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她每天都在打無煙硝的密碼戰】歷史學家解密「特務」政治檔案,裝成報社記者的「假名特務」也被揪出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即便台灣走過威權時代,威權政府仍讓被迫害者歷歷在目,唯有還原歷史真相,社會才有可能走向和解。而除了威權政府,情報人員(特務)正是統治者的耳目,這些「加害者」身份不但鮮少被討論,更有人變成 「最具影響力的台企領袖」

想知道這些特務是誰,就要透過歷史學家林正慧解密政治檔案,挖出特務秘密。(責任編輯:黃梅茹)

林正慧長年投入臺灣客家史、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研究,從檔案中挖出被隱藏的秘密。相較於學術工作的「鬥智」,走進林正慧的研究室,像踏入一座秘密花園,擺滿她親手栽種的盆栽 ── 點亮「綠手指」,是歷史學者另一項美麗專長。首圖來源:研之有物攝影 林洵安

文/陳韋聿、圖/林洵安

檔案研究,是解開歷史迷局的重要工作。政府機關留存的各式檔案,能幫助我們撥開歷史迷霧。然而,檔案自身也可能纏繞難解的謎題。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正慧助研究員,一起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化身偵探,與隱形的「時空對手」過招,破解各式化名代號?對局中,研究者又如何拼湊出零散線索,還原戰後臺灣特務群體的歷史面貌?

歷史學者的跨時空密碼戰

點開「國家檔案資訊網」,過往政府檔案的數位化影像一目了然,已不再深鎖於機密中。然而,若你仔細查閱案卷,會發現裡頭有各種意義不明的章戳、冷僻用語,阻礙人們正確判讀檔案。

甚至,這些內容資訊還是另一樁跨時空「密碼戰」!例如,在戰後初期,臺灣特務機關聯繫通訊時,經常會使用各種代號掩蓋真實身分。這些化名或許曾是「保密防諜」的重要掩護,但如今卻成為閱讀檔案的「陷阱」,誤導我們從中獲得的歷史論述。

破壞這些陷阱,正是林正慧的日常工作。長時間參與檔案解讀的林正慧,從近代臺灣史的檔案中,找出了許多關於特務的故事線索,為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代的歷史研究,補上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像這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叫『生局』?」林正慧指的是二二八事件期間,國防部保密局局長鄭介民上呈給蔣介石的「臺灣專報」。鄭介民在專報中表示,他已派遣劉戈青攜帶電臺發報機前往臺灣,與「『生局』臺灣負責人」陳達元一起協助平息事變。

「生局」一詞,還曾出現在另一位著名的特務頭子戴笠,呈給蔣介石的報告裡。但是,沒有任何一本辭典收錄這個詞彙。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林正慧解釋,早期國民政府的許多特務出身黃埔軍校,蔣介石長期擔任校長,黃埔系的特務便習慣在他面前自稱學生。由此推斷可知,呈給校長的報告書裡,生局即是:戴笠、鄭介民這些學「生」所領導的「軍統局」、「保密局」等情報單位。類似這種意義隱晦的細節,俯拾皆是。歷史學者如同福爾摩斯,需要從重重線索中分析、歸納、推論,破解檔案裡各式密碼,展開一場與「隱形對手」的時空對決。

特務化名的攻防戰

化名,是這場密碼對決的另一項高難度挑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期間,許多情治人員暗中潛伏,進行各式監控、情蒐等秘密行動。然而,最後留在案卷中的紀錄,常是一個個經過假造的化名。

歷史學者該如何破解密碼,辨釋出那些「隱姓埋名」的特務身分呢?

以「保密局臺灣站」臺中組組長李良彬為例,林正慧先查閱現存的 〈保密局服務證明書登記簿〉,可以確認「李良彬」是真實名字,他曾數度擔任保密局的「通訊員」。二二八事件爆發後,一些檔案述及李良彬是臺中組長。不過,若比對同一時期的其他檔案,則會看到臺中組長被寫成「王孝順」。

由此可知,「王孝順」很可能是李良彬使用的其中一個化名。

特務為了隱密行事,也常以另一個檯面上的公開職務,掩護自己的真實身分。李良彬的「掩職」,同樣能從檔案中找到破解線索。1949 年,一份由臺中市民上呈臺灣省參議會議長的陳情書,提到李良彬曾經吸收他們為地下工作人員,但並未保護他們的安全。陳情書裡明確寫到「國防部諜報員全民日報台中分社主任李良彬」等等字句。

從檔案來看,《全民日報》表面上是媒體報社,其實是由「保密局臺灣站」站長林頂立所經營,特務兼任報社記者。 李良彬顯然也是其中一個例子。

保密局的行動都採祕密模式,特務會交叉使用真名、不同化名,隱藏身分。資料來源:林正慧、圖片美化:林洵安。

隱身在化名背後的,不只是「人」!

然而,這場歷史學家與情治單位的對決中,代號所掩護的身分不只是個別特務,還有更多可能。

趙尚志、張秉承、游平洋……這些看來尋常的名字,都曾出現在「保密局臺灣站」的文書,發送給其他政府單位。乍看之下,這些人名應該是為臺灣站工作的人員?

答案令人意外──林正慧發現,當中沒有任何一個名字,能連結到實際存在的人物。

「這些名字只是代號,而且背後不一定是『人』。」林正慧指著檔案公文中的一個名字說明:「並沒有一個特務叫『趙尚志』,這其實是『保密局臺灣站』的化名,使用在平行文書。其他上行、下行文書中,臺灣站還有不同的代號。」

隱藏在化名背後的,可能是個別特務,也或許是機關組織。

多重身分隱藏,讓這場時空對決更具挑戰!林正慧建立了一份表單,列出檔案裡尋獲的所有臺灣站特務姓名,透過大量資料的交叉比對,破解不同暗碼與規則。光是保密局臺灣站就有至少 8 個化名,分別使用在臺灣站對局本部、對各組與組員、對警備總部和刑警隊等不同對象,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換新化名。

保密局臺灣站聯繫不同單位或特務,會使用不同代號,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更換新化名。例如,臺灣站聯繫「警總調查室」時,會自稱趙尚志,警總調查室或第二處則化名為周敏生。資料來源│林正慧、圖片美化│林洵安。

由此,她還挖掘出當時的特務工作情況。在戰後初期,即便是特務組織內部工作者,對這些化名也毫無所悉。例如,二二八事件期間,嘉義東石區長蔣重鼎曾化名為「蔣少華」,向保密局臺灣站站長林頂立提供情報。後來,臺灣站底下的臺中組,卻舉報蔣重鼎為二二八滋事份子,使得林頂立還得為他開脫除罪。

化名拼湊而出的歷史圖像顯示,當時的特務行動、人事布局極為隱密,即使是資深特務都難以洞察全貌。

他也曾經是特務?

在不斷的揭密解謎中,歷史學者是否也曾有驚詫無比的揭密時刻?

林正慧想了想:「原先想像不到會有關連,但卻忽然發現他竟然是特務,那種衝擊最強烈。」最令她感到意外的例子,是長期在屏東、臺南等地擔任公職的康玉湖。

林正慧自己出身屏東,曾以屏東六堆的客家族群為論文主題,對康玉湖毫不陌生。過往,康玉湖的公眾形象一直是閱歷豐富、頗有實績的行政官僚。

但林正慧卻意外從檔案中發現,他竟然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特務生涯。1947——1950 年間,康玉湖化名「高雲」,為保密局搜集情報,後來更擔任參謀,與情治機關的關係匪淺。

她補充道,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期間,龐大的特務群體曾以各種「掩職」身分潛伏於民間;當他們離開情治系統後,也可能「轉職」到各行各業,換上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對照往昔流行的政治宣傳辭令「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林正慧感慨地說,或許有更多特務隱瞞了他們的身分與故事,默默存在於人們的生活周遭。

從檔案拼出破碎的歷史真相

在檔案瀚海中,林正慧為表單上的名字建立履歷、挖掘線索,確認神祕特務的真實身分。那麼,這些線索是否能提供新證據,揭開臺灣近代史上的政治謎團?

林正慧提起了臺籍知識分子林連宗的故事。 二二八事件中,擔任省議員的林連宗,曾參與「臺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代表地方與政府談判。然而,在軍隊展開鎮壓後,他旋即消失無蹤。儘管多年來,外界傳言「憲兵第四團」嫌疑重大,但該團團長張慕陶強烈否認,還曾經具文聲明林連宗的失蹤與他們無關。

對受難者家屬而言,親人在動亂年代人間蒸發,直到解嚴後,仍無法知道他究竟被誰帶走?被帶去哪?下落何方?林連宗的外孫曾在訪談中提到,多年來家族持續尋找答案,卻都沒有結果。那些被掩蓋的歷史謎團,亦是受難家庭難以抹滅的傷痕。

這起「被消失」案,近年終於在檔案中找到真相!從憲兵司令部呈給蔣介石的一份報告裡,憲兵團特高組的確曾經接受上級指示,強行逮捕林連宗等人,且從此生死不明。檔案確認了逮捕者便是憲四團特高組。

林正慧提到,二二八事件或是整個戒嚴時期仍有許多類似疑案,至今未解。相關線索或許就藏在龐大的檔案裡,等待釐清歷史細節。只有事實能逐一呈現在世人面前,過去的傷痛才可能慢慢走向和解的未來。

憲四團曾具文否認參與林連宗案,聲稱林連宗被誰逮捕、是否逃脫,他們一無所知。後來公開的檔案卻顯示,二二八當時林連宗(誤作林連強)確實遭憲兵團特高組逮捕帶走。
資料來源│林正慧
原始資料│「電復調查林連宗失蹤情形請核備由」(36 年 7 月 16 日),《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頁 636-637;「憲兵司令部呈報臺灣情報」(民國 36 年 3 月 12 日),收入侯坤宏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七)》,頁 231。

跨時空對決的下一步

這場無煙硝的密碼戰,已經取得不小的進展,但對林正慧而言,戰後臺灣特務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其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細微的線索埋藏在龐雜的檔案資料中,研究的人又太少!」林正慧笑著說。歷史學家的「偵探」工作,需要長期埋首翻閱檔案,相當耗費心力。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歷史訓練,隱藏其中的線索十分零散,很可能耗費一整天才找到一、兩件相關資料。

在保密局臺灣站的研究暫告段落後,林正慧的下一個「對敵者」轉移到戰後其他特務組織。隨著國家檔案開放解密,可以想像桌上的案卷將會越堆越高。儘管挑戰巨大,她還是從爬梳檔案、比對分析、破譯解謎的漫長研究中,找到猶如偵探推理劇的樂趣和成就感。

「線索可能都還存在,只是還沒有被找到。」她笑道:「還原這些事實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希望有更多研究者加入,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推薦閱讀

【退休後的「特務」去了哪】情蒐、影響輿情樣樣來,威權政府幫兇竟被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台企領袖」之一

「白色恐怖政治犯被針刺指縫、耳朵遭灌廚餘」—— 85 歲嬤淚訴受難者經歷,痛批:竟有人說威嚴統治下台灣很安定?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破譯隱身代號!歷史學家與特務的跨時空對決 ── 專訪林正慧 〉。首圖來源:研之有物攝影 林洵安 。)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加入好友
   

【學運不是任何政黨的產物】太陽花和野百合開花後的省思:台人想抗紅色滲透和世代階級「得具備勇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2014 年,台灣學生因反對政府強行通過兩岸服貿協議,並佔領國會議場以示抗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318 太陽花學運」,外界普遍 認為 ,30 年前的「野百合學運」是台灣學運的濫觴,也間接影響你我熟悉的太陽花學運。但我們如何確定這些「運動」已經結束了?台灣人又能從這兩次學運中得到哪些啟發?(責任編輯:黃梅茹)

左為太陽花學運,右為野百合學運場景,首圖來源:BO 編輯合圖()。

文/黃涵榆(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六年前的三月十八日,為了反對中國國民黨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學生、群眾與公民團體突然衝進立法院議場,開啟了超過四十天的佔領國會行動,同時也是台灣史上為期最長的公民不服從運動。過程中還爆發 324 佔領行政院,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下令血腥鎮壓。整個佔領行動在立法院長王金平陳諾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之後,佔領者才退出議場。代表希望的向日葵在運動期間成為精神象徵,凸顯陽光照入黑箱的運動訴求,於是運動也被命名為「太陽花學運」。

把歷史後視鏡再往回照,三十年前的三月十八日學生們也正聚集在中正紀念堂廣場抗議。在當時國民黨政爭、萬年國會(俗稱「老賊」)濫權、憲警人員與民進黨國代在中山堂發生激烈衝突的時代背景下,數十名學生從三月十六傍晚開始聚集在「大中至正」牌樓下,反對軍人干政,要求解散萬年國會。具有純潔、草根、生命力等意涵的野百合成為運動象徵。各大學開始串連罷課,參與靜坐示威的學生規模迅速擴大,逐漸發展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與「訂定改革時間表」的四大訴求。學生代表在與時任總統的李登會會談之後,於三月二十二日宣布撤離,結束為期六天的「野百合學運」。

「太陽花學運」和「野百合學運」都為台灣民主發展歷程寫下令人驚奇的一頁,運動訴求也盡皆落實在制度面,成為民主生活的日常,不少運動領袖甚至也都站上政治權力舞台。也許有人因此會質疑,運動早已被收編、被體制化,我們還有必要談它們嗎?如同當時太陽花運動剛「落幕」之際,筆者經常被問道「它到底改變了什麼?」諸如此類的質疑似乎都顯露某些犬儒觀點,急於對運動的成敗蓋棺論定,也是訴諸後見之明,抗拒理解、否定事件的殊異性。

兩次學運都與世代的價值衝突有關,且你確定「運動」已結束了嗎?

我總是反問那樣的質疑,「你如何能夠確定『運動』已經結束?」、「我們用什麼樣的情節、角色、敘述框架和時間觀來詮釋運動?」、「誰才是運動的主體,那些聚光燈下和攝影機前的運動明星,還是以各自方式參與運動的諸眾?」或者更根本地問,「我們如何確定我們到底從運動中看見了什麼?」甚至「我們如何觀看運動不也都在建構觀看者自身和集體身份屬性、記憶和認同?」

太陽花和野百合被稱為「學運」不盡然是精準的命名,或者說,運動的複雜性無法被精準命名,無法被固定在任何單一化的名稱、符碼與象徵之中,自然不可能也不應該有單面向的評價。不論是太陽花或野百合,做為具有複雜本質的運動,都發生在特定情境之中,但是卻又超出主體、空間與現實情境,往各個方向與層次擴散。

就最表面的層次來看,「學(生)運(動)」參與者並非全然是學生,即便是學生,也沒有形成一個同質化的整體,我們也無從精準歸類和計算有多少受到運動鼓舞感召的人們是或不是學生。這些不論直接或間接參與運動的諸眾,將以各自的方式接受和回應運動在那他們記憶與生命的銘刻,沒有人有能力和權力為他們決定。

社會運動研究者經常從「社會能量的釋放」的角度解釋社會運動發生的原因。也就是說,他們主張長期存在於社會內部的矛盾經常藉由運動尋求化解的可能,似乎社會內建了一種自動化或自生發(autopoietic)的能量和矛盾處理機制。筆者並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視角,原因在於它可能忽略或忽視個人在特殊情境中所做的決定。太陽花和野百合運動都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有眾多的個體各自做了決定之後,才在某個時間點上聚集在一起,採取共同的行動。

每個個體都面對了各自的家庭、同儕和生存情境裡的價值和選擇衝突。在黨國威權和家父長體制之下,大部分的家長和「主流社會」不都要求學生「乖乖把書讀好就好,不要管政治」?每一次的學生運動和歷史關鍵時刻都體現了世代衝突,今年大選過程和結束後各種被韓粉父母情緒勒索甚至掃地出門的事例不也凸顯了這樣的世代衝突?

「世代」不見得是年紀的問題,除了關乎個人層次的選擇,也是集體價值、記憶和民族認同的問題。個人在運動中做了什麼,選擇用什麼態度回應運動的召喚,都牽涉到認同什麼樣的身份屬性、歷史和記憶。許多統派人士,包括國民黨、統促黨和其他統派團體,以及部分日前發起和參與「救無別類,應物無傷」連署的學者們,即便他們沒辦法像馬英九自詡為保釣運動的戰將,也把保釣運動奉為反(美日)帝國的神主牌,凝聚他們的中國認同。基於這樣的中國認同,他們自然對近日的香港返送中抗爭嗤之以鼻,甚至支持港警,自然也不會認同任何反抗中國法統和台灣優先的抗爭運動。

學運成果不應被政黨獨佔,台人更不該忘卻「勇敢抗爭」

太陽花和野百合運動,或是更早的美麗島事件,如同歷史透視鏡,甚至是照妖鏡,照出事件發生的當下,誰站在什麼位置上,做了什麼抉擇和犧牲,採取或沒有採取什麼行動。什麼人、什麼政黨反對國會改選、總統直選和民主改革,卻又在事過境遷之後,在花開之後享受陽光,享受民主改革的果實。

太陽花和野百合運動不是任何個人和任何政黨所獨佔的產物。 對於未曾親身參與這兩個運動或者來不及經歷台灣歷史上民主抗爭的「狂飆年代」的年輕世代,並不需要有「生不逢時」或「逝者已矣」的感慨。60 年代歐洲的抗爭運動以「要求不可能!」為號召,從不可能到可能需要主體的洞實踐。運動和事件開啟的是跳脫線性時序的介入時(kairo),召喚對事件忠誠的主體,擴散運動的強度。

台灣並沒有因為民進黨全面執政而永享太平盛世。台灣(人)的歷史是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所推進,不一定需要悲情,但不能沒有一些勇敢的人站上街頭,不論是面對中國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壓迫和各種「紅色代理人」的滲透,反抗世代貧窮和土地不正義,或是追求仍在路上的性別和原民平權。

筆者樂於見到臺灣學生聯合會、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公民陣線等團體舉辦野百合三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延續運動召喚的精神與記憶。太陽花和野百合運動尚未結束,花開之後播下更多的種子,需要年輕世代翻土灌溉,讓屬於他們自己的野百合和太陽花綻放。

推薦閱讀

太陽花運動的成功──帶來的不只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進步,更使中國遭受一大挫折

我泛藍,但這一次我挺黃國昌──曾經反 318 學運的他為何會這麼說?

