這次擔任《臺灣三部曲》美術總監的花谷秀文也說,第一次跟魏導合作,在進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對方的堅持,甚至可以說「執念」很深,「他外表看起來斯文溫柔,對某些事情卻很執著,要求很細膩,會用盡全力表現出來,直到達到目的才肯罷手,繁瑣細節也會一再確認,這些特點跟日本人很相像。」

只是魏德聖啟用群眾募資,免不了會引來一些「為何他拍片圓夢要全民買單?」的批判,對此李亞梅說得中肯,「承擔風險的是他,民眾願意拿錢給他,就是相信他可以做得到,不是嗎?」魏德聖準備好了,就等知音願意慷慨解囊,一同造夢。

這是臺灣走向世界,世界踏入臺灣的起點!

集資網頁請點:http://taiwantrilogy.com/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這才是台灣人需要的樂園】不用環球、迪士尼!魏德聖要用 135 億 BOT 蓋「豐盛之城」,活現 17 世紀的台灣

【台南登日本深夜節目 8 分鐘】日權威節目讚「台南 3 特色」攻陷日人心!成日客最愛旅遊地 NO.2

原來台南還能這樣玩!除了美食跟古蹟,觀旅局推「手繪風親山步道圖」讓你跟著地圖去爬山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就是愛幹大事 魏德聖群募 45 億尋臺灣人的根。首圖來源: 上報 ,攝影楊約翰。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上報人物】走鋼索的人 魏德聖 
【上報人物】大片間的歇息 《52Hz, I love you》的幕後故事 
 導演魏德聖加入「蒲公英書席計畫」 與美好關係打造「方舟書席」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你能想像自己家的位址上,以前可能是墓仔埔或根本不是陸地嗎?現在有一款 App,讓你能對照老照片,了解當下位置的百年前街景;不過研究團隊為了研發這款 App ,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責任編輯:黃梅茹)

臺北館前路、衡陽路的老照片、與現今 Google 地圖街景對照。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文/王怡蓁、圖/張語辰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中研院的「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製作團隊,結合耐人尋味的老照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街景,將整個城市變成故事展覽館。

做這個專案的職業病是,古今地名混用。有時候會在電話中跟別人說:「我下禮拜要去榮町⋯⋯」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榮町 在哪?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有賴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各城市大量不同時期的地圖,研究副技師廖泫銘說明。

這群團隊為什麼要那麼大工程,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圖書與 APP 呢?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廖泫銘透露,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了 40 萬餘張歷史地圖。「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收錄的地圖數量,只是冰山一角,但就已經有說不完的故事。攝影:張語辰。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精準,因此可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進行古今套疊,了解該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不同於傳統類似山水畫、非科學性的古代輿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包含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淡水、新北、彰化、嘉義、花蓮、桃園等地的現代化測繪古地圖。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黃冠華表示,他們觀察到許多古地圖與老照片,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地理位置」,因此想把它們結合起來,開發成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手機 APP,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例如國外有 Historypin 網站,透過老照片連結社群和當地歷史 。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地圖就像食材一樣,把它們炒在一起,成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

但團隊在「炒菜」過程發現,若老照片和地圖缺乏解說,使用者會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因此有了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的構想,像是「導覽手冊」,為讀者導覽 APP 裡古今地圖的故事脈絡。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封面暗藏玄機,翻開書衣會看見女學生穿越回到日治時期的臺中,凸顯古今地圖對照的特色。圖片來源: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臺中較缺乏老照片、古地圖等素材,因為臺中是日治時期依都市計畫建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並不是很久。因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多將焦點放在戰後時期,戰後的故事比例與《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相較起來高出許多,例如美軍基地、特種行業等等。

上方為 1970 年代臺中市街觀光圖,可看到當時美軍常去的酒吧。下方為今日地圖對照。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賴國峰補充,臺中歷史地圖 APP 中,約有一半的老照片為戰後時期,但臺南歷史地圖 APP 就有較多戰前的照片,且年代可追溯更早以前。廖泫銘也說明,如果城市發展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出版社或政府就不需要重新繪製地圖,因此古地圖的張數也反映了城市變化的速度。

在製作《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書籍的酒家主題時,團隊意外取得許多「酒家」的照片,其中余立先生提供了他父親余如季當時所攝的許多老照片,意外尋出一條當年父親拜訪拍攝過的酒家路線⋯⋯

1963 年開業、當年叱吒臺中的白雪大舞廳,至今仍在營業中。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原始出處│昔:余如季攝影、余立提供;今:李品寬攝影。

團隊蒐集史料的過程也會發現「群聚經濟」的現象,例如某一條街都是百貨、某一區域都是公家單位。「像臺中的中區就很可惜,在 1990 年代商圈移轉後便沒落了,製作書籍的過程也會覺得有點感慨~」賴萱珮回憶起這些地方往日的輝煌。

雖然臺南歷史地圖 APP 已發行,但目前書籍尚未誕生。聽到「臺南」這個地名,團隊直呼:「戒慎恐懼!研究臺南歷史的神人太多了,光是糕餅、蜜餞,可能就有人寫過一本書。」團隊尚在苦惱蒐集選題,準備齊全後,再前進臺南歷史界這個高手齊聚的武林。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問及製作過程遇到的考驗,團隊的心路歷程,宛若淘淘江水。攝影:張語辰。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 (今自由路一帶) 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原始的版權擁有者。

賴國峰以「歷史地圖散步」團隊與日本合作取材的經驗建議,日本機構會定期檢視所有物的版權,而超過百年的書籍便有機會開放版權給大眾使用,這才讓檔案重新有了靈魂,而不只是冷冰冰地躺在資料櫃。例如,團隊向日本國會圖書館申請許多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素材,無需到日本,只要透過線上申請即可。

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也有一些困境待解決,由於 APP 使用 Google 街景作為背景,讓古地圖與老照片在上面套疊,以便讀者理解古今的對照。然而,賴國峰冒汗說,Google 街景定位不是每公尺都拍攝,導致有些老照片無法精準地放於現今的建物上。另外,Google 街景版本的改變、更新的速度、還有手機版型的差異,都會導致 APP 的體驗品質有所落差。

現在的臺中歷史地圖 APP 是先放入 150 張老照片地點,賴國峰提到,未來還可以持續加入新的素材,就像 Pokémon GO 遊戲更新,一直把新的怪獸放進地圖中,讓「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持續充滿生命力。

但通常使用者打開「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文史工作,讓產業界看見圖文書發展的可能性。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經營中研院不擅長的鋪貨銷售,讓中研院的地圖典藏、文史檔案,得以透過圖文書的形式,現身在全臺書店及線上販售,這是公部門在推廣與營銷上的改變。

「算是走出象牙塔,做出更接地氣的嘗試,」團隊說明,「我們將歷史洪流中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圖像資料,放回現代人的生活中,並且標上時間、空間 (GPS 位置) 與故事,讓整個城市都是歷史文化的展覽館!」

推薦閱讀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她是白色恐怖受精卵】反對楊翠就會錯失「洗滌」機會,KMT 想擺脫黑歷史需要的是「回望歷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促轉會主委楊翠 13 日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表示,父母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因此她常 :「若沒有白色恐怖就沒有楊翠,我是白色恐怖受精卵。」

身為 228 受難者、當事人家屬,楊翠適合擔任促轉會主委,這項裁判工作嗎?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日前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表示,對促轉會主委人的人事同意案,他會投下反對票。

然而,不論是楊翠的身份或是促轉會在追查的案子,其實都不是在「迫害」國民黨,反而是在幫忙打造出正向的歷史記憶。而國民黨所謂「已經賠錢了」,看在受難者家屬眼中,卻仍然缺一個真心誠意的道歉。(責任編輯:徐子捷)

政院提名楊翠出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藍委林為洲投反對票。圖片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文/主筆室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說,促轉會做為轉型正義「裁判機關」,代理主委楊翠卻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楊逵的三等親,並不適合接任促轉會主委一職。林為洲把促轉會當成一個「審判機關」,把自己所屬的國民黨當成一個「被審判者」,把代理主委楊翠的白恐受難者家屬身份當成一個利益攸關的當事人,這說法相當典型地代表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對於促轉會這個組織的觀感,其實也是轉型正義在台灣迄今仍步履蹣跚的主因。

促轉會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

首先, 促轉會作為台灣處理轉型正義的主責機關,它的權責在於對發生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的不義不法事件提出看法與建議,它不是用來「審判」誰,當然更不是用來「追殺」誰 ;相反地,透過促轉會的追索,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引發的討論,希望多數台灣人對於發生在過去的那段歷史,能夠產生「共感」,也才有機會一起打造正向的歷史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講, 轉型正義工程不但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國民黨 ;透過這樣的清理,作為世上少數歷經民主轉型過程依舊能持續存活的威權政黨,國民黨才能擺脫那段威權統治的糾纏。

一如林為洲說「國民黨是轉型正義當事人」,過去 20 多年來,國民黨領導人其實也一直有意識地想擺脫那些「黑歷史」。例如李登輝執政時代開始以國家之力「補償」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馬英九執政時代更幾乎年年向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家屬道歉, 這顯示國民黨領導人很清楚:在那段威權統治台灣的時期,自己的確做錯了一些事。只是,多數國民黨人不解的是:「我們都已經道歉賠錢了,還要我們怎麼樣?」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只是政治攻防下的說法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是一個政治攻防下的說法,但轉型正義要做的其實是「看看這些人(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怎麼樣?」例如,促轉會上週新公布的「陳文成命案調查報告」裡,除了若干警總早已監控陳文成的事例外,新出土的資料不多,而所謂「警備總部對於陳文成之死亡,涉有嫌疑」,恐怕更是台灣不分藍綠立場心照不宣的結論。

只是,一個前途無限看好的留美博士,只因為回台省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沒了性命,對受難家屬而言,過去 30 多年來冤屈無處訴的悲慟從何排解?當年那個以殺戮威嚇異己的邪惡政權又該當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能稍稍同理被害者家屬,你一定會想知道那些殺戮的真相是什麼?是誰下的令?就算因為已經年代久遠、證據佚失,已無法確實地鎖定兇嫌,至少也會希望能為長年在暗夜哭泣的被害者家屬多做些什麼;包括是否可能做出一份迄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是否可以用國家的名義向家屬慎重道歉嗎?是的,不管陳文成命案或林宅血案,這個極可能殺害他們家人的國家從未提出正式的道歉。作為當事人家屬, 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

所以,真的不要用「我已經賠錢、道歉了,你還要怎麼樣?」來了卻自己的責任,就算你道歉了,這些 受難者及其家屬也有權力知道:「你在道歉什麼?你知道錯在哪裡?」你不能夠每年的二二八時滿臉悲戚地受難家屬鞠躬致意,隔了一個多月後,又在清明節時跑到慈湖「陵寢」淚流滿面地宣稱要繼承兩蔣的遺志。 這個道理不難懂,只是政治人物基於情感孺慕與政治需求裝不懂。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而是要帶台灣人回望歷史

與林為洲的說法剛好相反,正因為楊翠作為楊逵孫女,她更能瞭解受難者的苦痛與困境,在這樣的深層關懷下,她可能更有機會做好轉型正義的工作;更何況促轉會所有的總結報告都必須面向社會,訴諸所有人的公評。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不是要「審判」那段歷史,而是要帶著所有人「回望」那段歷史 ;一個能夠透過回望歷史、理解別人感受的人,才有機會就事論事地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國家也才有機會面向未來。

推薦閱讀

【國民黨掀桌又大鬧】對促轉會喊「滅東廠」,國民黨忘了自己才是東廠繼承人?

