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爸爸在很遠的地方送給你幾千萬個的吻」這些無法送達的遺書,揭露國民黨埋葬的台獨抗爭

$
0
0
(來源:維基百科)
BuzzOrange 徵才中!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詳細職缺訊息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每天看 BO 文章讓自己思考國事,不如加入我們一起刺激大家關心這個社會!
  •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如果你:希望尋找真正屬於台灣歷史文化的根、在乎轉型正義和歷史真相、喜歡閱讀故事,那麼你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 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

過去,我們只會在歷史課本裡讀到短短一個段落,告訴我們極為抽象的字眼:二二八、白色恐怖、戒嚴,告訴我們因為取締私菸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匪諜就在你身邊,卻沒辦法感受到它真真切切發生在腳下生活的這塊土地上,也不明白長輩們不願提到這些詞彙的恐懼從何而來,更無法想像這或許和我們身邊的某一個親友有關。

而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片段,是來自於 1970 年時的「台東泰源監獄起義案」其中一位起義者鄭金河寫給家人的遺書,我們特別選取了寫給兒子的其中一封信,最能體現出一位革命英雄的理念和對家人的深愛,看見他們真實的模樣。

  • 什麼是泰源事件?鄭金河又是誰?

泰源監獄起義案的能見度非常低,因為行動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很快就被國軍鎮壓而沒有國際知名度,但這仍然是在 228 之後第一個有組織性的台獨武裝抗爭事件。

而這次要介紹的鄭金河是其中的革命志士,先前就已經因為參與另一起武裝起義 蘇東啟案 而遭到逮捕,這次仍然堅持著「推翻兩蔣政權」的理想。最終,他在槍決前,對鄭正成說:

「臺灣如果沒有獨立,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恥辱!」

他深信起義推翻強權,向世界宣告臺灣獨立,是他的使命。但,最終這份熱血,卻至今無法看見實現的那一刻:「我們要走了,剩下的就留給你們了。」

中華民國 59 年 4 月 16 日,一份由當年總統府秘書長張羣和參軍長黎玉璽呈給總統蔣中正的公文,主要是呈報關於泰源監獄囚犯劫械逃獄處理過程。 文末,蔣中正親批紅字:「如此重大叛亂案,豈可以集中綠島管理了事,應將此六犯判刑槍決。而賴張李等三犯,以警衛部隊士兵,而竟預聞逆謬不報,其罪難宥,應照法重處,勿誤。中正。」(來源:維基百科
  • 推薦指數:★★★★★

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彷彿是空無的存在,但確實曾經存在過。他們存在的意義,或許會逐漸顯現。通過一次比一次深入的努力,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或許會有能力為他們譜寫出安魂曲。」

──唐香燕(作家)

  • 精選內容節錄:

建國兒,這封遺信,你永遠要留著,不能擲掉它,要你時時刻刻記得爸爸的遺言。⋯⋯建國兒,爸爸在很遠的地方送給你幾千萬個的「吻」⋯⋯。

建國兒,爸爸和你永遠離別了。建國兒,爸走了!不見了!

最後爸爸祝你

事業成功!

一九七○年四月六日 愚父 金河絕筆

人人都說,他像極父親。然而關於父親的長相,他已經沒有印象。
出生後,父親不在身邊,更大一點,母親也離開了。

理著平頭,雖不高但身形壯碩的鄭建國,做了三、四十年的油漆工,靠著手藝
養活一家子。

回想童年,他說自己是在阿公阿嬤的疼愛中長大。在父親還沒出事前,他們在村裡經營雜貨店(簳仔店),生活小康,父親入獄後,店也關了,阿公阿嬤靠之前的積蓄養他。

國小二年級時,阿嬤過世。
國小五年級時,父親遭槍決。從此,便剩祖孫兩人,相依於鄉下老屋內。

屋裡很靜,世界很小,彷彿只剩孤身一人。
在那之後,他便想著離開家,離開村子上臺北。

後來,看到遺書,知道自己亦有一份深厚的父愛,只是這份愛始終藏在他看不
見的地方。相較於父親的缺席,他更掛念的是改嫁後的母親。

他不愛念書,國中只讀一年,十四歲和朋友上臺北找工作,早早離家成油漆工
學徒,十六歲時,他從舅舅那邊打聽到母親的地址,見了她一面,那時母親已
有新的家庭。

他不知該從何談起。甚至不知該不該怨怪母親為何離開。也許他那時已經懂得母親的難處。但他仍然很渴望見一面,讓她看看他,又或是讓他知道她過得如何,知道在這
世上有血緣相連的至親。

那次見面,他不知怎麼感到母親有自己的生活。

經過長久的分離,兩人不親,話亦不知從何說起,沉默使人想逃,兩人沒談到
被槍決的父親,後來,他一直沒再找她。深怕,過多的沉默容易使人窒息。

十八歲,他回雲林鄉下結婚,太太是和他同一村莊的人,知曉他的過去,父親
的過去。他不必費心思解釋那些他無能解釋的事。那些看似複雜又讓人無端沉
默不知該從何敘述的過去。

他的母親沒參加婚禮,但有阿公和全村的人為他們祝賀。

婚後不久,阿公過世。

他在臺北有自己的家。
雲林的家,漸漸淡出成回憶。

建國兒,在這世界上,你不能再見到你的父親。

這是一件最悲痛的事。生離死別之苦,誰也無法避免,但是在悲痛中要克制神聖的眼淚,把痛苦吞進去,吐出歡笑來,⋯⋯因為在悲哀的這一面,牠不僅不能改善你的精神,卻反使你陷入柔弱卑怯的境界。所以這種悲哀,應用克制的決心來戰勝它。悲哀的另一面,它卻使你的精神趨向高貴而偉大的途徑。

⋯⋯世界上頂可愛的人,就是父母親,世界所給與的,不論煩惱或愉快,你總不會忘記你父母親吧!因此,你對於父親,也有比從前更加重大的責任在身上了。

所以說,為了愛父親就要更加改善自己,才可以安慰父親的靈魂。此後,無論做什麼事,你必須常常反省,這是爸所喜歡的。

—鄭金河寫給兒子的遺書(一九七○年四月六日)

鄭金河對鄭正成說:「臺灣如果沒有獨立,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恥辱。」
他說:「我們要走了,剩下的就留給你們了。」

幾個關鍵字:臺灣。獨立。年輕人。恥辱。
短短兩句話,道盡青春的信仰。

臺灣獨立,是他們對自己年輕生命最終價值的期許。就像所有年輕的革命分子一樣,革除獨裁者,尋求政治希望。

我想像著鄭金河臉上的表情。或許是憤怒,或許是不甘,或許是遺憾。
更多是,期盼。必須得憤懣說出口的期盼。

就地成仁。革命與起義,拋頭顱灑熱血,全是無可閃避的信仰。

當初入獄時,他也不過是二十出頭的少年,在鄉下殺豬。他與豬搏鬥時,不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他所擁有的是青春與天真,整片的稻田與農人,關心溫飽與戀愛結婚生子成家,像其他人一樣活著。

國家,政府,強人,民主,很遙遠。

直到去當兵,進入海軍陸戰隊,認識同他一般身材壯碩的陳良、詹天增、鄭正成,他們全因一九六一年蘇東啟案遭判刑入獄,其中陳良、鄭金河都來自雲林,蘇案中,鄭金河被判十五年,陳良被判十二年,至泰源事件發生時,他們已入獄服刑約八年半。
軍隊,是他們一生中不可逆的轉捩點。他們開始萌生反抗意識。

權力與壓迫很快讓他們認清處境。他的家人不明白為何他被牽連進蘇東啟案,成了武裝叛變陰謀分子。

但這也是他們生平得以跳脫家鄉,結交朋友,擴大視野,清談時事與政局之處。世界不再遙不可及,反倒為他們腦海勾勒出亟欲捕捉的理想。

那時候,他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由 衛城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台灣人都未必聽過的「泰源事件」:一群為「台獨」奮戰,卻被蔣介石親筆判處死刑的抗爭英雄

這些無法送達的遺書,揭開國民黨惡行….. 政治犯劉耀庭被槍殺,家人要付五百圓「領屍費」

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道出白色恐怖中失落的真相

你在戒嚴時期可以活多久?沃草最新推出的網頁遊戲,神還原那段做什麼都會死的時代!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原來歷史課本少教了!荷蘭趕走西班牙不是為了爭奪台灣,而是一場「獨立戰爭」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以前歷史課本都會讀到這麼一段話:「1624 年 — 1662 年荷蘭殖民台灣南部、1626 — 1642 年西班牙殖民台灣北部。」但為什麼荷蘭佔領台灣後西班牙要趕來,而荷蘭又為何要趕走西班牙?讓這篇文章告訴你。

(責任編輯:林芮緹)

By René Augustin de Renneville維基百科。

文/ 劉哲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所)

荷蘭與西班牙爭奪台灣的秘密

翻開臺灣史課本,很多人都背過這一串: 1624 年 — 1662 年荷蘭殖民台灣南部、1626 — 1642 年西班牙殖民台灣北部。 除了年份有點有趣外,很少有人發現荷蘭與西班牙當時在幹麻,為何荷蘭佔領台灣後西班牙要趕來,而荷蘭為何又要趕走西班牙? 如果只從臺灣島視角出發,完全看不出為什麼。

荷蘭當年在東亞要找一個據點,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荷蘭要在東亞要找據點,許多人或許會回答貿易,這算是一個不完整的答案,當時荷蘭在印尼雅加達(巴達維亞)早已建立東方總部,且歐洲人為了香料東來,盛產香料被稱為香料群島的摩鹿加群島也在印尼,那為何還要找其他據點?

其實是為了「獨立」。

1916 年出版的漫畫《荷蘭最珍貴的珠寶》,形象而生動的描繪了當時荷屬東印度在荷蘭所有的殖民地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荷蘭最珍貴的珠寶》,維基百科

荷蘭在還沒獨立前是西班牙帝國的領土,包括荷蘭與今日的比利時、盧森堡全境,以及法國和德國北部的部分地區一起被合稱為哈布斯堡尼德蘭,當時因為信奉新教的尼德蘭為了脫離殘暴的舊教西班牙帝國而反抗, 尼德蘭與西班牙帝國打了場八十年獨立戰爭(1568 年 — 1648 年),於 1581 年北方七省發布後來影響美國獨立宣言的誓絕法案(Act of Abjuration)建立尼德蘭七省共和國持續與西班牙帝國作戰, 當然這場戰爭的戰場不可能只在陸地進行,包括海上與殖民地都是戰場範圍。

臺灣作為荷蘭獨立戰爭的戰場

當時西班牙帝國握有兩大生財工具:西方的美洲銀礦以及東方的亞洲香料。西班牙帝國在美洲開產出許多白銀,運到菲律賓後再利用這些白銀與大明國購買瓷器、絲綢…

等物品,最後再賣回歐洲、美洲。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為了阻斷這樣的貿易,首先兩度攻擊屬於葡萄牙的澳門,但是都以失敗收場,之後進攻澎湖,然而被大明國擊退,於是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在 1624 年來到台灣,而大明國不認為台灣是她的領土,所以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就理所當然的佔領台灣(這邊就可以打臉「台灣自古屬於中國」說),而西班牙當時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據點,佔領台灣南部確實離西班牙很近,但西班牙也不甘示弱在 1626 年佔領台灣北部,之後在 1642 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因此 這句課本上說的「荷蘭於 1642 年趕走西班牙人」,放在八十年獨立戰爭脈絡之下,其實就是荷蘭在台灣打了場獨立戰爭。

而八十年獨立戰爭最後在 1648 年結束,在同年結束的還有歐陸因為宗教爆發的一場國際戰爭 — 三十年戰爭,兩場戰爭結束於同一年並簽了西發里亞和約,這條合約的簽署被視為是「民族國家」的濫觴。

對於獨立、國家、建國有興趣的都應該了解這段關於民族國家濫觴的歷史。

荷蘭與西班牙海戰圖。(維基百科

清荷聯盟、東英合作

而荷蘭最被遭鄭成功趕走後,作為統治台灣島的明鄭勢力如何對抗大清?其實當年荷蘭被趕走後跑去跟大清組成清荷聯盟,先在金門驅逐掉明鄭勢力,荷蘭後來又在雞籠建立貿易基地,然而大清為了對抗台灣島上的明鄭勢力,發布遷界令:「將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並將房屋焚棄,不准百姓復界」,然而這樣的作為也使荷蘭無法對大清進行貿易,荷蘭人遂退出雞籠。

而東寧則是跟英國建立關係,英國東印度公司 1670 年首度來台,與東寧王國協議成立非正式通商條款 37 條,1672 年正式訂定協議條約 13 條,並在安平籌設商館,出口糖與鹿皮並進口西洋槍砲以增強東寧軍隊的戰鬥力,另外更請求英國人訓練砲兵,戰爭時更借用英國砲兵手作戰,為何選擇英國?因為在 1652 年–1674 年間,英荷發生了三次戰爭,俗話說的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

從這可以看出,台灣脫離史前進入歷史時代,就被牽扯進國際複雜的情勢中。

尼德蘭七省共和國的巔峰時代

於 1581 年發布誓絕法案而獨立的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在這時被譽為荷蘭的黃金時代,當時的貿易、科學與藝術等方面獲得了全世界的讚揚,被視為荷蘭的巔峰時期。

有多巔峰?荷蘭當時創造許多世界第一。

160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成立,是全球史上第一間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亞洲貿易長達兩百年,成為 17 世紀全球最大的商業企業,香料的大量進口帶來了龐大利潤。

1609 年,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是世界上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比倫敦證券交易所早了一個世紀,歷史上第一支股票也是出現於荷蘭。而歷史上首次被記錄到的泡沫經濟也發生在此時,1637 年發生鬱金香狂熱,造成荷蘭各大都市大亂。

而美國的大都市紐約,也跟荷蘭有關係,1624 年這裡曾經是屬於荷蘭西印度公司,地名為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在英荷戰爭後才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貿易地圖(Trade Area of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round 1700, TANAP),維基百科

多元包容造就荷蘭的偉大

由於當時歐陸因為宗教爆發三十年戰爭,許多難民逃難到尼德蘭七省共和國,因此產生對不同宗教的包容,這樣的寬容風氣也促使圖書出版商蓬勃發展,讓許多在國外被認為有爭議性的宗教、哲學和科學等書籍,在荷蘭印刷出版,再秘密運至其他國家,荷蘭共和國在 17 世紀成為歐洲的出版社。

對比現代荷蘭是世界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國、對於毒品除罪化、性交易合法話….. 看在許多人眼裡似乎如同地獄一樣,就可以看出荷蘭社會的多元包容性,我想台灣要成為一個美好社會應該就如同這樣,如果這是地獄請送我去吧。xD

(本文經原作者 劉哲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荷蘭在臺灣打的獨立戰爭 〉。)

推薦閱讀

值得台灣借鏡的獨立運動:曾被超級強鄰吞併,波羅的海三小國抗爭 50 年奪回歷史正義
國民黨沒來,台灣早已是獨立國家──70 年前這份蔣介石手稿揭露國民黨不敢說的歷史
中國台灣史沒說的事:民族英雄鄭成功登台,中部原民部落被屠殺到僅剩 6 人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胃痛至死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敦克爾克後的最後時光

$
0
0

【為甚麼推薦這篇文章】

戰爭打與不打一直都是歷史上的難題,主和派多半被戴上「貪生怕死」、「軟弱無能」的帽子,推行「姑息主義」的張伯倫當然也成為被撻伐的對象。在面對納粹逼近時,選擇退讓的張伯倫到底為甚麼這麼做?只是怕事還是另有顧忌呢?

(責任編輯:許晴瑄)

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

文/ 洪仕翰

我的世界在一瞬間崩塌成碎片。生活沒有快樂,未來也不會再有。

1940 年 5 月 17 日,就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前十天,甫卸任英國首相大任的內維爾‧張伯倫在家書中鬱鬱寡歡地寫下。

美國甘迺迪總統的父親、時任美國駐英大使的約瑟夫甘迺迪,在回憶前一天與張伯倫會面的情形時寫到,張伯倫殘破的身心使他顯得面色陰沉。半年後,張伯倫因胃癌而與世長辭,享年 71 歲,留下了滿身「姑息主義」與「罪人」的罵名。

胃癌。那麼,說這位仁兄是胃痛至死大概也不為過吧?

這或許也不難設想,因為 就在張伯倫下台的兩個月後,一本名為《罪人》的小冊子便迅速在英國坊間竄紅,裡面指責張伯倫應該要為這場戰爭截至目前為止的失敗──包括敦克爾克在內,負上主要責任 。而納粹那蹂躪歐陸的鐵蹄,則彷彿要呼應書中內容似的,不斷壓迫著張伯倫老朽的身軀。這壓力不大才有鬼。然而,設想雖不難,要同理卻不容易。

許多人在今天對二戰時的英國時常有一種想像,想像軟弱無能、一心只想對大獨裁者卑躬屈膝的張伯倫,到了 1940 年 5 月的這個當口,終於被雄心勃勃、誓言抵禦納粹野心到底的頑固約翰牛邱吉爾給取代了。

從此,英國擺脫了綏靖主義的陰影,走上了一條全新的坦途。彷彿,英國上下就在 1940 年 5 月 10 號「首相輪替」的那一天,獲得了重生。彷彿,張伯倫與邱吉爾就像天秤的兩端,代表著截然不同且難以互相包容的極點。

描述張伯倫綏靖主義政策的漫畫

這樣的想像畢竟離事實很遙遠。如果你知道張伯倫其實沒有因為下台而離開唐寧街,甚至還繼續影響政府的決策,你對於前述想像的敘述,會否發生動搖?

如果你知道在事實上,在張伯倫人生的最後階段,意外地和邱吉爾建立起一段短暫的、工作上互補的夥伴關係,你對於這兩人的刻板印象,會否稍稍扭轉?

事實上, 張伯倫從首相職位卸任後,仍舊住在唐寧街的辦公室,仍舊擔任樞密院院長要職,仍舊持續參與戰時內閣決策 。他是戰時內閣的五名決策領導中的一位──而且若有遇到邱吉爾本人沒法出席開會的情況,張伯倫就會代理他主持會議。

畢竟,即便不再是首相,張伯倫仍舊是最大黨保守黨的黨魁,保守黨對他的忠誠度遠大於對邱吉爾的支持度。邱吉爾一度想讓他當財政大臣或下院議長,但遭到工黨與自由黨的強烈反對才作罷。

也因為張伯倫在保守黨所享有的影響力遠非一個局外人邱吉爾所能比擬, 邱吉爾便非常需要仰賴張伯倫才能確保戰時政府的運作順暢 ,至少在他自己根基尚不穩固之時。

除此之外,邱吉爾還需要倚重張伯倫的內政長才。眾所皆知的是,邱吉爾本人是個軍事迷,是個喜歡搞兵推和與將領們研究軍事細節的傢伙。於是張伯倫就協助邱吉爾處理他可能沒那麼擅長或無暇處理的部份,好讓邱吉爾專心搞他的大戰略。

張伯倫所負責的政策包括對法國人的關係,以及對愛爾蘭人的關係,他甚至用個人身分籲請愛爾蘭總理放棄愛爾蘭的絕對中立政策,允許英國軍艦能在必要時停靠愛爾蘭的港口 。除此之外,張伯倫仍主導英國本土大後方的戰時重要規劃,包括制定了 1940 年的緊急授權法案,讓政府得以對戰爭緊急狀況下的各種民生產業做出規範與調整應對之策。

從空襲預防準備、農業、勞工就業、貨物出口到財政和經濟政策,都有張伯倫的影子。當然,他還記得空出時間來寫信給那些在戰場中殞命將士們的家屬,向他們致上哀悼與敬意。

邱吉爾與張伯倫,一段被人遺忘的關係

後世屢屢有人以為張伯倫至此仍是個主和派,彷彿只要他繼續當政一天,英國就遲早會和德國達成某種和平協議。事實卻不然。

張伯倫早已不再相信有可能與歐陸的侵略狂人達成協議 。張伯倫在下台廣播中向全國人民呼籲,希望英國國民都能「團結在新首相的領導之下,靠著我們團結的力量、無可動搖的勇氣,持續的工作與戰鬥,直到這頭在我們頭上甦醒的狂野猛獸被徹底解除武裝和推翻為止 。」

其情感之真摯,據說當年年僅 13 歲的伊莉莎白公主(後來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被聽他的演講感動到流淚。

言詞可以很廉價,張伯倫還需要有更具體的行動來證明他自己。或許對後世的英國歷史來說,張伯倫在邱吉爾戰時內閣中最重要的一個貢獻,便是 在敦克爾克大災難後加入了邱吉爾「反對和談」的陣線,替當時略顯搖擺、不知該拿甚麼態度面對歐洲新霸主的英國政府,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當時戰時內閣中主和的是外交大臣、保守黨元老的哈利法克斯,主戰的則是邱吉爾。哈利法克斯本想透過與義大利的關係、透過墨索里尼來調停,但邱吉爾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和談。張伯倫在關鍵時刻支持邱吉爾的政策,英國終定調繼續抗戰。

張伯倫的重要性與工作態度,最終讓他的政敵、工黨領袖艾德禮都不得不承認,張伯倫工作勤奮且做得很好,更不會因政治立場對立而對工黨同仁心存芥蒂。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理張伯倫。

自由黨領袖、同時也是活躍於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前首相勞和喬治就堅決主張伯倫不只必須下台,還必須徹底滾出政府。當邱吉爾試圖邀請勞和喬治進入戰時聯合政府時,勞和喬治還擺出一副「有張伯倫就沒有我」的態度。

但是,邱吉爾最後還是選擇了張伯倫,或許也可側見此時張伯倫之於邱吉爾的重要性。或許最能囊括張伯倫重要性與和邱吉爾的合作關係的,莫過於 邱吉爾在聽到張伯倫過世時的感嘆:「我沒有了可憐的張伯倫該怎麼辦?我還要倚重他替我看雇大後方呀!(What shall I do without poor Neville? I was relying on him to look after the Home Front for me.)

