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據說是個晴朗的一天。
那天上午,出生在臺南醫師的吳新榮到了下營,準備為瘧疾患者做抽血檢驗。回程路上,他遇見了同樣身為醫師的好友謝得宜。謝得宜告訴他,當天中午有重大事情要宣布,務必密切注意廣播。
吳新榮到家後,照著謝得宜的話,立刻轉開了收音機,可是收音機卻沒電了。一直到當天晚上,吳新榮才從朋友口中得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同一天的正中午,霧峰林家三少爺領袖林獻堂也轉開了收音機。廣播裡傳來昭和天皇的聲音,緩緩地說著:「為了世界平和及日本民族將來發展之故,決定接受波茲坦宣言。」──天皇講得隱晦,可是意思很清楚:日本要無條件投降了。
對於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泥淖中的日本帝國而言,這個消息或許不讓人意外,但它出現的時間,還是比林獻堂預計的來得更快、更早。得知這個結果的林獻堂,在日記裡感慨地寫著:「五十年來以武力建致之江山,亦以武力失之也。」
另一個臺中人楊基振,當時人在中國,正準備搭車前往北京,途中正巧聽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他的反應比只留下短短一句話的林獻堂要激動許多,回想過去幾年的戰爭,他說:「真是全世界人類最悲慘的時期。」又說:「這全是日本軍閥的錯。」
這一場戰爭已經打得太久,以致很多人已經分不清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後來的歷史學者中,有人認為戰爭的起點,是一九三一年,日本佔領滿洲那一刻開始,因此是一場「十五年戰爭」。另一種常見的說法,則是從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的午夜算起。
那一個晚上,日本與中國的軍隊在北京蘆溝橋爆發了第一場戰役,究竟是誰挑起戰火,如今依然眾說紛紜,但原本小規模的衝突,一發不可收拾,演變為雙方的全面戰爭。兩年之後,在歐亞大陸另一邊的德國入侵了波蘭,歐洲的戰火,也從那一刻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展開了。
隨著戰爭的擴大,日本政府對於一般人民日常生活的控制,開始變本加厲。都市之內的娛樂設施紛紛遭到取締,一般學生不能留長髮,女性更不能燙髮,戒指被認為是奢侈品,也在禁止之列;此外,每天的糧食都必須由政府配給。
日本政府也在國內與殖民地推動「國民精神總動員」,希望全國人民為了長期抗戰做好準備。
而為了贏得國民的支持,當時的報紙上充滿著對於戰爭的宣傳與歌頌。有位作家保田與重郎更熱情洋溢地說:「本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即將來臨!」
不過,事情沒有文學家想像的美好。在中日大戰開打之後,日本雖然將戰線不斷推進,但進展的速度遠遠落後預期。一九四一年,原本打算袖手旁觀的美國,因為日本攻擊珍珠港而參戰,更為戰事增加了許多變數。
指揮「珍珠港之役」的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原本計畫透過奇襲,一舉擊潰美國國內的士氣,沒想到卻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果。此舉激起美國社會的強烈反彈,羅斯福總統透過廣播,告訴全國人民:「勿忘珍珠港!」
在美國參戰之後,需要兩面作戰的日本,戰勝機會更顯得渺茫。珍珠港事變之前的三個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主動辭職下臺,他說:「我對這場戰爭已無信心。」
戰爭拖得越長,不僅人心浮動,物資的消耗也越來越大。為了不讓後方經濟崩盤,日本開始加強動員各地的人力和物資。超過八十萬的朝鮮居民,被強制送到滿洲等地,從事勞動,臺灣的漢人與原住民,也被徵召加入軍隊。
這些手段,在在凸顯了日本的戰況之惡劣。很多日本士兵被派到東南亞作戰,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他們死在島嶼、死在海灘,最終連遺體都無法運回故鄉。
為了給士兵的家屬一個交代,軍隊只好將遺體的一根手指頭切下,當作最後的紀念。但隨著戰事越來越激烈,到了戰爭後期,甚至連這樣的替代方案都不可能進行,很多家屬最後收到的是個白木盒子,裡頭裝著的,只有海灘上的砂粒。
