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5 千年前台灣人過的日子,會不會比現在好?非典型考古學家李匡悌來解密

$
0
0

【我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你知道台灣是什麼時候開始養狗嗎?而 5 千年前的台南人,竟吃得比現代人還好?這些不是靠卜卦算出來的,而是被考古學用精密的科學方法查證出來的。

世人對考古的想像可能都還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印第安那瓊斯,但其實考古學比你想像的有趣。讓這篇文章撥開神秘學科的面紗,帶你認識非典型考古學家:李匡悌的故事。(責任編輯:黃靖軒)

「南科考古隊」協同主持人李匡悌博士。(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文/陳德愉

你知道台灣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狗的嗎?

不是拿來吃的,是當作家裡的一份子,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最後和主人一起長眠於地下,甚至還擁有自己小小的陪葬品。

牠們被發現的時候,頭朝向南方和人類相同,身軀側躺手腳放鬆。原本,牠們將與主人們永遠的長眠於地下,但是,卻因為一場現代人製造的意外,使牠們穿越了五千年的泥層,和自己小小的陪葬品—主人的陪葬品是大泥甕,牠的陪葬品是小泥甕——一起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牠們是「台灣第一狗」,是在台南科學園區南關里遺址發現的四具完整犬隻骨骸,牠們證明了「台南人五千年前就在養狗」。而牠們所在的南科園區大坌坑文化遺址,向我們展現了五千年前「台南人」的生活。

他們養狗、愛吃海鮮、吃小米與稻米,面貌方正高顴厚鼻,有時候也很有鬥性,給人背後桶一刀後,乾脆連刀一起埋了……。

這些 5 千年前的恩怨情仇,就在台積電、康寧、聯電這些科技大廠的廠房旁邊……我坐在南科考古隊的工作基地旁,抬頭看著對面科學園區裡那些巨大的科技廠,隨時要給台灣帶來幾個小數點的經濟成長。

可是,就在相隔不到 100 公尺處,我所坐的棚子下,一具具 5 千年前古老的骨骸直挺挺躺在土塊裡,考古隊的隊員們忙碌地拍照,繪圖,有的土塊裡是一個人,有的是一家人。後面巨大的基地裡,還有 2500 具墓葬骨骸擺著,等考古隊員們來一一解謎。

這個台灣最巨大的史前遺跡,橫跨五千年歷史,就在台南科學園區的正下方,考古遺跡與遺物,數量之龐大,在台灣考古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證據不但告訴我們,「台灣人是怎麼過日子」的,也重新定義了台灣的歷史。

南科考古隊挖出的骨骸。(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台灣最巨大的史前遺跡,就在台南科學園區的正下方。(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非典型考古學家

提到「考古學家」,我們的腦中會浮起兩種想像:一種是戴著眼鏡埋首書堆古物中的神祕老先生;另一種,則是穿著牛仔褲,腰上掛著鏟子和槍的印第安那瓊斯。

不過,「南科考古隊」的的偕同主持人李匡悌博士看起來兩種都不像,白色襯衫米色休閒褲,圓圓的臉永遠笑瞇瞇地,看起來不像是要走進考古基地,比較像是要走進隔壁的台積電大樓。

李匡悌所在的南科園區大坌坑文化遺址,向我們展現了 5 千年前「台南人」的生活。(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隔壁的科技基地,用的是怪手挖土機,轟隆隆地開挖著,這邊的考古隊,是拿著小鏟子,一群人蹲在地上撥土。我問「李博士」,這樣辛苦「蹲著」的工作,歷數十年而無窮的樂趣是什麼?

他眼睛閃著光,順手拿起一個不知道是幾千年前的陶碗:「我想知道,這些陶碗是做什麼用的?以前的人是怎麼吃?吃些什麼……考古讓我有機會去發現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然後,他又冒出一句:「到底是誰過的日子比較好呢?

他會作殘留分析、同位素分析…用盡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回答這些問題,「我看那些貝類(遺址出土了大量貝殼),又大又新鮮又沒有污染, 他們(五千年前的台南人),可能吃的比我們好多囉!」他笑著說。

南科考古隊一筆一筆勾勒出古代人生活的樣貌。(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南科考古隊的起源

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簡稱南科)於民國 84 年開始籌設,該年年底,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臧振華博士在南科基地原本預計進行半年的考古調查與評估,沒想到,這個規劃半年的工作,竟然成為「南科考古隊」漫長考古工作的開端!