【18 歲的台灣人經歷了什麼】見證學運開花、中共打壓等 78 個政治事件,「天然獨」成青世代的核心價值

(本文經合作夥伴 思想坦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花開之後,我們看見什麼?──思索歷史上的兩個學運 〉。首圖來源:BO 編輯合圖。)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加入好友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你能想像自己家的位址上,以前可能是墓仔埔或根本不是陸地嗎?現在有一款 App,讓你能對照老照片,了解當下位置的百年前街景;不過研究團隊為了研發這款 App ,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責任編輯:黃梅茹)

臺北館前路、衡陽路的老照片、與現今 Google 地圖街景對照。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文/王怡蓁、圖/張語辰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中研院的「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製作團隊,結合耐人尋味的老照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街景,將整個城市變成故事展覽館。

做這個專案的職業病是,古今地名混用。有時候會在電話中跟別人說:「我下禮拜要去榮町⋯⋯」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榮町 在哪?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有賴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各城市大量不同時期的地圖,研究副技師廖泫銘說明。

這群團隊為什麼要那麼大工程,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圖書與 APP 呢?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廖泫銘透露,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了 40 萬餘張歷史地圖。「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收錄的地圖數量,只是冰山一角,但就已經有說不完的故事。攝影:張語辰。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精準,因此可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進行古今套疊,了解該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不同於傳統類似山水畫、非科學性的古代輿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包含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淡水、新北、彰化、嘉義、花蓮、桃園等地的現代化測繪古地圖。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黃冠華表示,他們觀察到許多古地圖與老照片,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地理位置」,因此想把它們結合起來,開發成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手機 APP,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例如國外有 Historypin 網站,透過老照片連結社群和當地歷史 。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地圖就像食材一樣,把它們炒在一起,成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

但團隊在「炒菜」過程發現,若老照片和地圖缺乏解說,使用者會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因此有了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的構想,像是「導覽手冊」,為讀者導覽 APP 裡古今地圖的故事脈絡。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封面暗藏玄機,翻開書衣會看見女學生穿越回到日治時期的臺中,凸顯古今地圖對照的特色。圖片來源: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臺中較缺乏老照片、古地圖等素材,因為臺中是日治時期依都市計畫建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並不是很久。因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多將焦點放在戰後時期,戰後的故事比例與《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相較起來高出許多,例如美軍基地、特種行業等等。

上方為 1970 年代臺中市街觀光圖,可看到當時美軍常去的酒吧。下方為今日地圖對照。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賴國峰補充,臺中歷史地圖 APP 中,約有一半的老照片為戰後時期,但臺南歷史地圖 APP 就有較多戰前的照片,且年代可追溯更早以前。廖泫銘也說明,如果城市發展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出版社或政府就不需要重新繪製地圖,因此古地圖的張數也反映了城市變化的速度。

在製作《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書籍的酒家主題時,團隊意外取得許多「酒家」的照片,其中余立先生提供了他父親余如季當時所攝的許多老照片,意外尋出一條當年父親拜訪拍攝過的酒家路線⋯⋯

1963 年開業、當年叱吒臺中的白雪大舞廳,至今仍在營業中。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原始出處│昔:余如季攝影、余立提供;今:李品寬攝影。

團隊蒐集史料的過程也會發現「群聚經濟」的現象,例如某一條街都是百貨、某一區域都是公家單位。「像臺中的中區就很可惜,在 1990 年代商圈移轉後便沒落了,製作書籍的過程也會覺得有點感慨~」賴萱珮回憶起這些地方往日的輝煌。

雖然臺南歷史地圖 APP 已發行,但目前書籍尚未誕生。聽到「臺南」這個地名,團隊直呼:「戒慎恐懼!研究臺南歷史的神人太多了,光是糕餅、蜜餞,可能就有人寫過一本書。」團隊尚在苦惱蒐集選題,準備齊全後,再前進臺南歷史界這個高手齊聚的武林。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問及製作過程遇到的考驗,團隊的心路歷程,宛若淘淘江水。攝影:張語辰。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 (今自由路一帶) 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原始的版權擁有者。

賴國峰以「歷史地圖散步」團隊與日本合作取材的經驗建議,日本機構會定期檢視所有物的版權,而超過百年的書籍便有機會開放版權給大眾使用,這才讓檔案重新有了靈魂,而不只是冷冰冰地躺在資料櫃。例如,團隊向日本國會圖書館申請許多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素材,無需到日本,只要透過線上申請即可。

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也有一些困境待解決,由於 APP 使用 Google 街景作為背景,讓古地圖與老照片在上面套疊,以便讀者理解古今的對照。然而,賴國峰冒汗說,Google 街景定位不是每公尺都拍攝,導致有些老照片無法精準地放於現今的建物上。另外,Google 街景版本的改變、更新的速度、還有手機版型的差異,都會導致 APP 的體驗品質有所落差。

現在的臺中歷史地圖 APP 是先放入 150 張老照片地點,賴國峰提到,未來還可以持續加入新的素材,就像 Pokémon GO 遊戲更新,一直把新的怪獸放進地圖中,讓「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持續充滿生命力。

但通常使用者打開「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文史工作,讓產業界看見圖文書發展的可能性。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經營中研院不擅長的鋪貨銷售,讓中研院的地圖典藏、文史檔案,得以透過圖文書的形式,現身在全臺書店及線上販售,這是公部門在推廣與營銷上的改變。

「算是走出象牙塔,做出更接地氣的嘗試,」團隊說明,「我們將歷史洪流中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圖像資料,放回現代人的生活中,並且標上時間、空間 (GPS 位置) 與故事,讓整個城市都是歷史文化的展覽館!」

推薦閱讀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加入好友
   

【她是白色恐怖受精卵】反對楊翠就會錯失「洗滌」機會,KMT 想擺脫黑歷史需要的是「回望歷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促轉會主委楊翠 13 日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表示,父母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因此她常 :「若沒有白色恐怖就沒有楊翠,我是白色恐怖受精卵。」

身為 228 受難者、當事人家屬,楊翠適合擔任促轉會主委,這項裁判工作嗎?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日前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表示,對促轉會主委人的人事同意案,他會投下反對票。

然而,不論是楊翠的身份或是促轉會在追查的案子,其實都不是在「迫害」國民黨,反而是在幫忙打造出正向的歷史記憶。而國民黨所謂「已經賠錢了」,看在受難者家屬眼中,卻仍然缺一個真心誠意的道歉。(責任編輯:徐子捷)

政院提名楊翠出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藍委林為洲投反對票。圖片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文/主筆室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說,促轉會做為轉型正義「裁判機關」,代理主委楊翠卻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楊逵的三等親,並不適合接任促轉會主委一職。林為洲把促轉會當成一個「審判機關」,把自己所屬的國民黨當成一個「被審判者」,把代理主委楊翠的白恐受難者家屬身份當成一個利益攸關的當事人,這說法相當典型地代表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對於促轉會這個組織的觀感,其實也是轉型正義在台灣迄今仍步履蹣跚的主因。

促轉會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

首先, 促轉會作為台灣處理轉型正義的主責機關,它的權責在於對發生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的不義不法事件提出看法與建議,它不是用來「審判」誰,當然更不是用來「追殺」誰 ;相反地,透過促轉會的追索,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引發的討論,希望多數台灣人對於發生在過去的那段歷史,能夠產生「共感」,也才有機會一起打造正向的歷史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講, 轉型正義工程不但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國民黨 ;透過這樣的清理,作為世上少數歷經民主轉型過程依舊能持續存活的威權政黨,國民黨才能擺脫那段威權統治的糾纏。

一如林為洲說「國民黨是轉型正義當事人」,過去 20 多年來,國民黨領導人其實也一直有意識地想擺脫那些「黑歷史」。例如李登輝執政時代開始以國家之力「補償」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馬英九執政時代更幾乎年年向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家屬道歉, 這顯示國民黨領導人很清楚:在那段威權統治台灣的時期,自己的確做錯了一些事。只是,多數國民黨人不解的是:「我們都已經道歉賠錢了,還要我們怎麼樣?」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只是政治攻防下的說法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是一個政治攻防下的說法,但轉型正義要做的其實是「看看這些人(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怎麼樣?」例如,促轉會上週新公布的「陳文成命案調查報告」裡,除了若干警總早已監控陳文成的事例外,新出土的資料不多,而所謂「警備總部對於陳文成之死亡,涉有嫌疑」,恐怕更是台灣不分藍綠立場心照不宣的結論。

只是,一個前途無限看好的留美博士,只因為回台省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沒了性命,對受難家屬而言,過去 30 多年來冤屈無處訴的悲慟從何排解?當年那個以殺戮威嚇異己的邪惡政權又該當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能稍稍同理被害者家屬,你一定會想知道那些殺戮的真相是什麼?是誰下的令?就算因為已經年代久遠、證據佚失,已無法確實地鎖定兇嫌,至少也會希望能為長年在暗夜哭泣的被害者家屬多做些什麼;包括是否可能做出一份迄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是否可以用國家的名義向家屬慎重道歉嗎?是的,不管陳文成命案或林宅血案,這個極可能殺害他們家人的國家從未提出正式的道歉。作為當事人家屬, 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

所以,真的不要用「我已經賠錢、道歉了,你還要怎麼樣?」來了卻自己的責任,就算你道歉了,這些 受難者及其家屬也有權力知道:「你在道歉什麼?你知道錯在哪裡?」你不能夠每年的二二八時滿臉悲戚地受難家屬鞠躬致意,隔了一個多月後,又在清明節時跑到慈湖「陵寢」淚流滿面地宣稱要繼承兩蔣的遺志。 這個道理不難懂,只是政治人物基於情感孺慕與政治需求裝不懂。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而是要帶台灣人回望歷史

與林為洲的說法剛好相反,正因為楊翠作為楊逵孫女,她更能瞭解受難者的苦痛與困境,在這樣的深層關懷下,她可能更有機會做好轉型正義的工作;更何況促轉會所有的總結報告都必須面向社會,訴諸所有人的公評。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不是要「審判」那段歷史,而是要帶著所有人「回望」那段歷史 ;一個能夠透過回望歷史、理解別人感受的人,才有機會就事論事地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國家也才有機會面向未來。

推薦閱讀

【國民黨掀桌又大鬧】對促轉會喊「滅東廠」,國民黨忘了自己才是東廠繼承人?

【林宅血案 40 年新進展】在民宅裝竊聽器、安插線人,兇嫌錄音卻被銷毀!促轉會: 不排除威權政府涉案

【陳文成之死,警總涉有重嫌】促轉會調查 30 年懸案:台大校園非第一陳屍現場,警總自殺說漏洞百出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社評:國民黨反對楊翠的理由是錯的 〉。首圖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拒交 4286 筆蔣中正「總裁批簽」收歸國有 國民黨 12 日提行政訴訟 
 稱楊翠 228 受難家屬身分不適任促轉會主委 林為洲:將投反對票 
 公布陳文成案調查報告 促轉會:警總對陳文成之死涉有嫌疑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加入好友
   

【台灣不能不關注的另一場 2020 大選】川普民調再創歷史新低,拜登若贏台灣將如何?

$
0
0
川普民調 落後拜登 11 %。福斯新聞圖片來源:《福斯新聞》影片截圖。

2020 年初台灣總統大選,被喻為台灣民主發展關鍵十字路口的這一屆選舉,最後,台灣人以 817 萬票歷史票數讓蔡英文續留總統府,刷了中共一臉,也更強化台灣年輕一代對於民主制度的認同。

然而,同樣在這一年,影響台灣民主未來的還有另一場選舉,美國下一任總統大選即將在 11 月登場;依照目前的比數,相對友台的川普前景並不樂觀,關心台灣與國際外交關係的人,不能不關心。

台灣時間 5 月 22 日週五一早(美東時間 5 月 21 日傍晚),美國各大電視頭條出現 「川普民調創歷史新低」 的消息,會受到媒體如此大的關注,是川普掌握執政優勢,卻在比數上持續敗退,本週雙方差距拉到雙位數的程度,根據美國知名民調機構 Quinnipiac University 公布數字,拜登贏過川普 11 個百分點。

選戰即將邁入關鍵的 150 天倒數,各項跡象都顯示台灣的好朋友川普麻煩真的大了,要是民主候選人拜登當選,國際情勢會有什麼不同?請看以下 3 張圖的分析整理。

圖片及數據來源:《STATISTA》及《NBC 新聞》合圖。

數據顯示,民主黨拜登在各家民調均顯示較高領先(左圖),不管是右傾或左傾的媒體,川普都明顯落後,且美國人民認為拜登較誠實、較擁有領導力、也更為關心美國民眾(右上圖),上一次川普競選時獲得高度支持的 長青界選票,如今支持度也大不如前,拜登在 65 歲以上的支持率依然超越川普 10%;在年輕選票上更遠遠落後拜登 (右下圖)。

圖片來源:無黨派民調預測網站《 270 TO WIN》。

從選票預測來看,據無黨派預測網站《 270 TO WIN》數據,台灣 5 月 22 日下午三點,拜登(藍色)以 273 : 126,領先川普 126 張選舉人票 。特別可以看到幾個「搖擺州」,包括東北岸的維吉尼亞州(VA)、賓夕法尼亞州(PA)、五大湖旁的密西根州(MI)、以及中西部的科羅拉多州(CO),目前全部「轉成藍天」, 傾向民主黨的拜登陣營

川普和拜登除了一個視中國為 敵人 、一個視中國為 競爭對手 外,其它政策哪裡不一樣?資料來源:〈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專文 。《報橘》製圖。

民主黨傳統對中國崛起保持公平競爭的文明態度,拜登的立場也不脫這個基調,拜登若當選,預期相對於川普在台灣問題上,將不會這麼高調的往台灣這一邊靠攏,而且在貿易戰的態度上,也不會如川普這般與中國站在絕對的對立面,可能會更積極推動與中國談判。簡言之,拜登當選後,台灣勢必要調整外交政策路線。

武漢肺炎疫情,可能真的會讓川普連任夢碎

這可能是最難靠執政優勢取得選舉利益的一年,武漢肺炎疫情在美國呈現失控狀況,不管是疫情本身或是經濟上的損害,都對川普的選情造成明顯而直接的破壞性影響。總統大選預測權威「Oxford Economics」向美國新聞台《NBC》表示:「美國的經濟危機已經超過全球的平均值,每家每戶的平均收入也比疫情前降低了 6 %。通貨緊縮的現況,將重創川普接下來 11 月的選戰

其實在疫情發生以前,他們曾預測川普會贏到 55 %以上,但到了 4 月,預測值調降到 43 %,反而是預測對手拜登,會領先過半。

然而,災難不一定會造成執政者劣勢,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正好相反。美國加圖智庫的學者 Ted Galen Carpenter 上個月初才 刊文 ,表示一場「國災」會讓全國人民團結、更加支持總統,例如歷史上,曾民調垂危的小布希,因為 911 事件的「國際災難」,人民對他的 信心逐漸回溫 。前幾週,川普對中國禁航等手段,在當下的確也同樣獲得了掌聲, 但隨著美國內部經濟衰退、民生經濟直接受創的程度不斷加劇,川普把對手拜登形塑成「中國欽點」候選人的做法,已漸漸失效。

真正讓川普走入執政者劣勢的,是川普執政團隊的救災表現真的太讓美國人失望。

美國最大外交關係智庫−《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就批評,川普的競選影片有許多錯誤。比如底下這部影片就稱「拜登說禁航運不會終止疫情擴散」,但其實,拜登的完整原話是「禁止歐洲或世界各地的飛航,儘管會放緩疫情擴散,但就我們看來,是沒有終止的現象。」該智庫點評,這種 「川式誤導手法」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第一次使用或許很有效,但在災難之前, 美國民眾最需要的不是政治仇恨,是解決當前公衛災難與經濟困頓情況。

當福斯電視新聞網都不再為川普喉舌,他真的麻煩大了!

