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88 歲老母親與外孫亂倫】武則天的超強慾望是遺傳!她挑男寵有什麼特別癖好?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些皇帝很母湯:貓奴、染髮、春藥成癮、木工高手、暴虐屁孩皇帝……超狂私生活無極限!》,由 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ixabay,經編輯合併。)

【《BO》編輯檯好書推薦:《這些皇帝很母湯:貓奴、染髮、春藥成癮、木工高手、暴虐屁孩皇帝……超狂私生活無極限!》】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不要再只認識秦始皇、唐太宗、乾隆帝了!想探聽宮廷祕聞?那就跟著這本書,做一回皇帝狗仔隊吧!

皇帝可以有後宮三千佳麗,那作為女帝的武則天也能左擁右抱男寵。在位 14 年的她,坐擁全國最大權力,會挑哪種型的菜呢?(選書編輯:連柏翰)

武則天選男寵的喜好為何
武則天畫像。圖片來源:wikipixabay,經編輯合併

文/劉繼興、劉秉光

武則天選男寵有什麼特殊講究?

在古代,男人可以光明正大招妻納妾,可以堂而皇之招嬪納妃;而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女人只能與其他幾名、幾十名、幾百名、幾千名,甚至幾萬名女人共同分享一個男人,能不能分得一杯羹還不好說。究其本質,還是一個「權」字。男人打盹的時候,女人偶爾也會掌權,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以及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因長期壓制生理需求而形成的特有矜持,決定了女人不能像男人在占有異性方面那樣大張旗鼓,為所欲為。於是,祕密招納男寵或者說祕密情人,成為她們用來解決身心慾望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徑。

男寵,又叫面首,面,貌之美;首,髮之美。面首,也就是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在歷史上,女強人祕招男寵之事屢見不鮮,如西晉賈南風除「與太醫令程據等亂彰內外」,還派人四處蒐羅「端麗美容止」的地方「小吏」(《晉書》);北魏馮太后先是「內寵李弈」,又見「王叡出入臥內」,後來「李沖……亦由見寵帷幄」(《魏書》);北齊胡太后「與沙門曇獻通」;後主高緯「朝太后,見二少尼,悅而召之,乃男子也」(《北齊書》)等等。與她們相比,武則天(西元六二四年~七〇五年)登上了權力巔峰,所以在招納男寵方面有些不同。

應該說, 武則天招納男寵,主要是用來澆滅慾火,這與武氏家族女性普遍性慾較強的基因有關。 武則天的母親榮國夫人(後改封太原王妃)八十八歲時,仍性慾十足,竟然與自己的外孫賀蘭敏之亂倫通姦。對此,《舊唐書》稱「敏之既年少色美,烝於榮國夫人」,《新唐書》稱「敏之韶秀自喜,烝於榮國」;就連治學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稱「敏之貌美,蒸於太原王妃」,可見這事不是虛構。另外,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姐姐韓國夫人、外甥女魏國夫人在私生活方面都不是省油的燈,武則天在這個家族中也不會例外。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從「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舊唐書》)的記載來看,垂涎已久的唐太宗絕不會放過她。但由於武則天性格剛強,缺乏女子的柔弱,不久便被唐太宗晾在一邊,坐了十二年冷板凳,所以武則天沒有生育,封號也一直是才人。唐太宗死後,武則天出家,後改嫁唐高宗。唐高宗有八子四女, 其中後四子、後二女均為武則天所生,這一點,足以說明武則天在性生活方面的貪婪和霸道。 唐高宗後期多病,身體變得很差,武則天的性慾受到了壓制,不過追逐權力也沖淡了一些武則天的生理慾望。

地位越高、權力越大,這種來自身心的蠢蠢欲動就越強烈。弘道元年(西元六八三年), 唐高宗病逝,武則天掌權,身心放鬆,久蟄的生理慾望在權力的刺激下再次甦醒,於是,男寵成為武則天這個寡婦的必需品。 此後,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張昌宗等著名男寵,相繼成為武則天的床幃伴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男人多如牛毛,期待伺候武則天的男人也不在少數。那麼,武則天在選擇男寵方面有什麼講究呢?從現存的文獻史料中,筆者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武則天的男寵都是美男。 薛懷義「偉形神,有膂力」(《舊唐書》)、「偉岸」(《新唐書》),是一個相貌不凡、高大威猛的帥哥;史料沒記載沈南璆的相貌,但他能夠進入宮廷,專職為皇帝、皇后等上等人物看病,最起碼是一個溫和、儒雅的清秀男子;張易之「年二十餘,白皙美姿容」,張昌宗「面似蓮花」(《舊唐書》),二人都長得十分貌美標緻。另外,從「天后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和「近聞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鬚眉……專欲自進,堪奉宸內供奉」(《舊唐書》)來看,年輕貌美是武則天挑選男寵的首要條件。

武則天的男寵都是猛男 ,薛懷義「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舊唐書》),武則天試過後「悅之」(《新唐書》),且「恩遇日深」(《舊唐書》);沈南璆是薛懷義的替代品,《唐史演義》稱「南璆房術,不讓懷義,武氏恰也歡慰」,可信度較高。武則天對張昌宗的床上功夫很滿意,而「易之器用」還要高出一等,武則天「即令召見,甚悅。由是兄弟俱侍宮中……俱承辟陽之寵」(《舊唐書》)。此外,從「左監門衛長史侯祥雲陽道壯偉,過於薛懷義,專欲自進堪奉宸內供奉」(《舊唐書》)來看, 武則天對男寵的下體相當在意。

年輕、貌美、健壯,是武則天挑選男寵的三個必備條件。 上有需求,下必投其所好。那麼,是不是符合這三個條件的男子,就可以充當武則天的男寵呢?非也,唐代文人宋之問就吃了武則天的閉門羹。宋之問很有才華,且「偉儀貌,雄於辯」(《新唐書》),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武則天下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宋之問蠢蠢欲動,也想為武則天出力,並專門寫給武則天一首表明心跡的詩。「則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 口常臭故也。 之問終身慚憤」(《太平廣記》)。

武則天拒絕宋之問,除了他有「口臭」,還在於他太露骨。武則天雖然是皇帝,雖然貪戀美男, 但她畢竟是女人,仍須保持必要的矜持。 宋之問如此明目張膽,況且有生理缺陷,別說武則天不喜歡他,不敢與他親近,就是喜歡也不好答應。事實上,除了宋之問,凡是公開自薦的,不論是父親舉薦兒子「潔白美鬚眉」,還是自我標榜「陽道壯偉,過於薛懷義」(《舊唐書》),均遭到了武則天的拒絕。武則天一時糊塗,發出的「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詔令,在朱敬則的勸諫下也廢止。可見,武則天選擇男寵還是很注意影響。

受家族基因的影響,受權力因素的刺激,武則天晚年雖然慾望亢奮, 但終其一生也不過四個男寵而已。 四人中,薛懷義是千金公主悄悄獻媚,張昌宗是太平公主祕密推薦,張易之是張昌宗順帶引薦,沈南璆是武則天的地下情人,入宮時均未造成惡劣影響。自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薛懷義入侍,武則天「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新唐書》)。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了的男子精液有美容養顏和永保青春活力的奇效,老早就在武則天身上得到了驗證。 有了情愛的滋潤,武則天精神煥發,盡力施展治國才華,為開啟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除了用來滿足身心慾望,筆者認為,武則天招納男寵還有一定的政治需要。武則天一生追逐權力,特別是在稱帝前的緊張階段和衰老後的慵懶階段,有些機密的事情需要人幫忙,而與她有肌膚之親的男寵無疑是最可靠的人選。如武則天讓薛懷義扮作僧人,「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舊唐書》),為武則天登基稱帝、以周代唐做輿論宣傳;又如,武則天任命張昌宗為修書使,「撰《三教珠英》於內。乃引文學之士李嶠、閻朝隱……等二十六人,分門撰集」, 實際是為了培養親信團隊。

沒有男寵的幫助,武則天未必能順利登基;沒有男寵的情愛,武則天未必能永保青春。這一點,作為直接受益人,武則天心知肚明,所以對幾個男寵器重有加。如武則天初封薛懷義為梁國公,後又改封鄂國公、柱國,讓他享盡榮華。若不是薛懷義爭風吃醋、任性使氣,一把火燒了明堂,武則天不會忍痛下手;又如沈南璆病逝後,武則天大哭一場,並親題詩一首,以志紀念;又如武則天晚年「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舊唐書》),二人權傾朝野,連武承嗣、武三思都爭著為其執鞭牽馬。可以說,武則天對男寵仁至義盡。

因為男寵一事,武則天遭到了世人非議。有人把武則天說成一個淫蕩無恥的騷女人,甚至有人杜撰《如意君傳》這樣的淫書醜化武則天,以此來抹殺和否定武則天在歷史上的功績。平心而論, 武則天的生理需求是很強,但她終其一生也只有區區四個男寵,這與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佳麗成千上萬,極不成比例 ;再者,武則天招納男寵時,唐高宗已死, 武則天是寡婦,不存在淫蕩問題。如果說找幾個男寵來安慰身心,打發寂寞,也算有悖於傳統的話,那麼這正是武則天鮮活生命中的動人之處。

神龍元年(西元七〇五年)正月,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殺掉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唐復興。武則天,這個半個世紀以來的政治鬥爭常勝者,最終沒有逃過悲劇命運。失去權力支撐,特別是缺少情愛滋潤,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寂寥無託,身心崩潰,很快就憔悴了。十一月,武則天病逝,與唐高宗合葬乾陵。乾陵朱雀門有兩座石碑,一為唐高宗的述聖碑,一為武則天的無字碑,均為武則天生前所立。無字碑用一塊完整的巨石精雕而成,高大雄渾,挺拔厚實, 碑首為半圓形,碑頂中間位置略有凹陷。這種特殊的造型,給人以無限想像空間。

乾陵無字碑
乾陵無字碑。圖片來源:猫猫的日记本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曾佔領台灣,請吃個飯卻超緊張】20 歲日本天皇宴請外賓超剉!首次吞「獸肉」,皇后「低胸」宴客

「賣國賊」李鴻章割讓台灣前,拒吃日本提供的「劇毒飯菜」!它竟也成伊藤博文「最後的午餐」

【別再以為「一夫一妻制」很完美】若沒有 200 萬年前老祖宗的這個行為,人類早就滅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些皇帝很母湯:貓奴、染髮、春藥成癮、木工高手、暴虐屁孩皇帝……超狂私生活無極限!》,由 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ixabay,經編輯合併。)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一份賭上歲月的研究】隨處可見的「台灣植物」竟承載「南島語族」遷徙史

$
0
0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植物 DNA 竟記載著歷史!構樹說的南島語族遷徙史 〉。首圖來源:翻攝自 Paper mulberry 構樹 臉書粉專。)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在台灣,不論是都市的大馬路旁,或高樓大廈的牆縫中,常有機會看到構樹的身影。

構樹的樹皮纖維十分強韌,不僅曾是宣紙、鈔票的製作來源之一,也常被原住民用來作為布料的原料。此外,台灣構樹還有一個特別的存在 —— 佐證了南島語族來自台灣的說法。(責任編輯:徐子捷)

構樹的樣貌。右圖的構樹雌花序是大洋洲居民少見的景象。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由鍾國芳提供。

採訪編輯/林任遠
美術編輯/張語辰

植物分類學 X 人類學

在臺灣城市和郊野都能看到的構樹,不僅對大洋洲南島語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分子親緣分析與植物分類學研究,也成為人類學、歷史學拓展知識的關鍵角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鍾國芳副研究員,與團隊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佐證了大洋洲南島語族起源於臺灣的「出臺灣說」(Out of Taiwan)。

位於智利的研究合作夥伴,曾對鍾國芳說一段事蹟:

某個島嶼部落酋長交接,曾因爲樹皮布延後。因為樹皮布產量不足以供應即位大典所需,新酋長只好等到樹皮布足夠再即位。

在臺灣俗稱「鹿仔樹」的 構樹 ,是適應力強、在都市牆角、水泥地縫隙、鄉間荒地都容易出現的不起眼桑科植物,廣泛分佈在東亞和中南半島。

在西方紡織品被帶入太平洋之前,比現代文化更早進入南太平洋群島的南島語族長期維持種植構樹、拍打樹皮製成「樹皮布」的習俗。今日樹皮布的實用價值雖被紡織布取代,但在遠大洋洲島嶼仍具有南島文化的象徵意義,是南島語族重要慶典中極具代表的物質文化。

分佈在南太平洋群島、使用相似語言而得名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總人口數達三億八千六百萬(資料來源 Wikipedia),多數居住於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區域,新幾內亞以東的大洋洲島嶼則有超過百萬人,印度洋西至馬達加斯加也可見南島語族的蹤影。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最北界,新北市烏來的泰雅族聚落,是全世界最北端的南島語族聚落。

依著名南島語系研究者 白樂思(Robert Andrew Blust)分析,南島語系依語法主要分為 10 大支,而臺灣本島包含其中 9 支,蘭嶼的 達悟語 則屬於下轄語言高達 1237 種的 馬來-波里尼西亞語族分支(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與南太平洋的各地族語,如 菲律賓塔加洛語(Wikang Tagalog)、東加語、毛利語有親緣關係。

臺灣及蘭嶼總共 50 多萬、未達總人口數 3% 的各原住民族,在語言學上含有比廣大南太平洋各地更高的歧異性。透過這樣的語言學資料,佐以遺傳學分析,南島語族來自臺灣的「出臺灣說」在人類學領域逐漸成形。

除了語言和基因,植物也是線索

南島語族「出臺灣說」在臺灣廣為人知、也受到多數語言學者支持,但仍是個有待各學門驗證的假說,考古學目前缺少精準的時間判定方法與材料,在人類遺傳學上也遭遇挑戰。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的 Martin B. Richards 教授與研究團隊則於 2016 年提出人類基因體分析結果,強調太平洋島民的粒線體 DNA 出現在當地的時間,遠早於南島民族自臺灣出發。他認為南島語系的傳布可能主要由文化因素造成,而非單純的民族遷徙。

「出臺灣說」與臺灣歷史關係重大,由許多學者交互辯證,資料大多屬於考古人類學、人類遺傳學、語言學。原本與此議題全無關聯的植物分類學家鍾國芳,卻因為他的台大學長、樹皮衣研究者張至善的提議而投入研究,帶著纖維堅韌細長的構樹加入「出臺灣說」知識與論證的交織行列。

事情要回到 2008 年,位於台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到日本收藏家岩佐嘉親(Iwasa Yoshichika, 1922~2014)捐贈超過 2 萬件的南島語族文物。岩佐長年獨力研究大洋洲南島語族文化,晚年將大量收藏品及相關研究紀錄捐給臺灣研究單位,一方面是希望能讓文物被更多人看到,同時也實踐理念:「讓文物收藏在南島語族的國度」。

張至善在日本參訪時結識岩佐,得知「他的藏品多到有點苦惱,租了好幾間房子存放。由於膝下無子,擔憂收藏文物未來無法得到妥善照顧。」也因此促成岩佐將收藏品贈與臺灣的心意。

時任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的張至善研讀來自岩佐的文物與資料,整理歸類多樣化且地理分佈廣泛的樹皮布製品。他發現,雖然生物地理學領域已有透過緬甸小鼠、豬、麵包樹等「農業包裹」內容物的基因體,分析南島語族遷徙歷史的「共生物種」(Commensal species)研究,但是具有重要文化象徵意義的「構樹」卻在此缺席。他認為,從樹皮衣的民族植物學著手,能夠深入描繪南島語族橫越太平洋的歷史。

接到張至善的提議電話時,鍾國芳甫上任台大森林系助理教授,正在發想新的研究方向。「於是我開始研究構樹的相關文獻,隱約看見最有趣的可能性:太平洋構樹的遺傳多樣性,與南島語族樹皮布文化和遷徙歷史緊密相關。」

鍾國芳用稍微加速的語氣回憶,「我們從很多文獻確認樹皮布在南島語族文化的重要性,很多部落至今仍為了樹皮布而種植構樹。這麼重要的植物,當年遷徙時必然會帶著走。」

被人類帶著遷徙的構樹

在這個研究,我們只問簡單的問題:太平洋的構樹從哪裡來?有什麼證據?

