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我們都很熟悉,而且都是從小就認識,我們都是先經過鉛筆這一段,才「畢業」進入到墨水的世界裡,所以我們很多人會有一種鉛筆在歷史上一定早於墨水筆出現的錯覺。
樸實無華的外表更加深了我們覺得鉛筆「清湯掛麵」的印象。沒有塑膠的筆身,沒有金屬的外殼,只有傳統而自然的元素。但木質的鉛筆作為一種發明,其實比我們大多數人以為的要年輕。我們甚至可以說鉛筆的歷史長於鉛筆,也可以說鉛筆的歷史短於鉛筆。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你可能以為作者在胡言亂語,但這話其實是說得通的。
我想說的是,早我們熟知的鉛筆出現之前,西方語言裡就有(後來代表)「鉛筆」的字眼了,同時,早在我們認知中的木質鉛筆出現前,人類就已經開始拿鉛當筆用了。
跟拉丁文裡的「penis」同源的「penicillum」指的是藝術家用來處理雕刻作品細節或拿來畫畫的小刷子(刷毛取自動物的尾巴,所以大家受驚了,penis 在拉丁文裡就是尾巴而已,不是讓大家臉紅心跳的那個部位)。「penicillum」後來變化成法文裡的「pincel」,然後再傳到中古英文裡變成「pencil」。不過「pencil」的意思從原本的刷子變成現代所認知的「鉛筆」,是十六世紀初的事情了。另外,這裡一直說「鉛」筆、「鉛」筆,其實也是誤導,因為鉛(lead)固然曾被希臘人跟羅馬人拿去做筆,但現代的鉛筆裡其實並不含鉛,所以大家又可以鬆口氣了,畢竟鉛有劇毒,並不適合學齡的小朋友使用(當然讓你討厭的小孩例外啦)。
鉛筆的誕生是在十六世紀初,坎柏蘭(Cumberland)的一夜暴風雨後。到底是哪一年的事情已成歷史懸案,總之傳說是那場暴風雨之大將凱西克(Keswick)近郊勃洛黛爾(Borrowdale)原野上的一棵老橡樹連根拔起,隔天露出了地底蘊藏的一種神祕黑色物質:石墨。
這個當時的新物質被歸類為「鉛礦石」,因為一眼看上去真的很像鉛,但它又有「黑鉛」、kellow 或 killow、wad 或 wadt 等別名就是了,但所有的名字都是在說這東西黑。也就是因為石墨跟鉛真的很像,所以我們才會有「鉛筆」的想法,而且想都不曾想要把這錯誤的名稱改過來。這就像我們用來照相的手機裡明明早就沒有「底片」或「膠卷」了,但我們拍照還是會說「lm」,還有烤豆子的罐頭明明是鋁罐而非錫罐,但我們還是會習慣說它是個「tin」。
勃洛黛爾附近的農夫發現這種他們稱作 wadd 的東西還滿好用的,一開始可以用來標示羊隻,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很多其他的功能,另外就是他們會把條狀的 wadd(也就是石墨)用線纏起來以免髒手。到了一五六○年代,鉛筆在歐洲已經家喻戶曉;一五六五年,瑞士自然學家康拉德‧ 蓋斯納(Conrad Gesner)出版了一本化石專書名為《所有這一類物件:化石、寶石、岩石、金屬與類似的物質;若干著作,大多為首次出版》(拉丁文: De omni rerum fossilium genere, gemmis, lapidibus metallis, et huiusmedi libri aliquot, plerique nunc primum editi ;英文 Of all the kind of things, fossils, gems, stones, metals, and the likes; several books, most of them now published for the rst time),當中有關於「鉛筆」的文字描述如下:
下圖所示的筆狀物乃作為書寫之用,成分是一種鉛(雖然我聽聞有人稱之為英國銻),製法是將其削出尖端後插入木質柄中而成。