這種對川普的失望,從 「親川電台」−福斯電視網,都漸漸不再幫川普說話就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幾週前,該台當紅主播 Trish Regan 就因過份挺川、把疫情「政治化」而 被解雇 。而川普現在對該台不滿情緒漸增,他甚至在今晨(台灣 5 月 22 日凌晨)就發推文表示:「福斯新聞沒有在幫助共和黨,也 沒有在幫我得到 11 月 3 日的連任之戰 。」)

距離選舉還有 150 天,勝負還在未定之時。 2016 年川普贏得大選的那一天,不只美國社會,包含國際社會都跌破眼鏡。華盛頓的政治菁英全都不敢置信這個房地產大亨、電視實境秀主持人竟然會成為美國總統、美國霸權時代的國際領導人。沒有人知道這一次,川普會不會如上次一樣,在最後關頭再度讓所有人嚇傻。

川普當選後,美國社會迎來國內社會最分裂的時期,兩者之間誰為因、誰為果尚未定論,但川普的特殊性格,讓他在國際社會上相對過去幾任美國總統都更力挺台灣的做法,在武漢疫情的加溫下,的確也提升了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與能見度。川普如今在國內選情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台灣該如何思考未來與美國強權在國際社會上的合作模式,是值得台灣社會認真思考與討論的一個關鍵議題。

推薦閱讀

【下一任美國總統仍是台灣盟友嗎?】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曾主張「一中原則」,是歐巴馬傾中政策的主要諮詢顧問

【美國總統大選狂打中國牌】「軟弱川普」對上「北京拜登」誰對台灣最好?拜登稱會「對中國硬起來」

【川普的秘密武器:放蓬佩奧咬人!】出身加州的哈佛法學院高材生,為何成為川普的「貼身侍從」

參考資料

《NBC》:Trump will lose popular vote in 2020, election model predicts

《FOX》:Fox News Poll: Biden more trusted on coronavirus, Trump on economy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The 2020 Candidates on Foreign Policy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福斯新聞》影片截圖。)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你以為釣魚台是誰弄丟的】中共意外沉默、國民黨大肆炒作!但國民黨真有資格發聲嗎?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擬將釣魚台列嶼改名為「登野城尖閣」,引發主權之爭。國民黨團日前更是大動作帶著宜蘭漁民團體召開記者會,控訴執政當局面對主權問題毫無作為,對日卑躬屈膝;對此,總統蔡英文 16 日重申:「釣魚台是中華民國領土,是主權範圍所及」並表示後續發展會視情勢審慎處理。

面對國民黨的大鬧,中國反倒是派出公務船航行在釣魚台海域,給日本製造壓力。但,國、共真有資格在釣魚台議題上大吵大鬧嗎?(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擷取自 Google Map

文/林傲霜(世界獨立中文筆會會員,現為自由撰稿人)

2020 年 6 月 9 日,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議會,在得到市長的支持下提出一提案,要求更改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行政區劃名稱。名稱將改為「石垣市登野城尖閣」。這一提案,將在 6 月 22 日的石垣市議會上進行表決。由於得到議會大多數人支持,估計必將獲得通過。這樣一來,可能又會觸碰到某些人脆弱而敏感的神經。

中共意外沉默,讓國民黨大肆炒作

本來釣魚島這塊無人的小荒島是中共近年來煽動仇外(特別是仇美、仇日)情緒以轉移國內民眾對當局專制獨裁,種種倒行逆施不滿的一種政治操弄手法。在 2013 年前後中共把這種操弄玩到了極致。

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掀起了一波仇日、反日的高潮,不僅組織民眾進行反日示威,更縱容所謂「愛國」的暴徒打、砸、燒、搶日本商品,但可笑的是這些商品中有許多就是大陸自己製造的。中共軍方也不斷在該海域炫耀武力。

但日本畢竟不像臺灣那麼好欺負,安倍晉三政府於是「硬碰硬」地對中共寸步不讓。最後由於美國政府公開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周邊海域。實則意味著中、日一旦開戰美軍將介入。在美國嚇阻下,中共才只好黯然退縮。而自川普上臺,美、中關係因貿易戰而嚴重惡化。再加香港「反送中」及要求民主普選等五大訴求獲得國際上廣泛支援。

而臺灣民眾空前覺醒,拒絕中共的「一國兩制」,支持民進黨維護主權及民主與人權的兩岸政策。再加武漢肺炎疫情禍害世界,造成全球多國對中共的譴責與追責…這一切使得中共焦頭爛額,四面楚歌。因此對釣魚島將由日方重新命名這一大事件。北京當局目前似已無暇顧及竟一聲不響,中共官方媒體集體「失語」。令人深感意外。

但與此同時臺灣的國民黨在大選慘敗後,黨內人心渙散,士氣低迷的情況下,卻似乎一下找到了某種「感覺」,不僅高調回應,予以反對,更大肆炒作。卻首先向內「開火」。國民黨竟然要求什麼「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不可再軟弱」,好像此事是民進黨政府之錯造成的。 真不知這批國民黨人是無知,還是政治偏見迷失了心智?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重溫一下歷史,看看這釣魚島主權是怎麼弄「丟」的?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軟弱」造成的?

「國共內鬥」反讓日本坐收漁利

本來釣魚島問題是「二戰」與「冷戰」遺留下來的一個歷史問題。「二戰」末期美軍在一場對日本的惡戰中,在付出數萬人傷亡代價後奪取了硫球及釣魚諸島。因而戰後這些島嶼由聯合國交付美國託管。但自 1971 年 6 月 17 日美國與日本簽署了 〈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琉球諸島和大東諸島的協定〉 後,整個硫球群島的主權就由美國託管變為日本所有。而釣魚島從此時起便由日本實際控制並行使了行政管轄權。於是該島主權歸屬在中日之間形成了一個模糊的空間。

此時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的中華民國,正隔海對峙勢不兩立。因而各有打算。中共當時極力想與蘇共對抗。極力想進入聯合國,擠走臺灣。因而極力向美、日示好。國民黨自然也感到了國際生存空間的被壓縮,更極力想保住在聯合國的席位。 於是北京與臺北都極力想把日本拉來成為自己的邦交國,在外交上孤立對方。因此臺灣與大陸都不願為了這個只有幾平方公里的無人荒島而妨礙了自己的「外交戰略利益」。最後便由於國、共兩黨的「窩裡鬥」讓日本人坐收了「漁利」。

釣魚島就這樣讓日本人輕而易舉的實際控制在手中了。而且中共的人民日報在早年反美宣傳文章中更公開聲稱釣魚島屬於日本,以支持日本人民的所謂「反美鬥爭」。而《人民日報》分別發表於 1953 年 1 月和 1958 年 3 月的兩篇跟釣魚島有關的文章近日在網路上瘋傳。

文章引述當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的說法稱,所謂「中國絕不放棄對琉球群島主權」的消息,是美國人捏造的謠言;文章還說,中共總理周恩來早在 1951 年 8 月的一項聲明中就曾指出,(包括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等在內的)「這些島嶼,在過去的任何國際協定中,均未稱被規定脫離過日本」。

1972 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而轉向北京時,這時的日本原本還十分擔憂,害怕北京提出巨額的戰爭賠償等問題。若中共當局是一個民主國家,民意可以正常而自由地表達,那麼此時要日本歸還釣魚島的要求必然會成為兩國建交中必議之題。此時日本為了想減輕對中方的戰爭賠償,也只好讓步。這可是收回釣魚島的最佳時機,而唾手可得。

然而可悲的是,此時的中國卻由一個獨裁、殘暴,且喜怒無常,剛愎自用的顢頇朽翁毛澤東一人統治,一人說了算。 他竟然在建交時不知是得意忘形還是什麼原因,而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說:「要感謝日本人救了中共,沒有抗日戰爭,中共很難那麼快就奪取全國政權」。 毛澤東這話固然是句「實事求是」的大實話,但他卻把他自己黨的利益置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公然向日本的侵略表示「感謝」,這還能不大長日本的志氣,大滅中國的威風?真叫人不明白這是「愛國主義」還是「愛黨主義」?

而且毛澤東既非幽默,也非戲言,而是由衷之言且言行一致。據說當時中共高層曾有人向毛提出向日索賠一事,毛竟然說「賠什麼?不是日本侵華有我們今天」?於是對日戰爭索賠竟被他「代表」中國人民一筆勾銷掉了!至於什麼釣魚島,正如有人調侃的「大船都送你了,還要那幾顆釘子麼」?如果說放棄戰爭索賠,是丟了一只「大船」,釣魚島就是送人家的幾顆「釘子」。造成釣魚島今天這個局面,中共與當時在台執政的國民黨都難辭其咎!

接下來鄧小平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鄧幾起幾落終於複出掌控實權後,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有外國記者便提出了釣魚島主權問題,據當時中共的 〈參考消息〉 報導,「頓時招待會場氣氛一下便緊張起來」, 可是鄧卻笑著說「看來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不夠了,把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人去解決吧」!當時中共官媒 〈參考消息〉 引用外電對此事的評論時對鄧小平更讚賞有加,稱其回答「幽默靈活,遊刃有餘」。

鄧小平的話雖然不像毛澤東那樣「不堪」,但鄧的這種油腔滑調實際上也就是把釣魚島的主權在模糊的話語中加以放棄了。鄧為了發展經濟,為了證明他主張在經濟上搞「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急需日本的資金與技術的支持。當時日本還向中國提供長期低息與無息貸款。這都是鄧極切需要的。所以鄧小平也同樣認為不能為了幾平方公里的無人荒島去與日本鬧翻,甚至毀了他在西方世界中「溫和務實」的形象。

總而言之,一切考慮仍是黨執政的利益(當然包括維護鄧氏個人的權威)至上。 由此可見,從毛澤東與臺灣的外交爭奪戰中放棄對日索賠,放棄應有的領土要求,到鄧小平為了經濟利益,而將釣魚島主權加以「擱置」,都體現出中國特色的「愛國主義」不但是適用主義的,甚至是機會主義的,而且必須把黨、乃至領袖的得、失、好、惡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

至於當時在臺灣執政的國民黨與中共同樣玩的是適用主義的,機會主義式的假愛國。為了國民黨一黨執政的利益,由於當時在國際上它已被空前孤立的情況下,盡可能不去得罪日本,以多保留點無邦交的外交空間。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得罪日本,讓中共去送領土,關我臺灣什麼事?

國民黨只是無理取鬧

就這樣經過「國共合作」,默契配合,釣魚島歸了日本。這是誰的責任還不明擺著的嗎?

現在,國民黨不執政,在野了,於是要重新「愛國」了,當然可以。 但你可去找北京中共當局討要說法呀。怎麼怪罪民進黨「不可再軟弱」了?難道放棄釣魚島主權時,是民進黨在臺灣執政嗎?現在連中共都不敢去武力收回釣魚島,因為它不但不敢去與美、日開戰。 而且中共也自知理虧,心裡也明白當年是它為了討好日本,在外交上孤立中華民國,同時換取經濟利益和日本技術上的支持,而拱手將這個小島讓人拿去。導至「覆水難收」。

已經鑄成的歷史大錯,不但罪在中共當局,也有國民黨的一份。事已至此,那麼當今的民進黨政府除了已經多次嚴正表達立場,嚴正表明中華民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宣示外,還能有什麼辦法去「翻轉歷史」?怎樣去「強硬」?所以國民黨在國內借機向政府發難,只能叫無理取鬧!

推薦閱讀

【台日真的友好嗎】站在距離台灣 111 公里的與那國島,日皇其實正虎視眈眈釣魚台

【妙妙出招捍衛釣魚台主權】都不要搶,釣魚台是頭城的!宜蘭縣長揪小英上島掛門牌

【國民黨釣魚,有願者要上鉤?】蔣萬安要陳其邁辦釣魚台釣魚比賽:我第一個報名,嗆你不敢!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北京傳真:釣魚台不就當年國共兩黨一起弄丟的 〉。首圖來源:擷取自 Google Map。)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日更名釣魚台】謝長廷:沿襲馬英九「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宜蘭縣拍板將釣魚台冠名「頭城」 石垣市長:不會抗議台灣內政事務 
【釣魚台之爭】藍營嗆蔡英文:對日卑躬屈膝避談主權 「不敢得罪大哥哥」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打破中共的民族喊話】連歷史都用「偷」的!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
0
0

【《BO》編輯檯好書推薦:《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在兩岸議題上,中共總喜歡用「中華民族」一詞來拉攏人心;不過,真的有中華民族的存在嗎?又或者,漢人真等於「漢族」嗎?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你是漢族嗎?「漢族」這個詞的產生於漢朝,不過「漢族」並不是民族的稱號,而是「國」的稱號。

在中國,研究「漢族」書籍不計其數,但中國政府真的有弄清楚真相嗎?還是一切都只是自作多情的想像?一起來看作者的分析。(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文/吳銳

中國在一九五三年才開始討論漢族形成問題,並且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現在,學術界和政府已經有了統一的說法。即漢族自己標榜漢族的前身是先秦的華夏族,漢族在漢國正式形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官方網站「人口、民族與風俗」欄目下,這樣介紹中國的民族:

夏、商、周至秦漢時期,在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黃河流域的同時,各少數民族先民也開發了周圍的廣大地區:東胡、肅慎、挹婁、夫餘、烏桓等民族在東北三省的廣大地區,儼狁、狄、匈奴、鮮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區,龜茲、於闐、鄯善等「城郭國」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區,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區,苗、濮、武陵蠻、長沙蠻以及百越等各族在今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別在海南島和台灣,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區,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個地區,以他們的辛勤勞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文中錯誤百出,如說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台灣的是高山族。對東胡等一連串少數民族的分佈也經不起推敲,連「儼」字都搞錯,應該作「玁」或者「獫」。

關於漢族的起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官方網站是這樣講的

華夏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誌是漢族族稱的確定。華夏民族統一於秦王朝,其族稱曾經改稱為「秦人」,西域各國就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很快被人們遺忘了。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四百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

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

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第二十二頁。)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中國民族簡》,三聯書店一九五〇年版,第十九頁。)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

堂堂的國家政府網站,錯字連篇還不說,活活地把《中國民族簡史》閹割成《中國民族簡》,呂振羽不是無名小輩,他是共產黨官方確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五大元老之一,下一章還要重點講他。

文中「漢兵」、「漢使」、「漢人」的意思不過是漢國的軍隊、漢國的使者、漢國人,斷然不是漢族軍隊、漢族使者、漢族人的意思。漢國建立之初,與匈奴在西北展開拉鋸戰。《漢書.匈奴傳》稱「衛律為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穀,與秦人守之」,顏師古注:「謂中國人為秦人,習言也。」習言等於說習慣的說法。匈奴稱中國人為「秦人」,等於說秦國人。同理,匈奴稱呼中國人為「漢人」,等於說漢國人。

《史記.大宛列傳》:「貳師與趙始成、李哆等人計:『聞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漢書.李廣利傳》在抄錄這段文字時,僅將「秦人」改為「漢人」。而「中國人」類似今天所謂「內地人」。

中國真的知道「夏國」在哪嗎?

類似這種漢族前身是華夏族的說法在所有中國出版的書裡,都是連篇累牘。但如果問他們:夏國在哪?哪一年興起哪一年滅亡?在哪件文物上寫著「夏」字,他們一定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 於是中國政府在一九九五年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據說投資三千多萬元人民幣。二〇〇〇年結束之後,儘管全世界惡評如潮,中國政府還是繼續啟動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先揚言做了為期三年(2001–2003)的預研究,二〇〇四年正式啟動。二〇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宣佈探源工程研究團隊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五千年文明。也就是說,國民黨只是開動宣傳機器,宣揚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共產黨則宣稱找到了實物依據。

為什麼恰恰是五千年呢?李學勤說,為什麼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從黃帝算起啊,剛好五千年。李學勤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負責人,也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員。

通過中國政府的幾大學術工程,終於把黃帝從巴比倫奪回中國。但是,以五千年為開端,皇漢民族的祖先依然還是黃帝,與百年前的排滿運動還是一致的。 理所當然地認為中國有漢族的人,不僅主張漢族形成於漢國,而且還不滿足,還要扯上兩三千年前的「華夏族」作為漢族的前身。

其實「華夏」根本不是族,而且與後世所謂「漢族」一點關係都沒有。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推薦閱讀

戳破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假象!「泛黃帝子孫論」其實只是一種剷除異己的工具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少騙,真正的中華民族早在 3 千年前就被周武王給滅絕了

名稱決定身分認同——從中國的歷史脈絡,看 China 如何發揮中華五千年的統治權力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由 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親兄弟還是只是長得像】吉拿棒跟油條真的是親戚嗎?一窺吉拿棒的愛侶與前世今生

$
0
0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在電影院時常常人手一支美味吉拿棒,金黃色的外型,酥脆的口感,咦?怎麼讓人想起中式早餐店裡的油條?兩種食物長得如此相似,作法也有雷同之處,究竟來自西班牙的吉拿棒,跟中式油條有沒有關聯?來看這個作者的介紹。(責任編輯:連柏翰)

文/Cynthia

吉拿棒根油條,是不是有血緣關係。
吉拿棒根油條,是不是有血緣關係。左為吉拿棒,右為油條。圖片來源: ,經編輯合併。

第一次吃到吉拿棒是我在美國加州迪士尼的時候,當時「幼小的心靈」還以為全世界只有這裡吃的到,所以即使一根要價 2 美元(印象中),還是忍痛多買一份,吃到無怨無悔為止。

吉拿棒配巧克力是原本的油條配豆漿!?