【林宅血案 40 年新進展】在民宅裝竊聽器、安插線人,兇嫌錄音卻被銷毀!促轉會: 不排除威權政府涉案

【陳文成之死,警總涉有重嫌】促轉會調查 30 年懸案:台大校園非第一陳屍現場,警總自殺說漏洞百出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社評:國民黨反對楊翠的理由是錯的 〉。首圖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拒交 4286 筆蔣中正「總裁批簽」收歸國有 國民黨 12 日提行政訴訟 
 稱楊翠 228 受難家屬身分不適任促轉會主委 林為洲:將投反對票 
 公布陳文成案調查報告 促轉會:警總對陳文成之死涉有嫌疑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陸之駿專欄】歷時 12 年的「郝李恩怨」內幕會就此被深埋,還是真相大白?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

然而,隨著李前總統的離開,過去著名的「郝李恩怨」是否也能正式劃下句點?(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很多年前,李登輝與郝柏村二位,因拉法葉軍購疑雲,個別接受電視訪問、隔空對嗆。

當時我聽到一個預言——

兩位此生「既聯合又鬥爭」的老先生,很可能一位走了,另一位不久就走,比一比誰那口氣長。

具體的時間,我記得不清楚。彷彿是連、宋、扁競逐總統大位期間,或者陳水扁執政那些年。

印象中, 對嗆的大意是:你別扯我,否則通通掀出來,要死一起死

2020 年 3 月 30 日,1919 年出生、比李登輝年長 4 歲的郝柏村先走一步,四個月後、7 月 30 日,已經返老還童、童言童語大半年的李登輝,也過世了。

1980 年代末迄 90 年代初,解嚴、蔣經國死後歷時數載的主流/非主流政爭,2020 年把未說的真相,全部帶進棺材。

在我看來,這場政爭中,表面看來是李登輝面對過宋美齡、俞國華、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一系列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對決,是李登輝與郝柏村。郝柏村是當時真正的有力者,掌握台灣軍方;李登輝則是另一個掌握政治權力的有力者。 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有力」,其餘都只是戲份或多或少的配角。

當時的政爭,其實就是軍、政之爭。而拉法葉案,恰恰是軍事、政治兩大權力交集之處。

1990 年 5 月內閣改組,李登輝不顧各方反對,強行提名通過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一般認為,李的目的是「捧殺」、切斷郝對軍方影響力。民進黨拒絕附和這個「陽謀」。

也就在這一年,李決定提名爭議性很大的林明義代表國民黨競選立委,遭郝在中常會強力反對——引進黑金鬥爭外省權貴,很可能才是「肝膽相照」的李郝決裂導火線。不到三年,郝下台;又兩年,與李徹底決裂,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對決。

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政爭幕後,更加暗潮洶湧的鬥爭,發生在國民黨權力核心中的核心——黨營事業。 當時黨營事業資產近兆,李登輝派親信劉泰英接掌這個外省權貴的核心地盤,直接從蔣家手中搶奪過來。

1993 年劉當黨管會主委以後,黨營事業中的鬥爭,其實是劉泰英 vs 三太子蔣孝勇。蔣在 1996 年底 48 歲英年早逝,留下黨營事業中興電工與竹聯幫大老陳啟禮之間台糖精煉糖廠等恩怨情仇。

主流/非主流政爭,在 1996 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算是李獲勝。但餘波尚在,只是非主流兵分二路、部分轉到國民黨之外繼續抗李。

一直到 2000 年民進黨陳水扁以些微票數當選總統,政黨輪替,這場政爭才完全告終——李登輝、劉泰英被快速趕出國民黨,李的接班人連戰,倒戈和外省權貴合作;從這角度看,又是非主流派贏得最終勝利。

2020 年,這場歷時 12 年(1988 年~2000 年)的大政爭的兩位主角郝柏村、李登輝相繼辭世。這場深刻影響著台灣的政爭,內幕會因為他們的死而永久深埋?或者真相大白?或許才是此刻、活人關切的正題。

推薦閱讀

「直到我死,我仍說我就是個中國人」——反台獨對中共不假辭色!郝柏村逝世讓軍人干政、郝李恩怨劃句點

【他是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解析李登輝:「民主之父」其實過譽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為台灣「運籌帷幄」

【曾惹來中共飛彈的台灣總統】訪美又通知密使--李登輝所站的時代位置,讓中共明白自己好渺小

(本文經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這才是屬於台灣人的故事】就是愛幹大事!魏德聖拼群眾募資 45 億,找回「台灣人的根」

$
0
0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2024 年就是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第 400 年了」—— 導演魏德聖在近期釋出的募資影片中談到,希望藉由群眾募資的方式,來讓台灣人認識台灣在世界的第一個印象。

面對 45 億的鉅額,魏德聖坦言並不容易,但「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責任編輯:徐子捷)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臺灣三部曲》主場景麻豆社全景美術圖。圖片來源:上報 ,由米倉影業提供。

文/李雨勳

「這是我們的根」—— 魏德聖邀全民一起來創造屬於台灣的歷史

導演要是個造夢者,才能天馬行空拍出好作品。魏德聖就是愛做夢,而且是敢做「大」夢,別人眼裡的不可能,他想做絕對堅持到底。他醞釀 20 年的《臺灣三部曲》拍片計畫,昨(5 日)正式啟動群眾募資,目標集資 45 億,他信心喊話:「不要因為(夢想)太大了,就說沒有辦法,就是因為太大,才要大家一起往前進,那才是力量的集結。」 希望到時電影上映,出品人寫上「臺灣人」三個字!

魏德聖以《臺灣三部曲》為核心,延伸的整體電影計畫,總稱為【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共計有五部電影,包含一部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一部動畫片《達娜米》以及「臺灣三部曲」的史詩劇情片:《首部曲:火焚之軀》以西拉雅獵人為主角;《二部曲:鯨骨之海》以漢人海盜的角度;《三部曲:應許之地》以荷蘭傳教士的觀點。詮釋在 1624 年,近 400 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同個時間點,不同族群匯集在臺灣,相互激盪、劇烈地影響著世界剛踏入臺灣的動人史詩故事。

決定群眾募資,魏德聖還是會擔心外界觀感, 深知會有「為什麼要給你錢拍你想拍的電影」的疑問,他說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往未來邁進 ,孩子們才會知道他們是帶著什麼能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在做一件讓台灣人自己都感動的事,之後我們長出來的樹開出來的花,才能夠讓世界看到。」

因為總是玩「大」的,尤其《賽德克.巴萊》預算一路追加到 7 億,魏德聖被扣上「愛亂花錢、很會超資」等罪名,他喊冤直呼:「有誰會比我更省錢?」強調自己拍片精準,從沒有拍了卻沒使用的畫面,舉例《海角七號》執行度高達 90%、《賽德克·巴萊》更達 95 %、《52 赫茲我愛你》則沒有一顆鏡頭沒用,「錢是自己借來的我怎麼會亂花!」他無奈地說

透過《臺灣三部曲》主要場景,他還要打造出「豐盛之城」文化園區,將【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所需 45 億算在內,總計花費高達 135 億,堪稱臺灣影史最高規格。為了這個浩大的案子,他壓力巨大,一度全身冒汗,陷入恐慌,所以他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能有充足資金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再像以前一樣邊拍邊籌錢,他說不管結果怎樣都會拍下去, 因為「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只是拍完時,「看我是要躺著出來,還是抬頭挺胸走出來。」他開玩笑地說

這三年多來,魏德聖從籌措製作團隊、找學者顧問和視效團隊,已經投入上億資金,為了今年九月開始的場景搭建,第一階段群募至少要 3000 萬,以期完成《臺灣三部曲》的主要場景西拉雅部落(麻豆社)的搭建,若集資金額到達 1 億,即可完成 400 年前古大灣市鎮的場景搭建,以期明年 8 月順利開拍,2024 年正式上映。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魏德聖近來為了籌備新片心力交瘁,笑言上週去買威力彩沒中獎,喊話中獎彩迷來投資他的電影。圖片來源:上報 ,攝影楊約翰。

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夥伴眼中的魏德聖:永不放棄夢想、充滿熱情

魏德聖喜歡化不可能為可能,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過去也是《海角七號》製片,她就直言魏德聖這次的計畫難度非常高,「但他確實是個敢做大夢想的人,而且『堅持到底,打死不退』,這也是台灣電影的精神。」她透露,當年魏德聖自資拍了《賽德克‧巴萊》的短片進行募資,一開始也沒人投錢,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魏導的老婆就曾說他是個有夢想的人,並且願意做到夢想成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億萬監製莊淳淳也曾跟魏德聖共事過,她形容魏德聖做事不只是 THINK BIG(宏觀),而是 THINK ANOMALOUS(超乎想像),像是《賽德克‧巴萊》就是開拍時資金仍沒到位,拍到中期中影才投錢進來,加上各方朋友出錢出力,才驚險大功告成,「其實很羨慕他有這麼好的故事可以說,永不放棄夢想又充滿熱情。」她佩服地說。

這次擔任《臺灣三部曲》美術總監的花谷秀文也說,第一次跟魏導合作,在進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對方的堅持,甚至可以說「執念」很深,「他外表看起來斯文溫柔,對某些事情卻很執著,要求很細膩,會用盡全力表現出來,直到達到目的才肯罷手,繁瑣細節也會一再確認,這些特點跟日本人很相像。」

只是魏德聖啟用群眾募資,免不了會引來一些「為何他拍片圓夢要全民買單?」的批判,對此李亞梅說得中肯,「承擔風險的是他,民眾願意拿錢給他,就是相信他可以做得到,不是嗎?」魏德聖準備好了,就等知音願意慷慨解囊,一同造夢。

這是臺灣走向世界,世界踏入臺灣的起點!

集資網頁請點:http://taiwantrilogy.com/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這才是台灣人需要的樂園】不用環球、迪士尼!魏德聖要用 135 億 BOT 蓋「豐盛之城」,活現 17 世紀的台灣

【台南登日本深夜節目 8 分鐘】日權威節目讚「台南 3 特色」攻陷日人心!成日客最愛旅遊地 NO.2

原來台南還能這樣玩!除了美食跟古蹟,觀旅局推「手繪風親山步道圖」讓你跟著地圖去爬山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就是愛幹大事 魏德聖群募 45 億尋臺灣人的根。首圖來源: 上報 ,攝影楊約翰。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上報人物】走鋼索的人 魏德聖 
【上報人物】大片間的歇息 《52Hz, I love you》的幕後故事 
 導演魏德聖加入「蒲公英書席計畫」 與美好關係打造「方舟書席」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你能想像自己家的位址上,以前可能是墓仔埔或根本不是陸地嗎?現在有一款 App,讓你能對照老照片,了解當下位置的百年前街景;不過研究團隊為了研發這款 App ,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責任編輯:黃梅茹)

臺北館前路、衡陽路的老照片、與現今 Google 地圖街景對照。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文/王怡蓁、圖/張語辰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中研院的「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製作團隊,結合耐人尋味的老照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街景,將整個城市變成故事展覽館。

做這個專案的職業病是,古今地名混用。有時候會在電話中跟別人說:「我下禮拜要去榮町⋯⋯」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榮町 在哪?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有賴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各城市大量不同時期的地圖,研究副技師廖泫銘說明。

這群團隊為什麼要那麼大工程,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圖書與 APP 呢?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廖泫銘透露,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了 40 萬餘張歷史地圖。「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收錄的地圖數量,只是冰山一角,但就已經有說不完的故事。攝影:張語辰。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精準,因此可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進行古今套疊,了解該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不同於傳統類似山水畫、非科學性的古代輿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包含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淡水、新北、彰化、嘉義、花蓮、桃園等地的現代化測繪古地圖。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黃冠華表示,他們觀察到許多古地圖與老照片,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地理位置」,因此想把它們結合起來,開發成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手機 APP,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例如國外有 Historypin 網站,透過老照片連結社群和當地歷史 。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地圖就像食材一樣,把它們炒在一起,成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