鍾國芳和研究團隊除了在臺灣、中國、中南半島、日本、菲律賓採集,並前往南島語族分布的遠、近大洋洲,由印尼蘇拉威西、東加、斐濟、薩摩亞、復活節島(Rapa Nui)、夏威夷等數千公里外的地點採集構樹活體樣本,並由國外植物標本館內的藏品(如 1899 年採集自紐埃島及 1959 年採自新幾內亞的樣本)取樣,總計搜集超過 600 個構樹樣本,進行分子親緣分析。

為了尋找可提供歷史資訊的遺傳變異,研究團隊測試了多個 DNA 片段,最終在構樹的樹葉中──葉綠體基因組 ndhF 至 rpl32 兩個基因間的間隔 DNA(Spacer DNA),找到關鍵的基因序列。

研究團隊由收集到的構樹樣本中,檢驗出 48 種不同的基因單倍型(Haplotype)。中國、中南半島、臺灣的構樹,基因單倍型的多樣性相當高,如下圖以各種顏色的圓圈呈現,這麼高的多樣性顯示東亞到中南半島是構樹的原生地。而南太平洋島嶼的多樣性相對低落,以 CP-17(紅色圓圈)為主。除了太平洋島嶼,具有 CP-17 的構樹僅分佈在臺灣南部。

由於印尼蘇拉威西、新幾內亞及遠大洋洲等島嶼上攜帶 CP-17 的構樹,均為當地原住民以根部萌櫱(無性繁殖)的構樹,鍾國芳興奮地指著團隊建構的構樹基因單倍型分布圖(見下圖)說明:「臺灣的構樹基因單倍型比較豐富,而南太平洋構樹以 CP-17 占絕大多數,這個單倍型由遺傳分析判斷一定是由臺灣特有的 CP-9(橘色圓圈)、CP-16(粉紅色圓圈)演變而來。」

鍾國芳團隊搜集東亞與南太平洋各島嶼的構樹樣本,根據特定葉綠體基因序列分析顯示,這些構樹樣本帶有 48 種不同的單倍型。其中 CP-17 單倍型(紅色圓圈)在大洋洲佔大多數,也出現在臺灣南部。圖中右上方可看到,CP-17 由臺灣南部特有的 CP-16(粉紅色圓圈)、CP-9(橘色圓圈)演化而來,與臺灣北部、亞洲大陸常見的 CP-1(綠色圓圈), CP-20(黃色圓圈)關係較遠。資料來源:A holistic picture of Austronesian migrations revealed by phylogeography of Pacific paper mulberry

從生物地理學與遺傳學的觀念來看,基因多樣性較高的區域比較接近族群散布的起點。意即「南太平洋的構樹起源自臺灣。」

人工種植的構樹,基因成為歷史的切片

南太平洋的南島語族社會,構樹都是以根部萌櫱,也就是無性繁殖的方式進行人工種植。鍾國芳回憶,之前在復活節島演講時,當地居民看到臺灣構樹開花結果的照片時,居然大吃一驚!

鍾國芳與智利團隊在 2016 年以分子標記 證明 :太平洋構樹絕大多數都是雌性植株。因為雌雄異株的構樹,在臺灣是開花授粉結果、藉種子傳播的有性生殖天然族群;但被帶到南太平洋的構樹是藉無性繁殖的雌性族群。顯示南島語族先祖攜帶構樹旅行時,只帶了雌性植株,因此無法行有性生殖。

研究團隊透過田野調查和文獻發現,構樹在大洋洲多為人工栽培,許多個體尚未成熟就會被採收作為樹皮布原料,且幾乎沒有採集到雄樹的學術紀錄,因此構樹難以進行有性生殖。而在亞洲分佈廣泛的構樹其實難以適應熱帶的野外環境,需要人工照顧。研究團隊的太平洋構樹樣本都是在人為栽培的環境所採集,除了來自太平洋對岸的智利學者 Andrea Seelenfreund、Daniela Seelenfreund 的密切合作,還有使用許多海外博物館的樣本。

無法靠人類以外的生物跨越海洋、在南太平洋依賴南島語族栽種繁衍、進行無性繁殖,這些因素讓南太平洋的構樹演化史,與南島語族的歷史密切結合。 而大洋洲構樹的 CP-17 基因單倍型,僅與臺灣南部同類吻合,排除了這些構樹的祖先來自其他區域如中國大陸、中南半島等地的可能性。

構樹的分佈,也標記出南島語族——構樹栽培與使用者——的起點與遷移路線:從臺灣出發,沿著海路經過印尼、新幾內亞到遠大洋洲。

僅存的明顯疑問是,南島語族活躍的菲律賓為何沒有攜帶 CP-17 的構樹?

鍾國芳與研究團隊研讀文獻及標本館資料,發現菲律賓不是現存構樹的原生地。他們推論,史前時期隨南島語族前來、帶有 CP-17 的構樹可能在菲律賓水土不服、不易種植。且紡織技術傳入當地,取代了樹皮布,構樹的種植與使用文化逐漸消失,類似臺灣原住民族的狀況。直到第二次世紀大戰前,菲律賓才因公共政策大量移植構樹。

對於從構樹葉綠體基因描繪出南島語族史前航線、佐證「出臺灣說」的研究過程,鍾國芳認為是「努力與幸運的結合」。圖片來源:研之有物,張語辰攝影。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採集樣本、聯絡各地的標本館,某些治安不佳的田野甚至讓我們擔心自身安全。也為了 DNA 定序消耗了超過百萬元的經費,其中當然有些是訊息雜亂、難以判讀的,我們也只能忘記耗費的時間、人力與經費,繼續分析。」經過了 7 年的努力,鍾國芳團隊終於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的肯定。

不是所有努力研究的結果,都會很戲劇化、搏得大眾關注。基礎科學工作經常是以「不那麼幸運」的時候居多。

鍾國芳坦承,如果南島語族在數千年前攜帶的構樹不屬於臺灣獨有的基因單倍型,而是臺灣、中國大陸區域皆有的其他單倍型,那麼這個研究的成果雖仍是重要的學術發現,但或許就不會有那麼高的新聞價值。「南島語族攜帶 CP-17 的構樹,對後來的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巧合。科學工作重視的,是嚴謹的研究和推論過程,不論結果如何,用平常心接受就好。」

在 20 多年前,鍾國芳是臺灣植物分類學領域最早以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植物多樣性研究的碩士生之一,鍾國芳樂於接受新方法,並認為「目前研究團隊成員使用的次世代分子定序,遠比我當年的方法更強大,而技術都是手段,最重要的是研究問題本身。」

鍾國芳的團隊中有許多森林系畢業生,原本對分子生物學非常陌生,多數是加入團隊後開始學習進而熟練。他相信,研究團隊能提供給成員的訓練不僅是新技術,最重要的是「討論的文化」,從研究生到助理、博士後研究員都能從同儕的日常討論中,聊出解答問題的方法。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消失百年後在台灣現蹤】你不知道的台灣高山故事!來看讓蘇格蘭老爹瘋狂的植物是什麼?

【真正的「東方之珠」是台灣】地表上難得一見的高山島!台灣的高寒植物讓英國探險家驚呼連連

【你的縣市適合哪一種樹?】台灣上百種原生植物指南出爐,從你家裡到馬路上都能相遇

(本文經原作者 研之有物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植物 DNA 竟記載著歷史!構樹說的南島語族遷徙史 〉。首圖來源:翻攝自 Paper mulberry 構樹 臉書粉專。)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400 年前的防疫手冊】中古歐洲的醫療水平先進,社交距離、封城的概念當時就有

$
0
0
黑死病盛行時期,中古歐洲出現了瘟疫醫生,他們會在鳥嘴面罩中塞滿芳香物質,長袍則避免他們直接觸碰血液。
黑死病盛行時期,中古歐洲出現了瘟疫醫生,他們會在鳥嘴面罩中塞滿芳香物質,長袍則避免他們直接觸碰血液。圖片來源:unsplash

新冠肺炎至今感染人數 9000 多萬,也導致近 200 萬人死亡,幾乎是 21 世紀以來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浩劫。回顧過往,人類與傳染病的對抗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別名「黑死病」的鼠疫就曾殺死歐洲至少 7500 萬人,當時的人們沒有口罩,除了禱告又該如何防疫呢?一本 400 年前的小手冊可以提供我們答案。

阿爾格羅的災難

1582 年,一名從法國馬賽(Marseille)遠航至義大利薩丁尼亞島(Sardegna)的水手,神智不清且腹部腫脹,他已染上瘟疫。不幸地,他繞過了瘟疫管理人員,並踏上薩丁尼亞島的城市阿爾格羅(Alghero),幾天後他死了,疫情也迅速在島上爆發。

一名 18 世紀的歷史學者形容當時的瘟疫殺死了 6000 人,僅 150 人存活下來。實際上,該次瘟疫只殺死了城市中 60% 的人口,當地政府可能為了避稅而謊報了該次疫情的死亡人數。時至今日,在阿爾格羅仍可以看到當時遺留下來的墳墓。

然而,疫情的影響原先可能更糟,甚至讓周遭城市全部淪陷。但一位醫生對「社交距離」的遠見阻止了這一切的蔓延,並讓瘟疫在八個月內從阿爾格羅消失。奧斯陸大學歷史教授 Ole Benedictow 評論,「在這小鎮中能看到一位學識淵博的醫生真令人意外,這麼優秀的防疫措施更應該出現在佛羅倫斯這樣的大城市才對。」

人民不見棺材不掉淚

正如 Ole Benedictow 教授所說,當時阿爾格羅的公共衛生建設並不先進,醫療人員訓練不足,醫療文化也不怎麼進步。幸運的是,受過美國專業醫療培訓的醫生 Quinto Tiberio Angelerio 剛好在阿爾格羅看診,而他先前待過瘟疫肆虐的西西里島,也為他增加不少防疫經驗。

當 0 號病人帶著腹脹前來島上,加上 2 名死亡婦女身上的瘀血,Angelerio 立刻就意識到大事不妙。他要求隔離病患,但卻一次又一次的被地方官員、民意代表所拒絕,甚至說他是杞人憂天。

Angelerio 的焦慮及擔憂讓他選擇求助於總督,總督也回應了他的要求,允許他在城牆周圍設立三重疫情防線,阻隔城市與外界的貿易往來。起初,當地的居民非常不滿,甚至想對他使用私刑,但隨著逐漸攀升的死亡人數,人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選擇信任 Angelerio。

多年後,Angelerio 出版了一本名為《Ectypa Pestilentis Status Algheriae Sardiniae》的小冊子,詳細記載他當時對阿格羅格實施的 57 條防疫措施,當中不少防疫措施是如今人類防範新冠肺炎也派得上用場的。

具遠見的防疫措施

封城

Angelerio 建議民眾不要隨意離開住宅,並依此原則,Angelerio 禁止了所有會議、娛樂、舞蹈活動,同時規定每戶人家只能有一人出門採買日常所需。而封城隔離措施並非阿爾格羅所獨有,1631 年的佛羅倫斯也實施過一樣的政策,當時的人們若被懷疑患有鼠疫,則將送往醫院隔離 40 天。與當今的封城隔離相同,違反防疫措施擅自出門的人不在少數。

社交距離

Angelerio 在當時採取的 2 公尺社交距離使他成為專業的社交距離學者。自新冠肺炎流行之初,許多國家建議民眾抱持 2 公尺的社交距離,在穩定疫情之後,將社交距離降至 1 公尺(台灣規定室內應保持 1.5 公尺、室外保持 1 公尺),最新的 研究 卻指出相較於 2 公尺的社交距離,1 公尺社交距離的染疫風險高出 2 至 10 倍。

Angelerio 也建議販售食品的商店應做出標示,提醒人們遵守社交距離,並建議人們在握手時要小心。

健康護照

防止疫情擴散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篩檢進入城市的人的健康狀況,儘管該系統在阿爾格羅並不管用,0 號病人就溜進了阿爾格羅,並造成疫情爆發。

當時,歐洲各地都有設置健康護照的相關措施,如果你將從一個城市前往另一個城市,而你出發的城市正受瘟疫所困擾,或你本身是帶原者,你就需要健康護照才能不受限制的通行該處。

在新冠肺炎肆虐下,類似健康護照的概念也正在實施。包括倫敦,紐約,香港和新加坡在內的幾個國際機場正在試用「CommonPass」,它是一種數位通行證,將記錄過往的疫苗接種紀錄及檢驗報告的結果,使疫情的感染狀況一目瞭然。

防疫見真章

Angelerio 在阿爾格羅制訂的防疫措施挽救了這個城市的命運,儘管疫情仍造成當地 60% 的居民喪生,這座城市卻在後續的 60 年內從未發生重大傳染病爆發。當阿爾格羅的瘟疫再次爆發時,當地居民的首要任務就是翻開 Angelerio 制定的防疫小手冊。

儘管該名水手造成阿爾格羅瘟疫爆發,卻也同時讓我們得知,當時的醫療水平極高,對公共衛生的概念也極為先進。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啤酒比水還乾淨!職業釀酒師親解:3 原因讓細菌、毒素根本難以存活

【冷凍食品的門比手機髒 1235 倍】重症醫師盤點大賣場「細菌數最多處」,教 1 方法避開超級細菌

【雨林是病毒煉蠱場】剛果「X 病毒」致死率達 9 成!專家聯合警告問題就出在「雨林」

參考資料

《BBC》:The 432-year-old manual on social distancing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分享。首圖來源:unsplash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用「少女的月事」煉春藥】明世宗為滿足私慾,竟引來宮女的謀殺計畫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些皇帝很母湯:貓奴、染髮、春藥成癮、木工高手、暴虐屁孩皇帝……超狂私生活無極限!》,由 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BO》編輯檯好書推薦:《這些皇帝很母湯:貓奴、染髮、春藥成癮、木工高手、暴虐屁孩皇帝……超狂私生活無極限!》】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不要再只認識秦始皇、唐太宗、乾隆帝了!想探聽宮廷祕聞?那就跟著這本書,做一回皇帝狗仔隊吧!

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迷戀丹藥。明世宗愛上丹藥的原因,是為了續航他的性能力。但他沒想到,這會引來殺機……。(選書編輯:連柏翰)

明世宗喜歡服用鉛紅丹。左為示意圖。圖片來源:

文/劉繼興、劉秉光

明世宗為何差點被宮女勒死?