我們這時代的和平終究沒有到來

但,你也許會問說,就算張伯倫在卸任後真的「功在黨國」,這不也只是「將功贖罪」嗎?畢竟,難道不是他的綏靖主義讓準備不足的英國有了敦克爾克大浩劫的嗎?難道不是他姑息養奸、放任希特勒的侵略主義嗎?對於這樣的人,豈不是死有餘辜,胃痛至死剛剛好嗎?

這端看你站在甚麼角度來說。我們先來聽聽張伯倫的自白,他說:「如果我要為坦克和防空炮的生產不足而負責,那我同樣也必須要為我們精良的空軍和海軍負責。

張伯倫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自我辯解說,難道有人會以為我們在不列顛空戰所用的裝備、那些替我們贏得勝利的飛機,都是在我下台後才生產出來的嗎?張伯倫只差沒脫口而出:「難道,伯倫錯了嗎?」

張伯倫認為自己的政策是在替英國爭取時間,因為他認定英國的狀況實在不適合開戰。晚年的張伯倫將自己的綏靖政策定位成一種爭取時間以重新武裝的政策。

而英軍在二戰初期的種種失利,也被他認為事證明自己戰前揣想的證據:那就是英國並沒有準備好要開戰 。但如果開戰之時真的到來,張伯倫也不會無限退縮,他仍舊會做出抉擇。一個容易被後世淡化的記憶是,二次大戰在歐洲的起點,正是英國為了阻止德國入侵波蘭而「對德宣戰」。

當然,急於替英國處境找尋代罪羔羊的人並不會做此設想。那些曾經因張伯倫帶回和平而替他歡呼的人們,那些當年比他還反對將政府預算運用在國防支出上的人們,此刻只想盡快切割與他的關係 。後見之明是強烈且難以抵擋的。

在內心挫折感、輿論壓力與工作重擔的壓迫下,這位老好人終於病倒了。

1940 年 7 月,張伯倫因胃部劇痛而住進了醫院,醫生在手術後告知他手術很成功,「善意的」隱瞞了他其實已瀕臨胃癌末期的事實。「1940 年始終不是我最開心的年頭之一,但對許多其他的人來說,他們這一年過得遠比我還不幸。」

這或許是張伯倫在病榻上自我打氣的方式,但從這句書信中的文字,我們似乎也可以讀出即便臥病在床,張伯倫仍舊關心他在政府內的工作。就在僅僅休養了短短一個月後,張伯倫便又回到了唐寧街的辦公室。

那時正是英倫空戰最熾之時,倫敦正在遭受空襲。衰老的張伯倫白天開會辦公,晚上仍必須忍著腹痛試圖入睡。他時常被空襲警報吵醒,拖著疲累的身子躲進防空避難處,然後隔天早上八點再回到唐寧街辦公。

他的身體終究承受不住這樣的負擔。

1940 年 9 月,張伯倫的健康狀況開始急速惡化。邱吉爾終於不得不同意他辭去所有的職務。10 月 11 日,張伯倫向全國做了最後一次廣播:「我無法想像人類文明會永遠被如此邪惡的人與事所征服,而我對大英帝國感到很驕傲。儘管獨自奮戰,她仍舊擋在邪惡面前,屹立不搖且不可征服。」

張伯倫之聲

1940 年 11 月 9 日早晨,張伯倫在沉睡中離開人世。

不消說,張伯倫的最後時光中仍舊是悲觀的,是沮喪且鬱悶的。

這就是我的命運吧,看到我所有保持和平的努力皆告失敗,而我所有能夠引領這個國家航向平穩水域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希望,也都付之一炬。」這是張伯倫卸任首相時、向英王喬治六世說的自白。

行文至此,我已經有點難想像他要怎麼抱持這樣的情緒走下去。但他就抱持著這樣的苦楚,盡心地替英國政府工作至最後一刻。閱讀至此,我已不忍再做苛責。

而且張伯倫並不後悔,儘管鬱悶,他仍沒有後悔和大獨裁者打交道與那些為了和平而做出的「各種嘗試」。就像張伯倫的傳記史家羅伯特‧塞爾夫引用張伯倫一位朋友的話所說的:「嘗試而失敗,總比未曾嘗試好。」

 

後記

姑息主義的影子如影隨形。每當後世聯想到張伯倫,就想到慕尼黑協定,就想到姑息養奸。

一九六二年,美國古巴飛彈危機時,鷹派將領在知道甘迺迪只想要外交禁運古巴而非採取更積極的反制手段時,如此評論道:「這簡直就是綏靖政策的重演。」也不過是幾年前,當歐巴馬總統在伊朗核武議題採取比較「軟性」的措施時,網路上「歐巴馬=我們這世代的張伯倫?」的文案和圖片便已四處流竄。

張伯倫這樣的主流形象連在英美本身都如此強烈,那就不用說總是隔了一層薄霧看英美的我們了。

本篇誕生的動機,純粹只是因為本月諾蘭導演的《敦克爾克》上映後,在這幾天接連看了不少敦克爾克的評析與心得文章。

許多人在介紹本片的「前情提要」時多多少少會提到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先生與在臨危之時接任國政重任的邱吉爾。但或許是受到「姑息主義」的刻板印象影響所致,張伯倫在這些敘述中總是顯得很不堪,無能、愚蠢、懦弱甚至老年癡呆等詞如影隨形。

當然,這樣的觀點有其「歷史根據」,特別是有邱吉爾這位難能可貴的對照組存在。只是,我總覺得後世看待這位老好人的眼光實在有些太苛刻、太過簡化了點,因此忍不住寫了一篇短文,透過帶出他晚年的境況來略略替他「平衡報導」。

既然說是平衡,那就難免有「矯枉過正」之處,那自是我同情心氾濫的結果,歡迎讀者提出指正。雖說是一位老好人,但本篇首圖的那張張伯倫照片,猛一看豈不挺像憤怒鳥嗎?

延伸閱讀
Robert Self, Neville Chamberlain: A Biography。
張伯倫的傳記
Robert Self, The Neville Chamberlain Diary Letters。
張伯倫寫給家人的書信集共四大冊
CATO, Guilty Man。
1940 年以匿名方式問世並廣為流傳的小冊子,細數英國政府幾位大員的罪狀,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張伯倫。
R.A.C. Parker, Chamberlain and appeasement。
替張伯倫政策平反的修正主義作品。
Frank McDonough, Neville Chamberlain, Appeasement and the British Road to War。
建立在 Parker 修正主義之上的再平衡之作,McDonough 同意當時英國除了綏靖政策外別無他途,但他也抨擊張伯倫在執行上的諸多缺點。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BO 國際洞察】「嚇死日本就是爽!」原來金正恩不只跟南韓有仇,飛彈射日背後有故事

$
0
0
首圖來源:Vietnam Mobiography CC licensed

北韓昨天發射飛彈越過日本上空,引發國際譴責,但大家心裡都有個疑問,為什麼要取道日本上空?法新社整理以下 4 大原因。

日本剛好在北韓旁邊,往那邊射只是剛好

雖然地點這個原因似乎顯而易見,但地理位置往往就是地緣政治角力的重大因素。日本列島就位在北亞大陸外海,區內國家要朝太平洋發射中、長程飛彈,理所當然必須越過日本。

為什麼要射飛彈?金正恩:「把日本嚇得半死就是爽」

北韓暗示過,相中日本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歷史。

北韓今天(30 日)表示,發射飛彈的日期適逢 1910 年簽訂「屈辱的」韓日併合條約 107 週年。當年根據那項條約,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

北韓官方中央通信社(KCNA)報導,領導人金正恩是藉著「讓殘酷日本島民在血腥 8 月 29 日麻木不仁的大膽計畫,宣洩朝鮮人民長期鬱積的怨恨」。

什麼是日韓合併條約?在這項合約是在由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和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在 1910 年 8 月 22 日簽訂的條約,並於 29 日宣告將朝鮮主權割讓給日本,等同宣告大韓帝國滅亡。

是的,你沒看錯;同樣是被日本殖民,台灣僅是被清朝割讓出去,但韓國是直接「亡國」,整個國家交由日本,接受了長達 35 年的殖民統治。韓國社會將之視為國恥,稱作「庚戌國恥」。直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由同盟軍佔領朝鮮後,日本才結束對朝鮮半島的統治。

金正恩最近頻頻對日本發射飛彈,除了挑釁美韓正在舉行的聯合軍演外,對日本報復也是原因。8 月 29 日正是《日韓合併條約》的 107 年周前紀念,金正恩在當天早晨發射飛彈後開心表示,飛彈試射「讓日本嚇得驚慌失措,報了我長年心頭大恨」。

日本能怎麼辦?除了「震怒」外安倍晉三沒啥牌可打

日本的外交選項多已用盡。全世界多數國家譴責北韓的飛彈和核武計畫,日本也和美國一樣,對平壤實施多項制裁,最近一次是在上週,擴大制裁規模。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下月參加聯合國大會時,將呼籲加強對平壤施壓,可能祭出更多制裁, 但很少專家認為,此舉會帶來實質改變。

在對內方面,日本也可藉機加強飛彈防禦系統,包括採用陸基神盾系統(Aegis)飛彈防禦計畫補強其海基系統,也可能更大聲疾呼設置預警衛星。

日本自有的核威嚇能力可能也會重新被提起,特別是北韓若再次核試爆。但由於日本是有史以來唯一曾被核武攻擊的國家,這個議題相當敏感。

日本為何不擊落飛彈?

日本表示,因為日本領土並未受到威脅,而且飛彈路徑超越日本領空高度。

部分專家猜測,日本飛彈防禦系統最大射高可能是 500 公里,如果正確,就表示日本沒有能力摧毀昨天飛行高度達 550 公里的北韓飛彈。

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昨天表示:「討論這件事,會亮出我們的底牌。」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Vietnam Mobiography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BO 國際洞察】北韓又向日本射了!神級「末日鐘」告訴你世界離核戰爆發還有多遠
【BO 國際洞察】關於北韓你該知道的事:為什麼幾十年來沒有國家能阻止金家發展核武
【北韓射了】決定台灣命運方向的地方,可能不在台北、北京、華盛頓,而在平壤

本文參考資料:

中央社: 北韓搗彈飛越日本 4 個為什麼有解答
自由: 就是愛「搗彈」?金正恩:嚇死日本就是爽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笨蛋也看得懂的中國台灣近代史,讓台灣現在這麼尷尬的幕後黑手是美國!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為什麼台灣會有這麼多名詞?網路上鄉民到底吵台灣、中華民國是為了什麼?如果你也覺得讀懂台灣近代史的成本很高,討厭看學者掉書袋,那你可以花五分鐘讀讀這篇文章,用看劇的方式來看懂這段影響現今台灣國際地位的歷史: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黑貓老師

這次台灣的世大運辦的非常成功,不過也讓許多政治問題浮上檯面,有同學問了一些問題,像是:

『為什麼我們要叫中華台北而不是台灣啊?』
『為什麼中國要打壓我們呢?』
『為什麼揮台灣旗的會被收走呢?』

這東西實在是很複雜,而且版本也很多,總之,中國與台灣的愛恨糾葛,要從很久以前的國共內戰開始講⋯⋯

一、好了傷疤忘了痛的大清帝國

很久很久以前,在現在中國的地方有個《大清》國,大清一開始很屌,後來變很廢,被一大堆國家吃豆腐,大清被吃豆腐就想變強,於是課金買了戰艦跟大砲。

「我課了這麼多單,我 OP! (・ω´・ )」

然後又開始很囂張,下場是被一堆國家壓在地上打,臉腫得跟菠蘿麵包一樣大顆⋯⋯

其中,有一個叫《大日本帝國》的國家,本來是大清的粉絲,後來自己練得比大清還強,一度想幫忙大清⋯⋯ 但很快就受不了大清囂張態度,由粉轉黑,揍起大清揍得特別用力。

大清:「別打了,台灣給你 OAQ」
日本:「好耶 (゚∀。)」

二、逼人民強制更新的北洋政府

看大清整個沒救了,有些清國人就決定要推翻清,效仿列強的制度,建立一個好棒棒的國家,整個國內出現幾十個革命團體,到處跟官方作對,讓本來就已經很腐敗的清變得更亂七八糟。

其中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叫孫文, 孫文本來沒有那麼猛,但有兩個 boss 級的狠角色找他合作。(畢竟要成大事一定得有一個像孫文這樣的嘴炮天才)

一個是很會打架的黃興,另一個是擅長運籌帷幄的宋教仁,三個人加上日本地下黑衣人組織的幫助下,凝聚了全國大部分的革命黨,終於翻掉大清,建立了中華民國,百姓們以為「仗好不容易打完,這下可以過好日子了吧。」

太天真了!

當初為了推翻清,革命黨的人拉攏全大清官方最強的男人:袁世凱。袁世凱同意幫忙勸皇帝退位,但他要當大總統。

孫文:「好吧,你當第一任大總統,我當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大家都是第一啦」

但幾百年的腐敗哪有可能一夕之間改革?

袁世凱往外一看,各國鹹豬手一直伸進來;往內再看,國民黨想用內閣控制國會,架空袁世凱。 內憂外患下,百姓們一樣沒好日子過,還以為被袁世凱衝康,非常森氣,一直上街嗆他。

袁世凱:「吼!中國就是太自由了啦!ヽ(`Д´)ノ」

袁世凱開始暴走,把宋教仁幹掉,把國民黨拆掉,還把《中華民國》強制更新成《中華帝國》,自己當皇帝。

用過 win7 的都知道被強制更新有多不爽,所以中國人民超不爽,合力把袁世凱怒轟下台,袁世凱難受想哭,沒多久就病死了。

最大尾的垮掉,下面的人開始搶位置,中國碎成一塊一塊的。

這就是北洋政府的完結,以及軍閥時期的開始。

三、國共合作:給三民主義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

在這第二次的革命中,孫文的兩位革命好夥伴黃興病死,宋教仁被殺害,孫文自己也流亡日本,非常落魄。

「可⋯可惡,難道民主的中國只是一場夢嗎…(´;ω;`)」

就在這時,一個神秘黑衣人組織出現在失意的孫文面前。

「你聽過社會主義嗎?」
「我只推薦好東西,但你不要有壓力,聽聽就好也沒關係」
「幫自己一把,給自己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

原來神秘組織是來自蘇聯的《共產國際》,孫文認為鬥輸袁世凱,最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沒有軍隊, 現在共產黨來了,不但願意提供資金、提供武器,甚至還願意幫忙孫文蓋軍營生兵。

孫文:「這波賺!」

反正三民主義某方面跟社會主義蠻像的,於是決定跟共產黨開始合作。

這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

四、蔣中正:共產黨員太多了!

孫文配合蘇聯顧問,找了心腹愛將:蔣介石當軍校校長,很快就練出一支勁旅,國民黨浴火重生!

⋯但是孫文卻生病死掉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留下這樣的遺言後,中華民國的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的先行者就離開了人世。

孫文當時有兩個接班人:文的汪精衛、武的蔣介石,理論上是汪精衛接班,但很快的,蔣介石率領國民黨的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利用軍閥間的矛盾,各個擊破。(但到東北卡關,蔣決定先存檔,改天再打)

東北的奉系軍閥有日本撐腰,很強,但大家都覺得蔣介石更強,所以蔣介石的權力漸漸高過了汪精衛。

然後在準備第二次北伐的這段時間,蔣介石:「共產黨黨員會不會太多了啊!?」看到黨內越來越多共產黨,而且老是在罷工很煩,蔣介石認為應該要除掉他們。

但汪精衛說:「這跟孫文老大生前理念不符啊,能不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蔣介石不鳥他,開始派兵攻擊共產黨人士。

共產黨:「介石不要!」
蔣介石:「聽話!讓我幹掉!」

於是在上海的共產黨人士被血洗,死的死逃的逃。

汪精衛:「我覺得不行」於是團結剩下的人與共產黨,在武漢建立了「國民政府」來抵制蔣介石。蔣介石很生氣,也在南京蓋主堡,成立另一個「國民政府」

這就是有名的《寧漢分裂》。

五、共產黨證實文案搞得好,逃亡也能很潮

結果沒多久,汪精衛也被共產黨一直抗議跟罷工弄得很煩,重回南京蔣介石的懷抱,手牽手一起排擠共產黨,既然國民黨又合體了,於是就繼續未完成的北伐。

結果打一半,奉系老大張作霖卻跟日本人吵起來,憤怒的日本人轟殺了張作霖!

張學良:「父親!!不~~~~」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這下跟日本樑子結大了,直接全軍歸順國民黨。

國民黨:「搞定!統一中國啦!(゚∀゚)」
共產黨:「有ㄇ?(゚∀゚)」

原來被排擠的共產黨員偷偷跑到鄉下建立勢力,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捲土重來!蔣介石氣個半死,馬上派兵鎮壓。共產黨紅軍完全撐不住,眼看就快要被殺光的這時候,日本關東軍在這時突擊了滿州!

防守東北的張學良傻眼,趕快聯絡蔣介石:「不好了老大,日本攻來了」
蔣介石說:「現況打不贏日本,攘外必先安內,我們先打共產黨」

紅軍山窮水盡,剩沒多少活人,部隊各自逃竄。其中一支紅軍部隊老大毛澤東一邊游擊,一邊勉強建立個據點,集結了僅存的十萬人,突破國民黨的封鎖⋯⋯

紅軍:「老大,我們要逃去哪?」
毛澤東:「什麼逃!要說我們去打日本!」

於是紅軍一邊被國民黨追殺,一邊面對惡劣天氣與地形,在毫無資源的情況下徒步走了一萬公里。 路上還一直宣傳「國民黨好壞壞,日本人都來了還顧著內鬥殺自己人 QQ」、「我們共產黨就算被國民黨搞,也要去對付中國外敵,大家快加入我們」

結果還真的被他們成功了!

