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早餐吃的饅頭,其實是古人的頭啊!歷史解密饅頭的前世今生

$
0
0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對於華人食物的歷史,你了解多少?今天就來介紹大家每天早餐常吃的饅頭,其最早的起源竟然是古人頭顱的替代品!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來跟著這篇文章一起來長知識。(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 飴-關於食的黑與白

在華人社會中,每天早餐來一顆厚實並外表光華的饅頭,配上白黃相間的煎蛋,匆匆配上一杯豆漿,買一份飽,更是買份一天活力的開始。 但這手上溫熱的觸感,你是否想過,他可曾是古代人的頭顱替代品! 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是我們其實一直有潛在食人的慾望?

這是野蠻人的頭?

據歷史記載,饅頭起源於南方(現今雲南滬水一帶)。相傳蜀漢建興三年(225 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術,七擒七縱後最終收服了孟獲。在與西南少數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諸葛亮班師回朝。

但蜀國大軍行到瀘水時,突然陰雲密佈,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

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答道:「這裏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裏,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裏渡水的,就必須向這些士兵的冤魂祭供;且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

諸葛亮聽完,心裏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 49 顆人頭去祭奠,又平白無故地增加 49 個冤魂。這樣下去,冤魂豈不就越積越多,瀘水將永無寧日。而且,49 個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絶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由於是在蜀國西南蠻荒之地, 這種祭品一開始被稱作「蠻首」

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蠻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全部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噹噹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蜀國人們經常用蠻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這種風俗,也逐漸從蜀國傳到全中國各地。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蠻首」稱作「蠻頭」。

慢慢滾入民間的那顆「頭」

「蠻頭」傳到北方後,北方人還是覺得蠻字不夠好聽。北方人發現,蠻頭蒸出來後,最外邊的一層表皮,很具光澤,光澤在古漢語中為“曼澤”,於是,北方人就將“蠻”字改為了「曼」字。於是,「蠻頭」就變成了「曼頭」。跟諸葛亮不同的是,通常老百姓吃的饅頭,是沒有包餡,是單純的面蒸的曼頭。

而後來,由於中國字能夠食物的物品,通常帶一個「食」字旁,於是「曼頭」逐漸演化成了「饅頭」。從歷代文人作品中獲悉,到宋代的時候,基本上“饅頭”一詞就確認下來了。

註: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內容,正確性如有出入請再給予指正。

(本文經原作者 飴-關於食的黑與白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你早餐吃的…可是古代人的頭啊!-饅頭的前世今生 (上)〉。首圖來源:ParisAngel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TED 教你黑歷史】跑步機原來是英國刑具!停不下來的跑步原來是發明來虐犯人的
歷史課本教錯了:荷蘭人不是被鄭成功趕跑,是台灣「沒賺頭」了才落跑
【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當中華民國北伐的時候,台灣正在和義大利慶祝環遊世界!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課本都教錯,葡萄牙人看見的福爾摩沙其實不是台灣?學者解碼你所不知的台灣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大多數人國高中讀的歷史課本,台灣史的部分都只有薄薄一本,和中國史的比例可說天差地遠。然而台灣歷史其實比課本學得有趣許多,本文讓中研院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副研究員告訴大家那些課本沒說的歷史。

例如你知道,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其實不是指台灣嗎?(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研之有物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副研究員,強調歷史學應該「史地不分離」:累積在地生活經驗,再去看史料要告訴我們什麼。並將發現的故事,與編輯黃驗一同呈現於《解碼臺灣史 1550-1720》專書。

(編按:文中第一人稱為翁佳音所述內容,原文標題為「想解碼臺灣史?翁佳音:要先和歷史文獻談戀愛」)

走進翁佳音的辦公室,看見牆上掛了一張貼滿地名便利貼的臺灣地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歷史故事。 攝影│張語辰

書中提到 17 世紀臺灣有「魍港」,現今還存在嗎?

當時臺灣缺少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的港口 (harbor),像現在的花蓮港等等是後來用工程建出來的。雖然在史料上看到「魍港」這個門戶,但這裡的港不是 harbor 的港,是閩南語「大水管」的「管 (ㄍㄤˋ)」,用來形容急水溪這條河流非常大,魍港就位於這條河流的出海口。

1630 年代荷蘭人 Johannes Vingboons 繪製的臺灣暨澎湖群島地圖。可看到魍港這個重要門戶。 資料來源│《解碼臺灣史 1550-1720》,翁佳音、黃驗提供

魍港曾經是個繁忙的港口,除了漳泉人、臺灣原住民在這裡交易,還有海盜進進出出,也能看到每年冬季從福建來的捕烏魚船。但後來在 1800 年代,魍港因為急水溪的河沙淤積,逐漸退縮成小港,結束了「臺灣第一站」的輝煌年代。

當歷史資料不齊全時,如何還原歷史樣貌?

我舉個例子說明,《熱蘭遮城日誌》上記錄臺灣漁民常在烏魚季時捕捉烏魚、製作成烏魚子運往中國,現實生活中,漁民一年 365 天不會只捕烏魚,我看到當時漁民還會捕國王魚 (Kingfish),但國王魚是哪種魚,學界對此討論甚少。

有歷史學者說國王魚就是黃魚,但我去請教中研院的魚類專家邵廣昭教授,他覺得早期文獻中出現的魚名,若無插畫、圖片很難斷定種類。荷蘭時代沒有相機,也沒有畫家將國王魚記錄下來,更沒有魚拓,該如何找出國王魚究竟是何種魚類?

我在文獻中找到幾個切入點,從字裡行間推敲,發現國王魚多在烏魚季節後的 12 月到翌年 3、4 月之間被捕獲,地點在臺南附近,體長屬於大魚,國王魚與烏魚是荷蘭時代的兩大重要魚穫。

對照清代文獻會發現臺灣漁民常運送大量土魠魚到中國,是當季重要漁獲,加上臺灣當時的經濟活動變動不大,漁獲量從 1550~1760 大致上沒有變化,綜觀史料可由此推斷荷蘭時代的國王魚,就是土魠魚。

《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臺灣漁民捕捉的國王魚 (Kingfish),其實就是土魠魚。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荷蘭時期的荷蘭外科醫生,竟跟理髮師是同一人?

荷蘭時期沒有所謂的現代醫生來臺進駐,你看荷蘭史料會看到有趣的紀錄,當荷蘭人要進攻原住民時,隊伍有十個步槍兵,五個砲兵,還有理髮師。

不是因為他們打仗還注重儀容,是因為從中世紀以來,理髮師跟開刀的人多是同一人。許多理髮師成為船醫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也在軍隊充當軍醫。

當時理髮師在執業時,常常是一號客人進來理頭髮,二號客人進行放血手術,三號客人刮鬍,四號客人割瘤,早期理髮院你會看到藍紅白三色旋轉燈,其實分別代表著著靜脈、動脈和繃帶。

荷蘭畫家 Hieronymus Bosch 的畫作:《愚蠢療法》,描繪當時理髮師替病人進行開腦手術,諷刺當時醫學不發達的荒唐行為。 資料來源│《解碼臺灣史 1550-1720》,翁佳音、黃驗提供

這項研究一開始沒有在我計畫中,直到臺大醫學院的學生來問我關於荷蘭時代的醫學狀況。 18 世紀前後,歐洲醫學院是以培育內科醫生為主,手術則交由同一體系的理髮師與外科醫生處理,他們並非正統醫師 (physician) ,等到之後解剖學越來越發達,整個體制才慢慢翻轉。

葡萄牙人看見的福爾摩沙,不是臺灣?

幾乎所有歷史教科書都提到, 16 世紀葡萄牙船員遠眺臺灣,讚嘆臺灣為福爾摩沙 (Formosa),但當你仔細分析葡萄牙人到亞洲的文獻後,會得出一個驚人事實!

他們記載的福爾摩沙是西北東南向,長度約 100 公里;臺灣則為東北西南向,長度約 400-500 公里,由此可見葡萄牙人認知中的福爾摩沙,地指沖繩而不是臺灣。

1584 年西班牙船長航經臺灣時,在航海誌首次稱這個島嶼為 As Ilhas Fermosas (意思為美麗諸島),西班牙人後來畫了一幅海圖,將臺灣稱作 Hermosa (艾爾摩沙)。幾經更迭,最終由 1624 年來臺的荷蘭人確立福爾摩沙 (Formosa) 一詞,自此成為西方國家對臺灣的定稱。

而當今教科書所教──葡萄牙人讚嘆臺灣為美麗之島的起源,來自後人推論後的想像。

1597 年西班牙人繪製的海圖,將臺灣獨立畫成一個島嶼。 資料來源│《解碼臺灣史 1550-1720》,翁佳音、黃驗提供

解讀歷史也需要創意?

地理歷史有很多名詞要背,我不擅長背誦,我喜歡根據事實去推論。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書寫的歷史不是新發現,而是根據史料做出接地氣的解釋,你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創意。

例如,荷蘭時代臺灣中部有位 大肚番王 (King of Middag) ,統轄 18 個村社,在我之前學界都將其翻譯成柯達王 (Quata Ong) ,這名字聽起來很有學術高度、異國風味,但我覺得這翻譯不符合臺灣風情。

後來我去比對史料跟地名,發現柯達王的統轄領域大肚南社附近有條 Patientie 溪,英文直譯為忍耐之溪,它溪流寬廣,人們渡河時要忍耐水流衝擊,因此為名。身為中部人的我一看就知道這條 Patientie 溪是大甲溪,而柯達王的名字應該是閩南語 Hoan-á-ong(番仔王)的誤傳,因此將他正名為大肚番王。

大肚番王的統轄圖中的大肚社、大武郡社、水里社等,是當時少數重創外來勢力的原住民族群。 資料來源│《解碼臺灣史 1550-1720》,翁佳音、黃驗提供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書寫的歷史不是新發現,而是根據史料做出接地氣的解釋,你也可以說它是一種創意。

例如,荷蘭時代臺灣中部有位大肚番王 (King of Middag) ,統轄 18 個村社,在我之前學界都將其翻譯成柯達王 (Quata Ong) ,這名字聽起來很有學術高度、異國風味,但我覺得這翻譯不符合臺灣風情。

後來我去比對史料跟地名,發現柯達王的統轄領域大肚南社附近有條 Patientie 溪,英文直譯為忍耐之溪,它溪流寬廣,人們渡河時要忍耐水流衝擊,因此為名。身為中部人的我一看就知道這條 Patientie 溪是大甲溪,而柯達王的名字應該是閩南語 Hoan-á-ong(番仔王)的誤傳,因此將他正名為大肚番王。

當我看到文獻提到一個名詞,就會想知道這是臺灣的哪個地方、在現代人生活中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發生在臺灣的事,卻因學術音譯讓人摸不清發生地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才會強調「接地氣」的重要!

書中為何將 1550-1720 年代定義為臺灣信史起源?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臺灣信史是從 1624 年荷蘭人來台才開始,事實上,1555 年與 1563 年分別有徽州、漳州海盜進出臺灣的紀錄,倭寇、走私討生活的人,都比荷蘭人早來臺灣湊熱鬧,從 1550 年到 1624 年這段朦朧不明的前荷蘭時代,我將其定義為「倭寇時代」或「東番時代」。

另外,也有許多清代文獻指出,黑潮常帶著日本人、沖繩人或菲律賓人漂流到臺東、花蓮來,史料雖記載他們是莫名其妙漂來,但我認為他們是為走私貿易而來。

臺灣是寶島,真的是寶島嗎?我認為過往不好的一面也該將它呈現出來,臺灣在 16 世紀還是部落社會,只有海盜前來,代表這個地方當時還沒有人想來開發,這是事實不用隱藏。不需要非得把臺灣形容得多有歷史淵源、地大物博。雖然臺灣曾是個原始的地方,但我們將之變成亞洲四小龍,這是一件很厲害的事。

《解碼臺灣史 1550-1720》本書涵蓋東番、荷西、鄭氏、清朝四個時期,提出新穎的歷史解釋,翻轉一般對臺灣的印象。 圖片來源│遠流出版社

書中對史料的解釋與教科書不同,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研究者跟教育者本來就屬不同範疇,教育有教育的目的,學術有學術目的,要是每個學界新發現都要在課堂上教授,教課書沒辦法編撰,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定於一尊。

歷史學不是記憶學科,要對目前的論點提出批判,並透過史料來驗證。

為什麼認為要跟歷史談戀愛?

作為一個把史料活化的歷史學家,我強調要聽歷史文獻講話,盡量回到當時的歷史脈絡中,用時人的語言,去思考這段歷史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以一種人類學、民俗學的方式,先跟歷史談戀愛、再加入科學的研究方法。

(本著作由 研之有物 製作,以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 釋出。)

推薦閱讀:

你早餐吃的饅頭,其實是古人的頭啊!歷史解密饅頭的前世今生
【TED 教你黑歷史】跑步機原來是英國刑具!停不下來的跑步原來是發明來虐犯人的
歷史課本教錯了:荷蘭人不是被鄭成功趕跑,是台灣「沒賺頭」了才落跑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蘇東坡不只愛東坡肉,他也愛這個「恐怖美食」:檳榔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也是美食家,一生走到哪「吃」到哪,去了杭州發明東坡肉之外,他也在海南吃到「恐怖食物」:檳榔。

為什麼要吃檳榔?檳榔在現在不是什麼給人好印象的東西,也很難想像大文學家和紅唇族有所關聯,但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的陳韻如正投入醫療史領域研究後,發現檳榔在宋代竟然如此重要!

(責任編輯:余如婕)

隱含在醫療行為和論述背後的權力關係、知識流動,都是醫療史關注的焦點。
圖片來源│iStock

文 / 黃楷元
圖 / 張語辰

「微觀」的醫療,關注個體的健康與疾病。醫療史的研究,則是從「宏觀」角度切入,把醫療行為放在更大的社會結構、文化脈絡、歷史縱深下,進行動態的觀察。我們可以從醫療認識一個時代,也能從他們的生老病死,靠近千百年前的古人。

投身醫療史研究的人,至少可以粗分成兩類。比較典型的一種,是「醫者」。他們以醫藥背景,為自己的領域寫歷史;或者是從學科的沿革脈絡,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案。這條路徑關注的,通常是醫藥理論、衛教觀念、及臨床技術的突破。

另一種,則以「歷史學者」的角度切入醫療史的研究。相較於醫者,歷史學者更重視怎麼從社會和文化的脈絡,來解讀各種疾病和醫療活動。

在台灣,醫療史還算是相對「年輕」的學科,蓬勃發展是近三十年內的事。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的陳韻如助研究員,正是這個領域中的新進學者。

陳韻如在台大歷史系取得學士與碩士之後,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東方研究的博士。在歷史研究中,特別關注性別與醫療領域中的社會文化與權力關係。
攝影│張語辰

宋代的「瘴病醫學研討會」

陳韻如的博士論文,研究宋朝人如何討論「瘴病」這回事。對「瘴」這個字,現代人應該是很陌生的,因為我們大概不會聽到醫生說「你得了瘴病」。但對於古人來說,這是人人聞之色變的疾患。其實瘴病不是單一疾病,在傳統醫學的觀念裡,可以指在濕熱地區發生的種種症狀,例如感覺忽冷忽熱、失語等。

南宋筆記《嶺外代答》:「南人凡病,皆謂之瘴。」

相對於中原(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嶺南地區(五嶺以南,宋代時的範圍大約是今日廣東、廣西、海南一帶)則被視為開化較晚的蠻荒地帶,山林間除了毒蛇猛獸、蚊蚋蟲虺,還有可怕的「瘴癘之氣」,也就是濕熱天候蒸熏出來的有毒氣體。 北方人一個水土不服沾染上,可就得了瘴病。瘴病可能會讓身體忽冷忽熱、嘔吐頭痛,嚴重者甚至可能死亡。

嶺南山水示意圖。古人認為的瘴,產生於濕熱的南方風土之中,像是山林環境中因為某些因素 (例如動植物腐敗等) 而產生的致病毒氣。
圖片來源│iStock

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瘴病的某些症狀類似現代醫學中的「瘧疾」(也包括部分的感冒、中暑、高山症等等)。我們現在當然已經弄清楚瘧疾的病原(原蟲)和病媒(蚊子),但千百年前的古人主要把這些惡疾歸咎於南方濕熱的風土環境。

中國最早有明確年份的瘴氣記載,是在公元 42 年(東漢年間),此後的各朝各代,便開始陸續有醫者進行研究,將「瘴」視為一種疾病或是致病因子,提出成因與治療方法,記載在醫書中。

不過到了宋代,瘴病治療的討論突然興盛了起來,許多文本突然像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各抒己見,甚至還會彼此對話論辯,彷彿開起了「瘴病研討會」一般。 這個現象,讓陳韻如產生了研究興趣。想要找出是哪些因素讓關於瘴病的書寫大量增加、書寫的角度和內容又是如何。

檳榔與瘴病的恩怨情仇

陳韻如首先觀察到的是,「瘴病治療」這件事,不再只由醫者寫在醫書裡,許多士人也加入了論述的行列。 宋朝重心南移,很多士人或遭貶謫、或是遊歷,來到了嶺南這個瘴氣的故鄉。 他們把所見所聞,以個人筆記或采風誌的形式記錄下來。例如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官到儋州(海南島),就留下不少文字。

蘇軾被貶官到海南島的時候,有沒有可能在邊賞月的時候,邊吃著檳榔呢?
繪圖示意│黃楷元、張語辰

士人或墨客提到瘴氣,總猶如妖魔鬼怪一般,例如杜甫曾言「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幾乎都帶有一種蠻荒恐怖的氣息。但蘇東坡即使來到他人眼中的蠻夷之地,仍然不改樂天的個性。

當地人認為檳榔可以解瘴癘之氣,蘇東坡便入境隨俗、大吃特吃,吃到臉紅冒汗好像喝醉一樣,甚至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很難把國文課本裡的唐宋八大家,和台味十足的紅唇族聯想在一起。

除了蘇軾之外,也有其他人支持吃檳榔可以抵禦瘴病的觀點。像是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一書中提到:「嶺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謂可以禦瘴。」他說自己剛到嶺南的時候,對檳榔敬謝不敏,過了一段時間後,敢稍微嘗試看看,等到住了一年多,完全就吃上癮了,「不可一日無此君矣」。

但也有人對檳榔嗤之以鼻,認為吃檳榔除了不雅觀之外,更沒有任何防瘴之功。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寫道:「有嘲廣人曰:『路上行人口似羊。』言以蔞葉雜咀,終日噍飼也,曲盡噉檳榔之狀矣。每逢人則黑齒朱唇;數人聚會,則朱殷遍地,實可厭惡。」言詞中對於嶺南居民嚼檳榔、吐紅渣的情狀,極盡輕蔑。

瘴病論述生力軍:被貶官的士人們

宋代很有意思的就是,第一次有這麼多士人和醫者,留下各式各樣關於瘴病治療的意見。

陳韻如認為,宋代之前可能也有類似這樣的對話,但資料並沒有完整保留下來。流傳後世的文本,幾乎都是醫書,裡面收錄由醫者掛保證、已經使用過證明有效的「驗方」。

到了宋代,已經不只醫書在討論瘴病治療了,還包括各種書信、詩詞、筆記作品、史地采風等文本,原因就在於嶺南宦遊的士人,也參與了書寫,留下許多珍貴的觀點和史料。

陳韻如也發現,宋代士人的書寫,特別強調親身見聞。這種整體文壇的風格演變,也同步影響了南宋醫療敘事的呈現樣貌。「部分士人的觀點認為,醫療用藥配方,應該要配合患者體質和地理條件等個人差異。」

