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回憶探險團
常有人認為,臺灣只能選擇高污染高風險的產業,不然我們
那麼你是否知道,1930 年代輝煌的臺灣香蕉產業,到了
既得利益的出口商,想盡辦法要獨佔香蕉市場,利用政治
力量打壓吳振瑞,甚至陷害其入獄,這位台灣香蕉銷日的重 要推手,不意捲入黨政高層太子派與夫人派的權力鬥爭,含 冤入獄,還被迫捐出全部財產給國民黨政府,日本轉而從菲 律賓進口香蕉,台灣香蕉從此失去獨占日本的優勢,蕉農王 國不再,蕉農們再次回到貧困的生活… 1965 至 1968 年台灣平均每年就出口香蕉 35 萬公
噸,而且當時農民一公斤實拿超過 4 元嗎,這是 45 年前的 價格,45 年前一個平民吳振瑞帶領民間團體─高雄青果運銷合作社 ,將香蕉大量銷日,為蕉農爭取龐大收入、為國家賺取巨額 外匯,促使農村一片繁榮。去年 (2011) 農委會主委陳 武雄傲人的成績竟只剩 6100 多公噸,不到當年蕉大王吳 振瑞的 2 %。
當然產業可能隨著時代變遷,起起落落,但是臺灣在這過程
我們只有出賣環境一種選擇嗎?即使不得已要選擇有污染風
臺灣喪失了歷史記憶,切斷了土地連結,人們難以對在地產
「愛」不能吃,「愛」也不能拿來發電,但是卻可以讓很多
我們曾經有驕傲的香蕉產業,及其他數不盡的輝煌產業歷史
延伸閱讀:
從「香蕉王國」到「香蕉亡國」
首圖來源:台中果物檢查所與香蕉,台灣寫真帖 (本團藏品)
老照片中右下彩圖為 1930 年代香蕉加工產品バナナ飴 #
翻攝自《圖解台灣製造 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 姚村雄 / 著 p25
(本文由台灣回憶探險團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原文連結:由曾經的「香蕉王國」看臺灣產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