吉拿棒是西班牙的國民街頭小吃,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多數人認為它的前身是眾所皆知的中式油條,因此也有人稱它為西班牙油條,而油條大約發明於西元 1142~1155 年間,原本是宋朝時人們對秦檜夫婦的洩恨的替代物,我想也因為剛好美味而流傳下來,成了常見的中式早餐選擇,一直到了 15 世紀大航海時代時,葡萄牙人到了中國(已是明朝),因為喜愛這項甜點,而成了帶回歐洲的戰利品之一,再一路傳到西班牙。

另一個說法我覺得有趣也信服,吉拿棒的西班牙文為 Los Churros,也是羊角的意思,相傳是牧羊人們為自己準備在山上可以方便食用的點心,準備程序也很簡單,免烘烤免發酵,快速油炸即可,而其外型就像羊角,故名之。這比大航海時代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了,當時飛利浦二世(大航海活動推手)的大廚 Francisco Martínez Motiño 在他的食譜(Arte de Cozina)裡便有記載類似的點心。

此外,如果是從中式料理學回甜點技術,為什麼會配巧克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克力當時極為盛行,巧克力是在西班牙殖民南美洲時期帶回來的新興產物,當時西班牙人學會著作巧克力飲品,便將吉拿棒和巧克力搭配再一起,竟也碰撞出絕配火花,成為流傳百年的經典套餐。

西班牙油條不只吉拿棒

除了大家常見的吉拿棒之外,在上圖我們也可以看到另一款更像油條的甜點,稱作 Porras(波拉),它的口感像是不脆的油條,空氣感比油條稍低,在部分甜點店可以找到,馬德里地區相對流行。對我而言,我更傾向認為吉拿棒是牧羊人的甜點, Porras 才是葡萄牙人從中國傳回來的油條,可惜念起來不像油條,目前也找不到證據進一步說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吉拿棒還是波拉,西班牙人都喜歡搭配巧克力、巧克力牛奶或咖啡,是常見早餐選擇,可惜豆漿在西班牙非常冷門,所以在這裡若懷念中式早餐,可以找找 Porras,但是豆漿得自己想辦法了~

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1. 馬德里的最老的吉拿棒專賣店 (Chocolatería San Ginés) 創立於 1894 年,專賣吉拿棒與巧克力/咖啡,非疫情期間 24 小時營業,隨時想吃吉拿棒都可以。

  2. 西班牙小朋友愛吃吉拿棒,因為甜到爆表,西班牙大朋友也愛吃吉拿棒當早餐,因為通常剛喝過整晚的酒,肚子需要熱量 XD

  3. Andalucía(安塔露西亞區)的吉拿棒沒有花紋,稱為 tejeringos。

  4. 迪士尼樂園一年賣 280 萬根吉拿棒

推薦閱讀

皮克斯拍了一部「小籠包」短片!華裔女導演用食物溫暖移民族群

【什麼才叫「台灣菜」】火雞、燕窩都不夠看,這道台灣料理讓日本皇太子筷子停不下來!

【李登輝是吃貨、馬英九是甜食控?】從蔣介石到蔡英文,5 張國宴菜單看出台灣民主軌跡

(本文經原作者 Cynthia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吉拿棒真的是油條的遠房親戚嗎?  。首圖來源: ,經編輯合併。)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2047 年,我不在了,卻是年輕人的未來」—— 從 63 歲抗爭者視角,探索香港未知的未來

$
0
0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儘管香港人必須面臨因言論觸法的高風險,不過支持民主的港人仍不忘堅持革命。據《中央社》報導,有不少港人利用「32190246」數字串來代表「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而「連儂牆」上的紙條也以空白來替代。

香港年輕人為自由、民主而抗,那較年長的香港議員們又是如何看待這場沒有期限的戰爭?(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Etan Liam,CC Licensed。

文/毛孟靜議員
編輯/2047 香港說明書

「反修例運動」自去年六月起爭議不斷,作為本月專題,開首我們請來了年輕抗爭者撰文道出他們那一代的看法。所以今期,就讓我們聽聽年長一代的想法與見解。《2047》團隊本期邀來毛孟靜議員撰稿,希望能從她的眼中剖析出他們那一個世代對香港這一年來的運動/暴動/革命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對未來想像。但願在這些對談之中,香港的未來還能被共同理解和建構。 

因為未來香港的樣子,答案,需要所有還在乎的香港人一起去找尋。

我的香港故事

那日,網上有這麼一張圖片,是蔡英文跟林榮基的合照,那是北京人大通過為香港度身訂造一套國家安全法的翌日。這兩名人物,造就我個人對香港過去一年一大場抗爭運動的核心回憶。如常,林榮基沒有展覽「接近權力的亢奮」。

圖片來源:總統 蔡英文 臉書粉專。

林榮基身處台北,因為他選擇逃亡;蔡英文連任台灣總統,因為她選擇站在香港人的一邊。

年多前一個夜裏,與林榮基並排站着,看銅鑼灣避風塘漆黑而搖曳反光的微浪,談他的銅鑼灣書店,聽他說:不可能再在香港待下去了。

數星期後,在香港機場話別,執手相看淚眼,還有更多的憂傷。因為不能想像,由先父一代至今,一個華人會因為擔心受政治迫害,而得被迫離鄉別井。 其實沒想到的,是竟然會有許多香港年輕人,因為在後來的抗爭運動中出事了,一樣要作出這樣的傷痛選擇。

他們當中,亦包括抵台之後再成功轉赴加拿大的個案。當中也有好些未經證實的故事:有年輕人坐漁船偷渡出境香港,圖偷渡入境台灣,但在海峽之間,行蹤沒有了下文。

以上是後來在台北,有機會面對面聽一些當事人口中說來的情節,當中不乏一點曲折,但因為要保護消息來源,暫且按下不表。

出身新聞界,時至今日,仍然一直以記者的報道心態看世情:the who、what、when、where、why and how。 今日的新聞,明日的歷史,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記者不能改變新聞,但就要向歷史負責。

都記得香港 1997 年前後的逃亡潮吧,香港人洶湧努力移民美加英澳,到了今日,因為地理、文化以至血緣,也因為蔡英文的在位,首選台灣。

起初,話說因為有香港人在台灣謀殺了另一香港人,林鄭月娥得令,提出一條包含台灣的中港引渡逃犯條例。起初,說的是逃犯呀,逃犯肯定係壞人,抓之好應該?起初,另一說法是,北京主要想抓的是藏匿在香港的貪官,香港人實在不必擔心。起初,還另有如此勸喻:人權自由之說都屬多餘,只要自己沒犯法,怕什麼呢。

但仍然有許多香港人心知肚明,把你由香港引渡到大陸受審一筆,可能是許多本地反對派前線人物的下場。

日子磨着過去,情勢看着不對,趁有一個立法會民主派議員召集人的身份,先拿得集體共識,即邀民陣協辦第一場的抗爭遊行。

「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可構成未來歷史的大綱。」

在 2019 年 3 月 31 日舉行,名為「反對修訂引渡條例」遊行。老老實實,自己聽着都覺得囉嗦,亦肯定仍有許多人不明所以,什麼「修訂引渡」?為什麼要反對?如是那場遊行,只得萬多人參加。

之後,要感謝新聞界一言以蔽之地,改叫之做「反送中」運動,訊息就清楚得多了。期間民主派議員在立法會內頗為充斥肢體衝突的議會抗爭畫面(曾幾何時,香港人曾大聲取笑來自台灣的類同畫面),亦幫忙讓更多的香港人明白事件背後的突兀恐怖,為什麼要怕。

清楚記得,期間曾向一電視台記者批評:貴台的報道,包括剪接,甚得人驚,擺明偏頗;譬如說:有北京嘍囉說反對派議員有「爛仔」行徑,畫面即接朱凱迪跳上議事廳枱面。批評無效,該名記者亦於數月後離職。

1997 至今,香港新聞自由度江河日下,因為紅色傳媒資本,因為許多老闆不是人大政協、就是大紫荊金銀銅勳章得主——當然還有因為要保住廣告收入,又要擔心得罪權貴——新聞界自我審查、諂媚迎合之風,無日無之。

中共要牢掌管治,就須抓緊意識形態,所謂一抓教育,一抓傳媒;除了洗腦教育,亦需洗腦傳媒。但香港到底號稱自由市場,而一般新聞招牌做的,到底是一盤生意。於是首當其衝,可向之頤指氣使、公開責其不聽話的,原本就只有「政府部門」身份的香港電台。

亦解釋了新的一條港版國安法,因而可以延伸至所有傳媒:不管官營商營、本地國際,抑或實體網上,只要當權者認為疑似「港獨」,就不但沒有採訪權,連報道權也沒有。新聞自由,是文明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北京誓要打破之。那新聞工作者怎麼辦?也只唯有學習大陸的一套「擦邊球」,換做香港用語,就是「唔好俾位人入」。

許多的腥風血雨催淚火藥,許多的聲嘶力竭涕淚漣漣,警暴、冷漠,保衛中大理大,還有牽涉浸大的一幕,抗爭者尤其年輕人的愛與恨,以至對與錯,都不過因為他們要爭取自己的未來。

You have to understand our young’s desperation, frustration, pent-up anger and antipathy. It’s their future they’re fighting for. 這句話,我跟外國記者說得最多。中文簡稱不割席。有「連登」的年輕人,一度叫我「契媽」。

由 6.12 We are back,「7.21 唔見人、8.31 打死人」,到血腥聖誕,疫情日子中的商場和你 sing,香港人心連心走過這些日子。但個人最椎心的懸念,總是去年 7.1。

那日,先接電話,說有一大群年輕示威者在樓下要衝破立法會大樓玻璃門。急抵現場,張目一望不見有任何記者,於是直覺認為,年輕人大概心想沒有鏡頭攝錄,他們大可放心衝擊。距我前面六尺,是一個高大蒙臉的年輕人,我走上前企圖抱抱他,不論身形氣味,他都跟我的大兒非常相像。 而 7.1,是我兒的生日。一臉戚戚跟年輕人說:不要,暴動罪,10 年監。

霎時心裏頭洶湧的念頭,是民主派在議會內不夠票,一投票我們就輸。也即是說,這條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年輕人卻要面對嚴刑峻法,不值得。

後來方知,有《Now TV》但沒戴 logo 的記者在場,過程盡錄。看,今日新聞已經融入日常細節,不再事必要係大鑼大鼓搭台唱戲式的報道, 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可構成未來歷史的大綱。

那夜,《CNN》在添馬公園有個現場直播帳篷點,夜裏 10 點左右,示威者已衝進了立法會破壞,記者不停問:會否譴責如斯暴力? 我翻來覆去決定堅持:他們是在破壞,但沒有傷害人 。打死不割席。

訪問畢,隨我之後的,是另一民主派中人。他跟我打招呼,說:這樣不對,我們要跟暴力劃清界線。登時氣得捶胸頓足,向他厲聲:You can’t do that!同時有說:起碼等到明天,還看民情回應,好嗎?

事後證明,我是對的。民主派對外的訊息發放,由是沒有壞記印。但就引來北京中央電視台一女記者發放假新聞,說涉事的這個那個年輕人,都是毛兒云云。

「2047 年,我不在了,但卻是年輕人的未來。」

一國兩制下,北京版的香港故事終也發現太多漏洞:竟然有這許人權與自由!那麼,未能「送中」,就以一條港版國安法補漏,填塞這隻筲箕。

寫這篇文字,是一個黑麻麻、風雨飄搖且不時轟隆雷響的早上,但出奇地,仍然隱隱聽到鳥兒啁啾,雀鳥仍在對話。極權豈能堵世人悠悠之口。

這是我的香港故事。 2047 年,我不在了,但卻是年輕人的未來 。我這一代的香港歷史,情節一直倉惶發展,只望下一代的新聞,一切耳聞目睹筆錄記載,不管日與夜、光與影,都含人倫尊嚴,不會展覽「接近權力的亢奮」之餘,更不會賣稿求榮,去幫忙顛倒黑白、洗腦宣傳。不。新聞工作者的天職,首要是報道事實,我們從來不做假歷史的幫兇。

〈2047〉 今期請來了傳統泛民談談她的經歷、見解,雖無法完全代表一個光譜的立場,卻或許可以作些許參考,不同政治取態之間存在的差距,是否有重疊時和解的可能。關於言論、新聞自由,關於民主與制度,毛議員訴說了許多,其他世代與光譜的人們,又是否能多理解一點。一年過去,香港並沒有回復平靜,卻是在一連串的後續發展,包括港版國安法在內使雙方政治立場更為兩極化。香港人跌跌撞撞,邁向更多的未知,前路茫茫之時,僅願在往後的對談之中,我們都能讀得些許線索。

推薦閱讀

【鄉民神整理】被推爆的旅遊實用文!《港區國安法》生效後,一張圖看哪些國家是安全的

【整個亞洲都是中國的】習近平打壓少數族群,卻展現出清朝滿人的侵略野心

【現代版東廠大抓捕 370 人】判決是北京直接下令!《港區國安法》蒐證可回溯兩年

(本文經原作者 2047 香港說明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我的香港故事 〉。首圖來源:。)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不信「國學」就不是漢族!但經過中共百年前的「清洗消毒」,中國還有真漢族嗎?

$
0
0

【《BO》編輯檯好書推薦:《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

你不可能是漢族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在兩岸議題上,中共總喜歡用「中華民族」一詞來拉攏人心;不過,真的有中華民族的存在嗎?又或者,漢人真等於「漢族」嗎?

中國長年在世界各國成立孔子學院,名為推廣中國文化,不過近年來卻有學者提出 疑慮 ,憂年輕人會遭中共洗腦。

隨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擴散,有不少國家紛紛表態要關閉當地的孔子學院。不過,宣揚「國學」不僅是中共大外宣的一部分,更是對內「排滿」的工具之一。(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media

文/吳銳

排滿成功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國學作為打人的工具已經不需要,引領學術新風氣的胡適等人,將國故僅僅看作一堆史料,國故不再具有神聖性,也不再有發揚種姓的功能。

「中國不走西方民主的路子,照樣很好」—— 國學是漢族的專利?

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年輕時也到日本留學,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古典。他積極參與排滿,認定滿洲政府是我們惟一的仇敵,排滿是我們惟一的天職。排滿成功之後,就應該光復舊物,包括服裝。

《禮記》有一篇的篇名就叫《深衣》。深衣是古代老百姓穿的衣服。古代上衣下裳,深衣是上下相連,和長袍差不多,由此叫「深」。中華民國成立之後,錢玄同穿上深衣,戴上玄冠,去浙江軍政府教育司上班,引起大家的哄笑。後來,他從信古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自號「疑古」,一變而為古史辨學派的引路人。他說研究國學等於揚糞,讓大家知道國學裡那些臭烘烘的東西不再害人。

共產黨自稱既反帝(帝國主義)又反封(封建主義),在建國之初對國學非常敵視,認為國學必然包含封建主義,因此連「國學」這個名稱都消失了。 一九五四年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先生攜帶大批古書,奉命調入北京,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尹達對顧先生說:「我看你就害在這幾百箱書上了!」顧先生將自己的工作計劃和積稿送給尹達,尹達竟未看,而且將顧先生以往幾十年的工作只評為「大而無當」。

有一次,顧先生給歷史所提一個建議,尹達說:「我們所中的事情你不要管。」尹達警告顧先生,別想把歷史研究所變成國學院。因為顧先生在「解放前」當過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尹達才這樣敲打顧先生。直到一九八九年,我們社科院的院長胡繩(1918–2000),都不喜歡「國學」,因為他是個老馬列。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全世界譁然,中國陷入空前的孤立。官方最初叫反革命暴亂,後來溫和一點,叫「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從此對「革命」的宣傳降溫了,好像一提到革命就想起五四運動;一提到五四運動,就想起遊行示威,火燒趙家樓。於是保守主義、國學紛紛登場。直到一九九五年,中國舉辦的大一點的國際活動只有世界婦女大會,在長安街邊上專門蓋了一座婦女活動中心,離社科院只有幾百米,實際就是一個賓館。

國學是中國獨有的,外國人如果要研究國學,總得到中國來吧?像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陝北公學,真正是共產黨扶植起來的,堪稱第二中共中央黨校,二〇〇五年率先成立國學院。 中國支援的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韓國首爾揭牌,此後孔子學院向全世界擴張。現在又有「漢服運動」,讀經運動,國學熱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各種國學家異常活躍,據他們講,國學就是儒學,特別是經學。 如靠批判孔子、朱熹起家的李學勤,現在轉而提倡國學。

他說:「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面,儒學是主流,它所占的比重和影響都特別大,而經學又是儒學的核心。」國學是漢族的專利。國學現在還擔負這樣一個重任:中國不走西方民主的路子,照樣很好。

圖片來源:wikimedia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曾被中共以「反封建」清洗消毒的儒教還存在嗎?