發現這些關聯性和趨勢之後,陳韻如打算繼續更深入的探究分析,找出資訊秩序的變化軌跡。比方說,是不是有哪些地區因為印刷術的進步,而讓醫學知識擁有更好的傳播基礎?宋朝朝廷將醫學古籍重新校勘付梓,此種官方政策是否會促進民間的知識流動?這些都會是接下來的研究課題。

「若能夠建立宋代的案例模式,就可以用來研究明清社會、或是跟十六世紀的歐洲交互印證。」陳韻如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問:為什麼選擇研究歷史?
 陳:因為我不太擅長跟活人打交道 (大笑)。

其實是因為小時候愛聽歷史故事,就念了歷史系。念了之後才知道,歷史系作為一個知識領域,並不是每天都在聽故事的。歷史研究是要收集各種證據素材,去推導到已知的事件、或拼湊出未知的真相。這個過程其實很像在當偵探,這一點讓我覺得很有趣。

不過因為不需要跟活人互動,姑且稱之為「安樂椅偵探」吧!(再次大笑)

問:為什麼研究宋代的瘴病治療文本?
 陳:在碩士時讀過一些文獻,形容北方天氣寒冷,所以居住在北方的人毛孔比較緊實、氣也比較收斂;南方人則相反,天氣熱所以常流汗,氣也比較疏鬆不紮實。

※《研之有物》編按:此段敘述出自元代釋繼洪寫的《嶺南衛生方》,該書可謂瘴病研究領域中相當完整且重要的論著。原文是:「大抵西北地寒,土厚水深,又人食酥酪之類,病者多宜發散轉利,傷寒、溫疫至有汗不得出而斃者,氣常收斂故也;嶺南陰氣不收,又復卑濕,又人食檳榔之類,氣疏而不實,四時汗出,病者豈宜更服發散等藥,此理明甚!」

當時覺得,「這應該是你們自己的想像或心理作用吧?毛孔就是毛孔啊,南方人北方人怎麼會不一樣呢!」

沒想到,自己後來去英國念書,那邊天氣比台灣冷得多,發現自己一個「南方人」去到「北方」,真的會特別想吃油膩熱量高的食物。我開始思考,也許環境和生物學上的條件,真的可以提供不同的歷史研究角度。於是我對那些史料,也重新產生了興趣。

問:以歷史專業研究醫療史,有哪些挑戰?
 陳:宋代是醫學著述蓬勃發展的年代,光是討論中醫裡面的「傷寒」概念,宋朝就至少有 16 本醫書之多。我每一本都看完了,字面上都懂,但對於脈診和治療方法之間的因果關係,卻無法理解。

若是有中醫背景的學者,可能在臨床或其他訓練過程中,可以累積足夠知識經驗,去補足史料略過未提的細節。但我沒有辦法,因此必須適當的調整研究的方針。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打破日本歷史來自中國的迷思:從「日本民族」的起源之謎,看中華文化如何吃人豆腐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在《鹿男》中被提及的日本歷史傳說中的「邪馬台國」,以及女王卑彌呼是否真實?這段歷史在日本正史未被詳細記載,反而是中國史書有提及,因此有人得出結論:中國有文化、日本好落後,甚至有人說,日本人的起源是中國。但實情真的是如此嗎?還是這只是呈現了一種愛吃人豆腐的「中華文化」?

(責任編輯:何宇軒)

文/ 施涵茹

真正危險的統治者,絕對會將自己包裝在理性與正義底下。將情緒的煽動打扮成中立的語言,將人民的犧牲讚為光榮的象徵。

新時代的隱私權議題和資訊風險,影響程度遠不下於傳統政治權力的運作。

最近剛讀完以比京都更古老的古都奈良為舞台的知名作品鹿男,相信讀過的人都知道其故事架構在日本充滿生命力的神道文化之上,並巧妙的結合現代考古發現與史學上的著名爭議──邪馬台國的真實位置與傳說中的女王卑彌呼之謎貫穿整個故事的文脈。

關於邪馬台國的爭議,其重要性並非只是考古研究的進度,其影響力亦不只停留在千年前的列島之上。

簡單來說,由於關於這個傳說中的政權與女王的紀錄來自於中國的歷史文獻,而反而未(明確的)見於日本史書,然而這個問題牽涉到日本對彌生時代(因為沒有留下文字記錄)的理解、千年前的中日交流關係,以及背後最敏感的,「日本民族」的「純血神話」和大和政權透過官方宣稱的,萬世一系、來自天照大神所授與的統治正統性。

這樣的問題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恐怕是台灣社會所無法理解,但是其實拿國族來建立仇恨和侵略的正當性這樣的幼稚行為並沒有留在上一個世紀。

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搜尋到的中文資訊中,可以在一個看似知識性的內容農場網站中重複的看到這幾個描述方式:

「日本正史沒有的重要記錄中國有」

「日本以前好落後好野蠻,中國文明又強大」

「日本古代是靠中國的滋養才有今天」

「日本人的起源是中國人但他們不敢承認」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編按:請點此觀看作者引用的其他圖片 12

我不反對認為日本官方不願意日本立國神話被挑戰的說法,但是也只能說「渡來人」來自「大陸」,位置可能是現代的韓國或中國,請不要自己腦補這麼多。

先不論這些敘述方式偷渡了多少不確定概念,但其手法和中華民國的教材倒是驚人的相似。

訴諸於文化起源的優越、無形中代入對民族優劣的觀念。我們常常看到(然後嘲諷)中國抗日神劇的荒謬,但真正危險的事物往往藏在細節中。

這般從自身認同和知識土壤下毒手,所影響的是世界觀和思考方式的建構,影響之長遠、之根深蒂固難以察覺,像是毒液蔓延到每條血管。

真正危險的統治者,絕對會將自己包裝在理性與正義底下。將情緒的煽動打扮成中立的語言,將人民的犧牲讚為光榮的象徵。

同時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這類的資訊透過大國特有的性質結合現代網路的生態,透過新生的資訊規則無所不在的滲入我們的生活,資訊的價值再不是真假與考據,而在於不求甚解的新奇和點閱率,而包裝在難以考證的「知識」背後的價值與煽動變得難以察覺和區隔。

意即,在我們一邊信仰、透過運作思想自由與理性批判來實踐我們對自由和平的追求的同時,我們做出價值判斷和誕生情感直覺的心靈土壤正不斷的被悄悄種下將可能醞釀成傲慢和仇恨的種子。

新時代的隱私權議題和資訊風險,影響程度遠不下於傳統政治權力的運作。

SEO 參考資料:

為什麼 Google 允許壹讀與每日頭條霸佔搜尋結果?

附註

1. 在說出「日本正史沒有」以及這句話之前,要先搞清楚,中國當時與日本並沒有共享相同的語言和文化,不管是「邪馬台」、「卑彌呼」甚至是這些中國人很愛嘲笑的「狗奴國」這類的國名,都是透過音譯或是中國文化視角重塑的,同樣的,「使鬼道」其實應該是祭祀文化、或是卑彌呼具有巫女性格的意思,千年前作為「文明大國」的傲慢之筆造就了後人洋洋得意的無知行為,是否更顯諷刺。

精確來說,日本「尚未找到和卑彌呼描述相符的人物記載」。有一種可能是這個人在日本歷史中真有其人但記錄面相不同。有一種說法便是鹿男裡提到的,位於奈良天理的古墳遺跡中的箸墓古墳, 其所埋葬的倭迹迹日百襲姫命便是卑彌呼

2. 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吃「留著中國人的血所以都是中華兒女」這套莫名其妙的論述。先不說「中國人」這個民族的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是否北京人也是「中國人」?就算有「沾」到又如何直接的連結歸屬與認同、乃至於國族認同這個被塑造成亙古真理的概念,我想這些人在使用「民族」概念作為罷凌他人自由意志的粗糙手段時,肯定對其背後的各種謊言渾然不知,也對自身在這個根深蒂固的概念中接收了多少統治階級的暴力渾然不覺,才可以說出這麼自我陶醉的言論吧。

3. 個人認為,以學習、吸收他人文化成就的觀點來看,山寨大國連日本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4. 歷史本身是不斷思辨和清醒的過程,去理解歷史的「結論」本身蘊含著多少思想陷阱真的很重要,希望台灣人不要被中華民國荼毒過就失去對歷史的想像,這會成為這片島國被洗腦到下一個世代的原因。

5. 鹿男可以這麼受歡迎的原因,不僅是其具有可以高度結合觀光行銷的內容,最大的成功便是用非常親切的方式向讀者呈現了神道精神中兩個最迷人之處--天地一體、萬物有情。溫柔的述說了生命相互交織、循環不息的世界觀。同時還填滿著貫穿時空的日本文化描繪,充分展現了日本傳統文化在近代化浪潮下驚人的生命力。

不過如果真心對此議題有興趣,鹿男應該可以視為優秀的入門書。在同為偏休閒的小說類型中,個人會更推薦「哪啊哪啊~神去村」給喜好此道的人,然後請認明是小說不是電影,它會帶給你更清靈的心靈之旅。

(本文經原作者 施涵茹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卑彌呼與愛吃人豆腐的黃炎子孫 〉 。首圖來源:何宇軒攝)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你知道唐朝也有護唇膏、美白霜跟洗面乳嗎?衰鬼杜甫很幸運從皇帝那裡拿到一條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

用盡洪荒之力寫詩,可還是屌絲!衰鬼杜甫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大概是皇帝送他護唇膏的那年吧⋯⋯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謝金魚(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

前些日子,朋友自己做了護唇膏,我去拜訪時,也「受賜」了一條。在此之前,我托另一位朋友買了新的面霜,這兩件東西帶回家之後,放在桌上,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不是那麼熟的朋友,他曾經拿到一樣的東西,然後高興寫了一首詩。

這位朋友,想必大家在課本裡都讀過他的名字

他叫杜甫,江湖人稱杜子美、杜工部,後人給他取了個聽起來很了不起的稱號「詩聖」,好像他的詩被當時的人奉為圭臬,事實上,在唐帝國三百年、加起來數以百萬計的官員中,他在政治上並沒有太大的成就。他在生前並不那麼有名,死後也被埋沒了很多年。

不同於全身上下連毛孔都散發著「就是霸氣就是狂」的李白,杜甫的光芒並不顯著。他是個努力的人,是那種在小時候媽媽會用來砥礪你要好好讀書、勤能補拙的例子,當然,媽媽不會告訴你,其實他這一生都過得很辛苦。

杜甫雖然出身還不錯,卻不是有錢到躺著就有官做的程度;他娶了一個不錯的老婆,但妻家也沒有好到讓他可以少奮鬥二十年;他書讀得很不錯,但沒有強到讓他一次就獲得考官青睞。就像一般的士人一樣,杜甫努力地讀書、努力地找工作、努力地賺錢養家、努力想帶家人遠離戰火⋯⋯可是時運並不向著他,他輾轉於天地之間,始終沒能找到一個長久的容身之地。

當然,轉職率高有一定的個性問題,但是我們今天並非在討論他有多白目,而是要說說:

在他人生中那少數一閃而過的光輝,也就是他的護唇膏。

相對於濕暖的南國,長安城的冬天還是比較乾燥,不注意保濕就會造成皮膚的問題。所以,冬天的保養品是不可少的。那麼,唐帝國的人、尤其是消費得起保養品的達官顯貴們,都用什麼保養品呢?

其實林林總總還不少,大致就分成「口脂」與「面藥」。請不要看到脂肪的「脂」就很驚嚇,脂就是油膏,換成現在的說法,口脂就是護唇膏,面藥就是面霜。

一想到古代的保養品,大家可能想到的是中藥房裡一罐罐一瓶瓶用瓷器裝的東西。當然,做好的保養品直接放在瓶罐裡是很簡單的,但是,條狀的護唇膏其實淵遠流長,在一千多年前的醫書《外臺祕要》中曾明確記錄如何製作出一管一管的護唇膏。

簡單地說,就是拿一根小竹子取無節的一段,從中剖成兩半,用紙把竹子連著底部包好,用繩子緊緊纏裹,然後把做好的口脂灌進去;冷卻之後,打開紙,把竹子分開,再放進象牙或銀管裡就成功了。

其實現代人手作護唇膏也是用差不多的方法,只是工具從竹子變成塑膠管而已。

至於這些面藥的製作方法,可就多了,目前只能從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外臺祕要》中找到一些記載,如果翻譯成現代保養品的文案,還滿有趣的,以下從中選錄幾則改給大家看看: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知道,其實唐人對皮膚的要求,就是「緊緻、拉提、美白、保濕」,實在和現代人沒有差很多啊。

話又說回來,那麼,杜甫是否使用過前述的保養品呢?

說真的,他到底用的是哪些配方,我們並不知道。但是,他確實曾經收過保養品當禮物,是誰沒事送保養品給他呢?

是唐玄宗的兒子、肅宗皇帝。因杜甫在戰爭中仍一片赤誠前來投奔,肅宗授予他左拾遺的職位。

這其實是唐代的宮廷風俗。皇帝在正月會頒賜口脂、面藥給大臣,不是人人都有,只有親信、宰相、北門學士和諫官可以得到,杜甫就屬於諫官。換言之,收到這些保養品,就顯示你是皇帝所看重之人,收到禮物的人要寫一篇文章感謝皇帝。

這些東西是誰做的呢?在朝廷的編制中,主掌皇帝健康情況的是殿中省尚藥局,局裡有編制兩個「合口脂匠」,換成現代的說法,這兩個公務員可能叫「護唇膏技師」。

他們具體的工作內容並不明確,是不是所有皇帝自己用或送給大臣的護唇膏,都是交由他們來製作?這個我無法確定。但我認為,如果是由皇帝頒賜的禮物,實在不可能買現成的回來,然後打上「○○皇帝贈」之類的字樣就送給大臣,反倒正因是皇帝用來顯示恩德的禮物,由皇帝御用的匠人製作,似乎更合情理一些。

對於重臣或皇帝本人而言,這只是個例行公事下的小用品,但是四十六歲的杜甫初次收到這個禮物,歡喜地寫下了這首詩: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臘日,就是農曆的十二月八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唐肅宗至德二年(A.D. 757),這一年,安史之亂仍在持續,但西邊已重歸唐廷,已然退位的唐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看起來,唐廷已積蓄了足夠反擊的力量。

對杜甫而言,最令他感到今年冬季比往年溫暖的原因,是他擔任了「左拾遺」

這個官職雖然不是非常高,卻是唐代的中樞機關「門下省」中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大家在課本裡都學過,唐代是三省制,中書提出政策、門下審核、尚書省分給六部來執行。那麼,三省當中誰比較大?一般都會說尚書省比較大,因為它編制最齊全。

事實上,尚書省的工作就是執行中書省的政策、不能拒絕,唯一可以反駁中書省意見的機構,就是門下省。所以在盛唐之後的三省制,其實逐漸走向以中書門下為主,以至於皇帝如果要任命原本沒有資格成為宰相的官僚入閣,就必須先給他配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表示「這個人就視同在中書或門下的三品官」。

門下省還有一個重大的權力,叫做「封駁」,包括了「封還」和「駁正」。皇帝的詔命或敕書都必須經過門下省,如果門下省覺得不妥,可以用「封還」把它退回、拒絕執行;覺得哪裡有錯,也可以使用「駁正」退回要求改正。門下省可以說是國家的剎車機制,能進入這個體系,就掌握著一個國家的方向。

杜甫被選入了門下省,他的工作是向皇帝提出諫言,這個職位也象徵著一個人的剛正不阿,因此能得到這個位置,是個重要的肯定。同時,儘管這個職位品階不高,卻能親近皇帝,做得好,就能得到皇帝認同,一步步往上實踐夢想。

至德二載的冬季,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燦爛時光。在一片冰冷的雪景中,他不覺得冷,他看見了金針花的嫩苗,明明是蕭瑟的柳條,在他看來卻隱約露出了春天的信息。可能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吧,杜甫正盤算著晚上喝個通宵。

是什麼事讓杜甫那麼高興呢?

因為他今天受賜了皇帝的保養品,他懷中的護唇膏可能是象牙或銀管製成的,上面或許鑲著翡翠、琉璃或翠鳥的羽毛,是他平常不會得到的。至於面藥,金盒或銀盒上面打著香羅結,旁邊是皇帝親手寫的墨敕。

若是重要的大臣,都是由內侍將賞賜親送到家。但從杜甫的詩看來,他的賞賜可能是在上班時被統一發送的,所以他一路把禮物帶回家。

揣在懷中的口脂面藥,用象牙、金銀與翡翠點綴的美麗器皿盛裝著,一切都那麼美好。

清冷的冬季,曾經悲憤吟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長安城,或是曾有落魄王孫走避的巷弄,在至德二年可能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此時的杜甫心中充滿希望,期盼已久的人生春天即將到來,他深信不疑。

那是杜甫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拿到皇帝的賞賜。隔年,他被貶謫,永遠離開了門下省,再也沒有回去。

讀這首詩的時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時間可以停在至德二年的深冬,就好了。

杜甫,你也是這樣想的嗎?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由 圓神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

一起認識更多唐朝奇人怪事

我們教育絕口不提的「失敗者」,史上最厭世的詩人李賀才是孩子該讀的真實人生
食安需要嚴刑峻法嗎?要是你在唐朝賣毒食品 早就被絞死了!
【唐代有 7 天清明連假】唐朝人放這麼多爽死了,為何路上行人還要「欲斷魂」?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如何 40 歲前成為全球級業務】看完孫中山拉贊助的方式,我終於找到他的專長

$
0
0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之前有關注《BuzzOrange》的讀者一定對孫中山的渣行徑不陌生,但至今依然有很多人把他當成國父來看待。我們只好再次出動寫歷史文章的專家—— 歷史文本 來解密為什麼這男人不配當國父。如果你也討厭政客為了特定利益出賣國家,還忝不知恥邀功,請務必把這篇文章看完。

你可能會跟編輯一樣,覺得他不適合搞政治,如果改行去做 sales 他大概可以成為業務之神吧。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Historia歷史文本2F

 

大家好,我是歷史本文 Historia。昨天比較懶所以我沒有去黑:孫文,孫逸仙、中山樵,高野長雄。(他到底有幾個名字)

而今天要跟各位說的兩件事情是:

1.  孫文出賣中國的利益給日本人,換取自己的利益
2. 孫文出賣中國的利益給俄羅斯人,換取自己的利益

孫文曾在演講中解釋平均地權以及漲價歸公的概念:「比方地主有地價值一千元,或多至兩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達價漲至一萬,地主應得兩千,已屬有益無損;營利八千,當歸國家。這於國計民生皆有大益。少數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端自然永絕,這是最簡便易行之法。」

孫文更進一步主張地價稅應為國家唯一之稅收來源,對私人徵收的苛稅全面廢止:「中國行了社會革命之後,私人永遠不用納稅,但收地租一項,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國。」

但孫文沒提到的是,控制土地權力集中壟斷的國家,會是什麼樣子?其實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像不是嗎?

很多人說,孫文沒有留在中國革命,因為他的工作是用靠演講拉贊助。我想有拉過贊助的人都知道,要是你只靠唬爛要拉到很多贊助是很困難的。革命經費要怎麼凑?金主要如何願意投資你這個革命家?必然地,要有實際的利益來說服贊助投資者。

孫文能拉到很多贊助的絕招是什麼利益,其實就四個字「出賣國家」而已。

第一次賣國:那些很紅的革命社團是日本人斗內的

同盟會這個組織,其實是日本黑龍會扶植在清國策動革命的組織,黑龍會把當時在清國搞革命的大頭都找來,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華興會的黃興、宋教仁,興中會的孫文、胡漢民⋯⋯等等,甚至還包括青幫之類的所謂江湖上的人士。也就是說黑龍會促成同盟會的誕生,並交由孫文來帶頭。

為啥黑龍會這麼好心要幫同盟會策動革命?其實是孫文與黑龍會做了條件交換。

孫文認為東北地區是滿人的地方,在驅除韃虜之後,可以把東北送給日本人作領土,也就是因此黑龍會才大力扶植同盟會。 這個變賣中國國土的主張,就是孫文跟日本人的交換條件。

當然癟腳的孫文只會嘴,是革不了命的,武昌起義根本和孫文沒有關係。這裏可參見拙作:Re: [問卦] 國慶日在慶祝哪個國?

