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國民黨不敢說的歷史】戰略失敗害死490萬人民,卻把責任通通賴給日本軍隊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算算國民黨也有120年歷史,雖然不值得慶祝,但細細數來國民黨還真的幹了不少骯髒事。雖然說政治在台灣大概鬥爭二字很常見,但國民黨能做的事情還頗多。不論抹黑、造假、屠殺、耍賴……能想到的小手段通通技能點 MAX,連日本兵都可以誣賴。

(責任編輯:林芮緹)


國民黨兩甲子生日,不過知道的人卻很少。圖:網路。

文/艾瑪

中國國民黨在11月歡慶建黨120週年慶,國民黨兩甲子的生日感覺上好像很冷淡,不過國民黨在歷史教科書與媒體上都是中國最「正派」的政黨,不知道為何兩甲子生日如此低調宣傳?或許是因為選舉屆臨,國民黨和馬英九人人唾棄,是選舉票房毒藥,所以只能低調再低調。

有鑑於中國國民黨在歷史上的重要性,筆者整理了教科書不講、被媒體遺忘等鮮為人知的中國國民黨相關編年史懶人包,藉以慶祝中國國民黨生日快樂。

1894年:國民黨總理孫文在夏威夷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905年:興中會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組織,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

1911年:湖北新軍發難武昌革命,革命成功,孫文還在海外打工。

1912年:臨時參議院指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為海軍軍旗。

1912年:1月,國民黨總裁蔣介石(蔣中正)刺殺光復會陶成章,蔣介石隨後逃亡至日本,化名石岡一郎成為日本皇民。

1927年:3月,國民黨軍隊攻佔南京時,軍紀不彰發生暴力虐殺外國人事件。為了善後,國民黨政府向各國政府付出大筆賠款。

1927年:4月,蔣介石與上海黑道杜月笙合作誘殺國民黨左派與工會領袖,死亡人數不詳,一說300多人死亡,不過失蹤達到5000多人。

1928年:國民黨換掉五色旗,將海軍青天白日滿地紅訂為中華民國國旗。

1930年:因為國民黨政府在1928年計畫裁軍,引發其他軍系不滿。1930年,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軍閥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大混戰,生靈塗炭,死傷30多萬人。

1931年:因為蔣介石專制獨裁,宋子文貪污腐敗,斧頭幫幫主王亞樵組「鐵血除奸團」刺殺蔣宋兩人未果。

1932年:蔣介石命令戴笠成立特務情報組,並與其他黨內成員秘密組織力行社(藍衣社)、中華復興社,對付反蔣異議人士。

1933年:宋慶齡成立人權保障同盟,由孫文秘書楊杏佛擔任執行委員兼秘書長。因為楊杏佛為人權奮鬥,所以遭到國民黨特務暗殺身亡。

1933年:國民黨與德國納粹希特勒密切且全面合作,納粹派遣大量軍事顧問協助國民黨軍隊並建立18個德式師團。1936年蔣緯國到德國留學,國民黨與納粹合作的蜜月期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才告結束。

1934年:報業鉅子史量才遭到國民黨特務暗殺身亡。

1935年:派陳儀來台灣參觀「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對台灣高度發展感到驚訝。


國民黨與德國納粹合作密切。圖:Wiki。

1937年:6月21日,國民黨政府發布命令,將中國國民黨黨歌訂為中華民國國歌。

1937年:因為日軍侵略中國,國民黨將首都遷往重慶。前方戰士浴血奮戰,後方重慶國民政府歌舞昇平,民間戲稱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1938年:成立軍統局,戴笠主導各種暗殺反蔣異議人士的計畫。

1938年:國民黨軍隊炸毀黃河堤防阻止日軍前進,但卻造成約90萬中國百姓死亡,400萬百姓餓死。不過,國民黨卻將此事賴給日本軍隊。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國民黨因此正式向日本宣戰。

1945年:在美軍的跳島戰略攻勢以及兩顆原子彈轟炸下,日本投降,蔣介石國民黨軍隊代表盟軍接管台灣。


1937年6月21日,將中國國民黨黨歌訂為中華民國國歌。圖:網路。

1945年:陳儀抵達台灣,擔心中國官場惡習令台灣人不滿,發表「公務員不欺騙、不偷懶、不揩油」演說。

1945年:國民黨以各種形式「接」收日產與公產,將這些屬於台灣人的財產轉為私有的黨產。此後,國民黨透過各種黨庫通國庫、特許事業、黨營事業等等,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

1947年:二二八事件,國民黨軍隊屠殺台灣人,造成約1萬8千人至2萬8千人死亡或失蹤。二二八事件結束後,國民黨隨後展開長達40多年的白色恐怖統治,總計約有3萬個事件,無辜受害者約有14萬人。

1947年:5月,中國各大城市發生學潮,國民黨強力鎮壓學生。

1948年:宋美齡、宋子文等皇親國戚貪污腐敗,蔣經國「上海打老虎」失敗,最終仍由宋子文囤貨任由物價飛漲。

1949年:師大與台大學生發動學生運動,100多名學生遭到國民黨逮捕,其中有7名學生遭到槍決。

1949年:國民黨為發放軍餉隨意印製鈔票導致物價上漲,後來也在推出新台幣「四萬元換一元」政策,導致台灣人畢生積蓄化為廢紙。

1949年:國民黨政府頒布台灣省戒嚴令,創造世界歷史上最長的軍事戒嚴統治。

1949年:發生澎湖713事件,約8千名來自山東聯合中學的學生流氓到澎湖,國民黨強迫學生從軍,槍殺不服從的學生。僅年紀小身高矮的男學生逃過一劫,保護學生的山東中學校長張敏之遭槍決於馬場町。

1949年:在日治時期熱愛「祖國」中國,在台灣出錢出力反日的林獻堂,因為對「祖國」高度失望,避居日本拒絕回台灣,於1956年病逝東京。

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中,由日本軍官根本博(化名林保源)為首的日軍顧問團,率領國民黨軍隊打敗共軍

1950年:成立「圓山軍官訓練團」,由二次大戰日軍在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與根本博、富田直亮(化名白鴻亮)等日本軍官籌組日軍顧問團「白團」,協助國民黨軍事教育與訓練,擬定各項軍事計畫。

1950年:3月13日,蔣介石在陽明山莊對著國民黨文武百官說:中華民國到去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滅亡了。

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介入遠東事務,國民黨政府得以倖存。同年實行「肥料換穀」,國民黨從農民收成中抽取高額「穀稅」。


蔣介石致贈日本白團將領根本博的謝禮,感謝白團協助國軍與保衛台灣的貢獻,但是歷史教科書不告訴你。圖:網路。

1952年:日治時期熱愛祖國,回到中國參加抗日的李友邦,李友邦至今仍被國民黨指稱為台灣同胞抗日的模範生,卻被國民黨政府構陷入罪槍決。

1952年:國民黨在鹿窟事件逮捕玉桂村400多人,村民200多人遭判刑,慘遭國民黨滅村,作家呂赫若逃亡後失蹤。

1954年:省主席吳國禎因為與蔣家父子理念不合遭到摘除官位,憤而前往美國,發表蔣介石統治黑幕。

1954年:國民黨透過美援,扶植山老鼠王永慶的台塑企業。

1955年:蔣介石與蔣經國聯手炮製孫立人兵變案,陷人於罪,徹底剷除孫立人將軍勢力。

1956年: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香港黑幫14K幫、和安樂幫等等,攜帶中華民國國旗發動香港雙十暴動。

1957年:國民黨秘密處決37名政治犯,這些政治犯原本只被判刑5年至15年等有期徒刑。

1957年:美國士兵無故開槍打死少校劉自然,美國軍事法庭判決士兵無罪送回美國。台灣人民遊行抗議遭到蔣介石鎮壓,蔣介石還為此對美國大使道歉。

1958年:發生「八二三砲戰」,日軍白團前往協助,台灣籍充員兵也有4萬人參戰

1960年:蔣介石操縱國民大會以「起立」投票的方式,通過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條文,於該條款第三條訂定「動員戡亂時期,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受憲法第四十七條連任一次之限制。」此後蔣介石可以無限期當總統。

1960年:自由中國案,國民黨將雷震、傅正等人羅織罪名逮捕入獄。

1961年:蘇東啟台獨案件,國民黨政府逮捕400多人,其中3人判處死刑,47人判處無期徒刑。

1961年:陳智雄等人籌組「同心社」反對國民黨,遭國民黨逮捕判處死刑槍決。

1963年:國民黨政府警備總部正式宣布查禁已經長期遭到國民黨迫害的一貫道。

1964年:彭明敏、魏廷朝、謝聰敏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國民黨政府逮捕三人,分別判刑8年至10年。

1968年:廣播人崔小萍遭國民黨政府羅織罪名判處無期徒刑,被關了10年出獄,於2000年獲得廣播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1968年:作家柏楊因為一幅大力水手漫畫的翻譯,遭到國民黨政府羅織罪名,處以12年有期徒刑。

1969年:蔣經國因一己之私,製造「剝蕉案」,導致台灣出口至日本的香蕉量一蹶不振。

1970年:因為聯合國在尖閣群島附近探勘石油,發現油源;原本教科書與國防部地圖上屬於日本的尖閣群島,突然被國民黨改劃為中華民國領土,並將尖閣群島改名為釣魚台。此外,國民黨也緊接著策動保釣運動。

1971年:蔣介石拒絕美國提議的聯合國「雙重代表權」,保留中華民國台灣在聯合國席位政策,蔣介石堅持漢賊不兩立退出聯合國,導致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日漸壓縮。

1974年: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原稱九項建設),但遭到李國鼎抨擊為好大喜功的建設,不過結果是歪打正著。

1975年:黨外領袖郭雨新競選立委,結果國民黨作票導致出現10萬張廢票,多年後宜蘭在挖道路時竟然挖出一袋投給郭雨新的選票。

1975年:黨外雜誌台灣政論事件,僅發行4期的台灣政論遭到國民黨強迫停刊。

1976年:國民黨政府通過廣電法限制播放方言節目。

1977年: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時作票,引發中壢事件。

1979年:黨外政治家余登發遭國民黨羅織罪名,引發橋頭事件。

1979年:美麗島事件發生,國民黨製造事端嫁禍黨外抹黑為暴力事件。

1979年:國民黨以特種部隊搜索迫害新約錫安山教派信徒。

1980年:美麗島政治犯林義雄家人遭滅門血案,國民黨稱找不到兇手。

1981年:支持黨外運動的旅美教授陳文成博士回台探親時,被國民黨政府約談,隔日陳屍台大校園。

1984年:國民黨政府情報局長汪希苓派遣黑幫殺手前往美國暗殺「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劉宜良)。

1988年:520農運事件,國民黨利用媒體全面抹黑農運為暴力運動,打造民進黨就是暴力黨的形象。

1990年:國民黨黨內鬥爭,主流與非主流爭奪總統提名權,李登輝獲勝。反李登輝的新國民黨連線正式成立。


美國媒體評論,陳文成博士遭謀殺與國民黨間諜學生(間諜學生)在美國的活動有關。圖:網路。

1991年:國民黨開始討論總統直選或委任(間接)選舉議題,馬英九反對總統直選。

1992年:國民黨通過總統直選,馬英九當時還是反對直選。

1992年:修訂刑法一百條思想叛亂罪,馬英九反對修改刑法一百條。

1993年:新國民黨連線成立新黨,標榜新黨才是正藍旗。

1994年:無視外界對於保存古蹟建築的呼籲,國民黨拆除中央黨部建築,這棟建築是國民黨竊占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而來的。

1994年:首次直轄市長選舉,國民黨輸掉台北市。

1995年:兩組反李的國民黨勢力投入參選首屆總統直選,分別是林洋港郝柏村以及陳履安王清峰。

1996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李登輝連戰贏得首次總統直選。
1998年:國民黨輸掉高雄市長選舉,但拿回台北市。

2000年:3月23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蕭萬長輸掉總統大選排名第三,脫黨參選的宋楚瑜張昭雄位居老二,泛藍支持者包圍中央黨部與總統官邸要李登輝下台負責。馬英九與泛藍群眾在總統官邸外面要李登輝下台負責。隔日,即3月24日,李登輝辭去國民黨黨主席一職。李登輝是有史以來,也是唯一一個為選舉失利負責下台的國民黨黨主席。

2001年:國民黨開除李登輝黨籍。

2004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連戰與搭檔宋楚瑜輸掉總統大選後,隨即聚眾在各地暴力滋事連續數日,當晚還衝撞多處法院。4月10日,國民黨又發動「公投拚真相」集會,群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晚會後又開始暴力鬧事。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中國以「連爺爺您終於回來了」歡迎連戰。

2006年:國民黨大鬧國慶大典。

2007年: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說擋下50幾次軍購,他很強悍。後來馬英九當總統後反悔想買,但現在美國不願意賣給台灣當時承諾的武器。


國民黨一直說民進黨敗選就會暴動,事實證明敗選會鬧事暴動的都是國民黨。圖:網路。

2008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以633、馬上好、愛台12建設、絕不舉債等承諾贏得大選。

2009年:國民黨馬政府創下台灣經濟發展以來最難看的經濟數字。

2010年:因為633跳票、馬上好無效,國民黨改稱ECFA是台灣經濟萬靈丹,簽署後不必擔心中韓FTA、中日韓FTA。同年,正式簽署ECFA。

2011年:國民黨捏造宇昌案打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

2012年:國民黨馬英九以黃金十年口號與宇昌案再度贏得總統大選。

2013年:國民黨馬英九滿意度僅9.2%,創下台灣史上最差的總統紀錄。

2014年:根據馬政府統計,馬政府在2013年底的總負債超過24兆元,平均每個國民背債103萬元。如果將隱藏性債務計入,政府總負債也將高達33兆元,等於平均每個國民背債144萬元。馬英九執政期間,平均每年債務增加2,524億元,高出民進黨執政時期的1,660億元將近一千億。

(本文經合作夥伴想想論壇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時事想想】紀念中國國民黨建黨120週年:國民黨不告訴你的那些事〉。)


廢棄物或安樂園:歷史中的動物安葬故事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替寵物特製棺材安葬或火化、舉辦喪禮等等,在台灣是直到近幾年才盛行的風潮,然而這個習俗究竟在人類史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鄭麗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埋葬另一種家人

威廉斯像哀悼兄弟一樣哀悼班杜拉,把他當戰爭英雄來埋葬。在印緬境某處有個紀念碑,一棵「為仁善而保存」的巨大柚木上,刻著這些文字:「班杜拉,1897年出生,1944年戰死」。〔1〕

這段文字是關於一個人如何處理他弟兄的後事,特別的是,這位弟兄是一頭緬甸象。2014年出版的威廉斯(James Howard Williams, 1897-1958)傳記裡,描寫了這名英國人如何深深被這頭象吸引,他們同年同月出生,1920年雙方23歲時在東南亞叢林相遇,相知互信,和其他人與動物在叢林共組家庭,在戰爭時期同時體驗了戰火的回憶。班杜拉去世後,威廉斯鋸下他左側獠牙當成護身物一生保存,埋葬他,為他立碑,藉以追想紀念。

視動物如親屬的感性,或許常被視為現代社會的產物,但其實在歷史中不難找到許多類似故事。

英國牛津大學安德魯.林基教授(Andrew Linzey)研究動物神學議題,談及基督教聖人與動物的關係,就認為差不多三分之二的聖人都有過與動物為友,救治動物脫離痛苦,幫助動物脫離險境,為動物禱告或是傳道的經歷。

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甚至稱呼各種動物為「兄弟姐妹,因為他知道這些動物與他由同源所出」。他認為,從這些故事呈現的尊重動物,表現仁慈,視動物猶親的思想,正好對照出主流經院哲學傳統對這些原則的長期忽視。〔2〕

動物與人由於親人般的情感,進一步安葬寶愛的動物,是人與動物親密情感的極致呈現;但在家庭寵物普遍化、寵物安樂園出現之前,這種安葬僅多以傳奇的方式留存。

當然,對東方社會而言,墳塋的文化意涵極為重要,而被安葬的動物則可納入動物神的系統進一步闡明。至於動物可能作為家族一員而被安葬的集體心理,則是較為晚近的新感性。

其實有西方歷史家認為,即使是人的永埋之所,也是近代之後才發展愈盛。1970-1980年代法國心態史研究者Philippe Ariès以西方社會為例研究人的死亡歷史,指出今天我們是那麼地怕死,甚至連死這個字也不敢說出口。他認為近代之前,傳統中死亡是被「馴服」的,因此對近在咫尺的死亡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甚且冷漠不在意,這種態度與今日的死亡觀形成鮮明的對照。

近代死亡觀念的改變是那麼大,即使是永久埋葬之所,也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發展出來的極端崇拜表徵,西方在過去骨骸僅是暫時埋葬,屍體常被堆疊埋葬,人們也屢屢移徙骨骸,但愈至近代,固定的埋骨所益形重要。

因為墳塋是社會地位的表徵,能在歷史上留下厚葬紀錄的動物,往往代表其建立的跨物種關係對象是社會勢力者。

一則有關19世紀末廣西土司的筆記史料,是狗救土官而得生榮死哀的故事:清末廣西忻城末代土官莫繩武養了一條狗,光緒14年(1888),他到烽火(今宜州福隆)清鄉,被武裝群眾圍困,危急中這條狗把求救信帶回土司衙署乞援,莫繩武因之脫險。為報答狗的救命之恩,返家後平日供應珍饈美食,人狗形影不離。

狗死後,莫繩武如喪考妣,下令以官家規格厚葬,喪葬費用及所需人力都由轄下民眾分攤,每戶繳交白布、酒肉、白米、奠儀若干,置棺盛殮,並責成佃戶負責營造規模宏大的狗墳。出殯時土民披麻戴孝,列隊送葬,吹吹打打,熱鬧非常地送到城外高地。〔3〕

莫繩武的狗對他意義非凡,傳講者談了不少狗葬中民眾負擔的細節,但狗的實際情況卻所述不多,包括活多久,花色、性別、習性與人的互動等,連狗隻的名字也無,顯示傳述者並不關切這些訊息。

入土為安:特殊與普遍

1934年早春三月,臺南警察署接獲通報,有人從運河撈起一隻啤酒箱,其中有女屍待驗。司法主任立馬帶了幾名警部補以及刑事人員趕赴現場,打開臭味撲鼻的木箱,取出女性衣物中的屍體後,卻發現是一隻死犬。

顯然這不是一椿凶殺案,而是民眾依習俗,將死亡的狗放水漂流。與此類似的場景同年見於一則有關豐原的報導,因為官方衛生單位防制狂犬病,撲殺了不少街上的犬隻,屍體由各街庄衛生單位收埋,但因處理不實在,記者發現臺中豐原圳溝中,仍發現了五六具犬屍。

圖1 日治時期警察漫畫中,主角警犬ロ-ン公復仇後,到其妻警犬メロ-子墳前祭拜的圖像。《臺灣警察時報》1934年10月1日227號,頁136-137間(取自臺灣圖書館資料庫)。

與這些漂流犬相對照的是另一頭軍犬不同的命運。1936年《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臺南州鹽埕町日本人(即當時「內地人」)墓地內,有一塊墓碑上寫了墓主的名字是軍用犬某某。州廳衛生單位無法接受狗葬在人的墳地,下令嚴格取締並禁止再犯。〔4〕

