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十二強世界棒球賽預賽中擊敗古巴之後,進入八強複賽已見曙光(編按:本文寫於對戰波多黎各之前)。然而本次賽事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每當國家代表隊表現不理想,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以前台灣棒球很強啊,都是世界冠軍耶!怎麼現在連 XX 隊都打不贏?」
對呀?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個印象是錯的,或說是被「製造」出來的。台灣「棒球三冠王」年代,正好也是「蔣公」的年代。那個年代,台灣還可以反攻大陸哩!但實際上呢?
別被威權統治時代的「國族棒球神話」給騙了。
台灣的「國族棒球神話」,始自紅葉少棒。這支台東的土法煉鋼少棒隊,在 1968 年打敗了日本少棒明星隊,帶動台灣棒球熱潮,也讓政府決定於次年推出「金龍少棒」赴美爭取世界冠軍。
金龍少棒順利奪取「世界冠軍」後,台灣開始依同樣的「工業化模式」生產大量的三級棒球國家代表隊,赴美爭取少棒、青少棒與青棒等級的「世界冠軍」,其中更有六次達成「年度三冠王」(三層級都奪冠)的成就。這種赴美爭冠的熱潮,一直持續到 1990 年代初才衰退。
就是這樣的過去,讓許多長輩認為台灣棒球「在過去很強」,甚至是世界第一的水準。但這種「幻想」,在古早年代就已有人發現「不對勁」。
紅葉少棒成名後不久即,被人檢舉有冒名頂替,用超齡球員上場比賽的情形,其隊職員事後也因偽造文書被判刑。
「三冠王」時代,則多是以集結各校明星球員的方式組成代表隊,而他們在美國碰到的對手,僅是單一社區青少年所組成的球隊,拿冠軍的機率當然高。
美方雖然一再警告台灣這類組隊方式違反大會規定,甚至判予禁賽,但台灣棒壇改進的配合度極低。因為在台灣「風雨飄搖」的年代,三級棒球的成就對於中華民國政府實在太重要,為了「民心士氣」、「國族需求」,台灣棒球因此充滿了道德錯謬。
在這個扭曲的體系之下,最可憐的受害者當然就是那些小球員們。他們為了因應奪冠任務,每日接受職業球員般的訓練,不但犧牲課業,也往往賠上個人的健康。當年有許多球員幾乎不識字,而長大之後若無法繼續棒球生涯,在缺乏學歷、技能的狀況下更是難以謀生,往往就此淪入社會底層,甚至因工安或不當的生活習慣而英年早逝。
另一種受害者,當然就是廣大的球迷了。看這些精英小球員在國外攻城掠地,總是打到對手痛哭,動輒大贏十幾、二十幾分,讓球迷們誤以為台灣棒球非常強大,也認為自己不需要再多做什麼,更少有人投入實際的棒球運動。
在這個時期,每個年次的棒球運動人口都不超過千人,卻要「擠」出一批能為國爭光的精英,這當然是不正常的運動培育系統。
正常的運動體系不可能在教育階段就走精英主義,而是該厚植根基,擴大運動參與面,才能建構出金字塔般的人才體系,並培養出真正有技術水準的高階球員。
隨著整體環境轉變,台灣社會開放,慢慢不需三級棒球作為政治強心劑,加上職棒成立,另一種「棒球工業」成型,這種「國族棒球體系」才慢慢淡去。
台灣發展職業棒球二十餘年來,雖然經過多次放水案的打擊與挫折,但目前已經有了一個「雖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的球員培養體系。年輕球員的素質大幅提升,也透過職業競爭與旅外學習,讓球員的技術水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二十幾年前,最快球速一百四十公里左右的普通右投,就可成為青棒國家代表隊的主力投手。但現在一堆學校都有這種球速等級的「左投」,球速達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右投手,更是常見。
年輕的強力打者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老球迷也因此感嘆,昔日成棒代表隊到了國際大賽,往往一支安打都擠不出來,只能靠陳金鋒的神來一棒。現在的代表隊居然可以和對手「亂棍互毆」,全壘打滿天飛,心中的感動,實在難以言喻。
透過普及的運動媒體,棒球迷不難看到世界最高層級的大聯盟棒球,也不難推敲台灣棒球的真正水準。客觀來講,今日台灣棒球應該還可擠進世界前十,但絕對非「坐三望二搶第一」的程度。
「把餅做大」之後的台灣棒球水準確實提升了,但「國族主義的幽靈」並未離去,每到了國際賽事,這幽靈就會再次籠罩台灣上空,對著棒球界施下魔咒。不是那麼投入的球迷,會錯誤評估對手的水準,而對勝利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進而給予國家隊過分的壓力,甚或有不當的責怪。
當球員好不容易從國族主義的迷夢中脫身,球迷們卻仍堅持「泡」在蔣公時代的三冠王想像裡,那台灣棒球就永遠不可能走向「真實」與「健康」。
如果你真的熱愛棒球,那就睜大眼睛,好好地欣賞現在這批球員的表現吧。你眼前的台灣棒球,其實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刻。那個過去「美好的黃金時代」是個幻覺,忘了它吧,或是回到真正的歷史之中,去凝視那個時期的謊言與不堪。
只有面對真相,才能有真正的黃金時代,才能有機會理解棒球帶給人的意義與幸福感。
(本文由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授權刊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原文刊登於蘋論陣線:台灣棒球最強大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