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抗爭讓薪水提高,不抗爭讓薪水下降」——被工作壓搾的你,敢起身抗議嗎?

$
0
0

【《BO》編輯檯好書推薦:《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

全島總罷工
到博客來找這本書

最適合閱讀本書的讀者:百年前的台灣勞工們為何能以超絕的行動和策略,發動跨廠場、職業發起「全島總罷工」,向不公不義之事說「不」呢?

貧富差距是世界各國都難解的問題,台灣也無法避免。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過後,貧富差距恐擴大地更加嚴重。階級間的對立不僅會破壞社會安全,更無助於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

「工人運動」不單單是為了爭取應有的薪資,更能提供工人們的「生活水平」。(選書編輯:徐子捷)

示意圖。圖片來源:pxhere

文/蔣闊宇

1920 年的第一波工運浪潮,乃是工人階級的「自發性」經濟鬥爭,正是本島人第一批印刷工會發展起來的時候;1926 年以後的第二波浪潮,那是同年冬天連溫卿等左翼分子開始接觸、組織勞工,開啟了往後數年運動浪潮的時候。這樣,廖偉程就為後人指明了殖民地時期臺灣勞工運動與總體經濟結構的關係。

那麼,該如何進一步理解「工人工資」的起落同「工運規模」之間的連動關係呢?這裡,首先必須對資本主義下的工資機制做出解釋──所謂的「工資鐵律」,即認定工人階級工作所得恆等於「維持工人生理生存所需的最低工資」,已被歷史證明為不切實際。

工人運動讓「精神萎靡、逆來順受」的人,重新找回尊嚴

相對於工資鐵律,德國偉大的社會主義者羅莎.盧森堡提過一個觀念:工資等同於「文化─社會最低標準」──工資除了必須高於生存所需,須再疊加上工人滿足文化需求、社會需求所必要之成本,而那些需求是會成長的。他寫道:

工會的主要功能是,通過擴大工人需要的範圍和發展工人的道德,第一次建立起了文化─社會生存的最低標準,這個標準代替了生理生存的最低標準,也就是說,他們創造了這樣一種文化─社會的工人生活標準,一旦工資降低到這一標準以下,就不能不引起集體鬥爭和抵抗運動。

這裡同樣體現了社會民主主義的偉大經濟意義: 通過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喚起廣大的工人群眾,它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並因而提高了工人的經濟需要。

這裡所謂的文化水平提升,除了指涉工人的「生活向上」,更包含了工人階級通過集體組織的方式為階級與自我爭取到的自信。 運動裡每一次階級鬥爭的勝利,都可以讓參與鬥爭的每一個人,從精神萎靡、逆來順受、任人蹂躪的狀態脫離出來,找回生而為人的尊嚴,轉變成勇於挑戰、充滿自信的戰士。 組織的集體力量因而能夠成為個人力量發展的動能,從而強化了的個人,再進一步成為集體的力量。

經驗證明任何勞工運動的起源都是工人階級改善生活的願望,好了要更好,壞了要抵抗。「企業」做為現代性的生產組織,在無情的市場競爭與價值規律之下,為了生存下來,總是存在著節省勞動成本、增加利潤的趨勢,從而個別勞工的勞動條件總是處於向下競逐的危險之中──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勞資雙方為了各自的生存,難免有互相對立的時刻,也就是「勞資爭議/階級鬥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普遍存在。

鬥爭可以被人為的力量調節緩和,譬如福利國家的政策保障、法西斯主義的統制經濟,然而,只要整體結構沒有改變,它不可能真正消失。 而當它一而再地出現,現代工人不得不面對抉擇──奮鬥,或者退縮?抗爭,或者妥協?

沒有抗爭,老闆不會自動送錢給你!

從溝口敏行與梅村又次的統計數據看來,從 1920 年的工資高峰點算起,除了正當 1925 到 1928 年間工人運動逐步興盛的時期稍有挽回,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基本是不斷向下沉淪,縱貫整個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臺灣勞工在精神上總是處於生活水平倒退的恐懼、磨難當中。1926-1928 年間實質工資難得上漲時,也是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全島總罷工為其象徵。1928-29 年間工農運動雙雙受難,工運規模向下轉折,同時也是實質工資開始嚴重倒退的起點,高雄淺野洋灰大罷工的失敗為其象徵。

1930 年間,實質工資走勢即將探底,工人的生活水平倒退十年以上,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勞資爭議。然而,由於組織活動受到壓抑,大型抗爭皆被警方轉瞬瓦解,幾乎無一成功,這一波工潮遂無法抵禦薪資下降的趨勢。1934 年間,臺灣勞工的薪資陷入谷底,直到一九三○年代中期以後,國家逐步建構法西斯式的統制經濟,廣大勞工的生活水平才稍有起色。然而,往後的實質工資水準始終沒有超過 1919 年。

工會組織與工人運動是勞工向資方進行工資議價的籌碼,既是生活水平的守護者,更是工人階級道德需求、社會需求與文化需求的發展者──它讓勞工有機會脫離僅僅渴望最低生存標準的飢餓狀態,重建生而為人的尊嚴。縱使勞工的薪資水準說到底仍受總體經濟結構的制約、決定,但如果沒有設法爭取,就連那被勞動市場決定的數額都拿不到,因為多數老闆不會自動送錢給你。

回顧殖民地臺灣工運史,工運成功發展的歲月同時是實質工資上漲的歲月,或者至少也能緩解蕭條景氣中的降薪趨勢; 然而,當工運趨於停滯或失敗,工資走勢並不會同樣停滯,而是直接開始下滑──用一句話總結,抗爭讓薪水提高,不抗爭讓薪水下降。

推薦閱讀

高房價讓你活不下去了嗎?來看 90 年前的台灣人如何讓房東「自願降租兩成」

【你不知道的台灣】1928 年,台灣勞工曾經發起「全島總罷工」爭取勞權

一份《經濟學人》的研究告訴你,台灣勞工口袋裡的錢到底是被誰偷走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由 前衛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Chung Shao Tung, CC Licensed。)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Telegram 好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