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MO 先生
事實上,八卦山得名是因為山上有座八角亭,這是個戰事紀念亭,紀念著:官逼民反的戰爭。當時統治者以強大武力平息民亂,為什麼還有臉耀武揚威的建亭紀念?
說起來,這場戰役,和現代的交通要道台一線有很大的關係。
八卦亭正式名稱為「鎮番亭」;原住民數百年來一直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從明鄭時期、清朝、日據時代,一直到近代社會地位才逐漸提升,對於原住民族的鄙視,不知道是否是漢人的劣根性。
清朝統治時期,將台灣的百姓分為「民」和「番」,「番」泛指平埔族和高山族原住民,而在日據時代,則進一步將「番」分為「生番」和「熟番」,生番指的是高山族,熟番則為平埔族,平埔族生活在漢人與高山原住民之間,高度漢化導致族群的消失,現在一般人對於平埔族的認識幾乎是零,而知道自己有平埔族血緣的也所剩不多。
八卦山的「鎮番亭」,鎮的「番」,是平埔族的多個反叛聚落,他們叛亂的原因是為了服務往來縱貫道的官員、糧食、建材運輸,無限制的勞役義務。
現今使用的台一線,大約 200 年前的清朝時期就有了雛型,不過,那時的道路當然無法像現在從南到北「一車通到底」,中間有很多段必須涉水過河,而在過河時,官員只要坐在竹筏上,就有好幾個人身子浸在水裡,推著竹筏走,其他人則將官員的行李頂在頭上,小心翼翼地運送到對岸,也有人負責牽牛過河,牛隻如此龐大,若鬧起脾氣來可不得了……這些幫忙渡河的「人」,就是清朝官員口中的「番」。
人家說「造反有理」,剛好用在這次的叛亂,不過,有理歸有理,畢竟贏不了武力強大的統治者。
事情發生在 1731 年 12 月 24 日,大甲西社受不了繁重勞役,放火燒衙門,還打傷兩名士兵,這雖然是個導火線,但並未一次點燃平埔族人長期隱忍的怒火,此時其他番社不但袖手旁觀,甚至還擔任清朝軍隊的後援,幫忙運輸糧草、供應牛車。
大甲西社的孤軍反叛,撐了幾個月,終於在 4 月下旬舉白旗投降。
番社叛亂原本應該就此畫上句點,沒想到的是,在大甲西社投降前 10 天,有 5 名其他番社的平埔族人在幫助官兵運送糧草時,被漢人設計殺害,並將屍首冒充大甲西社人到軍營邀功,彰化縣衙門最後竟然偏袒漢人,將謀殺嫌犯無罪開釋,這樣讓人無法接受的判決,終於激起大規模的番社叛亂。
1732 年閏 5 月,南大肚、水裡、沙轆、牛罵等從今天的彰化到通霄的縱貫線沿線番社,串連起義,包圍彰化縣城,而彰化和竹塹 (新竹) 之間的交通、情報、物資流通都因此中斷。
鬧了 2 個月,清廷決定由福建陸路提督王郡帶領大軍到台灣平亂,7 月 6 日,王郡抵台,從鹿港登陸後一路往北推進,勢如破竹,一直到越過大甲溪攻破大甲西社,9 月份大勢底定,再加上後續的搜捕,王郡在 11 月 5 日宣佈戰爭結束。
對於平埔族人為何反叛,為何僅有縱貫線沿線番社叛亂,地方官員心知肚明,甚至連率軍前來討伐的王郡也十分清楚,但事後福建總督 (當時台灣在行政上是劃歸福建省管轄) 給皇帝的奏摺只輕描淡寫地說這是極少數匪類滋擾,番民非常感恩朝廷派兵除惡,讓他們能平安地生活,他還睜眼說瞎話,說因為這份對皇上的感恩之情,只要需要勞役,番人們一定「踴躍向前」。
一場流血戰役之後,縱貫線沿線番社大家死了親人朋友,但元氣大傷之後,一樣必須無償提供勞役;事實上,在明鄭統治時期番社也曾經反抗,結果招致大屠殺,先祖有過這段慘痛經歷,可以想見,平埔族人若非被逼到絕境,不太可能再興叛變。
平埔族已幾乎從當代人認知的歷史中抹去,更別談這段平埔族人為爭取自身權利而引發的內亂會有幾個人知道;大甲西社發動的叛亂,什麼都沒改變,只留下了一座八卦型的「鎮番亭」,是清朝成功的剿滅行動的紀念,但經過 200 多年,八卦亭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可循,而命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八卦山,或許算是讓後世追問這段被遺忘的辛酸血淚的線索。
上圖引用 [PeoPo 公民新聞圖片|平埔族遺址是沉默的歷史 ] 是輔助說名歷史演進至今的可能樣貌,圖說文字僅供思辨,非絕對正確的觀念引導。
2015/6/25 補充:歌仔戲是台灣戲曲之一,雖然吸收頗多京劇或各種戲曲的內涵,但在藝術上這樣兼容並蓄與多元正是它的優點。
思辨的目的是在學習新知識後, 不拘溺於原先的觀念,可以從學習中判斷並做出選擇。
相關推薦書籍:
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
(本文與標題為A-MO 先生授權刊載,臉書專頁:A-MO 先生,原文刊載:你知道為什麼叫「八卦山」嗎?其實很不光彩,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