但團隊在「炒菜」過程發現,若老照片和地圖缺乏解說,使用者會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因此有了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的構想,像是「導覽手冊」,為讀者導覽 APP 裡古今地圖的故事脈絡。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封面暗藏玄機,翻開書衣會看見女學生穿越回到日治時期的臺中,凸顯古今地圖對照的特色。圖片來源: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臺中較缺乏老照片、古地圖等素材,因為臺中是日治時期依都市計畫建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並不是很久。因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多將焦點放在戰後時期,戰後的故事比例與《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相較起來高出許多,例如美軍基地、特種行業等等。

上方為 1970 年代臺中市街觀光圖,可看到當時美軍常去的酒吧。下方為今日地圖對照。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賴國峰補充,臺中歷史地圖 APP 中,約有一半的老照片為戰後時期,但臺南歷史地圖 APP 就有較多戰前的照片,且年代可追溯更早以前。廖泫銘也說明,如果城市發展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出版社或政府就不需要重新繪製地圖,因此古地圖的張數也反映了城市變化的速度。

在製作《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書籍的酒家主題時,團隊意外取得許多「酒家」的照片,其中余立先生提供了他父親余如季當時所攝的許多老照片,意外尋出一條當年父親拜訪拍攝過的酒家路線⋯⋯

1963 年開業、當年叱吒臺中的白雪大舞廳,至今仍在營業中。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原始出處│昔:余如季攝影、余立提供;今:李品寬攝影。

團隊蒐集史料的過程也會發現「群聚經濟」的現象,例如某一條街都是百貨、某一區域都是公家單位。「像臺中的中區就很可惜,在 1990 年代商圈移轉後便沒落了,製作書籍的過程也會覺得有點感慨~」賴萱珮回憶起這些地方往日的輝煌。

雖然臺南歷史地圖 APP 已發行,但目前書籍尚未誕生。聽到「臺南」這個地名,團隊直呼:「戒慎恐懼!研究臺南歷史的神人太多了,光是糕餅、蜜餞,可能就有人寫過一本書。」團隊尚在苦惱蒐集選題,準備齊全後,再前進臺南歷史界這個高手齊聚的武林。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問及製作過程遇到的考驗,團隊的心路歷程,宛若淘淘江水。攝影:張語辰。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 (今自由路一帶) 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原始的版權擁有者。

賴國峰以「歷史地圖散步」團隊與日本合作取材的經驗建議,日本機構會定期檢視所有物的版權,而超過百年的書籍便有機會開放版權給大眾使用,這才讓檔案重新有了靈魂,而不只是冷冰冰地躺在資料櫃。例如,團隊向日本國會圖書館申請許多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素材,無需到日本,只要透過線上申請即可。

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也有一些困境待解決,由於 APP 使用 Google 街景作為背景,讓古地圖與老照片在上面套疊,以便讀者理解古今的對照。然而,賴國峰冒汗說,Google 街景定位不是每公尺都拍攝,導致有些老照片無法精準地放於現今的建物上。另外,Google 街景版本的改變、更新的速度、還有手機版型的差異,都會導致 APP 的體驗品質有所落差。

現在的臺中歷史地圖 APP 是先放入 150 張老照片地點,賴國峰提到,未來還可以持續加入新的素材,就像 Pokémon GO 遊戲更新,一直把新的怪獸放進地圖中,讓「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持續充滿生命力。

但通常使用者打開「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文史工作,讓產業界看見圖文書發展的可能性。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經營中研院不擅長的鋪貨銷售,讓中研院的地圖典藏、文史檔案,得以透過圖文書的形式,現身在全臺書店及線上販售,這是公部門在推廣與營銷上的改變。

「算是走出象牙塔,做出更接地氣的嘗試,」團隊說明,「我們將歷史洪流中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圖像資料,放回現代人的生活中,並且標上時間、空間 (GPS 位置) 與故事,讓整個城市都是歷史文化的展覽館!」

推薦閱讀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她是白色恐怖受精卵】反對楊翠就會錯失「洗滌」機會,KMT 想擺脫黑歷史需要的是「回望歷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促轉會主委楊翠 13 日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表示,父母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因此她常 :「若沒有白色恐怖就沒有楊翠,我是白色恐怖受精卵。」

身為 228 受難者、當事人家屬,楊翠適合擔任促轉會主委,這項裁判工作嗎?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日前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表示,對促轉會主委人的人事同意案,他會投下反對票。

然而,不論是楊翠的身份或是促轉會在追查的案子,其實都不是在「迫害」國民黨,反而是在幫忙打造出正向的歷史記憶。而國民黨所謂「已經賠錢了」,看在受難者家屬眼中,卻仍然缺一個真心誠意的道歉。(責任編輯:徐子捷)

政院提名楊翠出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藍委林為洲投反對票。圖片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文/主筆室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說,促轉會做為轉型正義「裁判機關」,代理主委楊翠卻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楊逵的三等親,並不適合接任促轉會主委一職。林為洲把促轉會當成一個「審判機關」,把自己所屬的國民黨當成一個「被審判者」,把代理主委楊翠的白恐受難者家屬身份當成一個利益攸關的當事人,這說法相當典型地代表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對於促轉會這個組織的觀感,其實也是轉型正義在台灣迄今仍步履蹣跚的主因。

促轉會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

首先, 促轉會作為台灣處理轉型正義的主責機關,它的權責在於對發生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的不義不法事件提出看法與建議,它不是用來「審判」誰,當然更不是用來「追殺」誰 ;相反地,透過促轉會的追索,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引發的討論,希望多數台灣人對於發生在過去的那段歷史,能夠產生「共感」,也才有機會一起打造正向的歷史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講, 轉型正義工程不但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國民黨 ;透過這樣的清理,作為世上少數歷經民主轉型過程依舊能持續存活的威權政黨,國民黨才能擺脫那段威權統治的糾纏。

一如林為洲說「國民黨是轉型正義當事人」,過去 20 多年來,國民黨領導人其實也一直有意識地想擺脫那些「黑歷史」。例如李登輝執政時代開始以國家之力「補償」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馬英九執政時代更幾乎年年向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家屬道歉, 這顯示國民黨領導人很清楚:在那段威權統治台灣的時期,自己的確做錯了一些事。只是,多數國民黨人不解的是:「我們都已經道歉賠錢了,還要我們怎麼樣?」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只是政治攻防下的說法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是一個政治攻防下的說法,但轉型正義要做的其實是「看看這些人(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怎麼樣?」例如,促轉會上週新公布的「陳文成命案調查報告」裡,除了若干警總早已監控陳文成的事例外,新出土的資料不多,而所謂「警備總部對於陳文成之死亡,涉有嫌疑」,恐怕更是台灣不分藍綠立場心照不宣的結論。

只是,一個前途無限看好的留美博士,只因為回台省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沒了性命,對受難家屬而言,過去 30 多年來冤屈無處訴的悲慟從何排解?當年那個以殺戮威嚇異己的邪惡政權又該當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能稍稍同理被害者家屬,你一定會想知道那些殺戮的真相是什麼?是誰下的令?就算因為已經年代久遠、證據佚失,已無法確實地鎖定兇嫌,至少也會希望能為長年在暗夜哭泣的被害者家屬多做些什麼;包括是否可能做出一份迄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是否可以用國家的名義向家屬慎重道歉嗎?是的,不管陳文成命案或林宅血案,這個極可能殺害他們家人的國家從未提出正式的道歉。作為當事人家屬, 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

所以,真的不要用「我已經賠錢、道歉了,你還要怎麼樣?」來了卻自己的責任,就算你道歉了,這些 受難者及其家屬也有權力知道:「你在道歉什麼?你知道錯在哪裡?」你不能夠每年的二二八時滿臉悲戚地受難家屬鞠躬致意,隔了一個多月後,又在清明節時跑到慈湖「陵寢」淚流滿面地宣稱要繼承兩蔣的遺志。 這個道理不難懂,只是政治人物基於情感孺慕與政治需求裝不懂。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而是要帶台灣人回望歷史

與林為洲的說法剛好相反,正因為楊翠作為楊逵孫女,她更能瞭解受難者的苦痛與困境,在這樣的深層關懷下,她可能更有機會做好轉型正義的工作;更何況促轉會所有的總結報告都必須面向社會,訴諸所有人的公評。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不是要「審判」那段歷史,而是要帶著所有人「回望」那段歷史 ;一個能夠透過回望歷史、理解別人感受的人,才有機會就事論事地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國家也才有機會面向未來。

推薦閱讀

【國民黨掀桌又大鬧】對促轉會喊「滅東廠」,國民黨忘了自己才是東廠繼承人?

【林宅血案 40 年新進展】在民宅裝竊聽器、安插線人,兇嫌錄音卻被銷毀!促轉會: 不排除威權政府涉案

【陳文成之死,警總涉有重嫌】促轉會調查 30 年懸案:台大校園非第一陳屍現場,警總自殺說漏洞百出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社評:國民黨反對楊翠的理由是錯的 〉。首圖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拒交 4286 筆蔣中正「總裁批簽」收歸國有 國民黨 12 日提行政訴訟 
 稱楊翠 228 受難家屬身分不適任促轉會主委 林為洲:將投反對票 
 公布陳文成案調查報告 促轉會:警總對陳文成之死涉有嫌疑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陸之駿專欄】歷時 12 年的「郝李恩怨」內幕會就此被深埋,還是真相大白?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

然而,隨著李前總統的離開,過去著名的「郝李恩怨」是否也能正式劃下句點?(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很多年前,李登輝與郝柏村二位,因拉法葉軍購疑雲,個別接受電視訪問、隔空對嗆。

當時我聽到一個預言——

兩位此生「既聯合又鬥爭」的老先生,很可能一位走了,另一位不久就走,比一比誰那口氣長。

具體的時間,我記得不清楚。彷彿是連、宋、扁競逐總統大位期間,或者陳水扁執政那些年。

印象中, 對嗆的大意是:你別扯我,否則通通掀出來,要死一起死

2020 年 3 月 30 日,1919 年出生、比李登輝年長 4 歲的郝柏村先走一步,四個月後、7 月 30 日,已經返老還童、童言童語大半年的李登輝,也過世了。

1980 年代末迄 90 年代初,解嚴、蔣經國死後歷時數載的主流/非主流政爭,2020 年把未說的真相,全部帶進棺材。

在我看來,這場政爭中,表面看來是李登輝面對過宋美齡、俞國華、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一系列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對決,是李登輝與郝柏村。郝柏村是當時真正的有力者,掌握台灣軍方;李登輝則是另一個掌握政治權力的有力者。 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有力」,其餘都只是戲份或多或少的配角。

當時的政爭,其實就是軍、政之爭。而拉法葉案,恰恰是軍事、政治兩大權力交集之處。

1990 年 5 月內閣改組,李登輝不顧各方反對,強行提名通過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一般認為,李的目的是「捧殺」、切斷郝對軍方影響力。民進黨拒絕附和這個「陽謀」。

也就在這一年,李決定提名爭議性很大的林明義代表國民黨競選立委,遭郝在中常會強力反對——引進黑金鬥爭外省權貴,很可能才是「肝膽相照」的李郝決裂導火線。不到三年,郝下台;又兩年,與李徹底決裂,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對決。

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政爭幕後,更加暗潮洶湧的鬥爭,發生在國民黨權力核心中的核心——黨營事業。 當時黨營事業資產近兆,李登輝派親信劉泰英接掌這個外省權貴的核心地盤,直接從蔣家手中搶奪過來。

1993 年劉當黨管會主委以後,黨營事業中的鬥爭,其實是劉泰英 vs 三太子蔣孝勇。蔣在 1996 年底 48 歲英年早逝,留下黨營事業中興電工與竹聯幫大老陳啟禮之間台糖精煉糖廠等恩怨情仇。

主流/非主流政爭,在 1996 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算是李獲勝。但餘波尚在,只是非主流兵分二路、部分轉到國民黨之外繼續抗李。