軍用犬為何會葬在人的墓地?背景應是二次世界大戰時,軍用動物被大量宣傳高舉,除軍階可能高於人(如臺籍日本兵擔任軍屬、軍夫者),當時戰爭宣傳中,也常有故事將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因為對國家與軍隊的「奉公」,而緊緊地串聯成一體的「美談」,在這種時代風氣下,有人因為疼愛軍犬而將其葬於日本人墓地,其心理不難理解。

但長久以來,臺灣民間對貓狗死亡的處理傳統習俗,都是「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有些情形還附送牠們人間亡者所用的冥紙以求平安,如貓屍上打著冥紙蝴蝶結,寓意送牠一筆黃泉路上的費用,由於吊掛在樹梢,不久腐敗風乾,有些頑皮的孩子甚至把牠們當成擊石的標的來嬉樂。同樣地,被放進袋子丟入河川的狗屍,也可能是附隨了一疊冥紙或狗隻喜好的食物。

近代以來,認為這種動物屍體處理的民俗極不符合公共衛生,日治時期起官方已三令五申改正,但民風不易改變。

戰後初期仍屢見地方政府頒布禁令,如 1950年代新竹市頒布了獸類屍體處理注意事項,規定凡獸類屍體,須埋卻於獸類屍體埋卻場或公共墓地,不得棄捨於街路、溝渠(河川)或其他地點。甚至連葬穴的深度也有明訂:牛、馬二公尺以上,羊、豬、狗一公尺三十公分,貓鼠七十公分以上。此規定之深度頗有規模,其執行困難可想而知。

由於民間習俗的影響,動物屍體的處理一直是衛生單位頭疼的問題。 直到1990年初,仍常可在新聞媒體看到這些問題重覆發生,如河川污染調查小組發現,淡水河動物死屍污染情況嚴重,「呼籲民眾要有正確的動物屍體處理觀念」。在1997年由行政院環保署所做的一項調查中,仍有一成的民眾自承,會以吊樹頭及放水流的方式來處理家中的貓狗後事。

但也是從1990年代起,隨著都市化、少子化趨勢,人們與家中的寵物親密關係進入新階段,民間寵物安樂園逐漸開始興辦,毛小孩/毛孩兒/毛孩子一詞出現並在2000年後大為流行。在時代背景上,1990年代也是動物保護運動開始蓬勃進展的時期。

傳統文化習俗雖已漸鬆動,但法規上仍沒有太大的改變,動物屍體的地位是屬於「一般廢棄物」,與由家戶或其他非事業所產生之垃圾、糞尿等,都被歸為:足以污染環境衛生之固體或液體(廢棄物清理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在此情形下,丟入垃圾車是合法合理的,1990年代臺北街頭垃圾分類的「外星寶寶」曾「回收」到整隻狗屍,是這種廢棄物規範的脫軌意外。

不過另一方面,情感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這也具有全球的趨勢。根據2013年一項對英國人的調查,90%的受訪者將寵物視為家人,33%甚至認為寵物比其他家人更得自己的疼愛。〔5〕

臺灣人視動物為家人的比例如何,有賴確實的調查才能得知。不過從1990年代初以民間為主的動物殯葬業逐漸興起,可以看到這項演變的社會需要。早在1970年代,臺南市衛生局即曾建議社會局闢建貓狗公墓,因故沒有成真。

到21世紀初,許多地方政府已開始協助民眾處理動物殯葬服務,包括焚化灑葬等,但公務機關的處理走向是去宗教化的。而民間寵物安樂園也在法規尚未整備前,因為民眾需求關係而起跑/偷跑,大異於公部門,除了火化等衛生設施外,民間的作法是以照顧情感慰撫、宗教內容為其特色。

家庭.生命禮儀

針對某周刊報導,入出境管理局長吳振吉上午說,Freedom深受第一家庭喜愛,往生時由陳幸妤與陳致中姐弟扶靈,送往寵物安樂園火化安葬,他每年清明節會去祭拜Freedom,「不是為了升官,而是為了情意」,畢竟Freedom是他送給幸妤的禮物,也是致中的玩伴,是一隻不折不扣的「靈犬」。

陳幸妤寫道,在生兒子「安安」前,她對養狗的樂趣遠大於養小孩,逛街吃飯睡覺都是小狗的天下。不幸的是,她鍾愛的黃金獵犬在她訂婚後的隔天,就因先天性腎臟缺陷倒下並安樂死。

「在狗狗臨死前我偷偷告訴牠,若你下輩子要投胎當人,投胎當姐姐(指她自己)的小孩好嗎?」〔6〕

由於法規不完備,臺灣的動物殯葬業一直低調發展;如果受到媒體注目,經常需面臨違法取締的下場。然而,用一只黑色塑膠袋,送走與自己親近相處十年的動物,無論是丟垃圾車或送到動保單位,愈來愈有人在情感上無法接受,更何況也有因為未辦理公家要求的動物登記等手續,而不得不求索於民間寵物安樂園的情形。

今年暑期,我也參加了一場動物告別禮拜,在十字架前,由「寵物禮儀師」為老去的貓咪唸出祈禱文,追憶生前貼心可人的點滴,淚眼目送他進火化爐。之後鄭重處理他的遺骨,並留下一條回憶的小方巾,把它放在每日使用的書桌上紀念追想。這民間美稱的「寵物禮儀師」,據報導,臺灣的大學推廣教育部門才剛開始進行培訓認證課程。我感到一項有關人與動物關係的新社會文化,正靜靜地在形成發展中。

回想之前臺灣史上非私人、非家庭式的動物安魂儀式,多會提及日本時代引進的動物慰靈祭。

臺灣的動物慰靈祭始自1920年代,大盛於1930、1940年代,包括興建畜魂碑,廣泛用於漁業、畜牧業、屠宰場、醫院、軍事,甚至動物園及水族館等地方,在對靈界「鎮」的文化脈絡中,透過儀式,擬達到對死者(為人類犧牲的動物)的安定與彰顯的目的。〔7〕

日治之前,臺灣並無樹立畜魂碑的傳統,自1920年代起,臺灣各地屠獸處所陸續樹立畜魂碑,此種石碑的存在,顯示人們在肉食文化中,對於因為人類而死亡的動物作祟的恐懼,立碑工程常以屠宰業者為主力,在地方政府協助下進行。

臺灣目前仍有幾個地方可見到畜魂碑或獸魂碑。如臺北市有北投、四獸山與木柵等三處,另有網友整理臺北、新北市淡水、宜蘭市、臺中霧峰及清水等其他地點。

每年舉行的動物慰靈祭,祭文的變化也記錄了動物與人類關係的時代變遷,如戰爭時期,重視軍用動物的貢獻;戰後初期,強調動物帶給人們的歡樂;

至晚近,如2012年臺北市立動物園動物慰靈祭的新聞稿,宣傳上聚焦於生命教育主題,強調「動物園展示的野生動物是各種不同樣態生命的呈現,從正面角度讓社會大眾了解死亡並尊重生命,把對動物的感恩之情,轉化為關懷生命與保護自然環境的力量」。〔8〕並提及園內於2004年設立生命紀念碑,要禮讚生命,紀念生命,將包括動物死亡的議題,都納為生命教育內容。

相較於上述動物利用者的動物慰靈話語,告別家人般的寵物,其追思文或許更真摯感人,在許多寵物安樂園的追思文中,動物不但是家人,也成為人們的生命老師。有一位養貓者這樣寫下:

親親阿咪,謝謝15年陪伴。時間回憶無價,天使的萬里晴空,等妳翱翔,萬里星空,也會有妳的大眼睛。一路開心。我們永遠在一起,我們也永遠愛妳。阿咪媽媽。〔9〕

過去的回憶,安息的現在,以及永恆的愛,既是給故去動物的追思,也是哀悼者個人的慰詞。上述2016年寫下的悼詞中,我看見了人與其他動物間親密的和諧。

註解:

[1] 薇琪.柯羅珂(Vicki Croke)著,高紫文譯,《大象先生:勇闖緬甸叢林》(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5),頁391。原書於2014年由紐約的Random House出版。

[2] 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編,錢永祥等譯,《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臺北:桂冠),頁297。

[3] 楊聯奮,〈狗的葬禮〉,收入蕭乾主編,《社會百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初版),頁10-11。

[4] 〈內地人墓地埋葬死犬當局嚴重取締〉,《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10月23日,12版。

[5] Pets Considered Part Of The Family, Census Shows, Sky UK, Sunday 25 August 2013.

[6] 《聯合晚報》,2004年9月22日3版。

[7] 參考大丸秀士,〈動物園・水族館における動物慰霊碑の設置狀況〉,「第9回ヒトと動物の関係学会学術大会」,2003年3月12日,ヒトと動物の関係学会網頁 ,2011年11月10日點閱。

[8] 參考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的新聞稿:〈普渡:感恩往生動物的陪伴、教育〉,2011年11月10日點閱。

[9] 引自寵物安樂園的追憶區。2016年9月7日。

(本文經原作者鄭麗榕、歷史學柑仔店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廢棄物或安樂園:歷史中的動物安葬故事〉。)

 

美國才不是英雄是胖虎!從一戰到近代中東戰爭,總是先養肥敵人最後再揍個半死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綜觀世界史,美國可以說就是個機車的小霸王:一手扶植了自己的敵人,最後把他揍個半死。但如果是塊有利可圖的肥肉(德國、日本)就會死咬不放,不是就給他打個稀巴爛扔了(中東國家)——這惡霸般的行徑,直到現在都仍然上演著。美國真的不是英雄,只是媒體說服你相信他是英雄。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天國讀書會

是說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回顧德意志國》,作者是「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裡面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說一戰結束以後,戰敗的德國經濟破敗,通貨膨脹驚人,還欠了英法等戰勝國大筆賠款,但雖然如此,德國人還是很勤奮的工作,卻仍然不時無法支付賠款,讓法國不斷出兵佔領德國的領土,向德國政府施壓。

這時美國人開始大量貸款給德國人,因為英法等國在一戰時,向美國借了超多錢來打仗,如果英法收不到賠款,就無法清償這些債務。

美國人打的如意算盤是,借錢給德國人讓他們經濟復甦,努力工作的德國人就有錢賠英法等國,英法等國收到了賠款,就有錢還美國,然後美國人借錢給德國人除了可以先收利息,未來還能再收回本金,一條牛剝兩層皮啊,怎麼算都划算。在其中的某一年,德國賠給了英法兩國一百億馬克,但卻從美國手上借了兩百五十億馬克。
.
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有個叫希特勒的閃亮登場,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二戰時美國一開始並沒有直接介入歐洲戰場,而是不斷援助前蘇聯,以求蘇軍能在東線戰場重挫納粹德國,於是大批的武器與資源被運到前蘇聯,而這也的確在東線戰場牽制住了大批德軍,最後還讓德國元氣大傷,但是這也同時讓前蘇聯站穩腳步,快速成長,並成為二戰的戰勝國,揭開了共產鐵幕的序章,形成長達四、五十年的冷戰對峙。
.
兩伊戰爭時,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支持伊拉克的海珊,以對抗伊朗,美國為伊拉克提供各種援助,軍事訓練,武器系統,而兩伊戰爭結束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兩次波斯灣戰爭。

而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美國大力支持阿富汗反抗軍,提供各式武器,很多阿富汗反抗軍都是美國軍事顧問訓練出來的,而前蘇聯撤出阿富汗以後,接下來發生的故事是那些反抗軍開始內戰,最後由塔里班勝出,阿富汗落入極端激進份子的手中,並成為恐怖份子的溫床,然後爆發九一一事件與接下來的反恐戰爭。
.
而中國在與前蘇聯關係陷入緊張後,美國開始了「聯中制俄」的策略,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幫助下,中國推動了改革開放,經濟突飛猛進,成為世界工廠,開始反過來對美國頤指氣使。美國氣急敗壞的指控中國偷走了美國人的工作與財富,還在各種議題上不配合,而中國則叫囂,美國如果敢惹中國,美國將付出代價。
.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是嗎?美國的所有敵人都是自己養出來的啊(笑),也不能說美國是有意識的姑息養奸,或是說美國人就是目光短淺,只能說「世事如棋、乾坤莫測」啊,誰都無法預測未來的發生什麼事。只是美國後來都把他們一手養大的敵人揍得半死,倒是真的。

肥肉如德國與日本,就咬在口中至今不放,無味的雞肋如伊拉克、阿富汗,就留下爛攤子,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破敗的戰場與無盡的人道危機。

(本文經原作者天國讀書會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一句話說完中國近代史:蔣介石竊佔國民黨,國民黨竊佔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竊佔台灣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知道歷史課本有多不可信,因為如果要一句話說完中國近代史,那就是「蔣介石竊佔國民黨,國民黨竊佔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竊佔台灣。」但想當然耳,為了維護這樣強奪來的權力,國民黨並不可能傳授這樣的意識形態給人民,也所以才成了如今大家較為熟知的「國民黨抗爭創立中華民國」等等說法,簡言之是謊話連篇。

(責任編輯:林芮緹)

CC BY-SA 3.0

文/天國讀書會

是說如果要一句話說完中國近代史,那就是「蔣介石竊佔國民黨,國民黨竊佔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竊佔台灣。

蔣介石一開始在革命黨內並沒有任何聲望,他能逐步掌握大權是靠政變與軟禁政敵。當然,蔣介石絕對不是一無是處,至少他的心狠手辣,遇事決絕,是多數人比不上的。要政變就政變,把昨天還尊如大哥的國民黨元老們一個接一個架空軟禁,說清黨就清黨,把前天還親如兄弟的共產黨人一個一個殺光,壯大後更把蘇共一腳踢開,完全不管自己的兒子蔣經國正在莫斯科留學,因此害蔣經國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差一點有去無回。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蔣介石可是比老虎還狠毒,這一點國民黨人多數比不上,結果國民黨最後成了蔣介石的囊中物,蔣介石成為歷史課本上孫中山的唯一傳人,而國民黨也變成了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獨裁又專制的國民黨。

然後每當我們批評國民黨時,國民黨都會拿出過去的歷史,說過去有多少青年志士曾加入國民黨,有多麼光榮的事績,這就像味全的老員工出來說,他們在還沒有被頂新併購之前,曾經如何風光,是國內的一線食品大廠,倍受消費者信賴一樣。

台灣的歷史課本上說,是國民黨領導革命,才締造中華民國的,但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有太多文章與證據可以告訴你,武昌起事時用的不是青天白日旗,參與武昌起事的許多人最後都變成國民黨的死對頭,在民國成立初期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的各省諮議會,很多要角過去都主張君主立憲,跟革命黨人完全沒有交集。

是這些人捐棄成見,一起襄贊共和,才能推翻滿清。而這些立憲派多數支持清政府裡屬開明派的袁世凱,視孫中山為暴亂份子,這也是為什麼孫中山在南京的臨時政府會草草倒台。

只是民國肇建十七年以後,國民黨在蘇共的扶持下壯大,蔣介石又成功竊佔國民黨,統一三分之二個中國,自稱「北伐成功」,東北少帥張學良在父親張作霖被炸死,倉惶退回東北後,見風轉舵,採認廟不認人的策略,尊南京為中央政府,史稱「東北易幟」。

蔣中正與張學良組成的脆弱同盟終於「統一中國」,中華民國不幸落入國民黨手中,國旗從「五色旗」變成「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民黨黨歌變成國歌,國民黨黨徽變成國徽,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就此變成了一黨專制下的魁儡,不止從此黨國不分,連民國初年辦過的自由選舉也不再復見。

蔣介石控制著國民黨,國民黨控制著中華民國,但是卻控制不了全中國,更不要臉的共產黨把中華民國趕到了台灣,原本只是暫代盟軍接收台灣,結果變成了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竊佔了台灣,台灣變成了國民黨的復興基地,施行一部根本跟台灣沒有關係的殘破憲法,還被捲入國共恩怨之中。

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不能自稱是台灣,因為竊佔台灣的中華民國自稱是合法政權,我們不能政黨輪替,因為竊佔了中華民國的國民黨自稱有黨才有國,我們甚至也不能選總統,因為竊佔了國民黨的蔣介石自稱是民族的救星,有他才有國民黨。

但其實國民黨在尚未被蔣介石竊佔之前,是真的有幾分理想的,部份革命黨人在民國成立後組成這個政黨,是真心想要實踐民主政治,只是這些人與這段歷史早已被蔣介石綁架。

而中華民國這個號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在肇建之時,也是承載了許多人的自由平等之夢,只可惜被國民黨竊佔之後,與中華民國連上等號的是,是白色恐怖,是血腥鎮壓,是一黨專制,是無法被原諒的國家暴行。

蔣介石,國民黨、中華民國、台灣,如此簡單的關係,卻是現在永遠說不清的一段歷史,因為有太多人依附著過去的這段謊言而活著,靠著繼續維持這段謊言來掠取權力。當過去鼓吹反共復國的黃埔叛將與今日繼續把這段謊言編入歷史課本的學者共處一室,一起去中南海輸誠時,總會讓人不知不覺的厭惡這段歷史,厭惡這些中國人。

讀中國近代史總讓人感覺是種惡趣味,就像愛看陰屍路這部影集一樣。

(本文經原作者天國讀書會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昨天的竊佔之實】一句話說完中國近代史!〉。)

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50年?台灣早在日治前,就是全中國最有錢的先進地區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近期分享的一篇《蔣中正造就台灣經濟奇蹟?數據打臉國民黨假歷史: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50年》引起廣大迴響,然而也有人不同意這個看法,提出不同的數據反駁。本文認為,台灣的現代化並非奠基於日本,而台灣更沒有必要對日本感恩戴德的崇敬——讓我們聽聽作者的看法。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公民醒不醒

很多「覺醒公民」說「台灣的現代化奠基於日本」。甚至在「課綱爭議」中,認定「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一省」這段有爭議,而要加以刪除。

事實上,台灣與同時期的中國其他省份相比,並不落後,甚至非常有錢。

1707年,台灣海防同知孫元衡遍覽台灣,寫下20首《秋日雜詩》,提到台灣人完全不在意米糧的價錢,甚至來自江南的高級絲綢,在台灣人人買得起而不顯得珍貴。隔年他又寫下《田家》,描述台灣農民穿著高級絲織品下田耕作,毫不在乎弄髒昂貴的衣服。

當時台廈道陳璸曾試圖改變台灣這種奢華風氣,他以身作則,素衣粗食,但成效有限。

1717年的《諸羅縣志》與1720年的《台灣縣志》、《鳳山縣志》描寫的更詳盡:台灣婦女相當重視衣服的刺繡花紋,相互炫耀,從富貴人家到販夫走卒,穿著的衣褲鞋襪都相當高級,稍有損壞就丟棄買新的。

所以,台灣早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早就是全中國最有錢,最奢華的地區。(當時還沒建省)

到了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台灣的現代化也是走在全中國之前。

1877年,安裝電線,從台南到打狗(高雄),以及台南到安平。
1888年,電線從基隆到打狗(高雄),台北有從淡水到福州的海底電纜。

龐大的工程經費,除了省府支應外,不足的部份由台灣的茶商贊助。鐵路部份,鋪設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是台灣縱貫鐵路的開端。

日本人充份利用台灣的建設,村上玉吉的《台灣紀要》寫:「台灣電線給予我征服台軍非常便利。」

日本堅持要染指台灣,主因也是看上台灣的富裕與先進,並不是「覺醒公民」所認知的:落後的台灣靠日本才開始進步。

日本殖民台灣後,下令「鎮台三原則」:一威壓島民、二驅逐台民、三獎勵日人遷台。日本的理想是把台灣人通通趕走,留下空蕩蕩的島,讓日本人直接來住有錢的台灣。

就是這種計畫,當時日本駐台官員、憲兵、警察經常虐待台灣人,包括強占並破壞寺院與書院、挖刨台灣人祖墳,污辱與搗亂婚姻儀式,就是要讓台灣人「滾回中國去」。從1898年起的5年內,有一萬多位台灣人因反抗而遭殺害或處刑。

台灣人有必要向日本人感恩戴德嗎?

