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下一代真的會被洗腦嗎?5 分鐘看懂吵了 3 年的新課綱改了啥

$
0
0

2015 年,行政院公布研擬已久的「十二年國民教育計畫」,同時也將推出搭配的全新課綱。2016 年 10 月,普通高中其他科目課綱草案都已經完成,但普通高中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卻因為 2014 年課綱微調的爭議,直到今年 7 月 3 日才公布。

國家教育研究院在七月三號公布十二年 國教社會領域領綱草案研修 Q&A,預計將從 9 月開始,進行為期 4 個月、遍佈全國的網路論壇以及 22 縣市的公聽會。在去年 10 月時,普通高中除了社會科之外的課綱草案都已經完成,但因為 2014 年的課綱微調爭議、政黨輪替,所以拖到現在才完成。

新課綱內容改了哪些?

(一)時間可能怎麼安排

以普通高中來說,會把社會拆成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

史、地、公三科分必修課程的 18 學分(以前是 24 學分)必須要在高一、高二兩年內教完。單堂地理、歷史、公民課大概是 2-3 學分,學生每學期要修 4-6 學分,以此為原則安排一個學期內的課。

另外,選修課程三年要修 24 學分,國教院建議將選修課分布在高二、高三。地理、歷史、公民三顆各有「探究與實作」選修課 2 學分,學校可彈性安排成一學期學一門 2 學分的選修課,或者將一門課拆成兩學期各 1 學分。

(二)歷史

  1. 一改過去以編年史的編排方式,現在將歷史課本改為主題式。
  2. 把中國史融入東亞史裡,歷史的分類變成「如何認識過去」、「台灣史相關主題」、「東亞史相關主題」、「世界史相關主題」
  3. 舊課綱裡,各時期佔教科書的比重差不多,課綱改了之後將比重偏向現代,強調原住民、被殖民國家的主體性
  4. 「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著重學生思辨能力,鼓勵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不同面向
  5. 老師和學生成為共同體,選定議題實作,討論學習歷史的意義。例如:探究澳洲、加拿大、紐西蘭或臺灣的政治領袖,如何向原住民族道歉的歷史淵源、內容及後續的政策?

(三)地理

  1. 過去的地理以地區做單元的區分,強調各區的產業(編按:以前學地理,多半是先學地形、氣候,再從這些來背中國各省盛行哪些產業)而新課綱將每個地區抓出一個主題來學習,不再是過去死板的硬背
  2. 更強調多元文化,新增「台灣的原住民與多元文化」、「台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兩個單元

(四)公民

  1. 「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提高公民主體性,強調人民可以「主動」參與社會
  2. 以「公民」、「社會參與」為出發點:多半討論公民身份、社會運作、民主社會,而非過去「自我」、「政治」、「法律」、「經濟」的四大分類
  3. 例如:新課綱在「現代社會與經濟」裡的條目如下:「什麼是社會運動?為什麼會出現社會運動?社會運動為什麼是公民參與的重要形式?」

(五)高中也有「選修」?

是的,社會三科都有一門鼓勵跨領域討論、思辨的「探究與實作」,長得大概像這樣:

歷史:強調從具體案例中,透過閱讀、整理、分析歷史資料,學習甚麼是歷史證據、歷史事實是如何建構的,以及歷史解釋是怎麼形成的。接下來,再進一步討論歷史敘述中的觀點問題,以及其所產生的爭議。

(1)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3 學分)
(2)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3 學分)
(3)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2 學分)

地理: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不同的人文社會與環境議題。

(1)空間資訊科技(3 學分)
(2)社會環境議題(3 學分)

公民:培養社會探究能力的四個要項:「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及「總結與反思」。

(1)現代社會與經濟(3 學分)
(2)民主政治與法律(3 學分)

新課綱的影響是什麼

其中當初引起最多爭議的高中歷史課綱,改成「台灣相關分域討論」「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及「台灣與世界」三個分域,針對歷史新課綱,現在的言論也自動分為兩派,:

(一)新課綱歷史嚴重缺失,就是獨派的美麗糖衣

蔡英文政府做的是在幫助台灣接軌?完全不是,從陳水扁開始到現在的民進黨,時則不間斷地進行文化浩劫,而透過教科書斬斷台灣與中國的紐帶,是成本最低、最難引起世人注意和反彈的方式。

但去時序的歷史讓學生學習起來無所適從,例如,新國中課綱中先談論「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與轉變」,其後在主題「現代國家的興起」分析「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再者,把課程政治化無非就是要完成台獨夢,徹底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連結,讓台灣變成中國文化的旁觀者。但台灣沒有了中華文化,我們的文化裡還剩下什麼?我們平常的生活該以何種準則維繫呢?新課綱這種文化史觀的詭計,實際就是延續獨派政府的美麗糖衣:「多元文化與價值」,藉以取代傳統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主流價值。

(二)新課綱無去中國化之有,而是用台灣去看世界

課綱草案強調從「人民主體觀點」出發,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略古詳今,「台灣人當知台灣史」。其中最有意義的,在一般講授課目之外,還設「歷史考察」的探究與實作活動。

例如,高中生進一步思考,並考察探討「我們是誰?從何而來?走向哪裡?哪些人書寫的歷史定義了我們?」理解今天的台灣之所以為台灣。

終於,終於我們的歷史不再以中國為中心。來自中國的漢文化只是構成台灣文化的要素之一,台灣文化還有南島、荷西、日本等要素。國民教育不能把台灣當邊陲,要積極翻轉戰後至今學子對中國史地滾瓜爛熟,卻對台灣茫然無知的失根怪象。

眾所周知,戰後長期以政治控制教育,在文化上全盤「去台灣化」,且對台灣人民箝制思想、全面洗腦的,就是這個至今仍冠「中國」名號的外來政黨。如今課綱草案一出,國民黨不斷批評是在養出「天然獨」,但是,馬英九時代努力「再中國化」時,天然獨早已經蓬勃發展,何須課綱來製造?

(三)現實考量

先撇開這些政治意識的角力,新課綱的確比舊的版本有更深入的內容,以多元、文化的軟性角度而非傳統產業、經濟的切入點來看,確實能幫助下一代更融入時代氛圍裡。由現實面來看,尤其是「探究與實作」好像真的能阻絕傳統填鴨式教育,但落到升學主義的台灣教室,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學生可能整堂課沈默不語,讓老師一人在台上唱獨角戲;趕課的情況下,校外教學可能被拿來用在考試、補課,恐怕大家的期待要打點折扣。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 。)

參考資料

國教社會領域領綱草案

國教社會領域領鋼草案研修 Q&A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社會領域草案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歷史科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地理科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公民科

推薦閱讀:課綱系列

新課綱將中國列東亞史?他用四大優點恭喜台灣人不用再受洗腦教育
為什麼修改課綱重要?一位指考生指出公民課本中的段落,如何試圖洗腦下一代
為什麼我們會背長江發源地,卻不知道淡水河從哪來?洪秀柱批課綱「台獨化」反被鄉民電爆
【首都終於不在南京了】掰掰大中國史觀!社會新課綱擬將中國史放入東亞脈絡
【林冠華死後一年】政府邀請學生討論課綱,但台灣教育毫無長進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為什麼歐洲王子的浪漫殉情,會間接改變了整個歐洲近代史?

$
0
0

【為什麼要選這篇文章】

回想以前上歷史課,講到世界大戰多半都著墨在二戰(畢竟考試比重比較重)就算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老師也是用「歐洲皇室遭到暗殺」帶過去。從以前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是哪位貴族、發生什麼事呀?沒想到當時這些歐洲王子的真實故事,比虛構的宮鬥劇還要更精彩!

(責任編輯:余如婕)

弗朗茲•斐迪南與妻子在 1914 年被暗殺,不僅震撼歐洲,甚至美國紐約時報於隔日隨即以頭條新聞大幅報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 /  楊佳恬

在看奧地利東部的維也納森林中地圖時,我意外發現了一個在奧地利中學課本上讀過的地名:麥耶林(Mayerling,亦翻為梅耶林)。

在一百多年前,在這個地方曾發生一件驚心動魄的事件,徹底撼動了奧地利王朝家族的架構,也間接改變了歐洲當代史。 心中響起一個聲音,想過去看看這個幾乎快被遺忘的地方。

1889 年,奧地利王朝唯一的繼承人皇太子魯道夫(Kronprinz Rudolf)才滿三十歲生日沒幾個月,在位於麥耶林的皇家狩獵城堡,與他年僅十七歲的情婦馬莉.維瑟拉(Mary Vetsera)殉情。

128 年後,我來到這個只住了差不多一百人的小村莊,三三兩兩的房子坐落在綠意盎然的山谷中。村子裡唯一的餐廳兼旅館有個很應景的名字 :「狩獵城堡客棧」。在那裏過了一夜,隔日風和日麗,我走進了狩獵城堡,就著濃郁花香,踏入一段奧地利帝國(在末期又稱「奧匈帝國」)的末代歷史。

當初的皇家狩獵城堡現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魯道夫出生在十九世紀中期,是皇室唯一的繼承人,當時的奧地利帝國領土廣泛,治理十多個國家。

魯道夫的父皇是以強硬手段威名遠播的皇帝弗蘭茲.約瑟夫(Franz Josef),母后則是奧地利帝國史上被稱為最美、最有時尚感也最叛逆的皇后——伊莉莎白.雅馬莉.歐根妮(Elisabeth Amalie Eugenie)。皇帝相信唯有進行最嚴厲的軍事鍛練,才能讓這個安靜害羞的小男孩成為男子漢。於是,冬天裸身在雪中行走或是被整晚整夜禁閉在地窖中等,都成了家常便飯。

魯道夫從小便展露了繪畫以及寫作的天賦,也喜歡自然科學,特別喜歡觀察動植物(尤其是鳥類)。皇帝對此十分不滿,讓原本就敏感的魯道夫也越來越内向。魯道夫的成長過程既孤獨又壓抑,但他也非常正視自己身為皇太子所背負的責任,也曾經加入軍隊,奮力的想要滿足父親的期待。

魯道夫的母后伊莉莎白雖試著對自己的兒子伸出援手,但最後也屈服於皇室的壓力。她與皇帝是極前衛的戀愛結婚,但婚後與婆婆皇太后水火不容,與丈夫漸行漸遠,伊莉莎白常常自己躲到匈牙利的行宮裡。

十九世紀的歐洲工業盛行,資本主義改變了社會的容貌,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國家民族主義都在蠢蠢欲動。

魯道夫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也到奧地利的各個附屬國勘查,聆聽當地人的心聲。他深深感覺到父皇的保守頑固作風已跟不上時代,多次對父親提出闊斧改革的建議,皇帝卻嗤之以鼻。魯道夫一怒之下,多次用假名以記者的身分,在報章雜誌上火力全開的批判帝國政權,在社會上造成不小的震盪。

溫文儒雅的魯道夫很受到民眾的愛戴,尤其是女孩子們的青睞。他娶了比利時公主,也孕育了子女,但依舊風流不斷。從小到大與父皇的不合,外加無法在政事上施展,魯道夫的精神狀況也越來越不穩定。

魯道夫最後說服了 17 歲的貴族之女馬莉,陪他殉情。他倆來到平日幽會的狩獵城堡,魯道夫先一槍殺了情人,再一槍打入自己的頭部自決。

王室用盡一切方式隱瞞大眾,官方說法是魯道夫突發重病而過世,女方家人受到王室以及警方的迫脅,被封口並悄悄埋葬了年輕的馬莉。

馬莉的遺書也被家人藏在奧地利的一個私人銀行的保險櫃,過了一百多年,才因為銀行因沒有人繼承打開保險櫃時,才發現馬莉留了一封叫人心碎的遺書給她的家人。在信中寫著她已無活下去的意願,請求他們原諒。

伊莉莎白皇后從失去唯一的兒子的那天起,終其一生不曾再穿上黑色以外的衣服。皇帝把狩獵城堡改建為教堂以及女性修道院,為早逝的皇太子祈福。百年後的今天,仍有約十來位修女,與世無爭的住在修道院裡面。教堂裡面有一尊聖母瑪莉亞的雕像,心臟插著一把短刀,隱喻伊莉莎白失去獨子心如刀割的痛苦。

這尊雕像在今天看來,就像是一則預言,因為伊莉莎白在魯道夫過世不到十年,就遭到暗殺,兇手一刀刺入她的心臟,當場斃命。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所繪製的伊莉莎白皇后,這幅畫深深影響現代許多電影中的公主及王妃形象。(圖片來源:© Bundesmobilienverwaltung. Sammlung: Bundesmobilienverwaltung. Objektstandort: Hofburg Wien, Sisi-Museum Foto: Gerald Schedy)

麥耶林的殉情事件像是顆炸彈,把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奧地利王室家庭架構炸得粉碎。也把奧地利王朝中根深柢固的父權主義所帶來的不幸影響,赤裸裸的攤在太陽底下。後來更是間接改變了歐洲的歷史。

魯道夫的堂弟弗朗茲•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從善如流的成為了皇位繼承人。他跟自由開放的魯道夫不同,主張強力壓制附屬國,引起許多民族主義者強烈的不滿。

1914 年,他與王妃在巴爾幹半島出巡時,在大街上被塞爾維亞學生槍殺。而這一場暗殺案,給奧匈帝國一個最好不過的政治理由,藉此對附屬國塞爾維亞宣戰。

弗朗茲•斐迪南與妻子在 1914 年被暗殺,不僅震撼歐洲,甚至美國紐約時報於隔日隨即以頭條新聞大幅報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沒有人料到,這場戰火將會熊熊的燒遍歐洲,也波及到其他大陸,而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掀起這場死傷慘重戰爭的奧地利帝國,四年後,成為戰敗國,遭到覆滅解散。 歐洲版圖因而重新規劃,許多新興國家如春後新筍冒出來。

在麥耶林教堂裡的角落中,還保留了魯道夫的父王禱告用的跪墊。皇帝每當思念兒子來到這裡禱告,一跪就是數個小時。

我看著完全磨損的絨布墊,心裡不禁揣測著,放下皇帝的身分,他也只是個父親。他是否悔恨?兒子喪禮上有著記者協會送來的花環,他是否猜到那些批判性的報導就是兒子寫的?他是否在當時就已經感受到了奧地利王朝即將凋落?他是否料到他的新繼承人有一天將會掀起第一次世界戰爭?

奧地利畫家 Heinrich von Angeli 為魯道夫所繪製的畫像。(圖片來源:© Bundesmobilienverwaltung. Sammlung: Bundesmobilienverwaltung. Objektstandort: Hofmobiliendepot, Möbel Museum Wien. Foto: Marianne Haller)

這些問題,也只能靜靜沉睡在安靜無人的狩獵城堡中(不僅沒有看到其他的參觀遊客,我也沒有看到修女們,據說她們都是從不在外人面前出現的)。

離開「狩獵城堡客棧」時,老闆塞了一盒印著魯道夫眼神憂鬱肖像的巧克力給我,說:「我們想做的,就是努力不讓他的故事被遺忘。」

後記

本文特別感謝奧地利科學經濟部、奧地利聯邦不動產管理局的文獻部門 Ingrid Blümel、Dr.Ilsebill Barta 以及麗泉宮博物館 Mag. Martin Mutschlechner 的協助。

 

(本文經合作夥伴 想想論壇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歐洲想想】殉情王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歐洲近代史上的地名──麥耶林  〉。)

推薦閱讀

不被歷史課本記錄的小人物:從女學生與公務員身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英國皇室超狂徵才!你沒腳臭、有「犧牲奉獻」精神嗎?歡迎來幫女王「把鞋穿軟」
【放假就是要看電影】薄薄一本歷史課本算甚麼,網友整理超強「戰爭電影編年史」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南韓慰安婦影片 73 年後首度公開!短短 18 秒成為控訴日本人二戰暴行鐵證

$
0
0

7 月 13 日註解:這支影片為中美聯軍趕走駐紮在雲南省的日軍後所拍攝。

73 年來首度曝光的影像,短短 18 秒成二戰慰安婦鐵證

2017 年 7 月 5 日,南韓研究團隊公布一支短短 18 秒的黑白短片,此短片攝於 1944 年中國雲南省(這裡曾被日軍佔領),一共穿插三個片段。我們可以看到隸屬中國聯合部隊的軍人與她們對話的畫面,大家可能會好奇這些眼神飄忽、赤腳、神色緊張的女孩是誰,沒錯,她們就是當時日本軍人的韓籍慰安婦。

何謂慰安婦,具女性人權虛擬博物館的定義,所謂「慰安婦」是指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政府為贏得「聖戰」稱霸東亞,而結合了官、軍、憲、警、業者各界,有計畫、有組織的運用國家機器,以欺騙誘拐、或強迫等手段,徵集各地貧窮女子為日軍從事「性服務」之婦女。據史料估計,在二戰期間,日軍在亞洲各地遍設「慰安所」,徵用日、韓、台、中國、東南亞佔領地的「慰安婦」人數可能多達三十萬人。

南韓首爾市長:「歷史的不幸要被記錄、被人們記憶,因為這樣的悲劇才不會再次發生。」

70 年前,大約有 20 萬名女性被日本軍人抓走關進「慰安所」,女孩們來自韓國、中國、印尼、菲律賓以及台灣。影片中的 7 名日軍隨軍慰安婦在 1944 年被釋放,此次公開的影像和之前公布的照片的人物、衣著皆一致,因此證明影像中的慰安婦是韓國人。

先前流出的韓籍慰安婦照片

儘管二次世界大戰已過了大半世紀,慰安婦存在爭議依舊不斷。過去已有人發現中國慰安婦的影片,但韓國過去只有照片和口述,於是這次發現影像紀錄顯得格外珍貴。

日人並未歸還公平正義,韓國人無法接受

慰安婦的問題一直是韓國與日本的障礙。韓籍慰安婦於 90 年代浮上檯面,於 2015 年,兩國達成協議,東京同意支付 10 億日圓(830 萬美元)資助南韓基金會協助受害者,卻被相關團體拒收,因韓國人認為日本一直未能給予合適的道歉與正義。

當時南韓政府強調這份協議是「最終且不可逆轉」解決了慰安婦議題,也就是政府希望從此紛爭消弭,未來不會在其他國際場合中提及相關議題。但這引起南韓民眾高度不滿,難道就能以「受害者換取錢財」?這些慰安婦最終的法律正義該由誰賦予?加上日本意識性地掩藏慰安婦史實,韓國人為自己民族歷史性的屈辱以草率、片面化的隻字片語作為禁聲的理由,實在無法接受。

還有人懷疑慰安婦是騙局

日本國人無法相信(或說根本沒有史料,無從相信)外,更甚是大加批評,《香港 01》就在今年 6 月底報出,先前日本駐亞特蘭大總領事篠塚隆表示,沒有證據顯示日軍在二戰期間,徵集韓國的婦女作為性奴隸,更指她們只是「收錢賣淫的妓女」;連國外人士也相信日本軍人持守紀律、循規蹈矩的既有形象,怒斥 BBC 說謊。

截自 BBC 臉書官網。

文在寅:「慰安婦議題牽涉到嚴重侵犯人權的戰時性暴力,這是國際社會所公認的。」

正視歷史的傷痛是邁向未來的必然經歷,我們不能否認這段暴行沒有發生過,而是要求這些女孩的權利能獲得歷史與社會的正視。誤解之詞在社會依舊飄盪著,台灣也有屬於自己的慰安婦正義必須伸張,寄望這次睽違 73 年出土的影像資料,能幫助這群女孩── 我們共同的歷史祖先── 獲得該有的二戰註解。

研究團隊陸陸續續將會發表其他影像資料,《新頭殼》報導,來自韓國與中國的社會團體預計將挖掘出的影像資料,於 9 月公諸於世,真心希望到時,社會能以關懷的心、公正與平等的態度正視這段人類集體的瘡疤。

若想知道更多這部影像究竟代表些什麼?也許可以看看以下的分析。

(歡迎合作單位轉載。)

參考資料:

An 18-second clip released by South Korea appears to offer first footage of WWII ‘comfort women’
1st film proof of Korean ‘comfort women’ discovered [VIDEO]
First video of former Korean sex slaves unveiled
安婦血淚難忘 日本德仁太子:戰爭紀錄該被「正確」傳達
具重要意義的 18 秒短片 南韓首次發現慰安婦錄像

推薦閱讀:

慰安婦阿嬤的告白:原諒日本人很難,更難的卻是原諒當年那個無知女孩…
 日本從未對慰安婦道歉?鄉民舉證打臉:國民黨別再消費阿嬤製造仇日情緒
  一位中國慰安婦的自敘:這是我的人生如何被毀滅殆盡的故事
【慰安婦不是政治鬥爭工具】是不是自願根本不是重點,藍綠有為性工作者做什麼嗎?
日本皇室說話了:請安倍首相正視!慰安婦不該是被漠視的歷史血淚
眼看日本願意出資 10 億日圓賠償南韓,台灣慰安婦的權益又何時能討回?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課本沒教的事】不是丘逢甲、更不是唐景崧,說到抗日英雄你會想到誰?