一直到 2000 年民進黨陳水扁以些微票數當選總統,政黨輪替,這場政爭才完全告終——李登輝、劉泰英被快速趕出國民黨,李的接班人連戰,倒戈和外省權貴合作;從這角度看,又是非主流派贏得最終勝利。

2020 年,這場歷時 12 年(1988 年~2000 年)的大政爭的兩位主角郝柏村、李登輝相繼辭世。這場深刻影響著台灣的政爭,內幕會因為他們的死而永久深埋?或者真相大白?或許才是此刻、活人關切的正題。

推薦閱讀

「直到我死,我仍說我就是個中國人」——反台獨對中共不假辭色!郝柏村逝世讓軍人干政、郝李恩怨劃句點

【他是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解析李登輝:「民主之父」其實過譽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為台灣「運籌帷幄」

【曾惹來中共飛彈的台灣總統】訪美又通知密使--李登輝所站的時代位置,讓中共明白自己好渺小

(本文經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這才是屬於台灣人的故事】就是愛幹大事!魏德聖拼群眾募資 45 億,找回「台灣人的根」

$
0
0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2024 年就是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第 400 年了」—— 導演魏德聖在近期釋出的募資影片中談到,希望藉由群眾募資的方式,來讓台灣人認識台灣在世界的第一個印象。

面對 45 億的鉅額,魏德聖坦言並不容易,但「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責任編輯:徐子捷)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臺灣三部曲》主場景麻豆社全景美術圖。圖片來源:上報 ,由米倉影業提供。

文/李雨勳

「這是我們的根」—— 魏德聖邀全民一起來創造屬於台灣的歷史

導演要是個造夢者,才能天馬行空拍出好作品。魏德聖就是愛做夢,而且是敢做「大」夢,別人眼裡的不可能,他想做絕對堅持到底。他醞釀 20 年的《臺灣三部曲》拍片計畫,昨(5 日)正式啟動群眾募資,目標集資 45 億,他信心喊話:「不要因為(夢想)太大了,就說沒有辦法,就是因為太大,才要大家一起往前進,那才是力量的集結。」 希望到時電影上映,出品人寫上「臺灣人」三個字!

魏德聖以《臺灣三部曲》為核心,延伸的整體電影計畫,總稱為【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共計有五部電影,包含一部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一部動畫片《達娜米》以及「臺灣三部曲」的史詩劇情片:《首部曲:火焚之軀》以西拉雅獵人為主角;《二部曲:鯨骨之海》以漢人海盜的角度;《三部曲:應許之地》以荷蘭傳教士的觀點。詮釋在 1624 年,近 400 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同個時間點,不同族群匯集在臺灣,相互激盪、劇烈地影響著世界剛踏入臺灣的動人史詩故事。

決定群眾募資,魏德聖還是會擔心外界觀感, 深知會有「為什麼要給你錢拍你想拍的電影」的疑問,他說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往未來邁進 ,孩子們才會知道他們是帶著什麼能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在做一件讓台灣人自己都感動的事,之後我們長出來的樹開出來的花,才能夠讓世界看到。」

因為總是玩「大」的,尤其《賽德克.巴萊》預算一路追加到 7 億,魏德聖被扣上「愛亂花錢、很會超資」等罪名,他喊冤直呼:「有誰會比我更省錢?」強調自己拍片精準,從沒有拍了卻沒使用的畫面,舉例《海角七號》執行度高達 90%、《賽德克·巴萊》更達 95 %、《52 赫茲我愛你》則沒有一顆鏡頭沒用,「錢是自己借來的我怎麼會亂花!」他無奈地說

透過《臺灣三部曲》主要場景,他還要打造出「豐盛之城」文化園區,將【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所需 45 億算在內,總計花費高達 135 億,堪稱臺灣影史最高規格。為了這個浩大的案子,他壓力巨大,一度全身冒汗,陷入恐慌,所以他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能有充足資金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再像以前一樣邊拍邊籌錢,他說不管結果怎樣都會拍下去, 因為「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只是拍完時,「看我是要躺著出來,還是抬頭挺胸走出來。」他開玩笑地說

這三年多來,魏德聖從籌措製作團隊、找學者顧問和視效團隊,已經投入上億資金,為了今年九月開始的場景搭建,第一階段群募至少要 3000 萬,以期完成《臺灣三部曲》的主要場景西拉雅部落(麻豆社)的搭建,若集資金額到達 1 億,即可完成 400 年前古大灣市鎮的場景搭建,以期明年 8 月順利開拍,2024 年正式上映。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魏德聖近來為了籌備新片心力交瘁,笑言上週去買威力彩沒中獎,喊話中獎彩迷來投資他的電影。圖片來源:上報 ,攝影楊約翰。

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夥伴眼中的魏德聖:永不放棄夢想、充滿熱情

魏德聖喜歡化不可能為可能,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過去也是《海角七號》製片,她就直言魏德聖這次的計畫難度非常高,「但他確實是個敢做大夢想的人,而且『堅持到底,打死不退』,這也是台灣電影的精神。」她透露,當年魏德聖自資拍了《賽德克‧巴萊》的短片進行募資,一開始也沒人投錢,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魏導的老婆就曾說他是個有夢想的人,並且願意做到夢想成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億萬監製莊淳淳也曾跟魏德聖共事過,她形容魏德聖做事不只是 THINK BIG(宏觀),而是 THINK ANOMALOUS(超乎想像),像是《賽德克‧巴萊》就是開拍時資金仍沒到位,拍到中期中影才投錢進來,加上各方朋友出錢出力,才驚險大功告成,「其實很羨慕他有這麼好的故事可以說,永不放棄夢想又充滿熱情。」她佩服地說。

這次擔任《臺灣三部曲》美術總監的花谷秀文也說,第一次跟魏導合作,在進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對方的堅持,甚至可以說「執念」很深,「他外表看起來斯文溫柔,對某些事情卻很執著,要求很細膩,會用盡全力表現出來,直到達到目的才肯罷手,繁瑣細節也會一再確認,這些特點跟日本人很相像。」

只是魏德聖啟用群眾募資,免不了會引來一些「為何他拍片圓夢要全民買單?」的批判,對此李亞梅說得中肯,「承擔風險的是他,民眾願意拿錢給他,就是相信他可以做得到,不是嗎?」魏德聖準備好了,就等知音願意慷慨解囊,一同造夢。

這是臺灣走向世界,世界踏入臺灣的起點!

集資網頁請點:http://taiwantrilogy.com/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這才是台灣人需要的樂園】不用環球、迪士尼!魏德聖要用 135 億 BOT 蓋「豐盛之城」,活現 17 世紀的台灣

【台南登日本深夜節目 8 分鐘】日權威節目讚「台南 3 特色」攻陷日人心!成日客最愛旅遊地 NO.2

原來台南還能這樣玩!除了美食跟古蹟,觀旅局推「手繪風親山步道圖」讓你跟著地圖去爬山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就是愛幹大事 魏德聖群募 45 億尋臺灣人的根。首圖來源: 上報 ,攝影楊約翰。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上報人物】走鋼索的人 魏德聖 
【上報人物】大片間的歇息 《52Hz, I love you》的幕後故事 
 導演魏德聖加入「蒲公英書席計畫」 與美好關係打造「方舟書席」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台灣地名觀察記】12 生肖在全台都有相對應的地名!最受歡迎的「牛」贏過「鼠」近百倍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味手帖 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由 裏路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味手帖 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全台總共有 22 縣市、371  個鄉鎮 市區,但你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什麼特性嗎?

每個村莊、每條道路的名字都有其獨特性,而台灣更是有許多區域的名稱來自「動物、植物」。這些名稱不只展現出台灣的獨特地域環境,更能延續歷史。(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文字/賴進貴
插畫/Hui

幾年前,我在網路上看到美軍拍攝的 1940 年代航空照片,拿去和叔叔分享。叔叔看著照片一一指點著「陳厝」(Tân-tshù)、「菜園仔」(Tshài-hn̂g-á)等地,只有在地人知道的小地名。

在我出生時,劍潭老家隸屬台北市,但那個年代的劍潭還是鄉下地方,小學的操場直接連結稻田。稍長,搬到大安區,見證台北東區的快速發展,剛通車的仁愛路晚上有噴水和燈光秀,國父紀念館在一片稻田中動工興建,高中軍訓課去打靶的六張犁(目前的信義計畫區),當時仍是一大片水田。

古老的景觀逐漸遠去,然而許許多多的地名卻延續下來,透過和動植物有關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到早年的台灣。早年的景觀已經不再,然而一個個地名卻留下恆久的記憶。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鹿、牛、羊,見證農業開發歷程

想像早年台灣,「鹿」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一府、二鹿、三艋舺」淵源甚早,鹿港這個中部港口每年輸出鹿皮可達十萬張,可以想像當年台灣有多少鹿嗎?

清康熙年間繪製的台灣輿圖,特別記錄先民捕鹿的景觀。原來國家地理頻道所播放的非洲草原景觀,數百年前曾在台灣土地上演過。台灣和鹿有關的地名不勝枚舉:鹿寮坑、鹿仔坑、鹿窟、鹿谷、鹿湖、鹿仔埔、石家鹿、白鹿、鹿鳴等,全台聚落地名包含「鹿」字的有 155 個。

倒是有一個需要特別說明的地名──台中海線重鎮「沙鹿」,地名源自原住民語,和「鹿」沒有關係,且其閩南語發音要唸成「Sua-lak」,而不是「Sua-lok」。這個地名念得道地與否,能一窺閩南語程度。

隨著農業開發,更多動物登場,而數量最多的是「牛」,全台共有 574 個和牛有關的聚落地名,包括靜態的水牛厝、牛欄、牛稠(牛舍、牛寮之意)、牛埔仔、牛埤等地名,也包括畫面鮮明的牛相鬥、牛相觸、牛吃水等地名。牛的地名並不限於中南部,當年外公工廠開在目前台北的中山北路二段和錦州街一帶,到「牛埔仔」(Gû-poo-á)外公家吃拜拜,是兒時的年度盛事。

除了牛之外,羊也是常見的動物地名,但羊並非傳統農耕所使用的動力,多屬畜牧性質,「羊稠」地名多分布在中南部。眾多的「羊稠」顯示原來台灣人喝羊奶、吃羊肉的歷史由來已久。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林和竹」顯示出早年聚落景觀

茂密的植物構成早年台灣鬱鬱蒼蒼的景觀。從內政部地名資料庫,查詢和植物有關的地名用字,最多的是林(1062 筆),如林口、樹林、竹林、柴林、二林……,其中雖然有些和植物無關,如林厝、林屋等, 但整體而言「林」字地名分布顯示台灣的翠綠。

若以個別物種而言,竹(994 筆)的地名數量最多,而「竹圍」一名更是台灣排名第一的聚落名稱,包括竹圍仔(94 個)、大竹圍(38 個)、竹圍(28 個)、竹圍子(26 個)、下竹圍(21 個)等,共有 318 筆,廣泛分布於從北到南的平原地帶。 竹圍地名顯示,早年許多三合院或小聚落,常種植茂密的竹子以作為保護,既可以防範外人侵入,也可以抵抗強風。一個個守護家園的竹圍,顯示先人篳路藍縷的開發艱辛

植物排名第二的是「茄苳」,閩南語唸作「ka-tang」。屏東有個茄苳鄉,而彰化花壇鄉原名也是「茄苳腳」,遍佈全台的茄苳林、茄苳腳、下茄苳、茄苳坑、茄苳寮等地名,反映茄苳是非常普遍的樹種。茄苳為熱帶樹種,生長快速、體型龐大,很容易成為聚落中的顯著地標。傳統聚落通常有間主廟,廟口則有三兩棵老樹,民眾在樹下聊天、下棋,是台灣特有的聚落景觀。一棵棵古老的茄苳樹,陪伴過世世代代的居民。

看完最常見的幾個動植物地名,會不會好奇台灣常見的動植物地名還有哪些?經過特別查證,我發現 12 生肖的動物在台灣都有對應的地名。除了牛之外,排行第二的熱門地名是「龍」(392 筆),馬次之(291 筆),最少的鼠也有 6 筆。在植物部份,排在茄(191)和苳(131)之後,前幾名還包括榔(103)、麻(154)、蘭(152)、柑(115)、樟(77)、檳(58)、莿(45)、桐(45)等,顯示這些植物在台灣的普遍程度。

許多早年地名逐漸消失,現在的捷運或公車站牌常以地標或道路為名。早年的動物植物地名,顯現當年台灣景觀和生活,也見證台灣開發歷程。地名,不只是位置的指標,還是地理、歷史、文化的印記。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你來自哪裡?聽你念「柑仔蜜」還是「tomato」丟災!3 個台語詞帶你猜出身地

新營、柳營、林鳳營:一段無關鮮奶的地名史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沒咖啡就離婚】人類何時開始被咖啡廳綁架?日治時期台灣「珈琲店」讓你「戀愛感」滿滿

$
0
0
台灣第一家咖啡廳在 1912 年誕生,地點就位於現在的台北二二八公園裡頭,除了裝潢採歐式奢華風、供給西餐,也是重要的「沙龍」,甚至提供「女給」服務。此圖與內文無關。圖片來源:取自 Instagram

朋友聚會,來去咖啡廳;第一次約會,咖啡廳最不尷尬;在家遠距工作快睡著了,那就前往咖啡廳趕工超有效率;假日午後想放鬆一下,去咖啡廳吧!

