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中正紀念堂為了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特別展出「坦克人」裝置藝術展,據《中央社》報導,當時有一位約 60 歲的男性中國遊客,看到媒體聚集拍攝,向記者詢問展覽內容,得知是與六四天安門事件相關,才恍然大悟。他表示,雖然清楚當年曾發生過這件事,但 自己並沒有看過「坦克人」照片 。
看來只有真正經歷過 1989 年(六四那年)的中國人,才會曉得六四存在,因為 中國的歷史課本中沒有六四 。如果拿兩岸的歷史課本比一比,會有多大的不同?
明明兩岸一起經歷 8 大歷史事件,中國課本裡卻只提到 6 件
英國媒體《BBC》注意到,在中國與台灣政治對立下,兩岸的歷史課本對共同的歷史事件,會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BBC》將台灣的翰林、康熙、南一版歷史課本,與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的課本,逐一對照後,發現中國歷史課本刻意不提 2 件事與人物:
鄭成功
中國課本: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台灣課本: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課本:農民起義/台灣課本:動亂抗日戰爭
中國課本:中共是中流砥柱/台灣課本:共產黨趁機坐大國共內戰起因
中國課本:蔣介石不顧人民和平願望發動內戰/台灣課本:國共爭奪日軍受降地區國共內戰中共勝利/國民黨失敗原因
中國課本:毛澤東思想是重要原因/台灣課本:國民政府腐敗,中共獲得蘇聯扶植文化大革命
中國課本:中共在探索中走了彎路/台灣課本: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大災難六四事件
中國課本:沒有提及/台灣課本:中共派軍隊鎮壓抗議群眾美麗島事件/野百合學運
中國課本:沒有提及/台灣課本:推動修憲,讓台灣民主政治更加落實
《BBC》報導中,研究兩岸歷史課本的美國學者補充,「中國歷史課本使用更強烈的形容詞,形容詞的比例、親共產黨、親國民黨的詞匯頻率、積極的形容詞對消極的形容詞的比例,相對於台灣歷史課本都更高。由於 台灣課本市場開放,客觀性在逐漸增強,而中國的主觀性在增強 ,逐漸增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和增加愛國熱情。」
《BBC》更透過以下例子,反映台灣比中國更有面對歷史的勇氣。
台灣學生去中國讀書,回台問歷史老師:為什麼六四天安門不見了?
對照兩岸歷史課本後,《BBC》認為: 台灣對發生過的政治敏感歷史事件沒有遮掩 。不論是發生在台灣的「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或「野百合學運」,台灣歷史課本裡都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因為這些運動都有利推動了台灣的民主進程」。
另外,台灣課本中也詳實報導中國的歷史:「雖然中共在經濟上推動改革開放,但仍嚴格控管政治。1989 年,北京的學生聚集於天安門廣場示威請願,要求政治改革,爭取民主。同年 6 月 4 日,中共派軍隊鎮壓抗議的群眾,造成許多人員傷亡,史稱『六四天安門事件』。」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課本,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又稱「六四事件」)卻是一段不存在的歷史。有位台灣歷史老師受《BBC》採訪時,就提到一個例子:「台灣學生去中國唸書,回來問我,『老師,為什麼六四天安門不見了?』」讓這位歷史老師深刻感受到兩岸對歷史描述的差異。
但這位歷史老師也提及:「歷史是所有科目裏面最容易表達史觀的東西,特別容易有立場,每一個政權都會這麼表達自己的主權意識,從教學上最容易就是透過歷史教科書。」不過,「現在整個政治氛圍, 政治的影響,應該超過歷史教科書的影響了。」
參考資料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中央社 。)
想看到每天《報橘》精選好文?趕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