我的看法,國學的範圍就按照國學家大吹大擂,限定為儒學。四夷各族有各自的宗教傳統,不摻和國學更好。國學是不是漢族的專利,尚可討論,我認為不失為一個區分真假漢族的方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既然說國學是漢族的,國學的核心是儒家思想,那麼不信仰國學的就不是漢族。

國學家主張,從尊重學術史的既成習慣的角度說,「國學」應該保留其原來的本義,即漢民族的古典學術和文化。由此推論,是否可以說,讀儒術,並且用儒家倫理約束自己,是真漢族。不受儒家倫理約束,打著國學騙課題撈經費,是假漢族。好像漢族也感覺假漢族太多,才提倡漢服運動。我們樂觀其成。

在建國之初就以反帝反封建為名,對儒教進行了清洗消毒,並通過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把信奉儒教倫理的殘餘分子,從肉體上消滅了。 現在,中國是否還有漢族?有多少?這個問題,大概只有真漢族才能回答。

你不可能是漢族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推薦閱讀

【打破中共的民族喊話】連歷史都用「偷」的!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戳破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假象!「泛黃帝子孫論」其實只是一種剷除異己的工具

【中國驚現「論文工廠」】121 篇醫界論文造假!已登國際期刊「污染」科研工作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你不可能是漢族:百年民族魔咒大破解》,由 八旗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media。)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13 歲就被皇帝重用】呼來喚去的工具人?還是寵愛有加的親兒子?乾隆與福康安的關係疑雲

$
0
0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乾隆執政 64 年,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久的皇帝。他擁有 17 個皇子,最喜歡的大臣是福康安,然而由於乾隆太愛福康安了,歷史上傳說福康安為乾隆的「親兒子」,關於這件事眾說紛紜,卻有跡可循。(責任編輯:連柏翰)

乾隆帝(左)與福康安(右)畫像 。
乾隆帝(左)與福康安(右)畫像 。圖片來源: ,經編輯合併

文/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  蔡宗翰

七月二日是一位與台灣有關的清朝大將福康安逝世的日子。現在的人會知道福康安,第一個可能是因為有追過 2018 年上映的《延禧攻略》陸劇。名義上是大臣傅恆長子,實際上是其妻喜塔臘.爾睛(虛構人物)與傅謙的私生子。爾晴利用乾隆帝酒醉,造成被其寵幸後懷孕的假象,並告知富察皇后,成為皇后自殺的誘因之一。福康安在此劇中尚為兒童,一直到隔年的番外篇金枝玉葉網路劇才長大成人,由王一哲飾演。此劇於 2019 年 12 月 31 日在 Netflix 上映。再早一點的《還珠格格》中,福爾康也是以福康安為原型創造的人物。

另一個可能是看過或讀過金庸先生所著《書劍恩仇錄》和《飛狐外傳》、《雪山飛狐》。裡面有位翩翩風流帥公子,長相酷似乾隆爺與主角陳家洛(書中乾隆爺的親弟)。因此,在影視作品中,通常陳家洛與福康安,甚至乾隆爺,都由同一人飾演。

那麼真實歷史中的福康安有著怎樣精彩的一生呢?其實福康安(1754 – 1796 年)不姓福,他是滿族鑲黃旗人士,姓富察氏。本名富察.福康安。正史上說他的父親是大學士富察.傅恆,姑姑是乾隆帝最寵愛的原配孝賢純皇后。也就是說,福康安就是乾隆帝的外甥。所以他的家世非常顯赫。

參與平定大小金川,初顯鋒芒

福康安 13 歲時就開始擔任三等御前侍衛, 16 歲就升為一等。19 歲(1773 年)就奉乾隆帝之命,由北京前往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雖然是一個菜鳥將軍,福康安展現了其軍事天分,在這次苦戰中屢建戰功,在戰爭的過程描述中,幾乎都是福康安在帶領攻堅:

清軍攻喇穆喇穆,福康安督兵攻克以西各碉堡,又與領隊海蘭察合軍,乘勝攻下羅博瓦山,並向北進攻得斯東寨。土司軍隊乘雪夜登山,襲擊副將軍常祿保營地,福康安聽到槍聲,立即督兵赴援,擊退土司進攻。…土司軍駐紮山麓,借雨天掩護築起兩座碉堡,福康安率八百士卒,夜間冒雨攻打碉堡,入碉中襲殺數人後,摧毀了碉堡…。隨後,福康安進軍攻克色淜普山,攻破數十座堅固碉堡,殲土司軍數百人。又與額森特、海蘭察合軍,攻下色淜普山南土司軍碉堡,於是完全攻破喇穆喇穆諸碉堡關卡,並攻取日則丫口。再進克嘉德古碉,攻擊遜克爾宗西北寨。土司軍暗中偷襲清軍後方,福康安將其擊退…攻擊格魯克古時,福康安率兵裹著糧食在夜逾晚越過溝壑攀越懸崖,從山隙進入當噶海寨,攻克陡烏當噶大碉、桑噶斯瑪特木城的石卡。隨後再進攻,攻克勒吉爾博寨。…福康安帶領一千人跟隨海蘭察赴宜喜,從甲索進攻得楞山,焚毀薩克薩古大小山寨數百座,福康安渡河攻取斯年木咱爾、斯聶斯羅市二寨,駐軍榮噶爾博山。(這段 quote 只是要讓你感受福康安在不斷洗版,每次獲勝主詞都是福康安,彷彿清軍的喬丹,可以不用細讀)

經過三年的努力,清軍終於平定大小金川,福康安也被封為三等嘉勇男。這時候,他才 22 歲(1776)。

此後歷任吉林將軍與盛京將軍(1777 – 1780。管清朝龍興之地,等於是吉林、遼寧省長)、雲貴(1780)、四川(1781)、陝甘(1784)、閩浙(1787)、兩廣(1789)等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大將軍,並曾擔任軍機大臣。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台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幾乎是哪裡出事,乾隆爺就想到派他的愛將福康安去擺平,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像不像是乾隆爺的『工具人』?而福康安也不負使命,屢戰屢勝。

平定林爽文事件

大家有沒有看到,福康安居然跟台灣林爽文事件的平定有關!這是怎麼回事呢?1786 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天地會領袖漳州裔林爽文率軍起事,殺台灣知府孫景燧等人。鳳山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集眾起兵響應,台灣大部分落入其控制。清政府命福康安為將軍率軍討伐。當時諸羅被長期圍困,福建水師提督柴大紀堅守,乾隆帝褒獎堅守的官民,改諸羅為嘉義(看到沒,這就是嘉義地名的由來,嘉其忠義)。

嘉義公園的福康安紀功碑
福康安紀功碑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為表彰欽差大臣福康安在林爽文事件中率軍解諸羅縣城之圍的功蹟而乾隆帝御筆寫成的碑文,現存於嘉義公園內。圖片來源:wiki

福康安調查過後,知台灣內部族群不合,樟泉、閩客、平地與原住民間均有矛盾,於是挑選泉州裔控制的鹿仔港(今台灣彰化西南鹿港)登陸,上岸後再由泉州裔中招募團練六千,總兵力一萬四千,與林爽文三萬兵力(主要為漳州裔)對峙,雙方戰於八卦山,林爽文軍不敵清軍精兵。福康安先後收彰化、諸羅。林爽文敗走集集、水沙連(今南投縣魚池鄉)等地。1788 年 2 月 10 日,福康安令人說服當地居民於老衢崎頂(今苗栗縣的崎頂一帶)生擒林爽文;莊大田由於與泉州籍首領莊錫舍有嫌隙,兵敗逃亡時行蹤為清軍所知被抓獲,台灣於是平定。

此事清廷僅派軍不足 4 萬,費時一年四個月平定。運用族群關係,藉助閩、粵間之矛盾,並結好原住民圍堵林爽文部眾,終殲滅之。乾隆帝命令台灣府、嘉義縣都為福康安建造生祠、塑像。福康安上疏請求徵募熟番進行屯田,並陳善後諸事宜,主要有注重軍事,穩定治安,整頓吏治,整肅郵政等,乾隆帝全部同意。今日,位於南投縣中寮鄉爽文村有爽文國中、爽文國小兩所是與村同名,以及臺中市大里區有爽文路、爽文國中皆取其名。

乾隆《平定台灣得勝圖》之「大剿諸賊開通諸羅並進攻斗六門」
乾隆《平定台灣得勝圖》之「大剿諸賊開通諸羅並進攻斗六門」。本圖為乾隆命宮廷畫師描繪的銅版畫,八國聯軍時為德軍帶走,現藏於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館。圖片來源:wiki

平定廓爾喀

另外一個福康安著名的軍功是,平定廓爾喀。廓爾喀這名字大家應該很陌生,它位於今天的尼泊爾。廓爾喀部族世居於首都加德滿都西北。這部族的起源於 14 世紀的北印度契托爾王朝,這個部落相信自己是雅利安人的月族。廓爾喀即是「牛的保護者」之意,他們信仰印度教。這王朝也認為自己與濕婆派上師郭拉洽有關。廓爾喀人勇猛善戰,由英國開始,各國經常到這個地方招募傭兵,直到現在還是。

1790 年,廓爾喀軍隊侵入西藏,意圖搶掠遍布各地的喇嘛廟內的財富,但因噶廈私下媾和而撤退。然而,他們並未罷休。第二年以更大規模入侵,幾乎沒有遇到當地藏兵或者駐守清軍的抵抗,因而得以大肆搶掠。班禪逃往拉薩,向乾隆求救,請求援助收復失土。乾隆聞訊大為震怒,命福康安偕參贊大臣海蘭察率軍反擊。根據維基百科敘述,戰爭經過如下:

1792 年三月,清軍從青海出征,因福康安行走疾速,四十日即到達西藏。福康安查看地勢後,大軍迅速行進前往宗喀,到達轄布基。五月六日,福康安、海蘭察領兵進攻擦木山隘(今吉隆縣宗喀鎮南)。是日夜,清軍乘雨分兵五路,海蘭察居中,哲森保等由東西兩山夾擊廓軍營寨,莫爾根保繞到營後偷襲。七日黎明之時,清兵攻克擦木山樑上的兩座廓軍石碉樓,斬殺二百餘人。八日,清軍進至瑪噶爾轄爾甲,擊潰由濟嚨前來迎戰的廓軍。十日,清兵攻克濟嚨,斬殺六百四十餘人,俘虜二百餘人。至此,西藏全境收復。

清乾隆《平定廓爾喀得勝圖》之《攻克擦木之圖》。
清乾隆《平定廓爾喀得勝圖》之《攻克擦木之圖》。描繪乾隆五十七年五月(1792 年 6 月中),大將軍福康安攻克廓爾喀兵佔據的擦木山口(今屬尼泊爾)之情形。圖片來源:wiki

接著清軍繼續進軍廓爾喀本土:

五月十三日,福康安、海蘭察率軍由濟嚨啟程,沿吉隆河東岸南下,翻越喜馬拉雅山。此時清軍因水土不服大量病倒,海蘭察得病回京,不久逝世;福康安自己也染病,仍然率軍前進。十四日,清軍過藏廓邊界之擺嗎奈撒,進入廓爾喀境內熱索瓦,與廓軍隔熱索河對峙。十五日,清兵佯攻河北岸的廓軍碉樓;另遣金川藏兵翻越兩座高山,繞道至熱索河上游六七里處,伐木做筏,渡河後沿南岸疾行,突襲臨河碉房。南岸廓兵出卡抵禦之際,北岸的清兵主力搭橋渡河,一舉奪取三座石碉,是為熱索橋之戰。歷協布嚕、東覺山諸戰役,清軍逼近廓爾喀都城陽布。七月二日,清軍進攻噶勒拉、堆補木。福康安由於節節勝利產生了驕傲自滿情緒,督率軍隊冒雨進攻。在進攻甲爾古拉山時,廓爾喀軍隊誘清軍進入叢林,隨後三面放火燒林。清軍失利。然而由於清朝實力強大,廓爾喀無法與之長期對抗。八月八日,廓爾喀頭人來到清軍大營,請求歸誠。十九日,福康安准其歸降。廓爾喀按照福康安提出的條件議和,廓爾喀每五年到北京朝貢一次,歸還所掠後藏金瓦寶器。

福康安班師途中,奉命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辦理西藏善後事宜,定下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福康安還改革達賴、班禪轉世制度,確立了用來挑選下一任領導喇嘛的金瓶掣籤制度。

最後的光榮:平定苗變

1795 年二三月間,貴州苗民石柳鄧,湖南苗民吳半生、石三保等起事,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根據維基百科敘述,戰爭經過如下:

石柳鄧圍攻正大營、嗅腦營、松桃廳三城,福康安率軍經過激戰,解三城之圍,獲賜三眼花翎。福康安率貴州兵攻破老虎岩苗寨,得知石柳鄧蹤跡。和琳則率領四川兵前來會師,進攻滿華寨,焚毀苗寨四十座。石柳鄧進入湖北,投奔石三保,石三保正圍攻永綏廳,福康安率軍增援。大軍將要渡河,苗民築卡拒守。福康安分兵前往上流,縛好木筏,放縱民眾牧牛,並設下埋伏;待苗民前往搶奪牛時,遭遇清軍伏擊,清軍奪取所有船隻,所縛木筏亦順流而下,於是大軍完全渡河。清軍進攻石花寨,翻越得拉山激戰,殺傷大量苗民。福康安令總兵花連布從小道增援永綏,大軍隨後跟進,激戰三日,永綏圍解。

大軍抵達竹子山,苗民駐紮蘭草坪西北崖,以板為寨,於東南山闕樹旗;福康安於是在對面山上設伏,向山闕佯攻。苗民來戰,伏兵發炮,苗民潰敗,退保琅木陀山;清軍繼續進攻,攻克。山西與黃瓜山相對,福康安分兵出五道,冒著風雨攻克黃瓜山,焚苗寨五十六座;清軍攻蒩麻寨,奪取大小喇耳山,焚苗寨四十座。福康安分兵進攻雷公山,阻截苗民援兵,擊破西樑上中下三寨。清軍再進至大烏草河。隨後,清軍沿著河道攻克沙兜寨、盤基坳山;先後在板登塞、雷公灘屢敗苗民。清軍攻取右哨營,渡河,於群山中翻越險阻,攻克馬蝗沖等大小苗寨五十座。再攻克狗腦坡、蝦蟆峒、烏龍巖。清軍進攻茶它,七十餘座苗寨投降。

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福康安、和琳則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清軍繼續進攻,攻克岩碧山,焚巴溝等二十餘座苗寨。再進攻麾手寨山,總兵花連布帶廣西兵攻克苗寨四十座,隨後清軍包圍高多寨,吳半生窮蹙出降。清軍再進攻鴨保寨,鴨保右天星寨,進取木城七座、石卡五座,攻克垂藤、董羅、大小天星寨。1796 年,清軍繼續進攻,接連攻克吉吉寨、大隴峒、結石岡、官道溪等地。

由於長途跋涉和緊張作戰,福康安病倒了,但他仍繼續督戰,最後積勞成疾病逝,享年四十二歲。贈諡號「文襄」,追贈嘉勇郡王,配享太廟。除清初武勛王揚古利外,福康安為滿洲大臣異姓封王的唯一例子。

身世的八卦:福康安為乾隆帝之子?

不論是影視作品、民間傳說、乃至於學術界,都有人在討論福康安是否為乾隆帝與傅恆妻子誕下的私生子。這原因出在哪裡呢?蔡老師就自己所知道的整理如下:

.君臣關係:福康安 13 歲開始即受到乾隆帝重用,16 歲就領軍參加大小金川之戰,並且受到快速拔擢。此後只要各地有難,乾隆帝充分信任福康安,給予他全部的軍權跟資源去處理問題。這種信任在君臣之間非常少見(對照組:雍正與年羹堯)。

.長相:下圖中間的是福康安,左邊的是年輕的乾隆帝,右邊的是福康安的父親傅恆。由於這些畫都是西洋畫,相貌可信度很高。由臉型跟五官來判斷,福康安是不是更像乾隆呢?

乾隆帝、福康安、傅恆三人畫像
由左至由:乾隆帝、福康安、傅恆三人畫像。圖片來源:

.異姓封王:固然福康安軍功了得。但滿清入關後 268 年,只有他一人以非愛新覺羅氏追封為王。要知道,滿清對爵位規定是非常嚴謹的,每種血統都有設定上限。而且福康安生前的爵位固山貝子也可以傳子三世不用降級(滿清規定傳子一代,爵位降一級)也是特殊待遇。

.功勞了得卻未獲尚主:福康安受到乾隆帝的恩寵之隆在清三百年歷史中無與倫比,而他的兩個哥哥無甚功勞都做了駙馬,為何功勳卓著的福康安不能?是否有某種特殊關係或血緣關係?

.乾隆所言: 依據一是乾隆在傅恆死時,為其作了一首悼亡詩,其中有「汝子吾兒定教培」之句。 依據二是福康安平林爽文叛亂,福州將軍恆瑞帶兵赴援卻因遷延觀望有罪,但為福康安多方袒護。乾隆在給他的上諭中有「福康安由垂髫豢養,經朕多年訓誨,至於成人」之說。這點成為依據的理由則是清朝只有孝莊太后曾收孔有德之女四貞為義女養於宮中,此後歷朝均無此舉,若福康安被養於宮中,是一種莫大恩寵,應該記於正史中,為何正史中並無此記載?史書不傳是否有意隱諱?乾隆的無意透露值得深思。

結語與展望

福康安是乾隆朝的一位大將,年少開始就成為清軍主將扛霸子,征戰各地屢屢得勝,跋山涉水,驚心動魄。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後期的平大小金川、平台灣、平廓爾喀都是福康安立下。滿清為何能培養出這樣一位早熟的將才,值得我們仔細研究。他也是非常少數足跡曾至台灣的滿清軍政領導人物,儘管是出於軍事目的,但也從他平亂的過程中見到今日台灣各族群的夙怨。在影視作品之中,福康安多半居於反派或二線角色,次於主角之下,明顯被忽視了。最後以 42 歲英年早逝,榮獲嘉勇郡王。不論是正史、地方志、或是台灣史料都有相當數量與這位名將有關,牽涉的時空寬廣,值得以數位人文方式,調用自然語言處理、時間空間資訊等技術,再繼續進行研究。

本文作者蔡宗翰現為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合聘,為少有的資工生醫人文跨域學者。同時也為教育部 AI CUP 全國大專校院人工智慧競賽計畫辦公室主持人,目前亦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授課。對人工智慧運用於人類語言的理解與生成、生物醫學、歷史等領域尤感興趣。此外,更愛好寫文章與作詩,因而被學員稱為「AI 界李白」。

推薦閱讀

【打破中共的民族喊話】連歷史都用「偷」的!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真航海王 One Piece 國家】禁飛令回不了家!荷蘭高中生駕百年歷史老帆船, 5 週橫渡 7 千公里大西洋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本文經原作者 蔡宗翰 授權轉載,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 標題為 〈工具人?親兒子?細說福康安與乾隆帝之關係及數位人文研究福康安之展望 〉。首圖來源:圖片來源: ,經編輯合併。)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抗爭讓薪水提高,不抗爭讓薪水下降」——被工作壓搾的你,敢起身抗議嗎?