嘉靖二十一年(西元一五四二年)十月的一個深夜,北京皇宮內發生了一起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宮女謀害皇帝案,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幾名宮女,趁明世宗朱厚熜醉睡之機,以繩帶套住其頸部,然後左右一起用力拉,意在了結明世宗性命。但由於楊金英當時手忙腳亂,誤將繩帶繫成了死扣,未能將明世宗勒死。事後,楊金英等人全部被處死。那麼,這些宮女為何對明世宗如此恨之入骨,又為何不惜鋌而走險呢?事情原委, 還要從明世宗服用春藥說起。

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在位四十五年,年號嘉靖,廟號世宗。在位期間,明世宗荒怠朝政,靡費無度, 醉心於修仙長壽,迷戀於床笫宣淫 ,在歷代昏君中,明世宗稱得上屈指可數。明世宗即位之初,就表現出了對女色的貪婪。過度縱慾,使明世宗身體疲軟,面容憔悴,接連生了幾場大病,「帝數不豫」。大臣鄭岳勸他「遵聖祖寡慾勤治之訓,宮寢有制,進御以時……以養壽命之源」(《明史》),可明世宗根本就聽不進去,仍舊肆意縱情。

初為皇帝那幾年,明世宗尚注重鑽研房中術,隆禧因進獻房中術「太極衣」而蒙受恩寵。後來各種補品應時而生,讓明世宗眼花撩亂。趙文華進獻的「百花仙酒」、汪鋐進獻的「甘露」,吳山、李遂、胡宗憲等人進獻的仙桃、玉芝、白鶴、白兔、白鹿、白龜等,都是所謂的大補之品,都和房事有關,進獻之人大都得到提拔和重用。仙酒、仙桃、玉芝、甘露諸事雖然荒唐,畢竟還是可食之物。然而,隨著明世宗口味的加重,這些補品就落伍了。

為了滿足宣淫慾望,為了彌補精力不足,明世宗最終選擇服用有壯陽功效的所謂春藥。中國古代的春藥由來已久,歷朝歷代均有些花樣,漢代有「昚(慎)恤膠」;魏、晉有「回龍湯」(又名「輪迴酒」);唐代有「助情花」,唐人梅彪的《石藥爾雅》就收錄有石藥幾百種;宋、明有「顫聲嬌」、「膃朒臍」(即海狗腎);清代有「阿肌蘇丸」,上述這些春藥均見之於史。而明世宗最感興趣的壯陽藥,是一種名為「紅鉛丹」的春藥。

「紅鉛丹」是一種充滿神祕色彩的「接命神方」,是以少女的經血製成 。明人張時徹的《攝生眾妙方·紅鉛接命神方》記載:「用無病室女,月潮首行者為最;次二、次三者為中,次四、次五為下,然亦可用。」意思是說, 少女初潮時排出之物最可貴,第二、三次的次之,第四、五次的更次之。 方士邵元節、陶仲文為了取悅明世宗,頻頻進獻「紅鉛丹」。《萬曆野獲編·進藥》記載嘉靖時,「邵、陶則用紅鉛,取童女初行月事,煉之如辰砂以進」。

對於「紅鉛丹」,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說的更玄了, 要求選擇眉清目秀、齒白唇紅、髮黑面光、肌膚細膩、不肥不瘦、三停相等、算其生年月日約為五千零四十八日前後的少女(古法有五千零四十八日得首經之說)。又說:「若得年月日應期者,乃是真正至寶,為接命上品之藥」,經過許多繁複工序,製成小藥丸。其功效據《攝生眾妙方》說:「此藥一年進二三次,或三五年又進二三次,立見氣力煥發,精神異常。草木之藥千百服,不如此藥一二服也。」

《萬病回春》和《攝生眾妙方》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但實際上女子的經血中並沒有什麼特殊成分,自然不會有什麼療效。李時珍對「紅鉛丹」也持拒斥態度,他在《本草綱目》中論曰:「婦人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今有方士,邪術鼓弄愚人,以法取童女初行經水服食,謂之先天紅鉛。巧立名色,多方配合 ……愚人信之,吞嚥穢滓,以為祕方,往往發出丹疹,殊可嘆惡!」然而明世宗卻如獲至寶。

為了大批量生產「紅鉛丹」,明世宗便命禮部派人在京城、南京、山東、河南等地挑選了千餘名民間女子進宮,為煉製「紅鉛丹」提供原料。為了盡可能獲取煉丹原料,明世宗還命方士給那些年幼的宮女大量服用催經藥物,對她們的身心造成極大羞辱和摧殘,不少宮女因此喪命。

由於大量服用丹藥,明世宗變得更加褊狹乖戾,冷酷無情。太僕寺卿楊最因「諫丹藥,予杖死」(《明史》);左右宮女稍不如意,便遭他打罵或屠殺,正如明人筆記《明宮詞》中所說的「世宗性卞,宮人多不測」。《李朝中宗實錄》中也稱:「(宮女)若有微過,多不容恕,輒加箠楚。因此殞命者多至二百餘人……皇帝好道術,煉丹服食,性寢躁急,喜怒無常。」正是在這種毫無尊嚴和保障的情形下,宮女楊金英萌發了暗殺明世宗的驚天密謀。

楊金英是服侍端妃曹氏的宮女,因明世宗常到曹氏處所,她也多受其苦。看到身邊宮女一個個被折磨致死,楊金英對明世宗恨之入骨,便與同伴密謀弒君。嘉靖二十一年(西元一五四二年)十月二十日夜,明世宗到曹氏處所就寢,由於喝了些酒,行房後倒頭就睡。趁明世宗熟睡之機,楊金英夥同其他宮女暗藏繩帶,潛入房內,企圖勒死明世宗,結果因做事不周,加之出現叛徒,致使謀害計畫功敗垂成。嘉靖二十一年為壬寅年,史稱「壬寅宮變」。

宮女造反,給明世宗敲了一記警鐘。事後,明世宗從乾清宮搬到了西苑(今北海、中南海),再也不敢住在紫禁城內的寢宮。即便如此,明世宗對丹藥的追求卻未停歇,且愈演愈烈。據《萬曆野獲編·宮詞》記載,「嘉靖中葉,上餌丹藥有驗,至壬子(三十一年)冬,命京師內外選女八歲至十四歲者三百人入宮。乙卯(三十四年)九月,又選十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蓋從陶仲文言,供煉藥用也」,說明又有一批批花季少女掉進火坑。

除了「紅鉛丹」,明世宗對另一種春藥——「秋石」也很感興趣。顧可學為了討明世宗的歡心,便獻上了壯陽奇方——「取童男小遺,去頭尾(回龍湯飲法),煉之鮮鹽以進」。李時珍雖對「紅鉛丹」持否定態度,但對「秋石」卻予以肯定,他在《本草綱目》卷五十二中寫道,「秋石四精丸,治思慮色慾過度,損傷心氣,遺精小便數」,意思是說, 食用「秋石」這種藥物,可以激發體內陽氣,治療性功能衰退,從而達到壯陽的功效。

不管是「紅鉛丹」,還是「秋石」,都不是純粹的人體排洩物, 而是加上諸如金、石、鉛等物煉成的,服用後對身體毒害很大。 明世宗身體本來就不健康,長期慢性中毒,使他四肢麻木,面如土色,走路搖搖晃晃,說話也變得很困難。從嘉靖四十四年(西元一五六五年)正月起,明世宗就疾病纏身,臥床不起。次年十二月,明世宗一命嗚呼,時年六十歲。 明世宗雖然沒有死在宮女手裡,卻死於由宮女經血煉製的丹藥,可謂報應不爽。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曾佔領台灣,請吃個飯卻超緊張】20 歲日本天皇宴請外賓超剉!首次吞「獸肉」,皇后「低胸」宴客

「賣國賊」李鴻章割讓台灣前,拒吃日本提供的「劇毒飯菜」!它竟也成伊藤博文「最後的午餐」

【別再以為「一夫一妻制」很完美】若沒有 200 萬年前老祖宗的這個行為,人類早就滅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些皇帝很母湯:貓奴、染髮、春藥成癮、木工高手、暴虐屁孩皇帝……超狂私生活無極限!》,由 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60 歲萬貴妃與皇上「老少配」】她為掌權,殺遍皇子在所不惜!沒料到太監卻把「他」藏起來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由 大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ser:kallgan。)

【《BO》編輯檯好書推薦:《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

> 到博客來買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古代的政權轉移、優勝劣汰是怎麼開始的?道德與良知被泯滅殆盡,陰險狡詐被喚起,世人都知道,沉睡的,從來就不只是帝國。

而期盼每晚都能睡在皇上旁邊的妃子們,恐怕不曾真的沉睡,整夜想著該如何成為皇上的寵妃,並維持其地位。明憲宗的萬貴妃,就是一例。(選書編輯:連柏翰)

故宮的神武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清朝選秀女,迎妃嬪入宮等活動,都走神武門。圖片來源:user:kallgan

文/ 魏鑒勛、張國慶、蔣瑋

明代自成祖之後,便把皇都由南京移到了北京。從成祖至宣宗年間,明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也有了較大發展,社會也比較安定。但自明英宗時期開始,隨之而來的便是明代中葉以後政治上的腐朽反動,皇帝昏庸、貪婪、殘暴,不理朝政;宦官專權、內閣紛爭、藩王作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激化起來。明憲宗朱見深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環境下登基稱帝的。朱見深在位期間,不愛青春貌美的二八佳麗,反而偏寵比他年長近兩輪、半老徐娘的萬貴妃,堪稱歷史上的一「怪」。

萬貴妃,原名貞兒,祖籍青州諸誠(今山東省益都縣附近)。其父萬貴,原為縣衙掾吏,後因罪流配邊地。當時,萬貞兒年僅四歲,便被充入掖庭為奴。稍長,侍奉剛被冊立為明宣宗皇后的孫氏。孫氏原為貴妃,因善於獻媚,爭寵有術,最後才使明宣宗朱瞻基廢掉胡皇后而改立她為皇后。宣宗駕崩後,其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孫氏由皇后變成了太后。這時,萬貞兒已出落得花容月貌,變成了一位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的少女了。孫太后見她聰明伶俐,又很漂亮,便命她在仁壽宮負責管理服裝衣飾等事務。據說這位萬貞兒的性情與孫太后極其相近,又加之她一直在孫后身邊侍奉多年,耳濡目染,不僅瞭解了許多宮中后妃們爭寵奪愛的內幕,同時也學到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這就為她日後爭得明憲宗的寵愛,以一宮婢而榮升為貴妃,並穩立宮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見深做皇太子時,時常去祖母孫太后的宮中玩耍,每次都是由萬貞兒領著他盡情遊玩。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兩人的關係便日益親密,後來便成了莫逆之交。當時朱見深還是個孩童,他是把萬貞兒當成了一位大姐姐。而萬貞兒卻是個有心人,她不想在宮中當一輩子宮婢,於是, 她便把自己的未來押在了這位比自己小十九歲的年幼皇太子身上。她決心靠自己的姿色和媚術,征服皇太子,達到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入主後宮的目的。

明英宗天順六年(西元一四六二年),孫太后病逝。這時,皇太子朱見深已經十五歲,他見孫太后已死,便把「大姐姐」萬貞兒要進自己的東宮,做了自己的貼身侍女。此時的萬貞兒雖早已年過三十,但仍姿色猶存,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十幾歲,十五歲的皇太子情竇初開,已經懂得了男女之間的事,萬貞兒見太子不忘舊情,心中十分高興。她深知機會難得,此時正是利用女色勾引並牢牢拴住太子的大好時機。於是,萬貞兒便在東宮背著宮人使出了全身解數,用盡種種狐媚手段,將太子拉下了「水」,幹起了風流韻事。

天順八年(西元一四六四年),三十八歲的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十七歲的皇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新皇帝即位後的第一樁大事便是冊立皇后,如按憲宗皇帝朱見深自己的想法,是想冊立自己十分寵愛的萬貞兒為皇后,然而,按照當時的慣例和禮俗,又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僅萬貞兒與皇帝的年齡相差懸殊, 更主要的是她非貴望名門出身,以微賤之宮女,想一下子躍上皇后的寶座,為六宮之主,只是夢想而已。

憲宗即位後,後宮有兩宮太后,一是憲宗之母周太后,另一為慈懿錢太后。這兩宮太后為新天子選立皇后之事,費盡了心思。她們在英宗生前親自為兒子選定的十二位賢淑美女中,經過認真挑選,最後初定了王氏、吳氏和柏氏三人為皇后候選人,留在宮中,以做進一步考察。

一日,憲宗生母周太后把司禮監太監牛玉叫到宮中,命他在三女中選定一人為皇后,牛玉便說道:「先帝在世時曾屬意吳、王二女。依老奴看,此二女姿貌相當,不大好區分誰更端莊秀麗。細比較一下,好像吳女更賢淑些。」周太后聽了,當即表示贊同。於是,便由周太后做主,又徵得了錢太后的同意,擇定吳氏為皇后,隨即擇吉日舉行帝后大婚及冊後典禮。迫於禮制與母命,憲宗只得同意冊吳氏為皇后,同時也冊立萬貞兒為嬪妃。

新立的皇后吳氏,出身名門,不僅年輕貌美,而且頗有才學,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沒有引起那位青年皇帝的興趣,憲宗將全部的愛情傾注在年逾四旬的萬妃身上。所以,帝后大婚之後,憲宗皇帝極少留宿中宮,幾乎天天都去萬妃的宮中,與萬氏歡宴行樂。

憲宗成化二年(西元一四六六年),憲宗最寵愛的萬妃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憲宗得子,高興萬分。母以子貴,憲宗立即晉封萬氏為貴妃。同時,為使皇子健康成長,憲宗又派出使臣四處禱告山川諸神,保佑皇子平安。

不料天不遂人願,未待滿月,這位皇子便短命夭折了。憲宗和萬貴妃都十分痛心。萬貴妃還想再生一個,可從此再也沒有懷孕。皇子是奪取皇后寶座的一張王牌,萬貴妃雖失去了這張王牌,但奪取皇后的野心不死。她害怕別的嬪妃有孕,生了皇子會與她爭寵。為此,她一面盡力纏住明憲宗,讓他沒有機會去接近別的妃嬪,一面則派出她的心腹太監和宮女,在宮中到處替她偵察,如果得知哪個嬪妃或宮女懷有身孕,便要立即向她報告,由她設法把胎兒打掉,或把母子一塊除掉。迫於萬貴妃在宮中的權勢與淫威,這些人只好忍痛服從。

一晃幾年過去了,憲宗仍然沒有皇子。宮廷內外,朝野上下都為之憂心,大臣們屢屢請求,要皇帝廣施恩澤,憲宗本人也為此愁眉不展。到成化五年(西元一四六九年),柏賢妃終於躲過了萬貴妃的防範,不但懷了孕,而且為明憲宗生下了皇次子。憲宗當然高興萬分,大舉慶賀,為皇子取名朱祐極,並立即立為皇太子。這個皇子很健康,活潑可愛,憲宗十分喜歡,可到了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來,病勢來得兇猛,令御醫們束手無策,僅一天一夜的工夫,便又夭折了。緊接著,那位柏妃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憲宗又失一子,號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宮女和太監們都覺得柏妃母子二人死得奇怪,有人偷偷調查發現,果然是萬貴妃妒火中燒,派人毒死了太子和柏妃,但人們都懾於萬妃的寵勢與淫威,不敢告發。

皇太子朱祐極死後,憲宗謚之為「悼恭太子」,用太子之禮予以殯葬,但這仍無法減輕他的哀思,他非常希望再有位皇子。但實際情況是,萬貴妃由於先前的一時疏忽,致使柏妃懷孕生下了皇子,如今,她對後宮監視得更嚴,幾年過去了,憲宗仍無子嗣的消息。

轉眼到了成化十一年(西元一四七五年)。這天,憲宗思念亡子,百般無聊中召太監張敏替他梳理頭髮。在鏡中,他發現自己已經生了數根白髮,不覺悲涼起自於心,嘆道:「老之將至而無子,可嘆也!」聽到這句話,這位在安樂堂當過門監的張敏,一下子伏倒在地,一邊磕頭,一邊說道;「請萬歲爺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萬歲已有子嗣!」憲宗聽了,大吃一驚,趕忙問道:「此話怎講?朕的兒子在哪裡?」張敏又磕一個響頭,回道:「奴才一說出來,恐怕性命難保。請萬歲爺千萬替皇子做主,奴雖死無憾!」這時在旁侍立的司禮監太監懷恩,也跪下來叩頭,為張敏作證:「張敏所言皆是實情。皇子被養育在西內密室,現已六歲了。因怕張揚出去招惹禍患,所以才隱匿至今。」

憲宗又驚又喜,恍惚似在夢中,當下急忙傳旨,擺駕西內,派人速去迎接皇子。

此皇子的由來,還得從成化三年(西元一四六七年)說起。那一年,西南土族作亂,明憲宗派兵前往征討。平定叛亂之後,將大批男女俘虜解入京城。其中有一紀氏女,原是賀縣一土官的女兒,長得美麗機敏,被送入了掖庭。因她性情賢淑,又粗通文墨,便升為女史。不久,又被王皇后看中,命她管理內府庫藏。

