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百年建築—他山之石】古蹟空間再利用,文化與商業真的能共存共榮?

$
0
0
【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百年建築—華山】

1970's 在歐美興起的舊建築再利用風潮,台灣一直到 1997 年廢棄廠房變身「華山藝文特區」才開始,然而近年公共空間再利用的案例愈多,社會討論卻愈少。

於是,我們既羨慕中國一夜新簇的華麗建築,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舊間來回顧盼,都市更新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卻從未真的熟悉。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 ❮BO❯ 製作 ⟨百年建築-華山⟩ 專題,思索台灣自己的都市更新選擇,回顧華山的歷史、探索華山這個「特區」的樣貌,在這個百年建築的基地上,我們怎麼不斷創造歷史。

第五篇,他山之石。華山以古蹟空間再利用的方式,經營公共藝文創空間,在商業化與文創個性之間徘徊,受到不少批評。建築或空間再生利用可以怎麼作?華山正在尋找新路徑,日本橫濱、美國德州的經驗也值得參考。

(專題企劃/製作:倪二林、朱詠真;責任編輯:鄒家彥/張育寧)
圖片來源: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文:朱詠真、倪二林

身為台灣的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的發展過程可說是相當曲折。

藝文界想要純藝術的展覽平台,但在營運的四年中,買單的民眾並不多;文建會想要華山有自給自足的營運能力,但接辦過多商業活動,卻又忽略了華山的文化特質。

而華山,究竟該呈現什麼樣貌?

2007年接下華山經營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說:「華山要促成跨界合作,這是華山重要的價值。」然而跨界的合作,需要時間與文化的醞釀,為了讓計畫能持續的運轉下去,賺錢依舊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華山至今還是被歸在過度商業化的形象框架裡,難以脫離。

「如何兼顧商業與藝術?」舊空間再利用轉而以文化為目標的例子很多,日本橫濱赤煉瓦就是其中一例,其作法或許可以工作參考。

日本橫濱赤煉瓦倉庫:用分棟建築切割出定位

1913年啟用的日本橫濱赤煉瓦倉庫(横浜赤レンガ倉庫),早華山一年完工, 為配合當時新造港口所建造,是日本第一座現代化的西式倉庫,由一號、二號兩棟倉庫所構成,外觀皆由紅磚砌成,赤煉瓦即為紅磚之意。

啟用的第十年,發生了震撼全日本的大災難:關東大地震。

赤煉瓦倉庫奇蹟似的只有部份受損,沒有傷到結構。建築師在內牆補上了鋼筋水泥,提高防震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被指定為軍事物資補給基地,替日軍提供強大的後援。戰後,美軍看上其良好的結構和位置,強制接管十年,將倉庫改裝為美軍港灣司令部,內設有辦公室及餐廳。

直到1950年代中期,日本重啟與國外的貿易活動,橫濱赤煉瓦倉庫才又重回港灣倉庫的身份。當時的入港船舶噸數及貨物量遠超過戰前,每年都在刷新紀錄,但倉庫的空間畢竟有限,1970年代貨櫃船運興起後,傳統倉庫的機能被貨櫃取代,橫濱赤煉瓦倉庫逐漸沒落。

這座蘊含了百年歷史痕跡的倉庫,與華山同樣經歷過被時代淘汰的危機,但命運卻大不相同。

早在1970年代,橫濱地方政府就開始替這些即將被廢棄的建物思考後續的規劃。他們看見了這座倉庫的文化價值,不但沒有拆毀,反而花了九年的時間,將古蹟修復重建,以「港灣繁榮與創造文化之空間」為願景,於2002年重新開張。

橫濱赤煉瓦倉庫的營運方式相當特別,商業與文化在這裡被分為兩個區塊,由不同的民間公司經營。過去儲存羊毛、輪胎、樹脂等各類進口商品的地方,如今滿溢著民眾的歡笑、掌聲,以及食物的飄香。

一號館為文化創意園區,由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經營,一樓是商店街,販賣工藝品和伴手禮等,以維持館場的營運,二、三樓則是純粹的表演空間,會隨著季節舉行各類活動與公演,讓當地的民眾能輕鬆地貼近藝術,替生活增加色彩。

二號館則是商業設施,由橫濱赤煉瓦株式會社負責,一樓為商店街和美食大排檔,二樓為購物中心,以販賣生活雜貨和質感飾品為主,三樓則聚集了咖啡廳、酒吧和餐廳,並聯合進駐品牌打造橫濱赤煉瓦倉庫獨有的限定商品,吸引了不少觀光客。