紅軍翻過大雪山,走到西北的延安,開始重新組織農村勢力, 而這段大逃亡,被神化成史詩級的愛國大長征,奠定了毛澤東在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比逃亡更成功的,就是宣傳戰, 整個中國都認為日本人登門踏戶來侵略了,合作抗日遠比網內互打重要。東北老家被佔領的張學良也這麼想,於是綁架蔣介石,把它軟禁起來,逼他跟共產黨合作抗日。

這就是改寫中國歷史的《西安事變》,水火不容的國共也開始了第二次合作。

六、侵略中國的 CP 值太低啦

開始抗日沒多久,日本與中國開始了全面戰爭,日本原以為中國軍很廢,沒想到還蠻強的,遭到超乎預期的抵抗,雖然還是拿下了中國沿海各個大城市,但也死傷慘重。

但可怕的來了:侵略成功卻賺不到什麼錢,整個中國這麼大,產值還不如比小 n 倍的比利時。

日本:「虧大了 O__Q」

虧錢就算了,還發生跌破全世界眼鏡的事!蔣介石竟然在上海一帶用最精銳的部隊反打一波,日本差點輸掉!日本氣的改變策略,追上去想先消滅國軍勢力。結果在南京跟國軍大打出手,混亂的戰況造成非常大量的平民死亡。

本來入侵滿州就已經害日本被國際排擠了,現在南京殺了這麼多老百姓,各國開始不跟日本做生意了,日本資源越來越吃緊⋯⋯本來是因為資源不夠才開始侵略,結果中國帶來的獲益超低,維持費又高,還死一堆人,有夠不划算。

周轉不靈的日本只好繼續往越南打,結果被美國封鎖+禁運,得不到任何資源的日本這下完全沒戲唱了,只剩下兩條路:

1. 放掉目前所有戰果,回日本哭哭
2. 賭一把,突擊美國,拿下資源豐沛的南亞取得資源籌碼,然後逼美國上談判桌。

日 本 選 了 後 者……

七、既然 CP 值低,就讓國民黨網內互打吧

回到抗日戰爭的部分,共軍在國府軍的指揮下,被改編成「八路軍」,但因為東北都是日本人的勢力範圍,所以國民黨也管不太到,國共基本上是各抗各的,有時候還會互相陷害一下。

結果打沒幾年,國民黨就對日本投降了。

國民黨:「靠北!哪有!? o__O)!?」

原來是日本打到很累,覺得中國很難打又賺不到錢,超不划算,所以想談和,然後國民黨大咖汪精衛,接受了日本的提案,回到南京成立同名同姓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汪國民政府:「日本這麼強大,我們又打不贏,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不好嗎?」
蔣國民政府:「B 嘴!漢奸!偽政府!」

日本有了汪精衛主導的魁儡政府,就把攻勢放慢,主打「以華制華」讓中國人自己互打就好。

八、美國說話了

美國加入了戰局後,《抗日戰爭》也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緬印戰區》。有了美軍協助,國府軍開始漸漸的能跟日本打個五五波。雖然還是輸多贏少,但很確實的把百萬日軍釘在中國,害日本在太平洋嚴重人手不足。

1943 年底,美國在太平洋開始不斷獲勝;歐洲、北非也開始反攻了,為了一舉擊垮軸心國,有必要確定一下聯合作戰的方向。

美國:「咱們三巨頭是不是該開個會?」
英、蘇:「好喔」
中國:「我呢? σ (´・ω・`)」
英、蘇:「呃…,… 好,我們「四強」來開個會」
蘇聯:「等等,我檯面上跟日本有簽約,我跟中國不要見面比較好」

於是,英國的邱吉爾、美國的羅斯福、中國的蔣介石,就改到埃及的開羅先開個會前會,跟中國有關的部分大概是:

1. 中國配合美國的太平洋攻勢
2. 中國對往緬甸方向跟英國合力進攻
3. 日本要把 1914 年開始佔的土地 (加台灣與澎湖) 全部還中國
4. 打完後要幫助韓國獨立

但因為英國強力反對孟加拉與緬甸的戰役,加上史達林還沒同意,所以這場會議沒簽下任何文件,直到過幾天德黑蘭會議結束後,這份《開羅宣言》才發表。

到了 1945 年,納粹德國倒下,軸心國剩下日本頑強抵抗,同盟軍的領導人在德國波茨坦又開了一次會,討論戰後處置跟太平洋戰爭怎麼收尾。

這時羅斯福病逝,杜魯門上台;邱吉爾選輸,艾德禮上台;蘇聯還是史達林。

參加的人不同了,結果也很不同,波茨坦會議因為牽扯太多利益分配的問題,所以開得很不順利,英、美、蘇關係出現裂痕。不過還是勉強有了些共識,各國會議結束後,發表了《波茨坦宣言》

簡單說就是要日本趕快投降,然後照著《開羅宣言》的內容把搶來的東西吐出來。

日本:「我拒絕!ಠ_ಠ」
美國:「我拒絕你的拒絕 (#`Д´)ノ!」(丟原子彈*2)

日本高層看到廣島跟長崎兩個城市瞬間被蒸發掉,覺得沒救了,就摸著鼻子投降了。

九、二戰結束,中國的和平只維持一個月

日本一投降,整個亞洲陷入一片超級大混亂,國共開始了一場《搶日軍物資》大賽。這場劫收大戰對國民黨非常不利,因為遷到重慶的國民政府要跑很遠才收得到物資,但在東北的共產黨只要走出門口就可以開始收了,(蘇聯還來幫忙搶。)

國府軍只好趕快對日軍喊話:

國府軍:「日本的朋友,戰場上的種種行為大家都是身不由己,我們將以德報怨,不再計較」
日軍:「真的嗎?」
國府軍:「但是你們不可以對共產黨投降,不可以把任何物資交給共產黨!」
日軍:「好ㄅ… (´・ω・`)」

雖然日軍答應了,也很努力的抵抗蘇聯與共產攻勢,但還是一大堆東西被共軍接收走,因為這個過程,國共雙方再次吵架。

從 WW2 結束後,中國只和平了一個月,國共雙方就開始起衝突, 美國很努力的調停,蘇聯努力的看戲,最後還是沒辦法阻止國共的決裂。

1946 年 3 月,國軍對共軍的華北、華中展開全面攻擊,第二次國共內戰就此開打。

十、要打架也要知道跟你一起打的人在想什麼

開戰前,國府軍總人數有 430 萬,還有美軍給的武器、戰車跟飛機,共軍在抗戰期間不斷的從農村吸收力量,湊出了 120 萬人,不過只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步槍可以用。

戰鬥初期,毛澤東下令共軍避免正面衝突,以游擊戰為主,同時進行宣傳戰與焦土戰,並且持續的在鄉村實行土地改革,將地主的地分給農民,然後吸收更多的農民加入,國府軍勢如破竹,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把共軍佔領的城市打回來,甚至連共產黨大本營延安都打下來了。

國府軍:「GG」
共軍:「你才 GG!陷阱卡發動!(#`Д´)ノ」就在這個國府軍以為要消滅共產黨的這個 moment,共產黨熊熊變身,改版成《人民解放軍》並且開始反攻!

國府軍兵敗如山倒。國府軍:「為… 為什麼!?(((゚Д゚;)))」

原來解放軍不論是戰前、戰後一直忙著農村的土地改革。 配合長時間的宣傳戰,再次營造出「解放軍是為了人民而戰」,「國民政府軍只是蔣中正的私人軍隊,為了爭奪權力對自己人動武」的形象, 中國已經打了十幾年仗了,大家都很厭戰…

以前打的是日本人,有愛國情緒在撐;但現在打的是自己人,大家根本打不下去。全國百姓又是失業又是餓肚子的,看到發動內戰的國民黨就不爽。

國府軍看似一直贏一直贏,其實已經處於「鄉村包圍城市」的情況。

面對解放軍全面反攻,國府軍一開始也沒有很怕,畢竟人數還是壓倒性的多,這時解放軍發動了第二張陷阱卡,讓國府軍再次全面敗陣。

國民黨:「為… 為什麼!?(((゚Д゚;)))」

原來國府軍的兵都是四面八方徵來的,卻因為上級的權力鬥爭而被派到異鄉作戰,空虛寂寞覺得冷,而且蔣介石疑心病重,總是喜歡把同派系的打散,只重用自己嫡系的人,但解放軍則幾乎都是北方人、軍官把同鄉的或是同家族的人編在一塊,讓它們為了家園而戰,打起仗來同仇敵愾,贏一起贏,死一起死。

士氣遠比人數重要,國府軍又吞了好幾場敗仗。

十一、「反正再糟也不可能比現在糟,換人看看會不會比較好」

國府軍:「可惡,沒關係!我還有裝備優勢!」

解放軍:「翻開陷阱卡~速攻魔法發動! ヽ(`Д´)ノ」

解放軍拿出大聲公開始喊:「蔣軍的弟兄們,只要投降繳械,不但不殺、不問罪,還請你們吃大餐,讓你回老家看家人喔」這一招一出,效果拔群,超爆幹有效!

國府軍前仆後繼的投共,甚至有整個師帶著武器裝備直接投降,這個時候共軍的武器裝備已經遠比國軍還厲害了

國府軍:「可惡,我們先回家重整旗鼓!」

但是就算回到自己的地盤,國民政府一樣不斷的失血, 因為社會秩序已開始崩盤,之前國民政府拉攏日軍、配合偽軍的劫收吃相太過難看,抗戰時每天都在罵日本狗、漢奸……,結果抗戰完馬上跟這些人一起搶物資。

通貨膨脹得亂七八糟,銀行天天都在擠兌,說要用金元卷穩定經濟,結果卻坑殺掉中產階級所有財產,官商勾結、貪汙舞弊,民不聊生,知識份子帶著人民上街抗議,卻被子彈鎮壓,導致本來沒有解放軍的地方也變成支持解放軍了。

「反正再糟也不可能比現在糟,換人看看會不會比較好」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解放軍就收回所有丟掉的地方,並在《遼瀋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三大戰役後,情勢完全逆轉!長江以北完全被解放軍掌控,蔣介石不得已,只好開始跟中共談和。

但解放軍現在是順風場,姿態很高,開出的條件蔣介石不能接受,蔣介石袖子一揮「不談了不談了」就宣布退休,把全部的事情丟給副總統李宗仁。

可是,中華民國當時是以黨領政,蔣介石退的是總統,但沒有退掉國民黨主席的位置,李宗仁根本沒有實權。

李宗仁:「老蔣,你陰我!(#`皿´)」

談判很快就破裂,4 月 21 日,解放軍度過長江,接著不到三天,就拿下了南京,最後的幾個月,共軍想打哪就打哪,有時甚至不需要動武,目標城市就會自己政變然後開城迎接解放軍。

李宗仁覺得很幹,雖然想往西南繼續退守,但蔣已經開始把物資偷偷搬往台北,不論是外鬥還是內鬥都居於劣勢的李宗仁政府只能一直退一直退,最後覺得情勢沒救了,李宗仁乾脆說自己胃痛要看醫生,跑去美國就不回來了。

解放軍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 人民的掌聲與歡呼下,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就這樣從南京退到廣州,再從廣州退到重慶,接著再往西一點到成都,最後,來到了台灣。

十二、這一切,美國都偷偷的看著

中國跟台灣發生的這一切,美國都偷偷的看著。

從二戰開始,美國就不斷的援助蔣介石,為的就是將來二戰獲勝時,在中國有個親美政權,可是沒想到國共問題會鬧成這樣,當初美國支持蔣介石,而蘇聯支持毛澤東的情況,是戰況升溫的原因之一。

美國就心想:「那不然我就跟蘇聯一起撤軍,讓國共自己打,蔣介石兵力多三倍,總不可能輸吧?」

結果蔣介石被打爆。美國:「WTF!? ಠ_ಠ」

不管砸多少錢、多少裝備給國民黨,結果不是莫名其妙的不見,就是跑到共產陣營那邊,美國雖然想找個人來取代蔣介石,但一時又找不到適合的人選,就這樣被套牢十幾年。

現在老蔣在國共戰爭的大挫敗,讓美國在中國的投資即將化為烏有,但看到老蔣開始把物資大批大批的搬到台灣,美國頭又更痛了:

當初請中華民國托管越南,結果中華民國把越南出賣給法國。

然後請中華民國托管台灣,結果管得亂七八糟,甚至現在丟掉中國後,竟然想直接把中華民國搬過來。

當初《波茨坦宣言》說了要把台灣還給中國沒錯,但那個中國應該是很強很大的那個中國,不應該是這個貪腐又只會吃敗仗的中國啊⋯⋯

可是我如果用《聯合國憲章》來讓台灣民族自決,等於放任蔣介石政權被殲滅,我的投資會血本無歸。

就這樣,美國在各種矛盾,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下,只好多做幾個備案,默默的讓蔣介石把中華民國搬到台北,看怎樣再見機行事。

結果國民黨到了台灣,表現的比在中國的時候好得多,大致上原因如下:

1. 從中國運來大量黃金與物資,支撐了前幾年的政府運作
2. 台灣人民教育較普及,素質較高,讓政策推行順利
3. 日本人留下大量基礎建設、資料跟數據,讓政府的體質改善很多
4. 很多日本人留下來提供技術與軍事的訓練

而且,台灣小得多,相對好管理,社會主義思想也還沒在此萌芽,所以清鄉一輪後,也不會有人帶頭反抗。

最最最重要的是:韓戰在這時開打了。

如果說《西安事變》是拯救共產黨的救命繩,那拯救國民黨的就是《韓戰》。

因為韓戰的原因,美國改變策略,正式將台灣列入防堵共產勢力擴張的島鍊,並且將艦隊開到台灣海峽中間,強勢中止了解放軍跟國軍的戰鬥。

各國在這段期間,籌備了《舊金山和約》來把日本的戰後處置說清楚講明白,但因國共還沒打出勝負,《中國》代表權有爭議,所以沒有人出席簽名,日本就在和約寫了「放棄台灣跟澎湖列島的主權」

雖然沒有寫還給誰,但在那個時候,世界的局勢是民主 vs 共產,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民主陣營所認定「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所以這樣寫倒也沒什麼問題。

但到了 1969 年,中共跟蘇聯吵架了,美國馬上把握這個機會拉攏中共,畢竟要是少了中國這一大塊,蘇聯的勢力馬上削弱超多,拉攏中共的條件,就是美國要認定中共是「合法的中國政權」。

美國:「好,這下只要叫中華民國改名成台灣,一切就搞定了」
中華民國:「我不要… (´;ω;`)」
美國:「你乖啦,不然大家很難辦事」
中華民國:「我不要 我不要 我不要 我不要 我不要」

美國兩手一攤,眼前對付蘇聯比什麼都還重要,既然中華民國不配合,那就算了,於是這世界的「中國」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我才是中國 ><,你們要是不承認我就絕交。」

這話說出口,各國也沒辦法,紛紛跟中華民國斷交,中華民國眼看就要被逼退了,乾脆桌子一拍:「哼,漢賊不兩立啦!ヽ(`Д´)ノ」

然後轉身離開,退出了聯合國。

結論、

就因為不同的時空造成的複雜時局變化,讓台灣土地上的人民一直飽受身分認同的困擾。

到了現在,台灣的主權問題依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各個不同的勢力間拉扯。

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中華民國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中華民國才是中國;但越來越多台灣的人民開始有了不同的認定,像是: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不是中國的,以及: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台灣尚未建國。

目前來看,這些問題非常難解,原因如下:

1. 不管哪個說法都能找到可以施力的依據
2. 讓台灣保持這種曖昧關係,對美國好處最多,所以美國故意不把話講死
3. 中國為了取得台灣的領土,用武力威脅中華民國不能修憲、不能獨立

【作者後記】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這樣,這段歷史真的太長太複雜,短短 6000 字真的沒辦法講得很詳細,若有什麼漏掉的部分、或是錯誤,還麻煩各位大大幫我補充。希望有一天台灣人能用智慧,以和平的方式找到解決的辦法。

(本文經原作者 黑貓老師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65 年前的今天他被國民黨槍決──在白色恐怖裡追求自由,下場就是成為亡魂

$
0
0

【為什麼要挑這篇文章】

蔡鐵城,黨國威權時期的《和平日報》記者,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因同情社會弱勢、對貪腐的國民黨政權感到厭惡,加入中部的二七部隊,擔任二七部隊宣傳部部長。

他籌組過讀書會,為了新聞自由奔波,卻逃不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魔爪,遭羅織罪名入獄,並被判處死刑, 1953 年 9 月 5 日於台北馬場町槍決,得年 29 歲。

他的遺書過了一甲子才送到蔡家人手上,他這麼寫道:「『人之有生就有死,悲傷又何益!』我現在雖快要離開這人世間,但我的心境是非常的清朗、寧靜,我知道我是該死的。」

請好好記住蔡鐵城的這個笑容,這是在龐大的黨國巨獸前毫無懼色的樣子。

(責任編輯:余如婕)

圖片由聚珍台灣授權

文 / 聚珍台灣

「親愛的妹妹,

妳知道嗎?我將離開人世間的那一天晚上,妳是我唯一伴侶,拿出妳的相片看了又看!啊!我希望⋯⋯」

65 年前的 9 月 6 日,是蔡鐵城在馬場町刑場被槍決的日子。

蔡鐵城是《和平日報》的記者,在那個「新聞自由」是奢望的年代,蔡鐵城不畏壓迫,堅持報導陳孔達屬下的連長私刑虐死臺灣兵的事件,即使少校和上尉前來興師問罪,報社也不為所動,甚至庇護蔡鐵城。

接下來蔡鐵城也不改其志,報導兩起戰後因中國政權來臺,導致瘟疫死灰復燃引起警方對民眾開槍的嚴重衝突事件 ——「布袋事件」及「新營事件」。這樣接連對於軍憲警的報導,終於觸犯當政者的逆麟,報社的人事被接連撤換,改由警總派來的人接任。而蔡鐵城在白色恐怖時期,終究難逃一死,於 1952 年遭當局槍決。

他的遺書直到整整六十年後(2012 年)的 228 當天,才終於交到最關心的妹妹和家人的手上。

圖左:行刑前笑容依然燦爛的蔡鐵城
圖右:處決後在衣物裡找到的妹妹照片背面 (出自:二二八記者劫)

延伸閱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文章來源》聚珍臺灣: Facebook 粉絲團Google+ 、關於聚珍臺灣

推薦閱讀

除了 228 之外,台灣被歷史洪流淹沒的悲劇──黨國時期人權事件年表:1946-1955
這些無法送達的遺書,揭開國民黨惡行….. 政治犯劉耀庭被槍殺,家人要付五百圓「領屍費」
一位被祖國背叛的男人:張七郎張燈結綵歡迎國民黨,最後卻換得破腸槍殺
西門町的獅子林大樓很陰?原來過去隱藏一段國民黨刑求政治犯、人糟蹋人的故事
國民黨掩埋的辛亥革命真相:一段不下於納粹的種族屠殺史,孩子的娛樂就是比賽數屍體
馬來西亞留學生回憶白色恐怖 12 年冤獄──法官對我說:我不判你的話,下個被判的就是我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三國有嘻哈】第一位因為用文言文唱嘻哈被哥哥討厭的人:曹植

$
0
0

前些日子吵十二年國教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和選文問題,但今天不吵文言文有沒有用,我們今天來聊聊怎麼用文言文 freestyle。

網友 aswin12000 在 PTT 上問卦:曹植算是第一位被逼 freestyle 的嗎?於是他神還(腦)原(補)了當時的情境:

丕:今日限汝七步內吟詩一首,若果真吟成,則免汝一死。

(DJ drop the beat⋯)

植:Hey~yo~~~check it~恩
Hey~yo~~~check it~阿

煮豆~燃~豆~萁~啊哈
豆在~釜~中~泣~C’mon
本是~同~根~生~ya~
相煎~何~太~急~
這是我的 freestyle 本命
勝過我爸的短歌行~ya~
七步成詩被你逼~
只好拚上我的性命~
我說曹丕 bro 你可別得意
我的 flow 遠遠勝過那歐陽靖~ C’mon~
管他是孫八一 還是那重慶 GOSH
通通都得臣服於我 我是 Hip Hop King~

有沒有 freestyle 從三國時代 甚至更早以前就開始流行的卦?

笑死 XDDDDD 鄉民大推:

認真回想,說曹植是 freestyle 王也不為過。他哥曹丕一直都很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在曹丕當上皇帝後因為一件小事想藉機殺曹植,要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完整、合乎韻律的詩(誰不知道那個年代作詩的規定一堆)

曹植知道親哥為難自己很桑心,吟下了這首《七步詩》:「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爲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世說新語》版)而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慚愧,就釋放曹植,讓他當安鄉侯離開皇宮,眼不見為淨。

這不是 freestyle ,什麼是 freestyle?

