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導讀:你知道見證 228 菸酒查緝事件的歷史建物,即將要被拆除了嗎?一位資深的文資保存者,不願看見這曾見證臺北城如何繁華、從日治時期見證仕紳崛起,甚至是見證台灣最慘痛的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建物,就這樣被拆除,因此寫下一系列全文,試圖讓更多人見證、且認識這個歷史悠久的重要文化資產。(以下全文篇幅略長,先從臺灣省專賣局 臺北分局的前世今生交代起,再緩緩道出現今這個歷史建物如何被資本主義給慢慢吞噬掉)
圖、文/凌宗魁
敝人提報文資生涯至今自認最有意義的標的,竟然快要被拆了!
在郝市府時期不列古蹟可以理解,如今柯市府還不列古蹟,眼睜睜的看著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歷史場所面臨拆除!只是坐實了社會對市長缺乏文化及歷史素養的指控,趁還有機會時,快亡羊補牢吧!!
「彰銀位於重慶南路一段 25、27 號的台北分行將進行改
請朋友們協助宣傳本週六的活動!
- 這是 228 最重要的歷史場景——「臺灣省專賣局 臺北分局 」的歷史
當時提報的內文資料供各位參考
臺北市的清代「城內」地區,在日本殖民時期歷經數次市
一九二五年,日本已經歷關東大地震,對於磚造建築開
臺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的前身是一九○八年在基隆成立的
- 還沒成為臺北分局時,這座建物可是一位細緻嚴格出名的日本建築師所營造出的
一九二三年,著名的美國現代主義建築師萊特於東京設
而鈴置良一早期在城中設計的這些作品,目前仍零星的
辰馬商會於一九二一年以一百萬圓資本額成立株式會社,
- 臺北分局意外見證了查緝員開槍傷人、成了 228 事件的重要場景
辰馬商會的新建物一樓原規劃為兩間大店舖,以及兩側臨巷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支局位於臺北市本町三丁目一番
二戰結束後,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為臺灣省專賣局所接收
臺灣省政府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成立,省專賣局也隨
就今日言,對於鈴置良一所設計的彰化銀行萊特風格的
主要資料來源
http://
- 它們不是財產,是臺灣重要的歷史資產——見證臺北城內的興盛輝煌、與 228 的傷痛記憶
昨天(編按:1/18 日)經濟日報這篇關於行辦活化的報導——【公銀老行舍翻修 活化資產 2016-01-16 經濟日報記者郭幸宜 / 台北報導】,其實提到的案例都是臺北城內具有悠久歷史的記憶點,但卻完全用財產的角度切入,一點歷史痕跡的意味都看不出來⋯
除了彰銀即將拆除的二二八事件點辰馬商會店鋪還保存日本
一銀位於延平南路的舊總行大樓,原址是一九一○年於阿緱開業的臺灣商工銀行,一九一二年遷到臺北撫臺街一丁目,本圖即為當時新建的壯觀行辦,山牆造型類似阿姆斯特丹和布魯塞爾的低地國風格。
戰後由國府接收,一九四九年更名「臺灣第一商業銀行」,即為一銀前身,後拆除與「民國」同年的臺北起家厝改建為現況現代主義行
華銀位於重慶南路的舊總行大樓,原本是臺灣最早設立的銀行大阪中立銀行,一八九五年在基隆設出張所,臺北支店設於府前街,一八九九年被三十四銀行合併,四層樓高塔成為街道的顯著地標,從拱廊、柱廊到山牆的古典元素構圖嚴謹正統,室內設有裝飾華麗的娛樂室,並融入市區改正後的街區紋理,為臺灣新古典主義建築佳作,戰後由華南銀行接收使用再拆除改建為現貌。
這些城內的豪華行辦,見證殖產經濟在臺北城內的興盛輝煌,也因資本家對產業無止盡的追求而幾乎消失殆盡,今日仍知曉者幾希。
今天我們訴求保存辰馬商會店鋪,除了絕不能被抹滅的二二八傷痛記憶,它也是見證那段歷史的殘存痕跡,當整座城市不斷由銀行家與資本家打著捍衛私產的名義刮去
- 彰化銀行的歷史,訴說臺灣自日治時期的經濟繁華
彰化銀行的歷史是相當精彩的,和臺灣近代的名流仕紳,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蹕其宅邸的吳汝祥、霧峰林獻堂、鹿港辜顯榮皆有淵源,行史亦和臺灣經濟發展史緊密扣連。
臺北的辰馬商會店鋪也不是只有立面有價值,臺博目前正在展出以建築為觀察角度的臺北城市史「夢幻博
(參考閱讀:日軍進入臺北城之後,政府進駐清代各級行政單位繼續做為官方建築使用)
拆除後基地相當寬廣,店鋪兩側皆設有巷道(今重慶南路一段 23&29 巷),最初的設計構想,是除了臨本町通(重慶南路)的兩個店面,另外在兩側也各設計三間小店鋪,預計出租給更多商家使用,只是後來被專賣局臺北支局整棟租去打通。
- 彰化銀行卻因銀行家的野心,老臺北的歷史與記憶也將消逝⋯
因為看過《半澤直樹》和《下町火箭》,敝人自以為多少能理解銀行家的心態和價值觀,所以也能推想彰銀只想保留辰馬商會店鋪立面,拆除後方舊構新建大樓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由。那麼彰銀為何不把臺中總行也拆除改建大樓只保存立面就好
戰後彰銀是怎樣取得專賣局臺北支局的過程我們就不討論,但是能不能請反客為主的新主人,多尊重一些老臺北與整個臺灣的重要歷史呢?