編按:孫文開始拉贊助籌款的時間是 1904 年,1866 年出生的他那時還沒滿 40 歲就已經能談跨國業務案了啊

第二次賣國:聯俄容共把一堆好處送給共產黨

當時的背景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已經成立了,雖然已經受到世界各國承認,作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是政局風向很亂,政權不太穩。但孫文在南方很不爽,他不想要把國家交給別人去治理,於是就揪了一些興中會的舊部在廣州地區胡鬧。

孫文時候的頭銜有以下這些:

1.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
2. 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
3.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陸海軍大元帥

(整個就是一個中二的八嘎炯在那邊亂搞。)

問題是他只有一張嘴,一些信徒,沒有真正具有組織的軍隊,在陳炯明因為堅持聯省自治(陳烱明希望建立聯邦制的國家)的事情跟孫文撕破臉,不再支持孫文之後,孫文認為應該要組建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註:這裡幫陳烱明說一下話:他沒有叛變,因為廣州的軍隊很多本來就是他的人。

孫文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的時候曾經嗆過,如果北洋政府的徐世昌下台,他也會下台。後來徐世昌真的下台了,黎元洪在北洋政府當了總統。這時候各界勸孫文就不要再堅持武力北伐了,孫文厚臉皮不下台堅持要北伐,粵軍覺得他根本就是個講不聽的北蘭,就動武把他逼出總統府了。所以陳烱明沒有所謂叛變的問題。

在孫文完全變成信用破產的失意政客之後,他又想到那一招,聯合外國勢力,就可以來顛覆北洋所帶領的中華民國政府啦。

剛好那時候共產國際在歐洲輸出共產主義受挫,想要到中國來,但北洋政府的諸君堅決不願意與共產國際多做接觸(他們都是愛國者)於是就共產國際就找上失意政客孫文,來協助建立組織與軍隊, 相對的條件要讓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的活動合法化。隱藏的條件是要出賣中國本身的利益,例如:「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由中俄共管」、「承認俄軍在外蒙古駐軍的合法性」。

共產國際在輸出武器人力與金錢的時候,當然也不會是無償的當爛好人。孫文在這時候答應讓蘇聯駐軍在外蒙古駐軍的結果,就是外蒙古後來成立親蘇的偽政權,回歸中國遙遙無期。

可以參考我的好朋友 Fant1408 所寫的這篇:Fw: [爆卦] 國民黨課綱隱藏的真相 (2)-出賣國土換黃埔

在鮑羅廷的協助之下,中國國民黨採取聯俄容共政策成功地轉型成為一個集權的列寧式政黨,黃埔軍也在蘇聯的扶植下,漸漸地獲得了與北洋政府對抗的能力。

為什麼一直賣國的人能當國父啊?

至於孫文是怎麼變成國父的呢,其實是中國國民黨自己頒布命令把他變成國父的。

民國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國民政府鑒於孫中山先生對中華民國有無可取代的貢獻,特別表彰其「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 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之偉大事蹟,決議給予「國父」之尊稱,並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通令全國,正式宣佈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圖片截圖自華夏收藏網

也因當初聯俄容共的關係,所以到今天為止中國共產黨人給孫文的評價還是很不錯的。但我個人是覺得啦,要是不斷賣國可以當國父的話,那馬英九、連戰也可以當國父啦。

(本文原作者 Historia歷史文本2F)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假面孫文 〉。)

更多相關優秀好文請點粉絲專頁  2F恢復五色旗,找尋真正的中華民國

你以為這樣的孫中山就很渣了嗎?錯,我要給你更多他的渣史:

26 件事讓你秒懂孫文多渣:對幼女始亂終棄、雷翻袁世凱….. 這人憑什麼當國父?【嘴砲革命家】革命十一次孫文才出席兩次,你跟我說他是偉大的國父?
歷史課本裡沒有寫的孫中山:在把他當國父之前你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為啥孫中山是國父?追根究柢才發現「國父」根本白叫了
【全中國都哭了】紀錄孫中山葬禮的那一天:北京全城總動員,30 萬人送行高喊「打倒軍閥」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父母都是藍色 689 ,她卻被太陽花運動打造成「台灣歷史界網紅」

$
0
0

【為什麼我們要帶你認識這個人:謝金魚】

歷史 在她筆下簡直就是心靈雞湯!今年謝金魚得了一個新生代獎,頒獎典禮上她的致詞是這樣的:「有一次,我的朋友在她 28 歲的生日失戀了,跑來問我怎麼辦,無言以對的我只好說:『別難過,武則天在 28 歲的時候,不但失戀、而且失業,更慘的是,還沒有頭髮。』這是讀歷史的好處,我們總能找到更慘的經驗,平衡一下負能量。」

這麼妙的人,出生在深藍家庭、卻被太陽花改變,你一定要認識的奇女子——謝金魚。

(責任編輯:余如婕)

輕歷史作家、「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謝金魚寫起歷史來很生動,詩人白居易的感傷詩詞在她筆下有了另一番解讀,最妙的是,她講武則天「失業失戀沒頭髮」的故事,為她的好友平衡失戀負能量。

「故事」網站  的共同創辦人謝金魚告訴我前兩年發生在網站上的一個「故事」。「我們的網站上有台灣史,有個老伯伯從我們成立以來就整天跑到網站來留言,罵我們是皇民狗啦!台獨啦!」

「最近,這位伯伯又到我們的網站上留言了,不過他說——」說到這,謝金魚話鋒一頓,抿著嘴唇露出了一絲微笑,但是仍然保持著一個優秀的說書人應該有的沉著:「伯伯說:『嗯,這些很好,學到很多東西。』」

語畢,謝金魚終於忍不住放聲大笑:「哈哈哈哈—」。

「故事」現在是全台灣最大的文史類網站,內容從台灣史、中國史到世界史,主題從運動、旅行、愛情、鬼怪到轉型正義。輕鬆的筆法、多樣的歷史視角,嚴謹豐富的資料收集,創造了一個以文史為本,但是根本上是基礎國民教育的優秀線上雜誌。

謝金魚說,他們創立這個網站的目的就是大眾歷史教育: 學校來不及教的歷史課,都交給我們。2014 年底網站創立,雖然 3 年來僅維持收支打平沒有賺錢,可是講起那位老伯伯的「啟蒙經驗」,謝金魚就樂不可支。

「這樣就很開心了!哈哈!」

「故事」是全台最大的文史類網站,內容從台灣史、中國史到世界史,主題從運動、愛情、鬼怪到轉型正義都有,標榜「學校來不及教的歷史課,都交給我們」。

目前這個網站有一群歷史科班寫手固定投稿,但是,謝金魚以其 「充滿戲劇元素搞笑風格」的文章 ,在正經八百的寫作團隊裡硬是異軍突起,「輕歷史作家」身分成了網路閱讀時代的「另類網紅」

謝金魚長得很清秀的,不過她不走歷史美女路線,而是知青冷面笑匠風格;偶爾推推鼻子上的眼鏡,非常有歷史老師的氣派。就像現在,本名謝佳螢的她正經八百地,在我面前坐直了腰身,嚴肅地自我介紹如下:「我的筆名會叫做金魚是因為,我很會吃,並且肚子也蠻大的,這都是金魚的特徵。」

杜甫喜歡護唇膏?!

歷史在她的筆下「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蟲草木之名」。她寫柳宗元愛吃檳榔,流放在外「得了寂寞病」,白居易廢文人生「讓哥哀傷的不是吃不好穿不暖,是空虛」,杜甫這輩子過的最好的時候是「被皇上賜了一條護唇膏」。

歷史在她筆下簡直就是心靈雞湯,今年謝金魚得了一個新生代獎,頒獎典禮上她的致詞是這樣的:

「有一次,我的朋友在她 28 歲的生日失戀了,跑來問我怎麼辦,無言以對的我只好說:『別難過,武則天在 28 歲的時候,不但失戀、而且失業,更慘的是,還沒有頭髮。』這是讀歷史的好處,我們總能找到更慘的經驗,平衡一下負能量。」

曾經嘗試向史學家路途靠近,念了 6 年的碩士班,但是謝金魚終究感覺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語出《虯髯客傳》,意思是:這不是你的天下,別的方向還可以發展)

就這樣,金魚往他方游去,不過這一游,就游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

自稱是「一流的吐槽家、二流的美食家、三流小說家跟不入流的史學家」,謝金魚大學時開始以「爆走金魚」之名開始發表古典言情小說,文筆出色歷史科班出身的她,立馬被中國第一大言情小說網站 晉江文學城 簽下,成為少數在晉江文學城寫連載的台灣作家。

有 1600 萬個會員的晉江文學城,生產了中國影劇電玩無數內容,包括《瑯琊榜》、《步步驚心》等等言情小說都出自晉江文學城。原本以「成為一個歷史學家」為人生志向的謝金魚,年紀輕輕就進入了「小粉紅」(晉江的會員都自稱小粉紅)的競逐中,歷史學家的夢還沒完成,卻被訓練成為台灣第一「古典 BL 教母」。

文學啟蒙:言情作家于晴

「我的文學啟蒙老師就是『于晴』!」她又羞又喜地向我宣布。這位言情小說作家,在 22 年間寫了 70 幾本羅曼史,是台灣的羅曼史天后,她的作品在中國盜版甚多,對現在中國的言情小說影響深遠。

「最近她在隔了 4 年多後,終於又出新書了,我在出版社網站一開賣就上去買,結果網站竟然當掉了!我很生氣馬上打電話去罵,你們會不會做啊 !」

「我當然可以去博客來買,但是我就是要在出版社買,我們所有粉絲就是要買光于晴的書……喔,因為我就是要告訴她,我愛她……。」謝金魚張開雙臂,大聲地歡呼。

言情小說作家于晴寫了 70 幾本羅曼史,是台灣的羅曼史天后。

原本,走不成學術路線熱愛言情小說的金魚可能會成為繼「桐華」(中國旅美言情作家,作品『步步驚心』在晉江文學城大紅後成為影視天后)後,另一個在晉江文學城排行榜上力爭上游的新銳古典言情作者。

不過,2014 年一場改變歷史驚天動地的事件,改變了台灣,也改變了謝金魚與她的朋友們。當時謝金魚碩士剛畢業,做過電商、寫過劇本,也繼續地寫言情小說,就在這個年輕女孩還不是很清楚自己的路途時,太陽花學運爆發了。

「我家是超級鐵藍,爸爸媽媽都是。」她爽快地交代自己的出身。

研究中國史 起身台灣史

出身鐵藍家庭,謝金魚研究的是中國史,還在中國最大的文學平台上寫歷史連載小說,理應是埋首在自己的書堆裡。可是,台灣的社會脈動就是這麼強勁有力,過去 20 年來教育改革鬆綁的一代,終於在一次巨大的群眾運動中,集體地展現出自己不同於上一代的思考能力。

「在太陽花學運開始前,文林苑和大埔事件給我很大的衝擊,為什麼政府會去強拆大埔?政府為什麼會這樣對待人民?」

大埔居民反對政府區段徵收,最後卻遭強制拆遷房屋,引發社會很大譴責聲浪。(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謝金魚和同學們一起去立法院前靜坐,雖然警察強力驅散的那一夜她並不在現場,但是透過電視轉播,謝金魚看到她熟悉的人「那一瞬間,我看到警察拿鐵棍打學生……原來,這就是國家暴力。」

「讀歷史」的這群年輕人,就在警察舉起鐵棍的那一刻,明白了什麼是「歷史」。
「應該要有人去講,我們的國家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謝金魚說。

太陽花學運期間,謝金魚和同學們一起去立法院前靜坐,她也從電視上警察強力驅散抗議群眾的畫面,在她心中留下深刻影響。

就這樣,原本是歷史言情作家的謝金魚、還在念博士班的涂豐恩、陳建守,共同創辦了「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歷史,從小說素材、研究對象,成為一個公眾教育的平台,「言情小說教母」瞬間變身成為「歷史科普作家」。

更特別的是,這些年輕人一起手就是組公司,謝金魚承認,如果組成協會的話,可以接受捐款以及補助,也許更好生存一些。不過,他們有個更大的夢想是,希望能夠讓這些內容「產業化」。所以謝金魚也展開了她人生的新一頁,成了「創業者」,這個新公司的營運長,直到今年四月才卸下營運長的位置,掛名共同創辦人。

結合歷史和商業行銷

開辦新事業之餘,謝金魚仍然持續寫小說,兼寫歷史雜文,光是這兩年,她就出了一本宮廷羅曼史《御前孤娘》和雜文集《崩壞國文》,產量驚人;另一方面這個「孤娘」還摸著河裡的石頭,估量這個全新產業的方向,所以謝金魚也做專案兼拉廣告。

一切都在摸索之中,是黑暗是困境,不過太陽花世代是不受這些困境限制的——他們曾經一擁而出結群成黨地改變了這個國家,把根深深地扎進這塊地面裡,這塊柔軟又充滿水分的土壤支撐著他們往上長;期待著他們長高長壯,然後開出島嶼從未見過的花朵來。

謝金魚告訴我,她現在為「歷史公共知識」這種「內容」找到的產業出路。「我現在和成大合作,以歷史故事寫成大,我們也辦知識小旅行,網站也開始辦理會員制……。」她說,她也嘗試把歷史故事和商業行銷結合:「我們也幫商品寫歷史故事,所以商品在我們這邊上的廣告,就能和我們的風格契合……。」

就這樣,金魚張大眼睛擺動尾巴,勇敢地朝向大海前進了!

(本文、圖片經合作夥伴 上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上報人物】「武則天 28 歲失戀失業 白居易愛 po 廢文」 謝金魚把歷史寫到變網紅 〉。)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歷史上用來詐財的禿頭偏方:真空吸力帽——這生髮概念現代還有!

$
0
0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雖然俗話說十個禿子九個富,但要說男人不怕禿頭是騙人的。或許就是抓住這種擔憂情緒,自古至今的生髮詐騙特別多。這篇文章就盤點了歷史上兩大不可思議的生髮神氣──真空吸力帽和雷射生髮梳,一起來看看吧!(責任編輯:黃靖軒)

工業革命之後、被認為科學較昌明的時代裡,這些投機者用來詐財的創意工具,其天馬行空的想法即便是今日看來,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想像力。

第一個用來生髮的發明,不得不提到十九世紀末在美國獲得的專利,由英國醫師喬治‧ 史考特所設計的電梳 (Dr. Scott’s electric brush)。原先他只是於一八七二年底申請一種以「磁化鐵」做為把手的梳子,並不強調任何療效。

一八八○年左右,他將此得到專利的梳子量產,開始強調電梳的神奇功能。拜當時民智未開之賜,對於科學新產品的喜好,以及魅力無法擋的廣告,史考特大言不慚地強調他發明的梳子可以治療便祕、疲勞、風溼症、生髮,甚至連癱瘓的病人都有一定效果。

此款梳子上市後,有人反應療效沒有廣告中那麼神奇,史考特又改變了廣告宣傳的說法:強調每個人單獨使用一支梳子才會有效果,如果別人不小心使用了自己的電梳,治療效能不僅會打折扣,甚至會消失,趁勢鼓勵家中有多少人、便要買相應數量的電梳,以免破壞其效果。

為了保持民眾的新鮮感,史考特還發明了電牙刷與神奇的電束腹,只是這種風潮在不到十年後漸漸退燒,民眾發現買到一堆廢物。而史考特撈了一筆之後不知所蹤,當然也談不上任何賠償的問題。

如果讀者以為這種宣稱刷幾下就可以生髮的產品已經銷聲匿跡,可就錯得離譜了。在網路搜尋引擎上,以「梳子生髮」為關鍵字,還是能找到「雷射生髮梳」(Lasercomb)─這家美國工廠的梳子據稱可以「發出醫療級雷射光」,重振使用者的毛囊和再生頭髮,除了強調每次使用九十秒,每星期使用三次就能見效,是絕對不帶副作用的非侵入性生髮產品,但它所費不貲,每把梳子要價超過臺幣萬元。

當然淘寶網或拍賣網站裡,可以找到比較便宜的替代品,效用呢?在我看來,它們和史考特的發明相去不遠,只是製造的公司進化到使用令人羨慕的「雷射」,一種我們知道如何產生、但無法「全面性」利用其所有效能的產物,至於用在生髮上,似乎還沒得到各國醫療機關的正式認可。

史考特的電梳式微之後,另一項革命性產品於二十世紀初投入市場。它是由美國聖路易一家名為「伊凡真空吸力帽公司」(Evans Vacuum Cap Company) 所製造的生髮工具,概念是將真空吸塵器罩上頭頂。

真空吸力帽的照片,圖片來源:google 搜尋截圖

誠如操作說明的開場所言:「基本上血液輸送養分到身體所有的部位,眾所周知,運動可以增加血液流動,如果沒有血流,營養就無法抵達……」於是廣告上說:「頭皮沒有血流是造成髮根沒有營養的主因,治療禿頭就要改善這種情形,讓頭皮有適當的血流將養分帶到髮根。」

頭頂戴上這種類似吸塵器的裝置,就可以把血液「吸」到頭皮,讓失去的頭髮再生回來。這種論點現在聽起來可笑,當時卻讓很多人趨之若鶩,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宣稱的效用露出了馬腳,消費者發現根本是騙人的,於是這家公司也被淘汰了。

雖然「伊凡真空吸力帽公司」的產品已在市面上消失了,但它的概念卻猶如鬼魅一般,依然存活在我們周遭的生髮產品裡。

例如一九九○年代開始,有家成立於加拿大的公司,發展一種名為「Neuro-Electric Scalp Stimulation」(簡稱為 NESS 或 ETG) 的產品,其原理就是利用低電壓電流刺激頭皮,使得落髮減少,甚至是新生頭髮。它的外型有如今日美容院燙髮的機器一樣。

據主持的醫師尚恩‧ 諾埃爾‧ 古皮爾 (Jean Noel Goupil) 在一九九六年對四百位病患所做的研究,至少有三成患者感到明顯的進步,而其網站的參考資料上,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期刊發表報告,唯獨沒有看到 FDA 或歐盟對它能減少落髮,甚至是生髮的認證。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由時報出版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Youtube 截圖

推薦閱讀:

不為人知的二戰醜陋史:德軍之所以勇猛,是因為希特勒餵納粹吃安非他命
你早餐吃的饅頭,其實是古人的頭啊!歷史解密饅頭的前世今生
【TED 教你黑歷史】跑步機原來是英國刑具!停不下來的跑步原來是發明來虐犯人的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光緒要從墳墓爬起來了!清朝聖旨石碑,被強國人拿來當洗衣板

$
0
0
被當成洗衣板的石碑樣貌。(圖片來源:翻攝自 鳳凰網

這個光緒地下有知,大概會哭死──你能想像一塊用了將近 50 年的洗衣板,竟然是一百多年的歷史文物嗎?