一日,憲宗偶然來到內藏,問及內藏現有多少錢財物品,她口齒伶俐,對答如流。憲宗非常高興。同時又見她生得明眸皓齒,嫵媚動人,不覺動了慾念,便在紀女的住室當場召幸了她,而且使她懷了孕。

萬貴妃在宮中的耳目極多。紀女懷孕的消息很快就被她知道了。萬貴妃異常忌恨,便派一名宮女去內藏瞭解實情,命她如果情況屬實,立即將紀女抓來,嚴加懲辦。那宮女是個好心人,她不忍心皇帝的子嗣再遭不測,回去稟報時說:「紀女並非有孕,而是生了可怕的痞病,肚子鼓脹。」 萬貴妃半信半疑,還是不太放心,便令紀女搬出內藏,移居與自己住處很近的安樂堂,以便不時加以監督。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紀氏在安樂堂終於生下了一個男孩,按說,宮女生了皇子,是件喜事,可紀女卻十分憂愁。萬貴妃殘害皇子的事,她早有耳聞。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也很難逃脫萬貴妃的魔掌,還不如趁早弄死他,或許還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於是,她流著淚,咬咬牙,將兒子用布包好,交給門監張敏,讓他帶出宮去溺死。張敏接過小皇子,心中一陣難過。他知道憲宗皇帝年紀越來越大了,先前的幾個皇子不是胎死腹中,便是急症夭折,至今仍無子嗣,大明江山將來可由誰來執掌?如果溺死了皇子,皇嗣無人,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想到這兒,張敏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把皇子偷偷藏進密室,取些蜜糖、粉餌之類的食物餵養。 由於張敏辦事謹慎小心,一次次躲過了萬貴妃的耳目。不久,廢皇后吳氏知道了消息,便把皇子抱到自己的住處西內,悉心加以照料,皇子才得以安然活了下來。轉眼幾年過去了,皇子已五、六歲了,一直住在西內,連門都不敢出,胎髮都沒剪過……。

憲宗派出的迎使來到西內,紀氏聽說憲宗要召見兒子,知道吉凶難卜,便抱著兒子大哭道:「兒啊,你今日一去,為娘恐性命難保?兒去,若見一穿黃袍,有鬍鬚的人,便是你的父親,你要拜見行禮!」說完,她又為兒子換上一件小紅袍,抱上了一乘小轎,由張敏等人護著,離西內去往憲宗寢宮。

此刻,憲宗正焦急地坐在床邊等候。忽見宮門前一頂小轎停下,一個身穿紅衣、胎髮披肩的小男孩從轎上跳下來,直奔堂前,小孩一見到憲宗,便立即跪倒,口稱:「兒臣叩見父皇。」憲宗悲喜交集,淚如泉湧,趕忙一把將兒子抱入懷中,置於膝上,凝視撫摸了很久,才喃喃說道:「這是我的兒子,長得很像我!」於是,憲宗急命司禮監太監懷恩去內閣報喜,並說明得子的情由,朝臣們聽了,皆大歡喜,次日早朝,一齊向憲宗道賀,憲宗又命內閣起草詔書,頒行天下,封紀氏為淑妃,移居西內,因六歲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禮部會議,為皇子取名朱祐樘。

這時,大學士商輅仍擔心這位皇子會重蹈前皇太子朱祐極的覆轍,再遭萬貴妃毒手,但他又不敢明說,只藉口便於照料皇子,奏請讓紀妃與皇子同住,憲宗認為有理,便准奏,命紀氏攜皇子居住永壽宮。此後,憲宗也時常駕幸永壽宮,同紀氏歡聚。

憲宗突然喜得皇子,舉朝歡慶,大家都很高興。但唯有萬貴妃一人恨得直咬牙。她好像受到了很大刺激,日夜哀怨哭泣,還邊哭邊罵,說是受了那些沒有良心的人的哄騙,絕不善罷甘休。人們從萬貴妃的神態中感到,此事絕不會就這麼風平浪靜下去。果然不出所料,在這年的六月間,已被封為淑妃的紀氏,忽在永壽宮中暴卒,緊接著,內監張敏也吞金而亡。紀氏是如何死的,傳說不一,有人說她是被萬貴妃派人暗殺而死;也有人說,是紀氏自己上吊死的;還有人說,紀氏的死,是萬貴妃讓為其治病的御醫設法用藥毒死的。好在皇子並未同時遇害。

紀妃暴死不久,皇子朱祐樘便被憲宗立為皇太子,正式成為大明皇儲。但是他的處境仍然相當危險,殺機四伏。因為萬貴妃視他為眼中釘,一直想尋機除掉他,憲宗的母親周太后為了保護孫子,免遭萬妃毒手,命憲宗將祐樘交給她。從此,皇太子朱祐樘便住進了周太后的仁壽宮。周太后對孫兒照管得很細心,隔絕了與外間的一切聯繫。

萬貴妃謀害太子之心不死。一天,她讓人捎信,請太子到她宮中去玩。周太后知道她未安好心,但又找不出理由拒絕,便再三叮嚀孫兒去了之後千萬不要吃任何東西。太子雖小,但很聰穎,警惕性很高,牢牢記住祖母的話。到了萬貴妃宮中,萬貴妃果然拿出不少珍貴食品,讓太子吃。太子見到這些食物,只說已經吃得太飽,吃不下去了。萬貴妃見他不吃,就讓人端來羹湯,說道:「太飽了,吃不下,就喝點湯吧!」太子想不出用什麼話來推脫, 一著急,就說了實話:「這湯中有毒嗎?」 氣得萬貴妃半晌說不出話來。心想,才幾歲的孩子,就已如此,將來一旦登上皇位,還不殺了我!從此,太子成了萬貴妃的一塊心病。

萬貴妃之所以一直沒有能位晉六宮之主,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出身微賤,這一直是她引以為恥的憾事。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她想盡了辦法,絞盡了腦汁。當時,朝中有一位閣臣,名叫萬安,四川眉州人,正統年間進士。此人既無才幹,也無學識,更缺品德。但他有一最大本事,就是善於投機鑽營,會拍馬屁。萬安為了繼續往上爬,在萬貴妃寵極一時之際,便透過內監,與萬貴妃拉上了本家,自居於子侄之輩,並時常藉此向萬貴妃貢納金玉珠寶。萬安之舉,正中萬貴妃下懷,她正在為自己的門第太低而發愁,如今忽有這麼一個中在高第,身為閣臣的人來認本家,自是喜出望外,萬貴妃便授意自己的弟弟、錦衣衛指揮萬通與萬安結識,很快就聯了宗,親密交往起來。萬通的妻子,因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萬安便透過她隨時瞭解宮中發生的一切,對他進一步投機鑽營相當有利。到成化十四年(西元一四七八年),因內閣首輔商輅致仕回鄉,萬安便在萬貴妃的「運動」下,得以升任內閣首輔,成了權傾朝野的官僚,同時也是萬貴妃幫派的核心人物。

萬貴妃還依仗憲宗對她的寵愛,斂財受賄。比如,萬貴妃經常很嚴厲地斥罵或杖責身邊的太監,因此太監們都非常怕她。於是,太監們為了少受斥責,便想方設法討她歡心,而主要手段就是為她蒐羅珍寶錢物。一時間,為萬貴妃幹此事的太監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人,如梁芳、錢能、韋興、韋眷、王敬、汪直等,都是靠行賄萬貴妃而發跡起來的。比如太監梁芳,經常帶領一些小太監,南下蘇州、杭州及廣州等商貿繁華之處,以為宮中採辦珠寶為名,在那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這些人打著萬貴妃的旗號,騷民擾民,無惡不作。有人將此事奏報給朝廷,憲宗追問起來,梁芳等人便奏稱是為萬貴妃辦事,是萬貴妃派他們出去的。憲宗聽說是自己心愛的妃子所派,也就不再追問了。此後,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不僅為萬貴妃弄到不少珍奇珠寶,同時,也裝滿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自從無端冒出個皇太子朱祐樘,萬貴妃幾次加害又未得手,無奈之下,她便對後宮的管制放鬆下來,使得憲宗可以自由地與各嬪妃宮女交歡,廣布雨露恩澤,因此,很快又添了祐杭、祐棆、祐枟等十一位皇子。

太監梁芳等人勾結萬貴妃,大肆侵吞內府錢財,害怕將來太子即位會懲治他們,便找到萬貴妃,請她出面,在憲宗面前讒陷太子,以便廢黜他,另立皇儲。此議正中萬貴妃下懷,既然弄不死太子,那就廢了他。從此以後,萬貴妃一有機會,就對憲宗吵鬧,要求廢掉皇太子朱祐樘,另立邵宸妃的兒子興王朱祐杭。儘管此時萬貴妃已年近六旬,可仍得憲宗寵愛如初。憲宗對她又親又怕,根本離不開她,怎敢不聽她的話呢?

這一天,憲宗找來司禮監太監懷恩商量廢立之事。懷恩聽了,連連搖頭,認為不可。這下卻惹惱了憲宗皇帝,一道詔旨,就把懷恩貶到鳳陽去守皇陵了。就在憲宗想召集群臣商議廢立之際,忽報東嶽泰山發生了大地震,欽天監官員據天象所測, 說此「兆」應在東宮,憲宗聽了很害怕,以為是欲廢太子而惹怒了天神,才有此震災發生。於是,他便不再提及易儲之事,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萬貴妃雖然一生受寵,以一個卑微的宮女、半老徐娘之身,寵冠後宮,做了二十幾年無名有實的「皇后」,但她終感天不遂人願,主要是兒子早夭,後來一直不孕,未能名正言順地當上六宮之主,尤其是費盡心機也沒能扳倒太子,不免肝火鬱積,得了肝病,於成化二十年(西元一四八四年)春病死宮中,終年六十歲。萬貴妃一死,明憲宗好像失了魂似的,異常傷感。曾淒然地對人說過:「貴妃一去,朕亦不久於人世了!」可見憲宗對萬貴妃的寵愛至死未改。明憲宗還親自主持了萬貴妃的葬禮,一切都如皇后之制,並輟朝七日。

萬貴妃死後,憲宗抑鬱寡歡,心力交瘁,經常獨自一人以淚洗面。不久,便得了重病,於是年秋八月駕崩,追隨萬氏而去,終年僅四十一歲。

明憲宗何以對萬貴妃如此痴情?這實在不是常人按常理所能理解的。也許是欣賞,也許是依賴,總之憲宗對萬氏是言聽計從,寵愛有加。在那樣充滿威脅的環境以及皇權制度下,萬氏懂得如何自保。因此,萬氏才能仰仗天子的寵愛,為所欲為,甚至滅絕人性地去鞏固寵位。女人與女人之間血與肉的傾軋令人觸目驚心。封建社會中宮廷內部你死我活的爭鬥完全扭曲了人性,美者不再美,醜者更加醜,一切皆為皇權所致,皆是封建專制制度使然。萬氏樹黨營私,培植親信,敗壞法紀朝綱;恃寵教唆奴婢、下人騷民擾民,斂財索賄,以至於人民更加貧困,敗壞社會風氣,其罪亦大焉!

> 到博客來買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用「少女的月事」煉春藥】明世宗為滿足私慾,竟引來宮女的謀殺計畫

【88 歲老母親與外孫亂倫】武則天的超強慾望是遺傳!她挑男寵有什麼特別癖好?

【曾佔領台灣,請吃個飯卻超緊張】20 歲日本天皇宴請外賓超剉!首次吞「獸肉」,皇后「低胸」宴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由 大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ser:kallgan。)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台灣地名觀察記】12 生肖在全台都有相對應的地名!最受歡迎的「牛」贏過「鼠」近百倍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味手帖 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由 裏路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味手帖 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全台總共有 22 縣市、371  個鄉鎮 市區,但你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什麼特性嗎?

每個村莊、每條道路的名字都有其獨特性,而台灣更是有許多區域的名稱來自「動物、植物」。這些名稱不只展現出台灣的獨特地域環境,更能延續歷史。(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文字/賴進貴
插畫/Hui

幾年前,我在網路上看到美軍拍攝的 1940 年代航空照片,拿去和叔叔分享。叔叔看著照片一一指點著「陳厝」(Tân-tshù)、「菜園仔」(Tshài-hn̂g-á)等地,只有在地人知道的小地名。

在我出生時,劍潭老家隸屬台北市,但那個年代的劍潭還是鄉下地方,小學的操場直接連結稻田。稍長,搬到大安區,見證台北東區的快速發展,剛通車的仁愛路晚上有噴水和燈光秀,國父紀念館在一片稻田中動工興建,高中軍訓課去打靶的六張犁(目前的信義計畫區),當時仍是一大片水田。

古老的景觀逐漸遠去,然而許許多多的地名卻延續下來,透過和動植物有關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到早年的台灣。早年的景觀已經不再,然而一個個地名卻留下恆久的記憶。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鹿、牛、羊,見證農業開發歷程

想像早年台灣,「鹿」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一府、二鹿、三艋舺」淵源甚早,鹿港這個中部港口每年輸出鹿皮可達十萬張,可以想像當年台灣有多少鹿嗎?

清康熙年間繪製的台灣輿圖,特別記錄先民捕鹿的景觀。原來國家地理頻道所播放的非洲草原景觀,數百年前曾在台灣土地上演過。台灣和鹿有關的地名不勝枚舉:鹿寮坑、鹿仔坑、鹿窟、鹿谷、鹿湖、鹿仔埔、石家鹿、白鹿、鹿鳴等,全台聚落地名包含「鹿」字的有 155 個。

倒是有一個需要特別說明的地名──台中海線重鎮「沙鹿」,地名源自原住民語,和「鹿」沒有關係,且其閩南語發音要唸成「Sua-lak」,而不是「Sua-lok」。這個地名念得道地與否,能一窺閩南語程度。

隨著農業開發,更多動物登場,而數量最多的是「牛」,全台共有 574 個和牛有關的聚落地名,包括靜態的水牛厝、牛欄、牛稠(牛舍、牛寮之意)、牛埔仔、牛埤等地名,也包括畫面鮮明的牛相鬥、牛相觸、牛吃水等地名。牛的地名並不限於中南部,當年外公工廠開在目前台北的中山北路二段和錦州街一帶,到「牛埔仔」(Gû-poo-á)外公家吃拜拜,是兒時的年度盛事。

除了牛之外,羊也是常見的動物地名,但羊並非傳統農耕所使用的動力,多屬畜牧性質,「羊稠」地名多分布在中南部。眾多的「羊稠」顯示原來台灣人喝羊奶、吃羊肉的歷史由來已久。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林和竹」顯示出早年聚落景觀

茂密的植物構成早年台灣鬱鬱蒼蒼的景觀。從內政部地名資料庫,查詢和植物有關的地名用字,最多的是林(1062 筆),如林口、樹林、竹林、柴林、二林……,其中雖然有些和植物無關,如林厝、林屋等, 但整體而言「林」字地名分布顯示台灣的翠綠。

若以個別物種而言,竹(994 筆)的地名數量最多,而「竹圍」一名更是台灣排名第一的聚落名稱,包括竹圍仔(94 個)、大竹圍(38 個)、竹圍(28 個)、竹圍子(26 個)、下竹圍(21 個)等,共有 318 筆,廣泛分布於從北到南的平原地帶。 竹圍地名顯示,早年許多三合院或小聚落,常種植茂密的竹子以作為保護,既可以防範外人侵入,也可以抵抗強風。一個個守護家園的竹圍,顯示先人篳路藍縷的開發艱辛

植物排名第二的是「茄苳」,閩南語唸作「ka-tang」。屏東有個茄苳鄉,而彰化花壇鄉原名也是「茄苳腳」,遍佈全台的茄苳林、茄苳腳、下茄苳、茄苳坑、茄苳寮等地名,反映茄苳是非常普遍的樹種。茄苳為熱帶樹種,生長快速、體型龐大,很容易成為聚落中的顯著地標。傳統聚落通常有間主廟,廟口則有三兩棵老樹,民眾在樹下聊天、下棋,是台灣特有的聚落景觀。一棵棵古老的茄苳樹,陪伴過世世代代的居民。