就算最後真的擋不住銀行家投身地產界的決心,想共構舊立面與新大樓,那麼是否只留一層包括騎樓的皮?或者退縮到什麼程度再起高樓,(該基地縱深相當長),都還有細緻討論的空間,在東京採取這種做法的案例也有很多種層次(參考閱讀:看到新版的小白宮前都更方案,喝到一半的茶都從嘴角流下來)
現在最擔心彰銀文資程序走完,在方案進入都市設計審議的過程中,就同時把曾有特殊空間的後棟拆除了,(希望有議員朋友能去擋拆照啊><)至少讓大家在這個時代,好好哀悼好好愛,好好認識自己的歷史,再眼睜睜的看著歷史消逝吧!
- 【寫在國殤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一個月前】
留下建築立面新舊共構,是面臨保存與開發兩難時時常採用的折衷辦法。
臺北本町三丁目西側,原有一棟建於 1934 年,菅野尚夫經營的菅野外科醫院,風格為帶有裝飾藝術特徵的現代主義,並且保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和洋並置」的住宅配置傳統,臨街北側(今開封街)為象徵文明、進步與衛生的現代化診
這樣的配置邏輯與本島人連續不斷的長條形配置街屋大異其
戰後菅野外科醫院由陳春坡醫生購入,再轉賣給臺灣第一位進行骨髓移植的方錫玉醫師,做為第一外科診所,並於 2003 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但 2005 年因產權人的開發需求,拆除改建大樓僅留下立面(圖 2),不用說以往的和洋並置空間關係當然完全消失,曾在網路上看過拆除前的室內照片,從櫃檯、樓梯扶手到各式傢俱、至 21 世紀初都還保持著 20 世紀 30 年代的時代氛圍,如今連當時的網站都找不到了。
- 從菅野醫師、陳醫師到方醫師的執業生涯,見證了時代與歷史,但在政府眼裡卻是⋯⋯
菅野醫師、陳醫師到方醫師的生命與執業經歷,是臺灣百年歷史流轉中的一脈小故事。或許只是大歷史洪流中的一則小插曲,
所以在政府的保存論述中,會被認為留下立面造型聊表紀念也就夠了,更別提雖然留下立面,許多細緻的外牆裝飾質感都難以重現。
而就在醫院的東側隔著本町通(圖 3),臺灣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二二八事件。
在 1947 年 2 月 28 日那天,首波抗議地點專賣局臺北支局(圖 4,原辰馬商會店鋪),也將面臨相似的命運。
2012 年因為辰馬商會店舖外觀已不是初建時原貌,儘管具有重大深刻的歷史意涵,卻仍然在著重硬體物質留存程度的審議判斷下,僅由文化局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而非古蹟,而產權人彰化銀行去年更在倪局長任內通過文化局的同意。(參考閱讀:我們台北市民納稅的目的是要養什麼東西????)
- 僅剩下部份原物,彰銀究竟要保存什麼樣的歷史建物?
可以用比照菅野外科醫院的方式「保存」立面後拆除新建大
而彰化銀行也提出把辰馬商會原本立面仿古恢復方案的可能
彰化銀行對於持有產業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可以理解,但社會已經對二二八的歷史詮釋已經形成普遍共識了嗎?
道歉、和解、賠償、反省與共生的歷程都已經完全走過了嗎
- 最終台北這座城市——讓資本主義主宰城市的樣貌、與隨處可見的商業大樓⋯
在城市的發展中,要留什麼要拆什麼的討論永遠在拉鋸和協調,最終呈現的樣貌——將是後世對於每個特定時代價值觀與精神狀態的註腳。
如果臺北最終仍然無法為臺灣留下這座建築,後世將會記得在二二八事件六十九年紀念來到之前,國民黨再次失去政權的 2016 年,選出認為文化是窮極無聊的市長的臺北人,仍然選擇任由資本主義力量主宰城市樣貌,將刻畫臺灣歷史重要時刻的見證摧毀,換得一棟隨處可見的商業大樓,我也不要求改變什麼,只是不甘心後世這樣看待我們的時代罷了。
(本圖文與標題皆為凌宗魁授權刊載,非經允許、不得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如果二二八沒有加害者,為什麼知識份子施儒珍要躲在牆縫內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