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隨著時代改變的,我讀書的時候只有一種教科書,那就是「國立編譯館」編的課本!由於當時只有一種課本,而且使用時期頗長,所以對一些經典的課文,比如「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不同年代的學生卻有著共同的學習回憶。
不過礙於戒嚴年代的思想背景,國編版課本也會出現「某偉人從小(翹課)去看魚兒逆流向上」的故事,因此有人批評:「國立編譯館的歷史課本,完全是黨國體制下的精神催眠產物。」
關於上述批評,我同意。畢竟對任何一個政府來說,「歷史」往往是被刻意編改的宣傳工具,何況國立編譯館教科書的確受昔日政府頗多干涉。不過國編版有個優點,讓我給予它高度肯定,那就是課文厚實度。
對比篇幅一百多頁的國編版課本,現在篇幅只有六十多頁的教科書,不管是圖片的豐富度還是文字的充實程度,以前的國編版當真「完勝」現在的教科書。
而現在篇幅縮減嚴重的課本,為了精簡內容,只好刪減許多專有名詞。它具體表現在中國史上學期課本,幾乎只剩下以下幾種人的名字:
一、開國皇帝的名字,像朱元璋、趙匡胤等人。
二、亡國皇帝的名字。(還不是每個亡國皇帝都出現,例如唐朝和元朝的末代皇帝就被神隱了!)
三、比較有名皇帝的名字,比如:康熙、雍正、乾隆。可我很想吐槽課本的編輯:「怎麼沒把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名字寫上去啊!」
各位或許會問:「除了皇帝,難道沒有其他人名了嗎?」其實還是有的,某些歷史上的人物,憑著卓越的事蹟,在課本留下一席之地。比如說:明朝的大政治家──張居正!但很可惜的是,課本除了提到他創立「一條鞭法」外,對他的生平事蹟或是對一條鞭法本身都沒有更進一步的介紹。於是這位影響明清政治經濟極深的超級猛人,在學生心中,淪落為頂多只會被出到一則考題的打醬油腳色。
但還是有些歷史名人,學生在還沒上課前,就已經對他們的事蹟瞭若指掌。
最好的代表就是:諸葛亮!
說起諸葛亮的智謀者地位,那是無庸置疑的清晰。因為後世有無數多的粉絲,不斷尊崇或是美化他智慧超群的形象。包括唐朝杜甫為他寫詩無數,還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描寫的神鬼莫測,以及日本遊戲界給予他老人家的超高能力數值及開外掛般的特殊能力,真讓我感嘆:「孔明,你就算死,也死得夠本了!」
到了下學期的中國現代史,大量人名的出現,往往讓學生口吐白沫。尤其是民國初年,那一海票的政治家或軍事家,例如:張作霖、段祺瑞、曹錕、袁世凱、宋教仁……就讓不少學生抱怨:「老師!這麼多人怎麼記得住?」
好吧!為了讓學生能勉強記住一些人的重要事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照課本的敘述,盡力簡化這些人的作為。所以,在學生以考試導向的認知中,這些人的角色定位應該是:
張作霖→被炸死的軍閥
段祺瑞→引起護法運動的軍閥
曹 錕→只會賄選的軍閥
袁世凱→開啟萬惡軍閥時代還被氣死的短命皇帝
宋教仁→被上面那位暗殺的打醬油腳色
這就是現在歷史教育的問題!
課本給予眾多人名之際,卻沒有給老師足夠的授課時間去講解他們的存在。
為了顧及教學進度,以上這些英雄豪傑就被概略化,甚至是被忽視。尤其是宋教仁,這位在歷史課本只登場過一次的角色,其實是真正影響清末革命的關鍵人物!
沒有他,革命無法成功!失去他,民國的政治完全改觀!接下來就來為各位介紹,
足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民初第一智謀者」──宋教仁!