$
0
0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

全島總罷工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百年前的台灣勞工們為何能以超絕的行動和策略,發動跨廠場、職業發起「全島總罷工」,向不公不義之事說「不」呢?

貧富差距是世界各國都難解的問題,台灣也無法避免。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過後,貧富差距恐擴大地更加嚴重。階級間的對立不僅會破壞社會安全,更無助於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

「工人運動」不單單是為了爭取應有的薪資,更能提供工人們的「生活水平」。(選書編輯:徐子捷)

示意圖。圖片來源:pxhere

文/蔣闊宇

1920 年的第一波工運浪潮,乃是工人階級的「自發性」經濟鬥爭,正是本島人第一批印刷工會發展起來的時候;1926 年以後的第二波浪潮,那是同年冬天連溫卿等左翼分子開始接觸、組織勞工,開啟了往後數年運動浪潮的時候。這樣,廖偉程就為後人指明了殖民地時期臺灣勞工運動與總體經濟結構的關係。

那麼,該如何進一步理解「工人工資」的起落同「工運規模」之間的連動關係呢?這裡,首先必須對資本主義下的工資機制做出解釋──所謂的「工資鐵律」,即認定工人階級工作所得恆等於「維持工人生理生存所需的最低工資」,已被歷史證明為不切實際。

工人運動讓「精神萎靡、逆來順受」的人,重新找回尊嚴

相對於工資鐵律,德國偉大的社會主義者羅莎.盧森堡提過一個觀念:工資等同於「文化─社會最低標準」──工資除了必須高於生存所需,須再疊加上工人滿足文化需求、社會需求所必要之成本,而那些需求是會成長的。他寫道:

工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擴大工人需要的範圍和發展工人的道德,第一次建立起了文化─社會生存的最低標準,這個標準代替了生理生存的最低標準,也就是說,他們創造了這樣一種文化─社會的工人生活標準,一旦工資降低到這一標準以下,就不能不引起集體鬥爭和抵抗運動。

這裡同樣體現了社會民主主義的偉大經濟意義: 通過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喚起廣大的工人群眾,它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並因而提高了工人的經濟需要。

這裡所謂的文化水平提升,除了指涉工人的「生活向上」,更包含了工人階級通過集體組織的方式為階級與自我爭取到的自信。 運動裡每一次階級鬥爭的勝利,都可以讓參與鬥爭的每一個人,從精神萎靡、逆來順受、任人蹂躪的狀態脫離出來,找回生而為人的尊嚴,轉變成勇於挑戰、充滿自信的戰士。 組織的集體力量因而能夠成為個人力量發展的動能,從而強化了的個人,再進一步成為集體的力量。

經驗證明任何勞工運動的起源都是工人階級改善生活的願望,好了要更好,壞了要抵抗。「企業」做為現代性的生產組織,在無情的市場競爭與價值規律之下,為了生存下來,總是存在著節省勞動成本、增加利潤的趨勢,從而個別勞工的勞動條件總是處於向下競逐的危險之中──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勞資雙方為了各自的生存,難免有互相對立的時刻,也就是「勞資爭議/階級鬥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普遍存在。

鬥爭可以被人為的力量調節緩和,譬如福利國家的政策保障、法西斯主義的統制經濟,然而,只要整體結構沒有改變,它不可能真正消失。 而當它一而再地出現,現代工人不得不面對抉擇──奮鬥,或者退縮?抗爭,或者妥協?

沒有抗爭,老闆不會自動送錢給你!

從溝口敏行與梅村又次的統計數據看來,從 1920 年的工資高峰點算起,除了正當 1925 到 1928 年間工人運動逐步興盛的時期稍有挽回,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基本是不斷向下沉淪,縱貫整個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臺灣勞工在精神上總是處於生活水平倒退的恐懼、磨難當中。1926-1928 年間實質工資難得上漲時,也是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全島總罷工為其象徵。1928-29 年間工農運動雙雙受難,工運規模向下轉折,同時也是實質工資開始嚴重倒退的起點,高雄淺野洋灰大罷工的失敗為其象徵。

1930 年間,實質工資走勢即將探底,工人的生活水平倒退十年以上,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勞資爭議。然而,由於組織活動受到壓抑,大型抗爭皆被警方轉瞬瓦解,幾乎無一成功,這一波工潮遂無法抵禦薪資下降的趨勢。1934 年間,臺灣勞工的薪資陷入谷底,直到一九三○年代中期以後,國家逐步建構法西斯式的統制經濟,廣大勞工的生活水平才稍有起色。然而,往後的實質工資水準始終沒有超過 1919 年。

工會組織與工人運動是勞工向資方進行工資議價的籌碼,既是生活水平的守護者,更是工人階級道德需求、社會需求與文化需求的發展者──它讓勞工有機會脫離僅僅渴望最低生存標準的飢餓狀態,重建生而為人的尊嚴。縱使勞工的薪資水準說到底仍受總體經濟結構的制約、決定,但如果沒有設法爭取,就連那被勞動市場決定的數額都拿不到,因為多數老闆不會自動送錢給你。

回顧殖民地臺灣工運史,工運成功發展的歲月同時是實質工資上漲的歲月,或者至少也能緩解蕭條景氣中的降薪趨勢; 然而,當工運趨於停滯或失敗,工資走勢並不會同樣停滯,而是直接開始下滑──用一句話總結,抗爭讓薪水提高,不抗爭讓薪水下降。

推薦閱讀

高房價讓你活不下去了嗎?來看 90 年前的台灣人如何讓房東「自願降租兩成」

【你不知道的台灣】1928 年,台灣勞工曾經發起「全島總罷工」爭取勞權

一份《經濟學人》的研究告訴你,台灣勞工口袋裡的錢到底是被誰偷走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由 前衛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hung Shao Tung, CC 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陸之駿專欄】歷時 12 年的「郝李恩怨」內幕會就此被深埋,還是真相大白?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

然而,隨著李前總統的離開,過去著名的「郝李恩怨」是否也能正式劃下句點?(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很多年前,李登輝與郝柏村二位,因拉法葉軍購疑雲,個別接受電視訪問、隔空對嗆。

當時我聽到一個預言——

兩位此生「既聯合又鬥爭」的老先生,很可能一位走了,另一位不久就走,比一比誰那口氣長。

具體的時間,我記得不清楚。彷彿是連、宋、扁競逐總統大位期間,或者陳水扁執政那些年。

印象中, 對嗆的大意是:你別扯我,否則通通掀出來,要死一起死

2020 年 3 月 30 日,1919 年出生、比李登輝年長 4 歲的郝柏村先走一步,四個月後、7 月 30 日,已經返老還童、童言童語大半年的李登輝,也過世了。

1980 年代末迄 90 年代初,解嚴、蔣經國死後歷時數載的主流/非主流政爭,2020 年把未說的真相,全部帶進棺材。

在我看來,這場政爭中,表面看來是李登輝面對過宋美齡、俞國華、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一系列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對決,是李登輝與郝柏村。郝柏村是當時真正的有力者,掌握台灣軍方;李登輝則是另一個掌握政治權力的有力者。 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有力」,其餘都只是戲份或多或少的配角。

當時的政爭,其實就是軍、政之爭。而拉法葉案,恰恰是軍事、政治兩大權力交集之處。

1990 年 5 月內閣改組,李登輝不顧各方反對,強行提名通過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一般認為,李的目的是「捧殺」、切斷郝對軍方影響力。民進黨拒絕附和這個「陽謀」。

也就在這一年,李決定提名爭議性很大的林明義代表國民黨競選立委,遭郝在中常會強力反對——引進黑金鬥爭外省權貴,很可能才是「肝膽相照」的李郝決裂導火線。不到三年,郝下台;又兩年,與李徹底決裂,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對決。

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政爭幕後,更加暗潮洶湧的鬥爭,發生在國民黨權力核心中的核心——黨營事業。 當時黨營事業資產近兆,李登輝派親信劉泰英接掌這個外省權貴的核心地盤,直接從蔣家手中搶奪過來。

1993 年劉當黨管會主委以後,黨營事業中的鬥爭,其實是劉泰英 vs 三太子蔣孝勇。蔣在 1996 年底 48 歲英年早逝,留下黨營事業中興電工與竹聯幫大老陳啟禮之間台糖精煉糖廠等恩怨情仇。

主流/非主流政爭,在 1996 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算是李獲勝。但餘波尚在,只是非主流兵分二路、部分轉到國民黨之外繼續抗李。

一直到 2000 年民進黨陳水扁以些微票數當選總統,政黨輪替,這場政爭才完全告終——李登輝、劉泰英被快速趕出國民黨,李的接班人連戰,倒戈和外省權貴合作;從這角度看,又是非主流派贏得最終勝利。

2020 年,這場歷時 12 年(1988 年~2000 年)的大政爭的兩位主角郝柏村、李登輝相繼辭世。這場深刻影響著台灣的政爭,內幕會因為他們的死而永久深埋?或者真相大白?或許才是此刻、活人關切的正題。

推薦閱讀

「直到我死,我仍說我就是個中國人」——反台獨對中共不假辭色!郝柏村逝世讓軍人干政、郝李恩怨劃句點

【他是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解析李登輝:「民主之父」其實過譽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為台灣「運籌帷幄」

【曾惹來中共飛彈的台灣總統】訪美又通知密使--李登輝所站的時代位置,讓中共明白自己好渺小

(本文經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你能想像自己家的位址上,以前可能是墓仔埔或根本不是陸地嗎?現在有一款 App,讓你能對照老照片,了解當下位置的百年前街景;不過研究團隊為了研發這款 App ,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責任編輯:黃梅茹)

臺北館前路、衡陽路的老照片、與現今 Google 地圖街景對照。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文/王怡蓁、圖/張語辰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中研院的「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製作團隊,結合耐人尋味的老照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街景,將整個城市變成故事展覽館。

做這個專案的職業病是,古今地名混用。有時候會在電話中跟別人說:「我下禮拜要去榮町⋯⋯」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榮町 在哪?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有賴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各城市大量不同時期的地圖,研究副技師廖泫銘說明。

這群團隊為什麼要那麼大工程,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圖書與 APP 呢?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廖泫銘透露,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了 40 萬餘張歷史地圖。「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收錄的地圖數量,只是冰山一角,但就已經有說不完的故事。攝影:張語辰。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精準,因此可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進行古今套疊,了解該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不同於傳統類似山水畫、非科學性的古代輿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包含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淡水、新北、彰化、嘉義、花蓮、桃園等地的現代化測繪古地圖。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黃冠華表示,他們觀察到許多古地圖與老照片,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地理位置」,因此想把它們結合起來,開發成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手機 APP,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例如國外有 Historypin 網站,透過老照片連結社群和當地歷史 。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地圖就像食材一樣,把它們炒在一起,成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

但團隊在「炒菜」過程發現,若老照片和地圖缺乏解說,使用者會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因此有了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的構想,像是「導覽手冊」,為讀者導覽 APP 裡古今地圖的故事脈絡。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封面暗藏玄機,翻開書衣會看見女學生穿越回到日治時期的臺中,凸顯古今地圖對照的特色。圖片來源: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臺中較缺乏老照片、古地圖等素材,因為臺中是日治時期依都市計畫建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並不是很久。因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多將焦點放在戰後時期,戰後的故事比例與《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相較起來高出許多,例如美軍基地、特種行業等等。

上方為 1970 年代臺中市街觀光圖,可看到當時美軍常去的酒吧。下方為今日地圖對照。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賴國峰補充,臺中歷史地圖 APP 中,約有一半的老照片為戰後時期,但臺南歷史地圖 APP 就有較多戰前的照片,且年代可追溯更早以前。廖泫銘也說明,如果城市發展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出版社或政府就不需要重新繪製地圖,因此古地圖的張數也反映了城市變化的速度。

在製作《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書籍的酒家主題時,團隊意外取得許多「酒家」的照片,其中余立先生提供了他父親余如季當時所攝的許多老照片,意外尋出一條當年父親拜訪拍攝過的酒家路線⋯⋯

1963 年開業、當年叱吒臺中的白雪大舞廳,至今仍在營業中。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原始出處│昔:余如季攝影、余立提供;今:李品寬攝影。

團隊蒐集史料的過程也會發現「群聚經濟」的現象,例如某一條街都是百貨、某一區域都是公家單位。「像臺中的中區就很可惜,在 1990 年代商圈移轉後便沒落了,製作書籍的過程也會覺得有點感慨~」賴萱珮回憶起這些地方往日的輝煌。

雖然臺南歷史地圖 APP 已發行,但目前書籍尚未誕生。聽到「臺南」這個地名,團隊直呼:「戒慎恐懼!研究臺南歷史的神人太多了,光是糕餅、蜜餞,可能就有人寫過一本書。」團隊尚在苦惱蒐集選題,準備齊全後,再前進臺南歷史界這個高手齊聚的武林。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問及製作過程遇到的考驗,團隊的心路歷程,宛若淘淘江水。攝影:張語辰。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 (今自由路一帶) 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原始的版權擁有者。

賴國峰以「歷史地圖散步」團隊與日本合作取材的經驗建議,日本機構會定期檢視所有物的版權,而超過百年的書籍便有機會開放版權給大眾使用,這才讓檔案重新有了靈魂,而不只是冷冰冰地躺在資料櫃。例如,團隊向日本國會圖書館申請許多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素材,無需到日本,只要透過線上申請即可。

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也有一些困境待解決,由於 APP 使用 Google 街景作為背景,讓古地圖與老照片在上面套疊,以便讀者理解古今的對照。然而,賴國峰冒汗說,Google 街景定位不是每公尺都拍攝,導致有些老照片無法精準地放於現今的建物上。另外,Google 街景版本的改變、更新的速度、還有手機版型的差異,都會導致 APP 的體驗品質有所落差。

現在的臺中歷史地圖 APP 是先放入 150 張老照片地點,賴國峰提到,未來還可以持續加入新的素材,就像 Pokémon GO 遊戲更新,一直把新的怪獸放進地圖中,讓「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持續充滿生命力。

但通常使用者打開「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文史工作,讓產業界看見圖文書發展的可能性。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經營中研院不擅長的鋪貨銷售,讓中研院的地圖典藏、文史檔案,得以透過圖文書的形式,現身在全臺書店及線上販售,這是公部門在推廣與營銷上的改變。

「算是走出象牙塔,做出更接地氣的嘗試,」團隊說明,「我們將歷史洪流中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圖像資料,放回現代人的生活中,並且標上時間、空間 (GPS 位置) 與故事,讓整個城市都是歷史文化的展覽館!」

推薦閱讀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陸之駿專欄】歷時 12 年的「郝李恩怨」內幕會就此被深埋,還是真相大白?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

然而,隨著李前總統的離開,過去著名的「郝李恩怨」是否也能正式劃下句點?(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很多年前,李登輝與郝柏村二位,因拉法葉軍購疑雲,個別接受電視訪問、隔空對嗆。

當時我聽到一個預言——

兩位此生「既聯合又鬥爭」的老先生,很可能一位走了,另一位不久就走,比一比誰那口氣長。

具體的時間,我記得不清楚。彷彿是連、宋、扁競逐總統大位期間,或者陳水扁執政那些年。

印象中, 對嗆的大意是:你別扯我,否則通通掀出來,要死一起死

2020 年 3 月 30 日,1919 年出生、比李登輝年長 4 歲的郝柏村先走一步,四個月後、7 月 30 日,已經返老還童、童言童語大半年的李登輝,也過世了。

1980 年代末迄 90 年代初,解嚴、蔣經國死後歷時數載的主流/非主流政爭,2020 年把未說的真相,全部帶進棺材。

在我看來,這場政爭中,表面看來是李登輝面對過宋美齡、俞國華、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一系列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對決,是李登輝與郝柏村。郝柏村是當時真正的有力者,掌握台灣軍方;李登輝則是另一個掌握政治權力的有力者。 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有力」,其餘都只是戲份或多或少的配角。

當時的政爭,其實就是軍、政之爭。而拉法葉案,恰恰是軍事、政治兩大權力交集之處。

1990 年 5 月內閣改組,李登輝不顧各方反對,強行提名通過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一般認為,李的目的是「捧殺」、切斷郝對軍方影響力。民進黨拒絕附和這個「陽謀」。