咖啡廳之於當代常民生活,實在密不可分,在台灣除了連鎖店如星巴克、伯朗咖啡擠滿人潮,不論都市或鄉下的獨立咖啡店,也都有老客定時上門,更發展出藝文、公共議題論壇等多元經營方向。

不過,來自西方世界的咖啡廳,可不是一開始就有豐富的服務內容,而喝開咖啡的習慣,還得經由幾百年的變遷,才成就現在的風氣!

「咖啡」曾是維繫婚姻重要的元素

在公共場域提供咖啡飲品的服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 1475 年,在鄂圖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有一家名為「Kiva Han」的咖啡店,根據推測,該店的名稱或許是來自土耳其「Kahve Hane」,中文意思為「咖啡空間」。至今,全球有非常多的咖啡廳都取名為 Kiva Han,為的就是向這間世上第一家咖啡廳致敬。

在那個時代的土耳其,咖啡是當地人最重要的飲品之一,跟風俗有緊密的結合。例如,男方到女方家裡提親時,女方得準備咖啡給男方的家人喝,如果男方沒有喝完,就是對結親沒有誠意,甚至傳說如果丈夫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咖啡,妻子就能合法訴請離婚。

而咖啡文化也隨著鄂圖曼土耳其爭戰各處,將之帶往歐洲大陸。大約在 1529 年左右,土耳其軍隊留下了幾袋咖啡豆後,就離開了維也納,曾在土耳其居住過的商人看到機會,順勢把咖啡文化引進當地,並把原本未過濾、又濃又黑的咖啡,改良為加牛奶和糖,並經由過濾的口味。聽起來是不是跟現在的喝法非常相近呢?或許是這樣的進展,咖啡廳文化愈傳愈廣, 17 世紀時,英國、法國、德國及義大利都陸續出現首家咖啡飲品店,並成為洽談商務的重要場所。直到 20 世紀初,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也終於出現了「珈琲店」!

古代版「女僕咖啡廳」瀰漫粉紅氛圍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西化的速度是亞洲最快,在佔領台灣時也不忘將「先進文化」帶入。台灣第一家咖啡廳在 1912 年誕生,地點就位於現在的台北二二八公園裡頭,除了裝潢採歐式奢華風、供給西餐,也是重要的「沙龍」,上流階層的人士時常聚集在「珈琲店」聚會,像是文學家、詩社、學者等都是常客,也難怪後來會有明星咖啡館出產大文豪、民主運動先驅在咖啡館商談國家大事等事蹟。

不過,除了沙龍,日治時期珈琲店最特殊的服務是「女給」。現代台灣遊客會去日本女僕咖啡廳體驗,當時的男人則在珈琲店召喚女給陪伴,那些穿著洋裝與圍裙的女服務生會溫柔的和客人聊天,製造「戀愛的感覺」,並索取高額小費,為了有更穩定的客源,她們甚至必須精通中、日、台三種語言。

只不過「陪客」服務終究遊走在風俗產業邊緣,付錢買短暫、虛無的戀愛,最後很可能演變成性交易,好一點的人成為男客人的婚姻第三者,悲慘一點就淪為娼妓。但在那個時代,這個行業也代表女性能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的事業,因此後人也不好定論「女給」究竟是好與是壞。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參考資料

The Spruce Eats:The Evolution of the Coffee House

《共誌》(COMMAGAZINE):|土裡吐氣|土耳其咖啡二三事

《風傳媒》:一百年前台灣咖啡廳長什麼樣子?喝名酒、美女陪聊還能帶出場…揭秘日治潮到出水的女給時代

推薦閱讀

【因為太難喝通通倒掉】蘇貞昌拿出的「捷克啤酒」暗藏熱血故事!「黃金啤酒」全靠憤怒的捷克人一舉改變歷史

【喝杯咖啡也能買到幸福】星巴克創辦人坦言「我們的咖啡比較貴」,卻仍用 2 攻略收服消費者

【逛完吉卜力要知道的事】東京知名商圈竟然曾是黑市!洗白形象就靠秘密團隊打造「匠人社區」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取自 Instagram。)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你以為釣魚台是誰弄丟的】中共意外沉默、國民黨大肆炒作!但國民黨真有資格發聲嗎?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擬將釣魚台列嶼改名為「登野城尖閣」,引發主權之爭。國民黨團日前更是大動作帶著宜蘭漁民團體召開記者會,控訴執政當局面對主權問題毫無作為,對日卑躬屈膝;對此,總統蔡英文 16 日重申:「釣魚台是中華民國領土,是主權範圍所及」並表示後續發展會視情勢審慎處理。

面對國民黨的大鬧,中國反倒是派出公務船航行在釣魚台海域,給日本製造壓力。但,國、共真有資格在釣魚台議題上大吵大鬧嗎?(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擷取自 Google Map

文/林傲霜(世界獨立中文筆會會員,現為自由撰稿人)

2020 年 6 月 9 日,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在得到市長的支持下提出一提案,要求更改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行政區劃名稱。名稱將改為「石垣市登野城尖閣」。這一提案,將在 6 月 22 日的石垣市議會上進行表決。由於得到議會大多數人支持,估計必將獲得通過。這樣一來,可能又會觸碰到某些人脆弱而敏感的神經。

中共意外沉默,讓國民黨大肆炒作

本來釣魚島這塊無人的小荒島是中共近年來煽動仇外(特別是仇美、仇日)情緒以轉移國內民眾對當局專制獨裁,種種倒行逆施不滿的一種政治操弄手法。在 2013 年前後中共把這種操弄玩到了極致。

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掀起了一波仇日、反日的高潮,不僅組織民眾進行反日示威,更縱容所謂「愛國」的暴徒打、砸、燒、搶日本商品,但可笑的是這些商品中有許多就是大陸自己製造的。中共軍方也不斷在該海域炫耀武力。

但日本畢竟不像臺灣那麼好欺負,安倍晉三政府於是「硬碰硬」地對中共寸步不讓。最後由於美國政府公開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周邊海域。實則意味著中、日一旦開戰美軍將介入。在美國嚇阻下,中共才只好黯然退縮。而自川普上臺,美、中關係因貿易戰而嚴重惡化。再加香港「反送中」及要求民主普選等五大訴求獲得國際上廣泛支援。

而臺灣民眾空前覺醒,拒絕中共的「一國兩制」,支持民進黨維護主權及民主與人權的兩岸政策。再加武漢肺炎疫情禍害世界,造成全球多國對中共的譴責與追責…這一切使得中共焦頭爛額,四面楚歌。因此對釣魚島將由日方重新命名這一大事件。北京當局目前似已無暇顧及竟一聲不響,中共官方媒體集體「失語」。令人深感意外。

但與此同時臺灣的國民黨在大選慘敗後,黨內人心渙散,士氣低迷的情況下,卻似乎一下找到了某種「感覺」,不僅高調回應,予以反對,更大肆炒作。卻首先向內「開火」。國民黨竟然要求什麼「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不可再軟弱」,好像此事是民進黨政府之錯造成的。 真不知這批國民黨人是無知,還是政治偏見迷失了心智?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重溫一下歷史,看看這釣魚島主權是怎麼弄「丟」的?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軟弱」造成的?

「國共內鬥」反讓日本坐收漁利

本來釣魚島問題是「二戰」與「冷戰」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問題。「二戰」末期美軍在一場對日本的惡戰中,在付出數萬人傷亡代價後奪取了硫球及釣魚諸島。因而戰後這些島嶼由聯合國交付美國託管。但自 1971 年 6 月 17 日美國與日本簽署了 〈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 後,整個硫球群島的主權就由美國託管變為日本所有。而釣魚島從此時起便由日本實際控制並行使了行政管轄權。於是該島主權歸屬在中日之間形成了一個模糊的空間。

此時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的中華民國,正隔海對峙勢不兩立。因而各有打算。中共當時極力想與蘇共對抗。極力想進入聯合國,擠走臺灣。因而極力向美、日示好。國民黨自然也感到了國際生存空間的被壓縮,更極力想保住在聯合國的席位。 於是北京與臺北都極力想把日本拉來成為自己的邦交國,在外交上孤立對方。因此臺灣與大陸都不願為了這個只有幾平方公里的無人荒島而妨礙了自己的「外交戰略利益」。最後便由於國、共兩黨的「窩裡鬥」讓日本人坐收了「漁利」。

釣魚島就這樣讓日本人輕而易舉的實際控制在手中了。而且中共的人民日報在早年反美宣傳文章中更公開聲稱釣魚島屬於日本,以支持日本人民的所謂「反美鬥爭」。而《人民日報》分別發表於 1953 年 1 月和 1958 年 3 月的兩篇跟釣魚島有關的文章近日在網路上瘋傳。

文章引述當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的說法稱,所謂「中國絕不放棄對琉球群島主權」的消息,是美國人捏造的謠言;文章還說,中共總理周恩來早在 1951 年 8 月的一項聲明中就曾指出,(包括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等在內的)「這些島嶼,在過去的任何國際協定中,均未稱被規定脫離過日本」。

1972 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而轉向北京時,這時的日本原本還十分擔憂,害怕北京提出巨額的戰爭賠償等問題。若中共當局是一個民主國家,民意可以正常而自由地表達,那麼此時要日本歸還釣魚島的要求必然會成為兩國建交中必議之題。此時日本為了想減輕對中方的戰爭賠償,也只好讓步。這可是收回釣魚島的最佳時機,而唾手可得。

然而可悲的是,此時的中國卻由一個獨裁、殘暴,且喜怒無常,剛愎自用的顢頇朽翁毛澤東一人統治,一人說了算。 他竟然在建交時不知是得意忘形還是什麼原因,而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說:「要感謝日本人救了中共,沒有抗日戰爭,中共很難那麼快就奪取全國政權」。 毛澤東這話固然是句「實事求是」的大實話,但他卻把他自己黨的利益置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公然向日本的侵略表示「感謝」,這還能不大長日本的志氣,大滅中國的威風?真叫人不明白這是「愛國主義」還是「愛黨主義」?

而且毛澤東既非幽默,也非戲言,而是由衷之言且言行一致。據說當時中共高層曾有人向毛提出向日索賠一事,毛竟然說「賠什麼?不是日本侵華有我們今天」?於是對日戰爭索賠竟被他「代表」中國人民一筆勾銷掉了!至於什麼釣魚島,正如有人調侃的「大船都送你了,還要那幾顆釘子麼」?如果說放棄戰爭索賠,是丟了一只「大船」,釣魚島就是送人家的幾顆「釘子」。造成釣魚島今天這個局面,中共與當時在台執政的國民黨都難辭其咎!