這樣透過建築的分棟,將文化與商業區隔,把經營權一分為二的方式,讓接手的公司能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部分,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將倉庫打造成心目中想呈現的樣貌。不論是哪一方帶入的人潮,都增加了橫濱赤煉瓦倉庫的整體人氣,可說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華山能效法赤煉瓦?青鳥書店嘗試走出不同於其他店家的路

圖片來源:青鳥書店

反觀華山,雖然擁有多棟獨立建物,但商家為了客流量,只願進駐一樓,二樓以上的空間乏人問津。華山在文化部分的經營之所以稱不上成功,就在於文創產業的商家們租用了一樓的黃金地段,但販售的商品陳義過高,無法激起買氣,營運既差,汰換率就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比較赤煉瓦與華山可以發現,兩者同樣想經營出商業與文化共存共榮的狀態,華山在文化部分卻總是失敗,參考赤煉瓦倉庫,可以發現其商業與文化分離的經營模式,或許是未來可以嘗試的方向。

例如今年九月甫開張的青鳥書店,選在華山二樓的偏僻角落,一般遊客若非刻意找尋,很容易就忽略掉。但該店設計師蘇民表示,青鳥一天的客流量可達到四、五百人,成績單超乎原本預期。

他觀察,傳統靠地段與店面吸引來客數的方式已經落伍了,隨著智慧型手機與數位行銷的普及化,客戶可以透過網路就確定店家位置。只要能經營出特色,在網路上打出口碑,地點根本不是問題。

蘇民認為,若能將二樓以上的空房,利用天橋的概念使彼此連結整合,就能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文化交流空間,租金相對低廉,且環境具有新鮮感。這樣利用上與下的空間,區隔商業與文化,讓彼此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運轉,並共享帶入的人潮。

不過,除了轉作文化藝術展演空間之外,廢棄空間的再利用,還能有更大遠景嗎?同樣是廢棄酒廠舊空間,美國德州的珍珠啤酒廠,採取不同的策略。

美國德州珍珠啤酒廠:復育溼地生態,變身綠建築模範

位於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市的珍珠啤酒廠(Pearl Brewing Company),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向。有百餘年歷史的珍珠啤酒廠在2001年關閉後,一度荒廢,卻被一間民間企業慧眼相中,開啟了它的遠大前程。

珍珠啤酒廠座落於聖安東尼奧河北岸,總佔地高達26英畝,相當於13個中山足球場,幾乎是兩到三個小型社區的規模。

涉及如此龐大的土地和建物再開發,珍珠啤酒廠的規劃不能只是「閒置空間再利用」。當時政府正在做該區的開發計畫,酒廠開發商便將此納入考量,與政府攜手合作,並捐出一塊土地做為復育濕地,讓酒廠能以最友善的方式融入都市紋理。

擁有一大片工業廢地和陳舊建築,在一般人眼裡或許是個麻煩,但在開發商眼裡,卻是個絕佳的實驗舞台。

他們利用廢地栽種耐旱植物、打造人造濕地,希望藉此減少都是的熱島效應,並在建物上增設了太陽能板和雨水回收的系統,將百年老廠房打造成了最新潮的綠建築,這樣友善環境的新舊融合,在當地開啟了新的契機。

珍珠啤酒廠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改造後帶來的大量居住和商業空間,吸引了許多新住民、小型企業、零售商店和非營利組織的進駐,儼然成為一個新的社區,曾經是當地重要指標的啤酒工廠,如今又已全新的樣貌點亮了聖安東尼市。

華山文創園區雖然沒有這樣龐大的空間,但在未來,除了靠商業與文化的互利共生,讓營運上能自給自足外,或許也能引入綠建築的規劃系統,讓華山的水電供應也能達到循環再生,替台北市民提供一個環境友善的示範,成為都市永續發展的前鋒。

延伸閱讀

【百年建築—日治酒香華山】被遺忘的故事:兩個釀酒師、一個資本家,芳釀造酒場與蝴蝶蘭醇釀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藝術能吃嗎?18 年華山藝文特區簡史的殘酷映照
【百年建築—地圖華山】1930 年代的日本工業建築美學,戰後台灣不復見的文化思維
【百年建築—文化華山】原來我每次在那唱啊跳啊都不會壞的華山 Legacy,已在那 80 多年
【百年建築—他山之石】古蹟空間再利用,文化與商業真的能共存共榮?
【百年建築–光點華山】專訪陳伯任,在老舊的倉庫內,加蓋另一個為電影而存在的盒子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