看完最常見的幾個動植物地名,會不會好奇台灣常見的動植物地名還有哪些?經過特別查證,我發現 12 生肖的動物在台灣都有對應的地名。除了牛之外,排行第二的熱門地名是「龍」(392 筆),馬次之(291 筆),最少的鼠也有 6 筆。在植物部份,排在茄(191)和苳(131)之後,前幾名還包括榔(103)、麻(154)、蘭(152)、柑(115)、樟(77)、檳(58)、莿(45)、桐(45)等,顯示這些植物在台灣的普遍程度。

許多早年地名逐漸消失,現在的捷運或公車站牌常以地標或道路為名。早年的動物植物地名,顯現當年台灣景觀和生活,也見證台灣開發歷程。地名,不只是位置的指標,還是地理、歷史、文化的印記。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你來自哪裡?聽你念「柑仔蜜」還是「tomato」丟災!3 個台語詞帶你猜出身地

新營、柳營、林鳳營:一段無關鮮奶的地名史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60 歲萬貴妃與皇上「老少配」】她為掌權,殺遍皇子在所不惜!沒料到太監卻把「他」藏起來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由 大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ser:kallgan。)

【《BO》編輯檯好書推薦:《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

> 到博客來買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古代的政權轉移、優勝劣汰是怎麼開始的?道德與良知被泯滅殆盡,陰險狡詐被喚起,世人都知道,沉睡的,從來就不只是帝國。

而期盼每晚都能睡在皇上旁邊的妃子們,恐怕不曾真的沉睡,整夜想著該如何成為皇上的寵妃,並維持其地位。明憲宗的萬貴妃,就是一例。(選書編輯:連柏翰)

故宮的神武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清朝選秀女,迎妃嬪入宮等活動,都走神武門。圖片來源:user:kallgan

文/ 魏鑒勛、張國慶、蔣瑋

明代自成祖之後,便把皇都由南京移到了北京。從成祖至宣宗年間,明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也有了較大發展,社會也比較安定。但自明英宗時期開始,隨之而來的便是明代中葉以後政治上的腐朽反動,皇帝昏庸、貪婪、殘暴,不理朝政;宦官專權、內閣紛爭、藩王作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激化起來。明憲宗朱見深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環境下登基稱帝的。朱見深在位期間,不愛青春貌美的二八佳麗,反而偏寵比他年長近兩輪、半老徐娘的萬貴妃,堪稱歷史上的一「怪」。

萬貴妃,原名貞兒,祖籍青州諸誠(今山東省益都縣附近)。其父萬貴,原為縣衙掾吏,後因罪流配邊地。當時,萬貞兒年僅四歲,便被充入掖庭為奴。稍長,侍奉剛被冊立為明宣宗皇后的孫氏。孫氏原為貴妃,因善於獻媚,爭寵有術,最後才使明宣宗朱瞻基廢掉胡皇后而改立她為皇后。宣宗駕崩後,其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孫氏由皇后變成了太后。這時,萬貞兒已出落得花容月貌,變成了一位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的少女了。孫太后見她聰明伶俐,又很漂亮,便命她在仁壽宮負責管理服裝衣飾等事務。據說這位萬貞兒的性情與孫太后極其相近,又加之她一直在孫后身邊侍奉多年,耳濡目染,不僅瞭解了許多宮中后妃們爭寵奪愛的內幕,同時也學到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這就為她日後爭得明憲宗的寵愛,以一宮婢而榮升為貴妃,並穩立宮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見深做皇太子時,時常去祖母孫太后的宮中玩耍,每次都是由萬貞兒領著他盡情遊玩。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兩人的關係便日益親密,後來便成了莫逆之交。當時朱見深還是個孩童,他是把萬貞兒當成了一位大姐姐。而萬貞兒卻是個有心人,她不想在宮中當一輩子宮婢,於是, 她便把自己的未來押在了這位比自己小十九歲的年幼皇太子身上。她決心靠自己的姿色和媚術,征服皇太子,達到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入主後宮的目的。

明英宗天順六年(西元一四六二年),孫太后病逝。這時,皇太子朱見深已經十五歲,他見孫太后已死,便把「大姐姐」萬貞兒要進自己的東宮,做了自己的貼身侍女。此時的萬貞兒雖早已年過三十,但仍姿色猶存,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十幾歲,十五歲的皇太子情竇初開,已經懂得了男女之間的事,萬貞兒見太子不忘舊情,心中十分高興。她深知機會難得,此時正是利用女色勾引並牢牢拴住太子的大好時機。於是,萬貞兒便在東宮背著宮人使出了全身解數,用盡種種狐媚手段,將太子拉下了「水」,幹起了風流韻事。

天順八年(西元一四六四年),三十八歲的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十七歲的皇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新皇帝即位後的第一樁大事便是冊立皇后,如按憲宗皇帝朱見深自己的想法,是想冊立自己十分寵愛的萬貞兒為皇后,然而,按照當時的慣例和禮俗,又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僅萬貞兒與皇帝的年齡相差懸殊, 更主要的是她非貴望名門出身,以微賤之宮女,想一下子躍上皇后的寶座,為六宮之主,只是夢想而已。

憲宗即位後,後宮有兩宮太后,一是憲宗之母周太后,另一為慈懿錢太后。這兩宮太后為新天子選立皇后之事,費盡了心思。她們在英宗生前親自為兒子選定的十二位賢淑美女中,經過認真挑選,最後初定了王氏、吳氏和柏氏三人為皇后候選人,留在宮中,以做進一步考察。

一日,憲宗生母周太后把司禮監太監牛玉叫到宮中,命他在三女中選定一人為皇后,牛玉便說道:「先帝在世時曾屬意吳、王二女。依老奴看,此二女姿貌相當,不大好區分誰更端莊秀麗。細比較一下,好像吳女更賢淑些。」周太后聽了,當即表示贊同。於是,便由周太后做主,又徵得了錢太后的同意,擇定吳氏為皇后,隨即擇吉日舉行帝后大婚及冊後典禮。迫於禮制與母命,憲宗只得同意冊吳氏為皇后,同時也冊立萬貞兒為嬪妃。

新立的皇后吳氏,出身名門,不僅年輕貌美,而且頗有才學,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沒有引起那位青年皇帝的興趣,憲宗將全部的愛情傾注在年逾四旬的萬妃身上。所以,帝后大婚之後,憲宗皇帝極少留宿中宮,幾乎天天都去萬妃的宮中,與萬氏歡宴行樂。

憲宗成化二年(西元一四六六年),憲宗最寵愛的萬妃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憲宗得子,高興萬分。母以子貴,憲宗立即晉封萬氏為貴妃。同時,為使皇子健康成長,憲宗又派出使臣四處禱告山川諸神,保佑皇子平安。

不料天不遂人願,未待滿月,這位皇子便短命夭折了。憲宗和萬貴妃都十分痛心。萬貴妃還想再生一個,可從此再也沒有懷孕。皇子是奪取皇后寶座的一張王牌,萬貴妃雖失去了這張王牌,但奪取皇后的野心不死。她害怕別的嬪妃有孕,生了皇子會與她爭寵。為此,她一面盡力纏住明憲宗,讓他沒有機會去接近別的妃嬪,一面則派出她的心腹太監和宮女,在宮中到處替她偵察,如果得知哪個嬪妃或宮女懷有身孕,便要立即向她報告,由她設法把胎兒打掉,或把母子一塊除掉。迫於萬貴妃在宮中的權勢與淫威,這些人只好忍痛服從。

一晃幾年過去了,憲宗仍然沒有皇子。宮廷內外,朝野上下都為之憂心,大臣們屢屢請求,要皇帝廣施恩澤,憲宗本人也為此愁眉不展。到成化五年(西元一四六九年),柏賢妃終於躲過了萬貴妃的防範,不但懷了孕,而且為明憲宗生下了皇次子。憲宗當然高興萬分,大舉慶賀,為皇子取名朱祐極,並立即立為皇太子。這個皇子很健康,活潑可愛,憲宗十分喜歡,可到了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來,病勢來得兇猛,令御醫們束手無策,僅一天一夜的工夫,便又夭折了。緊接著,那位柏妃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憲宗又失一子,號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宮女和太監們都覺得柏妃母子二人死得奇怪,有人偷偷調查發現,果然是萬貴妃妒火中燒,派人毒死了太子和柏妃,但人們都懾於萬妃的寵勢與淫威,不敢告發。

皇太子朱祐極死後,憲宗謚之為「悼恭太子」,用太子之禮予以殯葬,但這仍無法減輕他的哀思,他非常希望再有位皇子。但實際情況是,萬貴妃由於先前的一時疏忽,致使柏妃懷孕生下了皇子,如今,她對後宮監視得更嚴,幾年過去了,憲宗仍無子嗣的消息。

轉眼到了成化十一年(西元一四七五年)。這天,憲宗思念亡子,百般無聊中召太監張敏替他梳理頭髮。在鏡中,他發現自己已經生了數根白髮,不覺悲涼起自於心,嘆道:「老之將至而無子,可嘆也!」聽到這句話,這位在安樂堂當過門監的張敏,一下子伏倒在地,一邊磕頭,一邊說道;「請萬歲爺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萬歲已有子嗣!」憲宗聽了,大吃一驚,趕忙問道:「此話怎講?朕的兒子在哪裡?」張敏又磕一個響頭,回道:「奴才一說出來,恐怕性命難保。請萬歲爺千萬替皇子做主,奴雖死無憾!」這時在旁侍立的司禮監太監懷恩,也跪下來叩頭,為張敏作證:「張敏所言皆是實情。皇子被養育在西內密室,現已六歲了。因怕張揚出去招惹禍患,所以才隱匿至今。」

憲宗又驚又喜,恍惚似在夢中,當下急忙傳旨,擺駕西內,派人速去迎接皇子。

此皇子的由來,還得從成化三年(西元一四六七年)說起。那一年,西南土族作亂,明憲宗派兵前往征討。平定叛亂之後,將大批男女俘虜解入京城。其中有一紀氏女,原是賀縣一土官的女兒,長得美麗機敏,被送入了掖庭。因她性情賢淑,又粗通文墨,便升為女史。不久,又被王皇后看中,命她管理內府庫藏。

一日,憲宗偶然來到內藏,問及內藏現有多少錢財物品,她口齒伶俐,對答如流。憲宗非常高興。同時又見她生得明眸皓齒,嫵媚動人,不覺動了慾念,便在紀女的住室當場召幸了她,而且使她懷了孕。

萬貴妃在宮中的耳目極多。紀女懷孕的消息很快就被她知道了。萬貴妃異常忌恨,便派一名宮女去內藏瞭解實情,命她如果情況屬實,立即將紀女抓來,嚴加懲辦。那宮女是個好心人,她不忍心皇帝的子嗣再遭不測,回去稟報時說:「紀女並非有孕,而是生了可怕的痞病,肚子鼓脹。」 萬貴妃半信半疑,還是不太放心,便令紀女搬出內藏,移居與自己住處很近的安樂堂,以便不時加以監督。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紀氏在安樂堂終於生下了一個男孩,按說,宮女生了皇子,是件喜事,可紀女卻十分憂愁。萬貴妃殘害皇子的事,她早有耳聞。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也很難逃脫萬貴妃的魔掌,還不如趁早弄死他,或許還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於是,她流著淚,咬咬牙,將兒子用布包好,交給門監張敏,讓他帶出宮去溺死。張敏接過小皇子,心中一陣難過。他知道憲宗皇帝年紀越來越大了,先前的幾個皇子不是胎死腹中,便是急症夭折,至今仍無子嗣,大明江山將來可由誰來執掌?如果溺死了皇子,皇嗣無人,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想到這兒,張敏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把皇子偷偷藏進密室,取些蜜糖、粉餌之類的食物餵養。 由於張敏辦事謹慎小心,一次次躲過了萬貴妃的耳目。不久,廢皇后吳氏知道了消息,便把皇子抱到自己的住處西內,悉心加以照料,皇子才得以安然活了下來。轉眼幾年過去了,皇子已五、六歲了,一直住在西內,連門都不敢出,胎髮都沒剪過……。

憲宗派出的迎使來到西內,紀氏聽說憲宗要召見兒子,知道吉凶難卜,便抱著兒子大哭道:「兒啊,你今日一去,為娘恐性命難保?兒去,若見一穿黃袍,有鬍鬚的人,便是你的父親,你要拜見行禮!」說完,她又為兒子換上一件小紅袍,抱上了一乘小轎,由張敏等人護著,離西內去往憲宗寢宮。

此刻,憲宗正焦急地坐在床邊等候。忽見宮門前一頂小轎停下,一個身穿紅衣、胎髮披肩的小男孩從轎上跳下來,直奔堂前,小孩一見到憲宗,便立即跪倒,口稱:「兒臣叩見父皇。」憲宗悲喜交集,淚如泉湧,趕忙一把將兒子抱入懷中,置於膝上,凝視撫摸了很久,才喃喃說道:「這是我的兒子,長得很像我!」於是,憲宗急命司禮監太監懷恩去內閣報喜,並說明得子的情由,朝臣們聽了,皆大歡喜,次日早朝,一齊向憲宗道賀,憲宗又命內閣起草詔書,頒行天下,封紀氏為淑妃,移居西內,因六歲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禮部會議,為皇子取名朱祐樘。

這時,大學士商輅仍擔心這位皇子會重蹈前皇太子朱祐極的覆轍,再遭萬貴妃毒手,但他又不敢明說,只藉口便於照料皇子,奏請讓紀妃與皇子同住,憲宗認為有理,便准奏,命紀氏攜皇子居住永壽宮。此後,憲宗也時常駕幸永壽宮,同紀氏歡聚。

憲宗突然喜得皇子,舉朝歡慶,大家都很高興。但唯有萬貴妃一人恨得直咬牙。她好像受到了很大刺激,日夜哀怨哭泣,還邊哭邊罵,說是受了那些沒有良心的人的哄騙,絕不善罷甘休。人們從萬貴妃的神態中感到,此事絕不會就這麼風平浪靜下去。果然不出所料,在這年的六月間,已被封為淑妃的紀氏,忽在永壽宮中暴卒,緊接著,內監張敏也吞金而亡。紀氏是如何死的,傳說不一,有人說她是被萬貴妃派人暗殺而死;也有人說,是紀氏自己上吊死的;還有人說,紀氏的死,是萬貴妃讓為其治病的御醫設法用藥毒死的。好在皇子並未同時遇害。

紀妃暴死不久,皇子朱祐樘便被憲宗立為皇太子,正式成為大明皇儲。但是他的處境仍然相當危險,殺機四伏。因為萬貴妃視他為眼中釘,一直想尋機除掉他,憲宗的母親周太后為了保護孫子,免遭萬妃毒手,命憲宗將祐樘交給她。從此,皇太子朱祐樘便住進了周太后的仁壽宮。周太后對孫兒照管得很細心,隔絕了與外間的一切聯繫。

萬貴妃謀害太子之心不死。一天,她讓人捎信,請太子到她宮中去玩。周太后知道她未安好心,但又找不出理由拒絕,便再三叮嚀孫兒去了之後千萬不要吃任何東西。太子雖小,但很聰穎,警惕性很高,牢牢記住祖母的話。到了萬貴妃宮中,萬貴妃果然拿出不少珍貴食品,讓太子吃。太子見到這些食物,只說已經吃得太飽,吃不下去了。萬貴妃見他不吃,就讓人端來羹湯,說道:「太飽了,吃不下,就喝點湯吧!」太子想不出用什麼話來推脫, 一著急,就說了實話:「這湯中有毒嗎?」 氣得萬貴妃半晌說不出話來。心想,才幾歲的孩子,就已如此,將來一旦登上皇位,還不殺了我!從此,太子成了萬貴妃的一塊心病。