這件藏在浙江溫嶺市三房村中的歷史石板,可說是命運多舛,先是被當成洗衣板搓了 4、50 年來,後來又被搬去當成鋪路的石塊。直到一個多月前村民無意間挖出,發現上頭竟寫著「奉天承運」、「光緒等字」,經過文史研究員鑑定後,確定這是光緒 24 年(1898 年)的聖旨石碑。

石碑的背面是一頭獅子浮雕。(圖片來源:翻攝自 鳳凰網

根據中媒《新藍網》報導,,村中居民表示這塊石碑早就在了,至少也有 4、50 年歷史,從沒想過那是一塊寶貝。因為石碑上有字,有一定的摩擦力,這塊石板就一直被拿來當洗衣板使用。

三房村村主任林菊明表示,一直都沒有人仔細研究過石碑上的文字,只聽說是早年從山上墳墓搬下來,大家還以為就是一般的墓碑刻文。

而大約在一個月前,村中決議將池塘填平,石塊就被移做當成鋪路石塊,直到有消息傳出隔壁村一塊不起眼的石碑是文物後,村民才趕緊將石碑挖起,這才發現上面有「奉天承運」四個字,而落款的人則是光緒皇帝。專家解讀後,確認這是一到聖旨。

而聖旨上到底寫了什麼?這其實是一封光緒皇帝寫得表揚信,用來表揚當地一位叫林修的御廚和林修的祖父母。接旨的人為表示隆重,特意找人在刻在石碑上。文史研究人員指出,這顯然是典型的「誥命刻文」,主要就是用來載皇帝及地方官員,對某地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

其實中國四處都有這種文物,由於文化大革命一波毀壞古蹟的行動,讓過去的中國教育普遍對歷史文物不注重。也許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石碑,被當成洗衣板也說不定。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圖片來源:翻攝 鳳凰網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張照騙】康有為靠這張與光緒皇帝的假合照到處騙錢,他的荒謬行為讓戊戌變法成為一場鬧劇
【揭開皇帝詔書的秘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霸氣背後,原來是各種護航文
【歷史課本不會教你的事】為什麼共產黨能用 12 年拿下中國?揭露 1927 年毛澤東「起義」秘辛

本文資料來源:

東森: 光緒哭哭!119 年歷史聖旨石碑 村民當洗衣板搓了 50 年
聯合: 用過都說讚! 洗了 50 年的搓衣板 竟是光緒聖旨石碑
鳳凰網: 台州一块洗了几十年的搓衣板 竟是道圣旨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原來爸媽身分證長這樣】身分證出到第六代了,那你知道前五代長什麼樣子嗎?

$
0
0

【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你可能知道台灣身分證發到第六代了,但你曉得前五代長什麼樣子嗎?一起來看看不為人知的台灣史!(責任編輯:黃靖軒)

文/Taiwan ReDesign

第一代身分證

1947 年 5 月,國民政府開始製作第一代身分證,發給 18 歲以上國民,這張身分證是雙頁折疊式的白色紙張,沒錯 ,就是紙張,跟你的請假卡一樣。當時照片不普及,部分地 方政府所發放的身分證並沒有貼照片,不過一定都有紀錄左 右手指紋,而且十隻手指都要(不過不是直接按上去,而是 使用記號法,詳情請見維基百科)。

身分證維基百科介紹,請 點此

第二代身分證

1954 年由於要整理戶籍,所以換發了新的第二代身分證,第二代 身分證依然是紙本摺頁,除了改為橫式書寫、取消指紋紀錄 、增加藍色底紋外,更在下方增加了「雞眼釘」(就是那個 圈圈,不是破掉喔),這個釘子是當時為了防偽而增加,可 見當年就已經有會偽造文書的人了!此外,身分證的發放年 齡也從這一代改為 14 歲。

第三代身分證

1965-66 年,第三代身分證誕生了!第三代身分證實在不得了,首次 出現了男女之別,男生淺綠色、女生淺紅色;而且改為護貝 式的卡片,從此人們再也不用擔心身分證被白蟻吃掉了,可 喜可賀!附帶一提,當時發出的第一號身分證,就是發給逆 流而上的蔣公,字號為「Y10000001」,名副其實 的天字第一號!

第四代身分證

1975-76 年,全面換發第四代身分證。男生淺改為藍色,女生則是淺 黃色;並且廢除了「口號」。你問什麼是口號?絕對不是反 攻大陸之類的。簡言之,就是以前還沒有身分證字號時的「個人識別碼」,您可以回翻前幾張,第一代到第三代身分證 上都有一行「〇〇〇字第〇〇〇號」,就是它啦!

第五代身分證

1986 年,換發第五代身分證。男生改為土黃色,女生改為桃紅色 。增加了出生地、移除了出生別、血型、教育程度等欄位,出生別是什麼?就是要分辨您在家中排行老幾啦!後來在 1995 年時,欄位上的資料全面改為電腦印刷,沒錯,在這之前都 是用手寫的!(所以很容易有寫錯字、重號等問題)

第六代身分證

由於偽造身分證的問題日益嚴重,於是政府在 2000 年時便開始研發第六代身分證,結合各種先端科技,將高達  21 道防偽功能集結於一張卡片裡,就是你我現在看到的身分證 了,是不是很厲害!很厲害吧!

第七代身分證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偽造身分證的案例至今仍時有所聞,也由於現代科技爆炸性的成長,各種需求也日漸浮現,因此,改造身分證的任務勢在必行!這次不是誰說了算,政府打算廣納社會大眾的意見,將群眾共識收進口袋裡,打造一張全新的身分證!

加入討論請 點此

(本文經原作者 Taiwan ReDesign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輯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請見連結)

推薦閱讀:

為什麼身分證字號這個字母被廢除了?原來又是以前老師沒教給我的歷史
法國神父創造了第一部阿美族語字典——來台一甲子,他終於拿到台灣身分證
【外行人也能看懂的政商門道】綠委推的虹膜身分證跟「政治獻金」有什麼關係?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用 VR 體驗白色恐怖!史博館用 VR 虛擬眼鏡讓我們「看見」柯旗化

$
0
0

真的假的?高雄歷史博物館辦了個超酷活動:用 VR 體驗白色恐怖!

我可以透過 VR 看到什麼?

創作者李鈺玲說明,創作目的是希望體驗者能了解政治受難者的無奈,發表會現場也分享柯旗化遺孀柯蔡阿李、兒子柯志哲的紀錄短片。

而《BuzzOrange》在 1/16 下午兩點致電詢問高雄市歷史博物館,館方回應,這是將 2016 年史博館和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共同製作的演出「歷史小劇場─夢遊烏托邦」改編成 VR 體驗,而這則舞台劇的主角就是白色恐怖受難者——柯旗化。

透過 VR 體驗,觀賞者可以用旁觀者的身份,體驗各種空間、看遍柯旗化的生平:他入獄時,家人有多煎熬;他被刑求時,監獄現場有多殘酷恐怖,把白色恐怖受難者、受難家屬的痛苦和不安呈現出來。館方還建議:內容偏殘酷,不建議 12 歲以下的小孩觀看。

講了這麼多,柯旗化到底是誰?

延伸閱讀: 他寫這本書被封台灣參考書之神,卻因為名字被黨懷疑有「政治暗示」被羈押 17 年

柯旗化 1929 年於高雄左營出生,白色恐怖期間,他被誣陷、兩度遭羈押與判刑,莫名冤獄達十七年,出獄後投入台灣文學創作領域,著有《南國故鄉》、《母親的悲願》、《獄中家書》等作品。而柯旗化故居位在高雄市八德二路上,見證時代政權轉化下的歷史傷痕,2004 年由高雄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是高雄重要文化資產之一。

什麼時候能進去體驗白色恐怖?

史博館臉書 ,第一波體驗活動從 3 月 30 日至 4 月 1 日為期三天,3 月 5 號開始售票;第二波活動則是在 4 月 2 日到 6 月 29 日,超酷的點是,活動在柯旗化故居,免費體驗 VRBox!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不知道之後會不會也有這些政治受難者的 VR?

「你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我就被捕了」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紀錄當年白色恐怖的真實暴政
被國民黨行刑前,他的笑容燦爛——在白色恐怖裡追求自由的代價,是成為槍下亡魂
一位投奔共產黨的男人:他為阻擋國民黨拖垮台灣,卻成白色恐怖政治犯被無情槍殺
擊敗國民黨候選人,代價竟是殺生之禍?通霄首任鎮長邱乾耀白色恐怖遭槍決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P 幣多強大看完這篇就懂!PTT 創世神:「P 幣是歷史最悠久穩定的虛擬貨幣」

$
0
0

近年來虛擬貨幣技術夯起來,除了大家熟知的比特幣外,還有乙太幣(Ethereum)、瑞波幣(Ripple)等。但這些貨幣都有共同問題,就是交易量不太穩、忽高忽低。然而事實上台灣在虛擬貨幣這項技術早就超越世界二十年。

沒錯,就是 PTT 上的 P 幣。

這話不是我說的,而是創立 PTT、被鄉民稱為「創世神」的杜奕瑾說的。創世神昨天在臉書上轉貼一則「中韓擬禁交易 比特幣腰斬跌破 1 萬美元」新聞並發表感言:「台灣 P 幣才是 22 年來歷史最悠久最穩定的虛擬貨幣。挖礦浪費電,發文多好又環保,在台灣的流通性比特幣完全比不上 P 幣。」

台灣P幣才是22年來歷史最悠久最穩定的虛擬貨幣。挖礦浪費電,發文多好又環保,在台灣的流通性比特幣完全比不上P幣。趕走了獨裁者卻換來軍閥,比特幣號稱去中心化,但實被少數持有人價格操控,比特幣的未來的關卡不容易,很可能會在大戶壟斷匯價明…

Ethan Tuさんの投稿 2018 年 1 月 17 日 (水)

創世神都開釋了,你還不信嗎?

先和不常用 PTT 的讀者說明一下怎麼賺 P 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上 PTT 發文,根據 網友整理 ,目前 PTT 的計算稿酬的方式大略是每秒輸入超過 1 字得到 1 P 幣,若和前字重複就不算,一篇文章稿酬最高 1000 P。換句話說,如果你是複製貼上,獲得的「稿酬」就會很低。

不知道 P 幣多好用的人,可能只會把它拿來賭賭博、玩玩 PTT 上內建的小遊戲。然而如果以為 P 幣只能這樣,其實小看了台灣人的可能性。P 幣用途之廣,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例如,不論是想發起對勞基法的抗爭:

還是 2018 不知道要投誰:

或是不知道鋼彈對薩克,誰比較強:

如果早上起床,不知道咖啡牛奶該怎麼配最好喝,也可以發 P 幣問大家:

也有可能,你寫了一個剛好跟徒手對付熊相關的專題,不知道怎麼辦,也能發錢請大家幫你寫功課:

以上這些,通通都 OK。

不過這都不是最厲害的。除了上面那些拿 P 幣滿足私慾的用途外,P 幣甚至可以號招大家出來捐血,救助世人。

看完這些,你還不信 P 幣有多厲害的話,就讓我再拿創世神的話告訴你:

沒錯,什麼比特幣根本是有心人炒作出來的怪力亂神,信 P 幣,得永生。上站就能穩穩賺的虛擬貨幣,你還不上 PTT 發個廢文賺一波嗎?最後奉上眾鄉民為 P 幣瘋狂的樣貌,結束這回合。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PTT 截圖)

推薦閱讀:

女生自己愛玩、群交照片曝光活該?真正噁心的是 PTT 求上車的匿名嘴臉
天啊是哆啦王專訪!光看封面就知道這集有沒有銅鑼燒,PTT 神人現實中到底是什麼職業?
【解構 PTT】有自己的法律、法院和貨幣,沒被臉書淘汰的 PTT 是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推手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從男人變成太監的手術怎麼做?三天不能吃喝,陰莖和陰囊還要塗上辣椒水

$
0
0

【為什麼要挑這本書:《超級太監大歷史》】

大家都聽過一個老掉牙的笑話:「從前從前有一個太監……下面沒有了!」身體的下面沒有了,他們的人生卻還長得很,這本書就是要跟你說說中國歷代太監們「下面」的故事:太監是怎麼變成太監的?手術過程是什麼?

(責任編輯:余如婕)

太監是怎麼煉成的? 有關宮刑的歷史記載

古代的性壓迫歷史中,女性是最大的受害者,但男性往往也無法倖免。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太監。太監(或稱宦官)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甚早。古希臘、羅馬帝國、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朝鮮、越南的宮廷裡都曾經有宦官。英語中 Eunuch(宦官)一字即由古希臘語而來,意指「守護床的人」,可見太監的存在本意就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不過也有例外,日本天皇的後宮、德川幕府的「大奧」(後宮)就沒有太監,全由女官擔任。西方自基督教出現後,奉行一夫一妻制,太監這一行就消失了(儘管有男性歌者為了不受青春期變聲而影響清亮的高音,會接受閹割手術,稱為「閹伶」)。

中國古代稱閹割為「宮刑」。此刑何時出現已遠不可考,一般相傳在遠古的夏禹之前已經出現,最初是用來懲罰男女之間不正當的性關係。《尚書》中提到宮刑,為「五刑」中僅次於「大辟」(斬首)的刑罰。西漢大儒孔安國說:「宮,淫刑也,男子割勢,女人幽閉,次死之刑。」意思是說:「宮刑是跟出軌有關的刑罰。男子要去勢,女子遭到幽禁,僅次於死刑。」西漢《伏生書》記載:「男女不以義交者,其刑宮。」則是說:「男女通姦或發生非法性行為,就要接受宮刑。」由此可見,宮刑是一夫一妻制出現後的產物,目的是保護「私有的性財產以及後代血統的純正」。

中國的閹人歷史起源甚早(而且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武丁跟鬼方、羌方作戰之時。甲骨文裡有「凸刀」這個詞。「凸」是陰莖,「刀」意指切斷,其意義與後來的「閹」字相通。

甲骨文合集第一冊第〇〇五二五片記載:「庚辰卜,王,朕(凸刀)羌,不黹死。」意思是說:「庚辰這一天,卜了一卦,王希望測一下,如果把俘虜來的羌人男子閹割掉,他們會不會因傷口感染死掉。」這說明商代時中國就已經開始以閹人充當勞動力。戰俘是閹人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此時王宮裡是否有使用閹人,還不清楚。

最早有關宮內使用閹人的記述,出現在西周,史家亦普遍認為宦官制度出現在此一時期。《周禮》記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讓受過宮刑的人守護後宮,因為他們無法人道)。當時的閹人數目不多且地位卑下,主要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但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時,受宮刑的人激增,在宮裡服務的閹人數目也跟著機構擴大而增加。

據最早記載,第一個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宦官,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臣子豎刁。《韓非子》提到,齊桓公熱愛性生活,但生性好妒,擔心「綠雲罩頂」。他的臣子豎刁為了表示忠心,自願閹割,為他管理後宮。此舉讓齊桓公很感動。儘管名臣管仲曾經勸告齊桓公:「這種不愛惜自己身體的人,是同樣不會愛惜自己君主的。」齊桓公因此一度將豎刁趕出宮三年,但最終仍沒有聽從管仲的遺言,又讓豎刁回來。後來,齊桓公病危時,豎刁作亂,堵住宮門,禁止外人進入,導致齊桓公活活餓死。

太監的各種稱呼

由於歷史源遠流長,「宦官」出現過許多不同的名稱,同義詞有寺人、閹人、內侍、中官、黃門、內豎、中貴人等。戰國時趙國有「宦者令」、秦國有「監」, 都是宦官領導的名稱。「宦官」一詞古已有之,本是統稱「為皇家服務」的官員(據說此名出自「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東漢之前,並非所有宦官都是「閹人」,宦官全面採用「閹人」是東漢之後的事。後來,宦官就等同「閹人」了。

至於近代流行的「太監」一詞,最早出現在遼國的史書,原意泛指「在政府機構裡工作的官員」,「閹人」只是其中一部分。到了明代,「太監」才變得跟「宦官」幾乎等同,不過之間還是有差別的。所有「太監」都是「宦官」,但並非所有「宦官」都是「太監」!

明朝「太監」原本是指「宦官」的上司:有一定品級、俸祿的高級宦官。但到了清代,兩者就混為一談了。原因不難理解,因為一些人為了討宦官歡心,通常都會以較高的職位來稱呼他們。這就好比一些商家喜歡把消費者稱為「老闆」(頭家),或是酒店業者習慣會把前來光顧的客人稱為「王董」、「李董」的道理一樣。

還有更有趣的呢,近代人俗稱丈夫為「老公」,但在古時候「老公」一度也可以指太監!清人筆記《棗林雜俎》記載,明末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後,曾追打太監, 遂有「群呼打逐老公」之語。原因是明朝的太監經常仗勢欺人,萬曆年間任「礦監稅使」的太監屢屢欺壓百姓,造成人民極大反彈,所以才有「打老公」事件發生。

《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寫道:「門上的人進來回說:『有兩個內相在外,要見二位老爺。』賈赦道:『請進來。』門上的人領了老公進來。」文中的「老公」即為宮中太監的意思。《官場現形記》第九回也寫道:「他就立刻進京,又走了老公的門路。」以上兩例的「老公」,都是指太監。

太監從哪裡來?手術怎麼做?

說到太監的來源,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俘虜,例如明代的鄭和、汪直等。二,犯了罪的人,例如西漢時代的李延年。三,從民間招募的「志願軍」,例如明朝的魏忠賢、清代的李蓮英等。關於第三類,古代男子負有傳宗接代的重任,理論上來說,是沒有人願意接受閹割的。但古代農村及民間赤貧者極多。以前沒有節育觀念, 一個家庭裡子女成群的比比皆是。因此一些赤貧家庭往往會把長子以外的小男丁送上太監之路,期望有朝一日他能夠拉拔全家「翻身」。

清代之前,閹割本來是由宮廷負責,不允許民間自行閹割。但這項禁令從未認真執行。明代中葉,因為供過於求,民間曾經出現大批「自宮卻入不了宮」的人,稱作「無名白」。

古早的太監閹割手術,包括所謂的「繩繫法」與「揉捏法」,如今已不可考。現在人們知道的,都是來自清代的資料。其中一種手法,來自一本作者不明的《宸坦雜識》。書中記載,願意淨身入宮當太監的人,首先得找到有地位的太監引介。然後找來負責「切切」的刀子匠(淨身師)執行這項十分專業的手術。刀子匠會跟淨身者的家人訂合約(還要請來「三老四少」當證人)。合約上註明「自願淨身,生死不論」,以免一旦手術鬧出人命,淨身師會吃不完兜著走。

手術是不收錢的,淨身師這門差事就像是投資,為的是「許一個未來」:一旦這個被淨身的孩子未來發達了,他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進行手術得先挑上一個好日子,接受「切切」手術的人會被關在一個密不透風的房間裡(古代稱「蠶室」),接著讓淨身者清理大小便。在禁閉期間,絕對不能飲食,免得排泄物汙染手術後的傷口,導致傷口惡化,危及生命。經過三、四天之後,才正式動刀。

被淨身者閹割時,需仰躺在炕上。一名助手固定其腰部,另外二人分別按住他的雙腿,用布綁緊他的腹部和大腿上部。陰莖和陰囊用辣椒水清洗後(麻痺加消毒),操刀者會最後一次問淨身者:「後不後悔?」當對方肯定說出:「不後悔」後,才可以動刀。手術刀是一種鐮刀狀的彎曲利刃,據說是用金與銅合金製成,可防止術後感染。但使用時並沒有特別的消毒措施,在火上烤一下就算是消毒了。

閹割過程分兩個步驟。第一,先割睪丸:在陰囊左右各橫向割開一道深口子, 把筋絡割斷、將睪丸擠出。第二步是割陰莖。這需要相當高竿的技術,切面需平整, 不能留下任何突起的肉。切面若不夠平整,可能會再長出來,未來就需要再手術一次。但也不可以切太深,否則將來傷口癒合,會往裡面塌陷,形成坑狀,尿尿就會變成扇面狀放射。

切完後,淨身師會拿來一付豬膽,在傷口上糊一糊,然後黏貼在上面,據說有消腫止血功效。最後,再插上一根大麥稈(也有一說是用白蠟針)。手術三天後, 傷口還不會好,但已結疤。這時把麥稈拔掉,尿液如果能夠排出,手術就算大功告成,「閹人」才可以下床,但之後仍需百日左右調養身體。

古代醫療技術相對落後,閹割手術死亡率很高。史載明朝英宗天順四年(一四六〇年)時,鎮守湖廣、貴州的宦官阮讓,有一次精選出俘獲來的東苗族兒童一千五百六十五人,將他們閹割後,準備送往朝廷為奴。但因為手術太粗糙及醫療設備太差,從阮讓閹割小童到奏報朝廷的這短短一段期間內,「閹童」死亡者高達三百二十九人。

據說,割下來的話兒,淨身師有權收起來保管,日後「待價而沽」。淨身者起初無權將這東西拿回去,但日後一定會出高價向淨身師贖回來,去世時把它跟身體縫在一起,這樣才算「完整」,否則六根不全,閻王爺不會收。

理論上來說,無論當上太監與否,「切切」之後就「不再有春天」了。但中國史上不乏有太監「二度發育」(陽具復起)的記載。最有名是東漢的欒巴。他的入宮之路比較特殊:是因為先天生理有缺陷或發育障礙,才當上宦官的。《後漢書. 欒巴傳》記載:「(後來)欒巴『陽氣通暢,白上乞退』。」意思是說他「恢復性能力」了,為了避嫌,所以向漢順帝提出辭職。後來他還結了婚,生下兒子欒賀。但古代科學觀念不發達,這項記述是否靠譜,令人懷疑。尤其是史書還記載欒巴「有道術,能役鬼神」(會驅使鬼神),更增加了這個人的神祕性。

多半史家認為,如果欒巴後來真的「陽氣通暢」,應該是當初發育不完全或閹割不徹底所致(當時的技術與過程今日已不可知曉)。後來明朝的魏忠賢,與清代的安德海,都傳聞因為保有性能力而淫亂後宮,這恐怕是傳說成分居多,因為明、清兩代的閹割手術更徹底、檢查更嚴格。清朝中葉時,有人向乾隆皇帝報告,許多太監被閹割後,那個地方還會「二度發育」,因此建議對太監全面體檢。後來更演變成一年要驗一次,如果真的長出來,就要「斬草除根」:再切!不少太監因為禁不起二度傷害,最後枉送了性命。

人,本質上是寂寞的。就算沒有性生活,也需要有個伴。所以,後來太監會跟宮女「湊成一對」是有其道理的。明朝時即有「對食」或「菜戶」的說法,兩者定義稍有不同,「對食」多指短暫的「交往」,「菜戶」則好比夫妻,關係比較穩定。

太監都有深藏不露的武功?