現在中國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這麼紅,是不是該回頭跟曹植拜一下碼頭?
(好啦不鬧,放上正牌的嘻哈歌手影片給大家壓壓驚 XD)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內文由網友 aswin12000 授權轉載,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首圖來源:維基百科 。)

推薦閱讀

【歷史翻案】原來日本人讀得才是正版的三國演義啊!難怪奸臣曹操在日本會大受歡迎
【三國浪漫史】曹操與劉備廝殺一輩子,竟然是因為太過深愛彼此
三國時代的神級職業──這些「術士」們不但會占卜還能化為鬼怪,讓曹、劉、孫都敬畏三分
【歷史解密】原本《三國演義》的曹操是帥又聰明的「好英雄」,究竟是誰抹黑了曹操?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蔣介石倒下吧】為什麼要幫殺人魔造神?美國拆除這座「英雄」銅像理由值得台灣學習

$
0
0

【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在沒有極權獨裁統治歷史的美國,你可能很難想像也有類似於蔣公銅像的產物。圖片中的李將軍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英雄,在許多地方都看得到他的銅像,但實際翻找史料,其實他的成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只是造神的產物罷了。

就在兩周前,隨著轉型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高,李將軍的銅像也宣告移除的命運,引發數起白人主義團體攻擊事件,最後裹上黑布。但不論如何,這都是轉型正義的開始。

當我們把目光看回台灣,政府處理蔣介石銅像是否也能夠擁有同樣的勇氣?

(責任編輯:林芮緹)

維基百科

文/ 李中志

美國維吉尼亞州著名的夏洛蒂鎮 (Charlottesville) ,曾是三位開國元勳居住的小鎮,包括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確立歐洲勢力不介入美洲事務的門諾主義倡議人門諾,由這三位總統親手打造的維吉尼亞大學也座落在此。

自美國開國以來,夏洛蒂鎮人文薈萃,歷史隨處可及,兩百多年來敘述著美國的立國精神,人生而平等,自由。但與此格格不入的是一座 26 英尺高的李將軍 (Robert E. Lee) 騎馬銅像,坐落在以其命名的紀念公園內。

公園與銅像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人們過此憑弔為脫離聯邦而戰的李將軍,或有懷疑,但自銅像豎立以來卻也相安無事。直到兩個星期前,極右團體聚集示威,抗議市府移除李將軍銅像的決議,最後演變成嚴重的流血衝突,造成一死多傷,頓時李將軍成為全國的焦點,川普提油救火,搞得輿論沸沸揚揚。

李將軍 (Robert E. Lee) 騎馬銅像。來源:horseandman

事後市政府用一塊大黑布,黯然將李將軍的銅像蓋起來,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市府此舉顯然有許多顧忌,小心翼翼,盡量避免引發更大的衝突。然而在暴力衝突事發之後一個多星期才採取行動仍引發質疑,市府的解釋是一時找不到這麼大的黑布。

其實市府若真有顧忌,也不無道理。果不其然,蓋布之後再度引發白人至上團體集結,甚至傳出槍聲,情勢緊張,恐一發不可收拾。極右團體的行為固然得不到同情,但因各種理由支持保留李將軍銅像的人士,仍為此忿忿不平,認為沒有理由像用遮羞布一樣去羞辱李將軍。

那麼,這位戰敗的將軍所代表的史觀到底是什麼?用後現代的語彙,美國歷史記憶的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遇到了什麼樣的瓶頸?是否該改弦易轍了?這顯然是一場延滯了 150 年未完成的美國內戰。

來源:Pixabay

南北戰爭無疑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浩劫,死亡的將士超過所有對外戰役美軍死亡的總和,以人口比例算,是當時的 2%,這可能還是低估。但弔詭的是, 戰後北方似乎完全原諒南方為維護蓄奴而叛變的事實,無論是官方的歷史書寫還是大眾文化裡的想像,都散發著對南軍悲劇英雄的緬懷。

李將軍的傳奇幾乎在他投降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起飛,名聲遠遠高於任何北軍的將領。例如擊潰南軍防線逼李將軍投降的葛萊特將軍 (Ulysses S. Grant) ,後來還當上總統,但名聲遠遜於被打敗的李將軍,甚至被刻意汙衊。這是蠻奇特的現象。每個政治人物的銅像當然都有政治企圖,民主如美國者亦然,若只以多元史觀與容忍異己的美式民主來看這個李將軍傳奇,恐怕過於簡化了。

南方白人對南北戰爭的理解絕對不會收斂成解放黑奴的戰爭,儘管南方各州一篇接一篇宣布脫離聯邦的獨立宣言,全緊咬住蓄奴是他們要捍衛的傳統, 李將軍也認為蓄奴固然不道德,但蓄奴對黑人有好處,只有上帝能解放黑奴。

但戰後他們改變說法,一百多年來他們堅持這是北方的文化戰爭,經濟戰爭,乃至於政治戰爭,而南方為了保護家園與傳統,在這個素樸的願望下,被迫拿起武器,做出明知不可為的抵抗。

這個史觀透過「敗局命定(Lost Cause)」運動確立,也主導了南方戰後重建初期 (Reconstruction Era) 的歷史書寫。伴隨的是不斷美化李將軍的戰爭責任與道德形象,文化上的影響更是深入 20 世紀,名著「飄」(Gone With The Wind, 1937) 也是這個運動的產物,充滿對舊南方 (the Old South) 時光的浪漫想像。

當然,這個運動的成功還是必須有戰勝者的配合。李將軍投降後不到一個星期,正當北方沉醉在勝利歡愉的氣氛中,林肯被暗殺身亡,震驚全國。造反的南方是否會趁亂再反?對戰敗的南方是要安撫還是懲罰?要貫徹解放黑人還是給予緩衝?繼任的強森總統 (Andrew Johnson) 出身南方,白宮與國會並不同調,為了戰後重建的理念鬧得不可開交,強森只差一票就要被國會彈劾。

強森認為當務之急是取得南方的效忠,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則主張徹底平權,而南方則是不要在失敗中繼續失去所擁有的。 最大的共識是南北必須和解,但不是黑人與白人的和解,更不是奴隸與奴隸主的和解;而是南方白人與北方白人的和解。

帶領南軍投降的李將軍除了別無選擇接受廢奴,對黑人的看法並無多大改變。他反對對黑人暴力相向,但內戰一結束三 K 黨隨即成立,沒有李將軍出面譴責的紀錄,也允許戰後他身為校長的大學成立三 K 黨分部,對幾則私刑的調查也不了了之。還公開警告若不依南方的條件維持和平,暴亂將再起,頗有威脅的味道。

南方各州通過的「黑人法令」(Black Codes) 其實就是安撫南方的和平條件,但它與蓄奴無異,只是換個名稱,而聯邦對此則睜一眼閉一眼。 李將軍也被邀請到國會作證,主張黑人不可有投票權,否則天下大亂,讓林肯辛苦主導的憲法第 13 修正案形同具文,逼得國會連續通過憲法第 14、15 修正案進一步限制南方立法歧視黑人。

然而這些修正案的精神還要再等近一百年才會被大法官會議理解,對歧視法律做出違憲判決。隨著林肯的被刺,真正「敗局命定」的,無疑就是黑人的解放運動了。

隆史崔特 (James Longstreet) 將軍。來源:Pixabay

其實戰後願為蓄奴贖罪的南軍將領不是沒有,例如替李將軍承擔蓋茲堡戰役失利的隆史崔特 (James Longstreet) 將軍,他在紐奧良帶領由黑人組成的軍警對抗白人至上團體的民兵。但有趣的是,紐奧良並未替隆史崔特將軍立碑,卻有李將軍高聳的銅像。隆史崔特受到林肯的感召,反而成為挑起南方怨氣的人物;而李將軍主張南方政經「維持現狀」,才是南北政客用來代表和解的不二人選。

儘管如此,李將軍本人倒是十分反對替自己與任何南軍將領立像,一來認為錢應該花在對南方更有意義的事上,二來會引發紛爭,很有先見之明。要等到進入二十世紀,制訂種族隔離的法律在 20 年代達到巔峰,就是所謂 Jim Crow Laws,李將軍與南軍將領的雕像在這個時期大量出現,絕非巧合。

美國並不是一個愛為政治人物立銅像的國家,但李將軍銅像數量與大小,以其成就衡量,顯然不成比例的過多過大。

就以戰功而言,在南軍的將領裡面,李將軍不是最會打戰的。他固然打了不少勝仗,但常在戰略上犯錯,讓南北戰事逆轉的蓋茲堡戰役就是他的誤判。軍事平庸之外,人品與信仰也如此一般而已。

他出身西點軍校,不但後來抗命投效叛軍,早期還為了要爭取繼承奴隸,離開職守,請長假回家打官司。這些黑奴本不屬於他繼承,依據當時維吉尼亞州的法律,無人繼承的黑奴必須釋放成為自由人。而李卻自己主張有繼承權,搞到原本期望得到自由的黑人差點造反。後來法院判定李無繼承權,才止息紛爭。

李將軍這些不甚光榮的紀錄都在「敗局命定」的歷史叙事裡逐漸被扭曲,以訛傳訛的結果,最後變成蓋茲堡戰役失利是因為部將隆史崔特的遲疑,無法貫徹命令;李將軍反對蓄奴,將繼承的黑奴釋放,等等與事實有距離的傳言。

若仔細檢查歷史資料,不難看出李將軍傳奇只是造神運動的產物,在政治考量下他被高度推崇,成為南北和解的重要象徵,連國會大廈內也陳列他的銅像,還包括一處他豪華故居改建的國家紀念堂,俯視紀念南北戰爭中北軍陣亡將士的阿靈頓公墓,十分諷刺。

然而歷史的呢喃 (local narrative) 不會停止,造出來了神終究要歸於塵土。

李將軍的雕像沒有在狂飆的 60 年代被黑豹黨獵殺,卻隨著進入 21 世紀後黑白衝突的再度緊張, 在南北戰爭一百五十年後,他的傳奇首度被社會做全面的檢討。李將軍神話崩解的速度出人意料,原本的英雄形象搖搖欲墜,全國各地李將軍的雕像成為龐大礙眼的政治不正確。

今年五月紐奧良趕在陣亡將士紀念日前移除一座李將軍銅像,夏洛蒂鎮年初也決定移除,但反對者告到法院去,目前待審,但六月市議會決定將銅像所在的公園由「李將軍公園」改成「解放公園」。夏洛蒂鎮另一紀念公園,紀念在南北戰爭戰死的猛將,人稱石牆傑克森 (Stonewall Jackson) ,也改名為「正義公園」。

石牆傑克森 (Stonewall Jackson) 。來源:Pixabay

這些轉型正義的要求引起白人至上新納粹團體的反撲,到處示威鬧事,最後鬧出人命。然而在夏洛蒂鎮的衝突之後,移除李將軍與南軍將領的銅像已勢不可擋,德州大學、杜克大學已跟進移除,許許多多的大小城市也面臨一樣的尷尬處境。好萊塢不朽的經典「飄」,也受到挑戰,目前已有田納西曼非斯市的一家戲院決定停止播放。啃食南北戰爭正當性的「敗局命定」史觀已潰不成軍。

僅僅不到一年之前,大概沒有人會想到,不曾出過獨裁政權的美國會有去銅像的紛爭,如今李將軍的銅像竟然像史達林、佛朗哥將軍、皮諾契特將軍,在人民的咒罵聲中倒下。 然而持平而論,李將軍縱使不是名符其實的英雄,比起前述這些大將軍,實在不是一個大兇元惡之人, 他只是一個戰敗的將軍,被用來當白人與白人和解的政治宣傳,但這個和解是建立在犧牲非裔族群對歷史的叙事權之上。 移除李將軍的銅像不是要忘記歷史,是要還給非裔美人與為捍衛美國立國精神的陣亡將士訴說歷史的空間。

當我們把目光看回台灣,最奇怪的是台北的蔣將軍神殿。 台灣民主化後去蔣介石銅像的運動在台灣已進行多年,固然有局部性的成果,但在首都中心的中正紀念堂仍巍巍峨峨,中正機場、中正國中、中正高中、中正大學、中正路,無處不在,奢言轉型正義,此路尚遠。

蔣介石無疑在大兇元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更莫名其妙的是,把蔣介石掃地出門的中國人卻特別愛去中正廟朝聖。 柯文哲市長叫我們要和解,不要製造衝突,但那是他們中國人與中國人的和解,是踩在台灣人之上的和解。

拿著五星旗對台灣人咆哮叫罵,一如美國極右的新納粹拿著叛亂的邦聯血漬旗 (Blood-Stained Banner) 咆哮叫罵,讓 台灣人在歷史記憶中繼續失聲,繼續接受國共的「敗局命定」。在藍紅和解的荒謬劇下,台灣人只能繼續扮演蒼白無色的角色。

李將軍殞落了,蔣將軍仍然不敗,短時間內要挑戰中正廟內的黑暗大神,恐怕有困難。既然拆除棘手,也許可以學學夏洛蒂鎮,先拿塊大黑布蓋起來遮羞吧。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講幹話】學生問蔣光頭銅像如何處理,柯 P 法師開示:「印象是自己給的,當石頭就好」
柯文哲市長你根本不懂歷史!去蔣化不是「看老蔣不順眼」,而是因為他是殺人魔
【投票】蔣介石殺人又怎樣?國民黨嗆「不然拆中正紀念堂啊!」──你覺得呢?
民進黨推轉型正義條例是「綠色恐怖」?陳文成命案告訴我們,國民黨的警總才是真正恐怖

(本文經合作夥伴想想論壇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殞落的李將軍,不敗的蔣將軍 〉。)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摸奶巷在彰化,所以彰化人比較豬哥嗎?這些不正經的臺灣地名來自古人惡趣味

$
0
0

【為什麼要挑這篇文章】

臺灣地名多半來自百年前的古人,現在我們多半只能對這些地名「望文生義」:摸奶巷在彰化,所以彰化比較多性騷擾;佛頭港應該是港口旁邊有尊大佛吧;高雄港有船但為什麼好像沒聽過北港有船跟海鮮?

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讓專業的一一告訴你,這些課本絕對不會教的有趣歷史: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老番

彰化人不是為了摸奶才蓋摸奶巷,是為了治安

彰化鹿港摸奶巷(bong-lin-hāng),頂港下港真有名,名聲透京城。可是,這不是彰化人生成老豬哥,愛性騷擾。漳泉潮語系(閩南語)人群居住區,若有巷子很窄,通常會用「摸奶巷」來形容。不是只鹿港才摸奶,其他地方應該還有,只是默默無聞。巷子窄,有土地所有權,或防盜匪的因素。

古今人物對田園厝宅寸土必爭,緊鄰兩家常為牆巷互毆,「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道美談,一般只發生在貴族宰相世家。 另一個因素,是防盜匪,窄巷有利於圍困匪賊。想成摸奶,是你想歪了。

「臺灣」是不懂裝懂的清朝官僚搞出來的詞

不然就是你望文生義,被字面綁住。不信?老番再舉個例,「臺灣」也寫作「大灣」,遠在荷蘭人還沒來之前就有此名,本意是指臺南大港(臺江)內的大海灣,古來中外文獻與地圖,都直接與間接這樣證明。

然而,有學問的大清中國官僚不懂裝懂,老是繞著「臺灣」兩字解釋,牽扯是荷人建城,「制若崇臺……水曲曰灣」,把臺灣裂解為「崇臺」與「海灣」。文言文威力大,連外國百科全書類介紹臺灣,也跟著抄譯成 Terraced Bay, bahía alta,太扯了。

早期中外地圖,都會特別標誌臺灣的大海灣,幾乎成為臺灣早期地圖的 Logo。(作者提供,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早期中外地圖,都會特別標誌臺灣的大海灣,幾乎成為臺灣早期地圖的 Logo。(作者提供,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因此,解釋各地名稱,不能被文言文漢字挾持,也不可推託原住民的「古語」來騙人不知。 譬如說,以前曾有人主張臺灣名稱來自西拉雅族的台窩灣社,但這不只沒語言資料可資證明,中外文獻也沒該社社名。我們需要回到古今現實脈絡去探討,才能言之有物。

關羽跟媽祖都有飄飄秀髮,幹嘛還叫人家「佛頭」?

老番進一步舉個例,臺南市西門路的西邊,以前有「佛頭港」,也有人叫「禿頭港」的地名。一般人會解釋這應該民間宗教神明或和尚有關,因該港附近有大關帝廟,以及天后宮。

佛頭港。(作者提供,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佛頭與禿頭,在漢字裡有稍有關連。不過,佛頭通常指佛陀釋迦摩尼之頭,所以臺灣人會把波羅蜜與釋迦水果,暱稱為佛頭果,還真像咧。人們指和尚罵禿頭,都是頂上無毛。可是,稍定心一想,媽祖與關公,不是一頭烏溜溜秀髮?

所以,現行的解釋有問題,必須另謀出路。老番建議先採取歷史地理角度,由文獻或地圖觀察其地形,然後研判有無可能借音借字。經過這些手續後,所獲得的地名起源解說,就不是亂扯;臺灣的古早故事,才會越來越明朗。

臺灣博物館委託臺灣科技大學,運用電腦技術模擬修復剛完成的鎮館之寶:「康熙臺灣古圖」,淡水河被標誌成:淡水江。(電腦修復之修康熙古地圖:臺灣博物館‧臺灣科技大學提供,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我們往可能的借音借字角度推想。中國語「死巷」與「死胡同」,我們臺灣的漳泉語系台語,通常講成「無尾巷(bô-bóe-hāng)」或「無底巷(bô-té-hāng)」。不過,在更古早時,還是有人講做「khut 頭巷」。這「khut」,是「(老)孤 khut」的 khut,大意是「老孤單」。

老番中文程度跟以前老祖宗大眾一樣歹,寫不出漢字,幸虧會用羅馬字拼音保留原狀。但以前人一定要找漢字,不然沒得寫。因此,有人把「khut 頭巷」用漢字勉強寫成「禿頭巷」。此例應可提醒我們,若見到文獻有「禿頭巷」,切莫唸成「thut-thâu-hāng」。不然,會變成解釋有學問,卻沒人間道理。你說,巷子光禿禿,有啥值得講?

再看清代文獻,有說「安平哨船港一帶……港係為禿頭,其去路僅有一線,潮水進港,入多洩少…」, 可見清代安平哨船港之所以被稱為禿頭或佛頭港,都是古早人在講潮水「入多洩少」的無尾歹港。

正確的讀音,是「khut-thâu-káng」。古人漢字程度,一定不如文言文老師之萬一,不會寫正字,只好借「禿 thut」、「佛 hut / put」,反正音類近「khut」。 總之啦,佛頭、禿頭港,跟神明和尚無關,你不要想得太正經。

傳統臺灣缺乏中國黃河的「河」概念,今天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以前統一稱為「淡水港」或「淡水江」。「雞籠港」,則是指海口一帶的港道、水域。(資料來源:《臺灣府志》,作者提供,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北港」跟「高雄港」都有「港」啊,差在哪?