萬貴妃之所以一直沒有能位晉六宮之主,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出身微賤,這一直是她引以為恥的憾事。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她想盡了辦法,絞盡了腦汁。當時,朝中有一位閣臣,名叫萬安,四川眉州人,正統年間進士。此人既無才幹,也無學識,更缺品德。但他有一最大本事,就是善於投機鑽營,會拍馬屁。萬安為了繼續往上爬,在萬貴妃寵極一時之際,便透過內監,與萬貴妃拉上了本家,自居於子侄之輩,並時常藉此向萬貴妃貢納金玉珠寶。萬安之舉,正中萬貴妃下懷,她正在為自己的門第太低而發愁,如今忽有這麼一個中在高第,身為閣臣的人來認本家,自是喜出望外,萬貴妃便授意自己的弟弟、錦衣衛指揮萬通與萬安結識,很快就聯了宗,親密交往起來。萬通的妻子,因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萬安便透過她隨時瞭解宮中發生的一切,對他進一步投機鑽營相當有利。到成化十四年(西元一四七八年),因內閣首輔商輅致仕回鄉,萬安便在萬貴妃的「運動」下,得以升任內閣首輔,成了權傾朝野的官僚,同時也是萬貴妃幫派的核心人物。

萬貴妃還依仗憲宗對她的寵愛,斂財受賄。比如,萬貴妃經常很嚴厲地斥罵或杖責身邊的太監,因此太監們都非常怕她。於是,太監們為了少受斥責,便想方設法討她歡心,而主要手段就是為她蒐羅珍寶錢物。一時間,為萬貴妃幹此事的太監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人,如梁芳、錢能、韋興、韋眷、王敬、汪直等,都是靠行賄萬貴妃而發跡起來的。比如太監梁芳,經常帶領一些小太監,南下蘇州、杭州及廣州等商貿繁華之處,以為宮中採辦珠寶為名,在那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這些人打著萬貴妃的旗號,騷民擾民,無惡不作。有人將此事奏報給朝廷,憲宗追問起來,梁芳等人便奏稱是為萬貴妃辦事,是萬貴妃派他們出去的。憲宗聽說是自己心愛的妃子所派,也就不再追問了。此後,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不僅為萬貴妃弄到不少珍奇珠寶,同時,也裝滿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自從無端冒出個皇太子朱祐樘,萬貴妃幾次加害又未得手,無奈之下,她便對後宮的管制放鬆下來,使得憲宗可以自由地與各嬪妃宮女交歡,廣布雨露恩澤,因此,很快又添了祐杭、祐棆、祐枟等十一位皇子。

太監梁芳等人勾結萬貴妃,大肆侵吞內府錢財,害怕將來太子即位會懲治他們,便找到萬貴妃,請她出面,在憲宗面前讒陷太子,以便廢黜他,另立皇儲。此議正中萬貴妃下懷,既然弄不死太子,那就廢了他。從此以後,萬貴妃一有機會,就對憲宗吵鬧,要求廢掉皇太子朱祐樘,另立邵宸妃的兒子興王朱祐杭。儘管此時萬貴妃已年近六旬,可仍得憲宗寵愛如初。憲宗對她又親又怕,根本離不開她,怎敢不聽她的話呢?

這一天,憲宗找來司禮監太監懷恩商量廢立之事。懷恩聽了,連連搖頭,認為不可。這下卻惹惱了憲宗皇帝,一道詔旨,就把懷恩貶到鳳陽去守皇陵了。就在憲宗想召集群臣商議廢立之際,忽報東嶽泰山發生了大地震,欽天監官員據天象所測, 說此「兆」應在東宮,憲宗聽了很害怕,以為是欲廢太子而惹怒了天神,才有此震災發生。於是,他便不再提及易儲之事,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萬貴妃雖然一生受寵,以一個卑微的宮女、半老徐娘之身,寵冠後宮,做了二十幾年無名有實的「皇后」,但她終感天不遂人願,主要是兒子早夭,後來一直不孕,未能名正言順地當上六宮之主,尤其是費盡心機也沒能扳倒太子,不免肝火鬱積,得了肝病,於成化二十年(西元一四八四年)春病死宮中,終年六十歲。萬貴妃一死,明憲宗好像失了魂似的,異常傷感。曾淒然地對人說過:「貴妃一去,朕亦不久於人世了!」可見憲宗對萬貴妃的寵愛至死未改。明憲宗還親自主持了萬貴妃的葬禮,一切都如皇后之制,並輟朝七日。

萬貴妃死後,憲宗抑鬱寡歡,心力交瘁,經常獨自一人以淚洗面。不久,便得了重病,於是年秋八月駕崩,追隨萬氏而去,終年僅四十一歲。

明憲宗何以對萬貴妃如此痴情?這實在不是常人按常理所能理解的。也許是欣賞,也許是依賴,總之憲宗對萬氏是言聽計從,寵愛有加。在那樣充滿威脅的環境以及皇權制度下,萬氏懂得如何自保。因此,萬氏才能仰仗天子的寵愛,為所欲為,甚至滅絕人性地去鞏固寵位。女人與女人之間血與肉的傾軋令人觸目驚心。封建社會中宮廷內部你死我活的爭鬥完全扭曲了人性,美者不再美,醜者更加醜,一切皆為皇權所致,皆是封建專制制度使然。萬氏樹黨營私,培植親信,敗壞法紀朝綱;恃寵教唆奴婢、下人騷民擾民,斂財索賄,以至於人民更加貧困,敗壞社會風氣,其罪亦大焉!

> 到博客來買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用「少女的月事」煉春藥】明世宗為滿足私慾,竟引來宮女的謀殺計畫

【88 歲老母親與外孫亂倫】武則天的超強慾望是遺傳!她挑男寵有什麼特別癖好?

【曾佔領台灣,請吃個飯卻超緊張】20 歲日本天皇宴請外賓超剉!首次吞「獸肉」,皇后「低胸」宴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由 大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ser:kallgan。)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台灣地名觀察記】12 生肖在全台都有相對應的地名!最受歡迎的「牛」贏過「鼠」近百倍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味手帖 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由 裏路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pedia。)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地味手帖 NO.01 地方個性:創造地域生活感的人與事》】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全台總共有 22 縣市、371  個鄉鎮 市區,但你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什麼特性嗎?

每個村莊、每條道路的名字都有其獨特性,而台灣更是有許多區域的名稱來自「動物、植物」。這些名稱不只展現出台灣的獨特地域環境,更能延續歷史。(選書編輯:徐子捷)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文字/賴進貴
插畫/Hui

幾年前,我在網路上看到美軍拍攝的 1940 年代航空照片,拿去和叔叔分享。叔叔看著照片一一指點著「陳厝」(Tân-tshù)、「菜園仔」(Tshài-hn̂g-á)等地,只有在地人知道的小地名。

在我出生時,劍潭老家隸屬台北市,但那個年代的劍潭還是鄉下地方,小學的操場直接連結稻田。稍長,搬到大安區,見證台北東區的快速發展,剛通車的仁愛路晚上有噴水和燈光秀,國父紀念館在一片稻田中動工興建,高中軍訓課去打靶的六張犁(目前的信義計畫區),當時仍是一大片水田。

古老的景觀逐漸遠去,然而許許多多的地名卻延續下來,透過和動植物有關的地名,似乎可以看到早年的台灣。早年的景觀已經不再,然而一個個地名卻留下恆久的記憶。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鹿、牛、羊,見證農業開發歷程

想像早年台灣,「鹿」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一府、二鹿、三艋舺」淵源甚早,鹿港這個中部港口每年輸出鹿皮可達十萬張,可以想像當年台灣有多少鹿嗎?

清康熙年間繪製的台灣輿圖,特別記錄先民捕鹿的景觀。原來國家地理頻道所播放的非洲草原景觀,數百年前曾在台灣土地上演過。台灣和鹿有關的地名不勝枚舉:鹿寮坑、鹿仔坑、鹿窟、鹿谷、鹿湖、鹿仔埔、石家鹿、白鹿、鹿鳴等,全台聚落地名包含「鹿」字的有 155 個。

倒是有一個需要特別說明的地名──台中海線重鎮「沙鹿」,地名源自原住民語,和「鹿」沒有關係,且其閩南語發音要唸成「Sua-lak」,而不是「Sua-lok」。這個地名念得道地與否,能一窺閩南語程度。

隨著農業開發,更多動物登場,而數量最多的是「牛」,全台共有 574 個和牛有關的聚落地名,包括靜態的水牛厝、牛欄、牛稠(牛舍、牛寮之意)、牛埔仔、牛埤等地名,也包括畫面鮮明的牛相鬥、牛相觸、牛吃水等地名。牛的地名並不限於中南部,當年外公工廠開在目前台北的中山北路二段和錦州街一帶,到「牛埔仔」(Gû-poo-á)外公家吃拜拜,是兒時的年度盛事。

除了牛之外,羊也是常見的動物地名,但羊並非傳統農耕所使用的動力,多屬畜牧性質,「羊稠」地名多分布在中南部。眾多的「羊稠」顯示原來台灣人喝羊奶、吃羊肉的歷史由來已久。

圖片來源:裏路出版提供,由 Hui 繪製。

「林和竹」顯示出早年聚落景觀

茂密的植物構成早年台灣鬱鬱蒼蒼的景觀。從內政部地名資料庫,查詢和植物有關的地名用字,最多的是林(1062 筆),如林口、樹林、竹林、柴林、二林……,其中雖然有些和植物無關,如林厝、林屋等, 但整體而言「林」字地名分布顯示台灣的翠綠。

若以個別物種而言,竹(994 筆)的地名數量最多,而「竹圍」一名更是台灣排名第一的聚落名稱,包括竹圍仔(94 個)、大竹圍(38 個)、竹圍(28 個)、竹圍子(26 個)、下竹圍(21 個)等,共有 318 筆,廣泛分布於從北到南的平原地帶。 竹圍地名顯示,早年許多三合院或小聚落,常種植茂密的竹子以作為保護,既可以防範外人侵入,也可以抵抗強風。一個個守護家園的竹圍,顯示先人篳路藍縷的開發艱辛

植物排名第二的是「茄苳」,閩南語唸作「ka-tang」。屏東有個茄苳鄉,而彰化花壇鄉原名也是「茄苳腳」,遍佈全台的茄苳林、茄苳腳、下茄苳、茄苳坑、茄苳寮等地名,反映茄苳是非常普遍的樹種。茄苳為熱帶樹種,生長快速、體型龐大,很容易成為聚落中的顯著地標。傳統聚落通常有間主廟,廟口則有三兩棵老樹,民眾在樹下聊天、下棋,是台灣特有的聚落景觀。一棵棵古老的茄苳樹,陪伴過世世代代的居民。

看完最常見的幾個動植物地名,會不會好奇台灣常見的動植物地名還有哪些?經過特別查證,我發現 12 生肖的動物在台灣都有對應的地名。除了牛之外,排行第二的熱門地名是「龍」(392 筆),馬次之(291 筆),最少的鼠也有 6 筆。在植物部份,排在茄(191)和苳(131)之後,前幾名還包括榔(103)、麻(154)、蘭(152)、柑(115)、樟(77)、檳(58)、莿(45)、桐(45)等,顯示這些植物在台灣的普遍程度。

許多早年地名逐漸消失,現在的捷運或公車站牌常以地標或道路為名。早年的動物植物地名,顯現當年台灣景觀和生活,也見證台灣開發歷程。地名,不只是位置的指標,還是地理、歷史、文化的印記。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你來自哪裡?聽你念「柑仔蜜」還是「tomato」丟災!3 個台語詞帶你猜出身地

新營、柳營、林鳳營:一段無關鮮奶的地名史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60 歲萬貴妃與皇上「老少配」】她為掌權,殺遍皇子在所不惜!沒料到太監卻把「他」藏起來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由 大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ser:kallgan。)

【《BO》編輯檯好書推薦:《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

> 到博客來買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古代的政權轉移、優勝劣汰是怎麼開始的?道德與良知被泯滅殆盡,陰險狡詐被喚起,世人都知道,沉睡的,從來就不只是帝國。

而期盼每晚都能睡在皇上旁邊的妃子們,恐怕不曾真的沉睡,整夜想著該如何成為皇上的寵妃,並維持其地位。明憲宗的萬貴妃,就是一例。(選書編輯:連柏翰)

故宮的神武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清朝選秀女,迎妃嬪入宮等活動,都走神武門。圖片來源:user:kallgan

文/ 魏鑒勛、張國慶、蔣瑋

明代自成祖之後,便把皇都由南京移到了北京。從成祖至宣宗年間,明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也有了較大發展,社會也比較安定。但自明英宗時期開始,隨之而來的便是明代中葉以後政治上的腐朽反動,皇帝昏庸、貪婪、殘暴,不理朝政;宦官專權、內閣紛爭、藩王作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激化起來。明憲宗朱見深就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大環境下登基稱帝的。朱見深在位期間,不愛青春貌美的二八佳麗,反而偏寵比他年長近兩輪、半老徐娘的萬貴妃,堪稱歷史上的一「怪」。

萬貴妃,原名貞兒,祖籍青州諸誠(今山東省益都縣附近)。其父萬貴,原為縣衙掾吏,後因罪流配邊地。當時,萬貞兒年僅四歲,便被充入掖庭為奴。稍長,侍奉剛被冊立為明宣宗皇后的孫氏。孫氏原為貴妃,因善於獻媚,爭寵有術,最後才使明宣宗朱瞻基廢掉胡皇后而改立她為皇后。宣宗駕崩後,其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孫氏由皇后變成了太后。這時,萬貞兒已出落得花容月貌,變成了一位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的少女了。孫太后見她聰明伶俐,又很漂亮,便命她在仁壽宮負責管理服裝衣飾等事務。據說這位萬貞兒的性情與孫太后極其相近,又加之她一直在孫后身邊侍奉多年,耳濡目染,不僅瞭解了許多宮中后妃們爭寵奪愛的內幕,同時也學到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這就為她日後爭得明憲宗的寵愛,以一宮婢而榮升為貴妃,並穩立宮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見深做皇太子時,時常去祖母孫太后的宮中玩耍,每次都是由萬貞兒領著他盡情遊玩。時間久了,次數多了,兩人的關係便日益親密,後來便成了莫逆之交。當時朱見深還是個孩童,他是把萬貞兒當成了一位大姐姐。而萬貞兒卻是個有心人,她不想在宮中當一輩子宮婢,於是, 她便把自己的未來押在了這位比自己小十九歲的年幼皇太子身上。她決心靠自己的姿色和媚術,征服皇太子,達到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入主後宮的目的。

明英宗天順六年(西元一四六二年),孫太后病逝。這時,皇太子朱見深已經十五歲,他見孫太后已死,便把「大姐姐」萬貞兒要進自己的東宮,做了自己的貼身侍女。此時的萬貞兒雖早已年過三十,但仍姿色猶存,看上去比她的實際年齡要小十幾歲,十五歲的皇太子情竇初開,已經懂得了男女之間的事,萬貞兒見太子不忘舊情,心中十分高興。她深知機會難得,此時正是利用女色勾引並牢牢拴住太子的大好時機。於是,萬貞兒便在東宮背著宮人使出了全身解數,用盡種種狐媚手段,將太子拉下了「水」,幹起了風流韻事。

天順八年(西元一四六四年),三十八歲的明英宗朱祁鎮駕崩,十七歲的皇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新皇帝即位後的第一樁大事便是冊立皇后,如按憲宗皇帝朱見深自己的想法,是想冊立自己十分寵愛的萬貞兒為皇后,然而,按照當時的慣例和禮俗,又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僅萬貞兒與皇帝的年齡相差懸殊, 更主要的是她非貴望名門出身,以微賤之宮女,想一下子躍上皇后的寶座,為六宮之主,只是夢想而已。

憲宗即位後,後宮有兩宮太后,一是憲宗之母周太后,另一為慈懿錢太后。這兩宮太后為新天子選立皇后之事,費盡了心思。她們在英宗生前親自為兒子選定的十二位賢淑美女中,經過認真挑選,最後初定了王氏、吳氏和柏氏三人為皇后候選人,留在宮中,以做進一步考察。