$
0
0
(圖片取自電影《1895》)

從國小開始,我們不知道讀過多少次台灣民主國、唐景崧、劉永福、丘逢甲的抗日故事,說他們組織黑旗軍力抗日本人,還設計了一面藍地黃虎旗,但是你知道嗎?其實乙末戰爭掀起開端沒多久,他們就落跑了,真正在這片土地上奮戰的人,我們的課本卻鮮少提及。

122 年前的七月在新竹山區,有一位年輕人,率領數百名義勇軍迎戰日軍,最後不幸被俘,隔日於獄中吞食鴉片膏自盡,死時年僅 19 歲,他的名字叫姜紹祖。

姜紹祖是新竹縣北埔鄉海陸腔客家人,北埔「金廣福」第三代墾戶首姜榮華與其二房夫人宋松妹之子,家境富裕。為林朝棟之將領,官階都司(清朝中級武官)。

1894 年清廷甲戰敗,割讓台灣及澎湖給日本,隔年日軍從基隆東北角澳底登陸,攻陷基隆後,消息傳至臺北,臺勇與廣勇開始相殘,臺北城內大亂。

臺北紳商以維護城內秩序為由,開臺北城讓日軍「近衛師團」得以順利進入。

臺北城陷落,對「臺灣民主國」打擊甚大,總統唐景崧與各地官員如林朝棟等人皆陸續離台。

此時新竹城居民要求林朝棟已解散的臺北防軍協防新竹以求自保,身為都司的姜紹祖與丘逢甲之將領吳湯興在竹苗地區集結當地鄉紳土豪組成義勇軍,這些臨時號召的義軍,反而是給予日軍最嚴重的打擊。

新竹以北、大湖口以東之地,全民皆為土勇,其數量不知凡幾,而破壞鐵路、切斷電線,全都是他們的傑作。而這些土勇只要一看到我軍人少可欺,就會發動攻擊;若是我軍人數佔優勢時,則逃匿到山林之間。

這是當時日本對義勇軍的描述。

當地的客家人因為隘墾環境的影響下,早已習慣與槍砲為伍,並長期視保衛家園為己任,因此在受到威脅時自然會挺身而出。

六月二十二日,日軍挾以強大軍隊攻佔新竹,吳湯興、姜紹祖等人為了光復新竹城,屢屢發動游擊式攻擊,日軍因而受制,無法順利前往南下接收,因此調動大批軍力來台。

僵持至至七月九日,吳湯興夜集各義軍七百多人佔領十八尖山一帶並進攻南門,姜紹祖則率二百餘人兵力向東門攻擊,其餘二百多名士兵則在水仙崙附近留守待命,戰事一觸即發。

七月十日,吳湯興等人佔領十八尖山以及虎頭山並發砲攻擊新竹城,日軍派援軍包抄圍攻,兩方不分勝負。姜紹祖則率二百餘人自小道越過十八尖山東側至新竹東門城,途中卻被日軍突擊,姜紹祖帶領百餘人退入枕頭山,當天傍晚,義軍彈盡援絕突圍失利,不幸被捕共 115 人。

被俘隔日,姜紹祖不願投降,最後選擇吞鴉片膏自盡,在臨終前留下一首自輓詩︰「邊戍孤軍自一支、九迴腸斷事可知、男兒應為國家計、豈可偷生降敵夷 」。身亡時年僅 19 歲。

姜紹祖殉難 32 天後,遺腹子出生,取名為振驤,為「新竹區合會儲蓄公司(現渣打國際商銀)」的創辦人之一。

參考資料

  1. 《墨墨吾名》:〈姜紹祖
  2. 《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抵禦外侮寧死不屈《姜紹祖一八九五乙未抗日記事》
  3. 電影-一八九五
  4. 《北埔鄉公所》:<北埔精神-姜紹祖抗日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歷史冷知識】吃太多共匪農產品會被「赤化」!那年 ROC 政府呼籲「用雞蛋拯救香港」
國寶「黃虎旗」和台灣史上第一個獨立國家成立的故事:不想被日本統治,只想「維持現狀」
台灣人都該認識的日治官員:八田與一不只蓋了嘉南大圳,而是真正改變這塊土地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歷史課沒說的英雄】力爭人權卻被國民黨槍決——他的付出該被台灣人記得:楊德章律師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當中國官,在心理上要做貪汙準備,我不願埋沒自己的良心 。」積極宣揚民主、人權思想,在國民黨來台之時,湯德章律師頑劣抵抗清鄉,被捕之後,被倒吊刑求到肋骨全斷, 再經歷遊街示眾、 公園槍決、子彈爆頭、 曝屍三日。

這位台灣英雄在歷史課本上卻缺席了,但他的故事絕對值得每一位台灣人好好記得。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劉威良

這本日本門田隆將以日文著寫,由林琪禎、張奕伶、李雨青共同翻譯的《湯德章:不該被遺忘的正義與勇氣》,是一本難能可貴的人物歷史著述。 湯德章在五年級生的歷史課本中,是不曾被提到的台灣英雄,今日卻在日本作家手中寫出,令人感傷,也道出台日深遠的歷史淵源。

很多人到台南,都知道有一個湯德章紀念公園,但是可能很多人還是不知道,湯德章有何特別的典範值得人紀念。台南雖是家父的故鄉,但是我也像所有的旅客一樣,匆匆繞過這個圓形的公園,只知道公園名稱從民生綠園改名為湯德章公園。2016 年此書在台灣出版,仔細閱讀後將會發現,許多我們不知的台灣歷史脈絡細節,都深藏在書裡。

立志當人權律師

日治時代出生在台灣的湯德章,生長在台灣,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台灣人。流著台日血液的湯德章,其實也是日本家族的坂井德章。早年失去父親後,他就以姓母親姓氏為姓氏。成績優秀但不願讀師範學校,他寧願繼承父業當警察,在當年能力深受肯定,職位升到警部補,是台灣人當年的第一位升到如此高的警官職等。

湯德章先生的父親和母親早年結婚,當時的日本殖民政府尚未允准,湯德章完全沒有得到,當時日治時期日本人家庭該有的特權優惠。他的日常與在擔任公職時,就非常清楚台灣人在自己土地上,強烈地被日本內地政府系統化的歧視與差別對待。他曾經也到過中國廣州任警官,指導中國警察值勤。

最後他憑著自己的能力,遠赴日本,想要了解父親的生長地,也想多進修以改造台灣。他的努力,讓他考過極具艱難的日本高級文官考試, 他本可在日本就業,過著飛黃騰達的日子,但他卻選擇回到台灣貢獻心力,可以說是早期台灣從日本回流的鮭魚,立志作維護人權的律師,是他唯一的志業。

湯德章(圖片來源:由台南市政府提供, 公有領域)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日本人身份成為死亡令

戰後當他知道台灣不是由美國管轄,而是由中國的蔣介石政權派員接管時,他就知道大事不好。 因為他曾經到過中國一年,深知中國公務員與體制上所有的無所不貪。

二二八發生後,全台的大屠殺,他立即與台南士紳到各地中學校籲求冷靜自治,以免爆發更大的中國仇恨性的鎮壓屠殺,因為他知道,中國官兵終將鎮壓,換來的只是更多的人命犧牲。 原本當律師,在當年國民黨政權要他出來當台南市南區的區長,他就只好當區長,目的也是要為正義公理做一點事。

但是最後,從中國派足了軍人,無情的中國政權代表者陳儀,還是把他們對台灣人的承諾棄如敝屣,嚴厲清算當時出來維持治安、緩和亂局的地方熱血人士。湯在台灣土地上,完全沒有因日本人父親身份而得到好處,竟然變成被控訴為因日本人身份煽動台灣政局的結果。

他的雙重身份,帶來雙重的人生的破敗。他為台南的市民盡力維持治安,避免紛亂。這卻成為當局屠殺他藉口,維持治安的行動,加害者看不到,換來卻是因為日本人身份導致死亡。所有日本人的好處,他都沒有享用到,所有日本人的包袱,他都必須要承擔。

槍決前的吶喊:「台灣人,萬歲!」

「若一定要有罪人,那就我一人已足夠!」

這是他步入當年大正公園(後來的民生綠園)刑場所說的話。

他最後用日語大聲喊出:「台灣人,萬歲!」,在槍聲接連地射出三響之後,他才毅然決然地倒下。

大家都不知道,為何他要當時被槍決時,要用日語喊出「台灣人,萬歲!」,我想是要讓日本天皇知道,身為台灣人的他,寧死不屈的驕傲!他的槍決,震撼了圍觀的市民,連槍決者也為之震懾。

3 月 14 日中國國民黨所屬中華日報指控湯德章為暴徒,並執行槍決。(圖片來源:由中華日報,公有領域)

少年的見證

我的叔叔劉辰旦,當年十歲,也是接續二二八屠殺之後,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他也在台南。他口述說,他剛好在街頭看到一群人被帶去槍決現場。他很害怕地跟著,並遠遠地躲在一旁看執行槍決,因為其中排第二個要被槍決的,就是楊熾昌先生──他的舅舅。

楊當年是關在湯德章隔壁牢房的新生報記者。劉辰旦說,他遠遠地看到一排的人要被槍決。最後他看到槍決湯德章之後,就沒有再槍殺預定要槍決的其他人。

我想,也許湯德章槍決前的勇氣,拒絕執行者綁他,用布蒙他的眼,他堂堂正正、無怨無悔與義無反顧地接受槍決,以及他槍決前說的話,他的激動與高聲吶喊,都讓當局害怕到中止了槍決其他人吧!

一個湯德章的槍決死亡,就用了三顆子彈才倒下,當年撼動所有在場的台南人心,他們看到 一個台灣優秀的精英份子與勇於承擔的好漢被誣陷為日本漢奸,身為當地的台南人,都知道他為當地所做的義事,大家內心都已心生不平

當年如果全排的人都一起被槍決,圍觀槍決的人民會不會再像 2 月 27 日當晚一樣,再度撩起憤恨的情緒,奮而再度起來抗爭相拼嗎?

歷史的真相,如同失焦的投影,現今正在慢慢地累積,逐漸地被聚焦起來中。

(本文經合作夥伴 想想論壇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台灣人,萬歲」:《湯德章 不該被遺忘的正義與勇氣》──一本有關台日共同記憶的書 〉。)

推薦閱讀

【你不知道的台灣民間英雄】比起「黨國英雄」蔣介石,他們對台灣的付出才該被記得
【管你外省本省通通殺】創作「恐怖的檢查」紀錄 228 暴行,32 歲外省版畫家遭誣指共匪槍決
擊敗國民黨候選人,代價竟是殺生之禍?通霄首任鎮長邱乾耀白色恐怖遭槍決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台灣把外籍人士當賊,但連兩千年前的秦始皇都知道要開放跨國人才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

國際人才流通一直是台灣煩惱的問題,前兩個月立法院才審查與外籍人才相關法案,引起民進黨立委批評壓縮到國內勞工求職空間。而今年指考「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題,有 9 成學生都說台灣人才外流、鎖國,甚至有人說「亡國危機就在眼前」。人才流動自古以來皆是必然,要留人、養人卻讓人傷透腦筋,其實千年以前的秦朝就已經給現在的我們留下很好的範本了!

(責任編輯:余如婕)

二十一世紀的人才流動有各種不同的時空背景和影響因素,古時候又是怎樣看待人才、管理人才的呢?

正式進入這個題目之前,且容我對中國古代歷史先做個簡單的回顧。

戰國初期,秦國和燕國的實力是比較弱的,經過二百多年鬥爭,秦逐漸強大。以下經由李斯的 〈諫逐客書〉 為大家敘述秦國強大的過程中幾個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到了秦王嬴政——後來併吞六國建立秦朝的秦始皇, 他認為許多從外國來的商人、讀書人,甚至在秦國當官的人都有間諜、奸細的嫌疑,所以,下了有名的逐客令,要把他們趕出秦國。

那時候,大大小小的國家興起又滅亡,人民也沒有所謂護照和身分證等文件,有能力、抱負和野心、想要追求榮華富的人,就到處投奔權勢的核心,擔任客卿或者謀士的工作。這也正是今天說的外國顧問和外來人才吧!

〈諫逐客書〉 第一段,李斯爬梳秦國歷史,列舉客卿的貢獻,證明進客卿的好處和成績,最後做了一個小結論:

「以上這些國君都因為任用客卿而有顯著的功績,由此觀察,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地方呢?假如這四位國君拒絕、不接納客卿,疏遠賢人而不重用的話,秦國就不會富足,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了。」

既然愛用名牌,就毋需堅持國貨

接下來,李斯在第二段提出秦王喜歡擁有外國出產的珠寶財物,進而詰問為何秦王不願重用外國人才呢?第二段原文如下: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官;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笆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致諸侯之術也。

我把原文翻成現代版:

「如今陛下您收藏了南非的血鑽、緬甸的翠玉,穿的是義大利阿曼尼(Giorgio Armani)的西裝,手上戴的是瑞士的百達斐麗(Patek Philippe)名錶,用來簽名的是德國萬寶龍的名筆,坐的是德國的賓士車,喝的是牙買加的咖啡、蘇格蘭的威士忌,桌上放的是美國蘋果電腦的 ipad,辦公室裡裝設南韓三星的液晶電視、日本索尼的立體音響……

這些貴重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秦國出產的,可是,陛下卻很喜歡它們,為什麼呢?

如果非得秦國出產的東西才能用,那麼客廳天花板不會掛著奧地利的水晶吊燈,客廳不會擺滿丹麥和瑞典設計的家具,門口擺設的不會是非洲的象牙飾物,宮殿裡不會有菲律賓和印尼的外傭,車庫裡也不會停滿義大利的「牛」和「馬」,也不會看到德國的「豬」和「青蛙」了。

還有,英國名頓(Minton)的瓷器碗碟、法國昆庭(Christofle)的銀器餐具都不會放在餐桌上,西班牙的畢卡索油畫也不會掛在牆上,用來裝飾後宮擺設了。娛樂、取悅耳目的物品一定要是秦國出產的話,那麼蒂芬尼(Tiffany)的髮飾、卡地亞(Cartier)的耳環、古馳(Gucci)的外套、香奈兒(Chanel)的晚禮服,全部不該進獻到您的面前,那些風度優雅、體態動人、來自北歐的祕書也不會站在您的身邊了。

「敲敲鑼,打打鼓,拉拉二胡,拍拍大腿,嗚嗚地唱著歌來愉悅耳朵的,這是真正的秦國音樂啊!帕華洛帝 (Pavarotti) 的男高音,女神卡卡的搖滾樂,AKB48 和少女時代合唱團都是異國的音樂啊!

現在我們捨棄了京戲和黃梅調,而改聽維瓦第 (Verdi) 的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 和貝多芬的交響樂。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因為快樂當前,適合欣賞罷了。

「可是,現在我們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對錯,不論是非,只要不是秦國人就不許留下來,只要是客卿就一律驅逐出境,難道陛下把美色、音樂、珍珠、寶玉看得重,而將人民看得輕嗎?這並不是統御天下、制服諸侯的做法呀!

不接納客卿,就難以富足

最後,李斯在 〈諫逐客書〉 的第三段用事理和比喻,說服王者治國應當廣納眾民,逐客是對秦國有害、對敵人有利的。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臣聽說土地廣大的話,米糧自然富足;國家遼闊的話,百姓自然眾多;軍力強大的話,士兵自然會勇敢。泰山不排除任何小土,故此能夠達到它的高大,河海不選擇任何細流,故能夠達到它的深廣,君王不排斥任何百姓,故此能夠彰顯他的德行,因此,地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別,百姓沒有本國、外國的不同。春夏秋冬四季都是美好的時光,上天自然把福澤降給我們,這正是三王五帝所以天下無敵的原因。

現在,我們不去照顧老百姓而去幫助敵國、驅逐賓客, 讓他們為別的諸侯效力,使天下的人才都退避而不敢到西部來,裹足而不願意進入秦國,這不正是把兵器借給敵人,把糧食送給盜賊嗎?

不是秦國出產而值得珍貴的寶物很多,不是秦國培養出來而願意效忠秦國的人才很多,現在把客卿驅逐出境,幫助敵國,讓百姓受到傷害,讓仇人得到利益,對內虛耗自己,對外結怨諸侯,如果還希望國家沒有危險,那可是做不到的事啊!