本篇結尾還得講兩點正經事:

第一、上段清代「安平哨船港」,不要把地點誤會成是位於今天安平,她就是上述臺南市西門路西邊的「佛頭港」。這一帶,在以前有船廠、船塢,軍方的哨船可直航達安平大港。這好比安平地區以前也有「赤崁渡頭」,專供安平區的人搭小船橫渡台江內海到對岸赤崁府城。地名錯置,是學院權威學者最容易犯錯之毛病。

第二、上面那一段看不懂也沒關係,但這段你一定要看懂,因為這是臺灣地名特色之一。 本文所說的「港」,千萬不要誤會成現代港口 ,如基隆、高雄與蘇澳港的港(habour / port)。 臺灣傳統觀念的「港」,通常指水道、溪流。例如,古早臺灣人講南港、北港時,意指南邊的溪與北邊的溪。

而且,臺灣溪流通常不稱「河」。臺灣南北各有一條大淡水溪,以前都叫淡水,頂多把南部區別為下淡水。 如果要說整條溪,應該叫淡水港、淡水江,或淡水溪。

可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臺灣溪流名稱為之一變,北部淡水港變成淡水河,南部依然淡水溪,後來改成高屏溪。北港、南港,則得另添加一「溪」字,即北港溪、南港溪。

若回到臺灣古人觀念來理解,好像是「北港港」、「南港港」,又有一點不正經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 想想論壇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老番講古】摸奶巷與佛頭港:臺灣地名的正經與不正經  〉。)

推薦閱讀

在政治操作下迷失的羅馬拼音──為何明明是台灣地名,卻要用「中國漢語拼音」?
為什麼彰化八卦山叫「八卦山」?背後的歷史其實很不光彩⋯
【台灣的地圖會說話】從消失四十年的國家公園開始說起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為什麼希特勒會仇恨猶太人?他只是考不上大學的魯蛇,被反猶小冊子洗腦成憤青

$
0
0

【為什麼會推薦這本書:《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

我們都讀過這段歷史:希特勒創造了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但為什麼希特勒會這麼仇恨猶太人呢?

而透過作者桑德庫勒,既理性陳述卻不失歷史幽默諷刺的文字,我們終於有機會更深入地認識希特勒。我們說不清究竟是歷史造就了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造就了歷史,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獨裁其實一直有機會可以被阻止,但也有太多偶然和巧合。

以下我們挑選的,就是其中一段無數人期望被扭轉的歷史。就像殺人魔不是一種天賦,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也不是與生俱來。就在他懷抱著藝術家夢來到維也納的這段時光,無意間造就了極權、反猶太的希特勒。

如果希特勒考上藝術學院了歷史會不會不一樣?我們無從得知,但落榜魯蛇最後是怎麼成為大獨裁者,看這段歷史才知道。

(責任編輯:林芮緹)

By Roto3’14 – Own work, CC BY-SA 4.0, 維基百科

文/托馬斯.桑德庫勒

阿道夫.希特勒和其他幾十萬名年輕人一樣,都是受到自由與成功的願景所吸引,才奔赴維也納。在現代的龐大遷徙運動中,他也是那小小的一員,但不久之後他就開始討厭現代了。 因為希特勒沒有達成他那雄心勃勃的目標,他想要為自己的失敗尋找替罪羔羊。

一切的開始:那所希特勒考不上的藝術學院

1906 年 5 月,靠著母親的資助,希特勒第一次來到維也納,待了兩個星期。這名 17 歲的年輕人據說是想要參觀各大畫廊美術館,為自己的藝術生涯預作準備。事實上,他整天在城裡亂逛,遊手好閒 ;大城市裡的五光十色,讓他又愛又怕。在宮廷歌劇院,希特勒欣賞了由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監製的華格納作品演出,讓他神魂顛倒,如痴如醉。

他對於環城大道(Ringstraße)印象特別深刻,這條街是 19 世紀的最後三分之一時,在中世紀城牆原址上蓋起來的;市中心的宏偉建築則是以一種「歷史主義」的復古風格來建造。輕軌電車從世紀交替之時就在街上奔馳,整條環城大道都是使用電燈來照明。環城大道本身就屬於現代的城市的發展,只是披著前現代的外衣。

1907 年夏天,為了參加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希特勒再次前往維也納。同一時間,他的母親罹患了乳癌,但她還是放手讓兒子離家。克拉拉真的很期待她的兒子能夠認真考試,成為一位藝術家,但希特勒卻是整天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哈妮阿姨」借給她的外甥一筆可觀的錢,相當於一個年輕教師一整年的收入,實際上這筆錢等於是奉送。因為行囊滿滿,所以希特勒儘管在首都過得並不富裕,但維持一個小康生活還是不成問題,他不用為了生活所需出外工作。

希特勒在西火車站附近,向一名捷克女房東租了一間小房間。這個地方位於瑪麗亞區(Mariahilf),是外來人口相當稠密的一區。雖然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還沒考過,但希特勒一來就把這裡租下。

他對考試結果勝券在握,只帶了一疊畫作就來到首都闖蕩。因為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分為兩個階段:申請人必須先繳交自己的作品,證明自己的天賦,通過之後才能參加考試。希特勒獲准參加,將在評審面前即席完成畫作。考試於 1907 年 10 月 2 日舉行。有三分之二的考生落榜,阿道夫.希特勒就是其中一員。

有很多小說都提過同樣的問題,如果希特勒通過了入學考試,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總而言之, 一直自信滿滿的希特勒從沒想過自己會落榜,結果就是他完全崩潰了。不出所料,他把藝術學院落榜這件事,瞞著他的母親和好友庫比茲克。

從滿懷藝術夢的文青,變成充滿仇恨的憤青

與此同時,克拉拉的健康況狀急速惡化。為了照顧母親,不久之後希特勒又回到了林茲。猶太裔的家庭醫生布洛赫(Dr. Bloch)告訴希特勒,他母親的癌症已然病入膏肓。接下來幾個星期,希特勒予以悉心地照料。1907 年聖誕節的前幾天,克拉拉.希特勒辭世,享年 47 歲,她被葬在萊翁丁和丈夫一起。布洛赫曾表示,希特勒因母親之死深深地受到打擊。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寫道,失去母親對他而言,有如「青天霹靂」,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希特勒在林茲又待了一段時間。然而他卻在《我的奮鬥》中堅稱,母親過世之後他馬上回到維也納,希望能夠成為建築師。根據書中所說,他支付完高額的醫藥費和喪葬費後就身無分文,被迫「自立更生」,賺錢養活自己。但實際上,希特勒並沒有窮到如他所寫的那種程度。希特勒和他的妹妹寶拉─寶拉當時和同父異母的姊姊安喬拉還有經商的姊夫住在一起─都得到了一小筆孤兒撫卹金。其中有母親的遺產,由寶拉和他一起平分;而當初阿姨借給他的錢也還有剩餘。

憑藉這些,希特勒又可以在維也納過活一年。他在等父親的遺產,但這筆錢要等到他 24 歲生日那天才能繼承。根據奧地利的法律,他現在還算是未成年,必須和妹妹寶拉共同接受萊翁丁市長的監護。市長想要勸說這個年輕人去當麵包店學徒,結果遭到希特勒的強烈反抗。1908 年 2 月,希特勒回到維也納。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家人都無從得知他的音訊。

不久之後,希特勒和庫比茲克兩人在首都相見。希特勒說服了庫比茲克的父母,讓好友在這裡學習音樂。庫比茲克搬進了希特勒的房間,兩人一起分擔房租。和希特勒不同,庫比茲克一來就通過了入學考試,開始認真地學習。他租了一架平台式鋼琴,把兩人共有的房間占得滿滿的。希特勒常常對著庫比茲克發表長篇大論,談音樂、環城大道、性的危險性、嫖妓,也聊到藝術和他的偉大計畫。他每次都一邊講,一邊在這狹小的房間內來回不停地踱步。

只要一有機會,希特勒和庫比茲克就去宮廷歌劇院,買站票欣賞華格納的作品演出,希特勒幾乎每天都去。這種激情造成的結果是,他很快就阮囊羞澀。 希特勒聽華格納的作品就像吸毒,他特別喜歡《羅恩格林》這齣歌劇。希特勒聆聽華格納時,乃是處於一種「非比尋常的狀態」,有如在「神祕的夢境」中飄盪;庫比茲克也一樣。

希特勒的睡眠時間和一般人差不多,實際上他大多數時候都宅在房間裡,閱讀、畫畫,一直到深夜。庫比茲克問希特勒,為什麼你們美術系可以這般悠閒。希特勒勃然大怒,聲稱是藝術學院把他趕出校門的。庫比茲克再問他,接下來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希特勒頓時語塞,回答不出來。兩人的關係隨即緊繃。 隨後希特勒在一件小事情上突然爆發,開始無止無盡地指天罵地;他恨上帝,恨世界,恨藝術學院,恨所有阻礙他上進的人。

兩人的關係不久之後就決裂了。有一次庫比茲克回家探親,等他在 1908 年 11 月再次回到維也納時,發現希特勒不見了,房東也不清楚希特勒的去向。那時希特勒已在附近新找一間處所,但未留下住址。至於為什麼會突然沉潛,原因其實不難猜測:希特勒參加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再次落榜,他不想讓庫比茲克知道他的失敗。

除了上過幾堂繪畫課,其他可以提升他考上藝術學院機會的各種方法途徑,希特勒一件也沒做過。1908 年 10 月, 這一次,希特勒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繪畫的夢想終於徹底地醒了。在他第一次參加考試時,有一位維也納的教授發現,希特勒其實頗具有建築繪圖天賦。所以他建議希特勒,改為申請建築系。

但是如果想要就讀科技大學,希特勒就必須參加中學畢業學測(Abitur),對此他表示毫無興趣。他還有一條門路沒有使用:一位在林茲的熟人幫他寫了一封推薦信給著名的維也納藝術家阿弗瑞德.羅勒(Alfred Roller)。羅勒曾為維也納的華格納演出繪製舞台圖案。這份推薦函可能讓他有機會獲得舞台繪圖師的訓練,但希特勒始終沒有使用它。

1908 年秋天,19 歲的希特勒,他的幻想和夢想都面臨挫敗。比起中學時代,他更加地鄙視那些教授;同時顧影自憐,覺得自己是無人賞識的藝術天才。

為什麼希特勒會這麼恨猶太人?解答就在維也納

在維也納那幾年,希特勒學到許多東西用來構築日後他的「世界觀」。 當時他在閱讀方面來者不拒,可說是「愈多愈好」、「愈廣泛愈好」。這位《我的奮鬥》的作者寫道,在短短的幾年間,「我創造了一門知識的基礎,這份基礎我至今仍受益良多。在這段時間裡,我塑造了一幅世界圖像和一種世界觀,成為我現在行動的堅定基石。」

希特勒當時到底讀了些什麼,到現在還不清楚。目前所知道的是,他當時正密集地苦讀建築學。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從 便宜的小本書中吸收知識 ,這些小冊子主要在書報攤上販售。所以,大家對於他在演講中大言不慚宣稱的「堅定基石」,可以不用太過認真。

希特勒讀書其實從來沒有讀通過 ,「所謂讀書的藝術,」他寫道:「乃是記住重要的,忘掉不重要的。」換句話說,希特勒從來沒有從頭讀到尾,而是囫圇吞棗,從書裡找出適合他的東西來讀。他的記憶力很強,可以在無數的抽屜中,一次就找到他想拿的東西。用這種方式,他給周遭的人留下一個他受過良好教育的印象。

幾乎無可避免地, 小市民出身的魯蛇阿道夫.希特勒走上了極右派意識形態的道路。 他是一個狂熱的 泛德國人 ,憎恨奧地利這個國家,因為這個國家阻擋了德意志奧地利和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的統一。 他當時既聰明又不成熟,而且還充滿了憎恨和恐懼,希特勒飢渴地吸收極右與反猶的論述。

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把維也納描寫成「種族混雜的巴比倫」:「讓我最反感的是帝國首都的人種駁雜,我十分厭惡這種由捷克人、波蘭人、匈牙利人、俄羅斯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混在一起的種族大雜燴。而最讓我討厭憎恨的,除了猶太人還是猶太人,他們就像無所不在的人類病菌。這個大城市對我來說,有如一個雜交亂倫的化身。」

這一類的反猶口號,乃是由維也納市長卡爾.呂格(Dr. Karl Lueger)所屬的「基督教社會黨」(Christlichsozialen Partei)所主張。這個政黨是第一個政治右派的群眾政黨,他們的選民都是小市民,政見的實際內容就是反猶主義。

同時呂格也提出要從事大量建設,例如自來水和電力供應、大眾運輸(他讓輕軌電車在市內行駛),以及各種社會福利事項。1910 年 3 月,這位市長過世了。當這位「維也納國王」出殯時,環城大道上擠滿了送葬的人群,希特勒也在其中。他很欽佩呂格, 從呂格身上,他學到如何結合仇恨宣傳和建設興利,來贏得群眾的追隨。

偶而希特勒也會出席旁聽混亂不堪的帝國參議院(Reichsrat)會議,也就是奧地利的國會。會議之所以效率不彰,原因在於議事規則相當差勁,例如對於發言的時間根本沒有任何限制。這個多民族國家的每一位國會議員,都可以用他們的地方語言發表演講,結果就是議員彼此之間也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 帝國參議院讓希特勒更加藐視議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

在維也納大街小巷所販售的政治雜誌與文宣小冊子中,極右派和種族主義的著述占了一個巨大的數量。希特勒可能讀過《歐斯塔拉》(Ostara),這是一本不知所云的作品,由半瘋的還俗修道院僧侶尤格.蘭茲(Jörg Lanz)所著,他也自稱為蘭茲.馮.利本菲爾斯(Lanz von Liebenfels)。對蘭茲而言,世界的歷史主要是由金髮上等人和猿猴般下等人之間的鬥爭所決定。這些有如猴子的下等人會去搶奪綁架金髮女人,透過種族混血,將整個世界推入無底深淵。

蘭茲是奧地利作家 圭多.馮.李斯特(Guido von List)的粉絲,這個作家和他差不多瘋狂。 李斯特就是 創造納粹 卐 字標誌 的人 ,他把出自於印度的日輪祈福符號改成自家日耳曼祕教的標誌,蘭茲和日後的希特勒都只是有樣學樣。

李斯特極力鼓吹對性的禁欲、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種族衛生 」,也就是「亞利安人」(Arier)只能跟「亞利安人」結婚。「亞利安人」本來是一支在遠古時代居住於印度以及今日的伊朗地區的民族,然而種族主義者如蘭茲、李斯特和日後的希特勒卻堅稱,「亞利安人」來自於北方,他們是日耳曼人的祖先。

希特勒主張建立一個泛德意志帝國,其中只有純種的日耳曼人可以享有完全的公民權;他們有權坐享其成,而非亞利安人則必須為亞利安人工作。根據李斯特的說法,實現這樣一個帝國,乃是一個強而有力領導者的使命,這個領導者有一天會「從天而降」。 如果我們要問納粹德國思想上的始作俑者有哪些,李斯特保證名列其中。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聲稱,他對猶太人的憎恨,是在維也納遇到一個東歐猶太人以後才覺醒的,這可能也是他自己所虛構。比較可能的是, 他吸收了很多維也納流行的種族主義 ;從書報攤所購的反猶小本書當中,他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了一個比較容易接受的解釋。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才把在維也納所學到的東西,組織成他的反猶太人種族「世界觀」。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當希特勒回到現代,宣示「改變貧富不均、拯救勞工處境」——你真的會反對他嗎?
希特勒的邪惡不是發揮暴力,而是建立一個讓殺人變得像報稅一樣麻木無感的「官僚系統」
納粹是歐洲禁忌關台灣什麼事?了解納粹禁忌的意義後,有良知的人都懂得避諱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由 麥年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決定地球命運的男人】第三次世界大戰差點爆發!多虧這位帥氣蘇聯軍官的阻止

$
0
0

【為什麼要了解這個人:蘇聯軍官彼卓夫】

踏入二戰後期,美蘇雙方衝突矛盾加劇,後來更是爆發一場長達半世紀的冷戰,兩者關係此起彼落、互為消長,只要哪一方動作大了點、不謹慎了點,就有可能引發核戰、第三次世界大戰。

但二戰甫結束不久,各國又怎麼經得起再一次的創傷呢?在一次雙方關係瀕臨開戰之時,蘇聯軍官彼卓夫以他豐富的經驗分析,成功阻止了全球性的災難再次爆發,他在今年五月業已過世,但他對世界數十年的和平絕對功不可沒。

附註:他年輕還滿帥的,看完文章不妨也  瞧瞧他年輕的樣子

(責任編輯:余如婕)

前蘇聯陸軍中校彼卓夫 5 月辭世,享壽 77 歲,媒體直至今天才有報導。人們或已淡忘,若非彼卓夫沉著判斷,冷戰期間,美蘇可能免不了擦槍走火,導致核戰、甚至第 3 次世界大戰爆發。

冷戰期間,美國突然發射的五顆飛彈

「紐約時報」報導,1983 年 9 月 26 日清晨,44 歲的蘇聯防空部隊(Soviet Air Defense Forces)中校彼卓夫(Stanislav Petrov)正在莫斯科市郊的秘密指揮中心塞普可夫-15(Serpukhov-15)值班,注意監控在美國上空的蘇聯預警衛星。

突然間,電腦警報聲大作,警告 5 枚義勇兵(Minuteman)洲際彈道飛彈已從美國基地發射。彼卓夫後來回憶:「有 15 秒的時間,我們都處於驚慌狀態。」「我們必須判斷,『接下來怎麼辦?』」

當時冷戰方熾,3 個星期前,蘇聯才擊落飛經領空的大韓航空(Korean Air Lines)班機,機上 269 人全數喪命。時任美國總統的雷根不聽呼籲,拒絕凍結軍備競賽,還說蘇聯是「邪惡帝國」。蘇聯領導人安德羅波夫(Yuri V. Andropov)則是天天擔心美國會打過來。

彼卓夫是決策鏈極為關鍵的環節。根據決策順序,他報告預警系統總部的上級後,上級上報軍方參謀本部,參謀本部接著再和安德羅波夫討論,要不要以牙還牙。他一邊盯著閃爍的電子地圖和螢幕,一邊一手拿電話,一手拿對講機,以便隨時接收不斷湧入的情報。苦思 5 分鐘後,他判定系統顯示的可能是假警報。

彼卓夫後來解釋,當時有「50 – 50」的機率,但因為他不信任預警系統,於是根據發射的飛彈相對算少來判斷,做出大膽的結論。

多虧他,世界才能從另一場大難中倖免

分析此事的歷史學家認為,多虧了彼卓夫冷靜分析,一場大難才得以倖免。

看著眼前的電腦警報從「發射」轉為「飛彈攻擊」,還強調警報的可靠性是「最高級」,彼卓夫必須當機立斷。在發射和飛彈引爆之間,他大概只有 25 分鐘的時間決斷。

他後來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沒有規定說,我們通報有攻擊來襲之前,能有多少時間判斷,但我們知道,每耽擱一秒,寶貴的時間就少一秒,蘇聯軍方和政界高層需要第一時間得知消息。」、「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拿起電話,打到高層指揮官的專線,但我根本動也動不了,就好像坐在熱油鍋上。」

指揮中心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看到 200 多對眼睛都盯著他,彼卓夫終於做出了結論,向上通報這是系統故障,誤觸警報。

彼得羅夫說,他是憑藉過去的訓練和直覺,做出這個判斷。他受過的訓練告訴他,美國人若是發動核戰,第一波攻擊,必定會鋪天蓋地而來。

「人們開戰時,不會只用 5 枚飛彈開頭。」

蘇聯不挺,但美國頒和平獎給他

彼卓夫表示,當時蘇聯為了回應美國的類似系統,匆促讓預警系統上路,他知道系統不會百分之百可靠。而衛星顯然誤以為太陽在雲上的反射是飛彈發射,才會觸動警報,電腦程式理應過濾這類資訊卻沒有作用,程式後來還得重寫。

確認是假警報後,上級先是稱讚彼卓夫冷靜,但調查後卻又說他沒在工作日誌上記錄事情經過,反而記他申誡。

彼卓夫 1939 年生於海參崴,父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鬥機機師,母親是護士。1984 年退休後沒沒無聞的他,直到退役蘇聯飛彈防衛司令官沃丁斯夫(Gen. Yuriy V. Votintsev)在 1998 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提及這段歷史,彼卓夫的角色才漸漸為人所知。

彼卓夫的貢獻沒得到同胞認同,卻贏得了敵人肯定,2006 年他到美國領取世界公民總會(Association of World Citizens)獎項,2013 年獲頒德勒斯登和平獎(Dresden Peace Prize)。

儘管如此,彼卓夫總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值一提,就像他在描述這段歷史的 2014 年紀錄片「世界存亡一指間」(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中所說:「我只是剛好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位置上而已。」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第 3 次大戰沒爆發多虧他 蘇聯軍官辭世 [影]〉,首圖來源:skeeze,CC liscened。)

推薦閱讀

【你所不知的二戰史】「瑞典辛德勒」拯救 44 萬猶太人,至今卻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新冷戰?歐美俄的政經角力在普丁的怒火下,再度點燃歐洲火藥庫的衝突
為了控制性病,台灣當局要求酒吧女郎作「日記記錄」── 解密冷戰時駐台美軍的「日常消遣」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當中華民國北伐的時候,台灣正在和義大利慶祝環遊世界!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就像《BuzzOrange》曾經介紹過,在「雙十國慶」當天,台灣其實正在上演「冰淇淋大戰」,也是看報紙才知道辛亥革命的;過去我們所閱讀的歷史課本,都是以中華民國政府和國民黨視角來看待台灣和中國的歷史,但其實台灣發生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都從這些歷史文本中消失了。透過這些歷史才發現:台灣真的沒有離世界太遙遠!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左下:飛機降落在淡水,背景拍到了觀音山。淡水郡役所前排隊等著觀看的民眾,Pinedo 接受獻花。
圖右:記錄這趟飛行的書籍 Un Vuelo De 55000 Kms. Aviacion 其中一個版本的封面。
(圖片為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

圖、文/ 台灣回憶探險團

1925 年的 9 月 19 日,駕著如宮崎駿作品「紅豬」裏的水上飛機,挑戰環繞世界一週的義大利飛行家 Francesco de Pinedo 中尉,在上午 11:35 分降落在臺灣淡水。當然這麼有趣的故事,絕對不會出現在中華民國的教科書裡。在中華民國的觀點裡,那一年他們的「國父」逝世,隔年大家準備要來去北伐了,然後我們的記憶就被蓋臺了。

感謝 Prince Wang 分享台灣的飛行記憶圖文,希望這些和台灣有關的故事,能被更多人所知悉:

你知道早期駕機挑戰環繞世界的壯舉中,曾來台灣停留嗎?

