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台南林百貨用歷史見證「中華民國美學」——看台灣日治時期的美感,如何在70年後被破壞殆盡

$
0
0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由於忠孝橋的拆除,我們才看見北門建築素雅的「清國美學」真貌,和一旁北門郵局長年被遮蔽的「日本國美學」。然而國民黨對台灣街景的破壞是全面性的,台南已經擁有較為豐厚的文化土壤,也不敵國民黨毒手。台南林百貨經修復後看似乎復原貌,但其實林百貨與當時整個日治時期建設的街景渾然一體,而國民黨帶來的紊亂市容已經無法修復,只能望著街道一陣唏噓。

(責任編輯:林芮緹)

台南林百貨。魚夫繪。

因為北門頭上的忠孝引橋被拆除了,人們才看到清國時代北門城的美麗,她的翹脊月兒彎彎,彷彿揚起了微笑的嘴唇,沒有多餘的雕龍飾鳯,總體造型簡潔有力,人們這才驚呼「清國美學!」

也正因為北門城終於卸下了頭上的緊箍咒,天空背景變得清爽,台北市民這才又望見北門城前臺北郵局之美。這其實是引進歐洲文藝復興的建築樣式,工法精緻典雅,網友們稱之為「日本國美學」。

然而,轉頭一望博愛路與撫台街口,國民黨政府來台後陸續建成的辦公大樓,淩亂的招牌、窗形冷氣機有如補釘式毫無管制的隨意忽上忽下鑲進外牆,看似廢墟般極其醜惡般的建築,令人目瞪口呆,且不知如何命名,乃口不遮攔的給了個「中華民國美學」的名號。

什麼是「中華民國美學」?台北市長柯文哲首先感到厭惡的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招牌,這實在是小覷中華民國美學的破壞力。北門城是目前台北市內唯一僅存的漢文化閩南式建築,其餘都早被中華民國政府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由,改造成北方宮殿的直脊形式,對於台北城的歷史發展,全無半點尊重。

其次在日治時期,也不是沒有招牌林立這回事,事實上當時離北門城不遠的京町(博愛路)和榮町(衡陽路)歐風街屋也有各式各樣的招牌,夜間還有霓虹燈, 只是從1935年的「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相關舊照來看,無論招牌大小尺寸、臨時性的掛布和吊飾等都有一定的規矩。

事實上,至今在日本國內,招牌也普遍受到管制,如在京都,連7-11商店都不得使用和古都色調格格不入的企業識別顏色,不許用霓虹燈,不可亂插關東旗等。而所謂中華民國美學,就是日本人走了以後,招牌統統沒人管,流露出「爭奇鬥艷」之美學觀來。

現在台南的「林(Hayashi)百貨」(台南人俗稱五棧樓),每逢周末假日,門口就有許多遊客大排長龍,等著要入內參觀。我每回踩著鐵馬經過,想起林百貨的故事,彷彿時光回到了1932年(昭和7年)。當時台南有句俗語說:「戴草笠仔,穿淺拖仔,坐流籠,世界第一爽。」

林百貨中正路(末廣町通)南側已無復當年的統一整齊的店面外觀了。魚夫攝。

林百貨的建築是由當時臺灣建築會的臺南州支部長梅澤捨次郎所設計。梅澤的作品包括現今成為文創園區而廣為人知的原松山菸廠、即將成為嘉義美術館的菸酒專賣局嘉義支局,以及也已成為台南美術館預定地的原臺南警察署。

日本時代林百貨位在末廣町,也就是現在的中正路上。

日本國的美學是將這一代打造成連續性街道兩邊立面相同的街屋,自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口延續至西門路口,總體長度約450公尺;外牆使用當時最為流行的褐色溝面磚,這種磚面源自美國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1923年建造東京帝國飯店時所採用,乃蔚為風潮,一路流行到殖民地臺灣,不但使得建築物具有豪邁的況味,在陰天時更顯得立體。

這裡亦規畫了通行無阻的「亭仔腳」,人車分離,這在當時頗具實驗性,是臺灣第一座集合式住商合一的建築設計。

1932年的11月5 日林百貨完工,12月4日開幕營業,一樓販售菸酒、洋菓子、化妝品、食品和鞋子,二樓童裝雜貨,三樓布料服飾,四樓文具、玩具,還有一家和式餐廳,五樓主要是餐飲區,諸如洋食堂和喫茶室等。

其實早在11月8日就有好幾家商店進駐,包括照相器材、音響設備、「愛世堂藥店」、牙科診所、履物店、旅館等。從末廣町通南側中央凸起者,是一位日人小出平左衛門所開設的運動器材及「日本內地」商品店,店名就叫「小出商店」。裡面的陳設從老照片來看非常典雅,只是在1945年的3月1日遭美軍轟炸,命中山牆,後來的擁有者在此重新建造了一座塔樓,等於標明了小出商店的位址。

「小出商店」再過去是「森永喫茶店」,屋頂上架起的招牌是「森永キャンデー ストーア」(森永糖果店),這在當時屬高級的店鋪,也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前來光顧。

林百貨以及繁榮的末廣町,這在當時是一種「毛斷」(摩登)流行文化的代表,所以府城還有句話揶揄草地人:「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戴草笠坐流籠」,前者是描寫日本統治時期對蔗農的剥削,後者是說老遠從鄉下風塵僕僕跑來府城,費了好大的功夫,只為了到林百貨來搭電梯,消費不起,就只能吃塊烤番薯、喝碗紅豆湯也就很滿足了,還得「草地親家食飽就啓行」趁著天黑前回家。

不過台南在那個年代仍然是台灣的大城,擺設販售的多為舶來品和高級品,如洋裝、皮包、布料、鐘錶,甚至如咖啡、冰淇淋和布丁,都是台灣人前所未見,經常當天進貨就銷售一空,每個月都有以今日幣值計算的千萬元以上,而且經常促銷,引起轟動。林百貨帶給台南的不只是生意,而且是一個世代的集體記憶。有位當時的老員工看見林百貨重現風華,重拾他的回憶,感動得說:「就算死了也值得了」。

隨著日人遣返,林百貨結束營業,接下來國府來台,面對日本國美學大抵也不知道如何運用,任由臺灣製鹽總廠、中華民國空軍單位及保三總隊等輪流進駐,最後保三總隊有了新辦公大樓後遷離熄燈,便又任其頹圮,一度連遊民也不想躱在裡面遮風避雨。2010年由台南市府和文建會共同集資修復,計畫由徐裕健建築師主持,他說:「這上面有很多人殘留的記憶,要利用修復,讓記憶重新活回來。」

林百貨的風華重見天日了,然而,她實際上不是孤零零的一棟五層樓而已,而是規模龐大、風格統一的街屋之一。戰後臺南從時髦的城市市容逐步沒落,竟至於淩亂無章,從守規矩到沒規矩,這五千年中華文化並不是沒有博大精深的美學觀,只不過剛好來到台灣的這個中華民國政權沒有堯舜禹湯的承繼下來,或者也不知如何發揚,才會形成今日地球上最為詭異的中華民國美學罷?

用手機拍得影像分享:

(本文經合作夥伴魚夫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所謂中華民國美學──重繪林百貨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