接下來鄧小平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鄧幾起幾落終於複出掌控實權後,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有外國記者便提出了釣魚島主權問題,據當時中共的 〈參考消息〉 報導,「頓時招待會場氣氛一下便緊張起來」, 可是鄧卻笑著說「看來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不夠了,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人去解決吧」!當時中共官媒 〈參考消息〉 引用外電對此事的評論時對鄧小平更讚賞有加,稱其回答「幽默靈活,遊刃有餘」。

鄧小平的話雖然不像毛澤東那樣「不堪」,但鄧的這種油腔滑調實際上也就是把釣魚島的主權在模糊的話語中加以放棄了。鄧為了發展經濟,為了證明他主張在經濟上搞「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急需日本的資金與技術的支持。當時日本還向中國提供長期低息與無息貸款。這都是鄧極切需要的。所以鄧小平也同樣認為不能為了幾平方公里的無人荒島去與日本鬧翻,甚至毀了他在西方世界中「溫和務實」的形象。

總而言之,一切考慮仍是黨執政的利益(當然包括維護鄧氏個人的權威)至上。 由此可見,從毛澤東與臺灣的外交爭奪戰中放棄對日索賠,放棄應有的領土要求,到鄧小平為了經濟利益,而將釣魚島主權加以「擱置」,都體現出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不但是適用主義的,甚至是機會主義的,而且必須把黨、乃至領袖的得、失、好、惡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至於當時在臺灣執政的國民黨與中共同樣玩的是適用主義的,機會主義式的假愛國。為了國民黨一黨執政的利益,由於當時在國際上它已被空前孤立的情況下,盡可能不去得罪日本,以多保留點無邦交的外交空間。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得罪日本,讓中共去送領土,關我臺灣什麼事?

國民黨只是無理取鬧

就這樣經過「國共合作」,默契配合,釣魚島歸了日本。這是誰的責任還不明擺著的嗎?

現在,國民黨不執政,在野了,於是要重新「愛國」了,當然可以。 但你可去找北京中共當局討要說法呀。怎麼怪罪民進黨「不可再軟弱」了?難道放棄釣魚島主權時,是民進黨在臺灣執政嗎?現在連中共都不敢去武力收回釣魚島,因為它不但不敢去與美、日開戰。 而且中共也自知理虧,心裡也明白當年是它為了討好日本,在外交上孤立中華民國,同時換取經濟利益和日本技術上的支持,而拱手將這個小島讓人拿去。導至「覆水難收」。

已經鑄成的歷史大錯,不但罪在中共當局,也有國民黨的一份。事已至此,那麼當今的民進黨政府除了已經多次嚴正表達立場,嚴正表明中華民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宣示外,還能有什麼辦法去「翻轉歷史」?怎樣去「強硬」?所以國民黨在國內借機向政府發難,只能叫無理取鬧!

推薦閱讀

【台日真的友好嗎】站在距離台灣 111 公里的與那國島,日皇其實正虎視眈眈釣魚台

【妙妙出招捍衛釣魚台主權】都不要搶,釣魚台是頭城的!宜蘭縣長揪小英上島掛門牌

【國民黨釣魚,有願者要上鉤?】蔣萬安要陳其邁辦釣魚台釣魚比賽:我第一個報名,嗆你不敢!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北京傳真:釣魚台不就當年國共兩黨一起弄丟的 〉。首圖來源:擷取自 Google Map。)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日更名釣魚台】謝長廷:沿襲馬英九「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宜蘭縣拍板將釣魚台冠名「頭城」 石垣市長:不會抗議台灣內政事務 
【釣魚台之爭】藍營嗆蔡英文:對日卑躬屈膝避談主權 「不敢得罪大哥哥」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沒咖啡就離婚】人類何時開始被咖啡廳綁架?日治時期台灣「珈琲店」讓你「戀愛感」滿滿

$
0
0
台灣第一家咖啡廳在 1912 年誕生,地點就位於現在的台北二二八公園裡頭,除了裝潢採歐式奢華風、供給西餐,也是重要的「沙龍」,甚至提供「女給」服務。此圖與內文無關。圖片來源:取自 Instagram

朋友聚會,來去咖啡廳;第一次約會,咖啡廳最不尷尬;在家遠距工作快睡著了,那就前往咖啡廳趕工超有效率;假日午後想放鬆一下,去咖啡廳吧!

咖啡廳之於當代常民生活,實在密不可分,在台灣除了連鎖店如星巴克、伯朗咖啡擠滿人潮,不論都市或鄉下的獨立咖啡店,也都有老客定時上門,更發展出藝文、公共議題論壇等多元經營方向。

不過,來自西方世界的咖啡廳,可不是一開始就有豐富的服務內容,而喝開咖啡的習慣,還得經由幾百年的變遷,才成就現在的風氣!

「咖啡」曾是維繫婚姻重要的元素

在公共場域提供咖啡飲品的服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 1475 年,在鄂圖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有一家名為「Kiva Han」的咖啡店,根據推測,該店的名稱或許是來自土耳其「Kahve Hane」,中文意思為「咖啡空間」。至今,全球有非常多的咖啡廳都取名為 Kiva Han,為的就是向這間世上第一家咖啡廳致敬。

在那個時代的土耳其,咖啡是當地人最重要的飲品之一,跟風俗有緊密的結合。例如,男方到女方家裡提親時,女方得準備咖啡給男方的家人喝,如果男方沒有喝完,就是對結親沒有誠意,甚至傳說如果丈夫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咖啡,妻子就能合法訴請離婚。

而咖啡文化也隨著鄂圖曼土耳其爭戰各處,將之帶往歐洲大陸。大約在 1529 年左右,土耳其軍隊留下了幾袋咖啡豆後,就離開了維也納,曾在土耳其居住過的商人看到機會,順勢把咖啡文化引進當地,並把原本未過濾、又濃又黑的咖啡,改良為加牛奶和糖,並經由過濾的口味。聽起來是不是跟現在的喝法非常相近呢?或許是這樣的進展,咖啡廳文化愈傳愈廣, 17 世紀時,英國、法國、德國及義大利都陸續出現首家咖啡飲品店,並成為洽談商務的重要場所。直到 20 世紀初,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也終於出現了「珈琲店」!

古代版「女僕咖啡廳」瀰漫粉紅氛圍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西化的速度是亞洲最快,在佔領台灣時也不忘將「先進文化」帶入。台灣第一家咖啡廳在 1912 年誕生,地點就位於現在的台北二二八公園裡頭,除了裝潢採歐式奢華風、供給西餐,也是重要的「沙龍」,上流階層的人士時常聚集在「珈琲店」聚會,像是文學家、詩社、學者等都是常客,也難怪後來會有明星咖啡館出產大文豪、民主運動先驅在咖啡館商談國家大事等事蹟。

不過,除了沙龍,日治時期珈琲店最特殊的服務是「女給」。現代台灣遊客會去日本女僕咖啡廳體驗,當時的男人則在珈琲店召喚女給陪伴,那些穿著洋裝與圍裙的女服務生會溫柔的和客人聊天,製造「戀愛的感覺」,並索取高額小費,為了有更穩定的客源,她們甚至必須精通中、日、台三種語言。

只不過「陪客」服務終究遊走在風俗產業邊緣,付錢買短暫、虛無的戀愛,最後很可能演變成性交易,好一點的人成為男客人的婚姻第三者,悲慘一點就淪為娼妓。但在那個時代,這個行業也代表女性能獨立自主、擁有自己的事業,因此後人也不好定論「女給」究竟是好與是壞。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參考資料

The Spruce Eats:The Evolution of the Coffee House

《共誌》(COMMAGAZINE):|土裡吐氣|土耳其咖啡二三事

《風傳媒》:一百年前台灣咖啡廳長什麼樣子?喝名酒、美女陪聊還能帶出場…揭秘日治潮到出水的女給時代

推薦閱讀

【因為太難喝通通倒掉】蘇貞昌拿出的「捷克啤酒」暗藏熱血故事!「黃金啤酒」全靠憤怒的捷克人一舉改變歷史

【喝杯咖啡也能買到幸福】星巴克創辦人坦言「我們的咖啡比較貴」,卻仍用 2 攻略收服消費者

【逛完吉卜力要知道的事】東京知名商圈竟然曾是黑市!洗白形象就靠秘密團隊打造「匠人社區」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取自 Instagram。)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詹姆士龐德真有其人!】60 年代被政府懷疑是間諜、嚴密監視,官方證實:和電影一樣好女色

$
0
0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真有 007?檔案顯示詹姆士龐德 1960 年代出沒波蘭 〉。首圖來源:pixnio。)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全世界最知名的特務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為小說家伊恩·佛萊明(Ian Lancaster Fleming)1953 年創作的虛構角色,為英國軍情六處特工,代碼 007。至今已有 26 部相關系列電影。但現在波蘭政府機構證實詹姆士龐德可能確有其人……(責任編輯:連柏翰)

波蘭出現曾經一個叫做詹姆士龐德的人。圖片來源:pixnio

波蘭國家紀念研究所在社群媒體公開檔案,一名和 007 小說男主角詹姆士龐德同名的英國人,冷戰時期在英國駐波蘭大使館服務,疑似從事間諜活動,波蘭官員對他嚴密監視。

消息一出,波蘭民眾無比震驚與激動。

波蘭國價紀念研究所:詹姆士龐德引波蘭官員注意、喜歡女人

根據波蘭國家紀念研究所(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 IPN)的檔案,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在 1964 年 2 月 18 日來到波蘭,正式受聘為英國大使館武官的檔案保管員。他很快引起波蘭反情報官員的注意。

IPN 檔案主任克魯(Marzena Kruk)告訴路透社:「我們知道他 1964 到 1965 年在波蘭。」

克魯說:「他在波蘭四處走動… 他喜歡女人,和 007 小說同名主角一樣,但檔案中完全沒有提到馬丁尼酒。不過,據說他喜歡波蘭啤酒。」007 小說主角詹姆士龐德最喜歡馬丁尼酒。

My name is Bond…James Bond!The IPN has the files of a certain James Bond! Was he the world’s famous agent?We can…

Posted by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 on 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20

檔案顯示,詹姆士龐德受到嚴密監視,他曾到過波蘭東北部的比亞里斯托(Bialystok)和奧爾什丁(Olsztyn)地區,試圖「滲透」當時這個蘇聯附庸國的軍事設施。

不過,他沒被發現與波蘭公民接觸。當時任何波蘭人涉嫌與鐵幕另一邊的情報員合作,將會為自己帶來嚴重後果。

007 小說作者佛萊明(Ian Fleming)創作的英國情報員「007」詹姆士龐德,在 1962 年登上大銀幕,當時演員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在首部 007 電影「第七號情報員」(Dr. No)扮演這個角色。

《BO》編按:詹姆士龐德系列電影首部作品:《第七號情報員》(Dr. No)片段: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文章

【火車一班班開往滅絕營】納粹「祕密警察」來敲門,穆斯林醫生捨命救猶太少女

【德國誓言消除歷史毒瘤】24 小時都在蒐情資!東德秘密警察曾為 600 萬人建監控檔案,德政府下令最嚴懲

「被中國警察審訊 18 小時、禁止睡覺」──韓籍傳教士曝恐怖經歷:中共認定外國傳教士都是間諜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真有 007?檔案顯示詹姆士龐德 1960 年代出沒波蘭 〉。首圖來源:pixnio。)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為什麼彰化八卦山叫「八卦山」?背後的歷史其實很不光彩

$
0
0

(本文與標題為 A-MO 先生 授權刊載,臉書專頁:A-MO 先生 ,原文刊載:你知道為什麼叫「八卦山」嗎?其實很不光彩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圖/史料中英國攝影師拍下的平埔族婦女照片,可以看出她的五官和漢人很不同,很有原住民的味道)
(圖/史料中英國攝影師拍下的平埔族婦女照片,可以看出她的五官和漢人很不同,很有原住民的味道)

文/A-MO 先生

事實上,八卦山得名是因為山上有座八角亭,這是個戰事紀念亭, 紀念著:官逼民反的戰爭 。當時統治者以強大武力平息民亂,為什麼還有臉耀武揚威的建亭紀念?