再講嘉南大圳與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的興建構想,最初是為了滿足日本國內砂糖消費量需求,後來因日本國內稻米產量嚴重匱乏,發生「1918年米騷動」事件,為了兼顧米糧增產,才調整為「米、糖增產」為目的。以此來看,嘉南大圳是為了日本需求而有的工程,不是為了台灣。

工程從1920年開始,到1930年完工。總工程經費5412萬日円。

日本殖台初期1900年的米產量為30萬7千噸,到1938年米產量為104萬噸,增長4.57倍。但是這些米糧大部份都銷往日本,一般台灣平民仍要以蕃薯籤果腹。1938年台米銷往日本量是69萬2千噸,占台米產量的一半。

嘉南大圳帶來的豐收,造福的是日本人,而不是台灣本地人。

當時日本總督府以低價收購台灣米糧,再以中價位在市場出售,賺取價差。從1939年到1944年間,總督府轉手獲利就高達9307萬日円。

也就是說,日本總督府靠低買高賣的米糧價差,短短5年內就賺到1.7個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建好後,強迫農民要繳交水租,增加農民負擔。台灣農民因米價受日本總督控制,無法提高售價,又要徵收水租,可說是受到雙重剝削,成為日本總督的農奴。

八田與一在1934年受到日本天皇授予勳六等瑞寶章,1938年授勳五等瑞寶章 ,1939年授勳四等瑞寶章,這些勳章都是表揚他對大日本帝國的貢獻,而不是表揚他增加台灣人食米量。

這時後的台灣人食米量,甚至不如1707年,清政府統治時期咧!台灣人有必要向日本人感恩戴德嗎?

最後談一下教育。

日本在台灣廣設學校,但是還區分為「公學校」與「小學校」,「公學校」只能稱為「識字班」,教育對象以台灣本地人為主,「小學校」才是正規教育,對象以日本移民為主。升學以「小學校」的教材為準。

這制度一直到1941年,台灣教育令再度修正,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至此,以台灣兒童為施予對象公學校學制才正式結束。這時離日本戰敗剩不到5年。

在高等教育方面,日本在台灣只設立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1928年成立,主要是給日本移民為招生對象。

1940年「台北帝大」醫學系,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的占比是1比1,這個看起來公平。文政科系的比例,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的占比是5比82。非常不公平。物理、化學、農業科系比例,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的占比是4比86。非常不公平。日本只在醫學系,稍微公平的對待台灣學生,除此之外,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有種族歧視。

問最後一次:台灣人有必要向日本人感恩戴德嗎?

參考資料:

《被混淆的台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駱芬美著
《台灣史記 日本殖民統治篇》許介鱗著
Tukhachevsky 美國援助台灣的金額
顏擇雅 joyce 時間-談殖民

(本文經投稿作者公民醒不醒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本建設台灣〉。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延伸閱讀:

蔣中正造就台灣經濟奇蹟?數據打臉國民黨假歷史:日治時期才是台灣起飛的黃金50年
蔣中正沒來,台灣就沒有今天?這批解密文件揭開國民黨令人震驚的暴政紀錄
【歷史解密】沒有老蔣帶來的黃金,就沒有今日的台灣?
【歷史解密】好意思說是「光復」?兩篇報導揭開國民黨71年前來台造成的傷害

中國人愛嗑瓜子到古書都有記載,歷史上最愛嗑的皇帝就愛這味──加鹽烘焙西瓜子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中國人嗑瓜子的習俗在明代已經是宮廷中皇帝的休閒, 清代、 民國更是成為全國風行的食物。 從最初的西瓜籽, 到後來的南瓜籽、 葵花籽。 終於形成了三籽鼎立的局面。嗑瓜子究竟為何讓中國人如此著迷呢,一起來看看有趣的「中國瓜子史」!(責任編輯:蔡沛宇)

中國人嗑瓜子的習俗大概最早興於北方, 這是因為著於北方的歷史文獻中有嗑瓜子的記載, 北宋初年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就記載了「瓜子」, 是幽州的土產。

中國人喜食瓜子的傳統始於何時? 此事尚不可知, 但確定的是, 明清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 康熙年間, 文昭的《紫幢軒詩集》中有詩《年夜》: 「側側春寒輕似水, 紅燈滿院揺階所, 漏深車馬各還家, 通夜沿街賣瓜子。 」

乾隆年間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也記載了北京的元旦: 「賣瓜子解悶聲, 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與爆竹之聲, 相為上下, 良可聽也」, 「乾隆帝在新年之際, 在圓明園內設有買賣街, 依照市井商肆形式, 設有古玩店、 估衣店、 酒肆、 茶肆等, 甚至連攜小籃賣瓜子的都有」。

清中前期「錦州海口稅務情形每年全以瓜子為要, 繫海船載往江浙、 福建各省發賣, 其稅銀每年約有一萬兩或一萬數千兩, 或竟至二萬兩不等」, 到了清末, 「瓜子, 歲獲約一萬五千餘斤, 除土人用營銷潦河口漢口無大宗」, 可見瓜子消費量不可小覷。

Denise Chan CC Licensed

民國時期, 豐子愷先生花大篇幅敘述了中國人嗑瓜子的習俗, 他認為國人吃瓜子的技術最進步、 最發達, 「在酒席上, 茶樓上, 我看見了無數咬瓜子的聖手。 近來瓜子大王暢銷, 中國的小孩子也都學會了咬瓜子的絕技」。

但他也是最痛恨用嗑瓜子來「消磨歲月」, 把嗑瓜子當成國民劣根性的一種進行批判, 他說, 「除了抽鴉片之外, 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 其所以最有效者, 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 吃不厭, 吃不飽, 要剝殼」。

manhhai CC Licensed

而瓜子,無外乎葵花籽、南瓜籽和西瓜籽。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輾轉傳入中國,大概是在16世紀上半葉。一個新作物從傳入到推廣, 往往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作物的價值被文人注意並記載下來,則應該是在社會上傳播一段時間之後的事。文獻中可見記載葵花籽可食的是康熙《桃源鄉志》:「葵花, 又名向日葵, 色有紫黃白, 其籽老可食」;最早記載葵瓜子售賣的是《植物名實圖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 微香, 多食頭暈, 滇、 黔與南瓜籽、 西瓜籽同售市」。

在清代, 向日葵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 食用及售賣也只是偶有記載。 民國《呼蘭縣誌》較早記載向日葵大規模栽培的「葵花, 籽可食, 有論畝種之者」, 則說明葵花籽已經開始流行了。

Dominic Alves CC Licensed

但是晚清以來, 南瓜籽可食的記載非常多, 遠超過葵花籽, 如咸豐《興義府志》: 「郡產南瓜最多, 尤多絕大者, 郡人以瓜充蔬, 收其籽炒食, 以代西瓜籽」, 南瓜籽流行程度可見一般。

到了民國時期, 南瓜籽已經有廣泛的食用人群。 但雖然葵花籽和南瓜籽也是瓜子中的一員, 但是在社會上流行卻是近代以來的事, 南瓜籽大概從晚清開始流行, 葵花籽大概從民國時期開始流行。 民國時期, 葵花籽常被稱為「香瓜子」, 這一稱謂在晚清還不常見, 或可說明葵花籽的流行也是在民國時期。

而中國最流行的, 必然是西瓜籽, 西瓜品種眾多, 再加上引入後, 數百年的自然選擇導致的品種分化。 從元代開始, 各地方志所記載的西瓜品種達五十餘種。 最早記載西瓜籽可食的是元代的《王禎農書》: 「(西瓜)其子爆干取仁, 用薦茶易得」, 元末明初《飲食須知》又載: 「食瓜(西瓜)後, 食其籽, 不噫瓜氣」。

宮廷中, 食用西瓜籽的情況可以參見晚明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 書中記載了明神宗「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 宮廷御膳的製作方法影響了上層社會對瓜子的喜好, 同時又進一步影響民間。 晚清黃鈞宰在《金壺七墨》有統計: 「計滬城內外茶樓酒市妓館煙燈, 日消西瓜籽約在三十石內, 外豈復意料可及耶」, 可見西瓜籽消耗量之巨。

 

(本文經原作者 知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愛嗑瓜子?〉。首圖來源:知史提供)


BO 熱情招募實習編輯,歡迎你的加入!工作內容與需求如下:
  1. 一週可到辦公室至少三個整天,實習期間至少半年(含以上)。
  2. 英文成績多益 700 (或等同托福、雅思成績)以上,英文聽力、閱讀無礙,多益 800 分以上為加分條件。
  3. 善用 Google 線上工具協作,熟悉影音製作、社群媒體操作為加分條件。
  4. 無新聞操作經驗可,但需具備肯學習、細心、主動、肯溝通等人格特質。
  5. 需負責議題操作工作:協助編輯台議題資料蒐集、採訪逐字稿整理,建立好書書摘文選等。
  6. 需負責影音活動工作:協助編輯台影音直播企劃、執行,以及實體社群活動企劃、執行。
  7. 時薪/月薪制:視工作內容與方式決定。
  8. 實習編輯未來可優先考慮錄取正職。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您想要應徵的頻道:【應徵】BuzzOrange 實習編輯:您的大名

為什麼中國人習慣說「三更半夜」?源自這兩位宋代名人──陳三更和董半夜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三更半夜能成為中國人指稱深夜的俗語,可以追溯到夜生活豐富的宋朝,當時沒有宵禁、夜生活自由開放。「三更半夜」一詞就是源於兩位宋太宗時期熱愛深夜聊天的名人, 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 一個是「董半夜」董儼。(責任編輯:蔡沛宇)

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詞, 是夜已經很深了或者時間已經很晚了的意思。 但在宋代, 「三更半夜」一詞卻是源於兩個人, 一個是「陳三更」陳象輿, 一個是「董半夜」董儼。 他倆都是宋太宗時的大名人。

《宋史•趙昌言傳》: 「四人者(陳象輿、 胡旦、 董儼、 梁灝)日夕會昌言第。 京師為之語曰: 『陳三更, 董半夜』。

這裡是說, 宋太宗時期, 陳象輿、 胡旦、 董儼、 梁灝、 趙昌言等人志趣相投, 形影不離, 常常相聚在趙昌言的家裡談至深夜, 還不忍散去, 當時人們就戲稱陳象輿為「陳三更」、 董儼為「董半夜」。 這就是「三更半夜」一詞的來歷。

白天說成「鐘」

古人把深夜稱為「三更」和「半夜」, 還要從古人的計時習慣說起。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 白天說成「鐘」, 黑夜說成「更」或「鼓」, 這一點, 我們從現在古人留下的鐘樓鼓樓上也能看得出來。 在古代, 城鎮都設有鐘樓鼓樓, 晨起要撞鐘報時, 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 古人把一夜分為五更, 除夕夜的「一夜連雙歲, 五更分二年」就是這個意思。

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 以點數報時, 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 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 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 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 我們常說的「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紅樓夢》在大觀園裡過元宵節那一章中說: 「天未二鼓, 戲演的是《八義》中《觀燈》八出; 三更時, 賈母聽罷女先生的《鳳求鸞》; 四更時, 鳳姐兒的笑話也講完了, 元宵節終於『聾子放炮仗–散了』。 」這就是「更」「鼓」用得最為明顯的例子。

古人的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 二更是21點到23點; 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 四更是1點到3點; 五更是3點到5點。 三更為子時, 正是半夜時分, 也是夜間最為寒冷的時候, 所以賈母這時說「怪道寒浸浸的起來」。

賈府的元宵節鬧到「四更」, 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凌晨三點左右, 可見賈府的元宵節是非常熱鬧的。

與宋朝有關

「三更半夜」能成為人們的一個常用俗語, 不能不說說宋朝的夜生活了。

宋朝的夜生活是自由和開放的, 「三更半夜」在唐朝是根本行不通的。 因為在唐朝, 城市生活是實行宵禁的。

唐朝的《宮衛令》規定, 每天晚上衙門的漏刻「晝刻」已盡, 就擂響六百下「閉門鼓」; 每天早上五更三點後, 就擂響四百下「開門鼓」。 凡是在「閉門鼓」後、 「開門鼓」前在城裡大街上無故行走的, 就觸犯「犯夜」律令, 要笞打二十下。

到宋朝初年, 這些律令就全部廢止了, 宵禁也被完全解除, 宋人可以通宵達旦地過自己喜歡的夜生活了。 「梁園歌舞足風流, 美酒如刀解斷愁。 憶得少年多樂事, 夜深燈火上樊樓」。 這些都為「三更半夜」一詞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還有, 我們現在把時間說成是「幾點鐘」的「點」, 也是來源於古代的「更」。 為了把時間分得更細些, 古人又把一更分為五個「點」, 一「點」約等於現在的24分鐘。

當然, 這個「點」不是「小」的意思, 這裡的「點」是古代的一種樂器, 形狀就像小銅鐘, 中間凸起, 兩邊有孔, 更夫用繩子穿到孔裡把「點」系在手上, 報時的時候用手打「點」就可以了, 時間久了, 「點」也就成了一種計時單位。 現在說「打點」一詞也是來自這裡。

由以上我們可以看出, 每一個漢語成語的產生, 都有其自己的歷史背景。 沒有宋代經濟的繁榮, 沒有宋代夜生活的開放, 也就沒有「三更半夜」的今天。

(本文經原作者 知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三更」 「半夜」源自兩個人〉。首圖來源:)

【綠色小方舟】「樹」說往事憶當年,大安森林公園的前世今生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我的初中跟高中歲月都在信義路上度過,當時這附近還有很多舊書攤,也是我經常涉足尋寶的據點,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附近的信義路三段56巷內,還有很多人群居住的軌跡,印象中就是一些破舊低矮的房舍」

大安森林公園──當代台北水泥叢林中的綠色方舟,在老一輩的記憶裡,這裡曾經有稻田、眷村和蜷曲的小巷弄,一起來探索這塊美麗綠地的時光記憶。(責任編輯:蔡沛宇)

大安森林公園過去曾經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圖片來源:黃大洲《一座公園的誕生》

文 / 范欽慧(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

雖然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是又有多少人對於大安森林公園這片土地的過往歷史,存在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呢?

我想很多年過50歲的人,如果曾在台北求學過,一定都還記得當年的「國際學舍書展」,也就是在信義路上的國際學舍旁有一個體育場,每年寒暑假必定會在這裡舉辦書展,塞在人擠人的體育館中,猶記得因為空調不好經常讓人缺氧,但是背上扛著欣喜又沉重的採買戰果,那樣的青春記憶是有溫度的。

我的初中跟高中歲月都在信義路上度過,當時這附近還有很多舊書攤,也是我經常涉足尋寶的據點,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附近的信義路三段56巷內,還有很多人群居住的軌跡,印象中就是一些破舊低矮的房舍,然而這些畫面就在1992年一幕幕消失。

其實打從1932年(日據昭和七年),這裡就已經規劃成七號公園預定地,經過了一甲子的歲月後,一個關於城市公園的夢想終於拍案底定,大安森林公園在許多人的期待中誕生,走過的族群歲月,隨著房舍聚落的拆除而逐漸消失。

一個世代的消失,換來另一個新的開始,就在同一年,有一位女孩出生了,當她長大後從嘉義來到台北就讀台大城鄉研究所,看到如此美麗的森林公園,開始好奇這裡的過往歷史。她就是鄭珮吟,一位斯文秀氣的女孩,決定把這段她從未參與過的時代與空間記憶建構,當作她的碩士論文題目。

鄭珮吟以大安森林公園過去作為研究主題。圖片來源:范欽慧

其實台大城鄉所從2014就開始就進行關於大安森林公園過去形成的歷史脈絡。珮吟說關於這片土地歷史的考據,最早是從1898年的台灣堡圖,這份資料很清楚記載著台灣百年前的地形樣貌以及土地利用的資料。

以現在大安森林公園的位置,套疊到那個時候的堡圖上,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大安森林公園主要是稻田為主,只有在現在的東北方,也就是信義路與建國南路口的附近,可以看得出來有個聚落稱作:柴竹圍,從名字可以想像當時就是用竹子與樹圍起來聚落,從資料上可知,這裡在清領時間 就住著林姓、蘇姓、周姓等最早人家。

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早在1932年這裡就已經畫定了七號公園的預定地?珮吟的回答是,當時這裡有一片稻田,加上在現在新生南路的西側、也就是靠近青田街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都是棋盤式的道路,是很有規劃的區域,至今仍留有很多棟傳統日式住宅,推斷當時這裡住了很多日本人,他們就會在這樣的建築附近規劃出一片休憩的空間,我可以想像當時這裡一定充滿田園自然的氣息。

不過就在1949年之後,當時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的大批軍眷,也選擇在這裡落腳下來,光是靠近和平東路的方向,就有空軍的建華新村,還有陸軍的岳盧新村,當時的人以為這裡只是暫住,房子也是簡單搭建。

沒想到這麼一住就是歷經了兩代甚至三代,漫長的歲月中,許多人的故事也在此發展,為了還原當時的記憶,珮吟查證了一些戶政資料、以及國防部的紀錄,希望能找到更多當時的住戶,透過口述調查,把這段歷史內容慢慢建構起來。

透過珮吟,我才想起過去有一部國片「搭錯車」(1983出品),影片中收舊貨的瘖啞老人拍攝的地點就是在當時信義路三段56巷內,可以看到當時的環境狀態,主要是以勞力階層為主。

珮吟說,隨著社會的變遷,1950年之後,開始有大量農村人口進入都市討生活,儘管1956年台北市政府宣示這個地方是公園預定地,當時當時已經有好幾百戶的住家落腳於此。

(電影《搭錯車》,影片來源:YouTube

如何找回當時的住戶,這樣的尋人任務又該從何而起?經過各方打聽,珮吟查到當時的拆遷戶主要是移往南港國宅跟延壽國宅,但是很多屋主已經易主,好不容易找到了九位住戶,在他們的記憶拚湊下,過去哪裡有美食、小雜貨店、理髮店、生活雜貨店…..還原了當時生活的真實氣息。

甚至當年56巷內巷弄比較窄小彎曲,外地來的人很容易迷路,當年一些在地年輕人在外面飆車,如果被警察追就往巷子鑽,警察就會在巷口打住。

另外在56巷中還有一個萬善塔,可能在日據時代就存在的,但是歷史已經不可考。當地住戶還記得童年曾經在萬善塔前的廣場及旁邊的小廟中冒險。但是所有的畫面,卻難以在目前的大安森林公園中找到昔日的軌跡,只能憑藉著向外看的記憶畫面,來拼湊出一些大概方位。

拆遷前的信義路三段56巷,曾經是一片聚落,各種生活機能皆備。圖片來源:簡永彬

目前大安森林中唯獨具有歷史代表的只有在靠近新生南路的觀音雕像,1992年原本進行拆除舊住戶時,許多佛教徒為觀音請命,希望能就地保留,也曾引起許多爭議,後來市政府是以公共藝術的角度予以保存,因為雕像是出自於雕刻家楊英風大師之手。

而今天的水生池雖然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是一個水塘,但是關於螢火蟲的記憶,卻是在公園東側的另一片稻田中,甚至在今天的大安森林公園中的幾棵樹,都可以喚起一些昔日的畫面,比如倒垃圾的地標……

不論如何,珮吟很期待能找到更多當年的住戶,讓昔日歲月能重現天日,還原大安森林公園曾經走過的人文面貌,留給後人更多追憶的空間。

大安森林公園靠近新生南路的觀音雕像。圖片來源:鄭珮吟

(本文轉載自 環境資訊中心 ,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捐款支持環資,讓環境資訊不中斷! )

延伸閱讀:

【台灣的地圖會說話】從消失四十年的國家公園開始說起
【逆思:台北街道故事】從信仰中心到街友聚集地,擁有百年回憶的艋舺老街要如何活化?