近代武俠小說、電影中經常出現武功高強的太監。這跟大家印象中他們被閹割後的「無性愛」狀態有關。道家觀念中,「童子之身」汙染較輕,所以練功才更容易成功。例如武當張三豐就是這樣一個被高度戲劇化的人物。金庸小說《笑傲江湖》裡的東方不敗,因為實踐了《葵花寶典》裡「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指示,變身成絕世高手。以上都是把童貞、閹割跟練武功,甚至「好武功」劃上等號的例子。

同樣的,因為許多太監正好也是閹人,保有「童貞」的比例也很高,於是一些創作者就把他們想像成武功高強的人。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然是導演胡金銓在武俠經典《龍門客棧》裡,創造了東廠大太監曹少欽這個角色(原型可能來自明朝英宗時司禮太監曹吉祥的養子:昭武伯曹欽)。這部電影之後,太監就跟武俠片結下不解之緣了。

歷史上,有些太監的確會武功,例如明朝的鄭和,不過當然沒有電影中那麼誇張。後來,明朝設立了特務機關東廠,由太監領導。明熹宗時,魏忠賢在宮內成立一支武力,名曰「內操」。這些都是讓創作者把太監跟「武功」聯想在一塊的靈感來源。

成為一名太監之路,過程或許並不漫長,但需面臨極大的痛苦。若是一名太監希望變成絕世高手,那麼,除了痛苦和漫長的過程之外,可能還需要一點奇蹟。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超級太監大歷史 》由 好讀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第一座台灣港口在哪裡?這座神秘石碑的出土紀錄下失落的台灣史

$
0
0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台灣關地界碑是什麼?如果想知道,就要先喚起你痛苦的歷史課記憶啊!清代海關在高雄哨船頭現址四角各立有「台灣關地界碑」,而「台灣關」是當時的海關官舍。

地界碑出土,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好熟悉的名詞啊?)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是清代台灣海關的重要史證。大家幫這群漏夜爬上山,把大石碑搬下來的勇士們鼓鼓掌吧!(有空也回去複習一下台灣史)
(責任編輯:高聖雅)

清代「台灣關地界碑」第 4 座界碑日前在壽山史溫侯登山古道重見天日,見證打狗開港 155 年,高市文化局今天舉行記者會指,將予收藏並進行古物認定,發現界碑的文史團體也現身說法。

清代海關在高雄哨船頭現址四角各立有「台灣關地界碑」,其中 3 塊陸續出土,高市舊城文化協會成員 20 日在壽山史溫侯登山古道探尋日軍防空碉堡群路上意外找到第 4 座「台灣關地界碑」。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 20 日在史溫侯登山古道發現一塊花崗岩石條長約 107 公分、寬約 26 公分、厚約 9.5 公分,總重 70 多公斤,已斷成兩截,經清理後上半部石塊赫然浮現「台灣關地界」字樣。

郭吉清表示,當時他研判這是第 4 號台灣關地界碑,如獲至寶,由於界碑過重無力搬下山,當晚即率協會史蹟探勘小組及探勘小組山訓戰技教官宋德威等人漏夜上山,將界碑運下山,送交轄區鼓山警分局新濱派出所處理。高市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獲報後也趕到派出所接管界碑。

林尚瑛表示,能找到清代海關界碑難能可貴,也具重要歷史意義與價值。日前出土的這座界碑將交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典藏,進行後續碑體清理、維護修復、研究展示等規劃,並進行古物認定程序。

她指出,「台灣關地界碑」的歷史場域「台灣關」是當時的海關官舍,目前已成為海關職員宿舍,文化局正執行再造歷史現場興濱計畫,在安檢所拆除哨船頭外灘重現之際,打狗港的水岸歷史廊帶已逐漸成形,打狗海關的歷史場域重現也會納入規劃,完整呈現歷史風貌。

她說,第 4 座地界碑的發現代表台灣關四方界碑完整呈現,今年適逢打狗港開港 155 年,更別具意義。地界碑出土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是清代台灣海關的重要史證。

林尚瑛表示,「台灣關地界碑」在高雄先後發現 3 座,第 1 座於 1996 年海關人員在打狗英國領事館北側坡發現,目前由台北海關博物館典藏;第 2 座是 1998 年哨船頭福德宮進行巷道拓寬工程開挖路基時發現,目前收存於高雄歷史博物館;第 3 座則長期位於海關與英國領事館邊界,迄今仍在打狗英國領事館內展示。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灣關地界碑重現 見證打狗開港 155 年   〉。首圖來源: 中央社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投稿】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 50 年?台灣早在日治前,就是全中國最有錢的先進地區

馬偕的神技除了一小時拔 100 顆牙,課本一定沒告訴你他還是超強外交人才

【投稿】高雄比北京還早開始清掃「底層」──民進黨新潮流在南台灣的治理方式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噁史全書】史上第一個兄妹丼!太監哥哥和美麗妹妹,每夜服侍同一個男人

$
0
0

【為什麼要挑這本書:《超級太監大歷史》】

大家都聽過一個老掉牙的笑話:「從前從前有一個太監……下面沒有了!」身體的下面沒有了,他們的人生卻還長得很,這本書就是要跟你說說中國歷代太監們「下面」的故事:太監沒有下面,性生活依舊能過得風生水起,比我們這些有下面的人還精彩!

(責任編輯:余如婕)

西漢的達人秀祖師爺

藝術、文創、音樂界有「跨界」(Crossover)一詞,例如把古典音樂曲目重新詮釋為流行歌曲(或相反),這類表演即被稱為「跨界音樂」。漢武帝時代有一位音樂家,堪稱是他們的前輩。他跨了很多界線,包括跨職業(既是音樂家、也是宦官)、跨性別(中性外貌)、跨性愛(男女通吃)!這位「跨界達人」,名字叫李延年。

在一般的認知裡,宦官(或稱太監)由於少了男性的「基本配備」,應該是沒有性生活,或性生活很少的。但事實上有些朝代會讓宦官跟宮女「湊成一對」,或是讓他們在外面娶妻。

另一方面,他們整天侍候著皇帝、皇子,會不會跟他們也有「親密關係」?男男戀、女女戀在古代當然也是存在的,只是較為隱晦。不過這樣的同性愛偶爾也會「浮出水面」, 李延年就是一個指標性的例子。他非但有性生活, 甚至可以說是「性生活紊亂」。更重要的是:他還能「跨界」!

李延年,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是西漢時期的「音樂達人」。他出身「倡家1」,早期可說是很「歹命」,因為犯罪,被下了宮刑(史上未記載他犯了什麼罪,但被下宮刑,罪名應該不輕),接著發配擔任「狗監」,也就是負責替皇帝看管「汪星人」的太監。這名「狗監」究竟是如何翻身發跡的呢?

史書並未詳細說明其中經過,加上司馬遷、班固兩位史家「不對盤」,記述偶有互相矛盾之處,使得這段經歷的描繪不是很完整。《史記.佞幸列傳》、《史記.外戚世家》、《漢書.佞幸傳》都記載著:李延年是因為妹妹受寵而顯貴。唯有《漢書.外戚傳》一篇提到:李延年因為表演《佳人曲》爆紅,並且靠這一曲把妹妹送進了皇帝後宮。

這件事發生在元鼎六年(西元前一一一年)。內容是這樣的:「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 得!』上歎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因擅長歌舞,獲武帝賞識。一天,李延年為武帝表演歌舞,歌詞是這麼唱的:「有一位北方佳人,絕美無雙,脫俗不群。只要她對守城衛士瞧一眼,衛士們就會『凍未條』,獻城投降。如果她再對哪個國君瞄一眼,這個國家可能就要玩完了。不過失去城國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畢竟佳人難再得啊!」

漢武帝聽完後,嘆息著說:「太棒了,但世間會有這樣的佳人嗎?」武帝的姊姊平陽公主告訴武帝,李延年有個妹妹,就是這樣的一位佳人。李氏隨後獲漢武帝召見,果然人美又善歌舞,從此備受寵幸,是為大名鼎鼎的李夫人。這個故事也就是成語「傾國傾城」的由來。

李家「兄妹花」,漢武帝也招架不住

「兄以妹貴」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但李延年的例子比較特殊。他不但紅,還紅到床上去!《漢書.佞幸傳》記載:「延年由是貴為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而與上臥起,其愛幸埒韓嫣。」最後兩句是關鍵所在。李延年跟皇帝一起睡,這裡恐怕不會是「蓋棉被,純聊天」。尤其是「武帝對他的寵幸不輸韓嫣」這句話。

韓嫣是誰?他是漢武帝劉徹還是「膠東王」(封地在今日山東省東部)時的伴讀。《史記•佞幸列傳》記載:「今上為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又說:「時嫣常與上臥起。」

司馬遷所寫的《佞幸列傳》詳盡記述自高祖劉邦至武帝劉徹,共五代西漢皇帝的同性愛故事,堪稱史上最完整的「同人誌」。 他還怕人們對「佞幸」二字不了解, 乾脆在這篇報導開宗明義的說:「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事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意思是說:「俗話說,『努力耕田,不如遇上好年景。會做官,不如得到君主的賞識。』

這不是白說的。以美色諂媚而獲得寵幸的並非只有女子,男人做官也有靠這一招的。」話說得十分露骨。所以韓嫣、李延年「常與上臥起」(跟皇帝一起「洗洗睡」),實在給人很大的想像空間(尤其是那個「常」字)。

漢初的幾個皇帝都喜歡「男女通吃」,武帝似乎更特別愛這一味。韓嫣應該是「花美男」無疑。他跟弟弟韓說同樣獲得武帝的寵愛,是為「兄弟共侍一夫」。 李延年的妹妹既有傾國傾城之貌,想必他本身也長得很好看。加上被閹割過,身體、氣質更像女人,會迷倒主子並不意外,於是造就了「兄妹共侍一夫」這段「佳話」。

無奈,「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乃是至理名言。後來李夫人病了,當她病重時,漢武帝親自去探病,她卻用被子蒙著頭,以「病容難看」為由,婉拒跟武帝見面。武帝再三勸說,李夫人最後索性不再說話,武帝只得拂袖而去。皇帝走後, 李夫人的姊妹都責怪她不該拒絕讓皇帝見她一面。

李夫人回答說:「我之所以不讓皇上看見我,是為了兄弟們的將來。我因為容貌美好,獲得皇上寵幸。向來以色侍人者,色衰就會愛弛。愛弛,恩寵皆絕。皇上之所以如此想念我,是因為我以前長得好看。如今若看見我形貌崩壞,必定厭惡。以後又怎會再想念我、照顧我的兄弟呢?」由此可見,李夫人真是一位深懂性心理學的高手,緊緊抓住了人「性」的弱點。

李夫人大約在太初元年(西元前一〇四年)至太初四年(西元前一〇一年)之間去世。《漢書》形容她「少而早卒」,所以她離世時應該還很年輕。她留下一個兒子劉髆,被視為近年「考古大發現」的「海昏侯墓」,墓主人劉賀即是劉髆之子、李夫人之孫。

為了可愛的李妹妹,連招魂大法都用上了

漢武帝十分想念李夫人,於是找來「方士」(大法師)少翁招魂。《漢書.外戚傳》對這一幕有非常精采生動的描寫:「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上又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一個長得一副娃娃臉的老頭子(少翁)為武帝設帳招魂。居坐帳中的漢武帝遙遙望見另一個帳裡有個很像李夫人的女子身影,一會兒坐、一會兒起來走動。漢武帝卻被禁止靠近去看個真切,心中更傷感了。就賦詩說:「是你,不是你?我癡癡的盼著、看著,為什麼你那麼晚才來呢?」這就是成語「姍姍來遲」的出處。這個故事十分淒美,儘管這場所謂的「招魂」,手法非常類似今天的「皮影戲」。

詭異的是,《史記.孝武本紀》記載了一個非常類似的故事,招魂的對象卻變成了時代較晚的另一位武帝愛妾王夫人:「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焉。於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用白話說就是,少翁用法術在夜間招來了王夫人與灶神的形貌,讓天子從帳幕中遙望。

到底漢武帝招魂的對象是王夫人還是為李夫人?理論上說,《漢書》較晚出, 資料應該比較豐富完整。而且撰寫《漢書》的班彪(父)、班固(子)與班昭(女)一家人應該看過《史記》,卻在關於李夫人的記述裡跟《史記》發生了多處矛盾。是他們修正了司馬遷的錯誤嗎?很難說,因為《漢書》本身記述似乎也有謬誤。

該書說武帝以「皇后之禮」為李夫人下葬,然而李夫人逝世時,「正港」皇后衛子夫尚未被廢。《漢書》記載:方士少翁是為李夫人招魂。但《史記.孝武本紀》卻明白寫著少翁早在李夫人未死之前的元狩五年(西元前一一八年),就因為法術被拆穿而遭到誅殺。《史記》比《漢書》可信嗎?還是很難說。

很有戲的李氏一家

回到李延年身上。《漢書.佞幸傳》記載:「延年弟季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李夫人卒後,其愛弛,上遂誅延年兄弟宗族。」意思是說:李延年的弟弟李季跟宮女淫亂,還十分驕縱。李夫人去世後,皇上的寵愛變淡了,於是誅殺了李延年兄弟一族。

《史記.佞幸傳》卻說:「久之,(李延年)浸(逐漸)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愛弛,則禽誅延年昆弟也。」不曉得司馬遷下筆時是否有漏字,在他的書裡竟然變成了李延年與宮女淫亂! 這裡問題就來了。《漢書》敘述「李延年的弟弟李季跟宮女淫亂」是合邏輯的,因為李季不是閹人。《史記》卻指「來亂」的是李延年,他不是被閹了嗎?所以後代史家多半認為《漢書》的記述較可信。

然而,「與宮女淫亂」並非必然是「真槍實彈」的性愛,李延年仍可以利用他的權勢(出入驕恣)和某種性愛方式來達成淫亂目的。 而且,他跟武帝的同性愛可能是被逼的,但是跟宮女們的性愛,卻可能是出於異性戀的性衝動。

李延年、李夫人他們家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哥哥——以打贏「汗血馬戰爭」而知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李延年兄弟被誅之時,李廣利正在為奪取汗血馬攻打三年(西元前九十年),李廣利奉命出兵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攻打匈奴前夕, 曾跟平定了前太子劉據「巫蠱之亂」的丞相劉屈氂合謀,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太子。

此事後來被人告發,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之妻被下獄。當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後恐懼遭禍,希望在擊敗匈奴後,以戰功換取不死。無奈最後戰敗, 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李氏族滅。

李延年的故事很有啟發性

第一,他揭開了「太監性生活」的另一張神祕面紗: 太監非但可以跟宮女「淫亂」,也可以跟男人發生性關係。當然,最主要對象是皇帝,或是皇子。 至於宦官之間有沒有同性愛呢?想必是有的,但尚待進一步的資料揭露。

李延年是不世出的「跨界達人」,宦官出身的他非但有性生活、男女通吃,甚至還「兄妹共侍一夫」,真的是很「跨」張!

1 倡:漢代的「倡」,是指出入於天子諸侯和權貴之家,在宴席上表演歌舞和技藝維生的職業家族。

(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超級太監大歷史  》由 好讀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篇章為 〈「跨」很大達人:兄妹共侍一夫的李延年〉。)

你可能也想看這些稗官野史

從男人變成太監的手術怎麼做?三天不能吃喝,陰莖和陰囊還要塗上辣椒水
米開朗基羅刻的那尊大衛像其實超淫亂:睡了別人老婆,自己的老婆、女兒也被兒子睡了
「答應過說要讓我股間性交啊」博物館裡千年歷史的希臘古壺上驚見萌萌絕不能看的同性之愛!
她們是哥哥最疼的妹妹——同時也是情婦!是什麼樣的妹妹能把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迷得神魂顛倒?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他用一秒拍下改變歷史的相片,卻花一生後悔做過這件事

$
0
0

【為什麼我們選這一篇文章】

「他用手槍殺了越共,我用相機殺了他」一張照片,激起美國人強烈的反戰情緒。攝影者獲得了普立茲獎的榮耀,鏡頭裡的人卻永遠被困在越戰的惡夢中。子彈穿過頭顱的瞬間--伸直的手臂、正朝犯人頭部射去的子彈、犯人臉部抽搐的肌肉與垂死前的顰蹙--被凝縮在這張靜態的照片中,成為最爆炸性的控訴。

但是照片會說謊,即使沒有動過手腳。開槍的人深信眼前是美國人認定的壞人,而這樣的信念使他花卻一生承受無盡的折磨。「亞當斯說,他希望當初沒有拍下這張照片。」

歷史推動著人,但是,推動歷史、改變歷史的也是人。北越發動新春攻勢 50 週年,用生命寫出的悲歌,理應用生命去記憶。
(責任編輯:高聖雅)

北越發動新春攻勢 50 週年

北越發動新春攻勢期間拍攝的一張照片激起美國人反越戰情緒,成為戰爭殘忍的象徵,更像鬼魅般糾纏一位將軍的餘生。拍照記者感嘆:「將軍殺死了越共;我用相機殺死了將軍。」

1968 年北越對南越發動新春攻勢(Tet offensive)期間,易怒的前南越國家警察首長阮玉鸞(Nguyen Ngoc Loan)在西貢當街處決一名越共犯人,那一幕激起美國民眾的反戰情緒。阮玉鸞越戰後在維吉尼亞州達爾巿(Dale City)開披薩店,1998 年在附近的保克(Burke)辭世,享壽 67 歲。兒子說他死於癌症。

曠日彌久的越戰於 1975 年結束,造成 200 萬人喪生,死了一名越共官員本來根本不值一提。尤其事發當週,發起新春攻勢造成包括西貢婦孺身首異處的叛亂分子,陣亡人數高達數千。

子彈穿過的瞬間

不過,1968 年 2 月 1 日,時任准將的阮玉鸞伸直手臂,舉起配槍對準站立身旁、雙手遭反綁在背後的犯人時,一名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攝影師及美聯社攝影記者亞當斯(Eddie Adams)捕捉了子彈穿過頭顱的瞬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畫面在全球電視播出、照片登上各地報紙頭版後,影像立刻給人殘暴不仁的強烈反感,為一場看似沒有道理的戰爭下了註腳。

亞當斯拍下這張影像鮮明、讓時間凍結的照片,犯人臉部抽搐的肌肉訴說戰爭帶來的驚恐。幾乎在扣動扳機當頭按下快門的這張照片,記錄下穿短褲和格子襯衫的犯人,在子彈射穿腦門那一剎那垂死前的顰蹙。仔細檢視這張 1969 年普立茲獎得獎照片,可以看到子彈正朝犯人頭部射去。

這場街頭處決改變了後來官拜將軍的阮玉鸞一生。

現在,和《報橘》一起支持台灣轉型正義!