最後,讓我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招攬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都很重要,如何達到這些目的,必須有遠見、有開放的心胸和全面的考量和計畫。 近代的美國和遠古的秦國都是很好的例子,希望我們能夠把這些經驗,轉變成實實在在的做法。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公民課該學的事:從自己出發,和社會好好相處》,由 時報出版,原篇名為 〈 從 〈諫逐客書〉 看古代人才流動與管理 〉 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 訂標題。圖片來源:,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我們的法規把外國人當賊看」立委余宛如:外籍人才不鬆綁,祖柏克也無法來台
【人才不願來也留不住】打造友善人才的台灣:開放外籍人士就業未必是衝擊
【回到秦朝大冒險】公務員薪水+福利超優,帶你看秦朝的國考教戰手冊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穿越時空租到你】宋朝政府打房來真的:官員限購第二套房子、租屋族天氣冷還能減租!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現在臺灣的房價高到不可思議的境界,一般上班族要不吃不喝好幾十年才能負擔得起一棟房子的價格,社會上也一直呼籲政府打房的聲音,但是目前政府的作為仍令人無感。

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宋朝是個經濟交易繁榮的時代,宋朝首都汴京的房價也很高,甚至許多官員都買不起京師的房子,政府也不敢放任房價隨市場機制飆升,因此使用一些手段來干預市場,如今看起來我們的政府好像也需要一些宋朝政府的魄力呢!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吳鉤

房子不僅是開發商與政府的搖錢樹,更是居民生存於社會必不可少的容身之所,因此,宋政府也不敢放任房價一再飆升,動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是少不了的—儘管這樣的做法在今天的經濟自由主義者看來極不可取。

今人見識到的限購政策,其實宋朝政府已經在使用了。宋真宗咸平年間,朝廷申明一條禁約:

「禁內外臣市官田宅。」

即不准中央及地方官員購買政府出讓的公屋。為什麼要這麼規定?因為宋政府希望將申購公屋的機會留給一般平民。

宋仁宗天聖七年,宋政府又推出「限購第二間房子」政策:

「詔現任近臣除所居外,無得於京師置屋。」

在任高官除了正在居住的房產之外,禁止在京師購置第二間房子。 至於平民是不是也受限購令的約束,史料沒有說明。想來這次政策應該只針對在京的高官。

由於兩宋時期大城市的房屋自住率不高,租房族數目龐大,宋政府將房市調控的重點放在房屋租賃價格上,時常發布法令免除或減免房租:

大中祥符五年 (一○一二年) 正月,「詔:以雪寒,店宅務賃屋者,免僦錢三日」;

大中祥符七年 (一○一四年) 二月,又詔令「貧民住官舍者,遇冬至、寒食,免僦直三日」。

這裡的「官舍」,就是店宅務經營的公屋。 這些公屋某種程度上具有公營住宅的性質,租住者又多為城市的中低收入群體,因而,宋政府在極端天氣時節 (雪寒) 或重要節日免除租戶數日房租,合情合理。

不過,有時候,宋政府也會要求私人出租的房屋與公屋一起減免租金,如

北宋至和元年 (一○五四年) 二月,仁宗「詔天下州縣自今遇大雨雪,委長吏詳酌放官私房錢三日,歲毋得過三次」。

南宋紹興十二年 (一一四二年) 二月,高宗「詔免京城公私房廊一月」,二十一年 (一一五一年) 二月,又「詔行在 (杭州) 官私僦舍錢並減半」。

以今天的目光來看,政府明令私人出租屋減租,無疑是不尊重市場定價與私有產權的表現。但在當時,這一政策也有它的合理性:那些當包租公的,通常非富即貴;而蝸居於出租屋的則多為弱勢群體,出於利益平衡的考量,減收一點租金,似乎也不特別過分。

當然政府需要維持好一個「度」,偶爾免除幾天房租情有可原,如果經常要求業主這麼做,則勢必受到業主的抵制、市場的報復。南宋末有一位叫作胡太初的官員,就對政府頻繁降低房租的做法提出非議:「不知僦金既已折閱,誰肯以屋予人?積至塌壞傾摧,不復整葺,而民益無屋可居矣。是蓋不知貧富相資之義者也。」意思是說,官府老是要求業主將租金打折,那今後誰還願意將房屋租給別人居住?就算租出去,房屋壞了,業主也必不願意掏錢修葺,最後租戶將「無屋可居」。官府的做法看似是恤民,其實是不知道「貧富相資」的道理。

宋朝畢竟是商品經濟很發達的時代,人們對市場的定價機制並不陌生,如葉適認為「開闔、斂散、輕重之權不一出於上,而富人大賈分而有之,不知其幾千百年也,而遽奪之,可乎?」對富人的財產權,宋人也明確提出要給予保護,如蘇轍痛罵王安石:「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平民,不知其不可也。」所以才有明白人站出來非議政府的減租政策,強調貧富相資的道理。

延伸閱讀

尊嚴可以當飯吃?不解決低薪高房價問題,內政部長只說「租屋也可過得有尊嚴」你知道宋朝人怎麼坐月子的嗎?不但什麼肉都可以吃,還可以喝酒!
宋朝平民打趴現代魯蛇?武大郎靠賣餅爽住信義區透天,我連廁所都買不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宋朝妙新聞》,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 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media)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他待的船曾在短短一分鐘內被擊沉,卻拼死活著回家——看英國士兵在二戰時如何戰勝死神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

我們都習慣在歷史裡看到可歌可泣的偉人故事,事實是,在戰火裡和死神賭博的,其實都是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物。好萊塢導演諾蘭未演先轟動的電影 〈敦克爾克大行動〉 便讓這些凡人得以見光,他重新挖掘、還原一場被人們遺忘,卻實為奇蹟的歷史。「敦克爾克精神」(Dunkirk spirit)一詞,意指「面對困難時頑強不屈的精神」,就讓我們來看小人物的倔強。

(責任編輯:余如婕)

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禱告。

隨著敵機逐漸迫近、機群的轟鳴聲愈來愈強,資深海員巴里斯小心翼翼摘下假牙,放進胸前口袋──對溫莎號(Windsor)驅逐艦的人員來說,這舉動向來表示一場硬仗已近在眼前。那是六月一日上午五點半,清晨的霧氣已開始消散,預示炎熱而晴朗的一天。

幾秒鐘後,敵機映入眼簾,Me109 從東面低空來襲。槍口閃閃發亮;幾架飛機掃射溫莎號正在接運部隊的東面防波堤;另外幾架攻擊海灘……救援船隊……甚至是正朝著船隻涉水或游泳而去的個別士兵。德國戰機通常不執行掃射任務,它們的指令是留在高空,為斯圖卡和亨克爾提供掩護。 今天的戰術透露出幾許不尋常的味道。

擲彈兵衛隊第一營的布里吉斯上士躲在拉帕內西側的沙丘,安然渡過這場風暴。其他六到八名擲彈兵聚集在他身旁;這是前一天夜裡營隊一哄而散時,他集合到的一小群弟兄。當時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等待黎明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現在天亮了,選擇並未變得比較容易。 加入敦克爾克的行軍隊伍看來太過危險;往那個方向望去,布里吉斯只看見閃爍的砲火和衝天的煙柱。另一方面,加入底下海灘上的等待人群似乎也徒勞無益;船那麼少,而士兵卻那麼多。 布里吉斯最後選擇留在海灘;他們一行人或許可以找到一條較短的隊伍,不必等到望眼欲穿。

一聲槍響結束了這場實驗。一名軍官指控他們插隊,然後往布里吉斯的腳邊開了一槍以示警告。上士沒受到驚嚇,他轉念一想,說不定有辦法離開海灘,根本不需要排隊。他發現一艘顯然空無一人的救生艇在離岸邊一百碼的地方漂流,於是建議大夥兒游泳登船。結果沒有人會游泳。

他決定自己去把船拖回來。他脫掉衣服、游到船邊,卻只發現船上畢竟不是空無一人。兩名穿著濕答答卡其服的士兵正在船上想辦法鬆開划槳。他們很歡迎布里吉斯加入,但他的朋友就免了;他們沒打算為任何人回到岸邊。布里吉斯跳下船,再度游回海灘。

但是此時,弟兄們已為了躲避空襲而四散開來,不知去向。只有馬汀中士留在原地,忠心耿耿地替布里吉斯看管裝備。他們凝望大海,又看到另一艘救生艇,兩人決定設法登船。當然,馬汀不會游泳;但是一逕樂觀的布里吉斯認為他總有辦法帶上馬汀,哪怕得又推又拉。

假如布里吉斯輕裝簡從,事情可能簡單一點。不過他已穿好衣服、背上背包和防毒面具, 腦子裡除了馬汀中士之外,還有許多事情需要惦記。部隊移防佛勒的時候,駐紮在一家珠寶皮草店的地窖。部隊經常提醒他們不要留下任何東西供德軍劫掠,布里吉斯何曾想到,他自己轉頭就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勾當。 此時,他的背包和防毒面具塞滿了腕表、手鍊,以及由十二張銀狐皮製成的披肩。

兩人朝海裡走去,布里吉斯一邊想辦法幫忙馬汀,一邊還得緊緊抓著他的財寶。不知不覺間,兩人竟抵達了船邊;原來,船上已有一位滿頭白髮、慈父一般、還戴著種種榮譽肩帶的准將在主持大局。將軍以高超技術操作救生艇,四處打撈落單的士兵。馬汀被拖上船,布里吉斯準備跟著上去。

「你得丟掉裝備,上士,」准將高喊。

每一吋空間都要留給士兵使用。連布里吉曼自己都意想不到,他毫不猶豫地拋下一切──手鍊、腕表、珠寶、皮草,或許最重要的是,良心上的重負。

被拉上船後,他立刻抓起一根槳幫忙划船。他們由將軍掌舵,慢慢划向停在不遠處的驅逐艦。敵機展開掃射,布里吉斯身旁的弟兄中彈。船隻繼續緩緩前進,然而就在即將抵達之際,艦上一名軍官嚷嚷著叫他們趕緊閃開。驅逐艦卡在沙洲上,正打算全速衝刺脫離擱淺。

准將努力過了,但也許是因為海潮、洋流、吸力,或者純然因為缺乏經驗,他們無可救藥地被吸引到船邊。布里吉斯的槳因為一股洶湧的潮水而撞上船身,透過他但願自己永遠無法理解的物理力量,他被拋向空中,離開了救生艇。他抓住一根橫條,結果是驅逐艦的繩梯。船上伸出幾隻友善的手把他拉上去。

下一個瞬間,救生艇再度跌入海裡,被捲進高速轉動的螺旋槳中。小艇、准將、馬汀和其他每一個人都被絞成碎片。布里吉斯及時回頭,在馬汀驚恐的臉龐消失於海面之際,捕捉到短暫的最後一瞥。

他跌坐甲板上,倚著隔艙板。這艘驅逐艦原來是艾凡赫號。布里吉斯開始脫掉濕衣服,一名水手遞給他一張毯子和一包香菸。他沒有時間享受。飛機的引擎聲預告著來自天上的另一波危險。

德國轟炸機來了。幸運的是,艾凡赫號終於擺脫沙洲,哈杜艦長躲掉了亨克爾的第一波水平轟炸。可惜沒能躲過斯圖卡。上午七點四十一分,兩枚近距離脫靶的炸彈劃過船身兩側,第三枚撞進前通風管的底座。

當驅逐艦猛然一震、燈火霎時熄滅時,從拉帕內海上被撈起的二等兵克萊瑞奇正在底下的鍋爐室烘他的軍服。炙熱的灰燼灑落一身。他當時站在通往甲板的階梯旁,立刻穿過一片霧濛濛的蒸汽往上衝。只有他和另一個人死裡逃生。

布里吉斯上士從隔艙板旁觀望一切,還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心有餘悸。不過,他仍保有足夠警覺,察覺到艾凡赫的船員正開始脫鞋。這只能意味他們認為這艘船即將下沉。
他不需要更確鑿的證據。他立刻脫掉毯子,從船邊一躍而下,除了一直設法戴好的鋼盔之外,全身一絲不掛。靠著他最喜歡的、結合蛙式和狗爬式的泳式,他慢慢游出了船邊。他可以永遠游下去──或至少撐到某艘看起來比艾凡赫號更靠得住的船舶出現。

但是艾凡赫號並未就此沉沒。火勢控制住了;彈藥倉灌滿了水防止爆炸;受損的鍋爐也補好了。哈凡特號驅逐艦和婆婆納號(Speedwell)掃雷艦側身停靠,接走絕大多數部隊。 婆婆納號離去之前,撈起了獨自在海中游泳的另一名生還者。那是布里吉斯上士。

在艾凡赫號上,輪機官馬奧尼上尉試著靠僅剩的最後一具鍋爐產生蒸汽,朝英國返航。它在拖吊船協助下,以七海浬的速度緩緩爬行,成了絕佳的攻擊目標,兩度遭亨克爾轟炸。每一次,哈杜艦長都等到第一批炸彈落下之後,跑到各個船艙點燃煙幕筒,製造出遭受重擊的假象。障眼法奏效了:敵機攻擊完畢隨即飛離現場,顯然認定這艘驅逐艦已經完蛋。

在哈凡特號,從艾凡赫號接過來的部隊還來不及喘口氣,斯圖卡便再度猛烈來襲。兩枚炸彈擊毀輪機艙,第三枚則落在船頭正前方,在船身通過時轟然爆炸。

燈光熄滅,好幾百名士兵再度摸黑東奔西跑,試圖衝到頂層甲板。哈凡特號嚴重傾斜,這讓士兵更像無頭蒼蠅般搞不清楚方向。幸而援手就在不遠處。索爾塔什號(Saltash)掃雷艦靠過來接走部分士兵。其他人則轉搭一艘小型的觀光蒸汽船──娜西莎號(Narcissa);這艘船平時在馬蓋特一帶經營假日觀光導覽生意。

哈凡特號的船組人員堅持了一會兒,但是這艘船已回天乏術。船身破裂、輪機艙被炸成碎片。上午十點十五分,哈凡特號在海上消失無蹤。

「敦克爾克近海有一艘驅逐艦爆炸,」在布雷沙丘外海,有人從基斯號的艦橋上發出扼要評論。韋克沃克將軍舉目眺望,看見敦克爾克港口旁有一艘船籠罩在煙硝之中。他當時不知道那是艾凡赫號──也不知道它竟能支撐下來。

他只知道德國轟炸機再次出動,接下來很可能輪到他遭殃。敵機很難錯過在布雷外海接應基斯號的眾多船舶:巴西利斯克號(Basilisk)驅逐艦、飛魚號(Skipjack)及蠑螈號(Salamander)掃雷艦、聖艾比斯號及芬西亞號拖吊船,以及希爾達號斯固特。

果不其然,西南方出現了緊密排列的三十架到四十架斯圖卡。船隊出動每一門火砲,密密麻麻的砲火似乎打亂了敵機的編隊。但是沒有太久。上午八點剛過,三架斯圖卡猛然俯衝,對準基斯號而來。

基斯號急遽側傾。舵房裡所有人伏在地上,舵手抓著舵輪最底下的幾根幅條控制方向。甲板上的茶杯滑向一邊。然後傳來三聲驚人的爆炸,最靠近的一枚炸彈落在船尾十碼外,卡住了舵,基斯號開始兜圈子打轉。

伯松上校改採手動操舵,就在船隻正要恢復正常運作時,另外三架飛機又展開俯衝。這一次,韋克沃克望著飛機施放的炸彈對準船身落下。他知道自己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等待爆炸;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受。然後一聲碰撞……緊接著天搖地動……船尾某個地方噴出一道煙霧和蒸騰的水氣。

令人驚訝的是,他沒有看見船隻受損的痕跡。原來其中一枚炸彈筆直落入二號通風管,在最底下的第二鍋爐室爆裂。電力失靈、船板掀起來了,基斯號朝左側大幅傾斜。

不遠處,德雷爾上尉從 MTB102 魚雷艇看見基斯號被擊中,急忙趕來救援。韋克沃克認為自己在癱瘓的基斯號上無法發揮作用,立刻移師德雷爾的魚雷艇。這是將軍二十四小時來的第八艘旗艦。

基斯號如今在水中載浮載沉,伯松上校下令棄船。二十幾個人跳船,包括高特將軍的絕大多數參謀。 布里奇曼上校只確定一件事:他不想游回拉帕內。 他奮力泅泳,終於找到緊緊抓住一根漂木的兩名水手。

他們最後被芬西亞號拖吊船救起,被帶回拉姆斯蓋特。

斯圖卡機群還遠遠沒打算罷休。八點二十分左右,它們對基斯號發動第三波攻勢,再度擊中輪機室。這一次,它們保留了一點火力對付附近船隻。蠑螈號掃雷艦安然無恙逃過一劫,但是它的姊妹艇飛魚號就沒這麼幸運了。領頭的德國飛機擊中兩枚,第二架斯圖卡緊跟著呼嘯而下。在船上的測距儀平台上,一等水兵麥克里歐抱著路易士機槍對準飛機、持續發射,直到它投下炸彈為止。這架斯圖卡從未從俯衝中爬升,直直衝入了大海。

但是傷害已然造成──又中了三枚炸彈。飛魚號嚴重左傾,上級下令棄船,刻不容緩。兩分鐘後,飛魚號徹底傾覆,困住船上兩百五十到三百名士兵。它船底朝天漂流了二十分鐘,最後終於沉沒。基斯號繼續撐著,各式各樣的小型船隻趕來接運生還者。

斯圖卡第四次拜訪之後,海軍總部的聖艾比斯號拖船在八點四十左右側身停靠,接走伯松上校及最後幾名船員。離去之前,伯松指示蠑螈號和巴西利斯克號擊沉船隻,以免落入敵人手中。

兩艘船舶發出同樣的回答:它們都已失控,自身難保。伯松太專注於自己的船隻,顯然沒看見斯圖卡也重創了另外兩艘船。巴西利斯克號的情況特別嚴重。一艘法國拖網船幫忙拖曳,但是它撞上沙洲擱淺,在中午左右遭到棄置。白廳號(Whitehall)驅逐艦接走絕大多數船員,然後用兩枚魚雷終結了它的命運。

在此同時,斯圖卡再度對準已被遺棄的基斯號發動另一波攻擊──當天上午的第五次──九點十五分,基斯號終於被擊沉。海面如今被沈船的油汙覆蓋,在海上泅泳的生還者境況堪憐──沾滿黑色油污、視線模糊,在掙扎求生之際窒息嘔吐。

聖艾比斯號拖吊船四出搜索,把他們一一救起,然後迂迴前進,運用書上教的每一個訣竅來擺脫斯圖卡。除了沈船生還者之外,它還載了科爾文少校,以及一整船試圖一路划船回英國的擲彈兵。

大約一百三十人擠在拖吊船甲板上──有些人傷勢嚴重,有些人沒有受傷卻害怕得啜泣。一名陸軍軍醫兼隨軍牧師在人群中穿梭,不斷提供急救與安慰。炸彈持續如雨落下,牧師告訴科爾文少校,「我從來沒有那麼努力禱告」。

斯圖卡終於走了,聖艾比斯號得以平靜地航行片刻。九點三十分,一架水平轟炸機從頭頂上飛過,沿著拖吊船的航線連續投擲四枚定時炸彈。炸彈在船隻通過時爆炸,炸穿了整個船底。

被爆炸威力擊倒的科爾文少校企圖起身,但他的一條腿使不上力。然後船身傾斜,所有物品嘩啦啦墜落。他覺得自己被洶湧的水勢推入一個無底洞,被傾瀉而下的煤炭包圍。等到回過神來,他已經在海中游泳,離船隻殘骸大約五十碼距離。聖艾比斯號完了,在短短三十秒內沉沒。

只有少數幾名生還者。其中許多人原本搭乘基斯號或飛魚號;這是他們今天早晨第二度落海了。這一次,他們得跟強力的海潮搏鬥,潮水把他們推向海岸,幾乎直奔東邊。很快就會進入德軍佔領的海域,但是他們似乎無計可施。突然間,他們看見機會來了。前方有一艘失事船隻。身手敏捷的游泳者設法爬到船上。

科爾文少校游到船尾下方,抓住垂入海中的舷梯,儘管腿不方便,仍然想辦法把自己拉上船。這艘遇難船隻原來是五月二十九日遭到轟炸而被棄置的麥卡利斯特氏族號。它在離拉帕內兩英里的海上嚴重擱淺,部分船身沉入水中。

