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歷史 – BuzzOrang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文化台灣】台灣原本可成為文化輸出的寶地──為何現在會瞧不起自己的文化呢?

$
0
0

文 /sizumaru

各位好,藏書界竹野內豐今天來聊聊臺灣文化輸出的故事。臺灣其實曾經有一個機會,可以成為文化輸出的寶地,那就是日治時代。

日本人在 1895 年領臺之後,臺灣成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突然間天上掉下一顆大蕃薯,要怎麼妥善處理也是挺頭痛的,所以初期也有乾脆把台灣賣給法國的呼聲。後來日本領悟到:要有效地統治這塊燙手山芋,喔不,燙手蕃薯,並不是貿然派兵鎮壓壓到你變蕃薯簽就算了,而是講求先研究不傷身體,才研究藥效。因此,對於臺灣島上的人事時地物,先有通盤瞭解,成為治臺的第一步

於是臺灣總督府派人進行大規模的整理調查,從看得見的土地山林田野動植物礦產人口,到抽象的信仰風俗慣習文化,都做了縝密的調查。這麼全面的調查,是過去開臺兩百多年來,歷任統治者無力或無心去做的。當你有多少家產和你的習慣個性甚至租 A 片喜歡租哪種類型都被知道得一清二楚,那統治起來自然事半功倍了。

今天我們不提別的,只談文化調查的部份。在整個日治時期,這種官方出版或者學者自己整理的臺灣風俗專書很多,給大家看看書影:

《臺灣慣習大要》

《臺灣慣習大要》

《臺灣慣習大要》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英文版)

《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英文版)

《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英文版)

台灣風俗誌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上面這一篇很有名,紀錄了臺灣各種罵髒話的形式。有文章農場說那是因為日本警察怕被臺灣人罵而不自知,所以才列舉的,這說法非常可笑,講得好像這本書專門列出髒話一樣。事實上這本《臺灣風俗誌》列舉的常民文化從建築、飲食、髮型、服飾、歌謠、遊戲、賭博、休閒等等,無所不包,才不是什麼要聽懂臺灣人罵什麼才編的書。

臺灣の宗教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作者增田福太郎調查臺灣民間信仰與臺灣佛、道教,包括臺灣寺廟與原住民信仰,讚譽臺灣為「宗教的寶庫」。增田福太郎在台十年,發表臺灣宗教相關論文超過四十篇,他雖信奉日本神道教,然而對於臺灣的宗教信仰亦抱著理解、尊重的態度。

看到這本書,大家可能會質疑?什麼?臺灣的宗教?臺灣的宗教不就是一些 8+9 還有迎媽祖迎到打架的活動嗎?又是什麼鬼寶庫了?

  • 好的,我們就以宗教來切入,日本人如何看台灣的文化。

先從一則影片開始。

攻殼機動隊

當你人在國外,跟一群日本韓國英國法國聖塔不里控國朋友一起看這影片,當大家讚嘆「這景象好華麗,不像是真的,應該是古代的宮殿吧」,你會不會驕傲地說:「沒什麼啦,這是我故鄉的廟會而已。」

臺灣的文化自有迷人之處,這不是從攻殼機動隊才開始的。早在距今七八十年前,就有一群灣生日人,就著迷於臺灣傳統宗教的美術、圖騰、故事。其中一個代表性人物,叫做西川滿。

這本書是西川滿的詩集,書名就叫《媽祖祭》,夠愛媽祖了吧。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然後再看看它的扉頁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以全頁字體填滿表現出信仰的莊重,搭配一張民俗用的紅紙,讓裝幀設計不至於太過呆板。這本放到今天去參加國際書籍設計也不遜色的作品,滿滿都是臺灣元素。西川滿甚至在書裡夾了一張金紙

10631097_917046838382844_2909979212760232544_o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在另一本《華麗島頌歌》中,書衣和封面分別是臺灣民宅和民俗宗教用的「吊花籃」版畫。他並不嫌臺灣民間信仰土或者俗,我們甚至可以說臺灣民間信仰本來就不土不俗。是我們現代人把它搞俗了的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不信的話,看看那個時代的廟會:

兩旁擁擠卻有秩序的觀眾,陣頭不過份誇張地走過。沒有電子花車、沒有 LED 跑馬燈、沒有音響喇叭、沒有鋼管女郎。講真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以前在京都看過的「葵祭」,而因多了鑼鼓聲,又比葵祭熱鬧些。

我們再看西川滿《華麗島頌歌》書裡,媽祖的形象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這個形象,來自他的合作夥伴立石鐵臣之手。立石鐵臣在臺灣出生,長大後回日本學畫,因為熱愛臺灣事物的粗獷線條和鮮明色彩,回到臺灣創作,此時遇到西川滿力邀他創作版畫。立石鐵臣「改行」畫版畫,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因為他總能在寥寥幾筆中,鉤勒出臺灣民俗風物的精髓,因此在 1930 至 40 年代,留下了大量的臺灣民俗圖繪。以現代的話來講,這就是文創。

1940 年代,日人金關丈夫和池田敏雄,因熱愛臺灣文化,創辦了一份雜誌,稱作《民俗臺灣》。這是臺灣史上第一份以台灣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刊物,先不看內容,光看看立石鐵臣幫雜誌設計的封面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不必畫什麼假鬼假怪的東西,不必找臺灣根本不出產的生物當公仔,就是把台灣最常民的文化老老實實的找出來重新創作,就把台灣今日的文創甩開至少八條街。

那《民俗臺灣》內容到底談些什麼呢?我們看看合訂本的目錄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關於臺灣的遊戲、民藝、手作、民間文學、語言、人類學、禮俗、傳說、遊記…… 我們很難想像,這是由日本人創辦的,日治時代的雜誌。何況,當時還是皇民化運動正在大力推行的時候,總督府大力的在「去臺灣化」,這群人卻致力於保存臺灣文化。池田敏雄甚至整天穿著漢服,在艋舺巷弄裡晃來晃去三更半夜不睡覺出來假扮臺灣人,最後被他搞出一本《臺灣的家庭生活》,被尊稱(戲稱)為「艋舺學派鼻祖」。

看著這些研究、文學、圖繪,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臺灣文化原本可以蓄勢進入日本內地市場的動能。然而在戰後一切都變了樣,原本固有的南方漢人文化被北方中華文化取代,原住民則用吳鳳傳說 2.0 加強版來打壓。戰後初期原本有些文化人興致勃勃創辦《台灣文化》雜誌,後來撰稿人許壽裳莫名被殺,該刊物也被迫停刊。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

當文化人都不敢出頭,臺灣的地方政治與民間信仰,自然就被角頭勢力把持,於是文化的精緻與高雅不見了,「傳統文化」變成負面的語詞。8+9 跳著陣頭,毫不在乎地聘請辣妹沿街讓人摸奶,一付理直氣壯「反正林北就是沒水準怎樣啦,我大哥鳳山凱名喔」。而自認受過教育的人,從假裝不會講母語到子孫真的不會講了,所謂文化休閒就是從日本搬妖怪村回來賺錢、在街頭跳韓風熱舞。

說到韓風熱舞,這已經是臺灣各級學校校慶運動會必備的表演了。但我們看看日本的各級學校,運動會跳的大會舞是百年歷史的民謠「Soran Bushi」,也就是臺語老歌「素蘭小姐」。在臺灣校園裡,聽不到臺語客語原住民語的歌。因為點播了,會被笑。

臺灣明明融合了南島文化、南北方漢人文化、日本文化,是何等有多元文化資產的寶庫,讓當年來台的日本人視為珍寶,怎麼走到今天這種自己都瞧不起自己這個地步呢?如果我們能夠反省,不排除任何文化,兼容並蓄,是不是還能有轉機?

(本文由sizumaru授權轉載。圖片來源:活水來冊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最強的統戰工具是國中的國文課本——在烏衣巷邊,我彷彿感覺到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國人」

【文化急診室】只把書當「商品」賣,台北書店街的人文景觀已經無可挽回

除了淡水紅毛城,荷蘭人在台灣還留下了什麼?土芒果、豌豆、還有一個你怎麼也想不到的習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