國民黨花 50 年把台灣打造成充滿威權、偶像崇拜的國家機器,
甚至連我們每天用的新台幣上都是孫中山和蔣中正的頭。這樣不對!

選出你心中最美的新新台幣,親手把醜翻的孫蘿莉送走
我要投票 

阮玉鸞生於順化,他的父親是機械工程師,事業有成,育有 11 個孩子。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從順化大學(Hue University)畢業後,阮玉鸞以南越空軍噴射機飛行員展開軍旅生涯。他跟 1965 年成為南越總理的阮高祺(Nguyen Cao Ky)關係親近,後來擔任國家警察首長,官拜上校。對越共攻擊平民目標多次當場大發雷霆,讓他在西方記者圈中立刻聲名大噪。

我想佛祖會原諒我

有些認識阮玉鸞的人說,如果現場沒有記者和攝影師,他根本不會處決那名犯人。

阮玉鸞則堅稱,那名犯人是一個恐怖小隊的隊長,殺害他的副手家人,因此死有餘辜。

儘管如此,那場行刑以及南越軍方在新春攻勢期間的多場立即處決,仍旋遭美國官員非難。事發時,阮高祺已升任南越的副總統。他說,那名犯人不是越共軍人,而是「非常高階」的官員。

阮玉鸞後來表示,當時他本來下令副手對那名犯人開槍,若非對方有所遲疑,他不會那麼倉促動手。他回憶說:「我想,『那我得自己來』。如果你猶豫,如果你不恪盡職責,人家不會服你。」

當時在場的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攝影師回憶,阮玉鸞開槍後立刻走向一名記者,對他說:「這幫人殺了好多我們的人,我想佛祖會原諒我。」

3 個月後阮玉鸞在討伐一處越共巢穴時身受重傷,被送往澳洲治療。因當地強烈抗議,他又被轉送華府的華特里德陸軍醫學中心(Walter Reed Army Medical Center),但美國國會也一再譴責他。

因傷卸下警察首長職務的阮玉鸞,回到西貢後變了個人似的,頻頻送禮給孤兒。西貢淪陷時,他希望美國協助撤退的請求石沉大海,後來跟家人搭上南越飛機逃過一劫。

他用手槍殺了越共,我用相機殺了他

阮玉鸞抵美的消息經披露後,曾出現將他以戰犯身分驅逐的行動,不過後來無疾而終。右腿截肢的他定居在維吉尼亞州北部,並開設披薩店維生。1991 年,阮玉鸞的過去又被翻出,導致生意一落千丈,披薩店洗手間牆上還出現「我們知道你是誰」的塗鴉。

拍攝這張照片的亞當斯 1998 年得知阮玉鸞死訊後,在「時代雜誌」(Time)寫道:「有兩個人在那張照片中死去:吃了子彈的人和阮玉鸞將軍。將軍殺死了那個越共;我用相機殺死了將軍。」

亞當斯說,他希望當初沒有拍下這張照片。

「靜態照片是世上最有力的武器。人們相信它,可是照片的確會撒謊—就算未經竄改。照片只是部分的真相。照片沒有說的是,在當時那個大熱天下,你抓到幹掉一個、兩個或 3 個美國人的所謂壞蛋,如果你是這位將軍的話會怎麼做?這張照片真的搞砸了他的人生。」

「他從未責怪我。他告訴我,如果我沒有拍下那張照片,也有其他人會拍,但我長久以來對他及他家人感到抱歉… 當我得知他的死訊時,我送上花束並寫下『我很抱歉,我已熱淚盈眶』。」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一張照片殺死兩個人 激起反越戰情緒  〉。首圖來源:YouTube 截圖

推薦閱讀

誰把大麻變成了毒品?70 年代美國為了打越戰,把反戰團體的「聖品」打成違法藥物

這座越戰紀念碑沒有門、屋頂,為何能被建築評論大師評選為「當代最偉大建物」?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越戰裸奔小女孩,40 年後因雷射手術重獲新生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大人不會講的故事】宋楚瑜只是禁台語為何卻死了不少台灣人?秘密都在這罐花生裡

$
0
0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本書:《外省新頭殼》】

從戒嚴時代起,「外省人」這三個字在台灣就充滿著很矛盾的情結。在多數台灣人心中,這是在政、軍、媒體界裡的優勢族群,儘管獨占這些利益的少數人與少數家族,卻絕口不提這三個字(尤其在競選時),更弔詭的是這三個字所帶來的副作用,反而是由未沐「皇恩」的基層外省人來承擔。

這本書來自管仁健寫的「你不知道的台灣」系列,這一系列在 PChome 部落格上累積的人氣高達 128 萬,或許你不見得能認同他的觀點,但你多少會好奇他提到的真實故事:我們都知道白色恐怖下死了很多人,也知道台語禁令分裂社會階級,但台語禁令卻不小心間接殺死了一群彰化人——為什麼?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管仁健

因宋楚瑜禁台語而死的彰化人——那宋神掌有殺過史豔文嗎?

布袋戲裡有個「不死的藏鏡人」,台灣的總統大選裡,也有個「選不膩的宋楚瑜」。從一九九四年選省長至後來四次選總統市長,每次都會遇到民進黨的老梗:「誰殺了史豔文?」

其實 1973 年 3 月 15 日中午十二時五十分,黃俊雄以台語播出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播出史豔文到靈空寺落髮出家的「完結篇」。在此之前,《雲州大儒俠》為了與另一齣《六和三俠傳》輪播,也播出過類似的完結篇,但幾個月後又「復播」,所以一開始民眾還不知道史豔文這次是真的「死」了。

當時管理電視節目的機關根本不是新聞局,而是教育部文化局;宋楚瑜也剛自美回國,還只是行政院的祕書。因此宋楚瑜根本沒殺過史豔文,劇中史豔文也只是落髮出家而已。

但民進黨說宋楚瑜是「布袋戲殺手」,固然是選舉語言;可是大家也別認為這十多年來每逢選舉,宋楚瑜就一定要跟馬英九一樣,說幾句只有他自己聽得懂的台語,就以為他在「禁方言」這件事上完全清白。

被聯合國驅離後,台語才正式開始「嚴格被禁」

1950 年到 1970 年之間,國民黨在政策上雖禁台語,執行上並不嚴格。 因為統治者說國語,被統治者說台語,這樣「嚴」階級之防,對統治者來說正中下懷。

但 1970 年起台灣被聯合國驅離,窘境就像二戰末期日軍被美軍打到節節敗退,才會在台灣搞起「皇民化」。以禁播黃俊雄布袋戲為例,理由還只敢說是「妨害農工正常作息」,但到了宋楚瑜當了新聞局長後,消滅台語就不再偷偷摸摸,成了雷厲風行的公開政策。

1980 年 4 月 26 日,宋楚瑜列席立法院內政、外交、教育三委員會聯席會議時就說:「根據廣播電視法第二十條規定:『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語言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鑒於目前尚有部分年長同胞不懂國語,因應此項客觀因素,一時未便嚴格執行;惟自將注意此一規定,以期逐漸朝向此一長遠目標努力進行。今後各電台方言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台語在宋楚瑜的打壓下,雖被歧視、打壓、醜化與摧殘,但也引起了基層民眾的反感與同情。尤其在美麗島事件後,受刑人家屬與辯護律師在競選場合,只要是用台語演講,無論內容說什麼,都能得到掌聲與選票,讓國民黨更加厭惡。

1985 年新聞局還擬定更嚴厲的「語文法」,明訂會議、公務、公開演講、公共場所交談、各級學校實施教育、大眾傳播等都要使用標準國語。最後雖因民間的反應太大,只好暫時擱置立法。但宋楚瑜升任國民黨文工會主任與副祕書長後,繼任的新聞局長對電視中的台語禁令,依然嚴格執行,終於引發轟動全台的「蔭花生事件」。

小小彰化印製廠的六名員工因嚴格的台語禁令而死

1986 年 9 月 28 日(教師節)早晨,彰化市中華西路的新進昌印刷廠,駐廠的工人陳天恩(27 歲)以及建教合作的台中高工學生游家斌(17 歲)、古朝文(17 歲)、林明昌(16 歲)、廖嘉文(16 歲)五人,在吃了廚工陳張翠鑾(52 歲)預備的稀飯、蔭花生、麵筋、花瓜與豆豉魚乾後,上午十一時六人先後發生嘔吐、腹痛、下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陳張翠鑾被送往彰化市秀傳醫院急救,延至 10 月 18 日早上八時死亡;陳天恩、游家斌則分別轉入台大醫院與台中市中山醫院急救,始終未脫離險境;其餘三名學生則已出院回家療養。

彰化地檢處檢察官吳宗樑相驗陳張翠鑾屍體後,指示將屍體送往台中殯儀館冰存解剖。新進昌印刷廠負責人鄭以彬在六名工人中毒後,因未向警方及衛生單位報告。彰化警分局直到死者陳張翠鑾家屬報案後,才通報衛生署這一集體中毒事件,被檢察官依過失致死等罪嫌,收押後以二萬元交保。

由於通報太遲,彰化縣衛生局接到衛生署通知時,距離中毒事件已三星期,根本無法取得當天的剩餘菜飯,只好根據鄭以彬的說法,將庫存的各式罐頭,送往食品藥物檢驗局化驗。

解嚴期間的黑心食安問題——就說那年代也不是這麼好啦!

鄭以彬向衛生局官員坦承,9 月 24 日該廠向彰化市三和雜貨店,購買了一打台南縣佳里鎮生寶食品公司所生產的玻璃罐裝蔭花生。9 月 28 日早餐時開啟第一罐食用,六名員工就上吐下瀉,他原以為一兩天後就會復原,所以只是檢查廚房,發現另外 11 罐蔭花生也都罐蓋凸起,就退還給三和雜貨店,沒想到三星期後一人死亡,二人仍在醫院急救中。

衛生局官員一聽,警覺這些玻璃罐裝的蔭花生,可能含有肉毒桿菌,趕緊通報衛生署。10 月 20 日台南縣衛生局不待化驗結果出爐,先勒令生寶公司停止一切生產,並全面回收產品及封存庫存品。

但生寶食品公司負責人謝士良卻利慾薰心、泯滅天良,明知工廠登記產品項目僅為「各種醬菜」,沒資格生產罐頭食品;而且罐裝蔭花生是低酸性食品,須用高溫滅菌法,但為節省成本,僅以攝氏一百度的蒸汽蒸煮一小時,且用地下水沖洗產品。

更可惡的是他已知 9 月 10 日生產的蔭花生,在彰化造成一死二垂危的悲劇後,卻為了減少損失,將已裝罐與回收的蔭花生,改貼勤寶醬菜食品公司的標籤繼續出貨。衛生局接獲檢舉後,立即通知稽查人員注意,果然發現少數蔭花生,同時貼有生寶及勤寶的標籤,於是一併查扣,並將把公司負責人謝士良移送台南地檢處偵辦。

台灣第一起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其實電視新聞、廣告不是沒宣導

11 月 27 日上午,藥檢局經過多日培養菌種後,終於證實生寶公司 9 月 10 日所生產的 732 罐蔭花生罐頭,含有劇毒的肉毒桿菌。目前台南縣衛生局已查扣了 128 罐,但仍有 604 罐下落不明,大部分可能是被台中、彰化等地區消費者購買。

由於這是國內首次發生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衛生署不僅在電視新聞裡大聲疾呼,還在各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要民眾千萬別食用生寶公司所生產的蔭花生罐頭;也警告商家若有尚未出售的蔭花生,務必要封存退貨。

因肉毒桿菌毒素是影響交感神經的神經毒素,民眾食用蔭花生後若有視力障礙、口乾、上眼瞼下垂、言語困難、咽炎、呼吸困難等症狀者要趕緊就醫,否則很可能因呼吸困難及心臟衰竭而死亡。

但卻繼續不停冒出誤食的受害者

衛生署原本認為這樣又發新聞、又上廣告的,蔭花生事件應該已到尾聲。但 29 日晚上十時,彰化秀傳醫院的沈祿從醫師打電話向衛生署報告,又發現一中毒病例。家住高雄的六歲男童洪正泰,隨阿姨許玉秀回彰化縣福興鄉三和村南興街四之五號的娘家小住,因口吐白沫、四肢無力、呼吸困難、意識不清而被送來急救。

由於沈祿從發現男童的症狀與進昌印刷廠中毒員工相似,就追問許玉秀是否吃過蔭花生。許玉秀才驚覺她母親許賴幸(68 歲)由於習慣早餐吃齋,昨天早晨吃了蔭花生,許玉秀也吃了四粒,覺得味道很怪就吐掉。許賴幸吃了之後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口吐白沫,被家人送到鹿港鎮雙全醫院就醫,醫師聽患者家屬敘述,判定是高血壓發作,注射降血壓的針劑後,就請家屬帶回家中休息,延至今日凌晨四時死亡。

許賴幸暴斃後,在秀水鄉祥發保力龍公司工作的大女兒要趕回奔喪,她的老闆林善開車載她回來,一進門就大吃一驚,因為他看見客廳冰箱上,還有一瓶吃了十分之一的生寶蔭花生。林善立即告訴他們,電視新聞與廣告都在說,衛生署已宣布生寶公司的蔭花生含有肉毒桿毒,大家才知道許賴幸的真正死因。

衛生署聽到彰化這裡又有人因吃到蔭花生中毒,趕緊請醫師周志清及外籍專家馬利勝,帶著剛向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緊急採購的肉毒桿菌解毒劑,南下彰化來為洪正泰注射,經多位名醫會診後,洪正泰的意識雖已清醒,但呼吸仍然不穩定,必須依賴呼吸器。

過了幾個月依舊傳出有人死亡

彰化縣衛生局追查這罐蔭花生的來源後,在三和村陳水滿經營的雜貨店內查扣了五罐;又根據陳水滿的供述,在上游中盤商的鹿港鎮吉順食品店,又查扣了 20 罐。

蔭花生事件在福興鄉祖孫一死一傷後,仍然無法落幕。12 月 4 日彰化縣秀傳醫院沈祿從醫師又打電話向衛生署報告,福興鄉頂粘村東勢巷七號的母女黃遷(五十五歲)及黃彩喜(二十六歲),11 月 18 日在鄰居黃清波經營的雜貨店裡,買了一罐生寶蔭花生。

11 月 19 日早餐時打開來吃,黃遷覺得味道不對,因此吃得少,黃彩喜吃得較多,晚間從工廠下班回家就發病,但只以為是感冒,到前天下午已無法站立,黃遷也開始出現相同症狀,母女才來求醫。彰化縣衛生局進行調查後發現,雜貨店老闆黃清波賣給黃遷的蔭花生,貼的是勤寶公司的標示。

12 月 9 日新竹縣竹北鄉婦人彭美珠(49 歲)到新竹市南門醫院求醫,她向陳克昌醫師陳述,十天前她向一輛賣菜的小貨車,買了一瓶生寶公司的蔭花生,吃了後便出現全身無力及腹痛等症狀。她就讀竹北國中三年級的兒子徐天和才告訴她,新聞報導早已經警告大家,生寶公司的蔭花生含有肉毒桿菌,她也就沒有繼續食用。但十天來身體一直不適,無法再擺麵攤做生意,只好待在家裡休息。家人看她這樣一直拖下去不是辦法,才護送她來求醫。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聽勸,堅持要吃有問題的食品然後死亡?

明明衛生署已多次發布新聞,又在節目中穿插「台南縣生寶公司製造之『蔭花生』及『花生漬』,帶有肉毒桿菌 A 型毒素,已禁止出售,請轉告親友不要食用。」的插播稿,為何還有這麼多民眾前仆後繼,堅持要吃蔭花生?