拆彈的不只是少年:被迫肉身排排站「檢查」地雷的,還有這些無名英雄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頗有討論的《拆彈少年》說的是在二戰後被丹麥派遣去專門拆炸彈的少年們,讓人很受撼動。然而拆彈團隊雖然真有其事、也有那種「用人命測試拆彈結果」的事情,然而更具體考究起來,有些細節卻未必完全是如此,而是為了感動觀眾才這樣做的設定——究竟歷史上二戰後各國是如何處理德軍埋下的上百萬顆炸彈呢?一起來看看。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GO for Taiwan

電影〈拆彈少年〉的丹麥原片名為"Under Sandet",直譯就是「沙之下」,一語雙關地強調「有如掩蓋於沙塵之下、被忽視的德國戰俘掃除丹麥沙灘雷區血淚史」;臺灣代理商所取的片名,則剛好命中該片最主要的歷史爭議之一:丹麥有沒有強迫未成年的德軍戰俘去從事除雷之類危險工作?

一、誰在拆地雷?

片中「一整組經過粗略訓練的戰俘徒手掃雷」的敘述,固然深具戲劇張力,但如果始終只用這種人來掃雷,後果就連劇情都有交代:即使丹麥人不在乎德國人死活,但是讓這些欠缺經驗和專業的菜兵來除雷,可就會嚴重影響掃雷進度和成效。那些海岸可是丹麥自己的,若沒清理乾淨,日後比較容易中標的可是丹麥人呢!

在一篇多年前由Dan Mouritzsen撰寫的專文中,提及戰後初期在丹麥排雷的戰俘,其實有不少是專業人士──從投降的德軍工兵中徵募而來的志願者。由大約2,600名德軍戰俘組成的「丹麥除雷隊(Minenkommando Dänemark)」,在戰爭結束後4個半月內就將丹麥境內的150萬枚地雷清理掉140萬枚以上,期間死亡、重傷共481人。這些描述與片中所呈現的情節出入甚大,或許也只是部份事實,但可以確定的是:

  1. 負責幫丹麥掃雷的戰俘並非只有欠缺知識經驗的小兵,也有工兵之類具有相關專長者;
  2. 丹麥除雷隊不但有專業人員,甚至有裝甲除雷車可用!
參與除雷的戰車、裝甲車來自德軍第233後備裝甲師,這個師長期駐防丹麥,在戰爭結束前幾個月才跟其他幾個駐防丹麥的步兵師一起改掉番號中的「後備」字眼──這代表他們在戰爭期間基本上都是只能兼顧駐地防衛工作的新兵訓練單位。這輛德軍三號戰車車體前方的白色字樣就是「 Minenkommando」,它的右側履帶看來就是在掃雷時中雷被毀。
戰車除雷的工具就是這些可以將地雷輾壞或壓爆的滾輪。丹麥除雷隊使用的除雷車有不少是以233裝甲師的三號戰車改裝,這也多少反映了233師的「後備」性質──三號戰車大約在1943年秋就已經無法因應第一線作戰了。

據稱本片導演曾坦承:有特意將片中戰俘角色的年齡壓低,以勾起觀眾同情心。這種人物設定合理嗎?

理論上,德國正規軍的徵兵年齡下限為18歲,1935年德國恢復義務徵兵時,是從1914年出生、21足歲上下的青年開始;而在戰爭持續數年、戰場和傷亡都愈打愈多之後,實際徵集的年齡當然也就愈發下修,在戰爭末期一片混亂之際,是可能出現不滿18歲的青少年兵;

而在正規軍之外,1944年秋天成立的「國民突擊隊(Volkssturm,本質上是經由納粹黨組織動員的非正規民兵)」,規定的徵兵下限是16歲以上的男生──不過國民突擊隊通常只在本土作戰。因此在德國投降時,駐丹麥的德國正規軍中是可能有未滿18歲的青少年士兵,但數量恐怕不會太多。


可能是近代史上曝光率最高的「生日趴」照片之一: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在自己生日當天表揚作戰有功的國民突擊隊少年成員。

  二、丹麥以外的掃雷工作

納粹德國為了防範盟軍登陸西北歐,在北起挪威、南至法國-西班牙邊境的大西洋沿海,建立大規模的海岸防衛體系,稱為「大西洋長城(Atlantikwall)」。負責指導大西洋長城防務的德軍名將隆美爾元帥估計,整個「長城」沿岸應該要布置4千萬枚地雷才能確保防禦力,幸而地雷成本雖低,倒也不是說作就能作,因此在盟軍發動諾曼地登陸之際,德軍在大西洋海岸佈署的地雷總數僅有400萬-500萬枚上下。

 1934年隆美爾與女兒戲水時的合影。隆美爾的正面形象之一來自於德軍在北非作戰時的騎士作風,但若考慮地雷對後世以及平民的危害,那麼這位在北非就開始大量使用地雷的名將,恐怕也得要揹上「不人道」的惡名。

1934年隆美爾與女兒戲水時的合影。隆美爾的正面形象之一來自於德軍在北非作戰時的騎士作風,但若考慮地雷對後世以及平民的危害,那麼這位在北非就開始大量使用地雷的名將,恐怕也得要揹上「不人道」的惡名。

「僅有數百萬枚地雷」當然也夠各國頭大了,何況這還不計德軍在其他地區所設的呢!早在雅爾達會議時,與會盟國就議定要讓德國以強制勞動來作為戰爭賠償的一環;而在戰爭結束前,盟軍也已決定要讓德軍「自己的地雷自己清」──所以,「清理沙之下」的情節其實在每個大西洋長城所在的國家,包括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地都曾上演過,非只丹麥一地。

(甚至也不止在「地」上,1945-48年間盟軍還編組了27,000名原屬德國海軍的戰俘和300條船艦,掃除北海及波羅的海的水雷,稱為德軍掃雷署[GMSA]。)

法國調用多達七十餘萬的德國戰俘到國內從事包括排雷在內的各種勞動,除了清掃大西洋岸的地雷外,地中海沿岸也有他們的蹤跡,因為德軍戰時也在地中海沿岸埋設地雷。估計有5萬名戰俘投入法國的排雷工作,其中約1,800人死亡;負責排雷的戰俘可以吃到較好的伙食,但直到紅十字會介入要求提供較佳的訓練及防護措施之後,傷亡率才開始下降。

挪威也有類似狀況──1945年8月,協助挪威排雷的德軍戰俘死亡已多達275人,另有近400人成殘。此後排雷工作暫停將近一年,到1946年中才恢復,理由不明,但恢復排雷工作後戰俘的傷亡大幅減少,所以可能是因為此前工作條件及戰俘的身心條件都太差,嚴重影響工作效率。而挪威也發生過德國戰俘被迫排成橫列肩並肩走過自己清理完成的雷區作為「成果驗收」的情況。

戰後在挪威清理地雷的德國戰俘。
正在「驗收」排雷成果的德國戰俘。數十年後人民解放軍的工兵在中南半島地區完成人道排雷任務時,也常用這種方式公開驗收,結果被少數採訪媒體形容成解放軍獨有的作業方式。

根據國際法,戰俘可以提供勞務,如二戰期間美軍在歐陸的維修場站中,就有不少德國戰俘幫忙修車打雜,戰後德軍戰俘更一度是英國農業的重要勞動力之一;但日內瓦公約第32條也要求「不得使用戰俘從事有礙衛生和危險的工作」,這項條文成為戰俘除雷工作的最大法律爭議。

挪威的戰俘就曾引用第32條向挪威抗議,認為要求他們拆地雷是違反國際法,結果挪威的答覆非常有法匠的風範:各位的身份不是戰俘,是國家無條件投降後被解除武裝的部隊!(挪威在1940年被德軍佔領之後幾乎沒有戰事,因此當地德軍確實並非在作戰中被捕或投降的);

一些參與過排雷的戰俘,至今仍根據日內瓦公約第32條在向德國或當初派遣他們排雷的國家索償,見諸明鏡周刊報導的索償數字是每人在雷區工作的每一天要得到20歐元償付。戰俘賣命能換取的報酬有多少?

一位在地中海岸參與除雷,名叫Herbert Flemming的德國戰俘,在1948年從戰俘營釋放時,總共只領到300馬克,僅能買套新衣褲和一雙新鞋。Flemming的經歷也可證明並非每個參與除雷的德國戰俘都是具有相關技能的志願者──他是德國空軍的地勤,不是工兵。

小結:禍患猶未已

在經過如此血汗的清理、善後,並且用人命驗收之後,就天下太平了嗎?當然不。〈拆彈少年〉拍攝期間最有名的花絮,就是他們在昔日掃雷的地點實景拍攝時,又找到了一枚老地雷!

直到今天,戰時遺留的地雷不僅為禍非洲、東南亞等地,就連歐洲都還不算完全的乾淨土。丹麥海岸的Skallingen半島,是昔日德軍布雷的重點之一,由於地物和地貌多變,掃雷困難,直到2012年才「號稱」清除完畢──可惜只是號稱,因為隔年就又有地雷出土了!若將未爆彈(Unexploded ordnance, UXO)也算進去,那問題就更為難搞。

西歐各國「擁有」最多UXO的國家之一是自古以來就屬四戰之地的比利時,除了二戰時期的遺留彈藥外,主要來源是一次大戰期間,雙方競相把對方控制區炸成月球表面時,大量的發射之後卻沒爆炸的砲彈。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包括漢堡、倫敦等在戰時被大量炸彈傾洩的城市。中外對照,東亞諸國至今不也在為了數十年前的戰爭遺留下來的賠償/戰敗國軍民欠款問題、不時出現未爆彈、甚至核生化武器所帶來的後遺症,不斷地爭議不休嗎?只能說,發動戰爭很容易,但得到和平很難!

(本文經原作者GO for Taiwan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沙之下─從〈拆彈少年〉淺談戰爭善後問題〉。)

延伸閱讀:

瑞士面對「惡鄰」的生存之道:二戰時靠著強大的文化國防,擋下希特勒的入侵野心
被納粹掩埋的歷史:一場 90 分鐘的秘密會議,將1100萬個猶太人送往地獄
納粹到底幹了那些壞事?一位老師提醒我們別只會攻擊孩子,真正該檢討的是沒教好的大人

 

彰化老屋悲歌:日治時期石油代理商行,遭判「毫無價值」恐遭拆除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日前彰化古蹟接連起爭議,不但拆除杜錫圭故居、大新鳳梨商事會社,吳蘅秋殼牌石油代理店,也都面臨被判定不具備古蹟價值而遭拆除的危機。然而吳蘅秋的代理店,正是見證臺灣石油代理的重要產業歷史現場,卻可能又將慘遭政府的毒手…..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林俊德
圖:陳怡安

該處是吳蘅秋於1924年返臺經營家族事業殼牌石油會社代理店,振豐源商行所在處所,其重要程度如同20年前就已經不存在的賴和醫館。(賴和醫館除了賴和先生,還有賴通堯先生的牙醫診所同在一處,也是文化先們走走入入的日常所在。)

今年7月就滿120年的振豐源商行所在處所,除了是由臺灣文化協會的吳蘅秋先生主營之外,更是一處見證臺灣石油代理的重要產業歷史現場。

就像1925年建成竣工的彰化農業倉庫一樣,空間的存在見證「彰化振業信用組合」(1918年創立)即將滿百年,吳蘅秋殼牌石油會社代理店也是「振豐源」(1897年創立)即將滿兩甲子120年的唯一證明。

不留就永遠沒有了。

我剛回到彰化,還不知道這些「我們地方的故事」之前,也構想過該處所可以做為彰化的城市再生前進基地,東南西北展開到彰化舊城:

【東門】的孔廟、天公壇(元清觀)、楊全酒類賣捌所、八卦山等,
【南街】的三角公園、觀音亭(開化寺)、市場等,
【西門】的小西街、高賓閣、彰化車站等,
【北門】的彰化老街(現中正路)、【北門外】的地方自治史蹟大新鳳梨商事(楊宗城、李棟材)與杜錫圭故居、扇形車庫、鐵路村、彰化農業倉庫等,

若要考慮文化資產結合城市發展,這不正是最好的舊城觀光,充分符合了「再造歷史現場」與「質的提升」嗎?

彰化革新聯盟

劉鴻德:「如果彰化願意留下這一座石油的商行,絕對是對彰化文化觀光有極大助益的事情,他又離彰化車站超近的,可以帶動週遭的觀光商業價值!新芳春都拍成紫色大稻埕了。振豐源也可以拍一部彰化革新聯盟的故事!」

記 2016/10/17 的臺灣文化協會日

吳蘅秋先生從臺灣文化協會期間開始,一直到戰後,就是以此為根據地,為臺灣民主奉獻奔走;最後竟在石錫勳先生選舉投票期間遭到國民黨作票監票事件的抹黑,負氣積鬱生病而終。

該處之後曾做五信使用,如同高賓閣有過酒家、鐵路醫院、婚紗店的空間生命史一樣,其每段經歷都是在地的情感積累與歷史連結。

從座落位址、轉角街屋的建築式樣,到歷史淵源脈絡、在地文化情感,這幢怎麼看都是彰化舊城北門僅存最重要的城市空間之一,就要隨著東門的楊全酒類元賣捌所、南門的南郭警察官吏派出所(民族路派出所)一起消逝⋯⋯

2016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第95年,當天在彰化縣文化局文化資產審議會的種種荒唐行徑之下,彰化城內及彰化縣境內,多處重大歷史意義的空間就要完全消逝,卻完全看不到文化人的挺身而出⋯⋯

『「彰化吳蘅秋故居」其外觀雖具日治昭和街屋形式特徵,但其歷史文化背景薄弱,未有歷史文化藝術方面獨特價值,建築物經建築師公會進行結構鑑定,經判定結果有結構上之安全問題。』

「白白布被染到黑」,屬於彰化城文化蓬勃、民主狂飆的那些時代記憶就要消逝無蹤了嗎?

臺灣知識青年的啟蒙,始自大正時代的東京,到東京留學的臺灣青年,受到思潮的衝擊,開始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民會的成立。

新民會會長林獻堂、副會長蔡惠如,幹事是黃呈聰與蔡式穀,會員約有百名餘名,其中以明治大學學生最多,包括林呈祿、彭華英、羅萬俥、蔡先於、鄭松筠、黃旺成、郭國基、林濟川、莊垂勝等。

其次則是早稻田大學的王敏川、黃周、林仲澍、呂磐石、王金海、施至善、吳蘅秋等人。

另有中央大學的蘇維梁;東京商科大學的吳三連、蔡珍曜、陳崑樹;東京帝國大學的劉明朝、蔡伯汾、林攀龍;慶應大學的陳炘;東京高師的蔡培火、謝春木;專修大學的蔡敦曜等等。

這些人雖然只占當時臺灣留學生的一成不到,日後卻都成為臺灣各領域的領導人才

——摘自《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

感謝鴻德兄提供重要資訊:振豐源創於1897年(明治30年)7月。(出自《彰化市商工業案內》,1935年版,頁63。)

再根據石錦明大哥提供資訊:

【振豐源(吳蘅秋)】
北門190番地(昭和12年,1937年資料)
賣石油、煙草

【振豐源(吳汝俊)】
北門190番地(1934年資料)
石油磷寸、雜貨御商

(本文經原作者彰化座林俊德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來共彰化城:天公本知我 · 守護吳蘅秋〉。)

延伸閱讀:

古蹟不長命:一張地圖告訴你,台灣的古蹟是怎麼一棟棟被燒光的
台灣古蹟一直燒起來,政府到底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呀?
三井倉庫留在原址,才能成就北門成為世界級文化景觀 ─ 但我們卻想盡辦法遷移它
新北市無預警挖去三峽老街石板路面,你能想像歐洲國家這樣對待舊城區嗎?
從台北北門看台灣人如何對待古蹟:不是嫌老舊隨便亂拆,就是想要「翻新」做成超醜LED

鄉民教你讀古文:幫當了兩千年的色胚代名詞翻案!〈登徒子好色賦〉其實是一樁陷害故事

$
0
0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說到「賦」大家可能比較記得國文課本裡讀過的〈赤壁賦〉、〈登樓賦〉之類的,感覺非常壯闊、憂國憂民的內容。

但賦倒不盡然都是這個樣子文謅謅的東西,例如歷史上第一位專門寫賦的文人,就是知名的「古代四大帥哥」宋玉,而他寫的〈登徒子好色賦〉不但白爛幽默,這個「哏」到今天都還在用呢。不過,認真說起這個「最早的龍騎士」登徒子的故事,其實挺冤枉的……

(責任編輯:林芮緹)

說起來辭賦一直是古典文學裡很重要的文類,雖然這體類可以上溯到《詩經》,但更多時候賦其實是拿來當成遊戲的題材,像射燈謎或繞口令那一類。

且漢代之後賦的寫作者即便有限,但它很容易與當時流行的文類結合,因此六朝駢文風行時有了駢賦,唐朝格律詩流行就有了律賦,宋朝古文復興於是有了散賦……有沒有一種明天早自習國文要小考的港覺?