一日,憲宗生母周太后把司禮監太監牛玉叫到宮中,命他在三女中選定一人為皇后,牛玉便說道:「先帝在世時曾屬意吳、王二女。依老奴看,此二女姿貌相當,不大好區分誰更端莊秀麗。細比較一下,好像吳女更賢淑些。」周太后聽了,當即表示贊同。於是,便由周太后做主,又徵得了錢太后的同意,擇定吳氏為皇后,隨即擇吉日舉行帝后大婚及冊後典禮。迫於禮制與母命,憲宗只得同意冊吳氏為皇后,同時也冊立萬貞兒為嬪妃。

新立的皇后吳氏,出身名門,不僅年輕貌美,而且頗有才學,然而,所有這一切都沒有引起那位青年皇帝的興趣,憲宗將全部的愛情傾注在年逾四旬的萬妃身上。所以,帝后大婚之後,憲宗皇帝極少留宿中宮,幾乎天天都去萬妃的宮中,與萬氏歡宴行樂。

憲宗成化二年(西元一四六六年),憲宗最寵愛的萬妃為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憲宗得子,高興萬分。母以子貴,憲宗立即晉封萬氏為貴妃。同時,為使皇子健康成長,憲宗又派出使臣四處禱告山川諸神,保佑皇子平安。

不料天不遂人願,未待滿月,這位皇子便短命夭折了。憲宗和萬貴妃都十分痛心。萬貴妃還想再生一個,可從此再也沒有懷孕。皇子是奪取皇后寶座的一張王牌,萬貴妃雖失去了這張王牌,但奪取皇后的野心不死。她害怕別的嬪妃有孕,生了皇子會與她爭寵。為此,她一面盡力纏住明憲宗,讓他沒有機會去接近別的妃嬪,一面則派出她的心腹太監和宮女,在宮中到處替她偵察,如果得知哪個嬪妃或宮女懷有身孕,便要立即向她報告,由她設法把胎兒打掉,或把母子一塊除掉。迫於萬貴妃在宮中的權勢與淫威,這些人只好忍痛服從。

一晃幾年過去了,憲宗仍然沒有皇子。宮廷內外,朝野上下都為之憂心,大臣們屢屢請求,要皇帝廣施恩澤,憲宗本人也為此愁眉不展。到成化五年(西元一四六九年),柏賢妃終於躲過了萬貴妃的防範,不但懷了孕,而且為明憲宗生下了皇次子。憲宗當然高興萬分,大舉慶賀,為皇子取名朱祐極,並立即立為皇太子。這個皇子很健康,活潑可愛,憲宗十分喜歡,可到了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來,病勢來得兇猛,令御醫們束手無策,僅一天一夜的工夫,便又夭折了。緊接著,那位柏妃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憲宗又失一子,號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宮女和太監們都覺得柏妃母子二人死得奇怪,有人偷偷調查發現,果然是萬貴妃妒火中燒,派人毒死了太子和柏妃,但人們都懾於萬妃的寵勢與淫威,不敢告發。

皇太子朱祐極死後,憲宗謚之為「悼恭太子」,用太子之禮予以殯葬,但這仍無法減輕他的哀思,他非常希望再有位皇子。但實際情況是,萬貴妃由於先前的一時疏忽,致使柏妃懷孕生下了皇子,如今,她對後宮監視得更嚴,幾年過去了,憲宗仍無子嗣的消息。

轉眼到了成化十一年(西元一四七五年)。這天,憲宗思念亡子,百般無聊中召太監張敏替他梳理頭髮。在鏡中,他發現自己已經生了數根白髮,不覺悲涼起自於心,嘆道:「老之將至而無子,可嘆也!」聽到這句話,這位在安樂堂當過門監的張敏,一下子伏倒在地,一邊磕頭,一邊說道;「請萬歲爺恕奴死罪,奴直言相告,萬歲已有子嗣!」憲宗聽了,大吃一驚,趕忙問道:「此話怎講?朕的兒子在哪裡?」張敏又磕一個響頭,回道:「奴才一說出來,恐怕性命難保。請萬歲爺千萬替皇子做主,奴雖死無憾!」這時在旁侍立的司禮監太監懷恩,也跪下來叩頭,為張敏作證:「張敏所言皆是實情。皇子被養育在西內密室,現已六歲了。因怕張揚出去招惹禍患,所以才隱匿至今。」

憲宗又驚又喜,恍惚似在夢中,當下急忙傳旨,擺駕西內,派人速去迎接皇子。

此皇子的由來,還得從成化三年(西元一四六七年)說起。那一年,西南土族作亂,明憲宗派兵前往征討。平定叛亂之後,將大批男女俘虜解入京城。其中有一紀氏女,原是賀縣一土官的女兒,長得美麗機敏,被送入了掖庭。因她性情賢淑,又粗通文墨,便升為女史。不久,又被王皇后看中,命她管理內府庫藏。

一日,憲宗偶然來到內藏,問及內藏現有多少錢財物品,她口齒伶俐,對答如流。憲宗非常高興。同時又見她生得明眸皓齒,嫵媚動人,不覺動了慾念,便在紀女的住室當場召幸了她,而且使她懷了孕。

萬貴妃在宮中的耳目極多。紀女懷孕的消息很快就被她知道了。萬貴妃異常忌恨,便派一名宮女去內藏瞭解實情,命她如果情況屬實,立即將紀女抓來,嚴加懲辦。那宮女是個好心人,她不忍心皇帝的子嗣再遭不測,回去稟報時說:「紀女並非有孕,而是生了可怕的痞病,肚子鼓脹。」 萬貴妃半信半疑,還是不太放心,便令紀女搬出內藏,移居與自己住處很近的安樂堂,以便不時加以監督。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紀氏在安樂堂終於生下了一個男孩,按說,宮女生了皇子,是件喜事,可紀女卻十分憂愁。萬貴妃殘害皇子的事,她早有耳聞。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也很難逃脫萬貴妃的魔掌,還不如趁早弄死他,或許還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於是,她流著淚,咬咬牙,將兒子用布包好,交給門監張敏,讓他帶出宮去溺死。張敏接過小皇子,心中一陣難過。他知道憲宗皇帝年紀越來越大了,先前的幾個皇子不是胎死腹中,便是急症夭折,至今仍無子嗣,大明江山將來可由誰來執掌?如果溺死了皇子,皇嗣無人,自己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想到這兒,張敏冒著被殺頭的危險,把皇子偷偷藏進密室,取些蜜糖、粉餌之類的食物餵養。 由於張敏辦事謹慎小心,一次次躲過了萬貴妃的耳目。不久,廢皇后吳氏知道了消息,便把皇子抱到自己的住處西內,悉心加以照料,皇子才得以安然活了下來。轉眼幾年過去了,皇子已五、六歲了,一直住在西內,連門都不敢出,胎髮都沒剪過……。

憲宗派出的迎使來到西內,紀氏聽說憲宗要召見兒子,知道吉凶難卜,便抱著兒子大哭道:「兒啊,你今日一去,為娘恐性命難保?兒去,若見一穿黃袍,有鬍鬚的人,便是你的父親,你要拜見行禮!」說完,她又為兒子換上一件小紅袍,抱上了一乘小轎,由張敏等人護著,離西內去往憲宗寢宮。

此刻,憲宗正焦急地坐在床邊等候。忽見宮門前一頂小轎停下,一個身穿紅衣、胎髮披肩的小男孩從轎上跳下來,直奔堂前,小孩一見到憲宗,便立即跪倒,口稱:「兒臣叩見父皇。」憲宗悲喜交集,淚如泉湧,趕忙一把將兒子抱入懷中,置於膝上,凝視撫摸了很久,才喃喃說道:「這是我的兒子,長得很像我!」於是,憲宗急命司禮監太監懷恩去內閣報喜,並說明得子的情由,朝臣們聽了,皆大歡喜,次日早朝,一齊向憲宗道賀,憲宗又命內閣起草詔書,頒行天下,封紀氏為淑妃,移居西內,因六歲皇子尚未取名,又命禮部會議,為皇子取名朱祐樘。

這時,大學士商輅仍擔心這位皇子會重蹈前皇太子朱祐極的覆轍,再遭萬貴妃毒手,但他又不敢明說,只藉口便於照料皇子,奏請讓紀妃與皇子同住,憲宗認為有理,便准奏,命紀氏攜皇子居住永壽宮。此後,憲宗也時常駕幸永壽宮,同紀氏歡聚。

憲宗突然喜得皇子,舉朝歡慶,大家都很高興。但唯有萬貴妃一人恨得直咬牙。她好像受到了很大刺激,日夜哀怨哭泣,還邊哭邊罵,說是受了那些沒有良心的人的哄騙,絕不善罷甘休。人們從萬貴妃的神態中感到,此事絕不會就這麼風平浪靜下去。果然不出所料,在這年的六月間,已被封為淑妃的紀氏,忽在永壽宮中暴卒,緊接著,內監張敏也吞金而亡。紀氏是如何死的,傳說不一,有人說她是被萬貴妃派人暗殺而死;也有人說,是紀氏自己上吊死的;還有人說,紀氏的死,是萬貴妃讓為其治病的御醫設法用藥毒死的。好在皇子並未同時遇害。

紀妃暴死不久,皇子朱祐樘便被憲宗立為皇太子,正式成為大明皇儲。但是他的處境仍然相當危險,殺機四伏。因為萬貴妃視他為眼中釘,一直想尋機除掉他,憲宗的母親周太后為了保護孫子,免遭萬妃毒手,命憲宗將祐樘交給她。從此,皇太子朱祐樘便住進了周太后的仁壽宮。周太后對孫兒照管得很細心,隔絕了與外間的一切聯繫。

萬貴妃謀害太子之心不死。一天,她讓人捎信,請太子到她宮中去玩。周太后知道她未安好心,但又找不出理由拒絕,便再三叮嚀孫兒去了之後千萬不要吃任何東西。太子雖小,但很聰穎,警惕性很高,牢牢記住祖母的話。到了萬貴妃宮中,萬貴妃果然拿出不少珍貴食品,讓太子吃。太子見到這些食物,只說已經吃得太飽,吃不下去了。萬貴妃見他不吃,就讓人端來羹湯,說道:「太飽了,吃不下,就喝點湯吧!」太子想不出用什麼話來推脫, 一著急,就說了實話:「這湯中有毒嗎?」 氣得萬貴妃半晌說不出話來。心想,才幾歲的孩子,就已如此,將來一旦登上皇位,還不殺了我!從此,太子成了萬貴妃的一塊心病。

萬貴妃之所以一直沒有能位晉六宮之主,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出身微賤,這一直是她引以為恥的憾事。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她想盡了辦法,絞盡了腦汁。當時,朝中有一位閣臣,名叫萬安,四川眉州人,正統年間進士。此人既無才幹,也無學識,更缺品德。但他有一最大本事,就是善於投機鑽營,會拍馬屁。萬安為了繼續往上爬,在萬貴妃寵極一時之際,便透過內監,與萬貴妃拉上了本家,自居於子侄之輩,並時常藉此向萬貴妃貢納金玉珠寶。萬安之舉,正中萬貴妃下懷,她正在為自己的門第太低而發愁,如今忽有這麼一個中在高第,身為閣臣的人來認本家,自是喜出望外,萬貴妃便授意自己的弟弟、錦衣衛指揮萬通與萬安結識,很快就聯了宗,親密交往起來。萬通的妻子,因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萬安便透過她隨時瞭解宮中發生的一切,對他進一步投機鑽營相當有利。到成化十四年(西元一四七八年),因內閣首輔商輅致仕回鄉,萬安便在萬貴妃的「運動」下,得以升任內閣首輔,成了權傾朝野的官僚,同時也是萬貴妃幫派的核心人物。

萬貴妃還依仗憲宗對她的寵愛,斂財受賄。比如,萬貴妃經常很嚴厲地斥罵或杖責身邊的太監,因此太監們都非常怕她。於是,太監們為了少受斥責,便想方設法討她歡心,而主要手段就是為她蒐羅珍寶錢物。一時間,為萬貴妃幹此事的太監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人,如梁芳、錢能、韋興、韋眷、王敬、汪直等,都是靠行賄萬貴妃而發跡起來的。比如太監梁芳,經常帶領一些小太監,南下蘇州、杭州及廣州等商貿繁華之處,以為宮中採辦珠寶為名,在那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這些人打著萬貴妃的旗號,騷民擾民,無惡不作。有人將此事奏報給朝廷,憲宗追問起來,梁芳等人便奏稱是為萬貴妃辦事,是萬貴妃派他們出去的。憲宗聽說是自己心愛的妃子所派,也就不再追問了。此後,這些人更加肆無忌憚,有恃無恐,不僅為萬貴妃弄到不少珍奇珠寶,同時,也裝滿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自從無端冒出個皇太子朱祐樘,萬貴妃幾次加害又未得手,無奈之下,她便對後宮的管制放鬆下來,使得憲宗可以自由地與各嬪妃宮女交歡,廣布雨露恩澤,因此,很快又添了祐杭、祐棆、祐枟等十一位皇子。

太監梁芳等人勾結萬貴妃,大肆侵吞內府錢財,害怕將來太子即位會懲治他們,便找到萬貴妃,請她出面,在憲宗面前讒陷太子,以便廢黜他,另立皇儲。此議正中萬貴妃下懷,既然弄不死太子,那就廢了他。從此以後,萬貴妃一有機會,就對憲宗吵鬧,要求廢掉皇太子朱祐樘,另立邵宸妃的兒子興王朱祐杭。儘管此時萬貴妃已年近六旬,可仍得憲宗寵愛如初。憲宗對她又親又怕,根本離不開她,怎敢不聽她的話呢?

這一天,憲宗找來司禮監太監懷恩商量廢立之事。懷恩聽了,連連搖頭,認為不可。這下卻惹惱了憲宗皇帝,一道詔旨,就把懷恩貶到鳳陽去守皇陵了。就在憲宗想召集群臣商議廢立之際,忽報東嶽泰山發生了大地震,欽天監官員據天象所測, 說此「兆」應在東宮,憲宗聽了很害怕,以為是欲廢太子而惹怒了天神,才有此震災發生。於是,他便不再提及易儲之事,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萬貴妃雖然一生受寵,以一個卑微的宮女、半老徐娘之身,寵冠後宮,做了二十幾年無名有實的「皇后」,但她終感天不遂人願,主要是兒子早夭,後來一直不孕,未能名正言順地當上六宮之主,尤其是費盡心機也沒能扳倒太子,不免肝火鬱積,得了肝病,於成化二十年(西元一四八四年)春病死宮中,終年六十歲。萬貴妃一死,明憲宗好像失了魂似的,異常傷感。曾淒然地對人說過:「貴妃一去,朕亦不久於人世了!」可見憲宗對萬貴妃的寵愛至死未改。明憲宗還親自主持了萬貴妃的葬禮,一切都如皇后之制,並輟朝七日。

萬貴妃死後,憲宗抑鬱寡歡,心力交瘁,經常獨自一人以淚洗面。不久,便得了重病,於是年秋八月駕崩,追隨萬氏而去,終年僅四十一歲。

明憲宗何以對萬貴妃如此痴情?這實在不是常人按常理所能理解的。也許是欣賞,也許是依賴,總之憲宗對萬氏是言聽計從,寵愛有加。在那樣充滿威脅的環境以及皇權制度下,萬氏懂得如何自保。因此,萬氏才能仰仗天子的寵愛,為所欲為,甚至滅絕人性地去鞏固寵位。女人與女人之間血與肉的傾軋令人觸目驚心。封建社會中宮廷內部你死我活的爭鬥完全扭曲了人性,美者不再美,醜者更加醜,一切皆為皇權所致,皆是封建專制制度使然。萬氏樹黨營私,培植親信,敗壞法紀朝綱;恃寵教唆奴婢、下人騷民擾民,斂財索賄,以至於人民更加貧困,敗壞社會風氣,其罪亦大焉!