從這段文字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蓋斯納所說的鉛筆並不是我們現代的鉛筆。首先,蓋斯納的鉛筆(可參考二○○六年德國筆廠 Cleo Skribent 生產的類似產品)並沒有一條鉛(石墨)芯貫穿筆身,而是將鉛插進空心的木管裡。所以從這個角度分析,蓋斯納的鉛筆在概念上比較接近「鉛筆夾」(port-crayon)或「鉛筆套」(leadholder)。
藝術家在素描的時候,會拿蠟筆夾來夾住石墨、粉筆或木碳。大多是以黃銅製成的鉛筆夾為空心管狀,兩端都可以打開,粉筆或石墨可以插入其中一頭後用金屬環固定住,另外一邊則可以放另外一種顏色。鉛筆夾的風行在十七、十八世紀達到高峰,現在也還是有藝術界的人在使用,如一九四八年埃許納(M. C. Escher)的石版畫《握著畫筆的手》(Drawing Hands)上那兩隻互相在對方身上作畫的手所拿著的,就是鉛筆夾。
相對於鉛筆夾可以夾粉筆、木炭跟石墨條,算是比較多才多藝,鉛筆套就真的套如其名只能套一樣東西。鉛筆套的套身部分以木頭或金屬居多,前方有個由大慢慢變小的夾子可以插入削尖後的石墨,然後由金屬環跟螺絲固定住。鉛筆套是繪圖員的首選,原因是繪圖需要精準的線條,而鉛筆套也因此成為了自動鉛筆的前身。
關於現代的鉛筆誕生於何時,看法並不一致。

(Photo Credit: shioshvili ,CC licensed)
凱西克當地與附近的工匠,首先於十六世紀末開始用木頭包住石墨(雖然也有人說同期的義大利才是這種工法的始祖)。凱西克當地並不鼓勵石墨外銷,而這小城也很快成了當時全球的鉛筆生產中心。
勃洛岱爾是當時全世界僅有的高純度石墨來源,因此坎布里亞黑鉛(Cumbrian wadd)也在短短時間內奇貨可居,身價水漲船高。不僅石墨礦坑所在會有警衛駐守,有時候還會灌水淹掉礦坑以避免小偷潛入。
翻身之後的石墨會由武裝人員運送到倫敦拍賣,而凱西克的鉛筆業者都會以高價買下這些石墨,然後再一樣全副武裝北運回凱西克做成鉛筆。凱西克的鉛筆製造是先將把大塊的石墨削細呈片狀,然後在細長的方形木桿中間鑿出一條溝槽來容納石墨。就定位後的石墨會用銳利的刀片修整至跟木桿齊平切斷,上頭再黏上另一片木材後將石墨包覆在中間。這樣的半成品之後就可以拿去做成鉛筆的形狀。
德國的紐倫堡在歐洲的中世紀發展成世界貿易中心,來自當地的貿易商開始進軍中歐買賣礦產,於是紐倫堡與礦業之間也產生了緊密的連結。
隨著出身自紐倫堡的工人被引進勃洛戴爾開採石墨(wadd),引發了德國商人的興趣,於是他們開始用品質較差的紐倫堡石墨混合硫磺跟其他的黏著劑來生產鉛筆。但可想而知,這些鉛筆的品質完全沒辦法跟凱西克的高純度石墨產品相比。
一七九三年,法國對英國宣戰,兩國間的經濟封鎖導致法國無從取得凱西克生產的鉛筆,加上就連跟德國買次等貨都辦不到,於是法國戰爭部長拉撒勒‧ 卡諾(Lazare Carnot)索性下令尼可拉札克‧ 康特(Nicolas-Jacques Conte)開發原料上不須倚賴進口的鉛筆。康特接受過人物畫師的訓練,法國大革命後轉而投身科學研究,一說康特這人是「滿腦的科學跟滿手的藝術」。
雖然法國石墨(French plumbago)的純度不若勃洛岱爾的黑墨(Borrowdale wadd),但康特出於他對石墨性質的掌握,很快地就發展出一種新的製程,是把粉狀的石墨跟黏土混合做成細桿後送入窯燒。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比純石墨脆,但是品質優於德國的產品。康特在一七九五年申請了專利,直到今天,石墨加黏土仍舊是鉛筆生產的基本配方。
(本文為《時報出版》授權刊載,作者:詹姆斯‧沃德,首圖來源:mpardo.photo,CC licensed,欲閱全文請見詹姆斯‧沃德新作《文具們的百年演化史《誰把橡皮擦戴在鉛筆的頭上?》》,非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