說起中學時代,印象中我的少男時代之國文課本,是選過幾篇古文八大家的賦,像〈赤壁賦〉、〈秋聲賦〉那一類。但我向來對八大家那種文謅謅的,奢言宇宙人間萬化冥合的文章有些意見,比起八大家還比較想要收服寶可夢裡的巴大蝴,所以說那些賦之大旨,現在都忘得差不多了。

由於辭賦的「賦」本來是鋪排的意思,它在先秦被視為《詩經》寫作的其中一種技巧,楚辭與賦的關係更密切一點,但真正要到宋玉,才算得上第一個認真寫作辭賦,並以賦來取悅君王(聽起來怪怪的,還有諷諫啦)的專業賦家。

由於先秦古籍散佚嚴重,有幾篇掛名宋玉的賦,都被考據認為是魏晉所偽造的,比較確定出於宋玉之手的大概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和本次介紹的〈登徒子好色賦〉。我們現在常用「登徒子」一詞來指稱淫魔變態色狼,當然日文的「癡漢」更傳神精準,若說慾望是一種貪嗔癡妄,那麼淫邪之心當然是一種過度執迷。

但登徒子當真好色嗎?這事件得從登徒子與宋玉同事間的爆料中傷說起。登徒子先找楚王告御狀,說宋玉「體貌嫻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若稍有不慎宋玉大大跑去楚王後宮開後宮,那楚王綠綠的還得了。

接著宋玉對他所受的三點抹黑,昭昭大動作開澄清記者會,說「體貌嫻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翻譯就是說人帥是天生的、祖師爺賞飯吃,有才是從小功課好棒棒噠、考試都考一百分,至於好色則洩洩指教。

楚王接著問宋玉,要怎麼證明自己不好色呢?於是乎宋玉唬爛了一段如今讀來仍然覺得非常白爛的嘴砲文: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

這段前半部實在很像天橋底下說書的口吻,簡單來說就是有一枚天下無雙宇宙超級正妹,人稱「東家之子」(我們現在說的「鄰家女孩」就是典出於此)。她身材穠纖合度,脂粉不施素顏就已無敵,回眸嫣然一笑足以拔城毀國,整個三重新莊板橋都一瞬間淪陷那種正度。而這種表特百推的神正美女,就這麼站在兩家的牆垣、以逆癡漢的形式刷存在感,偷窺了宋玉三年,宋玉大大竟然沒報警,而且連看都沒看過她一眼。

這個故事雖然有點伊藤潤二風,但我們姑且先當真好了,只是它還有個對照組,就是那個衰小的登徒子了。宋玉接著嗆說:

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誰為好色者矣。

話說楚王是問宋玉他本人好不好色,他去扯人家老婆美醜,這基本上已經歧視了,要在當前,大概就像某臉書名人在高鐵上亂拍人家大腿照這般,還不給覺醒青年譙到翻過去?

更驚人的還是宋玉對登徒子他老婆的觀察超細膩,說人家某什麼蓬頭垢面,兔唇暴牙,走路外八,連人家老婆有疥瘡和痔瘡宋玉竟然都知道……該說登徒子雖然老婆很龍,還是說他也已經是綠綠的了……總之宋玉辯證出的結論即是──正妹我不要,龍妹他不挑;我人帥真好,他人醜吃草。

但先不要談說龍騎士是一個多麼壯烈、有愛心、累積好運的積積陰陰、我是說積陰德的行為好了,「好色」本身就是一尚待辯證的課題。是球來就打龍來就騎的登徒子比較好色?還是一開始就對色之美惡有其先驗價值判斷的宋玉比較好色?

不過撇開這樣的好色與美醜,因為此賦之詼諧戲謔與流傳甚廣,「登徒子」三字從此就成了好色變態的代稱,這實在很冤。

但若從學術角度來論,登徒子這個人物虛構的成份很高,看過《羋月傳》就知道,襄王當時任用宋玉、景差、唐勒為其言語侍從,主要工作就是謳詩獻賦,娛樂君主。這篇〈登徒子好色賦〉用語甚淺顯,敘述意象也頗有趣味,很有可能是宋玉即席創作用來表演的段子,類似相聲或落語那樣的舞台小劇場。

到了賦的最後一段,第三個角色章華大夫登場了,藉由章華大夫的詮釋,論述了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慾宣洩,看得出來這一大篇搞笑白爛的賦,最後的主旨在於勸諫楚王克己復禮、戒之在色。

而這也就是辭賦特有的諷諫功能。近幾年覺醒青年對國文課本教忠教孝、動輒講什麼文章大旨頗有忿怒,也確實,古文講體旨講題解,那是因為這些文章很大成份都有政治功能,望能規諫君王。事實上大多數君王一如我們是平凡人,與其讀聖賢書不如打電動玩手遊,所以作家設計了更多吸睛搶流量的橋段,「賦」這個文體就是其中最具現代感的一種。

讀古文撞到鄉民_全書封1213 new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由聯經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陰魂不散的《廉恥》:這篇不合時宜的課文從「反攻大陸」讀到現在
要「空心世代」多念古文才有救?可是黑心政商們也念這些長大耶
鄉民教你讀古文:別以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清高,他只是愛自拍打卡的「網紅」


想看到每天BO精選好文?   歡迎加  BO Line  好友  ⌊(δu δ)⌋

讀〈出師表〉真的會哭!因為它是諸葛亮寫給劉備的「穿越時空的情書」啊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以前大家國文課可能都讀過〈出師表〉,然而這篇文章除了對後主訓話、倚老賣老之外,細讀起來更是一篇寫給劉備的一篇自白書更是一篇對劉備無限的追思,這段感人的故事請容我們說給你聽……

(責任編輯:林芮緹)

utpala ॐ, CC Licensed

文/大豫言家

編按:此文為作者諸葛亮系列文的其中一篇,其他篇章附於文末。

上回說到劉禪神機妙算制孔明,雖有醜化後主之嫌,但說書人並非空口說白話,這些想像主要是從出師表中文字推理延伸而來。

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曹魏兩次上陳後主的文章,後出師表現今認為疑點重重、有待商榷,但前出師表的真實性無庸置疑,其言辭懇切、憂國憂民,故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一語。

至於前出師表中有哪些重點?相信很多人只看過「臣亮言」跟「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吧。怕各位看官跟劉禪一樣沒認真看,在此提供懶人包,諸葛亮講這麼多,重點條列如下:

一、倚老賣老,你爸賣夢想的時候你都還沒出生呢!

出師表中一共出現了13次「先帝」,卻只有7次「陛下」,但這明明是寫給「陛下」劉禪的出師表啊!可以多點尊重、包容嗎?

孔明回答說不行,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願意為一個笨皇帝賣命嗎?「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笨蛋,才不是因為你,是因為你老爸!

蘇軾評出師表說:「簡而盡,直而不肆」我倒覺得超放肆的啊!一般情況下絕對不可能這樣對國君說話,每句開口閉口都是先帝,正面的解釋可以說是緬懷劉備、情意真摯;負面的解讀就是拿劉備出來壓劉禪啊!反正你小子聽老子的就對了。

這也證明了劉備託孤,那句「彼可取而代之」並非純屬虛構,劉禪確實事事都讓孔明做主,畢竟他知道他只是個掛名董事長,諸葛亮才是現在握有劉皇叔夢想專賣店最多股權的大股東啊!

二、大腦是個好東西,沒有倒也沒關係

承上所述,諸葛亮這篇用字實在是有點太過直接了,以他的聰明才智、文學造詣,一定可以修飾得更委婉漂亮才對,經過我從小看柯南訓練出來的縝密推理能力,相信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諸葛亮不得不這樣寫,不然劉禪會看不懂。

請看,「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軍事問向寵就對了;「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政事問郭攸之、費禕、董允就對了;至於「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更是一針見血,諸葛亮也算是看著劉禪一路長大,他肯定比你比我都還要了解阿斗,這麼說自然有其原因。

大腦是個好東西,如果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就好了,但偏偏有人就是沒有,於是諸葛亮逆向思考,他知道教笨蛋思考是更危險的事情,有道是:沒有大腦沒關係,打破沙鍋問到底。

於是他再三提醒,陛下您要做任何決定前,記得先Line我們幾個問一下就對了。

三、如魚得水的內幕!揭密劉備與諸葛亮床笫之事!

終於要說重點了,除了護家萌,相信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劉備平常跟孔明一起吃飯、一起睡覺都聊些什麼呢?出師表上有記載!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讓各位失望了,他們討論的是東漢昏庸的漢桓帝、漢靈帝,漢末因外戚、宦官問題,以及皇帝無能,才導致諸侯割據、民不聊生,而劉備與諸葛亮每次說起無不痛心,可見他們兩個憤青常常議論時事,並超越時代力量,早得到結論:「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唐太宗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造就有名的貞觀之治,如劉備得天下,孔明竭誠輔佐,百姓們是不是能夠早幾百年過好日子呢?

自古知音難尋,劉備跟關羽、張飛當然是戰場上過了命的交情,但真正能夠了解他抱負、能夠心靈相通、相知相惜,想必也只有孔明了。

遙想這兩人曾經同榻而睡、徹夜不眠,共同編織著這個國家未來的藍圖,自從隆中對後,赤壁大勝,佔荊奪蜀,漢中稱王,竟一步步接近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你看!我們就快做到了!我們的仁義果然能夠行遍天下!

看!再看那第一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整個就是催淚,我敢說文末「臨表涕泣」`並非虛言,諸葛亮自然是哭著寫下出師表的。

看官們現在知道儘管有許多反對意見,為什麼孔明仍執意北伐了嗎?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沒關係的,你辛苦了一輩子,也該好好休息了,你安心看著吧。──哪怕有千萬人阻擋,我們當初說好的約定,就讓我來替你實現。

你以為你在讀出師表嗎?不,原來是致先帝的跳越時空的情書啊。

在說最後一段白帝託孤之前,還是想再替孔明講話,或許他在臨陣作戰比不上其他方面的才能,但這麼一說,你有認真想過孔明到底有多天才嗎?

文學上是書畫散文家,武功上名成八陣圖,發明上有木牛流馬連弩等,北伐雖未能成功,也先後出師奪下數郡,更擊殺曹魏名將張郃、王雙;絕對是千年僅此一人的文武全才,稱霸一、二、三類組各大名校榜首。

三國志陳壽一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固然可作參考資料,只是老話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想了解歷史,就要了解其背景與原因,史書記載的未必就是真理,同理,說書人所說的也未必就是真相,總之我們可以多看、多聽、多思考,再得到自己的結論,只聽一家之言是很危險的。

至於我的結論,除了論生前功績,其實死後反而最能夠看清楚一個人的價值,有人曾問歷經過諸葛亮為丞相時的小吏,丞相可以跟誰相比呢?答曰:諸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歿後,不見其比;他在位時,百姓安樂,沒什麼特別的,但死後再也沒見過這樣的人物了。

或許這句話已難考證,但諸葛亮死後,並不是劉禪或其他人主動立祠,正是每年百姓自發地祭孔明、拜孔明,後主逼不得已才建了武侯祠;繼承了劉備的浪漫、劉備的仁義、劉備的愛民,萬古雲霄一羽毛,沒有別人,僅此一位。

諸葛亮當年拿自己跟管仲、樂毅相比,看似驕傲,然則實在太過謙虛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咱們說書也到了尾聲,聽故事的人們大概也只剩下一個疑問,為什麼諸葛亮願意鞠躬盡瘁、犧牲奉獻、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狽?

這樣很遜耶!天才都是不努力不看書就考一百分這樣才帥啊!

身為浪漫派與努力派說書人,我認為原因非常簡單,早從諸葛亮第一次見到劉備就得到答案了,而他最後再次確認了這個答案。

因為有一種知遇之恩,有一種命中註定,叫作劉備諸葛亮。

究竟那一夜,白帝託孤的真相為何,讓我們擦乾眼淚再看最後一段。

「他們都走了吧?孤只怕撐不過今夜了,孔明,你坐過來……」

諸葛亮壓抑情緒,依言坐近劉備身側。

「孤有話……不,我有話要說,咱們像從前一般講話就好,老實說,你怪我嗎?」

諸葛亮搖了搖頭,劉備伸手抓起他的手,握住,力道卻相當微弱。

「方才那一席話,絕不是要試探你……」

「我明白,我完全明白,你別動,好好歇著。」諸葛亮很清楚劉備想說什麼,果然就像從前一樣,他們兩人無需太多言語就能瞭解對方心意。

「好……你的才能遠勝曹丕十倍,今天之後,軍事大權就交給你了,天下蒼生就交給你了,答應我,好嗎?」

太犯規了,諸葛亮忍不住在心中回嘴,你這麼說,我這輩子還忘得了你嗎?

「臣……我必定竭盡全力、效忠貞之節。」

「那我代替黎民百姓向你道謝了。」劉備低下頭,終於還是哭了出來,他也知道他強加給諸葛亮的是多麼重的擔子。「能夠有你,是大漢的榮幸,也是備的榮幸──這個夢想就託付給你了。」

劉備說著語聲漸弱、手鬆了開來,諸葛亮心頭一揪,連忙撲上前去。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說的話嗎?」劉備眼神中沒有了剛才的光采,像是神智不清,喃喃自語。

「記得,自然記得。」

諸葛亮撫著劉備微弱的脈搏,淚如雨下,他當然記得,就是眼前這個人給了自己夢想,給了自己能夠寫下璀璨一生的舞台。

「我們討論過幾千次、幾百次的未來了,只要是你說的未來,我就相信能夠實現,你、你再說一次給我聽聽?」劉備的聲音細不可聞。

──未來,未來?眼前這個人如果死了,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呢?

「那年你才二十多歲,你說荊州可取,於是取之,你說益州可謀,於是謀之,我始終相信你的預言,正如你始終相信我的夢想,於是三分天下……」

劉備既愧疚又悔恨,如果不是夷陵一戰自己燒掉了大半江山,復興漢室或許仍有機會,但他這一放手,諸葛亮將面對何等的難關、何等的煎熬啊!劉備幾乎已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他當然不能說出口。

從以前到現在,論文,劉備比不過簡雍、孫乾、伊籍、法正、諸葛亮;論武,比不上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老實說,如果他不能帶給別人夢想,他根本一無所有,他幾乎什麼也做不到。

於是,他能做的只有這件事,也是最後一件事。

「你看不到未來了嗎?孔明,那你閉上眼睛,換我說給你聽。」

劉備想起了當年討伐黃巾賊時,原本一個個眼中黯淡無光、在日常生活困頓中抬不起頭來的人們,在他號召之下,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大夥看起來都閃耀著光芒,這並不是他的功勞,因為人本來就應該是生而擁有夢想的。

即使這個夢想太過遠大、太過艱難,連劉備自己都難以相信,他還是得說服跟隨他的人相信。

「結束了,終於結束了,你看,四處升起的不是戰火,而是裊裊炊煙,百姓安樂,禮法合宜,你看……你看到了嗎?這畫面,多美。」

劉備的聲音如此微弱,終至消失。

「別忘了,我們的約定,我再問你一次,就像那年初次見面時,讓我再問你最後一次……」

然而,這最後一句「你有夢想嗎?」,劉備沒能夠說完。

223年,蜀漢開國皇帝劉備逝世。

接下來,亡國幾乎只是時間的問題。

劉備過世的兩年間,南中叛亂,蜀漢經夷陵之戰元氣大傷,北方曹丕稱帝,東面孫權稱王,自命正統的漢朝恐怕轉眼就是滅國之禍,但諸葛亮遣使與東吳修好,225年南征,深入不毛,平定內亂,227年上出師表,準備第一次北伐,隔年奪得武都陰平兩郡,正面交鋒大勝司馬懿,其後繼續多次北伐,壯志未酬,死於軍中。

而蜀漢一直存活到了263年,直到劉禪當年12月向曹魏投降。

繼承諸葛亮兵法與浪漫的姜維,窮途末路之際,仍不曾放棄夢想,最後叛亂失敗戰死。

在劉備、諸葛亮、姜維之後,此一門派正式滅亡,僅存在說書的心中。

然而從223年到263年,三國之中孱弱的蜀漢,從滅亡危機中撐了下來,竟能夠支持整整40年,不得不說是奇蹟。

至於看官們認為是劉禪之功,或是諸葛亮之功,說書人擅長的是說說閒話、嗑瓜子、喝茶,這等國家大事就不多評論了。

各位只要想想,當年尚未替諸葛亮立祠時,每逢年節,大批民眾竟在路旁就地跪拜他、追思他──這個真實的畫面想來就讓人鼻酸。

說書人下台一鞠躬。

最後以茶代酒,敬武侯。

閱讀本系列文其它篇章:

【諸葛亮篇】序章:你的名字
【諸葛亮篇】前篇:大行銷家
【諸葛亮篇】中篇:神機妙算

(本文經原作者大豫言家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劉備根本「8+9」?只懂烙跑大哭,卻靠「拎北只知道義氣」的中二病迷倒眾將
最具爭議性三國男子——劉備到底是心機壞男人,還是重情義好兄弟?
【歷史解密】原本《三國演義》的曹操是帥又聰明的「好英雄」,究竟是誰抹黑了曹操?

【別再消費古人】古代讀書人最愛談的「中華」,其實跟國民黨的「中華」完全不同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當代中國愛談「中華民族」, 但是真的合時宜嗎?讓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各代的士大夫如何理解他們的「中華」,他們將憂國憂民的情懷帶入詩詞書畫之中,試試唸詩看畫吧!(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鍾智豪 (生豪)

 中華天下觀,到了今時今日,還合時宜嗎?首先說那「中華」二字,「中」為天下中心,「華」指華美的衣服,在中華之地,人重視禮,重視那井井有條的人倫秩序,所以穿衣要分明,行禮要儀整,不可僭越。

有中華,必有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華有教化而四夷無。怪不得今日有人說中華天下觀不合時宜,大中華謬不現實,此說法確是有理,單是用字已經有脫離感,我們現在多用「世界」、「國家」取代「天下」、「華夷」,但「中華」真是上述這個定義之內?

(擷取自網路)

時至今日,單單用DNA測試,漢人、華夏人、中國人不攻自破,除科學外,不同的學理方法一步步擊破中華天下觀,近期練先生在「特府鬥港獨梅花間竹誰贏了?」內文提到多點講述官方或者是教科書上中華歷史的謬誤,內文我沒有論證,亦不打算論證,因為說的人已經很多了,但看後有感而發,這和我看歷史的方法大有不同。

我很少從一個政權、大局觀、很長的時間軸去看中華,因為格局太大,容易捉錯用神,我傾向用一個人接一個人去看中華;我也很少用科學、學理去看中華。我是用詩詞,書畫去看中華,因為我知道中華是由士大夫所建構的,若不是依他們的言語,是很難去理解的,我們很難用自已的語言去理解他人,你和一個只懂英文的人,怎能不用英文溝通呢?