1925 年, 義大利飛行家 Francesco de Pinedo 開著飛機從羅馬出發完成了環繞世界一周的壯舉, 寫下了不少新紀錄。

這趟歷史性的旅程中,Pinedo 於 1925/9/19 上午 11:35 分駕機降落台灣淡水,並上岸於郡役所(應該是現在的警察局淡水分局)接受台灣日日新報社長女兒及民眾獻花,也在報紙上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淡水望向觀音山現貌

9/19 當天晚上 Pinedo 來到台北鐵道旅館(在今台北車站旁新光三越一帶)參加歡迎晚宴。

(圖片為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

之後繼續旅程前往東京接受贈勳。

(圖片為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

當時途經台灣前往東京的飛行路線:

(圖片為台灣回憶探險團提供)

幾年後 (1933 年),Pinedo 在紐約一次飛行中起飛失敗不幸身亡,以下是當時的影片。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日本小學生也要學臺語!從陳儀來台考察的紀錄,看見與黨國史觀不同的日治台灣
【又一段國民黨不說的悲劇】曾經臺灣人也有屬於自己的電臺,直到華國流亡政權入侵……
【國慶你個頭】從鄭成功到中華民國,怎麼台灣人都在慶祝別人的生日?

(本文經原作者 台灣回憶探險團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1925 挑戰飛行環繞世界一周,途經台灣淡水 〉。)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史上最衰日本政治家】沒有他日本現在還是戰國時代,卻被當「奸臣」暗殺刺死在街頭

$
0
0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改變時代的日本人》】

德川幕府帶給日本長達 300 年的太平盛世,但是美國海軍駛入日本江戶灣的「黑船事件」,讓日本陷入恐慌。日本國內掀起了「尊王攘夷」的革命,要重新擁戴天皇以抵抗外敵入侵。

面對內憂外患的空前危機,日本卻能成功地脫胎換骨、躋身世界列強,就是靠著多位「維新志士」推動改革——英雄造時勢,但時勢也造了英雄;能夠改變命運的始終是「人」,從這些關鍵人物身上,也許可以找到值得同樣在大國夾縫求生的台灣借鏡的道路。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就是奠定日本現代化重要基礎,卻一輩子被當成「奸臣」的爭議人物:大久保利通。

(責任編輯:林芮緹)

By 東洋文化協會 - “ 幕末・明治・大正 回顧八十年史 , パブリック・ドメイ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誰是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曾經是西鄉隆盛的親密戰友,後來兩人卻因為對改革方向的不同主張而翻臉,甚至兵戎相見。這位在維新政府初期最重要的大臣,因為推動了太多衝擊社會的改革,最後在紀尾井町遭到暗殺,殺他的人說自己是斬奸,而民眾聽到他死了,也覺得很高興。但他所堅持的改革,卻奠定了日本走向現代化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一生都不被理解的改革者。

大久保利通的雕像,兀自站立在故鄉鹿兒島的市中心,他的鬍子翹得很高,有種趾高氣昂的感覺,但在這個雕像之都,大久保的塑像並不特別被凸顯,路人總是行色匆匆地走過。大久保雖然是薩摩人,但維新之後,他大多數的時候在東京,死後也葬在東京,並沒有回到故鄉。

他改變了日本命運,卻一輩子被貼「奸臣」標籤

坦白講,故鄉的人並不喜歡他。不止是故鄉,到處的人都不喜歡他。在鹿兒島,大久保利通除了一尊雕像,似乎沒有留下什麼。不同於他的政治對手西鄉隆盛那張素樸而充滿喜感的面孔,不斷出現在這個城市的路上、紀念品、文宣品上;大久保走到哪裡,都像是個反派角色。儘管他對「明治維新」貢獻甚大,但不受歡迎一直是他的命運。

大久保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 他從來就不是個浪漫英雄 。幕末時期,他原先是薩摩英雄西鄉隆盛的跟班,打仗、劍術都不在行,但他對政治頗有天分,是個被認為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才。

維新之後,他成為政府參議,與聞機要,為了讓政權穩定,他對各種叛亂的鎮壓毫不留情。西南戰爭中,大久保和老長官西鄉對上,並且將他逼入自殺絕境。由於西鄉是個浪漫英雄,大久保就必定得站在反派角色。

大久保利通的銅像。(日本著作権法 46 条/米国フェアユース, 維基百科

理性效率沒有人味,所以被大家討厭

大久保利通的出身是下級武士,他跟好友 西鄉隆盛 等人,組成了「精忠組」,在藩內倡導攘夷。後來在主張公武合體的藩政掌握者島津久光說服下,收起銳氣,支持藩內的政務推動,因此受到久光的重視,而在藩內節節高昇,成為久光最依賴的重臣。

他跟西鄉隆盛已經看見幕府不可避免的衰亡,也感受到如果跟著幕府攻擊長州,幕府的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同為外樣大名的薩摩。因此,在他跟西鄉的主導,以及坂本龍馬等人的牽線下,薩摩轉向了跟長州合作倒幕的路線。甚且,大久保不僅主張要「大政奉還」,更認為應該將幕府徹底清除,維新之後的政府絕對不能再讓慶喜主導,所以他們還藉故發動了 戊辰戰爭 ,希望將幕府勢力徹底剿滅。

維新終於成功後,大久保也當上了新政府的大官。但在這個時候,他跟抱著浪漫主義想法的西鄉隆盛開始有了衝突。大久保對徹底改革的執著,從他堅持武力討幕就可以看出來。他認為日本要進步,關鍵在於要把過去階級分明的社會徹底打破,而且速度一定要快。在方向上,他和認為不該一下讓武士遊手好閒的西鄉不同;在速度這點,他和比較穩健的 木戶孝允(桂小五郎)不同,於是被稱為「維新三傑」的三個人,開始有了嫌隙。

但大久保是個理性主義者,當日本為了學習外國經驗而組成「岩倉使節團」,為了能夠讓身負重任的使節團順利成行,他跟木戶孝允和解,也重新敦請西鄉隆盛出來主持看守政府,希望能夠藉著他們的再度攜手,讓政局更加穩定。

只是事情常常不如他們所想的發展,岩倉使節團出國不久,西鄉所推動的一連串改革就讓使節團成員相當不安。最後,雙方終於因為「征韓論」而有了激烈衝突,西鄉也因此下野回到鹿兒島。不久之後,憂國憂民的木戶也病死了,大久保成為新政府最重要的一員。

岩倉使節團。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史上最衰的政治家:為了國家背了一輩子的黑鍋

他深深了解,隨著政權的行政事務越來越複雜,憑著一時人才治理的可能性就越來越低。現階段他所可以為國家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 建立制度 。但他所建立制度的方式極為激烈,比如廢藩置縣、徵兵制度,都嚴重的衝擊了原來的武士階級。沒有俸祿、沒有功能的武士,成為社會的亂源,不僅到處引發叛亂烽火,更衝擊了統治權威。

但是大久保對這些反彈似乎不為所動,他對暴動的解決方式就是鎮壓。他深深相信現代化改革對國家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也對自己的方向深具信心。事實上,他的判斷也沒錯,儘管叛亂迭起,但似乎無法串聯,可以輕易鎮壓,也沒有對新政府造成過於嚴重的衝擊。可以說 大久保以個人的毀譽,成就了國家現代化的改革目標。

另一方面,大久保是一個不被理解的維新官員, 因為他是政府的頭號人物,所有政府所推動的,讓人民不高興的事情都要算在他頭上 。他推動改革,但所有的改革都會得罪人,每一樣改革得罪一群人,到頭來全部的人都說是他專斷獨行才造成這些不滿。 批評總是比做事容易 ,大久保對此想必有深刻的理解。

(By Kakidai ,CC 3.0。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台灣為何總看不見日本的車尾燈?從街道設計就看得出日本觀念的進步
美國革命運動教會我們的事:民主的真諦不是投票,而是願意犧牲自己的自由
【嘴砲革命家】革命十一次孫文才出席兩次,你跟我說他是偉大的國父?
【堅持做對的事】發敬老卡彌補取消敬老金,柯文哲霸氣:只會發錢是沒腦的政府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改變時代的日本人》,由 平安叢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在美國,中華民國不存在」破解學校不教的台灣史,這群人衝去美國檔案局挖寶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歷史課本有沒有「去中國化」很重要嗎?當歷史課本對「台灣」的描述越少,隨著年歲增加,出國及其他經驗累積之下,台灣人更容易陷入「台灣是什麼?台灣人是誰」的疑惑中,這種問題不是靠拼經濟就可以解決的,但又該如何緩解?

這群台灣青年衝去美國國家檔案局尋寶啦!看他們怎麼找寶、挖到哪些寶!

(責任編輯:余如婕)

34 歲的蕭新晟 2016 年在紐約的 g0v 黑客松活動提出「國家寶藏」計畫,國家寶藏計畫的構想便是到檔案局裡,調閱與台灣有關的文件,翻拍後公開到網路上,讓人們自由讀取利用。(圖取自國家寶藏臉書網頁 www.facebook.com/twnationaltreasure)

美國國家檔案局裡一只一只的箱子裝滿編上長長序號的檔案,旅美軟體工程師蕭新晟今年發起志工團前去調閱翻找有關台灣的資料,一切源自對台灣史的好奇和追索。

讀完中學赴美的蕭新晟現住紐約,他遺憾小時在台灣,學校不教台灣史。移居美國後,從接觸到的台灣人那兒聽來陌生的台灣歷史,點燃他的興趣。他 9 月回台在台北告訴中央社記者:「在美國,中華民國並不存在。漸漸地,台灣人會去思考,台灣究竟是什麼。」

課本沒教的歷史,讓我們親自去找吧

34 歲的蕭新晟去年在紐約的 g0v 黑客松活動提出「國家寶藏」計畫,後來與當地友人林育正、莊士杰決定持續推動,進一步在今年 3 月獲得 g0v 挹注新台幣 50 萬元公民科技獎助金。

蕭新晟解釋,美國國家檔案局有超過 6000 萬份檔案文件,政府機密文件 30 年保密期限一到,解密後都會送到檔案局。這些來自各部門的政府文件從此進入公開領域,供人參閱。

國家寶藏計畫的構想便是到檔案局裡,調閱與台灣有關的文件,翻拍後公開到網路上,讓人們自由讀取利用。 蕭新晟指出,除了政府間往來文書,另有美國在台蒐集情資,檔案局裡文件可提供更多認識台灣史的資料。他以「寶藏」稱這些眾多未經開發的美國檔案文件,認為應發起更多人來開發寶藏的故事。

他說:「這些是對國家認同有幫助的寶藏。」

蕭新晟設計手機應用軟體 App,參與志工使用這個「挖寶 App」工具進入檔案局翻拍,上傳到網路上由機器自動翻譯文件,同時號召志工協助翻譯除錯,目前已完成 1 萬 6000 多筆檔案紀錄。他這次回台報告計畫執行成果,國家寶藏網站已於 9 月 10 日上線。

他說:「志工團從紐約出發,到華府每趟交通 4 小時,至今大約維持每個月去一趟,聲勢還不錯。一開始以為多是退休人士參加,後來發現滿多熱血的年輕人。」由於檔案局只在週間開放,有意參加的年輕專業人士還得請假才能參團。

志工帶著挖寶 App 進入檔案局翻拍時已編派一組組序號,有助迅速調閱檔案;也就是說,志工不能挑選主題。蕭新晟說:「我們是抱持圖書館員的心態,是對資料本身有興趣,非研究、也沒有目的性。」

挖寶團隊可以繼續壯大

台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羅士傑為蒐集研究資料走訪美國國家檔案局時,曾側面觀察這批國家寶藏挖寶志工的工作情況。羅士傑說:「太棒了,有一批人願意做這些事,很令人感動。」

羅士傑透過電話告訴中央社記者:「無史料,無史學,但是也不能一味迷信資料。美國國家檔案局裡的文件是美方施政記錄,代表的是美國立場,然而不同來源的資料提供比對考證,有助還原事件脈絡。」建議國家寶藏團隊可朝關鍵字主題式搜尋檔案的方向發展;他也開始徵詢台灣學界,盼能組顧問團,提供諮詢。

羅士傑表示,檔案本身不會說話,讓專業人士參與,可讓找出來的檔案更有用。而蕭新晟的國家寶藏團隊已開始做更大的夢想。他表示, 除了美國國家檔案局,未來希望挖寶的範圍可擴展到聯合國檔案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胡佛圖書館。

挖到什麼寶:政大師生給美國總統的抗議信

根據國家寶藏團隊公開的資料,署名台灣政治大學全體 師生於 1978 年 12 月一封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信,以娟秀的 中文正楷毛筆字寫了滿滿 5 頁,對美國決定斷交提出抗 議。圖片由中央社授權

根據國家寶藏團隊公開的資料,署名台灣政治大學全體師生於 1978 年 12 月一封致美國總統卡特的信,以娟秀的中文正楷毛筆字寫了滿滿 5 頁,開頭就舉孔子「民無信不立」的明訓,信中洋洋灑灑對卡特決定與中華民國斷交提出「理性的抗議」。

信末寫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希望您發揮良知的勇氣,及早對您的錯誤決定作補救,對歷史作交待。」

國家寶藏計畫聯合發起人蕭新晟接受中央社訪問時,道出難忘的例子說,他個人翻拍美國副國務卿當年在中美斷交談判期間,寫報告給國務卿描述當時台灣情況,台灣官員表現出震驚、無助,且強烈反對美方提議雙方互設非官方機構。

他說,這份 22 頁的文件提到台灣充斥悲憤氣氛。當時的總統蔣經國還因美方代表目睹激烈的抗議場面受驚嚇,而向對方道歉。

挖到什麼寶:原來美國一直偷偷觀察台灣

此外,國家寶藏在臉書上寫說,美國情報單位 1959 年對出生在台灣、經歷過日治時期的文學作家做了調查整理報告。報告中首先提到林海音,提到她雖然出生台灣,但嬰兒時期便與家人移居中國,所以把她歸為「中國作家」。不過報告中提到林海音後來回到台灣後,對提拔台灣本土作家做出不少貢獻。

國家寶藏在臉書說:「報告中提到的台灣本土作家包括:鍾理和,施翠峰,廖清秀,許炳成(文心),鍾肇政,陳火泉(耿沛),林文月(連戰表姐),鄭清茂與何明亮,內容有簡單的生平介紹與當時的代表著作。情報工作不只限於軍事機密或政壇秘辛,美國方面其實一直觀察國民政府流亡來台後,大陸人(mainlanders)和台灣人在經濟,文化(包括文學方面)的互動與發展都感到興趣,列為觀察的項目。」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青年探索台灣史 美國國家檔案局挖寶 〉。)

推薦閱讀

【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當中華民國北伐的時候,台灣正在和義大利慶祝環遊世界!
【歷史課本沒講的事】1895 年偷放日本人進台北城的,不是什麼漢奸是這個歐巴桑啦
原來歷史課本少教了!荷蘭趕走西班牙不是為了爭奪台灣,而是一場「獨立戰爭」【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致覺得原住民很野蠻的人:你知道你的祖先有「吃番肉」的習俗嗎?
中國台灣史沒說的事:民族英雄鄭成功登台,中部原民部落被屠殺到僅剩 6 人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我是基隆人】為什麼曾經繁華的雨港基隆,會窮得只剩下廟口夜市?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同樣都是海港聚落,高雄和基隆如今的狀況簡直是天壤之別。究竟基隆為什麼會變成落寞的漁村、好像只剩下廟口小吃?

《BO》曾經專訪過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 、分享過「柯文哲夜問劉文雄」的對談,都曾經深入討論過扭轉基隆困境的方法。

但現任市長林右昌曾經說過:「眼睛看過去統統不歸基隆市府管」,過去基隆長期由中國國民黨執政 (除了 1997 年的民選 DDP 市長和一任 DDP 代理市長),歷任市長不願積極管理基隆、解決 產業落後 等等問題,才是造就基隆逐漸衰敗真正原因。

而這篇來自曾經的基隆人 Verola 在《批踢踢實業坊》上分享的看法,雖然寫於 2013 年,但依舊能深刻反映現在幾乎毫無就業機會的基隆的真實情況,現在就來看看當地人怎麼說:

(責任編輯:林芮緹)

維基百科)By Flickr user jeff – , CC BY 2.0

文/Verola(前基隆人)

那些說什麼基隆腹地太小發展不起來什麼之類的,根本不知道基隆以前多繁榮。基本上,整個大台北、北台灣本來都是基隆的腹地!

一句話, 成也基隆港,敗也基隆港 。整個基隆的繁榮就是靠一個基隆港,所以當基隆港不行了,基隆也不行了。

有很長的一段日子,遠在台北開始發展以前基隆就已經繁榮了!

