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童年記憶,任天堂推出後喚醒了在網路世代之前的人們最珍貴的回憶,但、更久之前屬於我們爺爺奶奶們的記憶呢?那些不插電、沒有網路的童年,或許真的只能留存在記憶裡,也沒辦法被存在博物館裡了。
(責任編輯:林芮緹)
最近日本任天堂計畫推出任天堂復刻迷你版(Nintendo Classic Mini: Famicom),消息出爐後,一夕間喚醒了不少五、六、七年級生的記憶。每一個世代,都一定有屬於自己的孩提記憶,而每個記憶,也皆有屬於那個時代的背景與故事。
隨著科技的演進,世代的兒時記憶不斷地演進,對現代的年輕人而言,網路就像民主與自由一樣,都被認為是與生就俱來的。
網路進入大家的生活已經超過20年,網路開始大幅度連結手機也約末有10年光景。手機遊戲Pokemon(寶可夢),可能是當代兒童未來的孩提記憶之一,創下多項紀錄的Pokemon這個記憶也應該會寫入歷史之中。
最近任天堂MINI在網路上掀起一股孩提記憶潮,這個世代也差不多是長期在網路上書寫五、六年級兒時記憶的「哲生的童年回憶」世代。這個世代,目前剛好是撐起台灣社會的中堅支柱,因此,這個世代的任天堂回憶,自然而然在網路上迅速地傳佈開來。
不過,更早的世代回憶,我們又知道多少呢?
我們的父母與祖父母孩提點點滴滴,並不存在網路中,也不存在我們的生活中,只存在於他們逐漸模糊的記憶之中。
老一輩的童年娛樂回憶,多半都是農業社會依循著四季與時令變遷的慶典有關。
正月看花燈、二月百花生、三月痟媽祖、四月迎王爺、五月神暗訪、六月慶半冬、七月鬼門開、八月邀賞月、九月重陽日、十月祭水官、十一月青山王、十二月呷尾牙等等,這些是台灣人最普遍的十二個歲時習俗活動。
至於其他與台灣人息息相關的休閒娛樂,通常也都和廟會有著密切的關係。
台灣文學作家賴和的台語創作名著〈鬥鬧熱〉(湊鬧熱),就是描寫廟會慶典、神輿繞境時,孩童在遊戲時因故發生的爭執,以及後續大人們介入後引爆的恩恩怨怨。
賴和的〈鬥鬧熱〉同時點出大人們爭鬥的弊端,也反映出當年身處殖民地的悲哀;不過,〈鬥鬧熱〉還是描述著廟會時的市街繁榮景況與休閒娛樂,依然是人民所留戀的美好回憶。
想到廟會,理所當然就想到了歌仔戲與布袋戲等野台戲。
歌仔戲與布袋戲原本都是台灣不分男女老少在節慶時的主要娛樂節目,然而,野台戲終究也不敵便利多元的有線電視頻道以及後來的網路。最終的結果,導致原本是台灣庶民生活一部份的歌仔戲與布袋戲,如今卻淪為需要透過政策來扶持與保護的傳統文化。
此外,1970、1980年代之際,廟會興起了野台電影風潮,野台電影的聲光娛樂效果在當年也擊敗了布袋戲、歌仔戲。當年廟會時,野台電影的人潮往往都是布袋戲與歌仔戲人潮的數倍。
的確,電影從發跡開始就非常吸引人。
1980年代之前,可說是台灣電影娛樂的黃金年代。已故的劇場巨匠李國修在1960年代孩童時期,就因為成長在西門町中華商場附近的地利之便,無處可去玩時,就是和鄰居同儕偷偷拉著大人的衣角、裙角,溜進去西門町的戲院看電影。
導演李安從小也和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李安媽媽在懷他時,最無法抗拒的活動就是看電影。李安出生後,媽媽也常推著嬰兒車帶他進去戲院看電影。至於李安本人在長大後,若心情不好就會進戲院看電影,讓自己的心靈獲得解脫。
過去的台灣,還有一種娛樂是從日治時期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左右,這個娛樂活動就是「遠足」。
日治時期,遠足是學校教育有重要的例行活動,遠足除了有體育教育的意義外,同時也是在宣傳台灣的觀光旅遊政策。戰後,遠足一度消逝;在1950年代美援進入台灣開始,政府配合美援觀光政策而恢復了遠足。
學校的遠足是當日來回的活動,後來救國團的健行與縱走,大致就是遠足的加強版。至於救國團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的活動,則是當年高中職生與大專生的共同記憶。
然而,網路與通訊科技日益發達,1990年代以前常見於社會的娛樂活動幾乎已不復見,更別提曾經是不少人童年記憶的尪仔標、陀螺、彈珠、沙包、跳格子、跳繩等等不需要電力與網路的娛樂遊戲。
那些不插電的童年回憶,的確都成了記憶;因為,五、六年級的記憶仍然可以透過網路與科技來複製與保存回憶。至於那些不插電、不需要網路的童年記憶,在可見的未來,大概都會變成了博物館或書上記載的古老玩意。
(本文經合作夥伴 想想論壇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縮影人間】那些沒有網路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