到底中華是怎樣的?禮始於周公旦,周公創禮是因為當時各族都有自己的圖騰和信仰,為了融合不同族群,行一種禮但又能保持自已的信仰的折衷方法。

在春秋時代,齊桓公合諸侯之力以抗楚王的力量,因由是楚莊王問鼎中華,違抗了周禮,而楚王本為周的子爵;但到漢唐,朝鮮、西域諸國才是夷狄;宋代則和諸國以兄弟之邦相交;明清時期,英吉利(英國),鄂羅斯(俄羅斯)是夷狄,反映出中華概念會不斷伸延和縮窄,隨時間而改變。

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前,士和大夫兩組字未合併,士是一種有技能、才學的人,他們會誓死追隨賞識他們的人,這就是「士為知已死」,燕昭王為士建黃金台,四公子各養食客數千,顯示他們對人材的尊重。

大夫是當時的官職,位高權重,是世襲的,「刑不上大夫」突顯了他們地位的尊貴當時周禮隨著周朝的衰落正在消亡,而「士大夫」還未出世。而秦漢到隋唐,士大夫有世族,世襲的階級,雖然隋唐時期已有平民的科舉制,之後宋朝直到清朝士大夫大都是出自平民。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這首詩出自明朝的袁崇煥,他半生的對手是女真族,即是後來滿族的清朝,我再唸唸清朝李鴻章《入都》一段「丈夫隻手把吳鈎,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兩首詩都吐出一種「先天下憂而憂」的精神,同時有一種士人的氣魄。

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吟這首詩的袁崇煥是在凌遲的刑場上,而另一個時空初生之犢李鴻章則抱著對功名的期盼趕去帝都考試,在兩首詩內,看不到明清兩朝相接的尷尬,亦看不到內地劇捧施琅大將軍為保護國土完整的愛國英雄那份噁心。

但知道兩人世界是相接雖不盡相同──那個唯士大夫能踏入的夢,即使將岳飛的滿江紅一起唸,也絲毫感受不了違和感,但看到清朝的關公像總是很難不去想一些政治因素,倒如清朝政權對漢人歷史的敏感-岳家軍對抗女真人的金國,故此岳飛像不似明朝那麼興盛,關公像取而代之。

士大夫愛的中華是袁崇煥的中華,也是李鴻章的中華。

在山水畫中,北宋畫中多為全山,南宋畫中則多為山的一角,意為家國偏安,國的北方被女真人蹂躪。

而明朝畫家項聖謨的《大樹風號圖軸》是在清朝入主中原後畫的,畫中項聖謨在一座枯掉的大樹下站立,大樹的枯落寓意著明朝的滅亡,畫中人在懸崖只看到一片茫然,日從西下,紅光薄薄,寓意著日落西山的朱明王朝,畫中看到項聖謨的追悔之意。

山水畫可以看見士大夫對現實的焦慮和寄託,甚至是一種意境,是一個理想世界的格局。

《仿大樹風號圖》。作者提供

人們常常都愛以嘲諷的口吻去說屈原是因為楚國不能維持獨立而死,但屈原令我想起清末民初的梁巨川之死,他們都是因國亡而死,一個是因國家朝政腐敗不堪而死,另一個因為見到民初禮教衰亡而死,都是一種憂國的精神。

士大夫生,中華生!士大夫死,則中華死!⁠⁠⁠⁠

歷史是故事,她不應為政權服務,更不應是一本教科書,她是一個生動純樸的小姑娘,把小姑娘作賣笑賣唱的官妓豈不可惜。

士大夫理解世界不像現代專家的研究那種分門別類的精細,他們也不會以DNA、人種,或者是源自西方的民族觀念去看他們的身份,我們也不會用這一類方法去看自己的身份。

士大夫的「中華」不是革命黨人倡導的「中華民族」,不是由「五族共和」演變而來,他們只會用詩詞書畫去觀察和建構他們的世界。若然我們想知道他們的「中華」是什麼,就試試唸詩看畫吧!當然,我們可以建構我們的世界,但因此而排斥另一個美好的世界,這不是很可惜嗎?

延伸閱讀:

(本文經投稿作者 鍾智豪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看練先生一文有感: 士大夫可愛又可敬的中華〉。意投稿者可寄至:edit@fusionmedium.com,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


BO 熱情招募實習編輯,歡迎你的加入!工作內容與需求如下:
  1. 一週可到辦公室至少三個整天,實習期間至少半年(含以上)。
  2. 英文成績多益 700 (或等同托福、雅思成績)以上,英文聽力、閱讀無礙,多益 800 分以上為加分條件。
  3. 善用 Google 線上工具協作,熟悉影音製作、社群媒體操作為加分條件。
  4. 無新聞操作經驗可,但需具備肯學習、細心、主動、肯溝通等人格特質。
  5. 需負責議題操作工作:協助編輯台議題資料蒐集、採訪逐字稿整理,建立好書書摘文選等。
  6. 需負責影音活動工作:協助編輯台影音直播企劃、執行,以及實體社群活動企劃、執行。
  7. 時薪/月薪制:視工作內容與方式決定。
  8. 實習編輯未來可優先考慮錄取正職。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您想要應徵的頻道:【應徵】BuzzOrange 實習編輯:您的大名

飄洋過海的字體:全台最後的鑄字行講古,看「阿楷、阿宋、阿黑」如何到台灣打拼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現在字體選擇多得讓人看了眼花撩亂,不過說起字體的祖宗就是楷體、宋體、黑體這三種了,究竟這些字體是從什麼時候來到台灣,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阿楷、阿宋、阿黑三人渡海來台的故事吧!

(責任編輯:林芮緹)

製作|日星鑄字行、貝殼放大
設計師|陳臆如

為何一看到楷體,就散發出濃濃的長輩味? 為什麼文青潮潮們,都愛用宋體來寫語錄? 而當初這些字體到底是怎麼來到台灣的呢?

暫且聽張老闆娓娓道來, 阿楷、阿宋、阿黑三人渡海來台的故事, 看他們如何在台灣的的出版界打拼, 看他們遇到了什麼人生難題。

歡迎收看日星電視台的《字體羅漢腳三兄弟》, 一段愛與冒險的故事(疑?)。

點點此連結,救救楷宋黑

【 日星小百科 】

鉛字:鉛字是早期用來印刷文件的用具。排版印刷時,依照文字順序將各個獨立的鉛字排列成行,在活版覆上油墨,進行印刷。

銅模:銅模是用來鑄造鉛字的模具,如果把鉛字想像成「冰塊」,銅模就像是「製冰盒」。

楷體、宋體、黑體:三種最受廣泛使用的中文字型,不只用於活字印刷,也適用於各種電子產品。

【 日星小百科 】
和漢字:日文中所使用的漢字。

「字體銅模修復計畫」集資連結

(本文經原作者 日星鑄字行 Ri Xing Type Foundry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字體羅漢腳三兄弟:你不知道的楷宋黑移民史!〉。)

延伸閱讀:

台灣建築裡的秘密:從天后宮到行天宮,每間寺廟都是活生生的台灣移民史
【我講台語,我驕傲】同樣被殖民過的芬蘭努力保護語言文化,台灣人卻覺得講台語很「俗」

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中華民族」是近代中國人團結國家的重要口號,「漢人」、「華人」也成為如今重要的民族主義號召,而充滿「中華民族史觀」的歷史教育也成為鞏固這套系統的工具了,但說穿了不論是「中華民族」或「中國民族」都是由梁啟超所建構出來的概念,而「漢人」則是章太炎所提出。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常山七次郎

在現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設計裡面,歷史教育的功能就是為了鞏固民族主義。在19世紀以前,德意志、法蘭西、英格蘭、義大利都是地理名詞,而尚無政治涵義,當時的歐洲諸國都還是君主國大公國等,民眾尚未接受義務教 育且大多文盲,也沒有所謂的國家民族意識。

最早的義務教育始於普魯士 大約在17世紀。但最初只是為了訓練能在工業化社會的技術工人。 最早的民族主義起源於美國獨立,必須注意的是這裡指的Nationalism與華語的「民族」意義不同,美洲人是因為受到殖民母國的經濟壓迫才獨立的, 因此他們的美國並不是建立在血緣上和文化上的差異,而是建立在地理與經濟上的。

但是這並無大礙,民族主義只是想像的共同體,你認為我們是 同一國的那就是同一國的,你認為我們不是同一國的那就不是,不需要太 多的道理反而大多是情感的訴求。

在中華民國體制下早期的語文與史地教育就是在塑造共同體的教育,中華民族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東西,而是梁啟超弄出來的,它有點像是九二共識原本沒有的東西,在事後生出一個名詞把他套上去,就變成事實了, 而後再依照中華民族史觀寫歷史。 關於梁啟超的中華民族創造過程: 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的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 中國的實際,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 他在評介當時有影響的世界史著作時稱這些論著「於民族之變遷,社會之情狀,政治 之異同得失,……乃能言之詳盡焉」。 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專敘其民族爭競變遷,政策之煩擾錯雜」。 梁啟超從這種民族競爭的理念出發,又大膽地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 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 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 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 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 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

其云: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 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 我中華也。

隨後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 其云: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 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由「保種」、「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國民族」, 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 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以上節錄自《中國儒學網》-〈「中華民族」是誰首提的〉

東亞第一個民族主義轉型的國家是日本,黑船開港(1853)、大政奉還(1867)以及整個 明治維新運動(約1860~1880),在思想上就是民族主義導入日本島國的過程。在這之前 的日本是幕府,更之前到處都是大名割據,可沒有辦法團結起來。 但是日本有一個好處就是在這列島上有1000多年的共有歷史, 這個在當時的大清是完全沒有的東西。

因此梁啟超去了日本考察之後, 就想自己弄一個起來。 在梁啟超發明中華民族的前幾年,同盟會發起人之一,大學問家章太炎其實就先發明了漢民族。漢民族與中華民族的設計不同,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以袁世凱開國之初才會用五色旗,而革命黨人喊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裡的中華其實比較接近漢民族主義的觀點,但是漢民族主本身是以地理來區分的,也就是所謂的關內與關外。

但事實上就算是關內的這一群人,湖南人、兩廣、福建……每個地方的語言跟血統 也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當時甚至是過一個山頭之後兩個村莊所講的語言就有所不同, 而且識字率極低(2%以下),白話文也尚未發明,真正能使用文字的知識份子少之又少, 在連共同的語言都缺乏的情況下要推行民族主義根本是緣木求魚的事情,這也就是大清沒辦法轉型成功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認為大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轉型是因為只求船堅炮利不求改善儒教的傳統, 其實問題不在儒教,而是在於大清沒有辦法從一個君主制的多元帝國轉型成為民族主義國家,這才是問題的核心。

民族主義國家的威力非常驚人,它可以大量的徵兵,從民間搜刮很多資源,而不會引起民眾太大的反抗(畢竟要相忍為國)但是大清本身是個君主制多元帝國,在關內的這一群人稱統治者為大清皇帝,對蒙古人來說它是蒙古大汗, 對圖博人來說他是轉世活佛的冊封者,大清轉型成一個單一民族國家需要大量的時間想要在數十年間就完成民族國家的轉型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清才會在要遭遇財政危機想要將鐵路畫為國有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的叛變」的情況下倒台。 因為沒有人想要「相忍為大清」所以大清就倒台了。

真正把中華民族普及是非常晚的事情,畢竟在大清倒台之後的1912~1949年間,幾乎整個 東亞都一直在戰爭,加上外國勢力進進出出,根本沒有辦法讓義務教育和大型媒體來形塑 中華民族主義,而早期的中共是配合蘇共的國際主義,甚至有消滅漢字全面採取西里爾 文字的計畫,一直到毛澤東因為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而和蘇共翻臉之後,中共漸漸地走向 民族主義的路線上面把中華民族又撿起來用,也就是1960~1970才漸漸的把中華民族 普及了。在台灣應該比中國更早一點,大概1950年代就開始積極從義務教育上面將台灣 島民思想改造成為中華民族主義者。

談了這麼多,回到一開始的歷史教育上面塑造民族主義的歷史教育是否是一種錯誤? 要從兩個角度來看,若你要從國家集體的觀點來看,民族主義史觀是必要之惡,因為 沒有民族主義來團結國民,國民不會馴服於國家機器,你不可能為國而戰或衛國而死。 這樣的國家是積弱不振的,被侵略併吞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從個人自由的角度來看,歷史教育應該是教育歷史事實之後,提問讓學生自行產生歷史解釋,也就是說刺激學生思考的能力。歷史有趣的地方是,它其實是非常多賽局的詳細記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歷史資料來研究賽局理論的各種可能。

 

(本文經原作者常山七次郎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民族主義與歷史教育─以中華民國為例〉。)

延伸閱讀: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少騙,真正的中華民族早在3千年前就被周武王給滅絕了
【解讀金庸的民族主義】從郭靖到韋小寶,大俠的任務就是「驅逐韃虜、統一中國」
請中國收好那顆民族主義玻璃心,這麼脆弱根本當不了世界霸權
世界各地的華人歡慶端午,台灣人如何面對「大中華文化」的洗禮?

 


是誰讓台灣人覺得母語粗俗?這四本台語醫學書,揭露國民黨「國語政策」前的台語盛況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可能在大家普遍的認知中,台語就是一種日常溝通的「淺白語言」,不可能跟深度知識有關係、更不可能有「書」。但我們不如可以反過來思考:在國民黨獨尊華語的政策執行半世紀之後,台語和知識不再掛勾是想當然耳的結果。像蔡培火就留下不少台語文撰寫的文章和日記,而本文更要介紹四本「台語醫學書籍」,打破你我對台語的普遍想像!

(責任編輯:林芮緹)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9025

文/Khu Úi-him 

台語能夠作為承載知識的工具嗎?多數人對此可能都會抱持懷疑;畢竟大家從小到大的知識取得,大部分是透過華語,有一些是透過英語。台語也許只能跟那些非主流冷知識有關吧 – 比如說,四句聯、孽譎仔話、宗教、習俗…。

直白一點說,中國國民黨獨尊華語的語言政策在執行了半個世紀久之後,台語跟知識已經變成兩個陌生人,台語只剩下作為辨識慣習(custom)的功能。(以上,將台灣其他的母語放入,也是一樣的喔)

假設,台語的確不適宜承載具現代性的知識,那麼我們將無法找到任何有關台語與具現代性知識相關的證據。反之,台語若能承載現代性知識,那麼我們必然可以找到相關的蛛絲馬跡,而今天台語和知識異化(alienation)的現象,就讓人更應該去深思,台語的知識性功能和知識性價值,為什麼會被取消?該如何翻轉此種現象?

物醫學(biomedical science)是現代知識裡,自然科學中一個重要的支柱。以下介紹四本台語書籍,或為醫學教科書、專門手冊,或為科普書! 開始介紹這些書之前,先來簡單講一下台語的書寫系統:白話字。

清領時期乃至日治時期,外國來台的傳教士均會學習當地語言以向當地人進行宣教的事工。為了方便學習當地的語言,他們利用羅馬字創造台語的書面文字,透過紙本傳播台語譯本的聖經、箴言、詩歌以及其他宣教資料等。

在傳教事業上採用這樣的書面文字的,歷來有屬於基督教的真耶穌教會、浸信會、和長老教會,並有屬於天主教的道明會以及戰後來台的馬利諾會。

其中,基督教長老教會對此用力最深;其在1885年採用全羅馬字印行了長老教會的機關報 − 台灣府城教會報,成為台灣歷史上最早發行的報紙;這份報紙並且持續以全羅馬字印行直到戰後的1969年。

為了使信徒能夠閱讀聖經,其利用主日學以及其他相關機構(例如台南新樓醫院),教授信徒台語羅馬字,並且鼓勵信徒以羅馬字書寫台語投稿台灣府城教會報,台語羅馬字文本因此大量累積,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時事紀錄以及台語語料。

歷史上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傳教士們來台傳教時,習慣上都將聖經翻譯成當地的語言,也以當地的語言宣揚福音,俾使當地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敬拜上帝;而一般人日常的言說與經由傳統漢學書面語所學習而來的說話方式,在發音以及語用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般日常中對話的言語即是「白話」,因此,基督教長老教會傳統上即稱呼這些以羅馬字拼音書寫的台語字為白話字,也就是本文所稱的白話字。

台語醫學相關書籍

身體理

身體理為本書的一般簡稱。本書完整的白話字書名為Sin-thé-lí ê chóng-lūn(身體理的總論)。

該書作者不詳。目前所知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為1896年出版,[1] 第二版為1908年出版,[2] 第三版的出版年份不詳。[3] 初版及第二版皆有註明該書在廈門鼓浪嶼(Ē-mn̂g kó͘-lōng-sū),萃經堂(chūi-keng-tông)印。第三版則沒有註明於什麼地方印製,並且其封面僅寫Sin-thé-lí而無chóng-lūn兩字。

這三個版本內頁均不超過一百頁,分為十四章,內容涵蓋現今所認知的人體解剖學(anatomy)以及生理學(physiology),並且在主要內容之後附有問答練習題。

由於本書的初版及再版都是在廈門印製,但卻在台灣流通,[4] 暗示了本書極可能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廣泛為傳教士進行醫療傳道時所採用的西醫師教科書之一;該本書所附的大量問答練習題,支持了該書的定位確為醫學教科書。

不同於前兩個版本,該書的第三版可能是在日治中或後期,甚至戰後,於台灣本地印製出版。兩項證據支持以上推論。第一,第三版不再標注於廈門鼓浪嶼萃經堂印;第二,第三版頁數雖然比之前兩個版本少,但一些語句或詞彙的使用有明顯改寫過的痕跡,文句較為符合台灣人的語感,如下面的例子:

(i)…lâng lóng bōe bêng-pe̍k chai, ia̍h ū hāng nā siông-sè séng chhat chiū ōe chhui chhut (漢字轉寫…人攏袂明白知,抑有項若詳細省察就會推出。)- 身體理,1908年版,總序第一段。

(ii)…lâng bē lóng-chóng bêng-pe̍k chai, liân phok-ha̍k ê i-su chhâ-chhut iáu-kú lóng bē kàu-tóe, m̄-kú ū hāng í-keng hun-bêng thang kì, hō͘  tha̍k ê lâng chai (漢字轉寫…人袂攏總明白知,連博學的醫師查出猶閣攏袂到底,毋過有項已經分明通記,予讀的人知。)- 身體理,第三版,總序第一段。

比較以上的句子,不難看出第三版的句子雖然仍與現代人的台語語感有落差,但較為貼近台語,並且論述也較為仔細。此外,一些來自日語的借詞並未在前兩版出現,但卻在第三版中出現。比如以下的例子:

(iii)…Kut sī nn̄g hō chit lâi ha̍p chiâⁿ ê, chi̍t-hō sī Tē-chit, (地質)chi̍t hō sī Seng-chit(生質) (漢字轉寫…骨是二號質來合成的,一號是地質,一號是生質。) – 身體理,1908年版,「論骨」。

(xi)…kut sī nn̄g hō chit lâi ha̍p chiâⁿ ê, chi̍t hō sī khòng-bu̍t-chit, chi̍t hō sī seng-bu̍t-chit (漢字轉寫…骨是二號質來合成的,一號是礦物質,一號是生物質。) – 身體理,第三版,「論骨」。

比較以上的句子,第三版將之前版本的地質和生質改為礦物質和生物質。礦物質一詞來自日文:鉱物質(こうぶつしつ),而生物質則是日文:生物(せいぶつ)和質(しつ)所形成的複合詞。日語詞的出現,顯示本書極有可能是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所重新編寫的。

身體理一書從最初版本到第三版的演變,呈現了台灣醫學教育在日治時期以後在地化的趨向。可惜的是,台灣本地的醫學教育並沒有以身體理一書的演進為基礎,繼續往在地化的歷程邁進。

內外科看護學

內外科看護學,書名的白話字為Lāi gōa kho Khàⁿ-hō͘-ha̍k,英文名稱為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書的封面並且有加註小字說明:Designed for the use of nurses reading;翻開封面裡面的白話字首頁還有特別註明:書內有五百零三幅圖,其中十七幅為彩色圖。

書後載明,本書為大正六年[5]十月五日印刷,大正六年十月八日發行。本書是在日本印刷,負責本書印刷的是日本橫濱市山下町的福音印刷合資會社。[6] 台灣台南新樓醫院以及新樓冊房負責發行。整本書包含索引,厚達六百七十五頁。書的作者兼發行者為戴仁壽(G. Gushue-Taylor)醫師。從本書封面的小字說明,以及書內英文的preface和白話字的頭序(thâu-sū),可以確定本書寫作的目的就是作為醫學教科書:

The title chosen for this work, which has been borrowed from Sir William Osler’s Text-book on Medicine, will indicate its aim and scope. (English Preface)

白話字頭序則對編寫本書的目的說明得更詳細:

Pī-pān chit pún chheh ê bo̍k-tek sī beh chòe saⁿ téng ê lâng ê lō͘-ēng:…ū pīⁿ ê lâng…Tâi-oân-lâng kap…ōe hiáu tha̍k Ē-mn̂g khiuⁿ ê lâng…gōa-kok soan-kàu-su. (漢字轉寫:備辦這本冊的目的是欲做三等的人的路用:…有病的人…台灣人佮…會曉讀廈門腔的人…外國宣教師。)

總和來說,本書毫無疑問的是一本醫學教科書,其對象是在台灣的醫護人員,伴隨著醫療宣教,外國宣教師自然也是本書的教育對象,然而最特別的是,本書還是為病人而寫的:…ǹg-bāng in ê kan-khó͘ ōe khah khin (漢字轉寫:向望怹的艱苦會較輕)。

本書共分為四篇四十章,分別是解剖學佮生理學,普通看護學,外科看護學,內科看護學。這些內容來自包括上述「身體理」在內的數十本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生理學、解剖學以及看護學教科書的綜合整理;而除了身體理以外,多數參考書籍皆為英文書籍,因此本書可謂台灣日治時期,除官方醫療教育體系以及傳統漢醫體系之外,西方醫學知識在台灣傳播的最重要文本。

公用的藥方

此書全名為:Tâi-lâm, Chiang-hòa, Tiúⁿ-ló-kàu i-koán, Kong-iōng ê io̍h-hng (台南,彰化,長老教醫館,公用的藥方)。

這本書至少有兩個版本,然而,現在保存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原版書只有印製出版於1922年的第二版。該版的共同編譯者為:馬雅各醫師(James L. Maxwell M.D.)、[7] 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 M.B., C.M.)以及周惠憐醫師(Percy Cheal M.R.C.S., L.R.C.P.)。這三位作者中,馬雅各醫師以及周惠憐醫師先後皆曾服務及主持台南新樓醫館(今之新樓醫院)(1901 -1923;1923- 1932),而蘭大衛醫師則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第一任院長,同時也是創辦人之一。[8]

以現今的觀點來看,這本公用的藥方可謂「口袋書」。全書分為六章,包含封面在內總共39頁。第一、二、六章內容描述醫院常用藥,這些藥的配製方法以及用量,我們可以將之視為台灣第一本有系統的以台語書寫的藥典。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人普遍遭受寄生蟲感染,其中受到鉤蟲感染的患者約佔寄生蟲病患者的14.4%。 [9] 馬雅各醫師認為,台灣的農夫可能有50%皆患有鉤蟲病,而以園藝種菜為主的工作者,感染率更可能達100%。[10]  所以本書的第三章特別記錄了關於鉤蟲病的治療方法。第四章則專章描述尿液檢驗的方法,第五章則是準備血液抹片以供顯微鏡觀察的方法;這兩章可說是記錄了早期生化檢驗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許多醫學「專有名詞」並不進行翻譯。比如在第五章:

Ní Malaria ê goân-thiông ê hoat-tō͘ (漢字轉寫:染Malaria原蟲的法度)

Leishman ê ní-sek        1/2-1 hun kú(漢字轉寫:Leishman的染色     1/2 -1分久)

其中,Malaria是當時台灣人普遍知道的日語借詞:マラリヤ,也就是瘧疾。而Leishman stain在今天的華語一般翻譯為利什曼染色法。在本書中類似的專有名詞均不做翻譯,而以英文呈現,暗示當時的醫師即使是台灣人,也必須具備閱讀理解英文的能力

然而本書其餘描述性的部分,即使是專業性的,均是採用白話字書寫,這使接受教育訓練的台灣人醫師可以以自己的母語理解醫學知識,也有能力使用適當的台語與患者溝通。

醫藥手冊

此書全名為:A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inology。此書與上述三本著作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其出版單位為位於台中市,隸屬於天主教瑪利諾會的Maryknoll Lsanguage School。第二,此書是在戰後的1975年出版。

天主教瑪利諾會在1919年至1949年之間,主要在中國的廣東、廣西以及東北一帶傳教。中國爆發內戰後,該會的傳教士隨中國的戰爭難民一起來到台灣,他們來台之後的傳教區域主要是在台中、彰化、南投以及苗栗地區。[11]

這些先前待過中國的傳教士,可能能夠使用客語或者華語,但在以台語為通用語的台灣社會中,迫使他們必須學習台語以服務新的信徒;這個因素促使天主教瑪利諾會成立語言學校,並採用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台語白話字系統,印行各式台語教材,訓練神職人員。來台的天主教瑪利諾會因而跟在台歷史悠久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有了合作的關係;在1970年代,位於台中的天主教瑪利諾會語言學校甚至參與了「高陳台灣白話聖經譯本(The Ko-Tân Colloquial Taiwanese Version)」[12] 的編輯。

遷移至台灣的天主教瑪利諾會反映了其鑲嵌在台灣社會紋理中的在地化歷程,而參與台語教育和台語聖經的編寫則是此在地化歷程的標竿。

醫藥手冊的作者為瑪利諾會的王澤民(James A. Collignon)神父,他在序言中寫道:

(the book) has been prepared for the layman, not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al….for the foreigners who speaks Chinese and who needs to know words that have reference to medicine…of a non-technical nature. …

這更確立了「在地化」為隱含在本書的重要旨趣。本書目的在使非醫療技術專業的人員以及能說華語的人,能夠透過非業術語去了解必要的醫學知識,並且知道某些醫學語彙的台語說法。

這本書的內容僅僅九十六頁,以英文字母為順序,從第一個單字abdoman到最後一個詞Yellow fever,每一個英文的醫學詞彙,後面都會有三個欄位,分別是華語漢字、白話字、華語音標(採用威妥瑪拼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白話字的上頭會特別以數字標出聲調的變調;當台語詞與華語詞無對應時,則只有寫出白話字。

本書雖然並不定位為醫學教科書,但它是將醫學專業術語轉譯給非醫學專業背景的人很好的文本範例。這在注重醫病關係的今日,相當值得吾人參考。

註解:

[1]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鄭詩宗醫師提供資料。
[2] 本書收藏於台大楊雲萍資料庫。
[3] 資料為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楊允言助理教授提供。
[4] 朱真一,2013。
[5] 大正六年即1918年。
[6] 横浜市中区山下町一〇四番地,福音印刷合資会社。
[7] 為了與宣教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區別,通常稱此位馬雅各醫師為馬雅各二世;他是宣教師馬雅各的次子。
[8] 現今之彰化基督教醫院為1896年11月,由蘭大衛醫師和梅鑑霧牧師(Rev. Campbell N. Moody M.A., D.D.,白話字名:Mûi Kàm-bū)共同創辦。
[9] 感染人類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日治時期台灣的鉤蟲病患者主要是受到十二指腸鉤蟲感染。劉翠溶,2008,頁 523-590。
[10] Jefferys W. and Maxwell J., 1910, pp. 181.
[11] Madsen R.,2012。
[12] 此聖經一般稱之為「紅皮聖經」。該聖經的特點是採用台中腔台語書寫,完全擺脫舊譯本(巴克禮聖經)中廈門話的殘留;而該聖經的印刷成品未及面市隨即被警總沒收。參閱:梁淑慧,2004。

參考資料:

  1. 朱真一。(2013) 台灣早期的學徒式醫學教育(1)林燕臣先生:第一位台灣人「醫學教授」。台灣醫學。56, 2, 59-63.
  2. 劉士永,顧雅文。2008。< 以寄生蟲病做為二十世紀臺灣環境變遷的一項指標:初劉翠溶,步探討。>劉翠溶主編,《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台北: 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
  3. Jefferys W. and Maxwell J. (1910)The diseases of China : including Formosa and Korea.  London : Bale & Danielsson.
  4. Madsen, R. (2012) 台灣天主教會的成長與衰退: 以瑪利諾會的兩個傳教區為例。台灣學誌,6: 53-76.
  5. 梁淑慧。(2004) 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化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本文經原作者Khu Úi-him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四本台語醫學相關書籍介紹 〉。)

延伸閱讀:

【世界上最難語言】為什麼台語40%的字都有兩種唸法?藏書達人為你解析有趣的台語發展史
【我講台語,我驕傲】同樣被殖民過的芬蘭努力保護語言文化,台灣人卻覺得講台語很「俗」
行銷台灣他是 NO.1!駐法外交官呂慶龍用布袋戲、台語歌深深抓住法國人的心
拼音字母寫成的台語日記,解碼 85 年前日本欺凌霧社原民的暴行惡狀
謝龍介意外提醒我們的事——台語是有深度的語言,但它卻慢慢走向死亡

一聲槍響驚起的歷史悲劇….70 年後重回重慶南路彰化銀行,228 事件就在這裡發生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許多歷史經過黨國教育經心的掩埋已經對年輕人來說顯得陌生,二二八也是一樣。重慶南路如今已是書局、補習班、旅店密布的一條街,完全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歷史蹤跡,然而這條路上的彰化銀行,卻正是當年二二八知名的圓環緝煙事件,天馬茶房以外重大案發地點之一——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支局,經過無數次改建後早已看不出任何歷史痕跡。

(責任編輯:林芮緹)

日治時期專賣局台北支局其實是日語漢字,228事件時,甚至連招牌都還沒來得改為中文名字。

只消一談到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就會觸動台灣族群的神經,但仇恨可以原諒,歷史不可以消磁,整個事件,就依「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官方陳述來說明: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導火線源自一意外的圓環緝煙事件,事情的經過大致如下: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時左右,專賣局接到密報⋯⋯淡水港有走私船運入火柴、香煙五十餘箱等情事,專賣局乃派葉得根、鍾延洲、趙子健、劉超群、盛鐵夫、傅學通六名查緝員,會同警察大隊所派四名警察前往查緝,但當他們抵達淡水時,僅查獲私煙五箱。

不久,又據密報人說:這些走私貨已移到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馬茶房(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附近,按此是台北最大的私貨集中地。

查緝人員與警察先到太平町附近的小香園進晚餐,以便就近訪查。下午七時三十分,當他們到達天馬茶房時,私販早已逃散,僅查獲一位四十歲寡婦林江邁的公私煙,遂將其全部公私煙和現金加以沒收。

林江邁幾乎下跪苦苦地哀求說:「如果全部沒收的話,我就沒飯吃了,至少把錢和專賣局製的香煙還給我吧⋯⋯。」但查緝人員不予理會。當時圍觀的民眾很多,紛紛加入求情的行列。

林江邁情急,進而抱住查緝員不放。其中一查緝員「葉得根」 ,用槍管打她的頭,致林婦的頭顱鮮血直流 。

目睹此景的群眾極為氣憤,乃將查緝員包圍,並高喊「阿山(外省人)不講理」、「豬仔太可惡」、「還給香煙」等情緒激動的話。查緝員見勢不妙,連忙逃走,但群眾卻緊追不捨。

其中一查緝員傅學通為求脫身,乃向群眾開槍,不幸誤射當時在自宅樓下觀熱鬧的市民陳文溪(年約二十歲,次日死亡)。

事件經過一夜,仍未平息,且有燎原大火之勢:

二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民眾因緝私傷害人命事件未獲解決,乃沿街打鑼,通告罷市,市民、商店立予響應,相繼關門。

一批民眾遊行至太平町二丁目派出所前,派出所主管黃某欲加制止。民眾因黃某平時藉勢凌人,將其圍打,並搗毀所內玻璃、物品等。 隨後,遊行民眾越聚越多,十時許,衝入位於本町(今重慶南路)之肇事單位專賣局台北分局,發現局內有緝私員。

群眾以為其中之一是昨夜之兇手,乃將他與另一警員圍毆致死,又毆傷四人,並將局裡所存之火柴、煙、酒及一輛汽車與七、八輛腳踏車拋至街上焚燒,至次日仍未全熄。當時圍觀民眾達二、三千人,憲警隨即趕到,但也知難而退,不敢處理。

衝突的遠因,據前「台北放送館」今之「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館」的官方網站記載,進一步的闡述事件爆發前的台灣社會氛圍:

臺灣人起先歡喜地迎接、並期待「祖國」的到來,但是國民政府的接收,卻帶來政治的腐敗、經濟的蕭條,以及越來越惡化的社會治安。因此臺灣人從希望的心情,跌進了絕望的深淵。在國民政府接收的第二年( 1946 年),臺灣社會經常發生軍警與民眾的衝突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成大規模的流血事件。

二二八事件裡「專賣局台北分局」係見證歷史的關鍵現場,現在原專賣局台北支店已成重慶南路上的「彰化銀行台北分行」,再經拉皮,原貎已然改觀。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25、27號的彰化銀行就是228事件裡群眾聚集抗議的專賣局臺北支店。

專賣局台北支局原為株式會社辰馬商會本町(重慶南路)本舖,自1662年以釀造清酒起家,1896年跨海來臺,先在大稻埕建昌街開設支店,代理各種日本清酒、麥酒、醬油、清酢、味噌等,以現存「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的資料來看,當時的「黑松白鹿」、「楓白鹿」等本家生產的清酒品牌皆極為暢銷,「移入」(進口)孔急,1924年還取代「石黑商會」成為熱銷飲料カルピス(可爾必思)的代理商。

取締役社長為河東富次,這人極為活躍,1912年中國福建省常駐諮議施景琛來臺調查實業發展,寫就《鲲瀛曰記》記錄取經過程,便提到在臺南知事官阺和他共進晚餐,辰馬商會那時候在臺中、臺南都設有支店。

1928年辰馬商會進一步投資台北市本町3丁目1番地的樂天地商辦建築開發,其平面總面積為為170.5坪,興建3層樓加強磚建築,樓高40尺3寸,另有附屬倉庫1座,總樓地板面積為288.852坪,由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設計施工,於1928年7月動工,隔年5月竣工。

研究歷史建築之網站「小林昇之米克斯拼盤」依據《臺灣建築會誌》的記載,推斷:

辰馬商會的新建物1樓原規劃為2間大店舖,以及兩側臨巷子各有3間小店舖,後方為倉庫,店舖與倉庫之間有採光及通風用的天井,2樓亦隔為2間事務室,或可為陳列室,臨街側又分別隔出應接室和特別室,3樓則完全沒有隔間。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向株式會社辰馬商會租下該建築兩間大店舖,將中央隔間牆打通,全部供台北支局使用,於1934年3月10日正式遷入。

終戰後移轉為國有,管理機關為臺灣省公產管理處,1968年3月1日移轉予第一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同年5月17日移轉為彰化銀行臺北分行使用,現場並沒有隻字片語提及二二八事件,久之,台灣人自然會忘了這歷史教訓了。

(本文經合作夥伴魚夫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專賣局台北支局(彰化銀行)--台灣人不可不知的二二八事件現場 〉。)

延伸閱讀

【被遺忘的台灣史】雲林虎尾民軍靠竹槍打贏機槍,二二八最慘烈一役在這裡上演
台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我經歷的二二八事件
年輕人對黨國教育的怒吼:我根本不知道二二八是什麼
馬來西亞留學生回憶白色恐怖12年冤獄──法官對我說:我不判你的話,下個被判的就是我

蔡正元胡扯都不累?重建高士神社不是歌頌日本人屠殺,而是為了紀念與原住民的歷史和解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蔡正元大年初二就在個人臉書上亂開炮,批評屏東高士部落神社,是「民進黨重建、侮辱原住民」,引發高士村民眾怒,遭到該部落原住民打臉「神社並非民進黨重建」,是由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健一在日本募資興建而成、神社更不是「對日本人歌功頌德的象徵」,而是「化解紛爭、建立友好的象徵」,在地的歷史不該淪為政治操作工具。(責任編輯:蔡沛宇)

位在新竹觀霧地區的泰雅族Skaru流域部落聯盟,去年前往觀霧森林遊樂區抗議,要求拆除大鹿林道殉難榮民紀念碑。這塊紀念碑是為了紀念於民國52年開闢大鹿林道的榮民,但對當地的泰雅族來說,當時榮民所做的「開發」,其實是對他們家園的破壞。

基督長老教會原宣幹事 Omi Wilang說,這樣的開發,就是「你光復我淪陷」;Skaru流域部落聯盟發言人 Maray Yupas說,紀念碑是對他族人莫大的諷刺傷害,他們要求林務局自行拆除帶回。

位在新竹觀霧地區的泰雅族Skaru流域部落聯盟,抗議要求拆除大鹿林道殉難榮民紀念碑。(圖片翻攝自原住民族電視台)

此事在原民部落越演越烈,立委Kolas Yotaka出面協調,她建議部落聯盟不要拆碑,而是另立一個泰雅族祖靈紀念碑。Kolas認為,近100年來有很多族群來到台灣,台灣的歷史因此有了很多元的觀點,而這些榮民開發是事實,把時間拉長來看,榮民也可能是受害者,應共同面對這些衝突的史觀。

最後雙方各退一步,決定共同規劃立碑事宜,林務局也在會中承諾,泰雅族祖靈紀念碑落成時,局長一定親自到場見證。

這事得以圓滿落幕,很自然讓人聯想到大年初二時,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的臉書發文

蔡正元指控民進黨政府在屏東牡丹鄉重建的日本神社,是牡丹社事件中日本人殘殺原住民的場所,民進黨人不重建阿祿古酋長的英勇事蹟,而是重建日本神社對日本人歌功頌德,實在非常不可思議。

這件事經過高士部落聲明反駁之後,蔡正元仍繼續申辯說,要跟日本人和解並非不可,但在日本人侵略屠殺地點重建日本神社表示和解,合情理嗎?

但蔡正元的兩次說法顯然都是掐頭去尾、避重就輕。第一、高士神社並非民進黨政府重建,而是係由日本神職人員佐藤建一於日本民間募資興建而成。第二、就部落而言現在的高士小神社,是部落與日本民間友人對於糾葛歷史的釋懷,而非對日本人的歌功頌德。

牡丹社事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牡丹社事件發生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對外用兵,但其近因仍是1871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因誤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身亡。

為了這樁改變日本、琉球以及台灣三地命運的憾事,早在十一年前,來自屏東牡丹鄉排灣族的原住民就曾在當時鄉長林傑西的帶領下訪問琉球宮古島,雙方的遺族以檳榔與酒一笑泯恩仇。

宮古耆老說:「這是歷史的錯誤,造成我們祖先之間的誤會,未來如何避免這樣的錯誤,無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林傑西甚至回應,「我們幾百年前就是兄弟,從現在開始,我們都是一家人。」

當政治人物以一座在原住民鄉重建的日本神社大作文章、班弄民進黨服膺日本殖民史觀之際,豈曾察覺過雙方遺族早已為過往和解的歷史?或持續以這種史觀上的衝突來攫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蔡正元說,在日本人侵略屠殺地點重建日本神社表示和解,這跟在二二八發生地重建陳儀官邸表示和解有多大的意義?