原來依當時廣電法規定,政令宣導短片與插播稿,如果在國語節目中插播,只能以國語播出。黃金時間早已禁播台語節目多年,因此這些警告民眾不可食用蔭花生的插播稿,依法在電視裡也只能用國語反覆播出, 在 12 月中旬以前,根本沒用台語播出過。彰化這裡只會聽台語的民眾,當然完全不知蔭花生有毒,白白犧牲寶貴生命。 這也為宋楚瑜帶頭,新聞局禁方言的暴政,留下一段台灣人最慘痛的記憶。

(本文書摘內容、圖片出自《外省新頭殼》,由 方舟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閩南語在台灣的地位就是這麼低

「你長那麼漂亮,不要講台語」這位女主持人的經驗,讓我發現我們都是被中國文化強暴的世代
台語變閩南語、北京話變國語…… 民謠詩人陳明章這樣控訴國民黨如何「切掉」台灣歷史
豬哥亮節目水準確實不高──但台語綜藝節目的「低俗」其實是黨國時代下的悲劇產物 首投族所不知道的事⋯28 張圖卡看完你出生前的宋楚瑜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李白娶過四次妻且有不少小妾——根據歷史,一夫多妻是非常不好的婚姻制度

$
0
0

【為什麼我們選這本書:《中國歷代性學報告

可能很多男性曾幻想一夫多妻的生活,認為這將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從性學的角度來看,一夫多妻將讓年老力衰的丈夫「精盡人亡」,同時又使得妻妾們因為性欲無法被滿足,而過著相當痛苦的人生。

那到底怎樣才是「對的」跟「好的」婚姻制度呢?其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都還在摸索中。所以保持開放的胸襟,迎接各種不同的想法,我認為這才是身為現代人應有的態度。(責任編輯:高聖雅)

▲帝王與他的后妃們(清代畫家殷奇繪)

「小三」其來有自

在古代中國,一夫多妻並不是皇帝的特權,各級官員、富商文人,只要財力允許,都可以納妾。因此,歷史上的一些文化名人,如東方朔、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都有納妾的紀錄。一些豪強富商、官場權貴,動輒擁有數十、甚至數百個妾,以滿足欲望、炫示世人。

據考證,李白娶過四次妻,且有不少小妾。關於李白納妾之事,在其詩中也常能窺見:

千金駿馬換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襄陽歌》)

還有白居易,其一生中蓄過不少歌舞妾,著名的有樊素、小蠻,即其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中的樊素和小蠻。

正在與妻妾行樂的男子

據史載,清代的一些達官貴人,也常常利用權勢,擁有大量的妻妾,並以此炫耀。據《尚氏宗譜》記載,清初曾被派往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光是生有子女的妻妾數,就多達二十四人。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情況也差不多,正妻以下另有夫人二十多人。前明左都督、東平侯劉澤清,降清後被授予三等子爵,他仗恃高位,縱情聲色,先後從各地購得少妓四十餘人。其中最驚人的是大將軍、一等公年羹堯,據傳他生前有侍妾數百人,連蒙古貝勒之女也被奪取充作媵妾。

由於一夫多妻制能滿足男性的性慾與虛榮,因此,在一些明清小說中,往往不惜筆墨,描述主角擁有眾多美麗妻妾後的享樂生活,也反映了作者的性幻想。如在明代小說《天緣奇遇》中,描述祁生娶得十二位美女後,又購得婢妾百餘人,整天與她們尋歡作樂。在清代小說《繡屏緣》中,也稱男子雲客與五位美女住在高樓中,「食則同食,臥則同臥」,享盡人間樂趣:

雲客有了這個意思,就創一個見識:在別院之中,起造一座大樓。房樓高五丈,上下三層。下一層為侍女棲息之地,中一層為陳列酒筵之處,上一層為臥所。樓前題一大匾,名曰「五花樓」。雲客與五位美人,偃怠樓上,食則同食,臥則同臥。

在清代小說《杏花天》中,則描繪封悅生攜眾妻妾回家,住在園林式建築中,特製一張巨大的合歡床:

話說悅生攜了眾家眷回家,屋宇褊窄,安住不下,隨購鄰鄉宦大房一所,隨喚木工細造合歡床一張,長二六,寬三八,交歡時必先珍娘,次則瑤玉與若蘭相跨,瑤娘聯歡,玉鶯承寐,巧娘披惠,好好沾身,盼盼上馬,個個情濃,人人稱快。……眾美共床,你忻我講,這個舒腕,那個伸腰。滿衾中津香氣襲,一榻內脂膩芳噴。朵朵烏雲蓬亂,堆堆白玉擁幃。

在上述三個例子中,眾妻妾心甘情願追隨一位男性,其中有個前提,就是該男子定非尋常之人。首先,他必須有足夠的財富,能保證讓妻妾過榮華富貴的生活;其次,他必須才華出眾,以出色的文化修養讓女性心悅誠服;第三,他必須有過人的本領,讓妻妾充分享受性樂趣。

只有具備上述條件,才能讓這些美人們死心塌地、心甘情願的與其他女子一起分享另一半。在中國古代,有「寧給英雄作妾,不給蠢漢作妻」的說法:妻子的地位雖然高於妾,然而,在某些女性看來,與其嫁給貧窮或愚笨的人作妻,不如為英雄作妾。這種觀念,即使在現代社會也能看到,比方說有些女性就心甘情願去當某些有錢、或有權人士的「小三」。

一夫一妻女性都不見得滿意了,何況是一夫多妻……

▲《點石齋畫報》中的牽率老夫

中國古代性學認為,男屬陽、屬火,女屬陰、屬水。按照五行生剋的原理,水剋火,火不能剋水,因此,就性方面來講,女性是男性的剋星。在一般情況下,若男女展開性交「比賽」,失敗者多是男人。然而,在一夫多妻制中,連一個女子都不能應付得好的男人,一下子要對付這麼多人,不能遂眾女子的意,也是可想而知。更何況有資格和條件娶妻妾的男性,多為上了年紀的人,屆時一根枯枝壓群芳,局面將更加不堪。

在明代小說《禪真後史》中,說到名叫來偉臣的鄉宦,年近六十,體已衰朽,家中有五位夫人,又養了二、三十個婢妾。因來偉臣無法滿足妻妾的性慾,使眾女子哀聲懊惱,怨地恨天:

這幾位夫人,一個個生得千嬌百媚,似玉如花,正在青春年少,嫁了這個斑白老頭子,那穿的、戴的、吃的、受用的,自不必說;單少了那一件至緊的關目,誰不嗟吁懊惱,怨地恨天!還有那豔麗侍兒,妖嬈嬖妾,何止三二十人,不知幾十個日子挨得一次。有短歌為證:
「麗質欲如焚,對此寧不哭?暗地把香燒,願結來生福,嫁與年少郎,一生心事足。」

▲受性慾煎熬的女子

在清代小說《姑妄言》中,也有類似的故事。一個名叫姚華胄的人,年近七十,買了一大批婢妾,但因自己精力有限,只好把這些婦人做成擺設的人肉玩具,而這些玩具卻又淫情似火:

這些少年婦女如何貞靜得住?但他的家法頗嚴,三尺之童不許入內,雖他長子姚予民、孫子姚步武,也不敢擅入。惟這姚澤民是他的愛子,又見他年幼,只容他一人不時出入。這些妖精般女子守著個發如彭祖、須似李聃的老叟,已是憎嫌,況且又是上面皤然一公,底下公然一婆。沒用的厭物。一月中還不能領教他一次,即有一次,皮條般陽物,屢屢中止,一毫樂境也無,反引得淫情似火,叫這些人如何過得。一見姚澤民這樣精壯少年,年紀又不相上下,眼中都冒出火來,恨不得拿水將他一口咽下肚去。

在清代《點石齋畫報》中,有「彩雲易散」一則,說一個富翁,年逾六十,納某年輕女子為妾。該女因見富翁年紀太老,沒多久就逃跑了。後來,富翁派人找到女子,該女說自己寧可出家為尼,也不願意做老人的妾。這些性能力很差的男子,憑著自己的財勢,把如花似玉的女人聚於身旁,卻又無法滿足她們的性慾,這對她們來說是極不人道的。但是,因為有一夫多妻制這把保護傘,女性除了自認倒楣,也別無他法。這是一夫多妻制最大的弊病所在。

推薦閱讀

中國少女被全村性侵,還被媒體肉搜逼出面──從這則「嗜血」新聞聊聊什麼是媒體
這樣的法官才讓人信服!20 年性侵 150 位女性,法官親手判他 175 年的「死刑令」
補習班老師拿買春當獎勵,很合邏輯嗎?一篇報導顯露缺乏性別意識的社會,是多麼病態

(本文書摘圖文內容出自《中國歷代性學報告》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本書。)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秦始皇陵動員 70 萬人修建,寶藏深藏在進不了的地宮

$
0
0

【為什麼我們要選這本書:《國家寶藏大解密》】

秦始皇兵馬俑的開挖,讓世人得以一窺秦朝的神秘歷史,但是,除隨著兵馬俑出土的文物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外,尚未開挖的秦始皇陵則埋藏了更多具有高度考古價值的文物!在還沒有足夠的技術保存這些文物之前,歷史學與考古學家只能從文獻中推測,試圖解開關於秦始皇陵的種種謎團。

而本文除詳述秦始皇兵馬俑的文物之外,更依據目前考古的發現,帶領讀著一窺秦始皇陵的神秘面貌。(責任編輯:高聖雅)

文/胡楊

秦始皇陵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它南臨驪山,北依渭河,為坐南朝北的格局。從秦始皇成為秦國君主起,便計畫為自己修建一座浩大、奢華的陵墓。這座陵墓由秦相李斯負責規畫、設計,由大將章邯負責具體修建工作。

除此之外,他在統一六國後,還遣送七十多萬人前去為他修建陵墓。雖然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人很多,可是陵墓仍 修築了 38 年之久,直到秦始皇死後一年,他的陵墓才算正式完工 ;由此可見,秦始皇陵墓的工程有多麼浩大,氣勢有多麼宏偉,而 裡面想必埋藏了許多的寶藏

《史記》中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可以說,秦始皇陵開創了中國歷代君主奢侈厚葬的先例,自他以後,絕大多數帝王都為自己修建奢華的陵墓。

不說秦始皇地宮中埋藏著多少寶藏,只說在他的陵墓周圍,那些地坑裡埋藏了各種陶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甚至連它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也極為精美、逼真。這些陶俑被世人稱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歷史學家也認為它們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因此,也難怪人們被其深深吸引而沉醉於其中。

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青銅劍防鏽工藝震驚世人

秦始皇陵墓規模十分宏大,專家們估計, 秦始皇陵園總面積達 56.25 平方公里,相當於 78 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據資料記載,秦始皇陵上的封土,原本高約 115 公尺,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現在只剩 76 公尺,但仍有 22 層樓那麼高。

秦始皇為了陵墓的安全,命人在陵園內修建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垣全長 3,840 公尺,外城垣全長 6,210 公尺,而內、外城垣高 8 至 10 公尺;雖然這城垣如今已沒有昔日的威風,但人們仍能看到它的痕跡。秦始皇陵的墓葬區在整個葬區的南邊,而寢殿和便殿(編按:正殿以外的其他宮殿,常為皇帝宴遊與休息之處)則建在北邊,形成坐南朝北之勢。

1974 年 3 月 29 日,西安市的農民在挖井時,無意中挖出一個陶製的武士頭,地點就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 1,500 公尺處。這引起了專家的注意,後來在他們的倡議下,中國政府組織相關人員對此地進行發掘,接著震驚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此展現在世人面前。

為了進一步了解秦始皇陵的奧祕,中國政府決定再次挖掘陪葬坑,所以在 1994 年 3 月 1 日,考古隊正式挖掘秦始皇兵馬俑 2 號俑坑。這次挖掘出的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 20 世紀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它也因此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既然 2 號秦始皇兵馬俑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裡面自然有很多珍稀的文物與難解的謎題。考古專家們到底在裡面發現了什麼呢?首先是武器,包括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除此之外,專家在俑坑裡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

這批青銅劍長約 86 公分,劍身上還有 8 個棱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仔細的測量這 8 個棱面,結果發現驚人的事實:這 8 個棱面之間的差異,甚至不足一根髮絲大,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不只一把青銅劍如此,出土的所有青銅劍均是如此。

還有一點令專家感到奇怪,這批青銅劍的製作工藝極為優良,劍身光亮平滑,內部組織緻密,而劍刃部的磨紋也十分細膩,紋理沒有絲毫的交錯。另外,當考古專家將這批青銅劍從秦始皇陵發掘出來時, 它們就像新鑄般光亮鋒利,完全不像在黃土下埋藏了兩千多年

對於青銅劍仍如此光亮鋒利的原因,有關研究人員在對它進行科學鑒定後,發現在青銅劍表面,有一層大約 10 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正是這層薄薄的鉻鹽化合物,使青銅劍至今仍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除了防鏽工藝讓世人震驚外,考古專家在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時,還有一個有關青銅劍的驚人發現。當考古專家清理 1 號坑的第一過洞時,發現一把青銅劍被 150 公斤重的陶俑壓彎了;專家們原以為是挖掘過程中陶俑倒塌,才壓彎青銅劍,感到很可惜,可是當他們移開陶俑後, 那把被陶俑壓彎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 ,恢復平直的形態。以當時的冶金技術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透過對秦始皇陵的發掘,發現了許多謎題,而人們一直想透過科學來解釋這些問題,然而直到今日,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

巨大陵墓 38 年還沒建成,墓中寶藏富可敵國

秦始皇如此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是因為自戰國時起,各諸侯國君主便有在生前為自己大造陵墓的習俗,如《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中山國王在他生前就讓人修建的。

作為戰國霸主的秦國自然也不免俗,所以秦始皇在剛坐上秦國國主的位子時,為了表明自己的王位正統,便下令展開修建陵墓的浩大工程; 這種剛即位便開始修建陵墓的做法,由秦始皇開創

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後分成三個施工階段。第一階段從秦始皇登上王位時起,到他統一六國時止,這 26 年間是秦始皇陵修建的初期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工匠們主要完成陵園工程的設計、對主體工程的施工,以及初步奠基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第二階段是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秦始皇 35 年(西元前 212 年),在這 9 年間,秦始皇意氣風發,秦國國力強大,加上戰俘眾多,在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持下,秦始皇陵進入大規模的修建時期。

對此,《史記》中有過記載:「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七十多萬人來修建秦始皇陵,修建進度怎麼會不快呢?所以雖然只有短短 9 年的時間,但秦始皇陵的陵園主體工程已大致完成。

第三階段是從秦始皇 35 年,到秦二世二年冬,這短短的 3 年,是秦始皇陵的收工時期,這一階段,工匠們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與覆土工作。

秦始皇陵的修建,雖然歷時 38 年之久,可是按照工匠們的規畫、設計來看,它並沒有真正完成,據說這與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有關

當時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距陵園數公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秦二世和秦始皇一樣驕奢淫逸,卻沒有秦始皇的武功,面對起義軍,他驚慌失措、無計可施,便召集群臣參議對策。在其他臣子無更好方法的情況下,秦二世採納少府(職官名,秦漢九卿之一)章邯的建議:「盜已至,眾彊(強),今出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秦二世於是命令正在修建秦始皇陵的七十多萬人放下工程,由章邯率領抵抗周文的起義軍。由於修建的民工都被調走,所以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也只好中止;後來秦國形勢越來越危急,秦始皇陵的修建只能草草收工。儘管如此,它畢竟也經過 38 年的修建,裡面絕大部分工程都已完工,珍稀文物、絕世寶藏自然不會少。

工程如此浩大、投入人力如此之多的秦始皇陵,在選址時也是精心選擇。設計秦陵的人,不僅為秦始皇陵精心選了一處風水寶地,而且還對陵園總體布局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設計。也因如此,即使幾千年過去了,長達 10 里的表裡夯土城垣已殘缺不全,秦始皇陵高大如山的封塚也由一百多公尺降到 76 公尺,但它仍牢牢的屹立於驪山腳下、渭水河畔。

雖然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焚毀於楚霸王項羽的手中,可是地下的宮殿與陪葬坑仍完好的保存下來。另外,在被項羽焚毀的秦始皇陵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專家發現了陵寢建築群遺址;這些主要分布在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的遺址,規模十分宏大。

除此之外,考古專家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北的表裡城垣之間,另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清理後,專家們根據相關資料猜測,這三組房屋應該是飼官(編按:掌管飲食的官署)居住的地方。在飼官居住的遺址南北兩側,還有幾組規模相當可觀、但專家們還沒清理出來的地面建築。

在 1960 年代前,關於秦始皇陵的地點與寶藏的猜測,僅只存在於文獻記載與傳說中。後來因一位農民偶然發現,秦始皇陵才得以正式進入世人眼中,成為震驚世界的第八大奇蹟。

相信無論是誰,在秦始皇陵被發掘前,肯定想不到單單是陪葬的兵馬俑坑,就有如此大的規模。隨著 1 號俑坑被完全發掘,之後 2 號兵馬俑坑、3 號兵馬俑坑,以及一座甲字形大墓的相繼發掘,秦始皇陵神祕莫測的面紗漸漸被掀開,而裡面豐富的寶藏,也隨之呈現在世人面前。

其中, 僅兵馬俑坑占地就達兩萬多平方公尺,裡面與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陶馬就有八千餘件,青銅兵器更是多達數十萬件 。如此規模宏大的陪葬坑,不僅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的陵寢中,也是前所未見。

在秦始皇陵墓中,除了兵馬俑陪葬坑外,人們還陸續發現大量的陪葬坑、陪葬墓:考古專家在秦始皇陵區東側,發現百餘座馬廄陪葬坑、17 座陪葬墓;在陵園西側發現 31 座珍禽異獸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馬廄陪葬坑,以及 61 座小型墓坑。

陵區北側發現一座較大的動物陪葬坑;在東表裡城垣之間發現鎧甲坑、百戲俑坑……除了這些陪葬坑、陪葬墓外,考古專家還在陵區地宮西側,發現十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 這些慢慢被人們發掘的陪葬坑、陪葬墓與大量珍稀陪葬品,都一再揭示秦始皇陵墓內,埋藏著富可敵國的寶藏

秦始皇陵還沒挖開,地宮謎團重重

秦始皇陵地宮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打開 ;不是掘不開,而是掘開後,裡面的寶藏無法保存,所以秦始皇陵地宮對人們來說,仍是一座充滿神祕色彩的地下王國。以現有的技術來說,人們仍無法用科學儀器,測量出秦始皇陵地宮的形制及內部布局。

在秦始皇陵地宮的寶藏傳說引誘之下,有許多人對地宮提出了猜測:地宮是什麼樣的布局?地宮內埋藏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防盜機關有多少?地宮挖了多深、多長、多寬?秦始皇的棺槨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槨?他的屍骨是否如傳說中那樣完好無損、栩栩如生?

許多的疑問一直懸在人們心頭,困擾著對秦始皇陵感興趣的專家、學者與研究人員。雖然現在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可是對於秦始皇陵的種種謎團,仍無法找出詳盡的解釋,人們也只能根據目前發掘出來的文物、資料,以及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對秦始皇陵作初步的猜想。

謎團一: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多深?
秦始皇陵地宮在秦漢時期,便被公認為規模最大的地宮。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它「穿三泉」,《漢舊儀》也說它「已深已極」。可是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多深呢?古人並沒有給出準確的數字,所以這個問題至今仍困擾著人們。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編按:197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探索過。他運用當時所有的高科技儀器,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勘測,不過,他也沒有得到準確的數字,而是得到一個大概範圍, 即深約 500 公尺至 1500 公尺

丁肇中的這個猜測,如今已被完全否定了,因為如果秦始皇陵地宮深達 1000 公尺以下,那麼,它的地理位置將超過陵墓位置與北側渭河之間的落差,這樣地宮裡的水就很難排出去,容易造成渭河水倒灌地宮。不過,雖然丁肇中先生的這一猜測,與事實可能太過懸殊,但他卻開了運用現代化科技探索秦始皇陵地宮的先河,讓人們又多了一種探索手段。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不只丁肇中一人探索過,國內外文物考古、地質學界的專家學者們,也對此做過多方面的研究。根據考古學家最新的鑽探資料顯示,秦陵地宮實際上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它的實際深度,應該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的深度接近,即從地宮坑口至底部,平均大約 26 公尺深,如果加上原本封土的厚度,最深的地方大概也就 37 公尺。

雖然這個數據是各專家學者,根據最新鑽探資料與相關文獻猜測出來的,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誤差,可是秦始皇陵地宮畢竟還未打開,所以這也只是目前最有可能的猜測,事實究竟如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地宮重見天日的那一天。

謎團二:地宮有幾道門?
說起探測地宮中的門,不禁讓人想到 2002 年 9 月 17 日,考古學家用機器人探索金字塔的嘗試:沒想到將機器人放入第一道石門洞口後,它又被另一道石門擋住了。金字塔裡並不是只有這一道門,這使考古學家探索金字塔的計畫擱淺。自然,秦始皇陵地宮裡, 如果有門,也不會只有一道,那麼裡面到底有多少道門呢

對於地宮門有幾道的問題,司馬遷在《史記》裡也有記載,只是當時學者們並未注意到。《史記》中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門,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史記》中所寫的意思是,秦始皇的棺槨和隨葬品全部放在中門以內,然而「閉中羨門,下外羨門」,使工匠「無復出者」,既保守了秦始皇陵的祕密,又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既然《史記》中提到中羨門、外羨門,自然也會有內羨門,這麼看來,秦始皇陵地宮中,應該至少有 3 道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中羨門的描述,用了一個「閉」字,而對外羨門,用了一個「下」字,這說明秦始皇陵地宮中的中羨門,應該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而外羨門應該是由上向下放置的石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無法再次開啟。至於內羨門,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記載,人們猜測,它可能與中羨門一樣,是活動門。

謎團三:「上具天文」是什麼意思?
對於秦始皇陵地宮,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寫過這樣一句話:「上具天文,下具地輿。」這是什麼意思呢?