台北最早也是港,從新莊板橋一直退到大稻埕,淡水, 自從日本人打通「基隆—台北」的山以後, 基隆就奠定了北台灣最大港、整個北台灣的吞吐港無可取代的地位。 北基隆,南高雄,大概是這樣的局勢。 一直到竹科開始起飛,基隆港都還是主要的吞吐港,沒理由到高雄去出貨。

這些年來媒體總愛說高雄港沒落,明明從總量來講高雄港還是有上升, 真正沒落的基隆港反而沒人敢提,這當然是因為兩個港一藍一綠。 只是排名退步總量上升的高雄被講的快死掉, 真正快死掉的基隆港,卻從來沒有媒體政客敢出來講這個事實。

從海關來看也是最明顯的,最早台北關根本是附屬基隆關之下, 現在不知不覺已經超越基隆關了。 弄一個台北港真的不知道在想什麼,也沒弄起來,可是等於宣判基隆港死刑了。(那些說有繁榮八里的,想想八里有沒有變成第二個基隆就懂了)

另一個死因當然是 產業外移 ,製造業上中下游整個都外移了, 港口要運什麼? 台灣沒有能源沒有原料,一直是進口原物料然後出口產品, 這些就是台灣國內運輸/港口/貨櫃等一大串行業的衣食父母。 產業外移不是只有死上中下游,是連相關的服務業都一起死, 國內運輸業就是沒貨可運才開始做宅急便 (不然以前最討厭送住家了)。

回到基隆,基隆港的沒落=基隆的沒落, 基隆市就好像一個得天獨厚的公主,從年輕就莫名其妙的過好日子, 也沒想過要發展天生美貌以外的一技之長,反正光這樣就吃不完了。 有一天忽然發現青春不再,繁華散去,一切都來不及了。

更慘的是也沒有出過要面對這一切的市長,只出了很多個混蛋。 基隆現在的人口組成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了。 據我所知,大部份能搬到台北的早就都搬到台北了, 現在的基隆很多是跟新北一樣,當作台北郊區而進駐的新移民。

這些人對基隆的感情大部分也不深,只是找個買得起的地方。 國民黨這些年來對基隆的發展路線跟苗栗王沒什麼不同, 市郊弄了一大堆市鎮,蓋滿了跟林口淡水一樣的密密麻麻大樓, 市區就放給她爛,只剩下一個廟口夜市。

而這些新移民大部分都比較偏國民黨,這也是為什麼基隆越來越藍。 不然基隆以前對國民黨也是深仇大恨的,228 基隆首當其衝, 軍隊一上岸就瘋狂掃射,市區的山溝全都流著紅的水。(這部分這邊不提了)不過還記得這些歷史的人大部分也搬到台北或離開基隆了。

新移民很多挺國民黨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好不容易買了房子, 而且會買遠離台北市區的通常都是全部身家僅有這一棟房產。 這些首房階級比誰都更不希望房價下跌,不然沉重的房貸就變成負資產。

因此當初朱喊個三環三線全面炒房就輕鬆獲勝, 這幾天的汐止基隆線捷運停建事件引起軒然大波也是出於同樣心態。 超諷刺,結果最支持剝削者的正是這些被剝削者。

最後來 看一篇好文 吧,梗埋很深,請看到最後。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歷史解密】中華民國政權如何蒙騙台灣人?從松山機場和基隆港詭異的啟用年談起
從海運鼎盛的「不夜城」到如今稀落──基隆碼頭工人的人生,訴說了城市沒落的故事
基隆是讓大台北地區成為世界級城市的最後一塊拼圖——民進黨立委蔡適應:但機會在台北縣升格後就消失了
柯文哲夜問劉文雄:10 年一千億,讓基隆有機會脫離邊緣化的落後地位

(本文關於基隆發展問題的引述部分,經《批踢踢實業坊》作者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為什麼台灣拍不出 228 改編電影?策劃團隊被打槍理由:不該撕裂中國人情感

$
0
0

近日韓國推出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在台灣獲得高度的評價和討論,電影內容即是 1980 年代南韓因總統被暗殺而戒嚴,數百條生命就在爆政壓迫下消逝。

有沒有覺得跟台灣很相似?但為什麼台灣不能、韓國卻能正視自己的歷史、檢討國家的悲劇和暴政、進一步改革讓國家越來越強?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之前《返校》一登上世界舞台,一堆台灣人跑出來說「遊戲規遊戲,不要什麼都扯上政治」;大家對「軍妓」只記得要「仇恨日本逼台灣人當慰安婦」,除此之外的真像一片空白,因為大家只聽過一部「去政治」的《軍中樂園》。

台灣為什麼拍不出如同《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電影?因為台灣轉型正義沒做足,只要有人開始想面對過去的歷史,就會有人跳出來高喊「不要撕裂族群」、「先拚經濟啊,經濟這麼爛還搞意識形態」。

「Erotes Studio」這個工作團隊,曾經將那段已經成為常識、沒人真正提起的國民黨來台時期,還原成精美的動畫遊戲。這支專於電腦遊戲軟體、相關文創產品開發的團隊,曾被不少電影公司找去談將《雨港基隆》製作成電影,但為何最後無疾而終?原因跟前述的台灣多數人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以下是工作團隊在 PTT 上的文章,讓我們了解事情經過為何:

文 / 雨港基隆

大家好,我們團隊是做過 228 遊戲《雨港基隆》的團隊。

其實我們之前有被不少電影公司找去問說,想拍雨港基隆。一開始找我們的業務都非常有興趣,也討論很久,也確定會將清鄉寫出來。

但是,等到要簽意向書或是擬約的時候,幾乎都是直接在老闆蓋章那個階段被冷處理。

後來就是下方的理由——

「因為會影響到我們在中國的合作案」

「應該加入讓 KMT 的蔣公當好被蒙騙的好人,壞人給陳儀」

「不應該撕裂中國人的情感」

「這個東西除非去除掉 228,不然我們不敢拍」

大概就是這樣了,我想除非我們接受把 228 砍掉⋯⋯

不然雨港基隆永遠拍不出來吧,我們也只能苦笑。

【文章後記】

《BuzzOrange》簡單詢問了《雨港基隆》團隊關於此次被打槍的事件幾個問題:

1. 之前《雨港基隆》曾經有為了推手上的遊戲尋求過 群眾募資 ,這次直接和業務洽談而非群眾募資是否真的因為執行起來太困難?

2. 台灣團隊明明尋求台灣人的協助,但這些台灣老闆卻心向中國市場,這次資方的態度似乎說明一件事:台灣的資金、市場不允許台灣團隊幫助台灣還原歷史真相、撫平歷史傷口,可以這樣解釋嗎?

而《雨港基隆》重申團隊立場:我們沒有真的很想拍電影,我們只是配合詢問以及幫忙,拍不成其實我們也只是覺得可惜,而非憤怒或是覺得懷才不遇。

而針對《BuzzOrange》的提問,他們回答如下:

1. 群眾募資做電影是困難的,因為一部電影千萬只是零頭。

2. 追求市場最大化是為了錢,這是所有商人都在做的事情,這部分是能理解的,並不是不允許台灣還原歷史,而是在金錢上做了取捨。

(文字引用部分經原作者 雨港基隆  授權轉載,未經原作者許可請勿任意引用,首圖來源:維基圖庫。)

你可能也想看這些文章

台灣版計程車司機》【國民黨不會承認的歷史】台灣受 KMT 的蹂躪不比日本被丟原子彈小
能講韓文、日文、英文的計程車司機,他是南韓 228 事件的民主英雄
一個查無此人的計程車司機,竟成為民主英雄──南韓賣座電影背後的真實故事
白色恐怖時代不談政治要談什麼?《返校》電影監製李烈:不會對政治有太多著墨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歷史課本教錯了:荷蘭人不是被鄭成功趕跑,是台灣「沒賺頭」了才落跑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以前讀歷史課本都會教到這麼一段: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收復臺灣。然而, 最新研究結果 告訴我們:其實很可能是荷蘭人自己選擇退出台灣島上的。

想想看荷蘭這樣一個遠征全球海洋的國家,怎麼可能被明朝海禁的鄭成功軍隊給輕易打趴?原來,荷蘭會想佔領台灣只有一個目的:賺取貿易的利潤,但最後全球經濟貿易的型態漸漸轉變,才讓荷蘭人決定離開。

而過去歷史課本卻草草帶過這些事件背後複雜的成因,將歷史扁平化成「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收復台灣」的殖民視角,豈不是非常可惜?

(責任編輯:林芮緹)

維基百科

文/Lumay Sapayan

其實這不是個很難推敲的問題。

荷蘭東印度是來東亞做轉口貿易,台灣作為「轉口」港,本來就是經濟(貿易)考量。一開始從荷蘭對日本的貿易方式就可以看見這現象。1624 年荷蘭甫治安平地區,引進漢人並沒有非常多──多了一堆陌生人,只會更有可能「出亂子」。一開始「治理」不是佔據安平的考量。

教學時應該要給學生一個重要觀念:治理,就跟養孩子一樣,是要付出奶水和費用的。

荷蘭一開始有巴達維亞還有脫離西班牙的目標。當時世界三大白銀產區:墨西哥(中南美)、日本、中國東北,荷蘭沒有自產白銀的殖民地產區,自然在轉貿上要贏過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天上只能靠「套利」(價差)。

1628 年,荷蘭爆發與日本的貿易糾紛。為何荷蘭要對日本敲竹槓、加收日本轉貨用的荷蘭船租稅,然後造成兩造的貿易糾紛,這個很明顯是一種貿易急促的表現。

1640 年代,明末清初(-1644 前後),因應三角貿易對象之一的更主(朝代轉換),也是荷蘭治台的一大考驗。所以 荷蘭後來有一大段時間是靠鄭成功在廈門的走私轉貿來做生意,算是吃一部分鄭氏的奶水。

其實光從這邊談「海洋史」(海洋建構的台灣史)是可以有個新的意象──至少與過去傳統的教學的台灣史史觀不同。

維基百科。

大家可以想個問題,從荷日貿易糾紛(濱田瀰兵衛事件 ,又稱大員事件)到麻荳社事件(平埔原住民事件),荷蘭數名長官在 1629 年就被平埔原住民推下河,到了好幾年後才決心報仇?荷蘭一開始就打算建立「議會區」和長老間接治理制度嗎? 其實這些都跟當時荷蘭的貿易環境受阻有關。

相同也可以看 1652 年傳奇人物郭懷一抗荷蘭的事件。郭懷一是不是真叫郭懷一這個尚待考證,但是抗荷可能最深遠的背景來自 1640 年代荷蘭遇到中國貿易量減,自然造成對日本貿易量減少(日本 1635 年鎖國後開放中荷船隻出入長崎港)。

郭懷一抗荷,大家要想一個問題,漢人對荷蘭人如果真不爽很久,何必等到 1652 才爆發(荷蘭自 1624 就統治安平,28 年過去是無感抖 M 嗎)?

漢人群起憤怒原因,一方面是跟對中國當時貿易減量(明末到清初),造成壟斷鹿皮貿易的漢人包商(贌商)鹿皮鹿肉的賣價大跌,一方面就是鄭成功當時攻打清朝兩次退守金廈,中國對台灣物資的轉貿上,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問題浮上檯面。等於是鄭成功對荷蘭抽取的價差也提高,荷蘭的賺頭自然降低。

荷蘭在 1637 年得到非洲迦納黃金海岸,歐洲的荷蘭國土 1648 獲得政治獨立後其實對於東亞貿易與東印度公司的需求是有多少改變,這個可以再研究,並且可以再延伸思考。

由 Unknown – 1675,揆一,《被遺誤的福爾摩沙》, 公有領域,

無獨有偶地,1651 年當鄭成功與荷蘭的貿易生變之後,1652 年就爆發郭懷一抗荷蘭,是不是可以表示某些治理政策上的改變?有否可能是荷蘭其實自 1640 年代,在建城與規劃上,以成本與轉貿支出考量下,注重台灣轉貿物資的汲取(因為由中國或日本轉口的東西量不盡然穩定),所以可能開始加重對贌商的利益收取,導致長期漢人被雙層剝削感加深──贌商雖然壟斷原住民住區的物資收益。

因為實際上要記得,沿海漢人來到台灣是來謀生獲益的 ,贌商當時除了要被抽傭金之外,一方面還要面對漢人對漢人贌商間的利益衝突,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去收取鹿皮或是壟斷原住民(平埔)地區的資源時,原住民可能會有的不滿。漢人等於是夾在多重的壓力下求生存,郭懷一等漢人抗荷只是機會問題而已。

所以本來就不是單一事件,荷蘭治台課本只有幾段就草草結束,國中學的跟高中內容一樣,再教一遍,只是要學生背起來,實在不懂為何。

高中應該要學的是「蝴蝶效應」的觀念,理解當時鄭成功、中國、日本、西班牙甚至是葡萄牙、英國與荷蘭的互動關係,影響荷蘭當時海貿上的利益 ,轉而走向試圖治理台灣的決定(再提醒一次:治理需要花費成本)。

而鄭成功可以攻抵台南安平,這其實本來就不是鄭成功單一的強盛──就如同 1642 西班牙退出北台灣一樣,荷蘭在當時驅趕西班牙成功並不代表他的絕對強盛。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本文經原作者 Lumay Sapayan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文章標題,附上超連〉。)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台灣民主的傳奇!他 17 歲就看穿國民黨,寧願退學也不願加入救國團當「奴才」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賭鬼的後代》】

「只要有反國民黨的事,就算我一份,不必通知我」

這是魏廷朝留下的經典名句,這句話可以看出民主鬥士的勇猛果敢,也能看出一個台灣人對民主生活最迫切的渴望。在肅殺的獨裁年代,魏廷朝在 17 歲就看出國民黨的問題在哪,他不願委屈自己的意志換得平穩卻苟延殘喘的生活,寧可面對退學後一連串的挑戰,也不願委身進入國民黨當奴才。而之後,他的一生為民主而奉獻,被國民黨囚禁了 17 年,將近三分之一的人生。

——這是深愛台灣島的人們都應該記得的名字,魏廷朝。

(責任編輯:余如婕)

寧退學拒絕加入救國團

魏廷朝義民中學畢業後,考進台北成功中學,上學經過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就想到兩位恩師——黃賢忠、姚錦曾關在那兒,並遭槍決,質疑當權者草菅人命;當校長潘振球要求他加入青年反共救國團,他寧願退學,不願意屈服。

有長輩責備他以退學對抗威權,有如以卵擊石,自我閹割,但他自我惕勵,隔年以高二同等學歷考上第一志願台大法律系,讓人刮目相看。

黃賢忠、姚錦被捕

一九五一年六月,魏廷朝從義民中學畢業,暑假忙於成功中學、台北工專升學考試時,傳出學校出事了,老師黃賢忠、楊環夫婦、姚錦、麥錦裳夫婦等多人因涉及共諜案在校被情治人員帶走,讓師生飽受驚嚇。他雖擔心恩師安危,卻認為以老師的學識、人品應該沒事才對。

「在義民中學除了許介鱗成績與我有拼外,其他同學跟我有段落差,但進入成功中學後發現,大家程度都很平均,不過我的英語不如人,為迎頭趕上,幾乎將整本英本字典翻爛。」

魏廷朝成功高中與台北工專化工科都考取,他選擇念成功中學,許介鱗則考取新竹師範。成功一年級有五班,他分發到甲班,全班四十一人,河洛人廿七位、外省人十一位、客家人只有三位,但客家人除了他外,幾乎不講客家話。

魏廷朝每天搭火車通勤上課,還被選為通勤隊長,清晨五點半從埔心出發,回到家已晚上七點半,非常辛苦,唯一好處是可免參加升降旗,碰到星期一週會常請人到校作專題演講,因講的大都是政治教條,故他也常缺席不參加。

反攻大陸喊得漫天價響

「我念成功中學時,正是高唱反攻大陸最大聲的年代,『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喊得漫天價響,學校也常借給軍人住而停課,好像一切都為了反攻大陸,其他的都是次要。」

從純樸的鄉下來到台北都會, 魏廷朝發現整個社會好像失序了,連給學生上課的學校,都可以為了駐軍臨時停課,反攻大陸能成功嗎?他也發現台北人較狡猾 ,連地都沒有人要掃,常是他一人在掃教室。

他每天從台北火車站走到成功中學,要經過青島東路的軍法局、保安司令部軍法處,這是白色恐怖拘禁政治犯的人間煉獄,被稱為「東廠」、「西廠」,充滿恐怖、陰森的肅殺氣氛,很多同學都避開,改走濟南路;但他想到恩師姚錦、黃賢忠等人可能關在裡面,不但不迴避,反而想一探裡面究竟。

更恐怖的是,台北火車站每星期二、五會公布匪諜槍殺名單,用紅筆打勾,敘明簡單案情及經歷,貼在公布欄內,有如「紅榜」,血淋淋,讓人不寒而慄,他擔心幾位恩師安危,每逢星期二、五都會特別留意「紅榜」。

「紅榜」公布恩師遭槍決

義民中學的老師黃賢忠、楊環夫婦、姚錦、麥錦裳夫婦、徐代錫、邱興生等多人,是被控於一九四八年秋經黎明華介紹,涉嫌參加蔡孝乾領導的中共省工委會,成立中壢支部,由姚錦擔任書記,負責發展組織、教育群眾,於一九五一年七月廿四日遭逮捕,被保安司令部依「意圖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罪」判處姚錦、黃賢忠、徐代錫(中壢鎮公所幹事)、邱興生(內壢國小教員)等四人死刑,褫奪公權終身,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十八日槍決。

「我在台北火車站公佈欄上的『紅榜』,看到姚錦、黃賢忠兩位教過我的恩師遭槍決,頓時心跳加速,捶心頓足,淚如雨下,整天難過得吃不下飯,那麼好的老師竟遭槍決,讓我對政府產生懷疑,為何容不下政治異議者?

被選為救國團「種子」

「高二導師看我來自鄉下較純樸,一九五二年時相中我參加夏令營,每班選兩名,高一與高二共九班選十八人,在校一星期睡榻榻米,一星期在淡江中學搭帳篷,參加後才知道被選為『種子部隊』,要回學校帶動同學連署宣誓,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你是種子,要參加你自己去參加吧﹗」魏廷朝回到班上詢問,多數同學都反對參加。「我雖是種子,你們若拒絕參加,我更不會參加。」魏廷朝對校方的作法早就不滿,同學們又語帶嘲諷,讓他心裡更不是滋味,「幹嘛要做國民黨的奴才?」再想到兩名恩師慘遭槍決,「反骨」之心更油然而生,政府怎能如此草菅人命?

拒參加救國團成立宣誓

結果成功中學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時,同學們都跑去宣誓了,只有他這個「種子」沒去。訓導主任是他的導師,一再催他,他仍舊不去,令校方的臉掛不住。

「訓導主任用毛筆寫信給我父親,指我越來越叛逆,連學校成立的救國團都不參加,成績也退步了,從班上八、九名退到廿餘名,希望父親能加強管教。」

魏維崇一向相信魏廷朝,對兒子教育也放任,問他「成績為何會退步﹖」他答「同學們實力都差不多,八十一分掉到七十九分沒差多少,更何況成績差的是美術、音樂,不會影響升學。」

魏維崇只在乎兒子的成績,是否參加救國團則尊重魏廷朝,但沒想到校方仍繼續施加壓力,校長潘振球開始找魏廷朝麻煩,要他寫報告,說他是害群之馬,若不宣誓,就要轉學,並建議他轉到新竹中學或建國中學。

決定退學自修考大學

魏廷朝承襲了父親的「硬頸」,他翻了大學聯考辦法,只要念完高中二年課程,可以同等學歷報考大學,但名額限在 10%以內,因每年以此辦法報考者並不多,他相信應有機會、有實力。他面告父親是否可先休學,再辦退學,最後一年靠自修考大學。

「只要你有『才調』(才能),有志氣,阿爸不反對,但要立志,不要給人恥笑哦﹗」魏維崇相信兒子,給予支持,但同宗一位伯父卻語帶諷刺地說:「你有膦不咬,等沒膦再來被人咬。」(意指對抗當權者何必自我閹割,幹嘛那麼傻﹖)

的確,才念高二的魏廷朝如此「硬頸」對抗當權者,無疑是以卵擊石,但他父子連心同樣「反骨」,魏廷朝決定不與校方妥協,先辦理休學,保留學籍,再退學,靠自學一年後再報考大學。

考上台大法律系

「我沒有任何娛樂,連冬天都洗冷水澡,過的是儉樸、刻苦、自律的斯巴達式生活,我『自己教自己』,將初中到高中的教科書全部重新認真念了一遍。」

皇天不負苦心人,一九五四年夏,魏廷朝帶著信心參加大學聯考,有台大、師大、工學院(現成大)、農學院(現中興大學)聯招,他只填台大、師大十個志願,結果以第一志願考上台灣大學法律系。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賭鬼的後代》,由 前衛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他戳破「反攻大陸」神話,被國民黨囚禁 17 年——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民主鬥士,魏廷朝
【顧立雄快查啊】賣大樓護黨產?救國團:我們跟國民黨無關,不是黨產
【民進黨真男人】讓蔣介石超不爽的勇者!當年就開嗆國民黨沒資格代表台灣和中國
【台獨先知】戳破「反攻大陸」的謊言!52 年發不出的「台灣人民自救傳單」,讓他們遭逮捕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解密希特勒的洗腦術:舉手投足都有戲,為何希特勒演講不靠講稿也能讓你信?

