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明代中國東南所謂的「倭亂」,其實大部分是中國流民、海商發動的內亂,中國在當時擁有精良的航海技術、海上貿易規模也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國為何無法像歐洲一樣開創自己的大航海時代呢?這跟儒家思想治國又有何關係呢?(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周布雅
之前講到近代中國史對倭寇之亂重新研究(請見作者另一篇文章),我所謂的重新研究倒不是說『發現了』倭寇之患是中國本地發動的動亂,這部分其實最權威的發言者應該是戚繼光吧?
戚繼光本人都說倭寇十有八九都是東南沒有土地的平民,鋌而走險往海上營生,所以 倭寇絕大多數是中國人,這點其實明朝就知道了,只是基於顏面繼續裝傻 ,後代史家對這種丟臉事情也不會特意澄清,但是他們心裡有數,近代才被拿來作反日宣傳大作政治性文章。
近代的史家研究是從經濟角度看倭患如何發生,為何發生,以及 為何中國當時已經具備如此強大的海上能量,卻無法走入海權。
我們不要誤以為剿清倭患以後中國就沒有海商了,海商依然非常強大 ,後來的鄭成功父子幾乎壟斷了整個東亞海上貿易,只是因為 隆慶開市 以後,既然可以重新做生意,市場跟手工業就業恢復,所以沒必要繼續鬧了而已,能夠有秩序的做生意事實上海商會更強大的,所以討倭阻礙了海權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 要討論 中國當時具備更強大的航海技術跟貿易規模,為何卻無法進入海權,就必需思考為何西方可以進入海權時代。
海上貿易是充滿風險的,一個船隊出去往往是壓上船主全部身家,如果投資不如預期或者船隊遇到災難,一去不回,往往就因此破產(關於船主跟船長的生活我看過比較寫實描寫的小說:《活船商人》,很棒的小說有興趣可以參考)。
假如十次出海平均一次破產,其實就意味你只要出海久了就一定會破產,一定會破產誰敢做?那海上貿易就起不來了,因此荷蘭的商人就想出來一種奇葩概念──「股份有限公司」,把一艘船的價值折算股份,等船回來之後看盈虧多少折算給股東。
因為遠洋貿易獲利最高可以達到百倍,至少也有十倍,因此民眾熱烈投資,船長拿到錢一來可以避免發生風險破產,二來可以用這筆錢再投資再擴張船隊迅速發展。
而 當船長有這種類似先把船隊股權質押換取現金,不等船隊回來套現就能先有現金買更多船艦作更多貿易,等於賺了一年金流時間這樣的需求,更多金融產品跟保險期貨概念交易就出現了。
這些『跨越時間的投資』讓船主們不用等待船艦一去一回就能有源源不絕的現金瘋狂擴張船隊,讓整個歐陸以超現實的速度在擴軍,這是任何國家的力量辦不到的,要靠國家力量這樣瘋狂造船,連中國都會破產,這是第一點,「金融制度的支持」。
而要有金融制度的支持,前提就是國家不可以隨意去沒收或干涉金融領域,否則如果保險跟股票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國家干涉,甚至只因為縣太爺的兒子不開心,就變成廢紙,這種金融投資跟保險是沒有人敢參與的。
金融制度能夠建立前提就是兌現的信用,因此國家必需給予『私有財產絕對神聖性』的保證 ,國家不會也不可以隨意不經過擁有者同意,更改轉移私有財產,這必須經過法律的明文以及國家長久時間的建立信用才能確保,沒有對私有財產的保障,缺乏信用保證的金融制度是不可能建立的,這是第二點。
那麼要建立私有財產保障的法律跟行政規範,不是空口白說就可以的,國家侵害的時候誰來救濟?民間跟民間出現糾紛的時候誰來仲裁?
像中國這樣以道德精神跟上下階級來決定是非,是絕對不可以的,假如誰的道德名聲好,或者誰輩份高誰就是對的,那沒有人敢信任契約了,因為如果對方社會地位高,無論合約內容怎麼寫都會變成只對對方有利的霸王合約,因此,專門的財產法以及民法法庭就是必需的,否則私有財產保障制度根本是空話,這是第三點
第一:金融體系對海商的支持有沒有?
第二:私有財產保障的建立有沒有?
第三:財產法跟民事法庭的建立有沒有?
從這三點任何一點去看,中國不要說明代,直到清代都還在原始時代,因此無論東亞貿易規模多大,都沒有能力走向遠洋,也就更加不可能進入海權。
如果海商一出海,家產隨時可能被土豪貪官用隨便理由充沒,是沒有任何海商敢走向印度甚至跨過非洲的。
而假如海商覺得只有自己擁有武力才能防備國家侵害自己財產,海商武裝無論多驚人,砲口永遠是對準國家而非對外的。
而 阻礙這三點的,都是儒家把政權綁定在土地,因此故意阻礙人口流向工商,也故意阻礙金融制度與私有財產保障的思想。 因此,就算讓東亞貿易規模再擴大十倍,再放一百年,中國都不可能走向海權的,去怪明、清的海禁還真的是冤枉了。
延伸閱讀:
儒家文化阻礙華人進步?會有這種想法,其實是中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毒
中國要重建「朝貢體系」維護亞洲和平?笑話,歷史上的中國王朝從來不管藩屬國的死
是什麼讓西方文明和東方拉開差距,一躍成為世界霸權?答案是對真理的態度
死板的國文教育有助競爭力?錯了,明朝就是太八股才會走向衰敗
(本文經原作者 周布雅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