考古學家夏鼐(1910–1985,中國科學院士、中國考古學奠基人)對此曾作過猜測,他說:「『上具天文,下具地輿』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留在今日臨潼秦始皇陵中。」夏鼐的這一猜測是否正確?之前人們可能還有很大的猜疑,可是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 (編按:位於西安交通大學校院內,為西漢晚期古墓)中的發現,為夏鼐的猜測作了證明。

據說,在發掘西安交大漢墓時,考古專家發現類似「天文」、「地輿」的壁畫。在地宮上部畫的是日、月、星象,而下部畫的是山川的圖案。

人們據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的上部,應該 繪有更為完整的 28 星宿圖(編按:28 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 28 個星區), 而地宮下部則填充了大量水銀,以代表山川地輿 。這種繪製,象徵著天、地均在秦始皇陵內,秦始皇死後,仍然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輿」,統治地下的一切。

 

 

 

 

推薦閱讀

他用一秒拍下改變歷史的相片,卻花一生後悔做過這件事
「答應過說要讓我股間性交啊」博物館裡千年歷史的希臘古壺上驚見萌萌絕不能看的同性之愛!
歷史上用來詐財的禿頭偏方:真空吸力帽——這生髮概念現代還有!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國家寶藏大解密》由 大是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篇章為 〈秦始皇陵動員 70 萬人修建,寶藏深藏在進不了的地宮〉 首圖來源:大是文化。)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開創近代世界的奴隸,成吉思汗不僅打敗敵人,更將他們變成夥伴

$
0
0

【為什麼我們選這本書: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暢銷萬冊經典版)

說到元朝,你想到什麼?兇殘的蒙古人?四處征戰,燒殺擄掠的成吉思汗軍隊?

閱讀本書,你將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成吉思汗!他不僅打破古代各國的邊界、促進文化交流,更是最早施行自由貿易、宗教自由等措施的政治家!(責任編輯:高聖雅)

文/傑克‧魏澤福

流亡家族的子孫,靠自己打造命運

命運之神並未左右成吉思汗,他自己打造命運。就他未發跡前的景況來看,很難想像他所擁有的馬匹足夠造出一柄靈旗,更別提舉著靈旗征戰世界。成吉思汗小時候生活在暴力橫行的部落裡,殺人、綁架、奴役所在多有。

身為流亡家族的子孫,在乾草原上自生自滅,他整個童年沒受過正式教育,而且大概只接觸過數百人。就在這嚴酷的環境下, 他深刻體會到人心的險惡:體會到人的欲望之大、野心之強、殘酷之極

他幼時就殺了同父異母的哥哥(編按:經查,實際上成吉思汗有兩個同父異母弟弟,他所殺的別克帖兒為兩人中的哥哥);並遭敵對氏族俘虜而淪為奴隸,最後逃脫。  

在這種極為可怕的環境下,這男孩表現出求生、自保的本能,但還幾乎看不出日後那偉大成就的跡象。小時候他怕狗,動不動就哭。弟弟比他壯,且箭術、角力都比他行;同父異母的兄弟對他作威作福,找他麻煩。

但就在這種挨餓、羞辱、綁架、奴役的落魄處境中,他開始了攀向權力顛峰的漫長奮鬥 。進入青春期之前,他已與兩個人建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他與一個年紀比他稍長的男孩義結金蘭,矢志永結同心,忠貞不二。

成吉思汗小時候,這男孩是他最親密的朋友,但長大後,卻成為他最大的死敵。他也找到了讓他鍾愛一生的女孩,並與她生下日後成為皇帝的兒子。 成吉思汗小時候所磨練出來的友愛、敵視雙重個性,終其一生未消,成為他性格裡最鮮明的特質

愛與父親身分這兩個惱人的問題,自同蓋的一條毯子之下或家中爐火明滅的火光之中生起,投射在更大的世界史舞台上。他個人的目標、欲望、恐懼,吞沒了世界。

橫跨數千公里,多重戰線的跨洲大作戰

經過年復一年的征戰,他逐步打敗了所有比他更有權勢的人,將蒙古乾草原上所有部落全納入他的掌控,一統漠北。 五十歲,大部分偉大征服者已從戰場退休的年紀,成吉思汗的靈旗召喚他走出偏居一隅的家園,正面迎戰千百年來擾騷、奴役他們的文明民族軍隊

此後的人生歲月,他追隨靈旗,繼續吹響他勝利的號角,揮軍跨過戈壁、黃河,進入中國,穿過突厥人、波斯人所盤據的中亞,越過阿富汗的崇山峻嶺,抵達印度河。

經過一場又一場的勝仗,蒙古軍把戰事變成橫跨數千公里,多重戰線的跨洲大作戰。 成吉思汗創新的作戰技巧,把一身笨重盔甲的中世紀歐洲騎士打下歷史舞台,以紀律嚴明、調度有序的騎兵取而代之

他不倚賴防禦工事,而是在戰場上高明運用奔襲和奇襲,並改良攻城戰法,進而 終結高牆護城的時代 。成吉思汗教導他的子民,不只要跨越難以置信的距離攻敵,還要不斷地征戰,經年累月、數十年不輟;最後,有超過三代蒙古人投入這連年不斷的征戰中。

蒙古軍隊在二十五年內所征服的土地和人民,遠勝過古羅馬人在四百年內所征服的 。成吉思汗與他的兒子、孫子們,合力征服了十三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幾個文明國家。不管是人民總數,併吞的國家數目,占領地區的總面積,成吉思汗的成就,比歷史上任何征服者都高出一倍有餘。

蒙古戰馬的鐵蹄,踏過從太平洋到地中海之間所有的河流與湖泊。在極盛時期,蒙古帝國的版圖連綿不斷,廣達兩千八百萬至三千萬平方公里,約略相當於整個非洲大陸,比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在內的北美洲還大得多。帝國疆域從西伯利亞冰天雪地的凍原,綿延到印度的炎熱平原;從越南的稻田延伸到匈牙利的小麥田,從韓國綿延到巴爾幹半島。

今日全球過半數的人口,居住在蒙古人當年所征服的國度裡;翻開現代地圖,成吉思汗的版圖涵蓋了現在三十個國家,三十多億人口。這一成就最叫人吃驚的地方在於,在他統領下的蒙古族人,總數只約百萬,比現代某些大企業的員工總數還少

他就從這百萬人裡,募得只有十萬人的部隊。十萬人多嗎?現代的大型體育館,要塞進十萬人還綽綽有餘。

拿美國來作比喻,或許能讓讀者瞭解成吉思汗這成就的曠古絕今。大家不妨假想一下,美國的創建者不是一群受過教育的商人或有錢的大農園園主,而是個一字不識的奴隸。

這奴隸靠著自己的人格、魅力、決心,讓美國擺脫外人統治,團結所有人,發明文字,制定憲法,讓所有人享有宗教自由;他發明一套新戰術,從加拿大進軍到巴西,在縱貫南北美洲的廣大自由貿易區內,開闢出數條商路。從任何標準、任何角度來看,成吉思汗的成就之高、之廣,都超乎人的想像,讓學者不得不殫精竭慮一探其緣由。

他的建設用的不是石頭,而是民族

隨著成吉思汗的騎兵縱橫十三世紀,他改寫了世界的版圖。他的建設用的不是石頭,而是民族。成吉思汗並不滿足於小國林立,將數小國合併為大國。在東歐,蒙古人將十餘個斯拉夫小公國和城市統一成大國俄羅斯。

在東亞,他們經三個世代的奮鬥,將退避南方的宋朝與東北的金國、西方的吐蕃、鄰接戈壁的西夏、東土耳其斯坦的畏兀爾人(維吾爾人)的土地統合為一,締造出一個中國(元朝)。隨著蒙古人擴張勢力範圍, 他們創建了許多如韓國、印度這類存世至今,其國界自蒙古征服者劃定以來,幾無改變的國家

成吉思汗締造的帝國, 打破了周遭諸多文明之間的隔閡,融合成一套世界新秩序 。一一六二年他出生時,「舊世界」由許多地區性的文明國家構成,每個文明國家只熟悉緊鄰的國家,而對更遠的國家幾無所悉。

那時候的中國無人聽過歐洲,歐洲也無人聽過中國,而就目前所知,在蒙古帝國創建之前,沒有人曾不遠千里從中國來到歐洲或從歐洲前往中國。 到一二二七年他去世時,他已藉著外交、商業往來,將這兩邊連成一氣;而這些往來至今未斷

他摧毀了講究貴族特權和出身的封建體制 ,建立以個人事功、忠貞、成就為基礎,獨一無二體制。 他拿下絲路沿線死氣沉沉、不相往來的商埠,串連成世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他降低每個人的稅賦,醫生、教師、神職人員、教育機構完全免稅。

他定期人口普查,創立第一個國際郵遞系統他的帝國不聚斂財富和珍寶,相反的,將作戰所獲的財物廣為分配,使之回復為商品,重新在市場流通 。他創建國際法,確認「長生天」的無上法律適用於普天之下所有人。

在大部分統治者把自己擺在法律之上的當時,成吉思汗堅持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上至統治者,下至最低賤的牧民,同受法律約束。他要求被征服的臣民,不管信奉哪種宗教,都要全心效忠他,但他也 讓疆域內的人民享有宗教自由

他堅持法治,廢除拷打刑求,但也發動數次大戰役,以揪出侵擾人民的盜匪和恐怖主義刺客,予以肅清。他不願扣押人質,反倒開創新作法, 賦予所有使節和使者外交豁免權,就算是正與蒙古帝國交戰的敵國使節也不例外

穩固的大帝國,少數得以善終的征服者

成吉思汗為自己的帝國奠下極為穩固的基礎,因而他死後,帝國仍有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時間維持著強盛壯大。後來,帝國瓦解後的幾百年裡,他的後裔繼續統治著數個較小的帝國和大國,涵蓋從俄羅斯、土耳其、印度到中國、波斯的大片地區。他們的統治頭銜因地而異,五花八門,包括可汗、皇帝、蘇丹(sultan)、國王、沙(shah)、埃米爾(emir)、達賴喇嘛。

他的帝國瓦解後殘存的政體,由他的後裔又統治了七百年 。以蒙兀兒王朝來說,他的後裔統治印度直到一八五七年;英國人將末代皇帝巴哈都爾沙二世(Bahadur Shah II)趕下台,並將他兩個兒子、孫子砍頭之後,才告結束。最後一位成吉思汗後裔的統治者,布哈拉(Bukhara)的埃米爾阿里木汗(Alim Khan),統治烏茲別克直到一九二○年,才在蘇維埃革命浪潮中遭罷黜。  

大部分征服者都不得善終,且英年早逝。亞歷山大大帝以三十三歲的壯齡,莫名其妙死於巴比倫,死後,他的追隨者殺光他全家,瓜分他的土地。凱撒遭他的貴族同僚和昔日盟友刺死在羅馬元老院大廳。叱一時的拿破崙,在吐出所有征服的土地,東山再起又失敗後,被關在極偏遠、進出極不便的島上,孤單、淒苦度過餘生。

但成吉思汗以將近七十歲的高齡,在自己營帳的床上安然逝去,身邊圍繞著摰愛的親人、忠實的朋友、只要他一聲令下隨時甘冒矢石殺敵的死忠戰士

一二二七年夏,他在進攻黃河上游西夏國的戰役期間去世,或者套句厭惡提及死、病的蒙古人的話,他「升天」了。他的死因遲遲未公諸於世,因而在他死後幾年裡,引發了多方揣測,後來更引發出傳說。而這些傳說經過歲月的加持,最後往往成為所謂的史實。

第一位前往蒙古與蒙古人接觸的歐洲使者普拉諾.迪.加賓尼(Plano di Carpini)寫道,成吉思汗遭閃電擊斃。成吉思汗孫子忽必烈汗在位期間,足跡遍及蒙古帝國許多地方的馬可波羅,稱成吉思汗膝蓋中箭,傷重不治。

有人主張他是被不明敵人毒死。也有人斷言他是在進攻西夏時,遭西夏王作法害死。還有一種說法,在詆毀他的人士之間廣為流傳,認為遭俘的西夏王后在下體裡面安了機關,成吉思汗在與她巫山雲雨時,性器遭切斷,痛苦而死。

無人知曉的埋身之地

相對於有關他死亡的許多傳說,他死於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基本上類似他所出生的蒙古包),說明了他如何成功保存族人的傳統生活方式;但諷刺的是,他在保存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卻改造了人類社會。

成吉思汗的士兵護送他的遺體回蒙古故土秘密埋葬。他死後,追隨者將他埋在家鄉的土地裡,但不建陵墓,不建廟,不建金字塔,就連小小的墓碑都不立,讓人無從得知他的埋身之地。 根據蒙古人的信仰,死者遺體應讓其安靜長眠,不需設碑,因為靈魂已不在他的軀體,而永世長存於靈旗

入土之後,成吉思汗悄悄回歸他所出身的蒙古大地,消失無蹤,最後安葬之處至今不詳。但由於可靠資料付諸闕如,世人開始憑空杜撰,替這則故事添加了許多扣人心弦的情節。有則屢遭傳述的說法,稱護送他靈櫬的士兵,在四十天的路程裡,將所遇見的人、畜全數殺掉;入土之後,八百名牧馬人在這地區不斷踩踏,以湮滅埋葬的痕跡。

然後,根據這些杜撰的說法,又衍生出另一組士兵將這些牧馬人全殺掉,以讓他們無法洩露埋葬地點;然後,又有另一組戰士將這些士兵殺掉。

秘密埋葬於故土之後,士兵封鎖這廣達數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區域。除了成吉思汗的家人和派駐當地、受過特訓、奉命格殺任何闖入者的一隊戰士,其他人一律不准進入。將近八百年裡,這個位處亞洲內陸深處的「大禁忌」(Yeke Khorig)地區,一直是與世隔絕的禁地。

成吉思汗帝國的所有秘密,似乎一直鎖藏在他的神秘家園裡。儘管蒙古帝國瓦解後,曾多次有外敵入侵蒙古部分地區,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蒙古人都守住這塊祖先聖地,未讓外人進入。蒙古人最後改信佛教,但成吉思汗的後裔仍不願讓神職人員建造神祠、喇嘛寺或紀念碑以標示他的墓葬處。

二十世紀時,為不讓成吉思汗的出生、埋葬地點成為蒙古民族主義者的聚集之處,蘇聯統治者派人嚴密守護。蘇聯政府不稱它是「大禁忌」,不用可能讓人聯想起成吉思汗的古名稱,而蠻橫地稱之為「高度管制區」。

在行政上,他們將該地與周遭省分隔開,直轄於中央政府,也就是莫斯科的嚴密掌控。蘇聯政府在廣達百萬公頃的「高度管制區」周遭,再圍上同樣面積的「管制區」,將該地區更進一步地封鎖。共產黨統治期間,為防止有人在這地區走動,不闢道路,也不建橋梁。

蘇聯政府在「管制區」和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之間,設立了一座高度戒備的米格機空軍基地,且很有可能還設了一處核武貯藏庫。這禁區入口有大型蘇聯坦克基地駐守,俄羅斯軍隊利用這地區來進行砲兵和坦克演習。

蒙古人什麼都不會,只會蓋橋

蒙古人未有科技上的重大發明,未創立宗教,未帶給世界新的作物或新的農牧方法,只寫下屈指可數的書籍或戲劇。蒙古工匠不懂織布,不懂鑄造金屬,不懂製陶,甚至不懂烘焙麵包。他們不會製造瓷器和陶器,不作畫,不會建築。

但隨著蒙古軍隊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化,他們將所蒐集的這些技能,從一個文明國家輸往另一個文明。 成吉思汗所惟一建立的永久結構體是橋梁

率軍縱橫大地時,他不屑建造城堡、要塞、城市或城牆,但他很可能是史上造橋最多的統治者。他在數百條大小河川上建橋,使軍隊、貨物移動運輸更加便捷。 蒙古人打通世界,不只促成世界各地的貨物交易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還促成世界各地的觀念、知識達到前所未有的交流

蒙古人將日耳曼礦工帶到中國,將中國大夫帶到波斯。這種交流有對歷史影響深遠者,也有微不足道者。他們將使用地毯的習慣傳播到每個所到之處,將檸檬、胡蘿蔔從波斯移植到中國,將麵條、紙牌、茶從中國移植到西方。

他們從巴黎帶了一名金工工人,在蒙古的乾草原上建了一座噴水池;他們召募了一名英格蘭貴族充當部隊裡的通譯,他們將中國人捺指紋的作風帶進波斯。他們在中國資助建造基督教堂,在波斯資助建造佛寺和佛塔,在俄羅斯資助建造穆斯林的可蘭經學校。 蒙古人不只以征服者之姿,也以世所無匹的文化傳遞者身分,橫掃全球

傳承成吉思汗帝國的蒙古人,以無比的毅力決心推動產品、貨物的交換,並讓它們匯合,進而碰撞出全新的產物和前所未有的發明。

他們從中國、波斯、歐洲找來技術純熟的工程師,這些工程師結合中國的火藥和穆斯林的噴火器,運用歐洲的鑄鐘技術,製造出火炮。以這嶄新的科技創新為基礎,後人又再創造出手槍到飛彈等大量的各式近代武器 。每一項新產品、新發明都對歷史有深遠影響,但更大的影響來自蒙古人挑選、組合、創造出獨特新科技的作風。

蒙古人在政治、經濟、知識上的作為,展現了 國際主義者(譯按:認為國與國之間應友好、合作者)的執著與熱情 。他們不只致力於征服世界,還致力於以自由貿易、單一國際法、可以書寫所有語言的通用字母表為基礎,建立全球秩序。

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汗,發行供各地使用的紙幣,並試圖創立小學,讓所有孩童受同樣的基礎教育,讓每個人都能讀書識字。 蒙古人改良、綜合各種曆法,創造出比先前任何曆法都更精準的萬年曆 。蒙古人資助收集了歷來最多的地圖收藏、鼓勵商人走陸路前來他們帝國,並派遣探險家走陸路、海路遠及非洲,以擴大貿易範圍和國際關係。

無情摧殘之後是熱絡的文化交流

蒙古人所接觸到的國家,幾乎每一個都先經歷了無情摧殘和遭受陌生蠻族征服的震撼,不久後又轉為前所未有之熱絡的文化交流、更為發達的貿易、更為文明的生活。 在歐洲,蒙古人屠戮屬於貴族階層的騎士,但相較於中國、穆斯林國家,歐洲普遍貧窮,失望的蒙古人於是掉頭離去,未花工夫去征服城市,劫掠國家,或將它們納入日益壯大的蒙古帝國

最後,歐洲受創最微,但卻透過威尼斯波羅(Polo)家族之類商人及蒙古可汗和羅馬教皇、歐洲國王互派的使者,得到東西交流後的所有益處。新科技、新知識、透過貿易累積的新財富,催生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期間,歐洲重新發掘了自己過去的部分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從東方吸收了印刷術、火器、羅盤、算盤

誠如十三世紀英格蘭科學家羅傑.貝肯(Roger Bacon)所說的,蒙古人成功不只靠軍事優勢,更確切的說:「他們靠科學而成功」。蒙古人「好打仗」,但因為「將閒暇投注於哲學原理」,他們才能有這麼大的成就。

文藝復興是受蒙古影響下的產物 ,而在文藝復興期間,歐洲人生活的每個層面,包括科技、作戰、衣著、商業、食物、藝術、文學、音樂,似乎都改變了。除了新作戰方式、新機器、新食物,就連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也改觀:歐洲人轉而使用蒙古織物,捨棄長達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和長袍,改穿長褲和短上衣;不再用手指撥弄樂器,而以乾草原琴弓拉奏樂器;繪畫也以新風格創作。 歐洲人甚至以蒙古人的歡呼聲「hurray」,當作表現大無畏勇氣和相互打氣的熱情歡呼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暢銷萬冊經典版)》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 開儒 何 ,CC liscened。)

推薦閱讀

這圖是當年蒙古入侵南宋啊!中國出現神秘黑洞,空汙爆黑到無法監測
【台灣何時跟進?】避免共產黨獨裁濫殺再度上演,蒙古正式宣布廢死
蒙古帝國強盛給台灣的啟示:蒙古讓人甘願投靠全因「言而有信」,至於某強國……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