經過臧振華博士半年的調查,這塊地面位於地屬曾文溪洪氾區,土壤堆積迅速,以致遺址多深埋地下 1~8 公尺,在過去的農耕活動或小型工程不易被發現,直到南科大規模開發才得以深掘。中研院史語所的臧振華研究員與團隊實地調查,向當時的國科會提出建議,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希望在工程開發前搶救南科遺址。

於是 1996 年,南科園區出現人機競速奇觀。

怪手、卡車、鑽岩芯機轟隆隆開挖基地,塵土飛揚不遠處,一群來自中研院、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南科考古團隊,蹲在一個個方坑中,小心翼翼地拿著小鏟,一層層挖掘長埋地下的文物。工作人手從個位數,逐漸增加到一兩百人,成為台灣最龐大的考古隊伍。

遺址出土了大量貝殼,又大又新鮮,5 千年前的台南人,可能吃的比我們好多囉!(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由於南科考古隊所面臨的開發案的業主,都是國內知名業者,對方也有建廠、生產時間的壓力,所以考古隊必須經常就搶救時程與搶救範圍,與業主們進行協商。深怕一個怪手下去,5 千年前的古物就煙消雲散了。

因此,和其他考古工作不同的是,「南科考古隊」的所有「發掘」行動,都叫做「搶救考古」——遺址雖然被毀壞,起碼「遺物」還能夠挖出來。

和其他考古工作不同的是,南科考古隊的所有發掘行動,都叫做「搶救考古」。(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小米解密:台灣 5 千年前就有中國移民

李匡悌博士帶我們去參觀倉庫,只見龐大的倉庫裡,挖出來的各式器具古物重重相疊,擱得滿坑滿谷,他取出鑰匙打開一個小櫃子,裡面滿滿的貝器(遠古人類以貝殼做為石器)。

再拉出一層塑膠層盒,裡面放滿幾千顆黑不溜丟的小顆粒,我問李匡悌,這些是什麼?

「這些是 5 千年前人類吃的小米啊!」他虔誠地說。

這些黑黑的小顆粒,就是 5 千年前人類吃的小米。(攝影:上報記者李昆翰)

五千多顆小米,證明當時的「台灣人」已經有種植小米的能力,而小米是中國長江以北的作物,也證明五千年前,有一群移民從中國北方移居到台灣來。他們帶來的,不只是小米,還有許多其他的物種—— 比如狗,「狗是狼演化而來的,台灣並沒有原生狼。」李匡悌解釋說。

透過考古出土的各種文物,可以重建古代人類如何生活,包含如何吃?怎麼住?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社群組織、宗教信仰等問題。若想了解臺灣這塊土地的史前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文化發展史,南科遺址出土的文物也可提供許多證據。

至今南科共發現 68 處遺址,比對出土層順序、遺物遺跡的類型風格,結合放射性碳 14 的年代測定,可以辨識出六個時期文化:最早到達的先民「大坌坑文化」,落地生根的「牛稠子文化」,新來的人群「大湖文化」,使用鐵器的「蔦松文化」,平埔族的祖先「西拉雅文化」,以及唐山過臺灣的「漢人文化」。

推薦閱讀:

很跳痛!從搖滾樂團「廢五金」吉他手搖身變成國際腦科學專家:謝伯讓
比《灌籃高手》賣更貴卻更強!台灣神漫《YOUNG GUNS》作者林政德這些年去了哪?
林森北路打滾 12 年的媽媽桑帶我們走入條通:你要不要跟她買一份友情?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上報人物】台南人 5 千年前就養狗、吃得比你還好 考古學家李匡悌(上)〉。)

更多上報好文請看:
【上報人物】揭開曾曾曾... 祖父的長相 非典型考古學家李匡悌(下)
【上報人物】人間的條件 吳念真(上)
【上報人物吳念真】一個老運將與軍人的鬼故事(中)
【上報人物吳念真】藏在戲裡的台灣味(下)

【你想站在前線觀察 2018 大選嗎?】

成為引領台灣正向改變的一份子,從成為政治觀察家開始!如果你熱愛政治、對編輯工作有興趣,想理解、參與新政治的形塑,你就是我們想找的夥伴!

準備好你的履歷自傳,以及政治公共類文字作品,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來信主旨請註明:【應徵】BuzzOrange 社群編輯(或實習編輯):(您的名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