- 革命時期的戰略籌畫者
宋教仁,字鈍初(或是遁初、遯初),外號漁父;自小天賦聰穎過人,一九○一年當上秀才、一九○二報考美國聖公會文華書院,錄取分數第一名,可謂真正的學貫中西!而在一九○三年的某一天,宋教仁遇到了黃興,兩人一拍即合、結為摯友,並在兩年後創立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黃興是會長、宋教仁是副會長)。
可是華興會的革命並不順利,策畫的兩次起義都是還沒實施就被清朝破獲,為了逃避清朝的追捕,黃興、宋教仁遠走日本。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後,黃興突然對宋教仁說:「我在日本認識一個人,這人不但革命的時間比我們早,而且你聽到他的言論後,一定會被他淵博的學識震撼!我帶你去見他吧!」黃興說的這個人,叫做孫文。他們在之後一起成立了革命團體「同盟會」,這一年,孫文三十九,黃興三十一歲,宋教仁只有二十三歲。
同盟會剛成立時,立刻面對一個很實際、但一直沒能定案的問題:「要在哪裡搞革命?」此時宋教仁立馬發表整理了「革命三大戰略」,分別是:
【戰略一】首都革命,就是直接在北京城發動起義。
優點:擒賊先擒王!首都一被占領,整個革命瞬間成功!
缺點:敢在慈禧老佛爺底下鬧革命,你還要不要命啊?
簡單來說,利潤高,風險也很高。
【戰略二】中區革命,在長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發動起義。
優點:重要城市的宣傳度很高,占領成功後,可以號召其他地區一起跟進。
缺點:雖然防守沒有首都嚴密,但還是有正規軍隊隨時戒備。
簡單來說,風險程度中等,算是穩進型策略。
【戰略三】邊區革命,在中國沿海的偏僻地區發動起義。
優點:由於偏僻,所以軍隊防備很爛,很容易成功。
缺點:就算真的打下一小塊地區,由於太偏僻,無法吸引他人注意,進行響應。
簡單來說,就是打游擊戰,折騰清朝。
如果是你,會想要採取什麼策略呢?
提完三大戰略,宋教仁興匆匆地說:「我認為戰略二比較好,只要我們能成功堅守個幾天……」此時孫文卻說:「我倒覺得戰略三才是最好的策略。」宋教仁問:「孫先生可以告訴我們原因嗎?」孫文的理由是:「因為沿海地區,比較容易偷渡武器、方便接應啊!」
聽到這話,我怎麼覺得孫文像個海賊或是毒梟?雖然搞革命在當年本就是見不得光的事情,但這種思維也實在是太江湖豪傑了吧?
當宋教仁想要堅持己見時,黃興卻說:「唉!孫先生是有經驗的人(孫文的興中會曾經發動惠州起義跟清朝尬過一場),我們就聽孫先生的吧!」
老朋友都這麼說,宋教仁只能沉默表達支持,於是三人開始分配職務。
雖被後人稱為「同盟會三大首領」之一,但比起孫文高談闊論的嘴炮功力、黃興出生入死的熱血,宋教仁給人的感覺卻很低調,因為他的工作是:聯絡各地同志搞地下工作。而這段時間,宋教仁眼睜睜看著同盟會發動多次的邊區革命,結果是全、部、失、敗!
於是他再次向孫黃二人建議:「我們要不要試試看戰略二?換個方式也不錯吧?」孫文回答:「再試一次邊區革命!這一次我們在廣州將投入同盟會所有的力量,一定會成功的!」黃興則說:「這一次我將親自參與,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宋教仁無言了……於是他再度沉默,並且開始在日本進行一些聯絡工作。
孫文的這一次革命,叫做「廣州三二九黃花崗起義」,相信對歷史課本還有印象的人,都知道這次起義結局是:失敗!而且大部分的同盟會菁英,皆亡於此役!在這之後孫文變得很低調,黃興則跑到國外養傷去了。
當同盟會兩大領袖都沒有動靜時,宋教仁則在上海成立了「同盟會中部總會」。一直低調的智謀者出手了!他決定獨立策畫一次起義!
原來早在宋教仁居住日本期間,他就一直積極地和留日的中國學生聯絡;這票留學生,有些受到宋教仁的鼓舞加入了同盟會,有些回到中國後進入一個地方工作,那就是清朝的現代化正規部隊──新軍!這些留日的新軍,或多或少受到革命主義的影響,於是自行成立了一些讀書會,並和革命黨有著若有似無的牽連。
於是宋教仁開始運用以往建立的關係,逐漸和這些新軍團體搭上線,讓一些團體發出聲明: 「只要宋先生有起義計畫, 我們願意配合執行。」而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大量的湖北軍隊調入四川鎮壓當地的保路運動,剩下留守武昌的部隊,正好就是和宋教仁聯絡的讀書團體。
宋教仁知道是時候了!他決定就在十月十六日,讓武昌的新軍發動起義,然後號召同盟會的幹部迅速接應!