如果蔡的這種說法說得通的話,這句型立刻可以轉換成:「在二二八的起源地台北城,為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蓋了一座史無前例的大紀念堂,這是要和解嗎?」按照蔡正元認為屏東高士部落日本神社是侮辱原住民的邏輯,這座中正紀念堂又豈有立足之地。

對於數百年不斷認同流離的台灣而言,首要之務在於從統治者的單一史觀中解放出來,小心翼翼地不要被殖民者定義自己的歷史與認同,從而懂得尊重台灣的多元性與別人的歷史感。

蔡正元所攻訐的高士神社是一個反例,新竹觀霧試著讓原住民的祖靈紀念碑與榮民紀念碑並存,則是一項進步指標;雙方格局之差異,豈只以道里計。

延伸閱讀:
【蔡英文道歉風波】國民黨時期沒有原住民不滿政府?錯!是當時根本沒有媒體報導
不談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何來「正義」可言?
【專訪】說母語沒有錯!原民會主委陳秀惠:「原住民失去了文化、失去了家,最終失去了自己」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日本神社與台灣的榮民紀念碑〉。首圖來源:高士小神社


BO 熱情招募實習編輯,歡迎你的加入!工作內容與需求如下:
  1. 一週可到辦公室至少三個整天,實習期間至少半年(含以上)。
  2. 英文成績多益 700 (或等同托福、雅思成績)以上,英文聽力、閱讀無礙,多益 800 分以上為加分條件。
  3. 善用 Google 線上工具協作,熟悉影音製作、社群媒體操作為加分條件。
  4. 無新聞操作經驗可,但需具備肯學習、細心、主動、肯溝通等人格特質。
  5. 需負責議題操作工作:協助編輯台議題資料蒐集、採訪逐字稿整理,建立好書書摘文選等。
  6. 需負責影音活動工作:協助編輯台影音直播企劃、執行,以及實體社群活動企劃、執行。
  7. 時薪/月薪制:視工作內容與方式決定。
  8. 實習編輯未來可優先考慮錄取正職。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您想要應徵的頻道:【應徵】BuzzOrange 實習編輯:您的大名

【川普築牆算甚麼】原來美國2百年來都在霸凌墨西哥,各種侵略還搶走人家超過一半的國土

$
0
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要在美墨邊境建牆,還威脅透過增加關稅,變相把「修牆費」分到墨西哥人頭上,對美墨關係又劃下一道傷口,而過去2百多年來美國對墨西哥的欺負幾乎從沒停止過,現在就來回顧一下墨西哥這倒楣鄰居的被霸凌歷史。(責任編輯:蔡沛宇)

美墨戰爭中的蒙特雷之戰(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最近,川普再次因為正式簽署總統令,要在美墨邊境建牆且拒絕承擔費用,而引起軒然大波。由於川普曾經威脅會通過增加關稅,變相把「修牆費」分攤到墨西哥人頭上,墨西哥的不少城市爆發了「抵制美貨」運動。

川普原定與墨西哥總統於1月31日會面的計劃也遭到墨西哥方面取消。美國國內也是罵聲一片,部分評論家將川普的邊境牆計劃與冷戰標誌「柏林圍牆」相提並論,認為這個過分的計劃將成為對美國聲譽和美墨關係的極大損害,一時間引發熱議。

美墨邊境美國聖地牙哥附近的「牆」

如果再回頭看看,我們還能發現,邊境牆在美國欺負墨西哥的兩百多年歷史上,其實不算什麼大事。

畢竟,今日美國有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占總面積936萬平方公的四分之一強,就來自於這個倒楣的、有點「不爭氣」的南方鄰居。下面,我們就從歷史中的兩個側面看看川普之前的美國,是如何「欺負」墨西哥的。

「移民危機」與明火執仗:19世紀前半葉的美墨衝突

在美國建國的最初幾十年裡,其國土與日後墨西哥合眾國的前身──隸屬於西班牙殖民帝國的新西班牙副王轄區並不接壤,但19世紀初的美國人已經開始顯露出對疏於管理而面積廣大的西班牙領土的強烈興趣。

後來出任美國陸軍第6任總司令,與西屬美洲殖民地頗有淵源的詹姆斯·威爾金森1804年收到的一封信中寫道:「肯塔基人……像古代的羅馬人那樣渴望掠奪,墨西哥在我們眼前閃閃發光……」詞句之間不難看出寫信者對於征服墨西哥的強烈願望。

詹姆斯·威爾金森。(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等到1821年,長達11年的墨西哥獨立戰爭終於結束的時候,渴望在資源豐富的廣袤西部獲得安身之地的各種合法和非法的美國移民,以及販賣毛皮的商人,已經開始在美墨邊境乃至墨西哥領土內的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等地安營紮寨。

他們很快就通過移民在墨西哥地廣人稀的北部地區確立了人口優勢,而當時處於政治混亂和財政困難之中的墨西哥政府則很難招徠本國移民充實這些地方,只得聽憑美國移民大量湧入。

鼓吹「天定命運」的繪畫:代表美國的女神追隨著西進美國移民的篷車,將電線代表的現代文明傳播到西方蠻荒的大地。(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19世紀30年代,越來越多的美國移民開始引起了墨西哥人的警覺,墨西哥政府終於開始限制美國移民的流入,這反過來又引起了在墨美國人的更大不滿,使得衝突進一步擴大。

1836年,德克薩斯的美國移民宣布成立「德克薩斯共和國」,墨西哥與德克薩斯之間的衝突就此爆發,美國在這一過程中並未置身事外,有大量美國冒險家乃至從美軍中開小差的士兵加入了德克薩斯軍隊,許多美國城市也進行了旨在支援德克薩斯的募捐活動。

隨著德克薩斯軍隊在聖哈辛托之戰中意外勝利,被俘虜的墨西哥獨裁者不得不以承認德克薩斯的獨立來換取自己的自由。九年之後的1845年,德克薩斯共和國成為了美國的第28個州。

美國畫家亨利·麥卡迪的畫作《聖哈辛托之戰》,德克薩斯人在此戰中贏得了決定性勝利並俘獲了墨西哥獨裁者聖安納,後者被迫承認德克薩斯獨立,這為幾年後德克薩斯並入美國埋下了伏筆。(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在取得德克薩斯的同一年,美國輿論界興起了所謂「天定命運」(Manifested Destiny)學說,即認為美國向西擴張領土不僅有上天註定的合法性,而且還不是普通的帝國主義擴張行為,而是向廣大「愚昧落後」地區傳播民主制度的「拯救」行為。

在這一思潮的影響下,美國總統波爾克開始與當時的墨西哥政府談判購買包括加利福尼亞在內的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墨西哥土地。在這個要求被拒絕後,波爾克下令美國軍隊進入剛剛被吞並的德克薩斯和墨西哥的爭議地區,挑起了美墨戰爭。

美墨戰爭中的蒙特雷之戰(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面對美國人海陸並舉的進攻,士氣低落的墨西哥軍隊屢戰屢敗,終於在1847年被攻進首都,不得不屈膝投降。

1848年的美墨和約剝奪了236萬平方公裡的墨西哥領土,相當於當時墨西哥領土的一半還多,對此的「報酬」僅是少得可憐的1500萬美元。

1500萬美元相對於236萬平方公里土地是什麼概念?1853年,美國國會議員加茲登代表美國向墨西哥購買了以今日亞利桑那州圖森為中心的一部分土地,在這次相對公平的交易中,美國人為2.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美墨戰爭割占地的百分之一大小——就付出了1000萬美元。

就連後來的南北戰爭英雄,後來貴為總統的格蘭特也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想不會有比美國入侵墨西哥更加卑劣的戰爭了。」可以想見,在這種「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情況下,如果「川普之牆」能夠穿越到那個時代,墨西哥人大概會將其視為停止侵略的標誌而大加歡迎也說不定呢。

美國地圖變遷史,其中淺橙色部分為從墨西哥取得,這一部分包括今日美國的近10個州,美國全國四分之一多面積的土地。(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控制與干涉:20世紀初期的美墨衝突

在美墨戰爭結束後,雖然兩國之間再無戰爭,但美國並沒有停止其「欺負」墨西哥的進程。1911年,墨西哥獨裁者波菲裡奧·迪亞斯被革命推翻,不久後,墨西哥就陷入了以親英的維爾塔政府為一方,以卡蘭薩等憲政主義革命者為另一方的新內戰之中。

為了避免美國在墨西哥的投資受到損失,防止其他列強趁虛而入,美國軍隊於1914年4月派兵在墨西哥港口韋拉克魯斯登陸並對其加以占領,以逼迫維爾塔總統下台。在維爾塔8月份下台後,韋拉克魯斯的美軍又遷延很久,直到11月末方開始撤退。

兩年之後,美國因為墨西哥農民遊擊隊對美國邊境城鎮的襲擊再次派兵深入墨西哥與墨西哥政府軍及遊擊隊爆發衝突,直到1917年2月美國與德斷交才撤回。

這樣明顯的干涉主義行為在當時引發了相當大的國際不滿,不過美國仍然將其視為阻止歐洲國家干涉西半球的必要舉措。

甚至在美國「遠征隊」撤離20年之後,墨西哥本國已經走上發展正軌之時,占墨西哥石油業近70%份額的美國資本也因為國有化問題與墨西哥政府產生嚴重摩擦,只是因為世界大戰危險的迫近,忌憚後院起火的美國才對墨西哥做出讓步。

在這個階段,美國雖然有所收斂,但是用強權對墨西哥進行公然脅迫和干涉的行為依然存在。

美國報紙上的漫畫:越過邊境追捕墨西哥農民襲擊者的山姆大叔。反映了當時美國人對墨西哥遊擊隊的態度。(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在政治上對墨西哥橫加干涉的同時,美國也通過大量的資本輸出,將墨西哥變為在其控制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
在波菲裡奧·迪亞斯統治的幾十年裡,墨西哥的經濟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外國資本的湧入而取得了較大的發展。

然而,這也導致了以礦業為代表的國家經濟主要增長點被外國資本長期把持,據《世界現代化歷程:拉美卷》一書中的數據,美國資本掌握了迪亞斯時代墨西哥75%的礦業和50%以上的採油業,外資工廠的關鍵職位也都由外國人把持,大部分墨西哥本國人只能淪為非熟練技工接受外國資本家的層層剝削。可以說,墨西哥近代工業的最重要部分與墨西哥本國無關。

墨西哥的民族資本也在外國尤其是美國大資本的打壓和排擠之下舉步維艱,加之墨西哥政府的各種產業政策全部向外國投資者傾斜,墨西哥民族資本的發展幾乎停滯。

當時墨西哥人中間流傳著「迪亞斯是外國人的親媽,墨西哥人的後母」的順口溜。毫無疑問,在迪亞斯的「親兒子」裡,最多的就是美國資本家。這一情況直到20世紀30年代卡德納斯總統上台之後才得以有所改善,但墨西哥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國,尤其是美國投資的情況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平心而論,歷史上的美國確實有著比墨西哥更為優越的政治經濟條件,美國制度的實際效果也確實優於墨西哥早期獨裁者「城頭變換大王旗」式的考迪羅家族專制統治。但擁有這些優越條件的美國卻藉此肆行侵略,對墨西哥缺少國與國之間基本的平等與尊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川普的「邊境牆」對美國本身來說也許是一個突發奇想的過分舉動,但對於墨西哥來說,這不過是其北方強鄰「欺負人」節目單上的另一個新花樣罷了。不過,不論「打」的花樣如何翻新,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兩百年來從來沒有變過。

(本文經合作夥伴觀察者網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百年恩怨何止墻——川普之前的美國是如何對待墨西哥的〉。首圖來源:)

 

 


BO 熱情招募實習編輯,歡迎你的加入!工作內容與需求如下:
  1. 一週可到辦公室至少三個整天,實習期間至少半年(含以上)。
  2. 英文成績多益 700 (或等同托福、雅思成績)以上,英文聽力、閱讀無礙,多益 800 分以上為加分條件。
  3. 善用 Google 線上工具協作,熟悉影音製作、社群媒體操作為加分條件。
  4. 無新聞操作經驗可,但需具備肯學習、細心、主動、肯溝通等人格特質。
  5. 需負責議題操作工作:協助編輯台議題資料蒐集、採訪逐字稿整理,建立好書書摘文選等。
  6. 需負責影音活動工作:協助編輯台影音直播企劃、執行,以及實體社群活動企劃、執行。
  7. 時薪/月薪制:視工作內容與方式決定。
  8. 實習編輯未來可優先考慮錄取正職。

意者請提供履歷自傳以及文字作品,寄至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您想要應徵的頻道:【應徵】BuzzOrange 實習編輯:您的大名

那些課本不會教的歷史:台灣人總焦慮沒有國際觀,卻放任「天朝史觀」課本洗腦下一代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過去課本從來不會提及在「中國歷史」裡,其實遊牧民族和海洋文化對於中原地區的安定有莫大影響,但即使當時所有政策都考慮周全,卻仍然遺留下充滿天朝思想的「中原史觀」,最後影響了台灣的教育——但最弔詭的還是莫過於,台灣人總擔心自己沒有國際觀,卻致力於用充滿「中原觀點」的地理歷史課本來洗腦自己的下一代。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天國讀書會

是說最近讀了日本學者杉山正明寫的「遊牧民的世界史」,作者嘗試從遊牧民族的觀點,重新詮釋世界史,這實在是非常有趣的角度。

因為活躍在歐亞大陸深處的遊牧民族,長期被主流文明視為是「邊陲」、「威脅」、「入侵者」,但無法否認的是,這些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帝國,藉著牽徙、戰爭、貿易、宗教等,影響了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走向 ,而後世卻鮮少從他們的立場來闡述歷史,習於遷徙使他們自身存留的史料極為稀少,主流文明又蔑視其為「蠻族」,往往未給予公允的評價,這都讓這些遊牧民族蒙上層層的神秘面紗,或甚至被污名化。

只是在讀這本「遊牧民的世界史」時,發現起源於戈壁南北周圍的各遊牧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其實非常深遠,而中國抵禦這些遊牧民族的軍事行動,也促使這些遊牧民族所建立的馬上帝國不斷向西方遷移,進一步影響了中亞與中東的樣貌。 中國各朝各代與遊牧民族的互相影響,真是千絲萬縷,深刻長遠,只是中國的歷史往往有意無意刻意忽略這一點,而只將他們視為「外患」。

這不禁讓人想到在閱讀曹永和先生的「中國海洋史論集」,也有一樣的感覺,因為明明中國歷史與海洋也有深遠的關係,但是在中國歷史裡,卻鮮少提及。

且先不談「中國」這個歷史概念到底什麼時候才出現,就以中原存續過的各朝各代疆域來說,絕大多數的朝代,北方與西方漫長的國境線都緊臨著遊牧政權,而東方與南方也擁有綿長的海岸線,直接面對的著海洋。

從曹永和先生的「中國海洋史論集」來看,中原政權對於海洋絕對不是一無所知的。在唐朝時,海上貿易就已經非常興盛,大批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乘船繞過麻六甲海峽以後北上,來到泉州、廣州等通商口岸進行貿易,最後甚至進一步定居下來。

黃巢之亂時,就曾經發生過數次屠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事件,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廣州,據信有數萬名阿拉伯人與波斯人遇害。若從有數萬名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在中國定居的情況來看,其海上貿易的規模肯定十分龐大,有理論甚至認為,因為阿拉伯人來到中國進行海上貿易的關係,連帶的也開拓了東南亞的航路,影響了往後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歷史發展。

但是我們卻很少讀到,這樣的海洋貿易對唐朝發生了什麼影響,在有關唐朝的眾多史料中,也鮮少看到唐朝海洋貿易的記載,我們所讀到的「唐朝史」是缺乏這一個片段的。

同樣的情況,在進入隋唐時期前,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人就建立了突厥帝國,突厥是唐朝最大的外患,突厥與唐朝進行過很多次重大戰役,最後唐朝擊敗突厥汗國,並使得突厥一部向西遷移,這樣的結果使得中亞開始進入「突厥化」,並在突厥化以後進一步「伊斯蘭化」,形成現今中亞地區樣貌的雛形。

突厥人與其他遊牧民族也影響唐朝至深至遠,但是我們一樣在戰爭的記錄中才會見到這些民族出現,我們很少在史書上讀到,突厥與唐朝在各方面的互相影響,同時我們也完全不知道突厥被擊敗後,向西遷移發生了什麼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在唐朝之後的宋、元、明、清,也幾乎是這樣。

但是當我們在爬梳史料時,可以隱約發現,這些北方遊牧民族與海上貿易,其實深深牽引著整個中原帝國的發展,中原的歷史並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而是同時受到東、南、西、北各方面,來自草原、來自海洋的各種拉扯,只是這在歷史上被刻意忽略了。

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草原與海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深遠,最好的一個就是忽必烈為什麼選擇定都北京,這其實與元朝的國家戰略從草原轉向海洋有關。

忽必烈因為爭取蒙古帝國大汗之位,與統治中亞地區的手足兵戎相見,結果往西的道路被阻斷,忽必烈因此將目標轉向東方海洋,除了開疆闢土,獲取經濟利益,更試圖由海路連絡阿拉伯地區。 這證明了當時的統治者,是有全局視野的。

而像明朝曾創下鄭和遠航的記錄,卻又是厲行海禁最嚴格的朝代,其決策其實都與北方遊牧帝國的威脅強弱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統治者在考量海洋政策時,絕對是與北方遊牧帝國的動態一起進行通盤思考。

但是很有趣的是, 雖然當代的知識份子與統治階層,都明白西北方草原與東南方海洋對中原社禝安定的影響,但是留下來的史料記錄與論述,卻都徹徹底底的忽略這一點 ,我們辜且先稱這種完全以中原為歷史中心的史觀視角為「大中原史觀」,這讓後世的讀史者,很容易產生中國歷史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天下即是中原,中原即是天下的觀念。

這種「大中原史觀」的影響深遠,如國民黨政權已經潰敗到台灣,仍繼續維持著這種「大中原史觀」, 只要略為翻閱台灣以前的歷史、地理課本,何謂「大中原史觀」即可不言而喻,而課綱爭議,又何嘗不是「大中原史觀」的另一種反撲?

這種「大中原史觀」其實會讓人的思考變的很狹隘,讓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只侷陷於宮庭鬥爭或血腥內戰,而那些中原以外的民族,陸地以外的海洋,整個世界史上的其他重要角色與龐大舞台,都被我們通通忽略。

台灣長期以來一直焦慮台灣人缺乏國際化的視野,但又企圖繼續維持「大中原史觀」,禁錮莘莘學子們的思考能力,豈不可笑?

(本文經合作夥伴 天國讀書會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昨天的山海之間】也談狹隘的中原史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By User:PhiLiP, base on ja:User:Kanbun’s work. – self-made, base on File:Asia terrain.jpg, File:Tenka Han.png, CC BY-SA 3.0)

延伸閱讀:

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台灣漢文化發展時,「中國」根本還沒建國
戳破中華民族的神話──華人的概念不是自古就有,而是為統治方便被梁啟超「發明」出來的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少騙,真正的中華民族早在 3 千年前就被周武王給滅絕了
天朝自居的中華文化史觀,害我們從小就養成種族歧視的習慣
對課綱微調無感,就準備接受下一代被大中國史觀洗腦的事實吧!

Viewing all 63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