也就在這一年,李決定提名爭議性很大的林明義代表國民黨競選立委,遭郝在中常會強力反對——引進黑金鬥爭外省權貴,很可能才是「肝膽相照」的李郝決裂導火線。不到三年,郝下台;又兩年,與李徹底決裂,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對決。

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政爭幕後,更加暗潮洶湧的鬥爭,發生在國民黨權力核心中的核心——黨營事業。 當時黨營事業資產近兆,李登輝派親信劉泰英接掌這個外省權貴的核心地盤,直接從蔣家手中搶奪過來。

1993 年劉當黨管會主委以後,黨營事業中的鬥爭,其實是劉泰英 vs 三太子蔣孝勇。蔣在 1996 年底 48 歲英年早逝,留下黨營事業中興電工與竹聯幫大老陳啟禮之間台糖精煉糖廠等恩怨情仇。

主流/非主流政爭,在 1996 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算是李獲勝。但餘波尚在,只是非主流兵分二路、部分轉到國民黨之外繼續抗李。

一直到 2000 年民進黨陳水扁以些微票數當選總統,政黨輪替,這場政爭才完全告終——李登輝、劉泰英被快速趕出國民黨,李的接班人連戰,倒戈和外省權貴合作;從這角度看,又是非主流派贏得最終勝利。

2020 年,這場歷時 12 年(1988 年~2000 年)的大政爭的兩位主角郝柏村、李登輝相繼辭世。這場深刻影響著台灣的政爭,內幕會因為他們的死而永久深埋?或者真相大白?或許才是此刻、活人關切的正題。

推薦閱讀

「直到我死,我仍說我就是個中國人」——反台獨對中共不假辭色!郝柏村逝世讓軍人干政、郝李恩怨劃句點

【他是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解析李登輝:「民主之父」其實過譽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為台灣「運籌帷幄」

【曾惹來中共飛彈的台灣總統】訪美又通知密使--李登輝所站的時代位置,讓中共明白自己好渺小

(本文經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這才是屬於台灣人的故事】就是愛幹大事!魏德聖拼群眾募資 45 億,找回「台灣人的根」

$
0
0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2024 年就是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第 400 年了」—— 導演魏德聖在近期釋出的募資影片中談到,希望藉由群眾募資的方式,來讓台灣人認識台灣在世界的第一個印象。

面對 45 億的鉅額,魏德聖坦言並不容易,但「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責任編輯:徐子捷)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臺灣三部曲》主場景麻豆社全景美術圖。圖片來源:上報 ,由米倉影業提供。

文/李雨勳

「這是我們的根」—— 魏德聖邀全民一起來創造屬於台灣的歷史

導演要是個造夢者,才能天馬行空拍出好作品。魏德聖就是愛做夢,而且是敢做「大」夢,別人眼裡的不可能,他想做絕對堅持到底。他醞釀 20 年的《臺灣三部曲》拍片計畫,昨(5 日)正式啟動群眾募資,目標集資 45 億,他信心喊話:「不要因為(夢想)太大了,就說沒有辦法,就是因為太大,才要大家一起往前進,那才是力量的集結。」 希望到時電影上映,出品人寫上「臺灣人」三個字!

魏德聖以《臺灣三部曲》為核心,延伸的整體電影計畫,總稱為【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共計有五部電影,包含一部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一部動畫片《達娜米》以及「臺灣三部曲」的史詩劇情片:《首部曲:火焚之軀》以西拉雅獵人為主角;《二部曲:鯨骨之海》以漢人海盜的角度;《三部曲:應許之地》以荷蘭傳教士的觀點。詮釋在 1624 年,近 400 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同個時間點,不同族群匯集在臺灣,相互激盪、劇烈地影響著世界剛踏入臺灣的動人史詩故事。

決定群眾募資,魏德聖還是會擔心外界觀感, 深知會有「為什麼要給你錢拍你想拍的電影」的疑問,他說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往未來邁進 ,孩子們才會知道他們是帶著什麼能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在做一件讓台灣人自己都感動的事,之後我們長出來的樹開出來的花,才能夠讓世界看到。」

因為總是玩「大」的,尤其《賽德克.巴萊》預算一路追加到 7 億,魏德聖被扣上「愛亂花錢、很會超資」等罪名,他喊冤直呼:「有誰會比我更省錢?」強調自己拍片精準,從沒有拍了卻沒使用的畫面,舉例《海角七號》執行度高達 90%、《賽德克·巴萊》更達 95 %、《52 赫茲我愛你》則沒有一顆鏡頭沒用,「錢是自己借來的我怎麼會亂花!」他無奈地說

透過《臺灣三部曲》主要場景,他還要打造出「豐盛之城」文化園區,將【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所需 45 億算在內,總計花費高達 135 億,堪稱臺灣影史最高規格。為了這個浩大的案子,他壓力巨大,一度全身冒汗,陷入恐慌,所以他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能有充足資金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再像以前一樣邊拍邊籌錢,他說不管結果怎樣都會拍下去, 因為「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只是拍完時,「看我是要躺著出來,還是抬頭挺胸走出來。」他開玩笑地說

這三年多來,魏德聖從籌措製作團隊、找學者顧問和視效團隊,已經投入上億資金,為了今年九月開始的場景搭建,第一階段群募至少要 3000 萬,以期完成《臺灣三部曲》的主要場景西拉雅部落(麻豆社)的搭建,若集資金額到達 1 億,即可完成 400 年前古大灣市鎮的場景搭建,以期明年 8 月順利開拍,2024 年正式上映。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魏德聖近來為了籌備新片心力交瘁,笑言上週去買威力彩沒中獎,喊話中獎彩迷來投資他的電影。圖片來源:上報 ,攝影楊約翰。

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夥伴眼中的魏德聖:永不放棄夢想、充滿熱情

魏德聖喜歡化不可能為可能,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過去也是《海角七號》製片,她就直言魏德聖這次的計畫難度非常高,「但他確實是個敢做大夢想的人,而且『堅持到底,打死不退』,這也是台灣電影的精神。」她透露,當年魏德聖自資拍了《賽德克‧巴萊》的短片進行募資,一開始也沒人投錢,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魏導的老婆就曾說他是個有夢想的人,並且願意做到夢想成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億萬監製莊淳淳也曾跟魏德聖共事過,她形容魏德聖做事不只是 THINK BIG(宏觀),而是 THINK ANOMALOUS(超乎想像),像是《賽德克‧巴萊》就是開拍時資金仍沒到位,拍到中期中影才投錢進來,加上各方朋友出錢出力,才驚險大功告成,「其實很羨慕他有這麼好的故事可以說,永不放棄夢想又充滿熱情。」她佩服地說。

這次擔任《臺灣三部曲》美術總監的花谷秀文也說,第一次跟魏導合作,在進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對方的堅持,甚至可以說「執念」很深,「他外表看起來斯文溫柔,對某些事情卻很執著,要求很細膩,會用盡全力表現出來,直到達到目的才肯罷手,繁瑣細節也會一再確認,這些特點跟日本人很相像。」

只是魏德聖啟用群眾募資,免不了會引來一些「為何他拍片圓夢要全民買單?」的批判,對此李亞梅說得中肯,「承擔風險的是他,民眾願意拿錢給他,就是相信他可以做得到,不是嗎?」魏德聖準備好了,就等知音願意慷慨解囊,一同造夢。

這是臺灣走向世界,世界踏入臺灣的起點!

集資網頁請點:http://taiwantrilogy.com/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這才是台灣人需要的樂園】不用環球、迪士尼!魏德聖要用 135 億 BOT 蓋「豐盛之城」,活現 17 世紀的台灣

【台南登日本深夜節目 8 分鐘】日權威節目讚「台南 3 特色」攻陷日人心!成日客最愛旅遊地 NO.2

原來台南還能這樣玩!除了美食跟古蹟,觀旅局推「手繪風親山步道圖」讓你跟著地圖去爬山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就是愛幹大事 魏德聖群募 45 億尋臺灣人的根。首圖來源: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上報人物】走鋼索的人 魏德聖 
【上報人物】大片間的歇息 《52Hz, I love you》的幕後故事 
 導演魏德聖加入「蒲公英書席計畫」 與美好關係打造「方舟書席」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你家以前是墓仔埔或在河底下】Google 地圖+老照片迸出「歷史地圖散步」,一鍵穿越百年台灣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你能想像自己家的位址上,以前可能是墓仔埔或根本不是陸地嗎?現在有一款 App,讓你能對照老照片,了解當下位置的百年前街景;不過研究團隊為了研發這款 App ,可是吃了不少苦頭。(責任編輯:黃梅茹)

臺北館前路、衡陽路的老照片、與現今 Google 地圖街景對照。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文/王怡蓁、圖/張語辰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中研院的「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製作團隊,結合耐人尋味的老照片、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街景,將整個城市變成故事展覽館。

做這個專案的職業病是,古今地名混用。有時候會在電話中跟別人說:「我下禮拜要去榮町⋯⋯」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專案企劃黃冠華,打趣地說。榮町 在哪?其實是日治時期臺北最繁榮的區域,古時又稱「臺北銀座」,範圍在現今臺北車站附近的衡陽路、博愛路、寶慶路一帶。

而場景來到臺中,可看見《臺中歷史地圖散步》主編賴萱珮奔波的身影。「我請家人開車載我到各個老照片地點,搶在不會逆光的時間,拍下一張張當今地景對照、收入書中。」

有了古今照片之後,就換編輯賴國峰等成員大顯身手,將老照片美美地套入 Google 地圖定位。「但有時候 Google 街景就是會跑掉⋯⋯」這個 bug 成為團隊的頭痛來源。

要怎麼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地點是在現今 Google 地圖哪個位址呢?有賴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執行「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累積了各城市大量不同時期的地圖,研究副技師廖泫銘說明。

這群團隊為什麼要那麼大工程,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圖書與 APP 呢?

地圖尬故事,迸出新滋味

廖泫銘透露,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典藏了 40 萬餘張歷史地圖。「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收錄的地圖數量,只是冰山一角,但就已經有說不完的故事。攝影:張語辰。

地圖只是媒介,APP 也只是載體,為的是讓這些故事從檔案館走到你身邊。

廖泫銘笑著說:「許多人看不懂地圖,但是搭配手機的 GPS ,手機會告訴使用者你在哪裡、該怎麼走,眼前這個地景曾經發生什麼事。」

「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元素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中研院數位典藏的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第二部份才是延伸地圖史料、加上故事,做成「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與圖書。中研院人社中心的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的數位化過程,就花費了十多年功夫。

中研院收藏的歷史地圖,可在 地圖數位典藏整合查詢系統 供大眾瀏覽,繪製時間從 19 世紀末到現在,地理版圖橫跨東亞,其中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數量最為豐富。

更難得的是,這 40 萬餘張地圖都是現代化的測繪地圖,用於軍事、工程、地籍等紀錄,有經緯度、講究精準,因此可與現今的 Google 地圖進行古今套疊,了解該區域不同時期的樣貌,不同於傳統類似山水畫、非科學性的古代輿圖。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包含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淡水、新北、彰化、嘉義、花蓮、桃園等地的現代化測繪古地圖。圖片來源: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黃冠華表示,他們觀察到許多古地圖與老照片,這兩者的共通點是「地理位置」,因此想把它們結合起來,開發成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手機 APP,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例如國外有 Historypin 網站,透過老照片連結社群和當地歷史 。

這一張張的老照片、地圖就像食材一樣,把它們炒在一起,成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

但團隊在「炒菜」過程發現,若老照片和地圖缺乏解說,使用者會無法理解背後的故事,因此有了出版《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臺中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的構想,像是「導覽手冊」,為讀者導覽 APP 裡古今地圖的故事脈絡。

《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封面暗藏玄機,翻開書衣會看見女學生穿越回到日治時期的臺中,凸顯古今地圖對照的特色。圖片來源: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從臺北到臺中的變化

從 2016 年 9 月初《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出版,到 2018 年 1 月初發行的《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時間相隔了一年多。

黃冠華表示,兩本書的明顯差異在於文字量變少。他手指掐著《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書背笑說:「我們原本只想做這本三分之一 的厚度,殊不知每位作者提供的文字量都超出預期地豐富!」

至於書籍內容是如何規劃,賴萱珮說明,團隊是先企劃主題,設定方向後再與作者談合作,明確告知撰稿角度為歷史普及,並希望在 2,500 字內完成。「有些長期學術寫作的老師甚至會擔心: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短的稿子!會不會被覺得不專業……」

《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的主題從食衣住行著手,並加入重大事件;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除了排除與臺北相似的主題,團隊也投入更多臺中在地的歷史研究。

相對於發展歷史悠久的臺北、臺南,臺中較缺乏老照片、古地圖等素材,因為臺中是日治時期依都市計畫建立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並不是很久。因而《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多將焦點放在戰後時期,戰後的故事比例與《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相較起來高出許多,例如美軍基地、特種行業等等。

上方為 1970 年代臺中市街觀光圖,可看到當時美軍常去的酒吧。下方為今日地圖對照。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賴國峰補充,臺中歷史地圖 APP 中,約有一半的老照片為戰後時期,但臺南歷史地圖 APP 就有較多戰前的照片,且年代可追溯更早以前。廖泫銘也說明,如果城市發展沒有太大變化,當時的出版社或政府就不需要重新繪製地圖,因此古地圖的張數也反映了城市變化的速度。

在製作《臺中歷史地圖散步》書籍的酒家主題時,團隊意外取得許多「酒家」的照片,其中余立先生提供了他父親余如季當時所攝的許多老照片,意外尋出一條當年父親拜訪拍攝過的酒家路線⋯⋯

1963 年開業、當年叱吒臺中的白雪大舞廳,至今仍在營業中。圖片來源:《臺中歷史地圖散步》原始出處│昔:余如季攝影、余立提供;今:李品寬攝影。

團隊蒐集史料的過程也會發現「群聚經濟」的現象,例如某一條街都是百貨、某一區域都是公家單位。「像臺中的中區就很可惜,在 1990 年代商圈移轉後便沒落了,製作書籍的過程也會覺得有點感慨~」賴萱珮回憶起這些地方往日的輝煌。

雖然臺南歷史地圖 APP 已發行,但目前書籍尚未誕生。聽到「臺南」這個地名,團隊直呼:「戒慎恐懼!研究臺南歷史的神人太多了,光是糕餅、蜜餞,可能就有人寫過一本書。」團隊尚在苦惱蒐集選題,準備齊全後,再前進臺南歷史界這個高手齊聚的武林。

缺素材、授權不易、Google 街景難掌控

問及製作過程遇到的考驗,團隊的心路歷程,宛若淘淘江水。攝影:張語辰。

賴國峰說,《臺北歷史地圖散步》原本想將南機場的老照片與故事放進書中,但因素材不足而放棄。賴萱珮也分享她的遺珠之憾:身為臺中人的她,認為豐原區的糕餅業值得書寫,但蒐集資料過程發現,能找到的老照片很少。另外,臺中舊市區 (今自由路一帶) 的百貨業也十分值得一提,在盛況時期多達十幾間百貨,然而百貨業是私人產業,資料難以尋得,如今也已沒落,在缺乏老照片、研究文獻的困難下只好放棄這個題材。

除了缺乏素材,臺灣公部門資料的授權狀況更是大難題。

「歷史地圖散步」團隊在談素材授權時,會經由兩種途徑:一為私人,另一個是公部門。私人授權會有既定的價錢與流程,處理起來較快速;但公部門的文獻、圖片等資料,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與研究機構,除了公文跑流程十分緩慢,廖泫銘也提到,甚至有一個尷尬的狀況是,有些圖或照片根本找不到最原始的版權擁有者。

賴國峰以「歷史地圖散步」團隊與日本合作取材的經驗建議,日本機構會定期檢視所有物的版權,而超過百年的書籍便有機會開放版權給大眾使用,這才讓檔案重新有了靈魂,而不只是冷冰冰地躺在資料櫃。例如,團隊向日本國會圖書館申請許多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素材,無需到日本,只要透過線上申請即可。

製作「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也有一些困境待解決,由於 APP 使用 Google 街景作為背景,讓古地圖與老照片在上面套疊,以便讀者理解古今的對照。然而,賴國峰冒汗說,Google 街景定位不是每公尺都拍攝,導致有些老照片無法精準地放於現今的建物上。另外,Google 街景版本的改變、更新的速度、還有手機版型的差異,都會導致 APP 的體驗品質有所落差。

現在的臺中歷史地圖 APP 是先放入 150 張老照片地點,賴國峰提到,未來還可以持續加入新的素材,就像 Pokémon GO 遊戲更新,一直把新的怪獸放進地圖中,讓「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持續充滿生命力。

但通常使用者打開「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第一件做的事情是什麼?