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十月十日,因為一起士兵間的口角衝突,竟然促使武昌新軍譁變,提早發難舉事,也就是著名的「武昌起義」。結果新軍成功地占領武昌城,並且成功挺住了清朝的反撲,並在起義後短短四十一天內,就在全國引發連鎖效應,讓十五個省宣佈脫離清朝獨立!
雖然過程有點瑕疵,但宋教仁在戰略規劃上堅持較有效的中區革命,又花了兩年多的時間進行從日本到上海、再到武昌的聯絡及籌備工作,並在武昌起義後率先領導同盟會幹部加入戰局。可見「沒有宋教仁,沒有武昌革命」,這也是為何我稱呼宋教仁是「民初第一智謀者」。
- 建國時期的政治指導家
雖然起義成功,可清朝在關鍵時刻決定派出他們最強的實力派官員袁世凱鎮壓革命,他的北洋軍一下子就把武昌打得即將破城。幸好,老袁是個野心家,他眼看清朝就要完蛋,於是開始施展兩手策略;一方面跟清朝要錢要糧好壓制革命行動,一方面卻又不聽清朝號令,跟革命黨展開協商。他表示:「如果要我支持革命,那我就要民國大總統的寶座!」
這時要稍微幫老袁澄清一下,他是很邪惡,卻也非常有能力及改革手段,使西方列強認定,只有袁世凱能穩定中國(孫文成立的民國臨時政府一直沒獲得西方承認,袁世凱一當上總統,各國立馬發電報承認民國的地位,表達支持)。尤其他的軍事實力,更讓清朝及革命黨雙方都意識到:這人惹不起!
所以袁世凱當大總統是遲早的事了。不過,就在黃興仍在戰場上奮鬥、孫文正在和袁世凱談條件之際,宋教仁則在跟一群人修法律。
要說修法律這事可難不倒宋老兄,他在日本不只是搞革命,還順便去法政大學、早稻田大學學習,當真是「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而這部被修出來的法律,叫做《臨時約法》,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中華民國以後要走「內閣制」。
智謀者又出手了!而且是一記絕殺!根據《臨時約法》,從此內閣總理掌管國家大權,至於大總統只是擺設,基本上只能等著領薪水然後洗洗睡了。更絕的是:袁世凱即將當總統前,宋教仁就在議會中通過《臨時約法》的正當性。所以等到袁世凱當上總統後,才發現,一、切、已、經、變、樣、了!搞得老袁當場咆哮:「革命黨不是個東西!」而且老袁覺得自己彷彿被宋教仁賞了一巴掌!
但老袁總不好直接用武力撕破臉,這樣會受到各方勢力圍剿,雖然未必會輸,但十分麻煩。於是只好退而求其次,組織一個親近袁世凱的政黨──進步黨,希望能夠贏得大選、主導國會,這樣他就能掌握國會,甚至想辦法把法律重新修改成總統制,好取回權力。
為了讓進步黨獲勝,老袁還找了一位超級名人來擔任進步黨黨主席助陣,並團結清末的立憲派人士,準備選戰。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飲冰室主人──梁啟超!
此時, 宋教仁也把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並擔任代理理事長,準備迎戰。
梁啟超VS宋教仁、進步黨VS國民黨,最終結果是國民黨獲勝!贏得國會四十五%的議員席次,成為第一大黨!讓老袁感覺自己又被宋教仁賞了一巴掌!
這時有人說:「就算國民黨是國會第一大黨,但席次只有四十五%,並不占多數。反觀進步黨以及兩黨外人士幾乎都親近袁世凱,所以國民黨其實在國會算是弱勢。」
的確,從數據來看,國民黨沒占上風,甚至國民黨中不少黨員也加入進步黨(民國初年,加入多個政黨很正常,甚至還有人加入十多個政黨的紀錄)。不過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我前面提到宋教仁是跟「一群人」制定出《臨時約法》,除了原本的革命黨同志外,還有一個人也參與其中,叫做湯化龍。
各位不知道這人很正常,我也是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人的身分,他是進步黨的實質二當家!
也就是說,宋教仁已經滲入進步黨的內部取得支持,是國會兩大黨皆認同的聲望第一人!所以就算進步黨不甩他,和其他政黨一起團結反對國民黨,反對的也只是黨,而不是《臨時約法》(因為進步黨也參與了修法)。袁世凱這大總統仍然被架空!宋教仁又賞了老袁第三個巴掌!
