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高雄是怎麼崛起的?看日本人如何填海造陸,讓一條鐵路成為港都百年風華的起點

$
0
0

  P124 文 / 李文環, 蔡侑樺, 黃于津, 蔡佩蓉, 佘健源

哈瑪星泛指五福四路底鐵路平交道以南至港埠,「打狗鐵道故事館」(前高雄港站)以西至西子灣洞口和第一船渠所圍合的街區,約是日治時期的山下町一丁目、新濱町一二丁目,以及湊町一至五丁目等,如下圖所示。今日,這個街區並不構成獨立的行政轄區,卻記憶著二十世紀高雄港市發展的歷史縮影。 P13

  • 海陸運輸結合,讓高雄躍升國際大港

哈瑪星這個語彙是從濱線(はません)的日文語音轉借而來。所謂「濱線」,乃是 1904〜1907 年間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為了改善港埠貨物運輸而填海造陸,並將縱貫鐵路延伸至打狗港的臨港鐵道線,從而發展出海陸倉儲運輸的空間概念—哈瑪星。 鐵路是當時最先進的陸路運輸工具,鐵道線周邊隨之商行、倉庫林立,大幅提升港口的商機。濱線不僅開創海陸運輸的新紀元,同時也為打狗港帶來新契機,從而讓臺灣總督府深具信心,在往後三十餘年間投入三階段的港口現代化建設,從此高雄港與基隆港鼎足,成為臺灣唯二的國際大港。 港埠既然是被生產出來的空間,其生產過程的人力和資本投入就創造了一種以「築港」為生的行業—土木建築業。高雄港自 1904 年展開改良工程,隨即於 1908 年起至 1945 年共進行三次築港工程;戰後,先是為期十年的戰爭損壞修繕,次於 1958 年起實施十二年擴建工程,完成後隨即於 1970 年起往後二十年急速建造貨櫃中心,以及各項改善工程。就築港歷史而言,濱線成功牽引打狗築港,從而締造二十世紀高雄港本身的產業價值。濱線/哈瑪星,可謂體現了築港價值與歷史縮影。

  • 繁榮的海港街區成就高雄第一個精華地帶

築港同時也創造新興街區「哈瑪星」。1908 年打狗築港第一期工程啟動,同時間,總督府核准淺野總一郎在濱線區旁的海域投注巨資,填海造陸,這塊新生土地或可稱為「淺野埋立地或臺灣地所埋立地」,結合濱線區,兩者構成今日哈瑪星的土地空間。在一系列的都市計畫後,海埔新生地逐漸蛻變成井然有序的道路、街屋,現代化城市街區幡然一新,濱線區被劃定為「山下町一丁目」、「新濱町一、二丁目」;淺野埋立地則成為湊町。 這塊牽引築港的土地,後來也因港埠蓬勃而成為高雄市最重要的市街區。張守真教授說:「哈瑪星是高雄市的行政重鎮、工商金融業重鎮和漁業重鎮。」此言精闢點出哈瑪星作為高雄港都歷史的關鍵地位。 P109 於是,這塊緊鄰港邊的土地自 1910 年以後快速崛起,1918 年取代旗後、哨船頭而成為地方行政中心。後續移民交相湧入,日臺住民共同締造以海運業、漁業為主體的海港街區,不僅是行政樞紐,更是金融業、商業、餐飲娛樂業的核心要地,無疑界定了高雄市所謂精華區的初始意義。1930 年代以後,今日鹽埕區才逐漸能與其匹敵。總之,是哈瑪星定義了高雄從港邊快速發展起來的城市繁華。

  • 從鐵路開始,交織出高雄現代街區雛形

哈瑪星作為海港城市的價值,同樣表現在依山傍海的現代街區規畫。港口是運轉產業的生命線,鐵路線與臨港區構成產業引擎,帶動百業。山是物質也是心境,更是城市人民的安全閥。沿山修葺蜿蜒的性靈路徑,並培育自然指引精神。於是,山成為公園、山成就神聖、山體現國家,轉化心境、釋放城市的躁動。在山與港之間,筆直的道路交錯展開,譜出各行各業,安排私人住宅與公共空間。這座有山有港的現代城市,當然也定義了現代高雄都會區的空間安排和生活移動的基本邏輯。 毋庸置疑,哈瑪星是現代化高雄市的起源地,其作為現代城市規畫、各項產業與移民的歷史研究,皆具有最佳的原創價值與意義。哈瑪星所傳唱的港都首部曲,誠乃實至名歸。

titan

 

 

 

 

(本文為《好讀出版社》授權刊載,作者: 李文環, 蔡侑樺, 黃于津, 蔡佩蓉, 佘健源 ;欲閱全文請見李文環, 蔡侑樺, 黃于津, 蔡佩蓉, 佘健源新作《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非經允許,不得轉載。圖片來源:高雄港都首部曲:哈瑪星書中插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