> 到博客來買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推薦閱讀

【用「少女的月事」煉春藥】明世宗為滿足私慾,竟引來宮女的謀殺計畫

【88 歲老母親與外孫亂倫】武則天的超強慾望是遺傳!她挑男寵有什麼特別癖好?

【曾佔領台灣,請吃個飯卻超緊張】20 歲日本天皇宴請外賓超剉!首次吞「獸肉」,皇后「低胸」宴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沉睡的帝國:皇權的篡奪與后妃、外戚、宦官間的寵鬥》,由 大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user:kallgan。)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誰跟你是台灣人?」—— 跳脫大島思維,從離島角度思考「台灣」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BO》編輯檯好書推薦:《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台灣四面環海,在豐富的天然環境與多元族群交織下,孕育出獨特的面貌;但你曾跳脫「本島」中心,從台灣周遭離島回看本島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台灣人在出不了國的情形下,開始往山上、離島跑,一度造成「偽出國」旋風。不過,在旅遊途中,你是否真的有認識台灣外島,改變「大島思考」的模式呢?(選書編輯:徐子捷)

文/石文誠(副研究員)
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地圖及多媒體研究室

從離島思考「臺灣」

「臺灣」,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離人」所定義及具體實踐而成的空間概念,當這個政治空間逐漸成形後,統治者便開始把文化、經濟及社會等空間填充進政治空間之中,也就是整體行政空間的確立。

亦即,若要稱臺灣為「本島」,就需要有其它參照座標,便需要去定義「誰是離島」;所以當「臺灣」概念逐漸成形時,「離島」的政治及文化空間也隨之被定型。

原本也是離島的臺灣

查閱明代到清初文獻中關於臺灣的記載,通常將臺灣稱為東番,例如「雞籠山,在彭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或是「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鏢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 基本上,臺灣被鄰近的中華帝國視為海盜的巢穴,被認為「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

荒服,就是距離中國皇帝所居帝都最偏遠的化外之地,所以臺灣對中華帝國而言不只是「離島」,而堪稱是「離離離離離島」。

還沒到臺灣之前,以金廈二島為據點的鄭成功,曾經將遭判刑的人流放到臺灣來。雖然當時臺灣島上有荷蘭人建城及經營商貿活動,但臺灣依舊被中華帝國那邊的人視為流放犯人的「荒服之地」。

不過,當 1661 年鄭成功準備將版圖擴大到臺灣之際,臺灣便成了鄭成功口中「田園萬頃,沃野千里」的海上巨島,可以作為鄭家開國立家的根本。後來的演變我們都知道,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立了東寧王國,讓臺灣從荒服地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當然,這都是漢人史觀呈現出的角度。

短暫的東寧王國在 1683 年終結,清國隔年正式派官治理臺灣;從東寧王國成了中華帝國底下福建省的臺灣小府,似乎又再度退回帝國邊陲。不過,同一時期,臺灣也開始在臺灣府的政治架構下建立本島、主島的地位。

當時,臺灣府內的主要外島有隸屬於臺灣縣的澎湖群島、鳳山縣的小琉球、噶瑪蘭廳的龜山等。而蘭嶼、綠島約莫於光緒年間被納入恆春縣,但未曾派官治理過。金門跟馬祖更不用說,不屬臺灣府範圍內,分屬泉州及福州二府。直到 1895 年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改歸日本帝國殖民統治,但基本上臺灣所屬的外島中,蘭嶼和綠島,仍大致維持一定程度的獨立發展,國家勢力尚未大舉影響原有的海島生活。

龜山島圖,英國自然學者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wood)1866~1867 年間來臺踏查時所繪。圖片來源:館藏號 2010.018.0048.0013
1914 年,日本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辦大正博覽會,會場內設置臺灣館,推廣臺灣物產及介紹臺灣原住民,本印有大正博覽會紀念章的明信片,圖說標示雅美村莊字樣,BOIEL TOBAGO 應為西洋慣稱蘭嶼「Botel Tobago」(菸草島)之誤植。圖片來源:館藏號 2012.045.0010

臺灣本島及離島狀態的形成

臺灣本島地位的更加確立,以及各外島的「離島化」狀態的形成,基本上是在 1949 年中華民國來臺灣之後。中華民國控制的臺灣省,承繼了清末、日本時代以來的臺灣本島及澎湖、蘭嶼、綠島等外島,還把福建省的金門、馬祖二島(外加烏坵)拉了進來。

在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下,臺灣為本島、中心,其他島嶼則是外島、前線,為中華民國外衛。在這樣的政治架構下,國家勢力開始強硬地改變金門、馬祖﹑蘭嶼等島的海島生活狀態。 原為僑鄉、貿易港口的金門,以及漁村馬祖,都被強制轉型為「戰地前線」,成為中華民國的重要軍事基地,也被迫斷開與原鄉閩南、閩東地區之間的生活聯繫與文化連結,轉而與臺灣成為政治共同體。

馬祖與金門在軍事管制時期一同被想像成守護自由世界的前線,也是保衛「自由中國」不頹的堡壘。原圖出自 1956 年 11 月發刊的《中外畫報》29 期。圖片來源:館藏號 2015.045.0055
以學生為客群的《小學生》雜誌,在 1957 年這期特別以「慶祝光復節」為題,封面繪有臺灣及澎湖、綠島、蘭嶼等島嶼。意味著政府試圖向新生代傳輸「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地理認識,並建立以大「臺灣島」為主體的國家想像。圖片來源:館藏號 2013.061.0074

蘭嶼則面臨國家勢力的進駐殖民,再加上族群差異性,達悟族人似乎成了次等國民,這顯現在國家曾將蘭嶼作為管訓罪犯之地和核廢料的儲存地,以及島上落後本島一大截的基礎建設。曾以安置罪犯聞名綠島,則被賦予一個神秘且負面的形象,好像島上只住著犯人一樣。

戰後的臺灣史論述重點常是臺灣經濟起飛、十大建設、臺灣為亞洲四小龍等命題,不過這些主旋律能及於諸多外島嗎?十大建設當中哪一項建設在外島?甚至其中一項「建設核能電廠」,核廢料還被存放在蘭嶼。

當臺灣不斷強化本島本位,各外島也愈發淪於「離島化」狀態。 雖然,政府於 2000 年施行「離島建設條例」,以建設離島為名,目的是要促進離島地區的發展與改善離島居民的民生需求。但弔詭的是,這個離島化的現象明明是政府所造成,而這用來補償並改變離島與本島落差的條例,卻稱之為「建設」。

可以這麼說, 所謂的離島建設條例,反而更定義及加強了臺灣社會的「離島印象」,反而持續製造出離島與本島間的隔閡與差異認知。 例如,為了加強「建設及發展」,近十多年來,我們常聽到的「離島議題」之一就是設置賭場,這顯然又是一個「本島思維」下的政策規劃。

去臺灣化的思考

1949 年以後,臺澎金馬、蘭嶼及綠島等島,組成了中華民國這個「意外的國度」;在中華民國的政治共同體架構下,本島主體位置的形成,也讓各外島逐步「離島化」與「臺灣化」。

通常一個國家在定義好其國家疆域與行政空間後,要做的是以國家的力量讓行政空間與經濟、文化、社會空間儘可能重疊。 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各外島,不管距離遠近,文化及生活上都被迫連結臺灣,可說是「離島逐漸臺灣化」的社會文化空間改造過程。

雖然如此,「臺灣」並不因此真的成為一個跨越地理空間、文化或族群差異的文化及生活共同體, 對多數外島人而言,「臺灣」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指涉的範圍就是臺灣本島。

當我們把金門、馬祖、蘭嶼等島拉進中華民國的政治架構裡,但「臺灣人」又經常僅指涉臺灣本島人,甚至島內還曾有論調要拋棄金馬二島,似乎認為金馬二島是黨國體制留下的遺產,棄之並不可惜。要打破這個狀況,就必須看到及體認到 1949 年後,在中華民國政治架構下,所造成各種島跟島之間的生活、文化上的連結與各類社會現象,再去追溯島與島之間歷史文化互動的長期脈絡性發展。

「誰跟你是臺灣人?」我們需擺脫本島主體立場,從離島角度來思考「臺灣」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學習如何「去臺灣化思考」,就是現階段我們談離島議題的最大意義所在。

「換個角度看台灣」地圖,圖中的臺灣為橫躺,呈現出臺灣與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的關聯,也是一種對於臺灣的換位思考。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地圖及多媒體研究室授權使用,葉高華繪製。

>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高雄是澎湖人蓋出來的】歷史解密:為何高雄會成澎湖人「移居台灣」的首選?

【科學揭密】龜山島真的會動!每年偷偷向東南方游 3 公分,不僅「冬眠」還愛甩尾巴

距離台灣 72 公里的熱帶小島!9 張圖一窺海島風情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觀臺灣第 47 期:島與島》,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廚房中的舶來品】源自東南亞,經「潮汕移民」傳入!一窺沙茶醬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

$
0
0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由 前衛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kattebelletje,CC Licensed。)

【《BO》編輯檯好書推薦:《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致想閱讀本書的讀者:沙茶醬是台灣人家中廚房的常備品,但你知道,光是從一瓶小小的沙茶醬,就可以追溯台灣與世界的歷史痕跡嗎?

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根本;而飲食也是。

飲食文化的發展不僅能反映出社會的生活模樣,更能應證遷徙的過程。本書作者透過「沙茶醬」回顧一段台灣人的遷徙史,也訴說移民們胼手胝足的創業故事。(選書編輯:徐子捷)

沙茶醬是台灣人家中廚房的常備品,但你知道,光是從一瓶小小的沙茶醬,就可以追溯台灣與世界的歷史痕跡嗎?圖片來源:kattebelletje,CC Licensed。

文/ 曾齡儀

醬料界的大同電鍋!一窺沙茶醬的味道與身世

本書討論的「沙茶醬」是二次戰後,來自廣東地區的潮汕移民將「沙茶菜餚」(沙茶粉、沙茶醬及沙茶牛肉爐)帶到臺灣的產物。 沙茶醬在今日臺灣社會相當普遍,但實際上「沙茶」其實是個「舶來品」,其身世可追溯至南洋的「沙嗲醬」(satay or sate)。

在南洋地區,居民習慣將醃漬過的烤肉串在一起,沾沙嗲醬食用,是一種常民小吃,其醬料成分包括研磨成粉的烤花生、薑黃、椰奶、棕櫚糖、南薑、小茴香、胡荽子、羅望子、檸檬汁、香茅、蔥、蒜與花椒等香料,慢火熬煮而成。

南洋「沙嗲」如何轉變為「沙茶」?關鍵在於潮汕移民 ,閩粵地區素有「僑鄉」之稱,耕地狹小且人口稠密,居民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條件,離鄉背井乘船出洋,大多前往東南亞。

根據《海外潮人的移民經驗》一書,潮人下南洋的首次高峰在清乾隆與嘉慶年間,第二次高峰在十九世紀中期,汕頭開港後興起「豬仔貿易」(契約華工),人口販子拐買潮汕華工至南洋等地。當潮汕移民來到東南亞後,嚐到了當地的「沙嗲」飲食,濃厚香氣特別對味,當他們返回家鄉時,亦將「沙嗲」醬料帶回了潮汕地區並進行改良。

首先,考量乘船遠行,潮汕人以油炒方式延長醬料保存期限。其次,潮汕人擅長處理水產海鮮,因此烹製過程添加了蝦米和扁魚等魚貨乾品,並加上華人喜愛的五香、果粉、薑黃與陳皮等中藥。因此,沙茶醬的顏色偏深褐且海味重。潮汕地區以沙茶入菜甚為普遍,例如沙茶牛肉粿(河粉)是潮汕人最喜愛的小吃,潮式撈麵也以沙茶醬調味。此外,潮汕當地盛產牛肉,牛肉丸與牛肉鍋也十分普遍,皆以沙茶佐味。在此脈絡下,沙茶菜餚在潮汕地區逐漸成形。

潮汕地區的「沙茶」又如何傳入臺灣呢?其實潮汕人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多數移居海外且善於經商,東南亞的暹羅(泰國)、安南(越南)與新加坡等地皆有潮汕人建立的會館公所,透過綿密的商業與社會網絡,潮汕人將中國的瓷器和藥材賣到海外,再將暹羅與安南的米、糖與香料進口至中國。在近代臺灣歷史脈絡,明清之際已有潮汕人來到臺灣,清代臺南建有「潮汕會館」,正殿供奉三山國王。

潮汕人善於經商,例如蔡志祥的研究提到十九世紀潮汕商人建立了一個橫跨香港、新加坡、曼谷和汕頭的米穀貿易網絡,透過「聯號」的公司形式將泰國的米銷售到華南地區。

潮汕會館位於臺南市立人街三十號,由旅臺潮人楊允璽(廣東大埔)、林夢熊(廣東海陽)等潮商集資興建。潮汕會館正殿供奉三山國王,右殿為韓文公祠,左殿供奉媽祖、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之牌位。會館專供潮汕商民留宿、聚會與促進商務之用。

此外,清領時期福建巡撫丁日昌奏請朝廷在香港、汕頭、廈門等地設立招墾局,招募移民來臺開墾,當時在汕頭曾招募潮民兩千多人,以官輪船載至臺灣。日治時期亦有不少「華僑」從中國來臺經商,當中不乏潮汕人士。

「華僑」是指在「臺民去就決定日」(1897  年  月  日)以後來臺之中國大陸人。

由於閩粵地區謀生困難,自古即有外移之傳統。日治時期臺灣工作機會多、工資高,且語言和風俗習慣與閩粵相似,再加上臺灣勞力不足,需由大陸勞工補充,因此吸引許多華僑來臺工作。日治初期臺灣各地已有華僑團體,例如廣東華僑分為粵東幫和潮州幫,各有私會亦合組公會。1901  年大稻埕的廣東幫與潮州幫組織臺北公會,整頓商規。「臺灣中華會館」要到一九二三年才成立。

然而,真正大批潮汕人移居臺灣的時間是二次戰後,他們跟隨國民黨軍隊來臺,面對新的生活環境,不少潮汕人選擇販賣原鄉熟悉的沙茶菜餚,畢竟華人著名的「三把刀」(剪刀、菜刀與剃頭刀)是在異鄉最容易生存的方式。爾後臺灣從北到南,只要有潮汕人聚集之處,多出現沙茶菜餚,包括沙茶麵、炒沙茶牛肉和沙茶牛肉爐,較著名的地區包括臺北的西門町與建成圓環一帶,高雄的哈瑪星和鹽埕區,此時沙茶醬的香味逐漸在寶島各地飄散開來。

今天大家對於「沙茶菜餚」(shacha cuisine)相當熟悉,但若回到戰後一九五○年代的臺灣社會,當時臺灣人對於沙茶醬不僅十分陌生,而且牛肉消費比例也甚低。從戰後初期到今天,歷經七十年左右的時間,為何沙茶醬成為臺灣人吃火鍋不可或缺的沾醬呢?又為何沙茶炒牛肉與牛肉爐受到許多臺灣人的青睞呢?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傳統農業社會臺灣人不吃牛肉,今日牛肉卻成為肉類消費的大宗,在飲食變遷的過程中,「沙茶菜餚」是否扮演關鍵的推手呢? 發源於南洋,經由潮汕人帶到臺灣的沙茶菜餚,不僅在臺灣落地生根,並由當地業者發揚光大,揚名海外,只要有華人居住的地區,就有沙茶醬的味道,沙茶醬的在地化也是非常有趣的議題。

如果你想瞭解沙茶飲食變遷的歷程,請繼續往下閱讀,本書將娓娓道來沙茶菜餚的有趣故事。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

推薦閱讀

【台灣美食史】高雄何以成為土魠魚重鎮?問這位被誣告是美國間諜的神力漁人

【Netflix 美食節目驚見豬血糕】冠軍廚師 IG 狂曬滷肉飯、排骨便當,分享台灣菜食譜大獲好評

【什麼才叫「台灣菜」】火雞、燕窩都不夠看,這道台灣料理讓日本皇太子筷子停不下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由 前衛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kattebelletje,CC 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