從選戰、拉樁腳、甚至是搞法律,這一切全在宋教仁的掌握之中,而且面面俱到,難怪老袁會說:「我不怕孫文,最怕宋教仁!」
- 令人扼腕的暗殺事件
當時三十歲出頭的宋教仁即將擔任總理,獲得執政大權。但早在國民黨獲勝時,已經有革命派人士譚人鳳告誡宋教仁:「內閣制現在實施的條件還不夠,你最好不要太招搖。」偏偏宋教仁對內閣制表現得非常積極,畢竟內閣制是他的夢想,革命已經成功大勢底定,而且他終於有機會不受孫文、袁世凱限制,得以一展長才!此時的智謀者鬆懈了,他或許忘了《史記》有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更重要的是,有些人不跟你講道理,而是直接幹掉你!
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晚上十點多,宋教仁準備從上海火車站出發前往北京,他站在火車上,與前來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革命黨人士握手話別。
或許宋教仁心想:「此去北京,定能實踐我們長久以來建設新中國的夢想!」豈料……
嘣!一發子彈從宋教仁背後射入!
短暫的錯愕後,宋教仁只覺得背後一陣劇痛,他看著眼前驚慌的眾人正急著攙扶自己,摯友黃興則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並大喊:「快點保護遯初!趕快去追兇手啊!」
劇痛不斷蔓延,從後背擴展至前胸,宋教仁終於支撐不住,倒了下去!他下意識地抓住距離最近的于右任,掙扎地說:「吾痛甚,殆將不起……(我好痛,恐怕不行了!)」即便馬上被送入醫院,但到了三月二十三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依舊傷重不治,得年三十一歲。
宋教仁被刺殺了!就在他即將邁入人生頂峰的時刻殞落!究竟是誰殺了他?
為了避免模糊焦點,我無意在此為各位分析是誰殺死宋教仁,只能簡單告訴各位:「不一定是袁世凱!」如果宋教仁沒死,他的政治才華能不能進一步影響中國?
如果宋教仁沒死,他的事蹟應該不會就此被埋沒?
如果宋教仁沒死,二次革命不發生,之後的軍閥時代又會如何呢?
可惜,說一句很沒情調的話:「歷史是沒有如果的。」我只知道,孫文成為了國父,而黃興還有克強路留念(甚至還有人把他的事蹟畫成了漫畫),可是宋教仁的智謀者形象卻被掩蓋了。除了他在上海的墳墓,幾乎沒能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象……
我在調閱資料時,看到一張宋教仁的遺體照。照片中他穿戴整齊,表情還算安詳,但我想,直至死前,他都是不甘心的!尤其後來我還找到他臨死前發給臨時總統袁世凱的電報。
電報內容為:
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權利之見存。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佈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
(電文翻譯)
袁大總統:我宋教仁本來要搭由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見您,但在晚上十點四十五分竟遭奸人從背後開槍暗殺。子彈從腰部上面進入到腹部下方,看來我是死定了。自從我受教育懂事起,就修身自愛,雖然不能說從來沒有做錯事,但是從未和人結過私人恩怨。當滿清政府腐敗,我投入革命,也注重為人處世的道理,謹守公理,不敢有任何私心及偏見。今天國家尚未穩固,也未能為更多民眾謀求福祉,就突然要離開人世,我死了也不甘心啊!希望大總統您未來能誠心真意地秉公辦事,全力來保障民權。為國家確立一部堅固不拔的憲法。那我雖死,卻如同活著。
這是我死前最後的衷心之言了,還希望大總統能夠接納。宋教仁。
他生前的夢想因早逝未能實踐,死後則少有人留念。不只宋教仁本人死有餘恨,身為後人的我對這位催生民國的智謀者「壯志未酬身先死」也深感遺憾……前有杜甫有詩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今有老ㄕ改詩感嘆宋教仁:「出師已捷身卻死,徒留後人空唏噓……」
哀哉,遯初!惜哉,遯初!痛哉,遯初!
(本圖文為《平安文化》授權刊載,作者: 金哲毅 書名:國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歷史解密》你所不知的孫文:我們口中的國父,其實是曾與日本首相密謀賣國的「國賊」?