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雨蒼
解嚴以前的中華民國,是獨裁政權嗎?其實不完全是。要看是哪個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立國;當時有國民黨、進步黨等政黨,中華民國真的是一個民主的國家。可是,中華民國到台灣的時候,已經成為蔣介石的囊中物。究竟國民黨是怎麼奪取中華民國的呢?
小弟前陣子有機會剛好挖到了一批資料,整理資料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因此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這要從 1924 年 1 月底,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文的發言說起。
當時孫文是這樣說的:
「現尚有一事,可為我們模範。即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我們現在並無國可治,只可說以黨建國,待國建好,再去治他。當俄革命時,用獨裁政治,諸事均一切不顧,只求革命成功。其最危險時期,為 18 面受敵,各國均派兵到俄國,其國內之反革命派亦深受各國援助。
故俄國六年之奮鬥,均為民族主義的奮鬥。當時我們尚不知道其為民族主義奮鬥,今回顧起來,的確如此。故現在俄國對於贊成民族主義諸國,皆引為同調,常對波斯阿富汗土耳其諸國,勸其不可放棄民族主義,其最初之共產主義,亦由六年間之經驗,漸與民生主義相暗和。
可見俄之革命,事實上是三民主義,其能成功,即因其將黨放在國上。我以為今日是一大紀念日,應重新組織,把黨放在國上。但此說初聽之甚駭人聽聞,其實現在我們何常有國,應該先由黨造出一個國來,以後再去愛之。」
隔年,在 1925 年 7 月 1 日,中國國民黨將原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廣州的國民政府,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1928 年,國民政府二次北伐成功,中國全國歸於統一。於是國民政府訂定《訓政時期約法》,此時的「約法」相當於國家的基本法:由當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實行「一黨訓政」、「一黨領政」。
當時國民黨怎麼推行以黨領政呢?首先,當然是從政府機關做起。
1928 年 8 月 3 日起,國民政府為了「貫徹黨治」陸續公布「中國國民黨黨義研究暫行條例」,要求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開始研習中國國民黨的黨義。從各個軍警單位、法院,到各個政府,都陸續發佈命令。1929 年 8 月,還
陸續發佈命令,要求還沒有開始研究黨義的機關「儘速執行」。
在教育方面,國民政府也調整課綱,開始推動「黨義教育」,1928 年完成北伐後,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頒佈「各級學校增加黨義課程暫行通則」,第一條寫著「為使本黨主義普及全國, 並促進青年正確認識起見,各級學校
除在課程內融會黨義精神外,須一律按本通則之規定增加黨義課程」。而教導黨義的教師,還要經過審查。於是,全國各大學紛紛設置「黨義」課程。
在 1934 年,國民政府公布公民科課程標準後,把黨義與公民合而為一,以三民主義為主要課程內容。1939 年時,教育部又把各大學的「黨義」或「公民」課程改名為「三民主義」。1944 年 9 月,教育部再將「三民主義」定
為大學共同必修課程。
1949 年國民政府到台灣後,蔣中正宣稱過去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是因為沒有確實實行以三民主義為教育中心的思想所致,因此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與高中恢復三民主義課程的教學。當時台大校長傅斯年直接回應教育部說,大學是學術研究和培養人才的地方,不是宣傳國民黨黨義的地方,所以台大拒絕開設黨義課程。
在人事方面,當時國民政府通過多個暫行條例,如「黨務人員從事政治工作考試辦法」,把許多考試合格的國民黨的黨工引入到政府機關擔任要職。
這裡可以看到,黨工考試合格以後,就建議分發去當縣長。
經過這樣的處理,從政府機關既有公務人員思維開始影響,再把黨工引入政府機關,最後以教育方式影響未來的青年與加入政府機關的人員,國民黨就這樣控制了訓政時期的國民政府。
本文參考資料:
一個消失中的意識型態 — 以三民主義在台灣的傳播為例 吳儒佳,2003
本文許多論點引用自林孟皇法官於 104 年 6 月 27 日在台北律師公會所發表的「台灣的司法改革與轉型正義 — 從課綱爭議與刑事再審制度修法談起」演講簡報。
(本文由林雨蒼授權轉載,本文以 CC-BY 4.0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