另外十五名聖艾比斯號生還者也游到了船邊。爬上船後,他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詭異的情境,足以媲美傳奇的瑪麗賽勒斯特號(譯註:Mary Celeste;史上著名的鬼船,一八七二年在葡萄牙海域被人發現,船上精密儀器及人員全體失蹤)。悄然無聲的船艙裡一切如故。幾名水手扶著科爾文少校躺到床鋪上,並且替他找來幾張毯子和一套乾衣服。

基斯號的海軍官校見習生普斯迪甚至更懂得享受。他全身沾滿油污地走進船長室,找到一套最適合十八歲軍校生的完美服飾:船長的藍色軍服,袖口還鑲著四圈金色滾邊,氣派非凡。

船上也有食物。有人在廚房東翻西找,變出罐頭梨子配餅乾的簡便午餐。對又累又餓的生還者而言,這無異於一場豐盛饗宴。

大問題是:接下來怎麼辦? 他們顯然不能在這裡停留太久。現在是退潮期,麥卡利斯特氏族號四平八穩地聳立水面之上。從空中俯瞰,它似乎未受損害,因而引來敵機猛烈轟炸。而且不用多久,敵軍的砲兵部隊就會闖進僅僅咫尺之遙的拉帕內。

船上的一艘工作艇仍掛在吊柱上,伯松上校──基斯號的前艦長、現場最高軍官──下令卸下小艇,並且裝滿補給品。幸運的話,他們可以一路划回英國。

當一艘泰晤士河駁船映入眼簾時,他們正準備啟程。那艘船看起來是更好的選擇,這群漂流者大吼大叫、鳴槍示意,想辦法吸引它的注意。駁船把他們接駁到一艘水泥運輸船;這艘船卑微得甚至沒有命名──只叫做希爾尼斯船廠六十三號工作艇。不過它夠結實,足以送這群人回家。

在拉帕內西面海灘上,斯圖卡攻擊巴西利斯克號的過程,薩福克第一營的弟兄全看在眼裡。更往西、在聚伊德科特附近的一座沙丘,擲彈兵衛隊第三營的參謀注視著基斯號慘遭荼毒。在最西邊,防波堤上的水手看著另一群斯圖卡以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擊沉法國的霹靂號(Foudroyant)驅逐艦。坦納特上校則目睹了艾凡赫號及哈凡特號遭受的襲擊。

種種情境有一股遙遠而不真實的感受──尤其是不時爆發的空中戰鬥。許多個別畫面凍結在人們腦海裡,就像相本中的停格照片:戰機與轟炸機相撞的轟然巨響……墜入地面的飛機機翼……亨克爾起火時的耀眼火光……導致 Me109 失事墜海的強力俯衝……從天而降的降落傘……劃破降落傘的曳光彈。很難相信。

這些都是真實事件,並非只是某部老戰爭電影中的熟悉畫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敦克爾克大行 動》,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 訂標題。首圖來源:敦克爾克大行動電影預告。)

推薦閱讀

瑞士面對「惡鄰」的生存之道:二戰時靠著強大的文化國防,擋下希特勒的入侵野心 【你所不知的二戰史】「瑞典辛德勒」拯救 44 萬猶太人,至今卻沒人知道他的下落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曾經被國際盛讚的宮廟文化,為何變黑道和低俗代名詞?原來又是國民政府的「德政」

$
0
0

【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由於最近宮廟出面指控蔡英文「減香火」,也引發一番對「宮廟文化」的檢討。對現代人來說,「宮廟」兩個字就代表著黑道、角頭勢力,被視為是阻礙台灣進步的絆腳石。

然而,然而,廟宇祭祀慶典曾經是日本人也為之深深著迷的在地文化,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變質的?

(責任編輯:林芮緹)

毓慶林, CC Licensed

文/

其實早期的臺灣宮廟慶典文化, 是神聖、莊嚴、大眾化的, 也是臺灣文化的本體。 先看看這兩支日治臺灣時期的繞境慶典影片:

  • 1930 臺南繞境
  • 1937 臺北大稻埕繞境

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 慶典就是祈求神明庇祐、全城一起歡慶。 地方的仕紳、頭人, 會以身作則誠心捐獻,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所有的服裝、陣式、音樂、禱文、建築, 都有一定的規範。

而儀式慶典就是構成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很重要的部分, 大家看看希臘的神殿、日本的神社、泰國的佛寺、義大利的教堂、墨西哥的亡靈節、紐西 蘭的毛利舞, 人類文明本身就是從宗教信仰的儀式開始發展。

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時代臺灣宮廟的建築照片:

  • 基隆媽祖廟

  • 臺北保安宮

  • 臺北劍潭寺

  • 臺北龍山寺

  • 彰化龍山寺

  • 臺南西來庵(余清芳西來庵事件後被拆除)

從這些照片,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臺灣人的信仰中心, 是莊嚴而神聖的空間場所, 是世代臺灣人傳承的文化場所。 而且根據現存臺北保安宮和鹿港龍山寺的照片看來, 以前臺灣的宮廟信仰根本不是現在這麼俗艷和扭曲, 建築都相當講究, 用色質樸、典雅、精美。

  • 現臺北大龍峒保安宮(2003 年得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保存獎)

  • 現彰化鹿港龍山寺

當時還有專門研究推廣臺灣文化的特輯、專刊:

  • 立石鐵臣所繪

  • 《民俗臺灣》雜誌

去除掉後期變質的黑道介入、宗教斂財、情色俗化, 臺灣人的文化其實就如日本時代所看到的, 是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蘊。

紅龜粿、石獅、竹馬、暮鼓晨鐘、臺語禱念、漢字祭文、南北管、道士、嗩吶、月琴、廟 口獻神布袋戲、歌仔戲、廟埕廣場, 這些,就是我們臺灣文化的部分底子。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開始變質的呢?

臺灣文化受到戰後部份去臺灣化的政策影響後開始變質。 國民政府於民國 37 年公布《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 引起當時社會譁然。 明令禁止的項目有崇拜神權迷信, 而『崇拜神權迷信』包含以下行為:

一、以卜巫、星相、巫覡﹑勘輿為業者。
二、崇奉邪教開堂惑眾者。
三、供奉淫神藉以斂財者。
四、設立社壇降鸞扶乩者。
五、舉行迎神賽會者。
六、妄造符咒、圖讖、預言,或散布此類文字、圖畫者。
七、印刷或販賣傳播迷信之書籍、傳單及圖畫者。
八、藉符咒、邪術醫治傷病者。
九、假託神權迷信,從事其他非法活動或秘密結社者。

反正只要跟臺灣本地文化連結的都要禁止 , 但是禁止迎神賽會對於當時的臺灣人也不太能接受, 省諮議會臺北市黃啟旺等 4 名議員, 曾建議當局勿用權力嚴禁迎神賽會, 以加深官民之隔閡而動搖民眾對國家之忠誠。

一部分的仕紳頭人、知識分子被殺、流亡, 剩下的知識分子因為避免仕途、事業受影響, 也盡可能的避開主持廟務活動, 上層支持著臺灣文化的人消失了, 下層黑道、地方角頭逐漸滲入。

臺灣語言開始被視為低俗而不入流, 臺灣戲劇開始被京劇、川劇取代, 臺灣樂器也逐漸被所謂的國樂代替。 臺灣文化開始出現斷裂, 以前是全庄、全城同慶, 戰後是掌握資源的中高份子排擠、迴避、鄙視原本屬於臺灣的文化。 這也許就是鳩佔鵲巢、乞丐趕廟公, 漸漸地, 平和、莊嚴、神聖的臺灣文化變得劣質、俗艷、迷信。

我們該做的應該是重新掌握臺灣信仰文化的詮釋權, 讓這些文化恢復以往榮光。 這些文化, 是臺灣建構民族性和自我認同很重要的一部分 ,《返校》、《通靈少女》都是奠基在臺灣文化之上的優秀作品:

  • 《返校》城隍廟大殿畫面

  • 《通靈少女》海報

Nai-post ni The Teenage Psychic 通靈少女 noong Biyernes, Mayo 5, 2017

日本動畫《攻殼機動隊》甚至出現過臺灣宮廟文化的大量畫面:

這些文化, 包含臺灣漢人宮廟信仰和臺灣原住民歲時祭儀, 是我們在國際上的身份識別, 不應該被有心人士掌控話語權。

臺灣文化本身沒有錯, 有錯的是錯誤使用臺灣文化的人。

(本文經原作者 empire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Re: [問卦] 宮廟文化是不是台灣的毒瘤?〉。)

推薦閱讀

痛批歌仔戲「低俗趣味」禁唱、強迫改國語,看 40 年前國民黨如何扼殺本土文化
為什麼八點檔、霹靂布袋戲不能是文創?因為台灣人打從心底鄙視自己的本土文化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乾隆到底多白目?一張圖要蓋八次自己的姓名章,跟寫「到此一遊」的屁孩有 87%像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乾隆還有一大愛好——收藏字畫。收藏字畫、愛好風雅,這很好啊,可是乾隆喜歡給收藏的字畫蓋各種印章,一般人看到好的詩畫,頂多稱讚幾句,到了乾隆一定要拿出印章蓋蓋蓋,空白地方全部填滿,這才是我乾隆皇的極致美學!

(責任編輯:余如婕)

說到清朝皇帝的書畫家底,就不得不提到乾隆。

號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的乾隆在世時極力搜藏曆代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是一位「收藏家皇帝」。據了解,在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中,藏品約有 10000 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 2000 件,明代書畫 2000 件。

目前故宮博物院現存的一些古代繪畫精品,其中大多數是清乾隆皇帝最珍愛的收藏。乾隆皇帝印璽成為鑑定乾隆皇帝御覽、御筆書畫真偽和斷代的重要依據。

乾隆帝印璽在書畫上的鈐用與他的政治態度、文化修養、文人情趣是緊密相連的。而清朝的各代皇帝的印璽均有印譜,《乾隆寶藪》中記錄了乾隆皇帝的印璽竟有 1000 餘方之多!

乾隆印跡

乾隆皇帝自詡文採風流,對歷朝書畫藝術珍品無不廣為搜羅、精心收藏,過目書畫之多、收藏鈐印之繁,罕有可相匹者。 能過他眼的,多在上面「塗鴉」和鈐印。

在《伯遠帖》上,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御題:「唐人真跡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

前隔水御書:「家學世范,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 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緣」三璽。

又御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顏曰:『三希堂』,御筆又識」,鈐「乾」、「隆」二璽。 後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後有乾隆御繪枯枝文石,並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

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御識」,鈐「幾暇怡情」一璽。後有「墨雲」一璽。

伯遠帖小小的一部分就佈滿了「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鑑藏寶」諸璽。


還有唐韓滉所作《五牛圖卷》上,乾隆前後鈐蓋了至少八方印,把一張不大的作品填得滿登登的,讓韓滉筆下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消散了許多。

其次的還有《寫生蛺蝶圖》,畫卷上留有各朝代收藏印章 39 枚,其中有宋代權相賈似道的「魏國公印」,元代大長公主「皇姊圖書」及清代乾隆、嘉慶皇帝的收藏印。 這些收藏印章,反映此畫從北宋到清代的流傳脈絡。

但蓋得最多的還是乾隆皇帝。

乾隆幾乎把宮藏的作品看了個遍,也鈐了個遍。清雅的作品,被他的那些印璽蓋得暮氣沉沉……這些書畫或多或少受到乾隆鑑藏印璽的干擾,以致難以欣賞,難以讓人獲得審美的愉悅。

從這個角度來說,乾隆朝大規模肇始的收藏、整理工作,既讓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得到了認真的對待、很好的保存,也遭遇了空前的保護性劫難。

(本文經原作者 知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乾隆與印章 | 畫情詩意 〉。)

推薦閱讀

你所不知的乾隆:他是全世界寫最愛寫詩、也是最深情的皇帝
【揭開皇帝詔書的秘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霸氣背後,原來是各種護航文
被誤解的皇帝、被低估的 13 年王朝:你所不知道的雍正童年故事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台灣誕生功臣是兩蔣和李登輝?從中華民國走向台灣,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意外」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汪浩所著的《意外的國父》,這本書說的是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三位戰後台灣領導人,都在「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過程中,「意外」扮演了一定程度「國父(創建者)」的角色。

台灣會變成今天的局面,其實是一個早早被架構性決定了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們由本文作者的角度,檢視《意外的國父》——雖然汪浩力讚兩蔣對台灣的貢獻,也就是強調蔣如何以「臺灣化」來「保臺」,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歷史的必然。亦即是歷史的必然讓中華民國台灣化、走至今日的局面,並不是能夠「創造歷史」的「國父」才對。

(責任編輯:余如婕)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巴拿馬宣布斷交一事之後,對此事件,眾人議論紛紛,說法紛紜:有人指出,巴拿馬是「中華民國」建交最久的邦交國, 斷交的象徵意義重大 ;另外一種說法是,與其凱子外交,不如建設國內;也有論者提出巴拿馬是與「中華民國」而非「臺灣」斷交, 對臺灣絲毫無損 ;也有社評覺得,臺灣與中華民國有那麼容易截然二分嗎, 這對臺灣同樣具有損失 ;還有見解指出, 應該盡速公投,正名制憲,確保台灣外交生存

上述種種說法,不過是筆者在網路討論中看到的其中幾種,在天下人皆可議論國政、群龍無首的民主社會中,自然還有許許多多筆者沒有看到的宏論。 然而,藏身在斷交事件背後的關鍵,其實是臺灣/中華民國的「國家定位問題」。

究竟「中華民國」是什麼呢?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怎麼定位?「臺澎金馬」與上述兩者之間的關係,又怎麼判斷、衡量呢?

今年三月林孝庭教授《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以下簡稱「林書」)出版,探討「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形塑的歷史轉折過程」,與此問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遙相對談。

彷彿是延續著討論,六月底汪浩《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與現代臺灣》隨之出版。作為業餘的中國近現代史與戰後臺灣史愛好者,筆者隨即購買來看。

作者自謙這本書的內容,本是「讀檔筆記」,然而修改後才發現戰後臺灣史的一條發展脈絡。 [1] 同時,他也受到林書以及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兩本著作的啟發。 在從國際關係角度檢視戰後臺灣史後,他認為「有『意外的國度』就有『意外的國父』」。

汪浩筆下的「國度」,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而「國父們」即是戰後臺灣的三個領導者:蔣介石、蔣經國與李登輝。

這三人何以成為國父?

蔣介石

汪浩認為,為了保護「意外的國度」, 蔣介石在一九五零年代,成功利用當時韓戰、臺海危機等一系列局勢,以務實的外交手腕達到了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目標,使臺灣能夠受到美國的保護。

但隨著中美關係改善,聯合國代表權與位子之爭的生死關頭時,為了確保未來在世界上的生存空間,蔣介石願意放棄「一個中國」的代表權, 以行動表示若由自己推動臺灣獨立(以「中華臺灣共和國」為國名)是可接受的,但不能接受美國援助臺獨毀滅他們。

然而這個想法由於為時已晚,功敗垂成。作者感慨,「若如果能早幾年與美國充分協商,推動這一方案就好了。」

在作者眼中,蔣介石務實運用外交手腕,保住了臺灣獨立自主的國際空間,晚年並在日記對臺灣清楚定位為「獨立自保而已」、「邁向獨立自強之心理」,明確放棄「反共復國」,這是「國家定位」深遠、根本的轉變,從反共基地轉為獨立自保,「才有了臺灣主體性」, 這是蔣介石為了保護「臺灣的事實獨立」,「被迫啟動『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史進程」,「意外」促成「現代臺灣」誕生。

因此,作者嘆道:「蔣介石晚年處理外交和國防戰略是非常靈活和實用的,臺灣歷史學家們卻未給他這一表現應有的評價。」就此而言,作者認為蔣介石實是「現代臺灣」「意外的國父」之一。

蔣經國

蔣介石死後,這段期間面臨著尼克森與季辛吉為求聯中制蘇而「出賣」了「中華民國」、中美關係正常化、中美《上海公報》的簽訂與「上海公報體制」的建立、中國三段論「一個中國」原則向外的宣示、奠基於《上海公報》和《臺灣關係法》的美國「一中政策」出現、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中共宣示永不放棄武力收復臺灣等嚴峻的國際局勢, 蔣經國持續推動「中華民國臺灣化」面對這些挑戰 [2]

對美國方面,「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 蔣經國除了堅持「中華民國」是「有效控制臺澎金馬」、在國際法理上不容否認存在的主權獨立國家 外,更領導朝野如辜濂松、宋美齡、陳唐山等人,運用對美國會的影響力, 成功推動《臺灣關係法》立法

同時進一步「臺灣化」:放棄「唯一中國」正統,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關係法》被稱為「台灣政府」的建議。可惜此不為美國所採納。

同時,蔣經國推行「反共、親美、保臺」的「經國路線」,力抗鄧小平「一國兩制」統一攻勢,堅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將兩岸定調為「地位對等」,並將 外交政策中心定為「確保美國忠實執行《臺灣關係法》」,對內則推動「中華民國認同」與「臺灣認同」合而為一。

作者認為,蔣經國說「我來了臺灣四十年,我也是臺灣人」這句話具有「深遠政治意義」,在於促進「中華民國=臺灣」的認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簡而言之,作者指出,蔣經國的行為不僅是應對一九七二年中美簽署上海公報後,箝制「中華民國」的國際現實(若林正丈稱為「七二年體制」,汪浩則命名為「上海公報體制」),他更想當「現代臺灣(即領有臺澎金馬的中華民國)」的國父,因此積極推動「法理臺獨」。

但又因為平生謹慎,所以最終沒有走出最後一步,轉而「有意圖地」挑選李登輝作為繼承人,因為他認為李登輝與他理念一致, 他相信李登輝會加速「中華民國臺灣化」,完成其未竟的事業。就這點角度來說,蔣經國也是「現代臺灣」「意外的國父」。

李登輝

李登輝作為蔣經國後下一任總統,延續著兩蔣「臺灣化」、「中華民國=臺灣」的路線,面對中美兩國建交後的蜜月期, 為了確保國際生存空間,除了持續著推動非官方關係的實質外交路線外,也不斷透過各種曝光的機會製造兩岸是不同政治體的形象。

同時,雖然逐步與對岸建立交流管道,李登輝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只願意堅持自己的三段論「一個中國」原則,絲毫不理會「中華民國」的意願。

因此他在「一個中國」原則上並不讓步,堅持著蔣經國「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概念,抗拒中國矮化兩方為「中央 — 地方關係」和「臺灣是中國叛亂一省」的宣稱,繼續推動對等的兩岸定位論述以為抗衡,最終版本就是俗稱「兩國論」的「特殊國與國關係」。

然而面對中美關係的蜜月期,「兩國論」受到壓制。作者認為李登輝

「有意識地去衝撞『上海公報體制』對臺灣國際關係和國際法地位的框限,希望為未來的總統開路,擔當起現代臺灣國父的角色,可惜,由於中國和美國聯手激烈反對『兩國論』,李登輝最終功虧一簣,沒能將『兩國論』入憲。」

2013 年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桃園縣弘化育幼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總結上述,我們可以看到,整體而言,因應著國際/兩岸關係的劇烈變動,為了確保「中華民國」在國際的生存空間,汪浩認為,以蔣介石為開端,做出了劇烈的「政策」調整:「臺灣化」。

這個政策調整以蔣介石遇到的「中」美關係改善、聯合國代表權之爭為開端,作者判斷, 蔣介石願意接受改名、雙重代表權等舉動,已經是「臺灣化」的開端 ,「中華民國」開始向現實控制領域「臺澎金馬」收縮。

而蔣經國面對著外部壓力的挑戰,除外交上也採取更務實的態度外,更進一步完成「中華民國」收縮至「臺澎金馬」的政治態度, 並在「認同層面」將「中華民國認同」與「臺灣認同」揉合,並堅拒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攻勢,堅持「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態度 ,並親自挑選一定會繼承他們臺灣化事業的李登輝作為後繼者。

李登輝不負所託,為了對抗日益強大、美國與之親善的中國, 他採取務實、製造曝光度的外交路線,並延續「臺灣化」,製造與之抗衡的兩岸/國際論述:「兩國論」,儘管受到美中的打壓而無法成功入憲,但也為未來鋪墊基礎。

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呢?