說起來,這場戰役,和現代的交通要道台一線有很大的關係。

八卦亭正式名稱為「鎮番亭」;原住民數百年來一直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從明鄭時期、清朝、日據時代,一直到近代社會地位才逐漸提升,對於原住民族的鄙視,不知道是否是漢人的劣根性。

01 02 清朝統治時期,將台灣的百姓分為「民」和「番」,「番」泛指平埔族和高山族原住民,而在日據時代,則進一步將「番」分為「生番」和「熟番」,生番指的是高山族,熟番則為平埔族,平埔族生活在漢人與高山原住民之間,高度漢化導致族群的消失,現在一般人對於平埔族的認識幾乎是零,而知道自己有平埔族血緣的也所剩不多。

八卦山的「鎮番亭」,鎮的「番」,是平埔族的多個反叛聚落,他們叛亂的原因是為了服務往來縱貫道的官員、糧食、建材運輸,無限制的勞役義務。

04

現今使用的台一線,大約 200 年前的清朝時期就有了雛型,不過,那時的道路當然無法像現在從南到北「一車通到底」,中間有很多段必須涉水過河,而在過河時,官員只要坐在竹筏上,就有好幾個人身子浸在水裡,推著竹筏走,其他人則將官員的行李頂在頭上,小心翼翼地運送到對岸,也有人負責牽牛過河,牛隻如此龐大,若鬧起脾氣來可不得了……這些幫忙渡河的「人」,就是清朝官員口中的「番」。

人家說「造反有理」,剛好用在這次的叛亂,不過,有理歸有理,畢竟贏不了武力強大的統治者。

事情發生在 1731 年 12 月 24 日,大甲西社受不了繁重勞役,放火燒衙門,還打傷兩名士兵,這雖然是個導火線,但並未一次點燃平埔族人長期隱忍的怒火,此時其他番社不但袖手旁觀,甚至還擔任清朝軍隊的後援,幫忙運輸糧草、供應牛車。

大甲西社的孤軍反叛,撐了幾個月,終於在 4 月下旬舉白旗投降。

05

番社叛亂原本應該就此畫上句點,沒想到的是,在大甲西社投降前 10 天,有 5 名其他番社的平埔族人在幫助官兵運送糧草時,被漢人設計殺害,並將屍首冒充大甲西社人到軍營邀功,彰化縣衙門最後竟然偏袒漢人,將謀殺嫌犯無罪開釋,這樣讓人無法接受的判決,終於激起大規模的番社叛亂。

1732 年閏 5 月,南大肚、水裡、沙轆、牛罵等從今天的彰化到通霄的縱貫線沿線番社,串連起義,包圍彰化縣城,而彰化和竹塹 (新竹) 之間的交通、情報、物資流通都因此中斷。

鬧了 2 個月,清廷決定由福建陸路提督王郡帶領大軍到台灣平亂,7 月 6 日,王郡抵台,從鹿港登陸後一路往北推進,勢如破竹,一直到越過大甲溪攻破大甲西社,9 月份大勢底定,再加上後續的搜捕,王郡在 11 月 5 日宣佈戰爭結束。

對於平埔族人為何反叛,為何僅有縱貫線沿線番社叛亂,地方官員心知肚明,甚至連率軍前來討伐的王郡也十分清楚,但事後福建總督 (當時台灣在行政上是劃歸福建省管轄) 給皇帝的奏摺只輕描淡寫地說這是極少數匪類滋擾,番民非常感恩朝廷派兵除惡,讓他們能平安地生活,他還睜眼說瞎話,說因為這份對皇上的感恩之情,只要需要勞役,番人們一定「踴躍向前」。

06

一場流血戰役之後,縱貫線沿線番社大家死了親人朋友,但元氣大傷之後,一樣必須無償提供勞役;事實上,在明鄭統治時期番社也曾經反抗,結果招致大屠殺,先祖有過這段慘痛經歷,可以想見,平埔族人若非被逼到絕境,不太可能再興叛變。

平埔族已幾乎從當代人認知的歷史中抹去,更別談這段平埔族人為爭取自身權利而引發的內亂會有幾個人知道;

大甲西社發動的叛亂,什麼都沒改變,只留下了一座八卦型的「鎮番亭」,是清朝成功的剿滅行動的紀念,但經過 200 多年,八卦亭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可循,而命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八卦山,或許算是讓後世追問這段被遺忘的辛酸血淚的線索。

07

上圖引用 [PeoPo 公民新聞圖片|平埔族遺址是沉默的歷史 ] 是輔助說名歷史演進至今的可能樣貌, 圖說文字僅供思辨,非絕對正確的觀念引導

2015/6/25 補充:歌仔戲是台灣戲曲之一,雖然吸收頗多京劇或各種戲曲的內涵,但在藝術上這樣兼容並蓄與多元正是它的優點

思辨的目的是在學習新知識後, 不拘溺於原先的觀念,可以從學習中判斷並做出選擇。

延伸閱讀

【歷史解密】中華民國政權如何蒙騙台灣人?從松山機場和基隆港詭異的啟用年談起 【台灣的地圖會說話】從消失四十年的國家公園開始說起
除了 228,歷史課本不提的森林史真相:國民政府才是掠奪資源的最大兇手
歷史解密》誰說如果國民黨沒來,台灣就會被中共統一?1949 年美國駐台副領事的一封信道出真相

(本文與標題為 A-MO 先生 授權刊載,臉書專頁:A-MO 先生 ,原文刊載:你知道為什麼叫「八卦山」嗎?其實很不光彩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大男人主義在這裡行不通】唐朝女性寧喝毒酒,也不讓老公納妾!一窺大唐女性有多「惹不得」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在大唐怎麼活?食衣住行、當官、做買賣、搞外交,定居唐朝的必備指南》,由 創意市集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翻攝自 武媚娘傳奇(武則天傳奇) 臉書粉專。)

【《BO》編輯檯好書推薦:《人在大唐怎麼活?食衣住行、當官、做買賣、搞外交,定居唐朝的必備指南》】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唐朝因為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盛世,因此在歷史上被稱作「大唐盛世」。但是唐代的人都是如何生活的?透過此書,從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面向來剖析大唐。

中國歷史上共出現過 4 個女皇帝,其中一個便是活在唐朝的武則天。事實上,唐朝除了出現女性執政,還有許多社會現象都展現出女權高漲的狀況。(選書編輯:徐子捷)

文/侯悅

從《武媚娘傳奇》片段,看大唐女性服飾的開放。圖片來源:翻攝自 武媚娘傳奇(武則天傳奇) 臉書粉專。

活在唐朝的女人很幸福,男人卻要受苦?

大唐的女人幸福指數很高。在這裡,她們有的能堅持一夫一妻政策一百年不變,有的能讓老公事事都聽自己的話。由此可知,大唐女人們在家裡的地位很高。 女人地位上來了,自然性格也就奔放了。

大唐女人的衣著也有著極大的變化,貴族女人們早期出門遮全身,一副江湖女俠客的打扮,再後來只遮住臉和脖子。其他就按自己喜好來穿,身材好的一定能給人無限想像。最後貴族姑娘們越來越懶,越來越怕熱,乾脆直接一條裙子裹全身,外罩一件大袖衫就好了。

唐朝男人的老婆,有幾個強硬派,比如殺死高宗的皇后和淑妃之武則天、寧可毒死自己也不讓老公納妾的房玄齡夫人,還有讓中宗李顯感覺害怕的韋皇后等,這幾個都是強硬派的代表性人物。

例如武則天在處理情敵問題上,用的是極端殘忍的手法—殺一儆百。王皇后和蕭淑妃先被打個半死,再被砍去手腳,最後還被放入酒缸裡。這兩位慘死的女人,資歷其實非常深,在李治還是太子的時候就陪著他了,到頭來卻被新晉的武皇后殺掉。所以,跟皇帝過日子不看兩人在一起的時間長短,而是要看自己是否強悍。

在唐朝上層社會的婚姻生活中,盛行一股嫉妒之風。 妒婦中不僅有狠毒地殘害侍妾的,也有不要命地對抗丈夫納妾的,還有瘋狂地持刀恐嚇歌伎的。據張《朝野僉載》卷二所記載,正妻因嫉妒而虐待婢妾的手段極殘酷又多樣,婢妾有被割掉鼻子的,有被釘瞎雙眼的,真是觸目驚心。

房玄齡的老婆就是一名悍婦。這位夫人沒有武則天的政治頭腦,沒有人記得這位夫人的容貌如何,只知道她性格強硬,絕對彪悍。誰都別想干擾房家一夫一妻的生活。房玄齡的夫人姓盧,她誓死捍衛一夫一妻制度。

太宗某天高興,看著房玄齡每天工作辛苦,下班回家,家裡就一個老婆,沒什麼娛樂,於是想著,送幾個美女給房玄齡。按理說,皇帝送美女給大臣,多好的事情,省錢又不怕御史說閒話。但房玄齡的心臟還是有點承受不住,如果把美女領回家,老婆鐵定不會讓他好過。但是,不把美女帶回家,怎麼跟皇帝交代?房玄齡顫抖了一下,這麼可怕的事情還是不要想,可皇命不可違,美人還是被送到家裡去了。

果不其然,太宗親自送的賞心悅目的「禮物」被退了回來。也許是太宗當時心情好,他抱著整蠱的姿態,裝作很生氣的樣子說:「老房,把你夫人叫過來!」見到霸氣「退貨」的房夫人來了,太宗繼續整人:「要麼給我們老房納妾,要麼你把這壺毒酒喝了。二選一,沒商量。」說著,侍女端了一壺據說是有毒的酒,來到房夫人面前,而另一邊,是被房夫人「退貨」的美貌姑娘。房夫人可是讓老房想起來就會顫抖的人物,遇見這種不公平的選擇題,當然不退縮。 只見房夫人瀟灑地拿起一壺毒酒,說了一句「寧妒而死」,然後把毒酒喝了下去。

房夫人當時估計也是被太宗氣糊塗了,喝的時候沒想過這酒怎麼有一股酸味,喝完才想起來。酒怎麼是酸的呢?這要問整蠱發起人李世民先生了。李世民:「哈哈哈,某放的是醋。」從此,吃醋這個詞就流傳開來了。當時如果你在場,安慰一下房夫人吧,喝點醋對身體好,一壇醋喝回了主權,喝走了美人,太值得了。

房夫人喝了一壺醋,這「毒酒」一喝完,太宗皇帝的美人自然是沒送出去。從此以後,房相公的身分證上,配偶那一欄只有兩個字:盧氏。

跟霸道彪悍的房夫人相比,韋皇后更放肆、任性。到了韋皇后的時代,皇宮內有個怕老婆的中宗李顯,皇宮外有個超級懼內的御史大夫裴談。於是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裡無過李老。」按照正常的思路,這樣的歌應該在某個巷子裡,幾個孩子邊打鬧邊唱著,偏偏這首歌不是。這首《回波詞》是宮中樂人臧奉唱給韋皇后和她老公中宗聽的。臧奉這是在自殺嗎?他不要這份工作了嗎?當著皇帝的面唱皇帝怕老婆?中宗什麼反應?中宗的反應很自然,笑容很真誠,心情很愉悅。