然而,為戰爭犧牲的何止是軍人。在戰爭最熾熱之際,日軍所到之處,不管在中國或是在東南亞戰場,都不斷發生著屠殺平民的事件。
為了節省物資,也怕大型動物在戰亂中傷人,一九四三年起,東京的上野動物園更開始有計畫地屠殺園內動物。這個決定由時任東京市長的大達茂雄直接下令,並要求動物園立刻執行。對於飼育員而言,沒有什麼比親手殺死日夜照顧的動物,更令人痛苦了。
可是大達茂雄的態度強硬,要求貫徹命令,結果飼育員只有選擇在飼料中加進毒藥。當時上野動物園人氣最旺的明星動物,是一頭叫做「花子」的大象,據說牠看了同伴吃下飼料死去之後,竟然開始絕食,最後終於因為體力不支而餓死。
日本國民也沒能逃過戰爭帶來的災難。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美軍在東京發動大空襲,出動約三百架戰機,全城陷入熊熊烈火之中,整座城市被炸得殘破不堪,死亡人數高達八萬人,受害人數更超過一百萬。而東京只是眾多遭到空襲的城市之一,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大阪、名古屋還有臺北,都先後受到美軍轟炸。
戰事最慘烈的地方,發生在日本南方的沖繩,這座小島成為了日軍和美軍的決戰之地,雙方死傷慘重。當時沖繩人口不過五十萬,在這場戰爭中,就有超過十二萬人死亡──當中大半都是平民。這場戰役,幾乎宣告了日本戰線的全面潰敗。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軍在日本廣島市投下一枚原子彈。在人類歷史上,這是第一次核子武器被應用在戰場上。廣島市中心成為一片灰燼,死亡人數估計超過了十萬人。三天之後,八月九日,第二枚原子彈落在長崎市,造成將近十五萬人喪生。當時,在距離爆炸地點六百公尺處,有五百多位學生正在長崎醫科大學的教室裡上課,其中超過四百人,因為這顆原子彈而當場喪命。
日本帝國開始崩解,再也無法承受更多的死傷。
八月十五日,日本昭和天皇親自透過廣播,正式向全國宣布:日本放棄戰爭。許多日本民眾第一次聽到了日本天皇的聲音──被稱為「玉音放送」,然而,內容卻無法令他們開心,很多人杵在收音機旁邊,就這樣哭了起來。昭和天皇的宣言,同時標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一天,成為了日本人的「終戰紀念日」。
不過,戰爭並沒有隨著天皇的廣播立刻劃下句點。在日本北海道的最北端,再往北幾十公里處,有一座名為「樺太」的島嶼,這裡是日本與蘇聯軍隊交火的地方,雙方的戰鬥一路打到了八月二十二日。
至於在朝鮮半島,人們慶祝的不是終戰,而是「獨立」和「解放」──韓國終於可以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零星的暴動出現在首爾街頭,有些曾經擔任日本警察職務的韓國人被認為是賣國賊,遭到襲擊。
可是,韓國人很快就發現,獨立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蘇聯軍與美軍先後來到了朝鮮半島,將整個國家一分為二。又一次,他們國家的命運被外來者所決定。而且不久之後,他們又被捲入另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而日本雖然一一放棄了那些隨著帝國擴張而得來的領土,但他們與鄰國的邊界該如何劃分,到今天仍然是充滿爭議的問題。
因為這一場戰爭,每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前後,日本媒體上總是充滿著各種相關的報導與爭論,從每年舉行的死難者慰靈儀式與和平祈願活動,到首相是否參拜祭祀戰犯的靖國神社。
當然,東亞各國的關係,也在此刻變得格外敏感。每個國家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包括始作俑者的日本。
一直到今天,戰爭結束了幾十年,留下的傷痕依然沒有痊癒。「即便這樣,日本還是選擇了戰爭。」一位日本歷史學者曾經如此寫著,像是在感嘆人們的野心和愚昧,為世界帶來的巨大苦果。
(本文為《平安文化 》授權刊載,作者:涂豐恩,書名:大人的日本史,,首圖來源:whatsthatpicture ,CC license, 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