作者在結論認為,後來的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事實上仍然延續著蔣介石開啟的這條「臺灣化」路線,這條路線。 馬習會事實上代表了兩岸彼此承認是「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的主張。現今蔡英文必須持續加深這條路線,說服外邦「中華民國=臺灣」是事實獨立 ,並給予臺灣人民未來的決定權後,看臺灣人是否有勇氣在歷史關頭上勇敢取得法理獨立。

讀完本書,我對於作者書寫的意圖感到敬佩,梳理戰後臺灣史需要閱讀大量各界檔案,也需要同時理解冷戰局勢下的各種國內外歷史及其變化。然而卻也同時感到好奇,作者接受林孝庭教授「意外的國度」的看法,卻因此推導出「『意外的國度』就有『意外的國父』」,令我感到相當不解, 難道有國,就一定要有國父嗎?

國父的定義又是什麼?而且,需要「國父」嗎?而且,真的是「意外」嗎?

林孝庭「意外的國度」指的是「中華民國在臺灣」,在一九五零年代因《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形成。而若林正丈所指的「中華民國臺灣化」,則於「七二年體制」的內外困境下啟動。這些都是起因於國際關係變動的「外部壓力」,作者精確地抓到了這個緊要的切入角度。

然而應當商榷的是,做出走向決定者是「具有多樣的選擇性空間」、「在非強迫的壓力下」做出決定,還是框架已經架好,只能做「無奈的選擇」?

或許汪浩先生會以「意外」有「accidental(偶然的)」和「unintended(非故意,不自覺的)」兩種意思為自己下的判斷辯駁,因此儘管兩蔣不情願,為了保住權力才做,也仍然意外地成為了國父。

那麼我們更應該回到切入角度「國際關係變動」來看,或許製造兩個中國的毛澤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構出「上海公報體制」的尼克森與季辛吉等人,甚至是自 1949 年以後,在東亞採取行動,鞏固住兩個中國現狀的行動者們,才應該是「意外的國父」。

因為他們的舉動已經決定了臺灣當時能走的路,兩蔣與李登輝只是按著規畫好的模糊路徑走 ,在統治基礎來源的外部正當性瓦解時,強化內部正當性來穩固統治權力而已。

比起戰後詭譎多變的情勢而言,中美兩方的行動已經是確定的,所以「並不意外」,兩蔣只是在這個確定的模糊地帶中遊走,「有意圖」的採取「權宜之計」。不禁好奇,為何作者要說意外呢?

就這點而言, 我嘗試使用汪浩先生事後回溯歷史的方式,發現若硬要為這三位送上「意外的國父」頭銜,或許過於牽強,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中,他們或許也不會同意。

另外,我們必須商榷汪浩先生的「臺灣化」定義究竟為何?我翻閱若林正丈教授「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定義乃是:

即所謂中華民國臺灣化,或許可以被定義如下,即 1949 以後出現的所謂「正統中國國家之政治結構(國家體制、政治體制、國民統合意識形態)只統治著臺灣」的事實發生變化的過程。

換言之,就是構成正統中國國家之實體的各項制度、意識形態、以及維持這些制度與意識形態存續的各項政策,也就是那些被「量身訂做」的政策與戰後國家在現實上所統治的領域、人民和歷史逐漸相符的一種政治變動過程。

扼要說明其概念,則有如下四種內容:(a)政權菁英的臺灣化;(b)政治權力正統性的臺灣化;(c)國民統合意識形態的臺灣化;(d)國家體制的臺灣化。[3]

也就是說,「中華民國臺灣化」具有多重意涵。然而汪浩先生的意涵是什麼呢?是否僅限於政策面上的「疆域收縮」與「名號變動」?

作者或許會以蔣經國「我也是臺灣人」言論說明「中華民國認同」與「臺灣認同」合而為一,就是一種臺灣化,進行一種補充。恰巧在看本書前,我看完師大陳佳宏教授《台灣獨立運動史》一書,對「臺灣人」的定義提出了四種看法:

「台灣人」一辭至少有「福佬人」、「本省人」、「台灣島上的住民」、「台灣民族」四種意義。首先,將福佬人視為台灣人的同義辭,這是最狹義的用法。

次之,政治菁英往往將台灣人與「本省人」交互使用,指的是一般所謂的「本地人」或「土生土長的台灣人」(native Taiwanese),用來與外省人(或大陸人)對照用。

另外,近來對台灣人有了更寬鬆的定義:「凡認同台灣,自認為是台灣人的人,都是台灣人。」這種主觀的自我定義,帶著鄉土的認同(territorial identity)之涵義,也就是「台灣的人」(people of Taiwan)或「台灣的住民」(resident Taiwanese)的意思。

最後,由於台獨之發展與演變,台獨者試圖以現代國家觀,進一步嚴謹且具體地將台灣人想像為「凡是認同台灣為自己的祖國,願意為她來打拼的人,就是台灣人」。也就是政治學上所謂的「台灣民族」(Taiwanese Nation),用來與中國人相區隔。其中第四種意義的台灣人認同,便是最直接的台獨認同。[4]

那陳佳宏怎麼看待蔣經國這番話呢?

蔣經國總統晚年於某次談話中嘗自謂「我也是台灣人」,被許多人解讀是蔣經國對台灣的一種認同。當時蔣經國已經來台近四十年,對長年相伴的土地心生認同感,這是極為自然的道理,但蔣對台灣的認同到底是何種層次,則有待推敲。

依據蔣經國之子蔣孝勇的看法,這句話的意思, 其實是「除了認同台灣之外,更希望在台灣的人民,了解自己也是中國人。」 蔣孝勇認為,後來的人沒有強調蔣經國對中國的認同,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

蔣經國時期堅持「中國統一」的政策,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份,不可能將「台灣認同」至於其認同的最高層次,頂多是其中國認同框架裡的「次認同」,與中國認同下的「江浙認同」或「廣東認同」相類。

所以,蔣經國所謂「台灣人」之語,並無法掩蓋其最終認同 — —「中國人」。此台灣人云云,頂多屬於前述所析的第三種意義即是「台灣的人」(people of Taiwan)或「台灣的住民」(resident Taiwanese)。[5]

陳佳宏的說法,或許可以給予本書作者「中華民國臺灣化」的說法一點補充,但同時也指出了是在「中國認同」框架下的次認同而已,這樣的「臺灣化」與若林正丈教授所指的臺灣化,或許仍有不小的差距。

而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本書強調的「臺灣化」,只能是「政策」上的變動,事實上並沒有「理念」乃至於「建制」、「法理」的改變, 他們並沒有轉而認同「臺灣」作為一個法理、事實上都不屬於中國,與中國斷絕關係的現代獨立國家觀,這些措舉頂多只能是「有意圖」的「權宜之計」。

這從他們仍然不願意變動中華民國法理仍是「領土治權轄於全中國的合法政府」框架一舉可見,李登輝的修憲雖然有向前一步,但仍然並沒有動搖這個憲法法理上的歸屬,後面的扁、馬、蔡三位總統,也沒有變動李登輝的路線,也就仍是「法理一中,事實上獨立於台灣」。若我多有誤解,或許再請汪浩先生就「臺灣化」多給予補充說明。

另外,正如我一開始指出的,這本書也在談論著「國家定位問題」。這個非臺灣本土誕生的國度「中華民國」,偶然與臺灣緊密結合(而臺灣則是被迫緊密結合)後,必然面臨著「國家定位問題」。

因為「中華民國」與被迫結合的土地,兩者的定位本來即是不同的。 因此,當我們商談這個國度,必須理解這國度所具有的數種國家定位傾向,可粗略將其呈現為以下光譜:

統一 — — 獨立的臺灣(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獨立建國 — — 臺灣獨立

光譜中最兩端,為與中國統一(不論是否被迫),和毀棄中華民國憲法與國號、以臺灣為國號獨立建國並取得國際法上的法理獨立資格,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光譜中間的「獨臺」與「華獨」,前者的意思為中華民國是獨立國家,法理上仍代表全中國,但目前是為在臺澎金馬上的獨立國家;後者則意指中華民國是獨立國家,但國土僅限於臺澎金馬,法理上僅代表臺澎金馬,不代表中國。[6]

本書主旨, 簡言之為中華民國如何從「正統中國」走向「獨臺」,以及預測其後的變化。兩蔣時代或許可以歸類於「獨臺」,李登輝有滑向「華獨」的傾向,其後三任總統,又滑回「獨臺」的立場上。 可以說,汪浩先生想要描述的那一條發展脈絡,事實上已經是許多人所認識到的「獨臺」路,這也是汪浩先生所欲描寫、定義與支持的「現狀」。

另外,本書內容所敘述的這段歷史,未曾讓其他研究者們給予兩蔣與李登輝「國父」的稱號。我想,給予這樣的殊榮,除卻對前人的溫情與敬意,也是作者的「史識」吧!

汪浩先生心繫兩岸和平,仍盼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認識到現有的狀況,在崛起的過程中, 突破「一個中國」的迷思,放棄幾十年來武力犯臺的主張,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獨立,讓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走向正常的國與國關係,或許才是最好的方式。這也許是他寫本書的目的與期許之一。

雖然我心中雖有許多罣礙之處,例如汪浩先生對毛澤東的評價事實上適用於他溫情敬意筆下的蔣介石;退出聯合國的幕後實是兩蔣意圖不明,而使美國友邦無法採取動作,更別提美國早已提供兩蔣替代方案。

汪浩先生在 〈序言〉 中說「臺灣人民」形塑現代臺灣,但書中卻毫無提及;海外台獨在《臺灣關係法》成立上的影響力;黃克武先生推薦序中雖說:「本書中所徵引的材料都是有根有據,可以覆按,絕無虛構之處」,但也希望能夠將所運用的材料、研究附於書後說明,否則難免仍讓人覺得是否有過度推論或「腦補」的嫌疑等等。但若以一本書的篇幅,有些或許是過於要求。

還原當時的歷史,或許是一件好事,但是否有需要因此為前人安上意義未明、具有造神說法的「國父」,回到我所提問的「需要嗎?」

我認為是不需要的,因為歷史情境中每個因素都互相牽扯著,又怎麼能決定性地下這樣的判斷,說他們是「國父」呢? 不論是還原歷史或以史為鑑,或許這樣的說法,才是寫史者需要點出的問題,而不宜過度吹捧個人。另外,一個國家。其實未必需要國父、國母,需要的毋寧說是能夠反映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的領導者。

參考資料

[1] 本書內容均可於 風傳媒專欄 找到未集結成書的版本。

[2] 三段論一中原則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

[3]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 15。

[4]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縣:玉山社,2006),頁 481。

[5]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頁 482。

[6] 本文此方面受益於傅雲欽先生投書民報的此篇文章 〈「華獨」有三派,有好有壞 〉,民報,20150817。

(本文經原作者 百噸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Book Review】有「意外的國度」就有「意外的國父」嗎?——讀《意外的國父》的疑問與商榷 〉。)

推薦閱讀

神格化的「國父」只是為了思想統治而形成,美國的例子告訴我們:沒有唯一國父,只有國父「們」
為啥孫中山是國父?追根究柢才發現「國父」根本白叫了
【陸之駿專欄】巴拿馬斷交的啟示:不用挑戰一中或台獨,台灣該走的路是「去國家化」
打臉統派的「台獨叛國論」──中華民國並不擁有臺灣,台灣才是中華民國的主人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今天不聊滅香,聊你手上那把香:所以「拿香拜拜」到底是佛教還是道教的習俗?

$
0
0

【為什麼關注這個議題】

最近大吵滅香、減香的問題,有些人覺得這是對宗教的壓迫,但是這究竟是對佛教還是道教的壓迫呀?所以捻香以前就是為了要「拿香祭祀神明」嗎?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古文的紀錄,來追尋究竟歷史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項習俗。

(責任編輯:林芮緹)

By Luke Ma – Joss stick for praying, LongShan Temple, Taipei, Taiwan, CC BY 2.0

文/ 古文超譯蒟蒻 話說最近大家在吵滅香或減香的議程,蒟蒻心小編又趁機讀了一些關於古代拿香拜拜的古文(竟然有)。說起來 古代確實有燒香焚香的傳統 ,最早焚香與祭祀的關係,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有一首祭歌 〈生民之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

而「取蕭」這個詞,根據孔穎達的正義,說「蕭合馨香,是蕭為香物也」,蕭就是用來焚燒製造香氣的物品。而「羝」指的則是活羊,現代人拜公媽未必宰活羊,但仍有三牲素果燒燎焚香的儀式。 .

另外鄉民一直戰沒完的,佛教到底一開始有沒有點香朝拜的習俗、或這其實是道教的儀式?

在《後漢書》有一段關於記載,「初,順帝時,上其師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而這本(護國)神書就是傳說中的《太平清領書》,這本書後來聽說又輾轉到了張角手中,進而引發了黃巾之亂。

而就在這段記載下引 〈江表傳〉,稱于吉當初來到東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療病,吳會人多事之」,結果孫策怒了認為于吉妖言惑眾,將之收押,孫策老媽勸他不可殺這樣的宗教領袖,但孫策說以前有個叫張津的刺史,「廢漢家法律,常著絳袙頭,鼓琴焚香,讀邪俗道書」,給這種妖道領便當是剛好而已。然後于吉他就死掉了。

這麼來說,焚香操琴在六朝之前確實是道家儀式,但未必用來拜神,也有淨身齋戒的用意。 .

而說到減香,香爐自然也中槍了。

但在六朝之前香爐並非放在宮廟內 ,漢代有名匠曾作博山香爐,變成光榮的三國志遊戲拿來當成寶物之一,六朝也有幾個文人寫過 〈博山香爐賦〉。 而當時香爐最主要功能大概是薰香潔衣,當然也可能有宗教的意義 ,根據《梁書》當時的扶南國王(扶南國在今日泰國、柬埔寨、越南一帶)出入騎大象:「坐則偏踞翹膝,垂左膝至地,以白疊敷前,設金盆香爐於其上」,但我猜這金爐不是給人家插香燒紙用的無誤。 .

大家可能會有點懷疑,不燒香拜拜到底有沒有效?

梁朝佛教興盛,香火最盛大概是梁武帝的家廟「同泰寺」。而當時有一首 〈望同泰寺浮圖詩〉 流傳,這首詩內容基本上就是在貴族們對著同泰寺發願,「我祈求家族力量無遠弗屆」那一類。可能只要看著佛寺就能夠展現願力了。 .

後來到了隋唐,焚香習俗就很常見了,且不限於道教,史傳也不少「布席焚香禮佛」的記載,溫庭筠詩 〈訪知玄上人〉:「縹帙無塵滿畫廊,鐘山弟子靜焚香」;靈澈 〈東林寺〉「誰能來此焚香坐,共作壚峰二十人」,在佛門聖地焚香也成了常態。 .

嘛,這樣將古文一路看下來,就像之前介紹過的古代同婚似的,要追溯習俗自然有文獻可考證,但蒟蒻編以為 儀式或許有其不能更動的傳統,但卻也有著隨時更變的可能。是儀式是回憶是消滅或進步,或許也未必能那麼截然二分,您說是嗎?

認同請分享。

(本文經原作者 古文超譯蒟蒻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蔡英文要「滅香火」的謠言從何來?鄉民解析修法內容:原來是有人怕財路被斷  曾經被國際盛讚的宮廟文化,為何變黑道和低俗代名詞?原來又是國民政府的「德政」  拜腐屍等復活、放生積陰德,怎麼信眾這麼好騙?你的想像力就是宗教的超能力 【有料八卦】解密臺灣宮廟黑幕:如何用「宗教+黑道+黨國樁腳」完美洗錢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強國人無賴狼性從哪來?日學者解密:只要對外不平等條約傷到自尊,中國人就會毀約銃康你

$
0
0

【為什麼我們推薦這本書】

中國人的無賴性格從清末和各國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就可以略知一二。在更早之前,他們自認自己是天朝上國,目空一切,但一旦勢力減弱,必須讓其他人當老大、乖乖聽話後,又無理取鬧叫囂。歷史上有個國家叫日本,他們也曾經和多個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每一次卻都乖乖遵守。日本和中國在近代化的起點上,就已經不同。

(責任編輯:余如婕)

主權一旦轉換,中國就廢棄以前的約定。

在日本與外國的關係中,日本與中國的近代史不斷交疊,但在此想先討論日本與外國的重要問題──修改條約。

一八五四年三月,日本與美國締結日美和親條約。同年八月,締結了日英和親條約,其他各國也陸續和日本締結和親條約。接著,一八五八年六月,與美國締結日美修好通商條約,七月與荷蘭、俄國、英國締結修好通商條約。這些修好通商條約,增加了日本無法自由訂定貿易關稅等規定,加強原先的不平等條約之效力。

因此,一八七二年,日本派遣岩倉使節團到美國,交涉修訂不平等條約。使節團也走遍英國和法國,訴求修訂不平等條約,但是各國完全不同意修訂,故使節團只能返回日本。

就以英國為例,日本修訂不平等條約前後花了三十年,並非一蹴而就。一八八六年(明治十九年),派遣岩倉使節團的十四年後,發生了英國籍船隻諾曼頓(Normanton)號事件。此事件是諾曼頓號在和歌山的紀州洋面觸礁,白人船長只讓白人船員搭乘救生艇脫逃,造成二十五人日本乘客全部死亡。

此事件非常重大,日本想要進行裁判,但日本人並無權審判外國人,而英國領事審判判決英國人船員全數無罪。

一八九四年(明治二十七年)四月二日,日本和英國開始了關於修訂日英通商條約的交涉,到七月十六日,雙方簽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規定於一八九九年施行,廢除治外法權、提高關稅。接著美國、法國、俄國也同意廢除治外法權。

八月一日,日清戰爭雙方宣戰,所以宣戰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已簽署。日清兩國則是在六月,互相通告對方將出兵朝鮮,所以在日清關係惡化、瀕臨開戰的時期,日英簽署通商航海條約。

如前所述,大體上英國的政策,必須考慮俄國因素。英俄在中亞、西藏和蒙古等地發生衝突。原本英國意在牽制俄國,方與日本聯手。因此,日英通商條約修訂的交涉,也與歐洲的情勢有關。同年,俄法同盟也成立。

雖然岩倉具視大使節團的訪問英國,在那時沒有成效,但其原因無疑也與英國的政權輪替有關。因此,日清戰爭與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關連性,是無法簡單闡明的。

