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台日都遺忘的過去》從勇奪坎城評審團獎的「是枝裕和」說起——他是灣生後代

$
0
0

文 /陳增芝

這張照片,你是否只看帥氣的福山雅治,或者,中間那兩個可愛的小男生?

抱歉,這裡想談的,卻是站在最右邊的導演「是枝裕和」。並不是因為他在坎城勇奪評審團獎,而是因為最近台灣的熱門記錄片電影「灣生回家」。他是灣生的後代。換句話說,如果他父親沒有被迫遣返日本,他應該也會是灣生第二代。

90 幾年前,「是枝裕和」的祖父母因為同姓氏在日本無法結婚,便私奔到台灣高雄,在橋頭糖廠工作,還在高雄生下了「是枝裕和」的父親。他的祖父母,是勇敢追求愛情自由,不惜挑戰傳統,拒絕向舊封建社會低頭的 20 世紀新青年。

那一世代的日本新青年,一如 NHK 時代劇「坂上之雲」所演的,諸候結束「尊王 or 攘夷 (開國 or 鎖國)」之爭,幕府和平完成「大政奉還 (還政天皇)」,此後日本全面西化,學習科學與民主憲政,普及教育,舉國一致推進工業化與近代化,當然也包括富國強兵的民族主義在內。

如此的全國一致,當然不可能是突然與短期內完成,如果看過 NHK 時代劇的「龍馬傳」,以及「篤姬」,就能理解在那新舊思維嚴重突衝之下,日本是如何避免更慘烈的內戰,而完成政權和平轉移的紛亂過程。

「是枝裕和」的祖父母,正是那個新舊交接後的大時代裡,接受新教育新思想,並付諸實際行動,奮力追求自我幸福的日本新青年。而台灣,正是他祖父母為了對抗傳統封建家族,選擇獨立自主向外追尋並選擇開創全新人生的新天地。他出生在台灣的父親,之所以終其一生想念台灣,應該不是只因為出生在台灣,更是因為台灣是他雙親得以相廝相守的愛情之地。他的父親,在台灣的成長回憶,是如何的甜美,也就可想而知。

在東京出生的「是枝裕和」向媒體記者表示,他經常聽父親談起在高雄的生活回憶。但他一直很納悶,為何老照片中的父親眼神明亮,回到東京卻變成一個失志又與子女疏離的人。

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在台日人家庭,在幸福的高峰,突然之間,一切都被剝奪,連拒絕抵抗的機會都沒有,內心的挫折與沮喪,嚴重影響他往後在日本的人生,就心理學來說,似乎也不難理解。

儘管,當年還是有少數在台日本人,選擇了拒絕與抵抗,憤而思圖「叛亂獨立」。國民黨不讓台灣人知道的歷史,有一段就是海基會故董事長辜振甫,年輕時曾經因為「台獨」坐牢。嚴格講,那應該是在台的少壯日本軍人,不願離開台灣而展開的獨立行動。

儘管我父親是戰後來台的中國人,但回顧這段歷史,我仍然認為,如果,當年日本少壯軍人搞獨立成功的話,台灣族群將如同「KANO(四族共和)」的組合,那將會是截然不同的歷史發展吧。歷史,當然不可能用如果來討論。

嗯,好像扯太遠了。其實,寫這篇碎碎唸,原本想談的,是高雄橋頭糖廠──「是枝裕和」父親出生成長並終生想念之地。

台灣的工業化、法治化與近代化,不可否認,就是始自日本殖民統治。而工業化的最初始,就是高雄港與橋頭糖廠。

日本自 1895 年統治台灣,1901 年就在高雄橋仔頭「試驗性」創建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1902 年正式壓榨,隨後以此為原型,在台灣各地複製建廠,開啟台灣工業化的歷史。

想一想,在那個年代,製糖是連日本本土境內都沒有的產業,無論是甘蔗種植,還是製糖的機械設備;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台灣,都是前所未有的知識與技術。

一群跟「是枝裕和」祖父一樣日本首代西化教育長大的青年,懷著各種不同的動機與理由,因為日本政府的人才招募,選擇來到台灣。1895 到 1901 年,短短 6 年,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就在這群離鄉背井的日本年輕技師與工程師的手中,從無到有的,在異國台灣的土地上創建起來。

該如何理解這群來台開創人生志業,全心研發製糖機械的日本青年技師,在台灣如何渡過思鄉,以及如何面對仍充滿敵意,武裝抗日紛起的歲月?

橋頭糖廠園內有一尊觀音銅像,據說就是當年廠長為了安撫日籍技師,以及拉攏有著同樣信仰的當地漢人而設置。

台灣關於日治時期的歷史,明明年代並不遠,見證而活著的人也還很多,但是,如果不是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甚至最近的灣生回家,究竟有多少台灣人,了解這段這塊土地上,曾經重大變化,且脫胎換骨的歷史?

這群在異鄉台灣創建工業化最初始的日籍技師,從台灣歷史發展來看,何其重要、何其偉大。

但是,台灣忘了他們,日本也忽略他們,何其殘酷?

(本文由作者陳增芝授權轉載,原文標題:關於灣生與橋頭糖廠的碎碎唸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揭開台日晦暗的歷史角落,她用 12 年幫這 100 多位「灣生」尋根

漂流灣生》回日本七十年,卻視台灣為心底永遠的故鄉

戀日情結,已成台灣人漂泊心靈的最佳避風港

韓國、越南日本都急於擺脫中華文化,為何台灣卻是「再中國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