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看著台灣古蹟,總有幾分苦澀湧上。
國民黨政權下的摧殘,許多古蹟成為國民黨政府手中覺得棄之可惜又嫌麻煩的雞肋,有需要就搬來搬去、拆去焚毀,沒有用途就隨意棄置。而遍地皆是的銅像則是象徵每個時代政權耀武揚威的功勳,更是無所不在的威權。
(責任編輯:林芮緹)
省政府通令毀滅日本遺留之神社文物、公家機關卻需仰賴日式宿舍
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中國大陸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兵敗撤退來臺灣,當時臺灣各級政府,從中央到地方,下達公文通令各縣市要消滅日本殖民統治餘毒。
在生活面上,逐漸要求受日式教育的人民禁說日語,雖然官員仍沿用日本宿舍,許多在大陸歷經八年抗戰的人來臺,不得不住進日本宿舍並且體會「榻榻米」 ;卻在建築保存上,對於日本在臺建立的一百三十多座神社,僅留下二、三座改為忠烈祠,保存較完整者,僅有桃園神社、淡水神社以及嘉義神社,其他如臺北圓山臺灣神社則整座拆毀,其舊址改建為今日之圓山大飯店;臺北建國中學前的建功神社也改為中央圖書館,並把神社改為覆琉璃瓦的中央圖書館,在當時確實也花了不少心思,但畢竟不倫不類。
日本在臺灣的建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日式宿舍,這些佔地頗大的日式宿舍極難拆除,而當時來臺的政府官員需要宿舍,任職於學校的教職員也有大量的住宿需求,例如當時臺灣大學的教授:沈剛伯、梁實秋、方東美、臺靜農等人皆住在溫州街、青田街、銅山街以及臨沂街的日式宿舍裡。
近年被臺北市政府列入古蹟的臺灣經濟發展要人—李國鼎,其故居也是一棟木造的日式宿舍。國府要員在大陸深受日本侵凌,來臺後卻不得不仰賴日式房舍,顯露出一種歷史的無奈與諷刺。此外,當時也下達通令,要消除日本年號,連寺廟龍柱上刻有明治、大正、昭和等字樣的落款皆要清除,許多寺廟只好將年號塗以水泥。
近百年來臺灣銅像實即政治史的忠實寫照
在日本殖民治理臺灣的時期,以歐洲巴黎及維也納的都市計畫為典範,在臺灣各處設立圓環,例如今日臺北的西門町圓環、北門圓環以及東門圓環等。圓環中間通常樹立雕像,總督兒玉源太郎以及有名的民政官後藤新平、祝辰已皆有雕像樹立在臺北街頭。
二次大戰之後,雕像面臨被毀壞的命運,有的雕像被拉倒丟棄,銅製品則將其熔化,較好的下場是被收藏在博物館內。
在眾多毀壞的雕像中,有一尊名為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1899)的自來水專家雕像。自來水是一座城市進步的指標,當時的飲用水需要從很遠的地區引來,並且使用幫浦,打上之後引水到淨水池消毒,再抽到山上的水塔,以口徑不同的水管配給於需要的地區,這樣的工程是相當浩大的,可見巴爾頓對臺灣早期自來水系統工程貢獻之大。
巴爾頓的雕像原本放置在自來水博物館前院,但是卻被不知情的遷臺國民政府給毀壞,實為可惜。
此外,原本座落在西門町圓環的民政官祝辰已雕像,也僅剩下一面以花崗石雕刻的美麗石座,這面石座最後被搬運到中山堂前,放上出自嘉義雕刻大師蒲添生之手的孫中山先生站立銅像。
而今日監察院對面,原本有一座圓環,兒玉源太郎的雕像擺置在其中,戰後更換為蔣中正總統雕像,其後又因為要施作地下道,所以又將雕像移至他處,最後遷至新公園,在新公園被更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之後,石座又因為要建立二二八紀念碑再次被移除,近百年來臺灣的銅像實即政治史的忠實寫照,誰當權誰就有雕像。
銅像的上臺與下臺,猶如政治人物的更替,可作如是觀。
古蹟逐漸崩壞於無意識的不知不覺年代
清朝時代所遺留下的古蹟,對於1950年代的政府或民間是毫無感覺的,歷經動亂年代的人們無法認知什麼是臺灣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孔廟,在清朝時代的孔廟(文廟)都是設置在城內,但現在城市裡寸土寸金,許多孔廟就因地皮轉移商業利用而被移往郊外。例如新竹孔廟原在市中心,但卻被移至新竹東門外動物園旁;而宜蘭孔廟則被移到北門外。
孔廟何以能首當其衝輕易被移走?因為在當時,其他的廟宇,如:天后宮、關帝廟、觀音寺或王爺廟等皆屬民間私人團體所有,除了組織管理委員會,有的甚至成立財團法人,政府不易將其驅趕;反之,公有的孔子廟相較之下,在程序上所受到的阻力較小,無人有異議。
當時,不僅社會大眾,連執政者都缺乏文化及空間敏感度,文化界人士也忽視其為歷史見證的作用,連雅堂在《臺灣通史》書中早已指出,要滅國之前先要毀史,直到1970年代彰化孔廟又將面臨拆遷的命運時,才有人警覺到保存古蹟在原址的必要與正當性。
【BO精選活動】
城視城事——從華山開始,談城市記憶
活動時間|12/26 1900-2100
活動地點|青鳥書店
與談人|凌宗魁、鄭培哲
主持人|蘇民
(本文摘錄經「典藏藝術家庭 」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