歌詞中的懼內先生裴談真心覺得懼內是好事,而中宗也是這麼想的。老婆嘛,娶回來是用來疼的。於是這樣的事被唱出來,君臣兩人大約都覺得是受到了誇讚吧?
皇帝陛下都這樣疼老婆,大唐男人真是好,把怕老婆當作一種美德。皇帝帶頭,絕不隱藏,遇到這樣的男人,姑娘妳還不快點把自己嫁了。

看大唐姑娘們如何秀自己的「事業線」

各大古裝戲的道具組注意了,拍到關於大唐的這種年代戲,只要拍的是開元盛世之前的故事。一定要少找一些演宮女、仕女的演員,或者改改劇本,儘量不讓她們出門。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類女演員出門的服裝太費布料了。如果你生活在初唐,出門看見的貴族姑娘都是一群一群的,簡直就是一個行走中的布丸子。要知道,不是姑娘們吃得太好、身材不好,而是當時風俗限制,不准露出一點肉,所以你根本看不見什麼身材臉蛋。此時,有身分的女人們出門在外,都戴著帷幔。

帷幔從頭到腳把人遮得嚴嚴實實,一個戴著帷幔的姑娘,甚至可以隨時出入蜂房,由此可知帷幔的厚實程度。帷幔不僅能防蚊、防蟲、防塵,最重要的一點是防偷窺。也對,蜜蜂都鑽不進的厚度,還能看清楚裡面的人嗎?這時候你走在街上,頂多能知道,戴帷幔的是個貴族女性。至於她是老是少,是胖是瘦,一眼看過去真的無從得知。導演如果要拍這時候的電視劇,記得囑咐所有的女性演員,若自己的角色是宮女或貴族,出門可以不用化妝,但請記得戴好帷幔。

時間在前進,生活在鬆綁。生活在高宗年間的姑娘們可以略微放鬆一下了,此時已經有了「帷帽」,戴上以後,遮臉不遮全身,再也不用擔心長長的帷幔總是沾上灰。以前出門,姑娘感覺自己是罩在大布籠裡。雖然有時候感覺很可愛,但是下馬上馬總覺得有障礙,騎馬的時候也不舒服,遮全身的帷幔實在不方便。

大唐女人地位越來越高,戴過一段時間帷帽以後,姑娘們覺得還是不戴最舒服。 玄宗時期,貴族姑娘們的頭解放了,她們可以梳著漂亮的髮髻,化好精緻的妝容,直接出門。如果你想看美女,看到的景象應該和《虢國夫人遊春圖》上畫的類似。風姿綽約,香風陣陣。不過遊春圖裡算是全明星陣容了,一般人出門看見的大都是普通貴族出行的場景。畫中虢國夫人一行人騎馬穿的還是正宗「唐裝」春衫,還有的妹子騎馬直接穿的是男子衣服,或者緊身窄袖的胡服。

《虢國夫人遊春圖》。圖片來源:創意市集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遮得嚴嚴實實的古裝,什麼時候和性感有關?別急,在大唐這裡衣裙就可以很性感。挑一件能襯你皮膚顏色的襦裙,裙腰直接提到胸部位置,然後罩一件有寬大衣袖的「防晒衣」。穿好後,白白嫩嫩的肩膀若隱若現,重點是胸前的大好「事業線」。歐陽詢有一首詩說得好:「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蓮。」由此詩可知,大唐美女的標準就是:長得像花一樣,身材要豐滿,皮膚夠白皙。齊胸襦裙配輕紗大袖衫,就是大唐最時尚的「齊胸半露」款長裙。

但是,穿得這麼性感的姑娘可不多見,畢竟能穿成這樣的美女,自然也不用做什麼需要耗費力氣的工作,更不會沒事在街上亂晃。她們要麼在皇宮上班,要麼在貴族的宅院裡發呆。例如專門給皇帝跳舞的「音聲人」和皇宮的妃子、公主們,平時的穿戴就像《大明宮詞》裡的太平公主那樣,胸前的衣服拉低,那種低到不能再低的樣子,看得觀眾朋友們臉都紅了,而且衣領向兩邊分開,美人的鎖骨就能坦露出來,漂亮得讓人移不開眼睛。也有的姑娘或者像《簪花仕女圖》上的美人們一樣,幾個姑娘懶懶地站著,你可以看到她們肩膀圓潤,膚色白皙,手臂也是豐滿的。那種恰到好處的胖,大唐獨有。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有錢也不能狂買房!看完這篇文,你可能也想穿越時空回唐朝

你知道唐朝也有護唇膏、美白霜跟洗面乳嗎?衰鬼杜甫很幸運從皇帝那裡拿到一條

【母猩猩耍心機程度堪比人類】白天裝和善、晚上拖角落毆打!「秀性器」爭寵比女性露乳溝還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人在大唐怎麼活?食衣住行、當官、做買賣、搞外交,定居唐朝的必備指南》,由 創意市集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翻攝自 武媚娘傳奇(武則天傳奇) 臉書粉專。)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高雄是澎湖人蓋出來的】歷史解密:為何高雄會成澎湖人「移居台灣」的首選?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BO》編輯檯好書推薦:《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台灣四面環海,在豐富的天然環境與多元族群交織下,孕育出獨特的面貌;但你曾跳脫「本島」中心,從台灣周遭離島看過本島面貌嗎?

你印象中的高雄長什麼樣子?高雄是台灣早期「重工業」發展的重鎮,現在更被稱為「光榮城市」!不過,高雄能有完整的現代化發展,可與「澎湖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選書編輯:徐子捷)

高雄港作為日治時期中南部唯一貨物吞吐港,是總督府自豪的重要建設。這張黑白明信片呈現高雄港岸的壯觀,港邊停泊大型輪船,船身旁則有大型重機具正裝卸貨物。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文/柳青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候選人)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曾有段時間,網路上流行起一波關於地方特質的討論。網友們紛紛從生活中的細微特徵,來描述對於某地人的印象,有些內容還真的是只有內行人才會理解的趣味。例如有人說,「澎湖人」通常都有很多親戚在高雄,或者換個說法,每一個高雄人在日常生活中,至少會認識一兩個澎湖人。

嚴格來說,澎湖跟高雄兩地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必然的地理關係,再加上渡海來臺的路徑並非像島內移民那樣便利,這種幾近共識般的群聚印象著實讓人好奇,為什麼高雄會是澎湖人移居臺灣的首選?

從季節性移動到落腳定居

要從歷史上找出澎湖人大量移居高雄的原因,其實不難。1908 年起日本殖民政府為了臺灣南部的國際貿易與經濟開發需求,開啟接連三期的「打狗港築港計畫」,創造出大量工作機會。原本就已經常態性旅居屏東、安平等地,從事「出稼」行為的澎湖人,紛紛把握機會轉進高雄謀生,不再維持季節性往返的工作模式。能夠在臺灣有穩定且優渥的生活,讓許多早已厭倦來回兩地奔波的澎湖人趨之若鶩。 當時澎湖人胼手胝足的打拼形象,甚至衍生出所謂「澎湖查某,臺灣牛」的俚語,吃苦耐勞的低階勞動族群,成了早期澎湖移民鮮明的族群印象。

打狗港築港計畫實質上帶動高雄現代化的發展 ,不論一開始大規模的填海造陸,或是後來因應商業成長而興起的城市建設,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因此對附近居民來說,當時的高雄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機會的新興都市。不僅渡海來臺的澎湖人,就連鄰近的臺南、屏東與嘉義等地,都有不少懷抱著夢想的人們不斷湧入。然而, 澎湖人之所以有更高的競爭力,實際上仰賴的是有點出乎意料的因素──「教育」水準。

根據臺灣總督府文教局 1928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澎湖學齡兒童的就學率是 48.6%,高於臺灣本島平均值的 44.8%。所以,澎湖人移居海外的推力,除了缺乏食物與工作機會外,也是因為人才過剩而產生的壓力。

不過,為什麼澎湖的教育水平會比本島還高呢? 儘管因為位處離島,教育資源不如臺灣充裕,但澎湖自古以來文風鼎盛,除了政府的新制學校之外,還有很大部分的教育單位,是由地方宿儒主持的「書房」。 許多識字的澎湖人來到人不生地不熟的臺灣之後,就算舉目無親、也沒有充沛的人脈資源,仍然可以憑藉基礎的學識能力,獲得本地商家的青睞,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

根據許多早期旅居高雄的澎湖長輩自述,當年原本單純想從學徒做起,但因為識字、懂算數,很快在同儕中被拔擢;等到有較好的發展機會時,便返鄉招募親友一起來臺打拼創業,再依賴同鄉情誼的專業團體彼此協力,形成一個更為龐大的專業團體。這樣的發展模式幾乎是第一代澎湖移民的縮影。

陳仁和生涯晚期繪製鳳山農會肉品市場時的工作照。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打造高雄城市新風貌

來臺參與高雄城市建設的第一代澎湖人,很多後來都成為高雄營造業的主力。根據政府營建單位的資料統計,戰後以來高雄的甲級營造廠中,由澎湖人所創設的佔有相當驚人的比例;這樣的發展脈絡也適用於建築師,1971 年成立的臺灣省建築師公會第一任理事長,即為澎湖菓葉移居高雄的許仲川,在此之前還有與王大閎並列為臺灣十大建築師之一、以三信家商波浪大樓與高雄佛教堂等建築設計廣為人知的陳仁和,以及嘗試以水泥仿傳統木構、開創出近代廟宇設計潮流的謝自南等人。

陳仁和,或許是用來具體定義這個由澎湖人開創的盛世的最好例子。他在 1922 年出生於澎湖白沙鄉吉貝島,小學時因為父親經營大河旅社而舉家移居屏東。高雄中學畢業後,他進入建築教育名校早稻田大學專門部理工學部建築課就讀,並受教於日本近代建築大師內藤多仲、今井兼次與明石信道等人。1945 年畢業返臺,於 1950 年後取得建築師資格後,在高雄鹽埕埔田町成立陳仁和建築師事務所,展開長達將近四十年的執業生涯,是南臺灣地區戰後相當重要的建築師之一。

陳仁和的作品大同國小舊禮堂,現已不存。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從設計的專業上來看,陳仁和的作品風格充滿了現代建築的形式語彙,最大的特色在於對結構與構造設計的自信,在當時同時代的南臺灣建築師中鮮有對手。不論其成名作高雄佛教堂、被譽為臺灣粗獷主義經典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大同國小禮堂,以及生涯晚期的鳳山農會肉品市場等案例,陳仁和的建築設計作品都呈現出一種君臨天下的態勢。

但如果從建築的專業來看,陳仁和在建築上的成功,實際上是來自整個高雄澎湖社群集體創作的傑作。

團結面對挑戰的澎湖人

以三信家商為例,促成此案的業主代表黃慶雲、建築師陳仁和與營造廠負責人吳甲一皆為澎湖人,甚至從招標文件中的紀錄可以發現,當時參與投標的營造廠更有高達九成是由澎湖人經營。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招標文件中所載明參與投標之廠商,幾乎皆為澎湖人所開設。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

之所以會有這種幾近壟斷的懸殊落差,除了證明澎湖人對於戰後高雄地區營造業的掌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面對戰後動盪局勢的能力──如材料價格的波動使得工程造價難以掌握,傳統營造廠不見得有能力配合新穎的建築設計等。這些外人認為艱鉅的挑戰,覺得風險太大、沒利潤的爛攤子,陳仁和與澎湖的鄉親卻能團結一致克服。

這種基於同鄉力挺而協力合作的模式,不斷出現在陳仁和及其他旅居高雄澎湖籍的建築師生涯中,也是造就澎湖人主導高雄戰後城市建設的最重要關鍵。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去台灣探險簡直是玩命?】颱風、跳蚤、「生番」追打, 4 點指南帶你遊玩 19 世紀福爾摩沙

【台灣夾娃娃機的「夾客」都是 8+9?】用 10 元硬幣換下班後的爽,連經濟學專家也瘋狂!

【台灣美食史】高雄何以成為土魠魚重鎮?問這位被誣告是美國間諜的神力漁人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