日人學者的問題在於:研究清朝的人,只做清朝與日本的研究;研究英國的人,只做英國與日本的研究。 因此,清日英三個世界之關係的研究相當弱。敘述中國近現代史時也是如此,如果出現複雜的各國關係,就無人研究了。單從兩國關係的角度,當然無法理解全部情況,必須從各國權力均衡的觀點加以理解。

所謂朝鮮問題,主要是日本與清國的對立。從英國來看,中國如果發生事情,英國則試圖利用此事使自己獲利。英國對日清戰爭的立場也是如此,因為無法確定哪邊會獲勝,所以對雙方都釋放善意。或許,英國有意透過締結條約,向日本釋放善意,用以牽制清國。

一九○二年,締結日英同盟,一九○五年日英同盟有所修正,到中國爆發辛亥革命的一九一一年,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終於再次修訂,日本恢復關稅自主權。同日,和美國簽訂通商航海條約,日本恢復關稅自主權,終於取消了不平等條約。

日本為此經歷漫長的道路修訂不平等條約。 其方式,是遵循國際法律,接受所有的世界標準(即今日所稱的全球化),努力使對方同意修訂條約,不採行暴動方式,也不會無理否定對方設下的改約條件。

但是,中國完全不採行且無視於這種日本的模式,只會一味叫囂,或是放火,或是暴動殺人。 中國只想引發大的騷亂,吶喊著「討厭外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比較之下,日本則是接受對方國家的主張,真正努力獲得對方的認可。日本和中國在近代化的起點上,就已經不同。

即使是江戶幕府所締結的條約,明治維新後的新政府也不會說:新政府與江戶幕府無關,然後就廢棄條約。日本是認真努力地修改條約。但中國常說:「現在的政府與以前的無關。」因為是清朝或中華民國所做的決定,所以不知道。

中國完全無視國際關係。與此相比,明治以來的日本重視國際法,努力維持國家體制的一致性,因此在國際社會的信用度,與中國完全不同。

最近,日本的民主黨也出現中國式作法。原本是自民黨時代簽訂的沖繩基地的條約,所以民主黨決定廢棄。民主黨的政黨性格,宛如中國一般。 或許小澤一郎原本就很欽慕中國,所以試圖採行中國式作法,隨意施政,但是卻給予美國可乘之機。

如此一來,連美國也不信任日本,美國雖然相當過份,但日本可說是無言以對。民主黨的所做所為,無疑使得日本犯錯,失去國際對日本的信任。實際上,他們真的只想使日本衰弱。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由   八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日本學者還原歷史真相:別再喊「中華民族」了,你知道這個詞是打敗仗自我安慰用的嗎?
中國要重建「朝貢體系」維護亞洲和平?笑話,歷史上的中國王朝從來不管藩屬國的死活
鴉片戰爭打飛了中國的自尊,卻讓它拾起一個大國應有的態度:將毒販處以死刑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日本小學生也要學臺語!從陳儀來台考察的紀錄,看見與黨國史觀不同的日治台灣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每次講到日本時代對台灣文化的保存和貢獻,就會有一派人痛斥是「日本皇奴」的行為。但是透過陳儀團隊的《臺灣考察報告》,就可以發現日本時代,從教育方面就看得出用心之處。日本治臺並非完美,但是日本對台灣教育上的用心確實無可否認。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左:日本時代臺灣人上課情境,正在教臺灣的高山。
圖右:《臺灣考察報告》教育內容節錄

文/ 台灣回憶探險團

中華民國政權統治臺灣後,基於滿足統治神話、自卑、歧視臺灣人、掩蓋自己執政能力與文化素養低落、轉移焦點等等原因,無所不用其極的醜化日本時代。 但在中華民國染指臺灣前的 1935 年,福建省主席陳儀率團來臺各地考察,回國後寫成《臺灣考察報告》,在沒有對臺愚民統治需求下記述的日治臺灣,和據臺後的講法存在巨大落差。 本團就來一一探究陳儀團隊的《臺灣考察報告》中,日治臺灣到底是什麼模樣?

今天就來看看教育的部份吧。

《臺灣考察報告》教育的部份,從教育行政、學制、現況、社會教育、教育費等層面技術當時日治下的臺灣教育,並且把相當複雜的學制整理得意外的清楚(還畫了圖表)。

在初等教育的部份,由於臺灣人母語並非日語難以與日人直接合班上課,因此教育分為給日本人讀的「小學校」及臺灣人就讀的「公學校」,報告內就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 日本人讀的小學校竟然有臺語課、臺灣人讀的公學校則有漢文課,在教材的部份,日本官方透過文教局編修確保「力求適合其地之風土習尚」。

這些作法,和中華民國政權據臺後將語言、文化、歷史地理全部抹掉覆蓋為中國的行徑可以說截然不同,有誰能想像中華民國會讓戰後中國移民學臺語?連臺灣人講臺語都還要被罰錢罰站了。看到這裡,是否對日本時代的教育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當然在 1937 年日本醞釀與中國全面開戰的歷史背景下(陳儀訪臺後兩年),臺灣人的語言、信仰、文化等等自由遭到限縮,但那已是日治後期戰爭下的情境了,並非日本時代的全貌。 日本治臺並非完美,要批判,必須基於客觀史實評述,才能得到有意義的結論,否則為了服務特定立場模糊了時代面貌,反而使得臺灣人真正值得思考自身處境的歷史失焦。

延伸閱讀:

1935 年,福建省主席陳儀率團來臺考察所描述的日治臺灣 – part 1
1935 年,福建省主席陳儀率團來臺考察所描述的日治臺灣 – 林業篇
由日本時代中國與臺灣的人均 GDP 比較,解析中華民國仇日心態的真相

(本文經原作者 台灣回憶探險團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日本時代小學校教臺語、公學校教漢文 〉。)

推薦閱讀

一張圖揭穿黨國信徒的仇日心理:他們只是不能接受,中華民國沒來台灣會更好的真相
一支影片看見「統派」國民黨水準:不愛中國就是「日本奴」,台獨就是台奸和皇民
為什麼 KMT 高官多是地主?國民黨所謂德政,只是用「耕者有其田」合法洗劫台灣人民 
國民黨還瞞了台灣多少事?一位聯合國官員的真實見聞,完全顛覆 228 的「史實」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戳破中國霸權的真面目:中國根本不存在「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而是愚民的幌子罷了

$
0
0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中國長期以來被營造出一種進步、雄偉的形象,但是戳破這層表像,中國其實並不如表現的那麼輝煌。就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長期以來共產黨需要不斷洗腦人民的最大理由,就是因為他們並不符合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啊!

(責任編輯:林芮緹)

中国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 来自于由中铁建设的杭州地铁施工区外墙, 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中國根本不存在「共產主義」,只是「方便主義」罷了

至今,中國仍作為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國家而存在著,不過中國的共產主義是極端的方便主義。 如果以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衡量現今中國,只會感覺中國已完全偏離了軌道。現在中國的共產主義已導入市場經濟,原本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被拋棄。

但是共產黨若說業已捨棄共產主義,將會失去統治正當性。因此現在的中國領導人宣稱並未拋棄共產主義,但實際上卻不運用其意識型態。因為如果恢復此意識形態,中國必須變成全體平等分配的社會。

中國領導人堅稱「還『有』共產主義」的原因在於,他們要捍衛自己的正統性,所以中國領導人用「現在做的事情,是為了將來共產主義的準備階段」來搪塞。 但是旁人來看,卻完全看不見共產主義,被領導的中國人也應該如此認為吧。

最近在日本,辯論的詞彙訓練也變得相當重要。傾向於「即使自己不認為其為真,為了駁倒對方也要如此運用」某些詞彙和概念。只要概念運用言之成理,對手就無法反抗。如果邏輯上首尾一貫,使對方難以反駁,則自己的主張將被認可,就能擊敗對方。這就如同過去希臘時代的辯論一般,哲學和思想只是表現部份的真實。

關於日本與中國的歷史認識也是如此,無論進行何種論辯,由於重視前述的「詞彙和邏輯的關係」,歷史事實是否發生倒是其次,而自始自終都是辯論之術。結果,為了辯論而辯論時,當然是有思想武裝的一方會較為強大。

從未進步的中國:共產黨處理危機的方式,和解決義和團根本沒什麼不同

即使沒有外國勢力的擴張,清朝也存在因自然災害而發生暴動的危機。清朝於兩百六十年間,每年都有旱災。如果發生旱災時,官府開糧倉救濟民眾,即能使王朝維繫。如果官府無法開倉救濟,將會發生民眾暴動。而國家為了壓制民眾的暴動,還是要運送糧倉的米至各地救濟。

總之,如果王朝出現財政困難,無法救濟民眾,國家將逐漸衰微。每個王朝都如此,如果無法救濟民眾,將會遭到推翻。

國際政治、經濟分析家伊藤貫曾說:「現在的中國,正是由國家購買不良債權,所以才沒有瓦解而屹立不搖。」中國面臨兩次巨大的金融危機,解決方式皆是:由國家購買共產黨幹部所製造產生的不良債權。如果面臨第三次危機,應該也是國家吸收不良債權,以防止政權顛覆。可見現在的做法與過去完全相同。

現在的中國,也有相當多不安要素,而且每年變得嚴峻。但是面對不安要素,政府採取的辦法除了加倍的壓制,也從許多面向消解掉內部的不滿。不如此做,將會發生大叛亂。

因此,我認為義和團之亂並非因為外國製品大量輸入,使許多人變得貧窮,而是透過外國製品的大量進入,而使得「差距」出現。現在中國也輸入相當多外國產品,但是不滿的直接原因,並非外國產品使中國人失業,大多是因為中國人進入外資企業工作後,為提高薪資而罷工。此外,政府為了懷柔有差距感的農民,向農村發放購買電器產品的補助金。

現在中國的作法與過去相同,都是由國家吸收不滿,期望因此平息不滿。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來自日本右翼史家的觀點》,由八旗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一個沒有未來的中國──經濟學人:習近平寧願自己沒有接班人
日本學者還原歷史真相:別再喊「中華民族」了,你知道這個詞是打敗仗自我安慰用的嗎?
【歷史課本不會教你的事】為什麼共產黨能用 12 年拿下中國?揭露 1927 年毛澤東「起義」秘辛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國民黨曾經棒棒的】70 年代經濟奇蹟怎麼來的?中研院研究員:KMT 貢獻不該被遺忘

$
0
0

【為甚麼要推薦這篇文章】

經濟起飛、「亞洲四小龍」是許多人懷念的時代,瞿宛文認為這是當時視「救國為己任」的經建官員的功勞,也點出「自由市場論」與「反權威思潮」讓人們選擇忽視國民政府的作為。你也認同嗎?

(責任編輯:許晴瑄)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不僅梳理台灣戰後經濟增長的歷史脈絡,更接續探討前人是抱持什麼想法推動經濟發展。 攝影|張語辰

文/劉俊佑採訪編輯

 「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句知名俗語,用來形容到了 1980 年代台灣工業化已成果卓著,經濟飛升造就一代人的富足。當我們深入了解當時的背景,會發現 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時,戰爭帶來的破壞猶存,社會通膨壓力尚在,最依賴的大陸市場因國府戰敗而消失,加上大量人口遷台帶來的糧食危機,經濟危機一觸即發。

但在不久後,台灣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增長,一舉挺進亞洲四小龍之列,成為後進國家值得借鏡的案例,讓人不禁想問,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長年研究台灣與東亞後進國家經濟發展的瞿宛文研究員,對此問題抱持濃厚的興趣,在她的《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中央研究院叢書)一書,與讀者分享累積十年的研究精華,揭開奇蹟成因!

1950 – 2008 之間,台灣戰後經濟表現亮眼,實質人均所得成長倍數名列全球第 3 名。 資料來源:Maddison (2010),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 、瞿宛文提供 圖表重製:張語辰
對於台灣戰後經濟崛起源由,目前主流的共識是「日治殖民遺產延續說」,這一派的支持者相信,日本殖民帶來的現代化改革,為台灣奠定基礎,是台灣戰後能輕鬆翻身、從殖民經濟成功轉為工業經濟的主因。瞿宛文則對這個答案提出質疑:「日本在台殖民的經濟影響是很複雜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都有。重點是它不會自然地帶來戰後發展。」
若將台灣經濟發展成果,全數歸功於過去的殖民者,就會引發一個疑問:難道戰後台灣的人沒有貢獻嗎?那些人的努力被放在什麼位置呢?
為了解惑,瞿宛文多次到南韓與當地學者交流,因為同時期的南韓與台灣狀況十分相似,戰前也受日本統治,近年來也因反抗威權統治,而不願肯定早年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成績。然而南韓學界對日殖遺產的影響已經歷多年辯論,正反兩派意見都有,反觀台灣卻幾乎一面倒地推崇日本殖民遺產。瞿宛文點出:「鮮少有後殖民國像台灣一樣,對殖民國讚不絕口。」

台灣戰後經濟「奇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瞿宛文在研究過程中讀到一篇哈佛漢學家威廉・科比的文章,他提到:「國民政府帶到台灣來最寶貴的資產,是一批有經濟規劃能力的人才。」
被科比的觀點啟發,瞿宛文逐步進行台灣各產業的個案研究與歸納,從各個角度解碼戰後經濟崛起的原因,如柯南般抽絲剝繭,解構經濟奇蹟由來的全貌。
台灣的特殊之處在於,在戰後有一群具備長期規劃能力,並以救國為己任的經建官員主導建設,發展輕重工業、進行土地改革,以長遠的思維推出產業政策,包括多項整合上下游部門的經濟政策。
當時經建官員抱持「以民族存亡為己任」的強烈動機,這動力促使他們不斷改善政策品質,經濟成長是這種動機下的成果。
歷史上的知識菁英,往往是高度參與政治的,而台灣戰後初期,也有一群以實業救國的經建官員,發揮於大陸時期累積的政治經驗,帶領台灣邁向現代化,進而改善原本破敗的經濟狀況。
在瞿宛文眼中,人們熟知的李國鼎、尹仲容等人不僅是推動經濟建設的前輩,也是一群以經世致用為職志的知識份子。
他們承襲鴉片戰爭以降的士大夫精神,歷經日本侵華戰爭與國共內戰的危機後,救亡圖存的使命感強化他們追求現代化的決心,進而提升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

政府與自由市場,從來不是對立關係

任何時刻,政府的所作所為都相當重要。從台灣戰後歷史來看,經濟發展政策仰賴公權力推動,並非只靠自由市場。
台灣在民主運動發展下,「自由市場論」與「反權威思潮」佔據社會主流意見,讓人們選擇忽視國民政府的作為。
當市場正常運行時,政府或許不用插手,但回到台灣戰後初期的處境,社會百廢待舉,無論是美國的援助或日本殖民遺產,都無法讓台灣經濟自然地成長,若忽略政府作為,就無法解釋台灣經濟奇蹟。
自由市場理論雖認為政府的干預越小越好,但很多事只有政府才能主導,像是幣制改革、土地改革、外匯與貿易改革等等,關乎改變社會經濟結構的議題,若不是政府透過政策推動根本不可能發生。高投資風險的新興產業,也有賴政府產業政策的推動。
當然必須省思在國民政府威權統治下,發生過許多令人哀悼的衝突事件,但當時政府設定明確的現代化目標,推動經濟增長,成果值得正視。
瞿宛文重新審視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作為,並不是要給予安慰獎,或幫任何立場說話。而是站在科學客觀的角度,透過剖析經濟發展的「如何」與「為何」,希望在當今追求「速效」的執政時代中,提醒政府和人民意識到「好的經濟政策是不會憑空出現的」,經濟飛躍需要多種條件配合,加上長期規劃,並確立願景,才得以誕生。

西方經濟理論須經修正,才能用來檢視台灣經濟發展

除了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動機,人們鮮少探討國民政府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還有另一個「學術上」的理由。
因為台灣經濟學界目前流行的研究方法,是延續歐美主流的經濟論點,而現行的經濟學理論,都是以西方幾百年的成熟市場為假設,對於戰後發展只有幾十年的後進國家而言,相當不適用。我們運用西方經濟理論時必須修正其對環境的基本假設,並改採後進發展的問題意識。
在研究的過程中,瞿宛文逐漸體悟到,應該以「後進者視野」角度切入,從自身的歷史與經建發展擷取有用的經驗,引導台灣看見真實的自己,建立適用自身發展的經濟理論與政策。
若台灣不了解自己,無法評估自己的經濟發展歷程,未來該循著什麼脈絡改進?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一書不僅是經濟學書籍,其知識含量更橫跨歷史與社會科學。
此書盼能傳遞的觀念是:唯有深刻了解台灣自身的成長路徑,才能從中發現最合宜的發展策略,我們都要對習以為常的理論提出適切質疑,用更多維度來理解世界,才不會人云亦云地被輿論迷惑。
瞿宛文提醒,須以歷史角度與後進視野審視自身發展經驗,盼能為學界與社會開拓更多思維空間。 攝影|張語辰

 

(本文作者:研之有物 ,原文標題 〈 台灣經濟「奇蹟」的成因,和你想得不一樣 〉,原作者已載明文章適用創用 CC 授權條款: CC 4.0。)

 延伸閱讀

打破經濟起飛、十大建設神話,一個八年級生的告白:父執輩心中的蔣經國信仰,讓台灣遲遲無法走向建國
【投稿】年改總要社會「有同理心」,那誰來同理年輕人努力依然貧窮的困境?
別怪四五年級把好菜吃光,大環境差是因為我們正為失敗的教育付出代價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親中的 KMT 根本傻瓜!兩則歷史故事證明:在中國眼裡國民黨就是一群王八蛋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 90 週年,習近平才發表了演說,再次強調統一的決心、也痛罵國民黨是「背叛人民、背叛革命」的叛徒。其實在中國早有流傳著各式各樣國民黨殘酷邪惡的樣板故事,告訴中國人民:國民黨就是萬惡不赦的王八蛋殺人魔——那些一天到晚舔共賣台的國民黨,真的知道他們自己在中國眼中的定位嗎?

