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臺北城內店屋的混血身世—從亭仔腳看台灣殖民下的城市發展史

$
0
0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

尋訪每一條老街,幾乎都能拍到騎樓下拱柱接連的美麗畫面。亭仔腳(騎樓)大概是台灣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特色之一,雖然在多雨的國家可都有類似騎樓的形式出現,但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讓台灣的騎樓有了混血基因,也就多了專屬於台灣的韻味。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歷史發展吧!

(責任編輯:林芮緹)

臺北城內店屋的混血身世

日本人在臺灣的建築經驗,有許多是在殖民地的創新嘗試,並未在日本推行。除了因應氣候需求的陽台與騎樓,日本將台灣的長條形店屋「牌樓厝」法制化,可視為其中代表。

清代到日本時代的建築法規

台灣在二十世紀初進行市區改正(包含新建店屋建築),臺北城誕生了一種臺灣獨有的建築形式。最早在臺灣有系統推廣「亭仔腳」(即為騎樓),是來自清代的官方政策,著名的例子是劉銘傳在大稻埕規劃的現代化街區。到了一八九九年,臺北縣知事村上義雄提案制定全台適用的建築法規,次年總督府公布實施「台灣家屋建築規則」,規定在自家房屋地界縣內必須留出公共通道。

一九O三年公布「街屋取締實施標準」,進一步對亭仔腳的撲面、構造、材料、尺寸、看板摘牌設置、遮陽、消防設施、落水管設置、修繕、清潔保養、使用維護、維持暢通和轉角作法等進行非常詳盡嚴格的規範,從此打下日本時代臺灣美觀市容的基礎,但也反映公權力強制介入私有地的情形,直到一九三六年公佈「臺灣都市計畫令」,才將亭仔腳面積從私有產權上劃出。

日本時代延續清代及華南地區的臨街面亭仔腳空間,又因日本人的生活習慣而產生新的組合形式。這是一種將正統西洋建築語彙的立面,安裝在合乎台灣氣候、設有亭仔腳的華南式玷污空間,建好後提供給日本商人承租,日人再於其後建造合乎生活習慣的日式木造住宅,這是因為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而出現的建築風格與組合式的空間。

延續亭仔腳空間的街道風景

一九一三年,總督府公佈「產業組合規則」,金融機構「信用組合」逐漸發展。不同於一般銀行純以營利為目的,信用組合注重同業互助、救濟與服務的精神,集合會員的儲蓄投資,定期派發利息回報,亦提供會員低息貸款,解決中小型商社日益蓬勃的資金需求。

隨著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交易邁入現代資本主義的經營模式,商家之間透過強而有力的商會制定業界規模和互通資訊,也需要足以代表商會的醒目地標。

臺南州商工經濟會

臺南州商供經濟會,形式延續自從林百貨開始、有「臺南銀座」之稱的末廣町連排店屋。連成一氣水平陽臺與遮陽板,在當年非常新潮。末廣町造街的內部空間形態與其他地方的店屋類似,但外部表情更具統一性。與關東大地震後,由財團法人同潤會為解決居住問題,在東京與橫檳建造的連排公寓群相當類似,同樣具有反映時代美學風潮及材料演進的簡潔表情。

臺南州商工經濟會以接收清代府城三郊(南、北、糖郊)為基礎,戰後分之為臺南、雲林及嘉義商會,現主體構造仍存,立面被使用商家「寶島鐘錶」廣告帷幕包覆,雖經臺南市觀光局協調溝通,目前商家尚未有拆除招牌恢復立面的意願。

臺南州商供經濟會位於與酒樓林立的西門路交叉口轉角,曾為酒樓「醉先閣」的營業場所。沿西門路往北走,穿過昔日的西門町來到永樂町,即可望見昔日著名酒家「寶美樓」。此樓今日仍然存在,只是如同商工經濟會的命運,被使用者「法國臺北」婚紗攝影公司裝潢包覆住原本帶有時代特色的裝飾藝術風格外觀。

【BO精選活動:城視城事-從華山開始,談城市記憶】

活動時間|12/26 1900-2100
活動地點|青鳥書店
與談人∣凌宗魁、鄭培哲
主持人|蘇民

詳情請見:活動網頁

(本文摘錄經「遠足文化 」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