尋找一百年前自己的家

很多讀者拿到書和 APP 的第一步,會先找自己家在哪裡,然後發現自己的家一百年前可能是墓仔埔、或在河道裡面。

黃冠華提到,由於下載「歷史地圖散步」系列 APP 不需要付費,有些社區大學導覽課程的老師會請學生下載 APP 來進行教學。賴國峰也補充,過往在書展展示的經驗,有些長輩下載了 APP 後很開心,因為裡面的老照片、歷史地圖,都是他們的回憶。

談到書的銷量,團隊謙虛地表示,《臺北歷史地圖散步》進入第四刷,應該算是賣得不錯。由於「歷史地圖散步」系列的前置工程浩大,目的不可能是獲利,獲利僅是達到「推廣歷史故事」這個目標的方式。

我們的目標是推動文史工作,讓產業界看見圖文書發展的可能性。

由於東販出版的書籍多為漫畫、輕小說,在刻板印象中,東販這類書籍不太出現在中研院的學術館藏中,而《歷史地圖散步》系列書籍是中研院與東販出版的開創性合作。借助東販的出版專業,經營中研院不擅長的鋪貨銷售,讓中研院的地圖典藏、文史檔案,得以透過圖文書的形式,現身在全臺書店及線上販售,這是公部門在推廣與營銷上的改變。

「算是走出象牙塔,做出更接地氣的嘗試,」團隊說明,「我們將歷史洪流中典藏在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的圖像資料,放回現代人的生活中,並且標上時間、空間 (GPS 位置) 與故事,讓整個城市都是歷史文化的展覽館!」

推薦閱讀

【連海賊王都有國籍爭議】研究員爬 300 年歷史帶你看:鄭成功到底是台灣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原來台灣離一國兩制這麼近】歷史老師揭「台版」一國兩制前身,蔣公差點「賣台」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百年前你家的模樣?臺北、臺中歷史地圖散步 〉。首圖來源:臺北歷史地圖 APP。)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她是白色恐怖受精卵】反對楊翠就會錯失「洗滌」機會,KMT 想擺脫黑歷史需要的是「回望歷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促轉會主委楊翠 13 日接受廣播電台專訪時表示,父母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因此她常 :「若沒有白色恐怖就沒有楊翠,我是白色恐怖受精卵。」

身為 228 受難者、當事人家屬,楊翠適合擔任促轉會主委,這項裁判工作嗎?國民黨立委林為洲日前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上表示,對促轉會主委人的人事同意案,他會投下反對票。

然而,不論是楊翠的身份或是促轉會在追查的案子,其實都不是在「迫害」國民黨,反而是在幫忙打造出正向的歷史記憶。而國民黨所謂「已經賠錢了」,看在受難者家屬眼中,卻仍然缺一個真心誠意的道歉。(責任編輯:徐子捷)

政院提名楊翠出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藍委林為洲投反對票。圖片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文/主筆室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林為洲說,促轉會做為轉型正義「裁判機關」,代理主委楊翠卻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楊逵的三等親,並不適合接任促轉會主委一職。林為洲把促轉會當成一個「審判機關」,把自己所屬的國民黨當成一個「被審判者」,把代理主委楊翠的白恐受難者家屬身份當成一個利益攸關的當事人,這說法相當典型地代表國民黨及其支持者對於促轉會這個組織的觀感,其實也是轉型正義在台灣迄今仍步履蹣跚的主因。

促轉會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

首先, 促轉會作為台灣處理轉型正義的主責機關,它的權責在於對發生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的不義不法事件提出看法與建議,它不是用來「審判」誰,當然更不是用來「追殺」誰 ;相反地,透過促轉會的追索,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引發的討論,希望多數台灣人對於發生在過去的那段歷史,能夠產生「共感」,也才有機會一起打造正向的歷史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講, 轉型正義工程不但不是在「迫害」國民黨,而是在「洗滌」國民黨 ;透過這樣的清理,作為世上少數歷經民主轉型過程依舊能持續存活的威權政黨,國民黨才能擺脫那段威權統治的糾纏。

一如林為洲說「國民黨是轉型正義當事人」,過去 20 多年來,國民黨領導人其實也一直有意識地想擺脫那些「黑歷史」。例如李登輝執政時代開始以國家之力「補償」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馬英九執政時代更幾乎年年向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家屬道歉, 這顯示國民黨領導人很清楚:在那段威權統治台灣的時期,自己的確做錯了一些事。只是,多數國民黨人不解的是:「我們都已經道歉賠錢了,還要我們怎麼樣?」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只是政治攻防下的說法

「還要國民黨怎麼樣」是一個政治攻防下的說法,但轉型正義要做的其實是「看看這些人(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怎麼樣?」例如,促轉會上週新公布的「陳文成命案調查報告」裡,除了若干警總早已監控陳文成的事例外,新出土的資料不多,而所謂「警備總部對於陳文成之死亡,涉有嫌疑」,恐怕更是台灣不分藍綠立場心照不宣的結論。

只是,一個前途無限看好的留美博士,只因為回台省親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沒了性命,對受難家屬而言,過去 30 多年來冤屈無處訴的悲慟從何排解?當年那個以殺戮威嚇異己的邪惡政權又該當什麼樣的責任?

如果能稍稍同理被害者家屬,你一定會想知道那些殺戮的真相是什麼?是誰下的令?就算因為已經年代久遠、證據佚失,已無法確實地鎖定兇嫌,至少也會希望能為長年在暗夜哭泣的被害者家屬多做些什麼;包括是否可能做出一份迄今最完整的調查報告?是否可以用國家的名義向家屬慎重道歉嗎?是的,不管陳文成命案或林宅血案,這個極可能殺害他們家人的國家從未提出正式的道歉。作為當事人家屬, 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國家?

所以,真的不要用「我已經賠錢、道歉了,你還要怎麼樣?」來了卻自己的責任,就算你道歉了,這些 受難者及其家屬也有權力知道:「你在道歉什麼?你知道錯在哪裡?」你不能夠每年的二二八時滿臉悲戚地受難家屬鞠躬致意,隔了一個多月後,又在清明節時跑到慈湖「陵寢」淚流滿面地宣稱要繼承兩蔣的遺志。 這個道理不難懂,只是政治人物基於情感孺慕與政治需求裝不懂。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而是要帶台灣人回望歷史

與林為洲的說法剛好相反,正因為楊翠作為楊逵孫女,她更能瞭解受難者的苦痛與困境,在這樣的深層關懷下,她可能更有機會做好轉型正義的工作;更何況促轉會所有的總結報告都必須面向社會,訴諸所有人的公評。 轉型正義不是要搞政治惡鬥,不是要「審判」那段歷史,而是要帶著所有人「回望」那段歷史 ;一個能夠透過回望歷史、理解別人感受的人,才有機會就事論事地找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國家也才有機會面向未來。

推薦閱讀

【國民黨掀桌又大鬧】對促轉會喊「滅東廠」,國民黨忘了自己才是東廠繼承人?

【林宅血案 40 年新進展】在民宅裝竊聽器、安插線人,兇嫌錄音卻被銷毀!促轉會: 不排除威權政府涉案

【陳文成之死,警總涉有重嫌】促轉會調查 30 年懸案:台大校園非第一陳屍現場,警總自殺說漏洞百出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社評:國民黨反對楊翠的理由是錯的 〉。首圖來源:上報 張哲偉 攝影。)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拒交 4286 筆蔣中正「總裁批簽」收歸國有 國民黨 12 日提行政訴訟 
 稱楊翠 228 受難家屬身分不適任促轉會主委 林為洲:將投反對票 
 公布陳文成案調查報告 促轉會:警總對陳文成之死涉有嫌疑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陸之駿專欄】歷時 12 年的「郝李恩怨」內幕會就此被深埋,還是真相大白?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總統李登輝 30 日晚間 7 時 24 分病逝於台北榮總,享耆壽 98 歲。

然而,隨著李前總統的離開,過去著名的「郝李恩怨」是否也能正式劃下句點?(責任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很多年前,李登輝與郝柏村二位,因拉法葉軍購疑雲,個別接受電視訪問、隔空對嗆。

當時我聽到一個預言——

兩位此生「既聯合又鬥爭」的老先生,很可能一位走了,另一位不久就走,比一比誰那口氣長。

具體的時間,我記得不清楚。彷彿是連、宋、扁競逐總統大位期間,或者陳水扁執政那些年。

印象中, 對嗆的大意是:你別扯我,否則通通掀出來,要死一起死

2020 年 3 月 30 日,1919 年出生、比李登輝年長 4 歲的郝柏村先走一步,四個月後、7 月 30 日,已經返老還童、童言童語大半年的李登輝,也過世了。

1980 年代末迄 90 年代初,解嚴、蔣經國死後歷時數載的主流/非主流政爭,2020 年把未說的真相,全部帶進棺材。

在我看來,這場政爭中,表面看來是李登輝面對過宋美齡、俞國華、林洋港/蔣緯國、李煥等一系列挑戰,實際上,真正的對決,是李登輝與郝柏村。郝柏村是當時真正的有力者,掌握台灣軍方;李登輝則是另一個掌握政治權力的有力者。 只有他們兩位才「真有力」,其餘都只是戲份或多或少的配角。

當時的政爭,其實就是軍、政之爭。而拉法葉案,恰恰是軍事、政治兩大權力交集之處。

1990 年 5 月內閣改組,李登輝不顧各方反對,強行提名通過郝柏村為行政院長。一般認為,李的目的是「捧殺」、切斷郝對軍方影響力。民進黨拒絕附和這個「陽謀」。

也就在這一年,李決定提名爭議性很大的林明義代表國民黨競選立委,遭郝在中常會強力反對——引進黑金鬥爭外省權貴,很可能才是「肝膽相照」的李郝決裂導火線。不到三年,郝下台;又兩年,與李徹底決裂,在 1996 年總統大選對決。

在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政爭幕後,更加暗潮洶湧的鬥爭,發生在國民黨權力核心中的核心——黨營事業。 當時黨營事業資產近兆,李登輝派親信劉泰英接掌這個外省權貴的核心地盤,直接從蔣家手中搶奪過來。

1993 年劉當黨管會主委以後,黨營事業中的鬥爭,其實是劉泰英 vs 三太子蔣孝勇。蔣在 1996 年底 48 歲英年早逝,留下黨營事業中興電工與竹聯幫大老陳啟禮之間台糖精煉糖廠等恩怨情仇。

主流/非主流政爭,在 1996 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算是李獲勝。但餘波尚在,只是非主流兵分二路、部分轉到國民黨之外繼續抗李。

一直到 2000 年民進黨陳水扁以些微票數當選總統,政黨輪替,這場政爭才完全告終——李登輝、劉泰英被快速趕出國民黨,李的接班人連戰,倒戈和外省權貴合作;從這角度看,又是非主流派贏得最終勝利。

2020 年,這場歷時 12 年(1988 年~2000 年)的大政爭的兩位主角郝柏村、李登輝相繼辭世。這場深刻影響著台灣的政爭,內幕會因為他們的死而永久深埋?或者真相大白?或許才是此刻、活人關切的正題。

推薦閱讀

「直到我死,我仍說我就是個中國人」——反台獨對中共不假辭色!郝柏村逝世讓軍人干政、郝李恩怨劃句點

【他是精密計算的現實主義者】解析李登輝:「民主之父」其實過譽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為台灣「運籌帷幄」

【曾惹來中共飛彈的台灣總統】訪美又通知密使--李登輝所站的時代位置,讓中共明白自己好渺小

(本文經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CC-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這才是屬於台灣人的故事】就是愛幹大事!魏德聖拼群眾募資 45 億,找回「台灣人的根」

$
0
0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篇文章】

「2024 年就是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第 400 年了」—— 導演魏德聖在近期釋出的募資影片中談到,希望藉由群眾募資的方式,來讓台灣人認識台灣在世界的第一個印象。

面對 45 億的鉅額,魏德聖坦言並不容易,但「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責任編輯:徐子捷)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臺灣三部曲》主場景麻豆社全景美術圖。圖片來源:上報 ,由米倉影業提供。

文/李雨勳

「這是我們的根」—— 魏德聖邀全民一起來創造屬於台灣的歷史

導演要是個造夢者,才能天馬行空拍出好作品。魏德聖就是愛做夢,而且是敢做「大」夢,別人眼裡的不可能,他想做絕對堅持到底。他醞釀 20 年的《臺灣三部曲》拍片計畫,昨(5 日)正式啟動群眾募資,目標集資 45 億,他信心喊話:「不要因為(夢想)太大了,就說沒有辦法,就是因為太大,才要大家一起往前進,那才是力量的集結。」 希望到時電影上映,出品人寫上「臺灣人」三個字!

魏德聖以《臺灣三部曲》為核心,延伸的整體電影計畫,總稱為【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共計有五部電影,包含一部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一部動畫片《達娜米》以及「臺灣三部曲」的史詩劇情片:《首部曲:火焚之軀》以西拉雅獵人為主角;《二部曲:鯨骨之海》以漢人海盜的角度;《三部曲:應許之地》以荷蘭傳教士的觀點。詮釋在 1624 年,近 400 年前的大航海時代,同個時間點,不同族群匯集在臺灣,相互激盪、劇烈地影響著世界剛踏入臺灣的動人史詩故事。

決定群眾募資,魏德聖還是會擔心外界觀感, 深知會有「為什麼要給你錢拍你想拍的電影」的疑問,他說起心動念只有一個,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往未來邁進 ,孩子們才會知道他們是帶著什麼能量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在做一件讓台灣人自己都感動的事,之後我們長出來的樹開出來的花,才能夠讓世界看到。」

因為總是玩「大」的,尤其《賽德克.巴萊》預算一路追加到 7 億,魏德聖被扣上「愛亂花錢、很會超資」等罪名,他喊冤直呼:「有誰會比我更省錢?」強調自己拍片精準,從沒有拍了卻沒使用的畫面,舉例《海角七號》執行度高達 90%、《賽德克·巴萊》更達 95 %、《52 赫茲我愛你》則沒有一顆鏡頭沒用,「錢是自己借來的我怎麼會亂花!」他無奈地說

透過《臺灣三部曲》主要場景,他還要打造出「豐盛之城」文化園區,將【臺灣 400 年系列電影】所需 45 億算在內,總計花費高達 135 億,堪稱臺灣影史最高規格。為了這個浩大的案子,他壓力巨大,一度全身冒汗,陷入恐慌,所以他希望透過群眾募資,能有充足資金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再像以前一樣邊拍邊籌錢,他說不管結果怎樣都會拍下去, 因為「這是我們台灣人送給台灣的禮物」,只是拍完時,「看我是要躺著出來,還是抬頭挺胸走出來。」他開玩笑地說

這三年多來,魏德聖從籌措製作團隊、找學者顧問和視效團隊,已經投入上億資金,為了今年九月開始的場景搭建,第一階段群募至少要 3000 萬,以期完成《臺灣三部曲》的主要場景西拉雅部落(麻豆社)的搭建,若集資金額到達 1 億,即可完成 400 年前古大灣市鎮的場景搭建,以期明年 8 月順利開拍,2024 年正式上映。

導演魏德聖籌備《臺灣三部曲》第一階段電影集資計畫
魏德聖近來為了籌備新片心力交瘁,笑言上週去買威力彩沒中獎,喊話中獎彩迷來投資他的電影。圖片來源:上報 ,攝影楊約翰。

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夥伴眼中的魏德聖:永不放棄夢想、充滿熱情

魏德聖喜歡化不可能為可能,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過去也是《海角七號》製片,她就直言魏德聖這次的計畫難度非常高,「但他確實是個敢做大夢想的人,而且『堅持到底,打死不退』,這也是台灣電影的精神。」她透露,當年魏德聖自資拍了《賽德克‧巴萊》的短片進行募資,一開始也沒人投錢,最後還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魏導的老婆就曾說他是個有夢想的人,並且願意做到夢想成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億萬監製莊淳淳也曾跟魏德聖共事過,她形容魏德聖做事不只是 THINK BIG(宏觀),而是 THINK ANOMALOUS(超乎想像),像是《賽德克‧巴萊》就是開拍時資金仍沒到位,拍到中期中影才投錢進來,加上各方朋友出錢出力,才驚險大功告成,「其實很羨慕他有這麼好的故事可以說,永不放棄夢想又充滿熱情。」她佩服地說。

這次擔任《臺灣三部曲》美術總監的花谷秀文也說,第一次跟魏導合作,在進行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對方的堅持,甚至可以說「執念」很深,「他外表看起來斯文溫柔,對某些事情卻很執著,要求很細膩,會用盡全力表現出來,直到達到目的才肯罷手,繁瑣細節也會一再確認,這些特點跟日本人很相像。」

只是魏德聖啟用群眾募資,免不了會引來一些「為何他拍片圓夢要全民買單?」的批判,對此李亞梅說得中肯,「承擔風險的是他,民眾願意拿錢給他,就是相信他可以做得到,不是嗎?」魏德聖準備好了,就等知音願意慷慨解囊,一同造夢。

這是臺灣走向世界,世界踏入臺灣的起點!

集資網頁請點:http://taiwantrilogy.com/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這才是台灣人需要的樂園】不用環球、迪士尼!魏德聖要用 135 億 BOT 蓋「豐盛之城」,活現 17 世紀的台灣

【台南登日本深夜節目 8 分鐘】日權威節目讚「台南 3 特色」攻陷日人心!成日客最愛旅遊地 NO.2

原來台南還能這樣玩!除了美食跟古蹟,觀旅局推「手繪風親山步道圖」讓你跟著地圖去爬山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就是愛幹大事 魏德聖群募 45 億尋臺灣人的根。首圖來源: 上報 ,攝影楊約翰。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上報人物】走鋼索的人 魏德聖 
【上報人物】大片間的歇息 《52Hz, I love you》的幕後故事 
 導演魏德聖加入「蒲公英書席計畫」 與美好關係打造「方舟書席」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