(責任編輯:林芮緹)

作者提供

文/Historia(歷史本文)

我去過幾次中國,其實整個中國,到處都是仇恨國民黨人的紀念館。

比如說在重慶的「渣滓洞」渣滓洞,原是重慶郊外的是一個煤洞,是程爾昌於 1920 年開辦的小煤窯,因渣多煤少而得名。 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溝,位置較隱蔽,爾後被國民政府軍統局設為看守所。

關押在此的犯人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進報」案和「上下川東三次武裝起義」失敗後被捕的中共地下黨員,如江竹筠、許建業、何雪松等,最多時關押人數達三百餘人。

1949 年 11 月 27 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前夕,犯人被處決,僅 15 人脫險。 在這個地方被國民黨特務弄死的有名人物包括 江姐 小蘿蔔頭

江姐的故事是這樣的:

1948 年 6 月 14 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

1949 年 11 月 14 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2009 年 9 月江竹筠入選 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

小蘿蔔頭的故事是這樣的:

1941 年 9 月的一天,宋綺雲被捕。兩個月後,宋綺雲的妻子徐林俠懷抱著僅 8 個月的宋振中(小蘿蔔頭)也被捕。 特務們嚴密監視宋綺雲和徐林俠,不許他們見面說話。

「小蘿蔔頭」長到四五歲還不認識爸爸。當他哭鬧著要爸爸的時侯,媽媽只能用男牢放風的機會,抱著孩子從鐵欄門往下看。「小蘿蔔頭」就是這樣認識自己的爸爸的。 有一次放風的時侯,「小蘿蔔頭」一看爸爸從牢房裡出來了,便不顧一切地往山下沖,想去找爸爸說話,結果被特務抓回來毒打了一頓。

幾年中,「小蘿蔔頭」穿的是媽媽改小了的犯人囚服,由於營養不良,已經六七歲了,個子只有三四歲孩子那麼高,監獄裡叔叔、阿姨們都叫他「小蘿蔔頭」。

「小蘿蔔頭」長到六歲時,羅世文當了他的老師,羅世文被殺害後,黃顯聲將軍成了他的第二位老師。「小蘿蔔頭」白天由特務押著去上課,學完了再由特務押著回女牢。日子久了,特務們放鬆了警惕。獄中同志就利用「小蘿蔔頭」的這個便利條件,讓他傳遞消息。

1949 年 8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大西南、大西北勝利進軍。但窮途末路窮凶極惡的蔣介石還在進行垂死掙扎。

蔣介石氣急敗壞地對保密局局長毛人鳳說:「我們今天之失敗,是由於過去殺人太少。把一些反對我們的人保留下來,這對我們太不利了」。他當場下命把「白公館」和「渣滓洞」監獄的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 400 多人全部殺掉。

當毛人鳳請示如何處置楊虎城將軍時,蔣介石大冒干火,又把自己的失敗歸罪於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他惡狠狠地說:「留他作什麼,早就該殺了!」毛又請示楊還有兩個孩子怎樣處理時,嗜殺成性的蔣介石把桌子一拍說:「留下幹什麼!」

1949 年 9 月 8 日,楊虎城將軍被害。劊子手從楊將軍身上拔出血淋淋的尖刀,緊接著殺氣騰騰地闖到宋綺雲、徐林俠夫婦跟前。窮凶極惡的劊子手向宋綺雲、徐林俠劈胸就是幾刀,兩個孩子嚇哭了,緊緊抱在一起,滅絕人性的楊進興先給小姑娘一刀,其他特務也向「小蘿蔔頭」舉起刀來。

「小蘿蔔頭」就這樣被敵人殘酷地殺害了。

作者提供

這兩個故事在中國是非常有名的,用來凸顯國民黨人殘忍的樣板故事。

有人說這些故事是假的,但是中國人民普遍認為中國國民黨是王八蛋,蔣介石是殺人魔,中華民國是偽政權,這是確定的。 也就是說今天國民黨抱中共的大腿,其實是一邊抱著大腿,又槍桿子被指著腦袋,必死無疑。

而中華民國呢?無論是走向獨立建國或是統一,中華民國都會被從歷史上抹去,就像國民黨抹去建立中華民國的黃興、宋教仁、袁世凱、黎元洪等人一樣。 期待中國統治台灣會像中華民國政府一樣善待原有的軍公教,這種人是最愚蠢的一群人 ,看看香港回歸之後本來公務體系的人被整得不要不要的,還鼓吹統一以為可以保住自己的退休金,比沒出社會的小白兔還不如。

(本文經原作者 Historia(歷史本文)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Re: [爆卦] 習包子在建軍 90 年大會痛批中國國民黨 〉。)

推薦閱讀

支持統一更該聲援李明哲——你可以相信共產,但絕對不能支持極權
還在親中愛台?中國學者警告:共產黨自己殺自己都玩不膩,跟中國親近才越危險

【歷史課本不會教你的事】為什麼共產黨能用 12 年拿下中國?揭露 1927 年毛澤東「起義」秘辛


【BuzzOrange 徵才:實習影音編輯】

 BuzzOrange 徵實習生囉!如果你對社會、政治、新型態的媒體經營形式有興趣,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 詳細職缺訊息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實習影音編輯:您的大名 

【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原來白宮塗白是為了「遮醜」,而縱火兇手居然是好鄰居──加拿大

$
0
0

【為甚麼推薦這篇文章】

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在加拿大與美國的關係上,一點都不為過。雖然兩國目前看起來十分友好,但是在兩百年前,美加可是打得不可開交,加拿大甚至還火燒白宮。

(責任編輯:許晴瑄)

圖片來源:cheers

文/楊樹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西方發達國家”在價值觀、宗教、生活方式上有諸多相同之處,凡遇大事,口徑都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一夥的。同為北美大國的美國和加拿大,看上去就是這樣,兩國相似之處甚至多於美國與西歐,在兩次大戰中都是同一條戰線的隊友,冷戰中更是身處同一陣營對抗蘇聯,簡直就是親兄弟嘛。

加拿大總理哈珀發表紀念講話,遠處的龍蝦兵是亮點

不過,歷史並不是像看上去那樣簡單的。如果有中國人在 2012 年 6 月來過加拿大,會驚愕發現這個仿佛美國翻版的國家,正在高調組織一場戰爭的慶典。加拿大政府一共拿出了 2800 萬加元(當時 1 加元約合 6.4 元人民幣,算算這筆錢),用於舉辦各種活動、舉辦展覽、大拍廣告——什麼慶典要這麼隆重?

加拿大擊敗美國侵略的“1812 年戰爭”200 周年紀念!

咦?美國還會侵略加拿大?這聽上去就像是河南“侵略”了河北一樣不可思議,但這卻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廢話,假的人家還紀念?)。

19 世紀初的美國還不是今天的版圖

如果能穿越到 19 世紀初那段時光,就會發現今天那些似乎穿一條褲子的“發達國家”正是使勁互掐的時候——歐洲因為拿破崙戰爭而戰火不斷,大西洋這一邊的美國建國也有些年頭了,也欲大展拳腳。

因為有了在獨立戰爭中以劣勢裝備(法國幫忙也起很大作用)打跑了世界頭號強國不列顛的光輝歷史, 年輕的美國雄心勃勃,湧動著要在整個美洲當家作主的豪氣——老子的國號可是“阿美利加的合眾國”,當然是要管整個美洲的啦

來聽聽華盛頓之後美國總統都說了些什麼——

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

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今年(1812 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最終就能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接連兩位總統都這麼牛氣,可見當時美國朝野上下對外擴張的衝動,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半大小子要急於顯示肌肉和力量一樣。

說起來 美國對加拿大動手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獨立戰爭期間,鬧獨立的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就打過加拿大的主意,試圖奪取魁北克

《敬告加拿大人民書》的法文版

1774 年 10 月,大陸議會就向魁北克發出了《敬告加拿大人民書》(Letters to the inhabitants of Canada),邀請魁北克派出代表參加大陸議會,共同對付英國

當時的“美國人”都相信,同為殖民地,魁北克人民一定是感同身受,會欣然與之。但實際上魁北克的居民並沒有什麼反應,更沒有派出代表來“共襄盛舉”。

原來北美殖民地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傾向獨立的,也有相當數量的“保皇派”,他們基本集中在加拿大,而鬧獨立的殖民地中也有三成人口是保皇派,一看“造反派”鬧將起來,好多就拖家帶口跑到更北的加拿大去了,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其中還有一些是法裔,所以就不會跟即鬧獨立,又信新教的十三個殖民地走到一起。

1775 年 4 月,大陸議會又發了第二封《敬告加拿大人民書》,仍然得不到回應,於是大陸議會決定動武,于當年 6 月制訂了入侵魁北克的方案,任命菲力·斯凱勒少將帶領大陸軍,由西面的提康得羅加出發,取道尚普蘭湖、黎塞留河及蒙特利爾,然後沿聖羅倫斯河攻打魁北克市,另一支大陸軍東路軍隊則由阿諾德帶領,由東面的肯尼貝克河出發,向北翻越阿帕拉契山脈,然後順流而下,直抵魁北克市對岸。

反映美軍和英軍在魁北克巷戰的油畫

大陸軍一開始進展順利,防守空虛的英軍連吃敗仗,魁北克總督卡爾頓都差點被活捉。但打到魁北克市時,民兵性質的大陸軍後援不濟,軍心浮動,攻城不利,一位名叫理查•蒙哥馬利的將軍也戰死沙場。英軍等到了海上增援後,大陸軍不得不倉促撤回,這次小戰爭以英軍勝利告終,北美“保皇派”的地盤保住了。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森(James Madison)

到了 19 世紀初,局勢又有變化,歐洲各老牌帝國與拿破崙激戰正酣,為確保對法國的海上封鎖,英國海軍對大西洋進行了嚴密封鎖,駛往法國的船隻一概拿下,當然也包括美國船,這有點像後來一戰二戰中德國的破交戰。

除海上封鎖以外,英國海軍還特意捉拿美國海員,強迫他們在英國軍艦上服役——語言相通,抓來就用,大英帝國的海軍倒是省事。

英國把這個區域一堵,美國向東就出不去了

為了避免美國船隻被英軍抓丁,美國政府被迫實施“禁運法案”,禁止一切美國船隻離港,結果不僅航運業損失慘重,國內堆積如山的農產品和煙草等貨物也無法出口,價格暴跌。

1809 年 3 月上任的新總統麥迪森只好撤銷“禁運法案”,以“貿易管制條例”代之,允許與英、法以外的國家通商,並與英國進行談判,卻不料被英國無視——早就看你們這幫北美叛賊不順眼了,幾十年前得了便宜,現在還想再來 BB?

英國的輕視使美國人感到憤怒,再加上由英國武裝的印第安人在邊境時常與美國發生衝突,以及英國還沒有移交幾十年前《巴黎和約》中劃給美國的土地這些因素,美國決定出兵加拿大。

當然,以上這些也可以視為藉口——土地的事都拖幾十年了,還差這一會兒?至於印第安人,衝突也是早已有之,唯一說得過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英軍抓海員,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派軍艦護航,在海上懟英國嘛,為啥要打陸戰呢?

美國的宣戰書

其實說白了,還是想趁機拿下加拿大,以實現美國一統美洲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雖然這個詞是後來才出現的,但用來形容此時的美國非常恰當,仿佛是要建立“大美洲共榮圈”一般。

1812 年 6 月 18 日,詹姆斯·麥迪森總統向國會發表鼓動性的演講後,國會投票決定宣戰。

應該說美國選擇的時機並不算差,雖然英國總體實力遠超美國,但在北美這個局部卻並無優勢可言,而且英國還被拿破崙牽制,也顧不上北美,在加拿大的駐軍僅有五千人,兵力缺口只能由加拿大民兵補充,而美國通過緊急擴軍,正規軍和民兵改編的志願兵達到 6.5 萬人,海軍有 10 艘軍艦,150 艘快艇和 318 艘私掠船,從實力對比上看,這是美國“北伐”的一個好機會。

戰爭開始後,美軍從陸上發動三路攻勢,意圖如下——主力東路軍越過聖羅倫斯河,目標直指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城;中路軍越過尼亞加拉河,計畫先佔領紐華克鎮,再直撲上加拿大省的首府約克鎮(即今天的多倫多)。

西路軍則從伊利湖要塞底特律出發,在伊利湖和休倫湖流域掃蕩,然後中西兩路軍隊再合擊戰略要塞金士頓。當三路軍隊的目標全部達成後,再向大西洋方向挺進,然後海陸合擊,將英軍全部趕出加拿大。

美軍當時的裝束

同幾十年前一樣,這一次美國依然天真地相信加拿大人民會將美國視為“解放者”,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美國西部的議員向國會保證,“肯塔基的民兵就有能力將蒙特利爾和上加拿大拿下”,但現實很快就讓忘記歷史教訓的美國嘗到了苦頭。

雖然美國兵力占優,但分兵三路,把部隊撒在廣闊的戰線上明顯是個敗招,而且真打起來,底層民眾顯然不會有祖輩打獨立戰爭那種不進則退,不自由毋寧死的狠勁,徵召來的士兵缺乏訓練,技藝不精,很快就士氣低落了。

加拿大軍迷扮演的英軍

英軍雖然人少,但訓練有素,有以逸待勞的主場優勢,更為關鍵的是,加拿大殖民地的各色人等,出於宗教信仰、保衛土地等原因,幾乎都站在英國一邊,就連加拿大地區的印第安人也是如此,這些因素都大大抵消了美國的僅有的兵力優勢。

威廉·赫爾將軍發佈了一個適得其反的佈告,給自己挖了個坑

美軍統帥威廉·赫爾一踏上加拿大的領土,就發佈了對英裔加拿大人的促降公告——“英裔加拿大人要麼投降,要麼等待恐怖和災難的戰爭降臨”,還威脅任何與土著人一起戰鬥的英裔人一旦被俘就殺,這個愚蠢的恐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把一些本來對政治不感興趣的英裔加拿大人趕到了英國一邊。

蘿拉•斯科特被加拿大人視為女英雄,她曾步行 32 公里為英軍提供美軍即將來襲的情報,今天的渥太華立有她的塑像

法裔加拿大人則非常懼怕美國人的到來會破壞他們的土地、商業體系和天主教信仰,是堅決的反美派。印第安人擔心美國會毀壞傳統,掠奪土地,同樣不願意被美國統治,也選擇與英軍合作,本來就客場作戰的美軍就大大喪失了群眾基礎。

加拿大各地民兵裝束

戰爭進程與美國的設想大相徑庭,西路美軍面對英軍、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人編成的混搭部隊,稍一接觸就喪失鬥志,全部投降了,英軍在布羅克將軍帶領下趁機反攻,佔領了美國西部的幾個重要堡壘。

在底特律,美軍也是一槍未發就投降,西路軍全面潰敗。中路的美軍表現也差勁,還未交火便四散奔逃,而來自紐約的民兵卻袖手旁觀,按兵不動,英軍以 1000 人的兵力就擊潰了美軍的進攻。在東路,美國民兵與美軍配合生疏,被英軍輕鬆擊敗。

加拿大民兵是英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路美軍很快就全面失利,除了計畫有問題以外,美軍將領老朽無能是一大原因,有的將軍 60 歲了還從來沒有指揮過一個團,防區有多大都搞不清楚。總統麥迪森壓根就不懂軍事,陸軍部長尤斯蒂斯親自上前線,卻又沒告訴將領已經宣戰,結果被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正規軍訓練不足、紀律鬆弛,民兵們只想守衛家鄉,不願支援正規軍作戰,後勤供應也差勁,結果就是裝 X 不成反被 O……

到了 1813 年,美軍吸取教訓,換上了年輕有為的將領,再次進攻。

這次雙方互有勝負,美國海軍在海上和五大湖打起了遊擊,取得了一些勝利,中路美軍攻陷上加拿大首府約克,放火燒掉了議會和民房,同時兩路美軍向蒙特利爾發動鉗形攻勢,但被 2000 名英軍和印第安人擊潰,年底英軍反攻,再次把美軍趕出加拿大。

1814 年下半年,隨著拿破崙戰爭的結束,英國開始向美洲增兵,對美國展開了報復性的進攻,美國不得不轉入防禦。1814 年 8 月,4000 名英軍和加拿大民兵從海上登陸,直撲華盛頓,這些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戰鬥力很強。

美軍主力都在前線,老家靠民兵防守,儘管人數有七千之眾,卻只是在華盛頓附近的布萊登斯特堡(上圖的紅標記處)勉強抵抗了一下就潰散了,麥迪森總統和政府成員倉皇逃往維吉尼亞山區。

英軍長驅直入,火燒了華盛頓(報復美軍火燒約克),總統官邸是石制建築,雖然燒不掉,但內部被焚毀,外表被熏了個麻黑,戰後修復時,為了掩蓋黑色,刷了厚厚的白漆,所以才會被叫做“白宮”。華盛頓失陷的一幕,與一百多年後的仁川登陸非常相似。
仗打到這份上,戰爭又變成美國人抵抗英軍的“衛國戰爭”了。對於美國人來講,如果戰敗,搞不好又會變成英國的殖民地,爺爺輩打下的江山,好不容易得來的自由,就又要灰飛煙滅,一想到這個結局,美國人打獨立戰爭那股的精氣神又上來了。

英軍計畫深入內陸,攻佔巴爾的摩市,美軍依託工事頑強抵抗,英軍未能得手。

美國國歌《星條旗》正是誕生於這次戰役中,1814 年 9 月 13 日淩晨,一位名叫法蘭西斯·斯科特·凱伊(Francis Scott Key)的律師透過硝煙看到一面星條旗在城堡上空迎風飄揚,深為感動,在一封信的背面寫下了有感而發的幾句詩。

後來,法官尼科爾森(Nicholson),看到後非常喜歡,建議用一首名叫“To Anacreon in Heaven”的流行曲作為配曲,還將這首歌取名為“星條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很快就被廣為傳唱,不過正式成為美國國歌是在 1931 年了。

安德魯•傑克遜率軍在新奧爾良戰役中擊敗英軍,聲名大振,後來成為美國第七任總統,他的頭像被印在 20 美元的紙幣上

美國入侵加拿大徹底失敗,但英軍要徹底擊敗美國也不可能,雙方只能走上談判桌,1814 年 12 月 24 日,英美外交官在比利時城市根特簽署了《根特條約》,正式停戰,1815 年 2 月 17 日,麥迪森總統在條約上簽字,戰爭正式結束。

就像後來的朝鮮戰爭一樣,一切又回到了原點,美國和加拿大的分界線並沒有變化,英國沒能再把美國變成殖民地,美國也沒有奪得加拿大的一寸土地。

英美簽訂《根特條約》

這場“1812 年戰爭”(實際上持續了 32 個月)在美國也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這次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首都淪陷的戰爭奠定了北美的版圖格局,美國從此不再敢打加拿大的主意,轉而向南發展(墨西哥倒楣了),向海外擴張,同時也認識到了硬實力的重要性,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加拿大對身邊這個大塊頭充滿警惕,連首都選在渥太華也是考慮到這裡周邊森林眾多,對防禦美國入侵有利。加拿大沒有被美國吞併,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加拿大民兵的戰鬥力強,彌補了英軍兵力不足的劣勢,所以加拿大一直保持有民兵傳統。

渥太華街頭“加拿大擊倒美國”的兵人雕塑

加拿大從這場戰爭中所得到的最為寶貴的東西是認同感和凝聚力,好比抗戰塑造了中華民族一樣,加拿大人大都認為 1812 年戰爭是塑造加拿大人身份認同的關鍵事件,官方網站也說“當年美國獨立後欲吞併加拿大……最終由加拿大民兵、原住民武裝和英軍組成的聯合軍隊打退了美國的入侵”。

戰後,加拿大民族的國民性開始產生,最終為三個民族(英裔、法裔、印第安人)的聯合和加拿大建國提供了政治和文化基座。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 1812 年的美加戰爭,有沒有後來的加拿大還難說。

美加還存在著阿拉斯加陸地邊界的爭議,不過兩國為了“大局”,都不怎麼強調這個“不和諧”因素

再往後的二百多年,由於北美共同市場的形成,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敵對漸漸消弭,在一戰、二戰和冷戰期間都是親密戰友,二戰期間加軍參加過諾曼地登陸,萊茵河以北的荷蘭國土完全由加拿大軍隊收復,朝鮮戰爭中加拿大也是“聯合國軍”的一員。現在美加兩國有著世界上最長的邊境線(不設防),每天的貿易額可達 20 億美元,政治立場也很接近,絕對是同一陣營。

但即便如此,美國對 1812 年戰爭的紀念活動也是反應冷淡,拒絕了加拿大共同紀念的邀請。畢竟這是一場讓美國感到尷尬甚至有點丟臉的戰爭——先是主動打鄰居,又被反推回來,首都丟了,白宮燒了,還得背上一個侵略者的名聲,哪怕在戰爭中誕生了國歌,也不好意思多提。

回顧這場兩百多年前,發生在遙遠的北美大陸上的戰爭,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結論——為了一個虛妄的目標而訴諸武力,絕對是一個國家的大忌,哪怕這個目標聽上去很美好。美國為了“昭昭天命”輕率發動戰爭,結果差點被反殺。

好在美國及時糾正了錯誤,倘不如此,跟加拿大也來個百年戰爭,糾纏不清,兩敗俱傷,哪裡會有後來的美國?後來的日本就不懂得這個道理,為了“大東亞共榮圈”,四處侵略根本停不下來,最後挨了兩顆原子彈,鼻青臉腫地投降了。

所以,還是要記住這句話——“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能用其它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動武。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關於美國歷史的紀錄片《美國 我們的故事》(America: The Story of Us),這是美國歷史頻道 2010 年出品的十二集紀錄片,以通俗生動和直觀的鏡頭,呈現了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在騰訊視頻和 B 站上搜索就可以看了。

遺憾的是其中卻沒有關於美加戰爭的內容,看來這確實是美國人沒臉提及的歷史,連紀錄片都不願意講……。當然,美國的片子嘛,免不了有吹噓和美化之嫌,各位小夥伴可以適當地批判一番。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軍武次位面(ID:junwu233),作者:楊樹】

(本文經合作夥伴 觀察者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軍武次位面:白宮當年居然被加拿大燒掉,為遮醜才塗成白色的 〉。)

延伸閱讀

加拿大制定最殘酷的作戰守則:當一個孩子拿著 AK47 指著你,你會怎麼做?
【別以為開戰和台灣無關】面對北韓突破性導彈試射,川普示範如何用一則 twitter 引發核戰
【朕不給的你不能要】習近平嗆杜特蒂:「敢在南海鑽油,我會跟你們戰鬥」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歷史課本沒教的事:小蘿莉沒資格吃肉!原來漢人社會至少從東周就開始搞性別歧視了

$
0
0

【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歷史課本教過我們華人社會男尊女卑,卻沒告訴過我們這個「傳統」何時發生、為何發生——原來我們可以用科學數據、祖先吃過的食物,挖出整個社會權力結構的秘密!

