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近年來各國陸續傳出摧毀歷史古城的事件,為有效規範這樣的攻擊再次發生,近期七大工業國家文化首長一齊訂立一項議程,規範掠毀文化遺產的「戰犯」應該處以罪責。文化遺產的破壞究竟帶給一個國家什麼影響?此文將帶領讀者了解攻擊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核心。(責任編輯:鄭伊真)
世界各國古蹟持續傳出攻擊事件,敘利亞巴爾米拉的古蹟破壞亮起公眾對文化資產掠奪相關議題的警示燈。世界正在目睹破壞性的擄掠行為,這些惡行不僅 成為了恐怖主義的財務來源,這種行為還摧毀了人民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意識。
先前七國工業大國(分別是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的文化首長聚集在佛羅倫斯為此項問題作為探討,並決議將「文化外交」列為往後議程之一。義大利文化部長表示,希望將這項訴求透過國與國外交之間的規範以國際水準行動。 此議程將會側重在保護文化遺產,以及打擊藝術和歷史物品的販賣上。
決議申明,「針對宗教、教育、藝術、科學、慈善宗旨或歷史古蹟的場所和建築物的非法性攻擊,在某些情況下,依照國際法可構成戰爭罪刑,肇事者必須被繩之以法。」這歷史性的決議反映出文化遺產對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性。
文化遺產的破壞歷史悠久
回溯歷史,破壞建築物和藝術品的手段自古以來比比皆是,從特洛伊、慕尼黑之役又或是宗教革命以來,不管依循著什麼信念參戰,建築物在戰場上如同敵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只能說,幸好那時的武器還沒那麼精明,無法達到摧毀一個國家的能力。
至今, 大規模的爆炸成了文化遺產嚴重損傷的主因 。在二戰時期,空襲損壞了無數歷史性重要的建築物,僅在德國,德勒斯登這個城市在火焰中就這樣淡淡地被抹去。拿出納粹二戰前和二戰後的空中照片比較,發現先前雍容華麗的巴洛克與哥德式建築如今已成一片廢墟。
我們不禁反問,為何要破壞「文化遺產」?
因為「遺產是自有的身分認同」。納粹消滅華沙的建築物和古蹟,主要是為了消除波蘭人民的文化和歷史認同。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歷史,更甚而有時連自身的價值都不值一提。
此外, 銷毀建築物有時只是為了要降低敵人的士氣 。在 20 世紀以後軍事行為都只用在消滅 占用特定目標或是建築物的人 。前陣子英國議會大廈外發生恐怖攻擊事件,雖然攻擊目標不是建物本身,但標的即是附近的行人(也就是享有自由與和平的族群)。此種攻擊即是對自由與民主挑釁,意圖打垮民主國(又可說西方強國)的民心。
這些攻擊終極目標都是同一個概念: 滅絕希望。 文化遺產的破壞加劇了中東、亞洲和非洲地區的人口迫害,破壞傳統造成人們的恐慌,也藉此消滅人類和文化的多樣性。如今,七國文化領袖會談後所訂定的議程已通過,藉由法律規範希冀能實質約束這些「文化戰爭犯」。畢竟, 一個 失去文化的國家就像失根的蘭花,永遠飄浮不定 。
參考文章:
G7 culture ministers urge end to heritage trafficking
‘War crimes’: UN strengthens resolve against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Demise and Afterlife of Artifacts
延伸閱讀:
【尋找密碼的女孩】因戰爭流離失所 129 年的原住民族,靠兒歌中的暗號重返故鄉
獲獎美國記者,揭露 ISIS 和「反恐戰爭」的真正起源
很諷刺嗎?沒當過兵的蔣友柏,居然發表服裝闡述「戰爭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