$
0
0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

我們都讀過這段歷史:希特勒創造了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但希特勒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我們說不清究竟是歷史造就了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造就了歷史,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獨裁其實一直有機會可以被阻止,但也有太多偶然和巧合。而透過作者桑德庫勒,既理性陳述卻不失歷史幽默諷刺的文字,我們終於有機會更深入地認識希特勒。

希特勒不是什麼靠長相迷人擄獲群眾的領袖。但是希特勒的演說卻成功讓全德國的人盲目地崇拜,相信只有希特勒說的話才是真理。就在這些年,希特勒漸漸發現自己擁有演說天賦,最後讓希特勒相信自己就是注定要改變德國的偉人——納粹黨和「元首(Führer)」也就此誕生。

(責任編輯:林芮緹)

希特勒演說。(By Bundesarchiv, Bild 101I-808-1238-05 / CC-BY-SA 3.0,維基百科

【前情提要】一戰落敗之後,德國為了避免共產思想在軍隊中蔓延、又對戰後不斷產生新政黨感興趣,所以成立了調查局。希特勒因為調查局符合他的反共理念所以獲得錄用。

但在他被派去監視「德國工人黨」之後,他在參加在酒館的一場集會上,因為和其中一位與會的教授展開一場激辯,而被當時的黨魁安東.德萊克斯勒相中,他非常欣賞希特勒的才能,力邀希特勒入黨。

希特勒在 1919 年 9 月加入德國工人黨,他當時已經被視為「猶太問題」的專家。一名參加課程的士兵曾提出問題:社民黨對於「猶太問題」的立場到底為何?猶太人是否危害到「民族精神」?邁爾上尉把這個問題交給希特勒來回答。

希特勒對這個問題持肯定態度:猶太是一個種族,而不是一個宗教。他們是革命的動力和原因,全國必須團結一致來對抗猶太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理性的反猶主義」:「這個主義的最終目標,必須是堅決而徹底地消除猶太人。」

德國工人黨原本只是慕尼黑眾多種族民族主義的極右派組織當中的一個,但它很快就找到了靠山。 邁爾上尉 把這個黨視為他的傑作,把希特勒當成他的子弟兵。 這兩人的行事原則都是「轟轟烈烈,愈大愈好」。1919 年 10 月,希特勒第一次在德國工人黨舉行演講,他講了大約半個小時,好評如潮。

1920 年 2 月 24 日,大約有 2 千人在慕尼黑皇家啤酒館(Hofbräuhaus)的節慶廳集會,參加德國工人黨的一項活動;其中還有幾百名反對他們的社會主義人士。德國工人黨故意掛起紅色的宣傳牌子,用這種社會主義的顏色來挑釁他們對手。希特勒所設計的 卐 字黨旗,也是基於同樣目的。這面旗子紅底白圈,白圈的中央是一個稍微向右旋轉的 卐 字。

卐 字是希特勒在維也納時所學到的,自願軍團和圖勒協會也使用這個符號。但把 卐 字結合紅色和白色,則是希特勒的主意:「紅色代表前進的社會主義思想,白色代表國家民族思想,卐 字則代表奮鬥的目標,為了亞利安人的勝利,為了建設工作的勝利,過去一貫堅持反猶工作,未來一樣堅持反猶工作。」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如此寫道。

之前希特勒和新任黨主席安東.德雷斯勒擔心這場活動門可羅雀,所以炮製了一份德國工人黨的黨綱,一共 25 點,但這份黨綱其實這和其他極右派團體所主張的沒什麼不同。對猶太人的憎恨就像基本信念一樣,貫穿其中。

希特勒在皇家啤酒館的演講中,公開這些黨綱,並且宣布將德國工人黨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簡稱 NSDAP 或 納粹黨 )。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宣稱所有的聽眾萬眾一心支持這份黨綱,並且對著他歡呼不已。最後在掌聲如雷的高潮中,希特勒離開了黨綱大會。

希特勒與黨內合照。(由 Bundesarchiv, Bild 102-00344A / Heinrich Hoffmann / CC-BY-SA 3.0, 維基百科

1920 年 1 月,《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條約中解除武裝、非軍事化等相關條款,對於自願軍團非常不利。3 月時,一些極右派在政客 沃夫岡.卡普(Wolfgang Kapp)的領導之下,在 柏林發動政變 ,想要推翻政府。卡普是德意志祖國黨(Deutsche Vaterlandspartei)的黨員,這個黨是由魯登道夫所建立。這次政變的支持者主要是易北河東岸普魯士領土上的大地主。

卡普的政變有國防軍單位參與,特別是艾爾哈特(Ehrhardt)水兵旅,這是一支十分勇猛的自願軍團,由退伍的水兵戰士所組成。這支部隊在前一年曾和其他自願軍團一同參與了鎮壓慕尼黑的蘇維埃共和政權,而且和巴伐利亞國防軍的關係密切。

邁爾派希特勒和先前他的一位支持者詩人迪特里希.埃卡特(Dietrich Eckart)前往柏林,以便能將巴伐利亞的狀況親自傳達給政變分子。埃卡特的一位金主租了一台飛機,讓他們飛往柏林,這是希特勒第一次搭乘這種當時還是超級新潮的交通工具。

希特勒和埃卡特抵達柏林時,政變已經失敗了。工人、上班族以及公務員為了抗議政變而全面罷工,這次大罷工救了共和國一命。卡普逃往瑞典,艾爾哈特水兵旅則前往慕尼黑,剛好和希特勒以及埃卡特的回程同一目的地。

卡普政變。(By Bundesarchiv, Bild 119-1983-0007 / CC-BY-SA 3.0,維基百科

從失敗的卡普政變中,德國極右派學到一個教訓:單單訴求恢復皇權時代的權力關係,並沒有足夠的「號召力」; 想要用政變來對付封閉的工人集團反對勢力,無異緣木求魚。比較有可能的方法是,用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政見來吸引工人相挺。

所以極右派分子開始密切關注巴伐利亞。因為巴伐利亞國防軍施壓,霍夫曼的社民黨政府已經在 1920 年 3 月總辭下台,由保守偏右的古斯塔夫.里特.馮.卡爾(Gustav Ritter von Kahr)總理取代。卡爾將巴伐利亞打造成對抗共和政府(Reichsregierung)的「秩序據點 1」(Ordnungzelle),各式各樣極右派魑魅魍魎在這裡百鬼夜行,其中就有希特勒的納粹黨。

共和國的極端化很快就有端倪可尋:1920 年 6 月國會第一次大選, 忠於共和的政黨(社民黨、中央黨和德意志民主黨)失去了國會多數 ,而且自此之後再也無法過半。同年秋天邁爾寫信給流亡在瑞典的卡普,說種族民族主義等相關事務在慕尼黑蒸蒸日上,希特勒已經成為「前進的力量」,是第一流的群眾演說家。

毫無疑問地,希特勒在演說方面是個不世出的天才。 今天我們如果重看希特勒的演說影片,聽聽他的聲音,他那上奧地利的方言、嘶啞的咆哮、大幅度的手臂手部動作,都只會讓人覺得滑稽而且反感,但這些在當時有它們的效果。如果前面沒有聽眾,希特勒就比較沒有那麼讓人印象深刻。當他輕聲說話時,他的聲音其實很低沉,而且不難聽;但如果在公開場合這樣說話,就什麼也聽不到了。

隨著時間過去,希特勒不斷地精進自己的演說技巧。他一開始的時候通常很低調,然後慢慢攀升,演說結尾時會陷入十足地狂熱,同時把公眾的情緒帶到最高潮。演講者和公眾的關係其實是相互的。希特勒需要他所製造的這種激動,用來掩飾他內在的空虛;他的聽眾需要他,因為聽他的演講可以得到啟發。他們覺得只要透過希特勒,所有一切都很好理解。

大部分時候,希特勒一開講就是兩小時,往往還會更長,而且他幾乎不需要講稿,只要幾張筆記就夠了。 日後等他當上了總理,希特勒會口述演講內容,讓人整理成文字稿,再仔細地修改。但即使到了那個時候,他還是保持著煽動家的本色。希特勒的祕書說,希特勒在口述演講內容時,會在總理府內來回踱步,同時狂暴地滔滔不絕,讓她很怕她的老闆。

希特勒演講的意義與目的在於,不停地把同樣的訊息刻印在聽眾的腦袋與靈魂裡面:

只有納粹黨能夠成功讓德國重生,納粹黨不是政黨,而是一個真正的全民運動;只有在納粹黨的領導之下,才能消滅所有內賊,重新團結,未來將會恢復德國的力量和榮耀。

(根據希特勒的說法,)一個團結一致國家的「民族共同體」,將會克服所有社會上的矛盾。每個德國人將會根據他的能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善盡本分。

希特勒於競選期間發表演說。(由 Bundesarchiv, Bild 102-14271B / CC-BY-SA 3.0,維基百科

希特勒很快地在納粹黨的群眾活動中,吸引到愈來愈多的聽眾。他幾乎都在巴伐利亞首都的啤酒館地窖或大廳演講。

一開始的時候,他的聽眾主要來自中下階層,像是工匠、小公務員或上班族。其中也有女性,特別是所謂上流圈子的女性,她們覺得這個粗鄙的傢伙很有意思。聽眾期待的不是複雜的講解,而是為自身的仇恨感找尋一個答案。從那時候開始, 希特勒的自信就建立在他身為演說家或名嘴的成就之上─或者說煽動家更為貼切。

透過希特勒的演講能力,黨員人數逐漸地增加。 一月時只有 190 名黨員,到了 1920 年秋天,已經上升到 2 千名之多。 他的成功祕訣其實很簡單:希特勒精確地講出他的聽眾想要聽的,特別讓聽眾自己的反猶心態得到證實。演講所需要的材料其實他在維也納時就已經學到了,只是現在才拿出來用。

早在奧格斯堡的國防軍軍營裡,抓耙仔希特勒就是因為反猶反得太過頭,軍營指揮官不得不下令叫他收斂自己的反猶論調。 希特勒當時主張猶太人必須關在一個營地裡面,猶太奸商必須勒令歇業,猶太少數族群必須從德國完全地驅逐出去等等,他指望聽眾能夠散播他的看法。1920 年 8 月,他在皇家啤酒館舉行演講,討論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是反猶者?」在場的聽眾有 2 千多名。 演講席間,希特勒被聽眾如雷的掌聲至少打斷了 58 次。

希特勒從「沒有主人的狗」(邁爾語)一躍成為納粹黨的招牌名嘴,這種閃電般的竄升,也改變了他的意識形態和自我認知。 那個時候,他完全相信自己所說的那些反猶言論。因為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希特勒不久之後就察覺到自己有著更高的天命之所在─「領袖 」。

譯注:巴伐利亞「秩序據點」的主張是故意和普魯士打對台,當時由社民黨主導的普魯士執政聯盟宣稱他們是「民主秩序的據點」(demokratische Ordnungszelle)。卡爾則有樣學樣,主張要在「馬克斯主義橫行的德國」中,打造一個保守的「秩序據點」。

也許你還想看這些文章

為什麼希特勒會仇恨猶太人?他只是考不上大學的魯蛇,被反猶小冊子洗腦成憤青
希特勒的邪惡不是發揮暴力,而是建立一個讓殺人變得像報稅一樣麻木無感的「官僚系統」
當希特勒回到現代,宣示「改變貧富不均、拯救勞工處境」——你真的會反對他嗎?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由 麥田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中國史書中的神秘王國「侏儒國」原來是指台灣?揭密地理課本沒教的航海史

$
0
0

【我們為什麼選這本書】

從小地理課本只教我們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啟「地理大發現」,但除了西方世界的航海史,你知道古代中國的海洋冒險故事嗎?

《太平洋的大歷史》這本書就揭露鮮少人知的東方航海史──你知道中國史書中提到的神祕王國侏儒國、裸國、黑齒國是現在的哪裡嗎?讓這篇文章告訴你歷史課本沒教的知識!(責任編輯:黃靖軒)

第一批拓荒者可謂發現者,但並非名副其實的探險者。他們在尋找新家園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過去不知其存在的島嶼;但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航行,並非只為了認識地理奧祕。很少有精確的資訊能傳回他們的家園、用以拼湊出那片浩瀚海洋的全貌。通常,謎團都是靠神話來解釋。

然而,對於亞洲和美洲大陸的海岸居民而言,太平洋就是世界的邊緣,冒險前往那裡,是愚蠢的行為。那些曾冒險出航,或被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可怕洋流帶離陸地的人,從來沒回來過。漁民或商人都會避免靠近岸邊,否則很可能會遇難。

南宋地理學家趙汝适寫下《諸蕃志》,他提醒讀者:「愈東則尾閭之所泄,非復人世」,意思是河川朝東流向一個「大洞」,而那是「人們一去不復返的世界」,應不計一切代價避開這個巨大的排水孔。

神話傳說無疑源自真實事件,無論有計畫的遠征還是意外之旅,都是如此。舉目不可及的龐大神祕世界,那種陌生感令人既恐懼又興奮。

侏儒國、裸國、黑齒國,這些島嶼民族現在哪裡?

例如,約在五世紀成書的編年史古籍《後漢書》提到了東漢時期桓帝與靈帝之間的「倭國」,是卑彌呼女王的邪馬臺王國所在(日本正史反而沒記載此人,朝鮮史書則有記載這位女王)。

她是一名未婚女巫,以妖術控制人民而當上女王,有千名侍女伺候、抵禦入侵者闖入她的宮殿(日本從第十任天皇開始才有考古證據留存,大約在西元前二世紀邪馬臺時期日本還沒統一,小國林立)。

位於倭國南方一千六百公里處的「侏儒國」,人民身高不超過一百二十公分。而在據說要花一年才到得了更遠的「裸國」;更遠的地方,則有「黑齒國」。

這些故事聽起來像虛構的神話,卻也令人想到關於日本、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太平洋三大島群之一)和美拉尼西亞等島嶼的知識。與中國的服飾相比,這些地方的穿著肯定較為單薄,才會被認為幾乎是赤身裸體。而某些島嶼民族普遍會嚼檳榔,導致牙齒變色——變成外人一看就害怕的黑色。 至於侏儒國,則可能是臺灣的高山族。

替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徐福發現的蓬萊島在哪?

徐福出生於西元前二五○年左右,是一名方士(編按:即術士,往往修異術、通鬼神,以求了悟死生的解脫之道)和航海家。當時中國的帝王是開創秦朝的始皇帝,他造就了中國的偉大盛名,其最輝煌的成就,當屬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隨著年華老去、屢屢遇刺,秦始皇開始尋求長生不死之道。他聽過傳聞,據說廣大的海洋中有座仙島,島上生長著一種神奇的藥草,吃下後可以獲得永生,便決定派徐福去尋找。

於是,大約在西元前二一九年,徐福出發尋找居住著不朽生靈的島嶼,他的使命就是說服祂們分享仙丹妙藥,以延續偉大中國皇帝的生命。他回國後,向秦始皇稟報發現了「蓬萊島」,以及由可怕的龍守衛的「芝成宮」,他向島上統治的術士致敬贈禮,但並未成功取得靈草。島上神仙向徐福要求奉上血統高尚、教養良好的少男、少女,以及各種專業的工匠。

秦始皇聽後龍心大悅,給了徐福三千名童男童女和仙人指定的專業工匠,加上食物和其他補給品。關於這個故事的後續發展,流傳著多種版本,有些提到徐福再度回到中國,為了求得仙藥,請求加派弓箭手護航,以防途中遇到鮫魚(鯊魚)和其他危險。

請求獲准後,他再度出航,卻從此下落不明。總之,過了不久,秦始皇駕崩,秦朝最終在失序與陰謀竄流的局面下傾覆。

徐福不僅是個經驗老道的航海家,還是個狡猾的說客、騙徒。他在得到自己所需的一切後,就在中國東方的某些島嶼或陸地——可能是臺灣、菲律賓或日本,有些人甚至認為是美洲——建國。

一九九二年,英國探險家提姆.謝韋侖(Tim Severin)試圖重現徐福這段航海之旅。他忠實仿照徐福當時採用的古代工藝,以竹子搭建船,並用繩子捆綁在一起,但很不幸,繩索在航行中腐爛了,船隻因而瓦解。

比哥倫布還早發現新大陸?中國航海家沿太平洋北上到了美洲

大約西元四五○年(南北朝劉宋),佛教僧侶慧深(意為「智者」)聽說海洋各處都有居民,便與許多人一同出航,希望能讓他們皈依佛教。他朝著東北方航行,經過了日本和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位於俄羅斯遠東聯邦管區),最後回到中國。

他說自己曾去過「扶桑國」——法國人金涅於一七六一年指出,扶桑指的是墨西哥龍舌蘭——他目睹許多奇觀:蠶身其長無比,而許多生長在那裡的新穎植物,可能就是凡人渴求的長生不老藥。

他還看到有紋身的男性,其中,屬於上層階級的人,紋身的圖案較為寬大,而階級低的人,圖案則窄而捲曲。他離開了很長一段時間,又道出這麼多細節——儘管流傳幾世紀下來,經過人們誇大、扭曲——顯示他當時極有可能已到達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海岸。「紋身男之地」可能是指阿拉斯加,在當地某些部落中,紋身是普遍的現象。

即使當時確實有些中國航海家到達了美洲(關於這一點,爭論已經持續多年),然而這塊大陸,幾乎毫無貿易與開拓的前景可言。要抵達那裡,航行過程漫長而危險,尤其當時的日本帝國越來越強大,對朝鮮半島的兩個王國帶來威脅,並打算在亞洲大陸建立據點。

日本人不喜歡跟外國人打交道,任何不幸被沖上日本海岸的人,很可能會被殺害或奴役;那些經過日本海岸、試圖前往北美洲的船隻,也可能遭受日本人攻擊。

至於北美洲,則居住著許多好戰的部族。沿岸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以捕魚為生,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勉強過著匱乏的蠻荒生活。對他們而言,居住在太平洋的,並非法力無邊的神仙和天賦異稟的術士,而是亡者和祖靈。

任何出現在岸邊的中國船隻,都會令當地居民感到懼怕,而船上的水手則會被視為妖魔鬼怪。若是有船員想登陸,他們便會逃竄而去,膽子夠大的居民,則會把船員給殺了。

中南美洲是阿茲特克人、馬雅人和印加人建立偉大帝國的地方,但他們基本上是內陸人居住在平原和山脈。太平洋那一側(安地斯山脈)的居民,比較不那麼懼怕海洋,還將之編入他們的神話。哥倫比亞的印第安人信奉海神奇布查坎(Chibchacum),祂有時會撼動地球,引發致命的地震,有時甚至會發動強大的波浪(海嘯)襲向海岸、淹沒其子民。

在秘魯沿海,部落居民尊奉大洋為食物的供應者,他們認為海洋是應該受到尊重的領域,不是渺小的人類該前往冒險的地方。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艾馬拉印第安人(Aymara Indians)談及他們的創世神維拉科查(Viracocha),說祂離開了他們的家園,向東走入海洋,從此銷聲匿跡。

儘管美洲的居民大都敬畏太平洋,不過確實可能有人曾冒險下洋尋找新土地。他們可能航行到了夏威夷、復活節島,其中有些人在這裡定居下來。

一九四七年,海洋生物學者、探險家索爾.海爾達(Thor Heyerdahl)靠實際行動證實,可以划大型木筏,從秘魯航行到玻里尼西亞東部的島嶼,不過這樣的航海方式並不容易,而他也無法證實當時人們是否能定期往返這兩地與移民。

這些為世人所知的航海經驗,無論來自亞洲還是美洲大陸,都顯示出人們對於探索與傳遞相關消息的高度熱情。這些已知的發現,都源自於古老傳統、當地傳說和一些不可靠的歷史,各種說法的論據包括洞穴壁畫、銘文、巨石等。

然而這些只不過是前人留下的足跡,世人並沒有因為這些人的行旅或遷移,而學到相關知識;直到航海技術更為成熟以後,水手才得以安然返回、傳遞消息。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是探索太平洋的先鋒,如巴爾波亞和麥哲倫(Magellan)等人;至於哥倫布,則是間接成為這樣的先驅:他從歐洲出發,打算到印度和東方,他以為自己辦到了,但很不幸,結果並非如他所願。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太平洋的大歷史》,由大是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rayni_pembl822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日本神話中的仙境、黃泉國在哪?原來裡面的「人類世界」,現實中只是彈丸之地
【神話冷知識】看完你還會想拜三太子嗎?封神演義裡的哪吒其實是個啃老的王八蛋
【神話冷知識】看到美女先霸王硬上弓再說,希臘第二風流的渣男就是他:海神波賽頓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