(責任編輯:余如婕)

BuzzOrange 徵才中!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詳細職缺訊息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每天看 BO 文章讓自己思考國事,不如加入我們一起刺激大家關心這個社會!

中原地區(Central Plain)位於黃河中下游,也是所謂「華夏文明」的文化發源地。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強勢文化,華夏文化的許多傳統到今日都仍有相當的影響力。

華夏文化的其中一項傳統是男尊女卑。比方說兩千多年來,影響過一代又一代華夏人的思想指導《論語》幾乎沒有女性的存在。少數提及女性的部分,竟然還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如此很難有什麼正面意義解讀的文句。(視若無睹在某方面,比直接歧視更嚴重)

中原地區位於黃河中下游。圖/原作者取自 Stratfor

男尊女卑,何時成為華夏傳統? 

任何傳統都不可能自古存在。中原男尊女卑的「傳統」,是在何時成為傳統?考古學能夠提供這類問題的線索。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縮寫 PNAS)的論文,比較同樣位於中原地區,分屬仰韶文化(Yangshao culture)與東周(Eastern Zhou)時期的遺骸,來探討這個問題。[1]

仰韶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 4900~7000 年。論文採用 5 個仰韶時代的遺址:姜寨(Jiangzhai)、史家(Shijia)、西坡(Xipo)、關家(Guanjia)、西山(Xishan)為代表;東周算是青銅器時代,距今約 2200~2800 年;論文納入 4 個遺址分析:鄭韓故城(Ancient City of Zheng Han)、西亞斯(Xiyasi)、暢馨園(Changxinyuan)、天利(Tianli)。

本研究採用各遺址的位置與年代,注意圖中年代以「BC」表示,因此再加約 2000 年,才會是距今多少年。本論文發表於《PNAS》,不過很好心的,圖上有中文解釋。圖/原作者取自 ref 1

You are what you eat. 

社會中性別的差別待遇,可能反映在飲食與營養,就像英文的那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

構成人體的原料來自食物。 人吃過什麼,身體就會由那些材料組成,因此遺骸會保存著生前飲食的紀錄。 論文首先比較遺骸中,膠原蛋白的穩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含量。

植物性飲食的情況,可以由碳同位素的比例分析。根據光合作用機制的不同,植物能區分為 C3 與 C4 植物;而碳 12 與碳 13 兩種碳的穩定同位素含量,在 C3 與 C4 植物中不一樣:C4 植物的碳 13 含量,相較於 C3 植物更多, 因此藉由偵測樣本中碳 12 與碳 13 的含量,可以判斷遺骸生前飲食中 C4 與 C3 植物的比例。

肉類多寡,則能由氮同位素-氮 15 推斷。 在陸上的食物網中,食物鏈每往上一階,氮 15 的含量會上升 2 到 6 ‰,因此假如樣本中氮 15 的含量愈高,就有可能是其生前肉類飲食較多所致。

東周食譜,兩性有別 

C4 植物有哪些?由考古記錄看來,仰韶文化所在的華北地區農作物,其飲食中的 C4 植物只會有 2 種小米(millets):稷(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它們都是約一萬年前起,在本地被馴化的。

論文提到,在西亞馴化的 C3 植物:小麥和大麥,要等到 4000 多年前才由西方傳入中原地區。儘管去年有研究在屬於仰韶文化的米家崖(Mijiaya)遺址中意外發現作為釀酒之用的大麥,顯示大麥比本來認知的更早、距今 5000 年前就已傳入中原 [2][3];但即使如此,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大麥在仰韶時期已經進入主食的菜單中。事實上,一直到漢代以前,麥類都不被視為像樣、上得了檯面的食物 [4]。

延伸閱讀: 短篇 5000 年前仰韶文化,東方最早的啤酒與大麥

仰韶時代共 130 個樣本中,整體看來在碳同位素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兩性差異。仰韶農村的男生與女生,植物性飲食方面都是以小米為主。

但是到了東周,45 個樣本的結果則展現與仰韶不同的模式。 東周時男生的飲食比起仰韶時期,C3 植物有上升的跡象,不過仍以 C4 植物為主,東周女生卻有更高飲食比例來自 C3 植物, 顯示小麥、大麥等穀物傳入後,對女生的影響要大過男生。

肉食方面,仰韶文化時氮的穩定同位素,男女沒有差異,顯示兩性攝取的肉類量似乎無異; 等到東周時代,男生吃的肉量與仰韶時代並無差別,卻遠遠比女生更多 並非人人有功練……喔不對,餓死了還練什麼功 到了東周時代,變得不是人人有肉吃。

骨骼中膠原蛋白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表示:至少在東周時代,中原地區兩性間的飲食已經產生差異。 女生吃下更多新引進、在當時被視為不入流的穀物,也吃不到什麼肉類,遠少於仰韶文化的女生。

營養不良的東周蘿莉 

與營養過剩的現代截然不同,三不五時糧食匱乏才是古代常態。 兩性間若是有差別待遇,除了飲食內容,也可能反映在營養好壞上,而營養優劣會反映在體質狀態上。

生長期的營養攝取會影響身高,如果幼年期營養不足,還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和貧血症狀。比較仰韶與東周時期的樣本,發現東周女生的身高,比仰韶時期明顯變矮。另一方面,東周時期的許多女性遺骸出現眶頂篩孔樣病變(cribra orbitalia)和多孔骨肥厚(porotic hyperostosis)兩種與骨質疏鬆和貧血有關的症狀,比東周男生還要更多。

假設仰韶和東周兩個年代的族群遺傳上差異不大,那麼這些觀察表示: 東周時代的女生,在小蘿莉時期普遍營養不良,並沒有受到與正太一樣的照顧,導致她們成年後的身高與健康狀態,都不如仰韶文化的女生。

圖/Pixabay

東周墓葬,男女待遇不同 

兩性地位的差異,墓葬也是一項指標。考古上通常的狀況是,墓葬中有愈多陪葬品,作工愈費工,代表墓主生前的地位愈高。

仰韶文化墓葬的男女差異並不明顯,也有些女生的墓看起來待遇不錯。等到東周時期,男生墓葬的待遇看起來則普遍優於女生,空間更大、使用更多棺椁(coffin),也有更多陪葬品。這意謂著到了東周時代,男生去世後的待遇明顯優於女生。

1914 年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的德國海報。圖/原作者取自 wiki

中原社會男女不平等,至少始於東周 

由飲食、體質、墓葬三方面的證據,論文推論,東周時期的女生地位比起仰韶文化時有所下降,至少可以斷定中原地區的男尊女卑在東周社會已經形成。而這樣不平等現象的出現,或許與外來傳入的穀物與牲畜有關。

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證據足以證實男女在東周時已經不平等, 卻不能反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農村中,兩性就是平等的。畢竟即使飲食組成、營養、墓葬狀態看不出差異,男女地位的落差也可能表現在其他地方。

另一點問題在於,即使男女在仰韶時平等、東周時不平等,也不能斷定兩性不平等要等到東周時才開始。

仰韶文化距今 4900~7000 年,東周則大約介於 2200~2800 年前,在仰韶文化結束之後、東周開始之前,中原地區至少還經歷過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可能與夏有關也或許沒有,《4000 年前超級大洪水,真的能證實夏代存在過嗎?》)、商代(《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 》),以及西周;男女不平等,可能發生在當中任何一個時間點。

以此觀之,論文推論傳入中原的穀物與牲畜與男女待遇出現差異有關,或許會有問題。

儘管無法解答以上疑點,不論如何,本論文都是一次紮實的調查,建立起這類研究比較的標準。未來類似的研究,將能探討更多這類的問題,讓我們更加認識古代社會的演變。

歡迎光臨粉絲團一起討論: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參考資料

1. Dong, Y., Morgan, C., Chinenov, Y., Zhou, L., Fan, W., Ma, X., & Pechenkina, K. (2017). Shifting diets and the rise of male-biased inequality o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during Eastern Zho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11742.

2. Wang, J., Liu, L., Ball, T., Yu, L., Li, Y., & Xing, F. (2016). Revealing a 5,000-y-old beer recip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01465.

3. 短篇 5000 年前仰韶文化,東方最早的啤酒與大麥

4. Zhou, L., Garvie-Lok, S. J., Fan, W., & Chu, X. (2017). Human diet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from territorial states to empire: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 and animal remains from 770BCE to 220CE o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11, 211-223.

(本文經原作者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標題為 〈 祖先的身體會說話:男女差別待遇,至少始於東周 〉 首圖來源:。)

推薦閱讀

男尊女卑天註定?研究指出:男女在原始社會地位一樣
為什麼在 BBC 女生不能做高薪工作?英國政府揭露:男女薪資差距竟然高達 5 倍 【經濟學重男輕女】女性做家事的價值高達 30%GDP,誰曾把這事當成經濟貢獻?在批踢踢婚姻版看見陰魂不散的性別歧視:老婆生女兒很失望,他竟然不想花錢養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聽說有一種女人才看得懂的地圖!你在用 Google Map 的時候不會想到的冷知識

$
0
0

閱讀就是張著眼睛做夢,一起分享一個句子、一本書、一個作者、一段書蟲評論,一起在庸碌的生活裡給自己一段白日夢時光。

《BO》享讀沙龍,今天要介紹的書是:《地圖的歷史》

圖片來源:Facebook Draws a Map of the Connected World
  • 誰適合閱讀這本書?

2010 年,臉書發布了上面那張藍色的地圖——和我們所熟悉的世界地圖有點類似,卻代表的是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不可思議的是,繪圖結果卻意外地連成了世界地圖的樣子。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小知識很有趣,那這本書適合每一個喜歡冷知識的你。

  • 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

這本書的中文版封面十分有趣,英文版是綠色的古地圖,但中文版則是各式各樣的地圖圓球串接成封面,而在古地圖上卻有著一個個紅色的標記,像是我們熟悉的 Google Map 。而讓封面顯得更有意思的是書本背後的文案:「如果蘋果公司讀過這本書,應該就不會在地圖軟體上跌了這麼大一跤。」

這是一本關於人類怎麼理解世界的書,也是收錄了超過 130 張地圖,每一張都寫下了不同時代的人類史和地理概念——如何從石板上的粗略線條、平面世界,變成今天虛幻的 Google 網路地圖 。

或許真的讀完這本書之後,當年的執行長庫克就會知道自己當時為什麼會被 Google 打敗了。

  • 推薦指數:★★★☆☆

各種有趣小知識,讀完覺得自己知識 UP!

  • 精選內容節錄:You are where you Live

你品行不端嗎?你閒晃度日嗎?你是否曾經想過自己是半個罪犯?或者你正從紫色轉為藍色?

如果你住在一八九○年代的倫敦,創造倫敦貧窮地圖(London Poverty Map)的查爾斯.布思(Charles Booth)會替你分門別類—端看你住在哪裡來決定。如果你住在像是肯辛頓(Kensington)或路易舍姆(Lewisham)這樣很不錯的社區,那麼你住的那條街可能會是黃色,然後被標上「中上與上層階級,富裕」。如果你是住在修迪奇(Shoreditch)或霍爾本,那麼街道也會獲得一句評語,底色為黑色(「最下層階級,品行不端,半罪犯」)。

這是非常輕微的,當然,非常輕微的概括分類。不過這是一種形態學製圖,而且正是這種製圖方式改變了千萬人的生活。

布思於一八四○年生於利物浦(Liverpool),這表示他身處一個完美的地方,得以見證工業化對一座未能有相應社會基礎建設的城市所產生的影響。當他搭乘新式蒸汽火車來到倫敦,他看見了更極端的畫面:因為大量製造以及國外貿易而致富的人們,正豎立起恐懼的心理屏障,對抗那些似乎在時代激流中生活條件倒退的人們。有錢人開始在城市裡實行前所未有的自我隔離,並且很快變得需要仰賴新的警察力量來維持秩序。不過,窮人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而居家髒亂必然會導致社會失序嗎?

布思取得了地形測量局最新的圖表,指示他的助手親筆上色。他的第一幅哈姆雷特塔區(Tower Hamlets)地圖,上頭的街道被分為六種顏色,而大比例尺的倫敦地圖則有七種:

黑 色:最下層階級,品行不端,半罪犯
深藍色:非常貧窮,不拘禮節,長期困頓
淺藍色:貧窮,中等家庭週薪十八至二十一先令
紫 色:混合,部分生活寬裕,其他貧窮
粉紅色:頗為寬裕,收入不錯
紅 色:富有,中產階級

有些街道混合了布思定義的不同顏色,不過他的研究結果依然十分清楚鮮明。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倫敦人口都顯示為貧窮。他所採行的研究方法,為新型態的都市地圖學奠定了基調,以一種審美上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某一特定的資訊放大呈現。不過布思的地圖還有其他地方值得注意:城市在地圖上看起來像是在移動,類似現今的車流行進。這些地圖不只是關乎地形學或導引—它們關乎人們。

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布思的地圖學強化了某種頗為新穎的理論,亦即我們所住的地方確實決定了我們的言行舉止。城市的規劃—其形態—本身即是不法行為的主要原因。布思提倡必須要提供更多開放的綠地,消除死胡同、小巷弄—都市計畫這個新概念的原始動力,正是根植於社會正義。

現在的人們如果仔細觀看布思的地圖(有一個可搜尋到的精美網站),會同時感到懷疑與敬畏。是否有其他地圖能更生動地描繪一個更朝氣蓬勃的城市?是否有其他地圖,其中所描繪的人們會以如此焦慮的眼神凝視它?

  • 精選內容節錄: 女人看不懂地圖,真的嗎?這是一張女人才看得懂的地圖!

一九九八年時,芭芭拉.皮斯(Babara Pease)與亞倫.皮斯(Allan Pease)這對澳洲夫妻自行出版了一本有趣又文雅的書:《為什麼男人不聽,女人不看地圖:在馬桶坐墊是否掀起之外》(Why Men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s: Beyond The Toilet Seat BeingUp)。

雖然這本書在一年內失去了一些關於馬桶坐墊的部分,卻成為全球暢銷書(一千兩百萬本),很快變成人們會在公車站與辦公室談論的書籍之一。

這是本兩性戰爭研究,有點像是約翰.葛瑞(John Gray)的《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只不過這本書談得更深入,進入了瘋狂之地。書裡解釋了為什麼男人無法一心二用,為什麼女人無法平行路邊停車,還有「為什麼男人喜歡色情圖像而女人卻不怎麼買帳」。

而在地圖方面,皮斯夫婦的發現非常明確。「女人的空間技能不好,因為她們在演化過程中甚少追逐東西,除了男人,」他們斷言道。「走進任何一家購物中心的多層停車場,你會看到女性購物者鬱悶地走來走來,想要找到她們的車子在哪裡。」

皮斯夫婦的確加強了某種自從哥倫布攤開他的航海工具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刻板印象:男人,無法自在地向路人問路,正好在看懂那些折疊起來的路線指引上表現較優。

但是,上述所言都是真的嗎?

各家的研究方式與研究結果各有不同,不過確實大多數的心理學研究在空間技能、導航以及地圖這類議題上,似乎都傾向於認為男人的確看起來表現較好。

一般也認為這個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九九○年代攻讀地理學博士的男性遠多於女性,男女比達到四比一。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一九七三年《地圖學期刊》上,一名叫作彼得.史翠格(Peter Stringer)的男子在發表的報告中表明,他在研究地圖上不同背景色的時候只募集女性參加,因為他「預期女性會比男性更難去閱讀這些顏色」。

但是,如果在這些大鳴大放的偏見之外,其實有足以解釋一切的單純理由呢?如果男人與女人同樣可以完美解讀地圖,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呢? 如果女人在閱讀地圖上有困難的唯一理由,是因為這些地圖是由腦中只有男性使用者的男性所繪製的呢?地圖是否能有不同的繪製方式以符合女性的長處呢?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 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由 馬可孛羅 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一張地圖揭露全球哪裡最「髒」:生活在北京,空汙最糟時相當於一天抽 63 根菸

是擅長讓中國生氣的朋友呢!印度雜誌畫地圖「調戲」中國敏感帶,強國果然崩潰:台灣、西藏呢?


「因為他們是學生,沒必要給這麼多」兩張大學生打工薪資地圖,揭露黑心店家如何壓榨學生

一張台灣地圖告訴你:40 年來台北變乾淨,但癌症和汙染都跑到中南部了


【BuzzOrange 徵才:社群編輯+實習編輯】

► 如果你的臉書關注的全是政治公共議題
► 喜歡思考,找到別人沒發現的觀點、盲點,而且敢寫敢批判
► 很好奇什麼是「新媒體」,喜歡編輯/策展工作
► 喜歡挑戰、討厭一成不變,是個希望找到發揮舞台的冒險家
►   細心、主動、獨立思考、追求事半功倍、有問題不怕舉手

快加入我們!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詳細職缺訊息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